2025-10-22

如何欣赏一段文字


在《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一文发布后,读者Fairyfox留下一段话,我很喜欢,也极欣赏:

我的病就是太有感觉。年轻时候读过一篇文章,描述乡村宁静的夜晚,其中一句是耳朵里有若有若无的声音,我对这一句特别有共鸣——每当处于安静的环境里,我的耳朵里就有持续不断的声音。我一直认为我比别人敏锐,能听到电流的声音、宇宙中的信号、超越人耳接听范围的超声波……直到今年的某一天,我问AI,它告诉我这叫做耳鸣。后来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证实了耳鸣的存在,医生很和蔼的说,你就像以前那样对待这个声音就可以了,毕竟吃营养神经的药也就是安慰剂。我对耳鸣没有很在意,在意的是童年读过的那篇文章找不到了。

当时我忍不住评论说:「咦!这个文字攒劲!」。于是就有读者问:请问,攒劲在哪里?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那我会说:因为它写出了生命中的那种淡淡怅然。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人生中一段很特别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你坚信自己是个特别的人,或者拥有某种特别的能力,甚至是肩负着某种特别的使命?有没有过?然后,时光荏苒,你发现那其实是一种病。在大多数人身上,这种病叫做「中二病」。而在上面那段读者留言里,它真是一种病,医学上确诊的耳鸣。

确诊中二病,会让人脚趾抠地,然后拼命挖猫砂把它完全盖住。而一项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超能力被确诊为耳鸣,确诊的同时,超能力也就一并消失,这时候就会产生淡淡的怅然---并不是生命中多么重要的事情,但一朝失去,还是会让人怅然。
这只是第一层,第二层是借用医生的话来引发新的思考:「你就像以前那样对待这个声音就可以了」。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如何与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相处,不止如此,这种疾病曾经被珍视,被在意,被当做是自我很特别的那一部分存在。那么,怎么可能有什么「就像以前那样对待」?在内心的隐秘之处,这种耳朵里听到的声音,可是被当做电流声、宇宙信号,超越人耳听力---也就暗示超越了其他人的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没法向医生道出,而医生也给出了他认为的正确相处方式,可当事人并没有办法接受,于是就陷入了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状态,一种生命中的常态,这就是第二层的怅然。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作者没法和医生说,大概率也找不到什么人去诉说,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很多年前那篇文章的作者,因为那个人曾经写过自己能够听到「耳朵里有若有若无的声音」。一想到世间还有那么一个人,自己就觉得很宽慰,因为有那样一个人存在,那个人曾经写过那样的句子,那么自己就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无人诉说,无人理解。

很自然地,在确诊的这一刻,作者想要立即去找到当年看过的那篇文章,为自己找到某种证据,为自己找到某种共鸣,为自己找到某种证据,甚至只是为了去问对方一句:这些年你过得如何?还会听见那些若有若无的声音吗?要一个确定。如果能够找到那个人,那人一定可以理解自己。只要找到那个人,医生说什么就全不重要,医生只知道疾病而已,他又听不见那些大多数人都听不见的声音。

当然找不到,不是因为时过境迁,而是它像生命中所有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那样,在显现一次之后就悄然擦去自己的线索。所以作者说自己「对耳鸣没有很在意,在意的是童年读过的那篇文章找不到了」,医生确认的那一刻,失去的不止是一种个人超能力,连带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也被一并擦去了,那些声音,那些感受,那些想法,擦去了。而唯一能够为自己提供证明的那篇文章,同样也找不到了,一切都如同一场梦幻,现在突然梦醒了---这就是第三层的怅然。

所以我评论说:攒劲!西北口语,一般是粗人才用,我用来平衡一下这段极细腻极优美极复杂的文字,不然看完之后感觉自己摇摇欲坠---在反复阅读很多次之后,由于我的经验,我的习惯,我还认定这是一段和禅定有关的文字,它真正描述的是一个人突然从熟悉的外境中断开,曾经坚持相信的实存实有突然粉碎,自我上面的多年装修突然剥离,证明一切只是自己内心的造作,于是落入了一片空空茫茫之中---当然,大多数人并不需要那么理解,否则就有点自行加戏,过度解读的嫌疑。

我知道,很多读者读到这里,欢呼一声「得之矣」或者「Get」,转身就跑。还有些读者会去为难自己的子女,转发文章然后情不自禁地爹起来:「好好看看菜老师的阅读理解,认真学习」,肯定还有那一句亚洲父母天然的贬低性表述:「你的作文整天都写些什么玩意儿?你的阅读理解每次都答了些什么玩意儿?给老子好好学!」。

这样的欢喜,或者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其实无法通过他人的解析讲解,真正获得欣赏一段文字的能力。今天我做这一番解析,那是我的个人理解,看一遍不会变成你的,甚至对于你形成个人理解会有反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我作为读者去解析一位作者的文字,是否符合原意从来都不确定,它就是一篇二次创作。你觉得自己懂了,你觉得自己喜欢,那是你懂了二创,喜欢二创,和原文关系不大。下一次,当你遇见一段类似的文字,很可能还是一滑而过。

我的看法是人们无需去看任何解析,先信马由缰,自己任性地去阅读各种原文,然后自己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尤其要小心避免那种「我要看懂」、「我要理解」的心态,把阅读当做是阅读理解考试。怀着这种心态而产生的理解,经常都会走偏。因为你把一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当做是一个研究对象,你是你,它是它,这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会阻碍一个人真正去欣赏,去理解作品。

有一个很简单的法门,事实上许多人经常都会用到,那就是「代入」。不要老去想「我怎么看」,「我怎么理解」,「我怎么解读」,我我我我我,喔喔喔喔喔,你又不是公鸡打鸣,要那么多「我」干嘛?你就当自己是创作者,你看到的就是你创作的内容,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抹去,把自己代入作品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能习惯性地去那么做,你的理解力,你的欣赏水平,会飞速提升。

看书是这样的,听音乐是这样的,看画展是这样的,看剧看电影看戏剧你早就已经如此了。如何欣赏,如何审美,这是无法直接传授的技能,因为它和你的个人体验有直接关系。他人解析和你的个人体验之间无法建立起直接联系,所以你看解析只是看了一堆道理,一堆理性,其实只是解析者个人体验在燃尽之后的灰烬,你在这灰烬里打滚,双手抱起再多,那也只是灰烬而已,因为无从建立起你的个人直接体验,你也就没有经验积累,也谈不上提升个人理解。

我觉得我这篇 3000 字的文章里,唯一有用的只是两个字:攒劲。你看到一段文字,然后这段文字下面有个你信任的人打了一个「攒劲」的标签,那么你就有可能稍微上一点心,慢下来, 认真读一遍,这样效果就已经达到了。至于说攒劲在哪里,怎么看出攒劲,你不需要关心。这些问题你可以带着一路走,一路读下去,总有一天你的个人理解会从心底蹦出来,然后你就觉得自己已经会了。

当年我也是那么走过来的。

前辈说这部小说伟大,说那篇文章精彩,我完全不懂他们在激动什么,伟大在哪里,精彩在何处?但我老实,他们说好,那我就去读,反正这要比我自己撞大运要强,起码有人给出了必读篇目。读完我有些想法,但是不确信对不对。读完我有更多困惑,但我又懒得立即找寻答案。但是这么一次次重复下去,我感觉自己眼前有一层薄纱撤走,在文字之下我终于能读出点什么来了。

然后这个进程就逐渐加速,这时候我才去找那些解析文字来看,此刻我不再需要完全接受,自己的想法和那些解析可以互有往来,于是自己的声音也就渐渐清晰起来。到了今天,我也可以自己写解析,毫无愧色地写下自己的理解。

读很少,看很多解析,然后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这叫做背书。你在小学都不会那么干---看习题然后翻答案,看到答案就觉得自己会做了,结果考试一来全完蛋。解析不能帮省时间,该你阅读的时候,你就得花那么多时间,之后才有你的个人经验。

欣赏是一门意会技能,它没有办法像是低阶知识那样可以直接传授。你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怎么感受,和你自己如何理解,如何感受是两回事。意会技能只能靠自己,而你把自我放下,把个人判断放下,把个人意图放下,全然投入其中,那么技能会提升得快一些,但也就是快一些而已。

然而大家都喜欢省时间,喜欢直接拿答案,天天嚷嚷要「干货」,因此这世界上才有那么多用眼睛和耳朵喝红酒的人,用传记和轶事听音乐的人,用艺术史和画展前言欣赏画作的人。那么做根本不攒劲,别这样,好吗?



------
这里我放了一首陈冠蒨的《欲言又止》。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创作者,为很多歌手写过许多歌。而她自己只为自己出过两张专辑,《欲言又止》是她第二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我想你听一下。不是你熟悉习惯的和弦,不是你熟悉习惯的编曲,甚至也不是你熟悉喜欢的歌词和曲风。因为全部不熟悉,所以值得听几遍,无需理解,无需解释,听就好了,从不习惯中慢慢感受到熟悉产生。然后,你会从此喜欢上她的作品也不一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