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一些极为粗暴的结论


上周我应邀去Space687211参观,和老金金鹏远见了一面。金鹏远是谁?可能绝大多数读者朋友都不认识,但说到他的环时互动,可能会有部分人知道。如果说到当年环时互动在微博操刀,为杜蕾斯做出的那些病毒式传播的社交媒体广告,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金鹏远,江湖人称「老金」,就是当年媒体报道所说的「站在杜蕾斯后面的男人」。

之前因为我像条柴狗一样在北京各处窜出窜进找黑胶唱片玩,老金又是《槽边往事》的多年潜水读者,于是像是个古代人那样,约我在两个月后去他开的音乐空间Space687211做客,一是听听他收藏的爵士乐黑胶唱片,二是请我看看他私人收藏的各种博朗电器产品。老金给出了一个我无法拒绝的理由:「根据我的长期观察,以我对你审美的认知,你肯定会非常喜欢」。

去了之后,我们一口气聊了四个多小时,关于音乐我们得出了一些极为粗暴的结论。这里我打算记录一下,未必符合老金的原意,但谁让他不写呢?历史这种事情,从来就是谁写谁说了算。

Space687211是一家黑胶咖啡馆,就是海外常见的那种爵士咖啡馆。因为黑胶贵,黑胶唱机占地方,所以这种音乐咖啡馆就应需求而生。人们想听黑胶唱片,想要听爵士乐,不需要自己在家里置办一套,而是去这种专门的咖啡馆,在咖啡馆里点杯咖啡或者威士忌,身子陷入沙发慢慢听几个小时。最后起身拍拍屁股走人,老板来收拾杯子,清洁保存唱片,支付水电费,一点不麻烦自己。

但即便是在北京这种超级城市,人们也相当割裂。比如 Space,也就是「空间」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群人会说空间,比如说艺术空间,这群人里甚至还有些会用「场域」一类的词,表明有某种个人理解或者期待。但还有一大群人不说什么「艺术空间」,而是说画展、画廊、美术馆,也不说什么「场域」,而是说「打卡」。

老金自己是想办个「音乐空间」,人来了,就是为了音乐,尤其是爵士乐,而且是为了听黑胶唱片播放的爵士乐。这样的话,北京就有了一个乐迷的据点,通过这个据点可以推广爵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时间久了,一座城市也就拥有了自己的音乐传统,自己特定的爵士乐人群和文化。

然而,很多来这里的人根本坐不住,就像是椅子上有钉子。对音乐没兴趣,对咖啡没兴趣,对黑胶唱片没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用黑胶唱机、HiFi 音响以及黑胶收藏架做背景,打卡拍照。一旦打卡拍照完毕,就毫不犹豫地离开,直奔下一处打卡点。

我认为,北京文化生活的主要矛盾就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打卡拍照发小红书朋友圈需求,和各种打卡点老板对文化艺术审美的追求所形成的妄想之间,存在彼此不可调和,相互无法理解的尖锐对立。群众就想打卡,用一种短平快的方式得到社交货币,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炫耀,但是老板们非要群众坐下来花时间去欣赏、感受、体验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结果双方都不是很舒服。

如果是依照我的想法,市政府就应该在北京建立打卡一条街。弄 999 间简易房子,各个文化艺术场所入驻装修,在那间房里复刻自己的场所。这样的话,人们来到这条街上,从街头走到街尾,在 999 间房里逐一打卡拍照,一次性就可以把北京的所有著名场所打卡完毕。简单、直接、高效,有批发的方式解决零售的高成本,高耗时,为小红书和朋友圈提供一个可靠稳定的内容源。

有因为这里人流量大,多少会吸引几个真正对场所本身服务感兴趣的真正爱好者,那么他们通过打卡一条街知道了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存在,再自行前往本店探索不迟。这样,就实现了打卡人士和文艺爱好者之间的分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欣赏文化艺术的人不会遭到打卡人士的干扰,打卡人士也无需屏息静气看老板脸色,这样岂不美哉?

以上内容均没有出现在我和老金的聊天中,是我回来之后的个人思考。

那么我和老金当时具体得出什么具体结论了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好吧,这么玩容易被打,我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吧:

1、其实听音乐的人没有那么多。老金有营业数据,我有公众号播放数据。不要看流媒体平台每年能赚多少个亿,也不要看网易云的留言区多么火爆,听音乐的人事实上就是小众。我一篇 10万人阅读的文章 ,如果在一开头插入了一首歌,点开播放的人不会超过 500,这才是真实比例。

2、听音乐的人是小众,而在这小众里,大多数又把音乐作为日常生活的背景使用。上班上学通勤路上以及做家务事时,耳朵里得有个响动,至于说具体的响动是什么,没那么重要,熟悉的响动就好,不熟悉也没关系。

3、在极少数愿意坐下来欣赏音乐的人里,很多人又罹患「切歌病」。其实并不能从头到尾欣赏一张专辑,而是不断切下一首,下一张专辑。切歌病发作严重时,甚至连一首歌都无法听完,要拖动进度条,直接去听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把听音乐活生生完成短视频精剪合集的感觉。

4、欣赏音乐这件事本身也很困难,很多人欣赏的不是音乐本身,他们具体的要求是:
(1)要听熟悉的音乐,不喜欢尝试陌生的音乐。
(2)追求「听懂」音乐,而不是打开束缚,去欣赏音乐本身,这也加剧了只听熟悉音乐的症状。
(3)根据上述 2 点,欣赏音乐很多时候更像是复习,或者是为了考试,把欣赏音乐当做是求学、考试、考级。
(4)因为无法直接开放地欣赏音乐本身,又因为有「听懂」、「理解」音乐的一系列非人需求,人们代偿性地选择了文学创作,写出了大量的小作文,去谈心情,谈回忆,谈初恋,然后刷满了流媒体音乐的评论区。彼此能够高度共鸣,因为写这些,读这些,大家都能理解,这叫「场景化听音乐」,是主流欣赏音乐等发挥。

5、听音乐的人群分布图不是钟形曲线,而是图钉图形。一个扁平而大的底部,中间是一根极速变细变高的针。音乐空间想要服务的是针的那一部分,其实就没有多少人,要通知到他们每一位成本也非常高。

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开始欣赏音乐,形成某种音乐文化之前,还有漫长的时间要去慢慢培养,慢慢等待,等待音乐群体慢慢成长起来,音乐文化慢慢形成和积淀下来。美是不可能有效率的,存在基建狂魔,不存在审美狂魔。欣赏也是不可能有效率的,那样的一颗心需要慢慢自我成长,需要慢慢自我肯定,然后等着它慢慢打开自己,学会无差别地接纳。

所以老金得把他的音乐空间继续开下去,然后争取活久一点,再久一点,自己也要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等待人来,等待花开,等待春回大地阳光洒下来。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