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痛苦的教育


我的老师说:「希望菜头他能够经历足够多的痛苦,这样他可以升起必要的厌离心」。听到这句话,我认为它是很美好的祝福,甚至是这一年里我收到的最美好的祝福。

虽然我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尽量压缩日常生活中的事项,但我依然还是有很多乐子,还是有很多沉迷,我觉得那都是乐,从未觉察它们其实都是苦。我还有一些极为在意的事,因为这种执着而不间断地受苦,但依然紧抓住不肯放手,就像是某种本能。

推想老师的用意,他是希望我接受来自苦的教育,从中获得觉悟,因而得以从诸多自己制造的理念、羁绊,以及大量的「必须如此」里解脱出来。正确的厌离心一旦生起,那么从我心上延展出去的无数根触手就可以被干脆利索地斩断,不再不断试图牢牢抓住些什么。接下来,内心也许会因此而变得澄明一些,诸多烦恼和痛苦也会随之脱落。

这和传统的「痛苦教育」不大一样。我惯常听到的「痛苦教育」重点在「获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的目的指向成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重点在于得到「成」;吃一堑,长一智---重点在于得到聪明。因此,我观察许多人时发现这种痛苦教育并未带来多少智慧启发或者内心快乐,反而因为期待中的所得迟迟不到,而让人陷入到更多的痛苦,更多的怨恨中去。

痛苦教育要想取得功效,我想在一开始就要接受两个设定:无论世事世人此刻令你多么快乐,最终都会变成形形色色的痛苦,不要幻想存在某个可以让自己永续快乐下去的对象。然后,当你感受到形形色色的痛苦时,即便难以忍受,艰于呼吸,也要努力同时顾念别人,相信其他人此刻也在承受着形形色色的痛苦。于是,你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也可以同样分在他人身上。

能做到第一点,任何苦就没有白受。个人的贪爱,个人的执着,一次次被证明会带来痛苦,那么这种痛苦迟早会教会人放松,放手,不要再继续抓取。能做到第二点,自己和他人就不再是敌对关系,自己此刻的苦并非源自某人此刻的乐,自己所损失的并非刚好就是某人的所得;不认为自己此刻的苦才是苦,别人的苦则是活该自找,或者干脆就无视。

相信下一次一定会走运,相信自己才是那个唯一的受者,那么经历再多痛苦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为人还是会下注下一次,有下一次就一定再受一回苦。因为人还是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围绕这种特别要安排种种造作,然后这些东西都会无法避免地崩坏,于是就陷入了更深的苦恼和苦痛中去。

为什么孩子打碎一个杯子,有的父母会立即暴跳如雷,而有的父母会立即带着孩子离开满地碎片,转去继续去做别的事情?区别在于怎么看待那个自己花了钱,花了时间,好容易弄来的杯子。是觉得它就必须永续存在,永远按照自己的心意在桌子上闪闪放光,还是觉得在任何一个下一刻它的破碎都是可以接受的必然结局,不值得为这个结局停留片刻。

为什么说同情心不是一个道德要求?因为一个人唯有通过认识他人的痛苦,认同他人痛苦的感受,这种共情最终才能真正作用在自己身上,帮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认定自己是世间唯一的那一个受苦的人,如果进而认定他人没有苦,或者他人的苦不如自己,那么这人几乎要遭受数倍的苦痛,而且伴随着这种想法,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幸福人,他的痛苦感受就不能止歇。没有人能强制谁必须产生同情心,因为同情心最终指向自己,一个不想赦免不想理解自己的人当然没有同情心,但自己也因此被永远困住。

因此,我理解了为什么痛苦在人世间经常有两副面具。一副是因为执取而产生的失望蓝脸,一副则是因为自私冷酷而常常显现出来的愤怒红脸。要么世界和世人都辜负了自己,要么就是世界和世人都在针对自己。

我想,我不会祝其他人经历足够多的痛苦,因为经历痛苦不必然地导致个人启发和自我觉悟。我祝福其他人能够经常性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哪怕这种快乐在我看来脆弱而易逝,根本不足以安然躺在上面。最后,我祝福所有人都有可能通过某一次痛苦,或者某一种痛苦,从中真正领悟到一点什么,让自己得以走上痛苦最终止息的道路,就算只有一次,就算只有一秒钟的闪念都很好。

作为写作者,最后我个人建议试试去写点什么。一旦写一点什么,从他人那里很快就能收获失望,好处是失望和痛苦相比要轻微许多。那些惧怕痛苦的人,也许可以从失望开始,慢慢习惯世事世人总是不会如自己期待那般对待自己。如果你不因此而生气,也许接下来就可以尝试一下正确的痛苦教育,或许心的转变也会随之一并发生。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