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如何欣赏一段文字


在《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一文发布后,读者Fairyfox留下一段话,我很喜欢,也极欣赏:

我的病就是太有感觉。年轻时候读过一篇文章,描述乡村宁静的夜晚,其中一句是耳朵里有若有若无的声音,我对这一句特别有共鸣——每当处于安静的环境里,我的耳朵里就有持续不断的声音。我一直认为我比别人敏锐,能听到电流的声音、宇宙中的信号、超越人耳接听范围的超声波……直到今年的某一天,我问AI,它告诉我这叫做耳鸣。后来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证实了耳鸣的存在,医生很和蔼的说,你就像以前那样对待这个声音就可以了,毕竟吃营养神经的药也就是安慰剂。我对耳鸣没有很在意,在意的是童年读过的那篇文章找不到了。

当时我忍不住评论说:「咦!这个文字攒劲!」。于是就有读者问:请问,攒劲在哪里?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那我会说:因为它写出了生命中的那种淡淡怅然。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人生中一段很特别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你坚信自己是个特别的人,或者拥有某种特别的能力,甚至是肩负着某种特别的使命?有没有过?然后,时光荏苒,你发现那其实是一种病。在大多数人身上,这种病叫做「中二病」。而在上面那段读者留言里,它真是一种病,医学上确诊的耳鸣。

确诊中二病,会让人脚趾抠地,然后拼命挖猫砂把它完全盖住。而一项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超能力被确诊为耳鸣,确诊的同时,超能力也就一并消失,这时候就会产生淡淡的怅然---并不是生命中多么重要的事情,但一朝失去,还是会让人怅然。
这只是第一层,第二层是借用医生的话来引发新的思考:「你就像以前那样对待这个声音就可以了」。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如何与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相处,不止如此,这种疾病曾经被珍视,被在意,被当做是自我很特别的那一部分存在。那么,怎么可能有什么「就像以前那样对待」?在内心的隐秘之处,这种耳朵里听到的声音,可是被当做电流声、宇宙信号,超越人耳听力---也就暗示超越了其他人的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没法向医生道出,而医生也给出了他认为的正确相处方式,可当事人并没有办法接受,于是就陷入了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状态,一种生命中的常态,这就是第二层的怅然。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作者没法和医生说,大概率也找不到什么人去诉说,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很多年前那篇文章的作者,因为那个人曾经写过自己能够听到「耳朵里有若有若无的声音」。一想到世间还有那么一个人,自己就觉得很宽慰,因为有那样一个人存在,那个人曾经写过那样的句子,那么自己就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无人诉说,无人理解。

很自然地,在确诊的这一刻,作者想要立即去找到当年看过的那篇文章,为自己找到某种证据,为自己找到某种共鸣,为自己找到某种证据,甚至只是为了去问对方一句:这些年你过得如何?还会听见那些若有若无的声音吗?要一个确定。如果能够找到那个人,那人一定可以理解自己。只要找到那个人,医生说什么就全不重要,医生只知道疾病而已,他又听不见那些大多数人都听不见的声音。

当然找不到,不是因为时过境迁,而是它像生命中所有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那样,在显现一次之后就悄然擦去自己的线索。所以作者说自己「对耳鸣没有很在意,在意的是童年读过的那篇文章找不到了」,医生确认的那一刻,失去的不止是一种个人超能力,连带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也被一并擦去了,那些声音,那些感受,那些想法,擦去了。而唯一能够为自己提供证明的那篇文章,同样也找不到了,一切都如同一场梦幻,现在突然梦醒了---这就是第三层的怅然。

所以我评论说:攒劲!西北口语,一般是粗人才用,我用来平衡一下这段极细腻极优美极复杂的文字,不然看完之后感觉自己摇摇欲坠---在反复阅读很多次之后,由于我的经验,我的习惯,我还认定这是一段和禅定有关的文字,它真正描述的是一个人突然从熟悉的外境中断开,曾经坚持相信的实存实有突然粉碎,自我上面的多年装修突然剥离,证明一切只是自己内心的造作,于是落入了一片空空茫茫之中---当然,大多数人并不需要那么理解,否则就有点自行加戏,过度解读的嫌疑。

我知道,很多读者读到这里,欢呼一声「得之矣」或者「Get」,转身就跑。还有些读者会去为难自己的子女,转发文章然后情不自禁地爹起来:「好好看看菜老师的阅读理解,认真学习」,肯定还有那一句亚洲父母天然的贬低性表述:「你的作文整天都写些什么玩意儿?你的阅读理解每次都答了些什么玩意儿?给老子好好学!」。

这样的欢喜,或者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其实无法通过他人的解析讲解,真正获得欣赏一段文字的能力。今天我做这一番解析,那是我的个人理解,看一遍不会变成你的,甚至对于你形成个人理解会有反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我作为读者去解析一位作者的文字,是否符合原意从来都不确定,它就是一篇二次创作。你觉得自己懂了,你觉得自己喜欢,那是你懂了二创,喜欢二创,和原文关系不大。下一次,当你遇见一段类似的文字,很可能还是一滑而过。

我的看法是人们无需去看任何解析,先信马由缰,自己任性地去阅读各种原文,然后自己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尤其要小心避免那种「我要看懂」、「我要理解」的心态,把阅读当做是阅读理解考试。怀着这种心态而产生的理解,经常都会走偏。因为你把一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当做是一个研究对象,你是你,它是它,这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会阻碍一个人真正去欣赏,去理解作品。

有一个很简单的法门,事实上许多人经常都会用到,那就是「代入」。不要老去想「我怎么看」,「我怎么理解」,「我怎么解读」,我我我我我,喔喔喔喔喔,你又不是公鸡打鸣,要那么多「我」干嘛?你就当自己是创作者,你看到的就是你创作的内容,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抹去,把自己代入作品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能习惯性地去那么做,你的理解力,你的欣赏水平,会飞速提升。

看书是这样的,听音乐是这样的,看画展是这样的,看剧看电影看戏剧你早就已经如此了。如何欣赏,如何审美,这是无法直接传授的技能,因为它和你的个人体验有直接关系。他人解析和你的个人体验之间无法建立起直接联系,所以你看解析只是看了一堆道理,一堆理性,其实只是解析者个人体验在燃尽之后的灰烬,你在这灰烬里打滚,双手抱起再多,那也只是灰烬而已,因为无从建立起你的个人直接体验,你也就没有经验积累,也谈不上提升个人理解。

我觉得我这篇 3000 字的文章里,唯一有用的只是两个字:攒劲。你看到一段文字,然后这段文字下面有个你信任的人打了一个「攒劲」的标签,那么你就有可能稍微上一点心,慢下来, 认真读一遍,这样效果就已经达到了。至于说攒劲在哪里,怎么看出攒劲,你不需要关心。这些问题你可以带着一路走,一路读下去,总有一天你的个人理解会从心底蹦出来,然后你就觉得自己已经会了。

当年我也是那么走过来的。

前辈说这部小说伟大,说那篇文章精彩,我完全不懂他们在激动什么,伟大在哪里,精彩在何处?但我老实,他们说好,那我就去读,反正这要比我自己撞大运要强,起码有人给出了必读篇目。读完我有些想法,但是不确信对不对。读完我有更多困惑,但我又懒得立即找寻答案。但是这么一次次重复下去,我感觉自己眼前有一层薄纱撤走,在文字之下我终于能读出点什么来了。

然后这个进程就逐渐加速,这时候我才去找那些解析文字来看,此刻我不再需要完全接受,自己的想法和那些解析可以互有往来,于是自己的声音也就渐渐清晰起来。到了今天,我也可以自己写解析,毫无愧色地写下自己的理解。

读很少,看很多解析,然后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这叫做背书。你在小学都不会那么干---看习题然后翻答案,看到答案就觉得自己会做了,结果考试一来全完蛋。解析不能帮省时间,该你阅读的时候,你就得花那么多时间,之后才有你的个人经验。

欣赏是一门意会技能,它没有办法像是低阶知识那样可以直接传授。你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怎么感受,和你自己如何理解,如何感受是两回事。意会技能只能靠自己,而你把自我放下,把个人判断放下,把个人意图放下,全然投入其中,那么技能会提升得快一些,但也就是快一些而已。

然而大家都喜欢省时间,喜欢直接拿答案,天天嚷嚷要「干货」,因此这世界上才有那么多用眼睛和耳朵喝红酒的人,用传记和轶事听音乐的人,用艺术史和画展前言欣赏画作的人。那么做根本不攒劲,别这样,好吗?



------
这里我放了一首陈冠蒨的《欲言又止》。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创作者,为很多歌手写过许多歌。而她自己只为自己出过两张专辑,《欲言又止》是她第二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我想你听一下。不是你熟悉习惯的和弦,不是你熟悉习惯的编曲,甚至也不是你熟悉喜欢的歌词和曲风。因为全部不熟悉,所以值得听几遍,无需理解,无需解释,听就好了,从不习惯中慢慢感受到熟悉产生。然后,你会从此喜欢上她的作品也不一定。





2025-10-21

一些极为粗暴的结论


上周我应邀去Space687211参观,和老金金鹏远见了一面。金鹏远是谁?可能绝大多数读者朋友都不认识,但说到他的环时互动,可能会有部分人知道。如果说到当年环时互动在微博操刀,为杜蕾斯做出的那些病毒式传播的社交媒体广告,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金鹏远,江湖人称「老金」,就是当年媒体报道所说的「站在杜蕾斯后面的男人」。

之前因为我像条柴狗一样在北京各处窜出窜进找黑胶唱片玩,老金又是《槽边往事》的多年潜水读者,于是像是个古代人那样,约我在两个月后去他开的音乐空间Space687211做客,一是听听他收藏的爵士乐黑胶唱片,二是请我看看他私人收藏的各种博朗电器产品。老金给出了一个我无法拒绝的理由:「根据我的长期观察,以我对你审美的认知,你肯定会非常喜欢」。

去了之后,我们一口气聊了四个多小时,关于音乐我们得出了一些极为粗暴的结论。这里我打算记录一下,未必符合老金的原意,但谁让他不写呢?历史这种事情,从来就是谁写谁说了算。

Space687211是一家黑胶咖啡馆,就是海外常见的那种爵士咖啡馆。因为黑胶贵,黑胶唱机占地方,所以这种音乐咖啡馆就应需求而生。人们想听黑胶唱片,想要听爵士乐,不需要自己在家里置办一套,而是去这种专门的咖啡馆,在咖啡馆里点杯咖啡或者威士忌,身子陷入沙发慢慢听几个小时。最后起身拍拍屁股走人,老板来收拾杯子,清洁保存唱片,支付水电费,一点不麻烦自己。

但即便是在北京这种超级城市,人们也相当割裂。比如 Space,也就是「空间」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群人会说空间,比如说艺术空间,这群人里甚至还有些会用「场域」一类的词,表明有某种个人理解或者期待。但还有一大群人不说什么「艺术空间」,而是说画展、画廊、美术馆,也不说什么「场域」,而是说「打卡」。

老金自己是想办个「音乐空间」,人来了,就是为了音乐,尤其是爵士乐,而且是为了听黑胶唱片播放的爵士乐。这样的话,北京就有了一个乐迷的据点,通过这个据点可以推广爵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时间久了,一座城市也就拥有了自己的音乐传统,自己特定的爵士乐人群和文化。

然而,很多来这里的人根本坐不住,就像是椅子上有钉子。对音乐没兴趣,对咖啡没兴趣,对黑胶唱片没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用黑胶唱机、HiFi 音响以及黑胶收藏架做背景,打卡拍照。一旦打卡拍照完毕,就毫不犹豫地离开,直奔下一处打卡点。

我认为,北京文化生活的主要矛盾就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打卡拍照发小红书朋友圈需求,和各种打卡点老板对文化艺术审美的追求所形成的妄想之间,存在彼此不可调和,相互无法理解的尖锐对立。群众就想打卡,用一种短平快的方式得到社交货币,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炫耀,但是老板们非要群众坐下来花时间去欣赏、感受、体验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结果双方都不是很舒服。

如果是依照我的想法,市政府就应该在北京建立打卡一条街。弄 999 间简易房子,各个文化艺术场所入驻装修,在那间房里复刻自己的场所。这样的话,人们来到这条街上,从街头走到街尾,在 999 间房里逐一打卡拍照,一次性就可以把北京的所有著名场所打卡完毕。简单、直接、高效,有批发的方式解决零售的高成本,高耗时,为小红书和朋友圈提供一个可靠稳定的内容源。

有因为这里人流量大,多少会吸引几个真正对场所本身服务感兴趣的真正爱好者,那么他们通过打卡一条街知道了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存在,再自行前往本店探索不迟。这样,就实现了打卡人士和文艺爱好者之间的分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欣赏文化艺术的人不会遭到打卡人士的干扰,打卡人士也无需屏息静气看老板脸色,这样岂不美哉?

以上内容均没有出现在我和老金的聊天中,是我回来之后的个人思考。

那么我和老金当时具体得出什么具体结论了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好吧,这么玩容易被打,我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吧:

1、其实听音乐的人没有那么多。老金有营业数据,我有公众号播放数据。不要看流媒体平台每年能赚多少个亿,也不要看网易云的留言区多么火爆,听音乐的人事实上就是小众。我一篇 10万人阅读的文章 ,如果在一开头插入了一首歌,点开播放的人不会超过 500,这才是真实比例。

2、听音乐的人是小众,而在这小众里,大多数又把音乐作为日常生活的背景使用。上班上学通勤路上以及做家务事时,耳朵里得有个响动,至于说具体的响动是什么,没那么重要,熟悉的响动就好,不熟悉也没关系。

3、在极少数愿意坐下来欣赏音乐的人里,很多人又罹患「切歌病」。其实并不能从头到尾欣赏一张专辑,而是不断切下一首,下一张专辑。切歌病发作严重时,甚至连一首歌都无法听完,要拖动进度条,直接去听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把听音乐活生生完成短视频精剪合集的感觉。

4、欣赏音乐这件事本身也很困难,很多人欣赏的不是音乐本身,他们具体的要求是:
(1)要听熟悉的音乐,不喜欢尝试陌生的音乐。
(2)追求「听懂」音乐,而不是打开束缚,去欣赏音乐本身,这也加剧了只听熟悉音乐的症状。
(3)根据上述 2 点,欣赏音乐很多时候更像是复习,或者是为了考试,把欣赏音乐当做是求学、考试、考级。
(4)因为无法直接开放地欣赏音乐本身,又因为有「听懂」、「理解」音乐的一系列非人需求,人们代偿性地选择了文学创作,写出了大量的小作文,去谈心情,谈回忆,谈初恋,然后刷满了流媒体音乐的评论区。彼此能够高度共鸣,因为写这些,读这些,大家都能理解,这叫「场景化听音乐」,是主流欣赏音乐等发挥。

5、听音乐的人群分布图不是钟形曲线,而是图钉图形。一个扁平而大的底部,中间是一根极速变细变高的针。音乐空间想要服务的是针的那一部分,其实就没有多少人,要通知到他们每一位成本也非常高。

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开始欣赏音乐,形成某种音乐文化之前,还有漫长的时间要去慢慢培养,慢慢等待,等待音乐群体慢慢成长起来,音乐文化慢慢形成和积淀下来。美是不可能有效率的,存在基建狂魔,不存在审美狂魔。欣赏也是不可能有效率的,那样的一颗心需要慢慢自我成长,需要慢慢自我肯定,然后等着它慢慢打开自己,学会无差别地接纳。

所以老金得把他的音乐空间继续开下去,然后争取活久一点,再久一点,自己也要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等待人来,等待花开,等待春回大地阳光洒下来。



------



2025-10-20

一夜入冬

周一早上,阳光明媚,窗外绿树如昨,但是气温只有5摄氏度。喝完咖啡我觉得整个人已经清醒过来,但是那些花草树木可能不是这样,我猜想它们还处于发懵的状态---在十成叶子里,变黄的部分半成都不到,它们还在过初秋,然而冬天已经到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北京今年的天气证明了它的确是一座拥有运河的城市,那么多年里我就没见过那么绵延的雨水,也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湿润的天气,以至于不得不买除湿机,免得蘑菇从脚丫子缝里长出来。

但谁也没有想到,温暖湿润的季节突兀地一夜之间结束。仿佛是个顽童拿着花洒站在天上不停地浇水,然而突然有那么一刻,他随手就把花洒扔掉奔向下一件事,没有丝毫犹豫。从温暖湿润到北风凛冽,只在他的一转念。

我自己有另外一种入冬标准。每个午夜时分,我下楼扔垃圾。在整个夏季和秋季,即便到了这样深的夜,小区院子里依然有人在遛狗。幽暗的院子里,太阳能路灯半死不活地亮着,但在这片黑暗里会悬浮着几张明亮的脸,那是遛狗的人在看手机。狗就在他们脚边跑来跑去,翘起脚给绿化带浇水,浇一阵小跑几步,再浇一阵,前列腺很健康活泼的样子。

等到有那么一晚,院子里只有北风呼啸,黑暗里没有一张面孔漂浮,花丛草丛边也没有浇花匠,我就知道冬天到了。无论是狗还是人,都不愿意在那么冷的天气里下楼。我在下过雪的傍晚六点见过这种不情愿,狗从单元门冲出来,踩到雪当场就愣住,然后火速冲到枯败的绿化带快速防水,抖都不抖一下,一个转身就回到主人身边拉裤腿,意思是:赶紧回家,你杵在这里玩手机是要冻死我啊?

昨晚就是这样的夜,虽然气温还是有 6 摄氏度,但是北风强劲,撕扯着身上的热量夺路而逃。院子里郁郁葱葱,但是除了我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狗,甚至连流浪猫都见不到一只。那些在夏天里深夜不灭的灯光都已经消失,从楼底到楼顶,不止是我所在的小区,似乎马路和远处的建筑都调整暗了灯火---北京的冬天,似乎有一种吞噬光线的能力。在扔完垃圾返程的路上,我居然看到了晴朗的夜空里有十几颗星星在闪烁。于是我确信,冬天这回是真的到了,起码到了这个小区。

回家我又捡起了我的气象学专业,发现强大的冷空气集群正在耐心且稳定地大举南下。它要比爆发性的寒潮来得慢,但是在这缓慢中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碾压之势。之前北京的初冬之所以不会让人觉得太冷,是因为寒潮推进速度太快,一夜就越过长城,掠过华北平原,朝着长江流域扑去。然而,日光依然强烈,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依然保存着许多热量。不需要开暖气,只要走进大楼里还是会觉得暖和,那是混凝土在保暖。

这一次不同,冷空气步步为营,缓步推进。每前进一步,就把建筑物保存的热量全部吃尽,一定要冻硬冻透冻彻底,然后才会前往下一站。于是,即便开着空调我还是会在凌晨五点被准时冻醒---在一天里最冷的时候,空调的暖风吹到靠窗的墙壁上,带着那些附着其上冰凉的空气回流,吹在我身上就是冰冷的寒意。昨晚就是这样,我梦见自己穿着衬衫,赤脚在雪地里找厕所,怎么找都找找不到,然后醒来发现是 5 点 20,房间里飞舞的都是冷风的小刀片。

这些小刀片会继续南下,从华北平原推到长江流域,一路推到珠三角。那些饱受高温多雨折磨的朋友,终于可以得到几分清凉,也许是过度清凉,因为气温可能陡降10 摄氏度,短袖直接换滑雪衫,同样感受一下一夜入冬是怎样一种感觉。之后还会支分线剧情,即将冻透的东北、华北、西北会一天冷过一天,彻底步入冬季。而那些短暂入冬的南方城市可能又会迎来气温反弹,秋老虎还留了一根尾巴在,怎么都要挥舞几下。所以不忙收起短袖,一周后还得穿上。

以我在北方生活那么多年的经验,今年这种提前入冬的情形也算少见。不单是花草树木发懵,我也在这种快速的气候变化中发晕。上周我还在开着抽湿机,努力把家里的湿度从 60% 降低到 50%。今天早起,我看到湿度已经跌倒 41%,需要把抽湿机收起来,直接换加湿器出来干活,不然我很快就要被电击。

冬天到了,唯一的好处是我那放浪不羁,狂傲独立的猫咪昨晚终于肯回到枕边,靠着我取暖睡觉,我手里又有了久违的一小团毛球。



------


2025-10-19

猫图全集

这几天我发布的猫咪很受欢迎,今天刚好又是周末,大家也不爱在周末看文章,那么看看猫图好了,猫图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让人嘴角上扬: 


















------



2025-10-18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长期做一件相同的事,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就会觉得无感。比如说长期过着一种相同的生活,摇滚歌手崔健就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连续不断地做同一件事,很快它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习惯意味着只需要用很少的心力去维护,身体就会凭借惯性和本能自行运转。新手上路就高度紧张,每一颗脑细胞都在激烈工作。而资深司机并不自己指挥手臂和脚掌,身体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胡思乱想。

那么,你非要一名老司机像个新手那样去开车,这就有点不现实。这时候没有感觉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自己已经极度熟练。

另一个方面,没有感觉是一种个人认知,而这种认识未必符合事实。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你想看清楚多大尺寸的目标,那么你就要调整它到合适的倍率。也就是说,心和心观察的对象需要保持相同等级的精度。

心在很狂暴的时候,它就不能观察到那些很细微的现象。比如说你现在正和人激烈的争吵,你不就会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因为呼吸很细微,而你的心此刻极为粗狂。而等到你安静下来,思虑渐渐减少,注意力从外界慢慢转回自身,你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呼吸的粗细长短暖冷干湿,可以观察到许多细节。

做同一件事久了,人也做熟了,变成习惯了,只需要投入一丁点心力去维系,这时候事情本身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更为精细为妙的阶段。变化早就已经发生,但是心没有跟上,心依然用很粗疏,很随意的方式去观察,那当然什么都观察不出来,觉得昨天和前天一样,今天又和昨天没什么不同。

没有感觉,人就觉得厌烦。这种厌烦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你终于可以调节一下内心的旋钮,放大倍率,在更细微更深入的层面上重新观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当然会觉得厌烦。


现代人很容易感到厌倦,现代人也很容易放弃,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件事,又或者是一种物件。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么做可以让人领略到更多人世的风景。从不好的一面来说,厌倦也会形成习惯的,放弃也会形成习惯的。黑瞎子掰苞米可以解释为为了见识更多玉米棒子,但也可以解释为随手得之,随手弃之,最后劳累却毫无积累。

生命中,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的确是只值得啃一口就扔,但是依然也有少部分值得深入下去,因为也许你要的答案,你要的意义就隐藏在其中。可你一旦习惯了厌倦,习惯了放弃,那么你也就会和它们同样地擦肩而过。啃一口就扔固然感觉很爽,但是永远这样似乎又有哪里不对。人过一生,又不是为了把自己做成一个牙膏广告,咔擦咔擦一路啃不停。

每个人的境遇都不同,这里我也回答不了「怎么知道我应该深入哪一件事」这种问题。用那种高深莫测老江湖的话来回答,那就是:届时你自然就知道了,你就是会知道。像这样一问一答之后,大家就不欢而散。类似的提问,我现在学会了一种全新的回答方式:

「在一阶问题没有解答之前,你不需要问二阶问题。」

什么是一阶问题?一阶问题是:如何在没有感觉中找回感觉?即便不确信能不能找到,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至少应该尝试一下。选一件你觉得已经无比熟练的事,一个你无比熟悉的人,调节你的心,去观察你之前认为日复一日不变的重复里,是不是有什么细微的变化?不止如此,还需要观察这种细微的变化对你自身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一个纯物理学问题对吧---

你天天抠墙皮,白墙上就会出现一个洞。它每天变化一点点,你心不在焉看着,就觉察不出这种变化,觉得天然就有一个洞,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一旦你观察到前后变化,意识到你自己不是无意识抠墙皮,而是在墙上打了个洞,然后你也会同时发现自己的食指顶端有一层老茧---墙洞和老茧几乎是同时在你心里显现出来。

有这样的一次经验,才可以继续追问二阶问题。你得先深入过一件事,哪怕就深入了一层,观察到外在和内在的变化,你才可以问:怎么知道我应该深入哪一件事情,才是对我个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你不能默认自己想深入就能深入,你想要有感觉就能有感觉,那是自欺欺人。


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和我们切身理由有关的事情,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在乎在意的人物,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渴望拥有的东西,关注对方的一切风吹草动。但对自己手上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对自己熟悉的一切视而不见,对自身尤其是自己的心视而不见。「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确是一种病,说明心已经失焦,一直需要调节却没有动过,以至于对真正的变化一无所知。

你觉得自己厌倦了阅读,那是因为你没有观察最近你都在读什么,也没有观察你的心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所拥有的所熟悉的只是一个重复的动作而已。如果你能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那么你自然知道接下来应该读什么,怎么读,会出现新的书单。阅读是这样,音乐是这样,电影是这样,学习是这样,恋爱是这样,工作是这样,家庭生活也是这样。

这里一直存在着一个语法错误:请给我点感觉。

谁也不能给你感觉,能给你的只有刺激。你对外索要感觉,得到的只会是刺激接着刺激,厌倦接着厌倦,无感接踵而来。而感觉只能从你的内心里升起,前提是你得有心,而且你能看见你的心。



------


2025-10-17

智能无能一线隔


要说我国的基础建设还真不错,比如说我家的宽带网络就稳得吓人,几年都不会出现一次故障。回想 2001 年的时候,我从单元楼的电话线开始检查,一路检查到我的电脑网络配置参数,简直就像是上一辈子的事情。

如此稳定的情况下,偶尔出一次问题就很要命。今天凌晨一点的时候,我发现网络越来越慢,最后干脆就什么都打不开。我查看了一下手机上的 WiFi 连接状态,发现在我的「9527_5G」信道下有一行小字:没有互联网连接。

抱着一丝希望,我赶紧跑去查看路由器和光猫。还好,路由器灯火闪烁,一切正常,但是光猫的「光信号」一项红灯乱闪,重启之后也依然如此。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说明问题出在家门外,可能是入户线路,可能是在小区弱电井,也可能是在街上,在宽带机房.......完全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外。

凌晨一点的时候我下载了通讯公司的 App,一千个多入口,八百多个都是服务推销,找不到保修入口。一点半的时候我拨打服务电话,听了十五分钟音乐居然真有客服接听,自动查故失败后告诉我已经写了工单,上午 9 点之后等师傅上班会通知我具体上门时间,最后还劝我早点睡。

早点睡?开什么玩笑呢?


既然要早点睡,那肯定要对我的智能音箱说一声「打开台灯,关闭顶灯」吧?这时候智能音箱的 LED 灯带一阵乱闪后回答:「对不起,没有发现网络,无法完成操作」。我当时就惊了:什么?你们居然不是在家庭局域网内进行控制,还需要联网访问中心服务器才能完成操作吗?这是什么原理?

我只好走到开关前手动关灯,老实说,这种感觉实在是太遥远太陌生了。附带说一句,那也是智能开关,之前我也是用语音控制。

躺在床上,我又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用床头的音响系统播放催眠音乐,准备在音乐声中入睡。手机不同意,问我:「无线网络没有互联网连接,是否开启移动数据通讯?」。这就是说接下来我要用 5G 流量播放音乐?我想了一下,我的小气鬼套餐里就没有几个 G 的流量,一月过半,应该所剩不多,于是久违多年的流量焦虑又回来了。

算了吧,不听音乐又不是不能睡。视频、音乐太废流量,那我看垃圾网络小说培养睡意总可以了吧?网络小说是文本,下载几百万字到手机上,手机也不会增加一毫克。然后我又发现手机信号不好,数据流如同罹患前列腺炎,滴滴沥沥。这时候我才想起,我家里的不同房间是靠多个路由器组网,确保每个房间都有强劲的 WiFi信号,随时可以高速上网,而现在 WiFi 没用了,靠手机信号的话要看位置和方位。

行吧行吧行吧,在师傅上门维修好之前,我不看网络小说,我不听音乐,我不声控灯光,我不询问明天天气,我不查询室内温湿度,我不开踢脚线暖气好了吧。我躺平,把被子拉到下巴,闭起眼睛直接开始睡好了吧?

刚闭上眼睛,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9 点上班,师傅就算是领了工单骑电驴第一站就奔我家,到了最快起码也是 10 点了吧?查查找找,维修调试,11 点前能够搞定吗?搞不定的话,我每天的更新需要网络支持才能画图,才能检查错别字,才能查询资料。那我的更新怎么办?用手机热点?那得多慢啊,那得耗费多少流量啊?拿着电脑下楼去找星巴克?那我出门了,师傅找不到我怎么办?

翻身而起,在提前入冬的北京的凌晨两点的夜里,我两眼炯炯有神,开始思考应急方案,包括不局限于购买无限速临时流量包(绝对不要中计买成包月),早起立即闪购移动随身 WiFi(需要确认能否接受退货),破解邻居家 WiFi 密码(注意检查信号强度)等等......

其实我也不是太在意如何更新,而是我很难接受家里断网。断网之后,我感觉像是换了一个家,之前基于智能中枢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智能家庭,现在变成了一个无能家庭,许多我的日常操作突然要换另一种方式,手动操作,走到屏幕前观看,找寻替代方案。之前我恨不得把所有带电的设备都连上网,都可以通过语音或者 App 控制。在断网之后,我又很庆幸自己没有真正那么做,依然还有很多「可靠」的物件,无需网络就能运转。

想起我经常做的一个梦,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它隐藏的寓意:我重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单元楼里的那个小家。在梦中,晚间用电高峰期再一次习惯性断电。我不慌不忙,伸手摸到窗台上的火柴,点亮蜡烛头,然后就着那点光亮开始读书,纸质书,有油墨香气,翻起来沙沙作响的那种书。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网络恢复正常。师傅打电话来解释,凌晨 1 点到 5 点之间机房升级,造成短时网络中断。「没想到您还没睡」,他说。是啊,如果我在 12 点前就睡着,后续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生活连续不断,一切如昨。但我还是决定要买个手电,买台收音机,买一些电池和蜡烛,那些根本无法连网的物件。我和我的家之间,不能只靠着网线连接,就像是成年之后又多了一根脐带。




------


2025-10-16

作为小众


在今天,作为小众群体中的一员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我可以分享一个亲身经历:

过去两年多,我一直在某个社交平台上随手记录生活,记录感想。十月初的某天,我写了一段话,内容是我在网上找寻Sony/CBS 经典复刻版SX68和SX74系列黑胶唱片未果的经历---你不用理会这些序号,我那么不厌其烦地写下来只是为了将来方便人们搜索,反正就是音质很好但是价格非常公道的一种黑胶唱片,适合我这种刚入门又不想烧钱的抠门选手。

发出去之后,就有一位网友过来留言交流,说是他也找了,发现 B 站的一位视频博主发过相关内容。到这里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网友手一滑,就写下了一句针对性的评论,他说那个 B 站的哥们「看起来油头滑脑的」。
这其实也没什么,那是一个偏僻的网站,而我是个过气网络老登,平常发什么内容都没几个人愿意搭理我,完全就是自己在那里自娱自乐。这一次大家讨论的是黑胶这种小众话题,内容是关于两个偏门系列的黑胶唱片,而且「油头滑脑」这个评价是出现在跟贴区,藏得很深。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不到一个小时,这个评论的截图已经出现在那位 B 站哥们所在的微信群里。好在那个哥们看了也并不在意,只是苦笑着自嘲,说是如今的市场就是这样,坚持说实话的自己看起来的确像是个骗子。即便如此,还是把那位留言评论的网友吓得够呛,我看他的反应感觉就像是闲得无聊在一楼抠墙皮玩,结果一整栋大厦突然倒塌下来。

这就是这个时代里做个小众的感觉。

不要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偏门,自己的同好数量稀少,就认为自己远离人群,自成孤岛。或者你身在人群之中,用类似的视角去看待小众群体。事情不是这样的。
在三四十年前这些想法没问题,但是现在有了网络,有了网络社交平台,有了平台的推荐算法,世界早就变掉了。

我在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上记录生活,虽然没有什么人看,但我记录了很多和黑胶相关的内容,于是平台分析我的内容之后给我挂上了「黑胶爱好者」的标签。在平台上,也有其他的黑胶爱好者,发贴也没有什么人看,但同样也被打上了标签。

既然都打上了标签,平台的算法就开始根据标签对同一标签下的人相互推荐内容。这很科学,也很合理,既然这帮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小众爱好,整天也喜欢发布相关内容,并且也没有什么人愿意看,那么让他们彼此之间能看到对方的内容,那么他们因为有共同话题,发生点赞、回帖、转发的可能性就会极大提升,然后他们就会相互勾搭起来,找到乐子,不至于因为长期发帖无人回应而放弃平台。

因此,我发的黑胶帖子虽然的确没几个人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没几个人看和现在的没几个人看就不是一回事。以前是真没几个人,真不感兴趣,而现在看到帖子的那几个人却是真黑胶爱好者。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即便黑胶迷是小众,但正因为人数少,反而会通过网络彼此找到,随着时日流逝,逐渐相互认识,然后建立起紧密的人际圈子。而分散在各地的大大小小人际圈子里,都有那么几个极度活跃的人,喜欢在不同的圈子,不同的社交平台之间往复穿梭,搬运内容,为大家带来远方的消息。

结果就是我作为过气老登,发了一条冷门内容,然后算法把它推荐给了高相关的其他平台用户。有一位用户不单看了主贴,还一并浏览了跟贴区。然后眼前一亮,作为信使截屏传回自己的微信群,因为这条跟贴讨论到了自己的群友,并且看似不是什么好话,传回去让大家都来乐一下。

因此我说,小众也许和你想象中的存在状态完全不同。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络算法的双重加持,除非你在网上一个字都别写,否则但凡你写一点什么,你发布的内容一定会进入同类的视野,你和你同类通过类似的方式总是能相互找见。更重要的是,你们共同关心的信息会以一种和前网络时代完全不同的速度和效率在你们这一小众群体之间快速传播,使得你们始终保持信息同步,然后会带来行动同步。

好像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有了任何发现如果不加上一段实用性内容就显得不是很上路?那么我们来一个实用主义的结尾好了:

很多人在网络上谋生,期待靠做内容摆脱上班的负累。紧接着,他们就要面对做号、起号一类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账号的粉丝数量做起来,把自己账号内容的浏览量做起来。接下来的事情就大同小异,他们会去分析什么人设最流行,什么内容最火爆,自己学习之后开始模仿,投身于洪水一般的主流中去。一般来说,结果是连个水花都没有---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了,不缺你这一点,况且你也做得一般。

选择主流内容,选择服务主流人群,那么这是不是说一开始就要避开小众内容,避开小众人群?那么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做不大?但根据我分享的这一段亲身经历,可以看到平台算法对于小众内容和小众人群有倾斜,为了让他们留下来,为了让他们玩得开心,平台算法其实补贴了流量,也就是说免费推荐你的小众内容给小众人群。如果事情真如我所分析的那样,先做小众内容,先服务小众人群,这样获取最初的粉丝和流量岂不是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要知道,想做到人人都感兴趣,人人都喜欢,你得长出一张人民币的脸,这件事极度困难。

最后,不考虑实用性,只考虑个人爱好,我也认为拥有一个小众爱好,然后在其中投入一点时间精力,价值也要比在网络上跟风讨论,追逐热点要好很多。一是你可以得到真正的乐趣,二是你可以得到你关注领域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三是你可以得到相关网络社区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只要你别被流量劫持,整天想着如何做大做强,那么作为小众会过得很快乐,一方互联网水土养一方网人,这才是上网,而不是被网上,而不是每天下线之后感觉到的只有愤怒、焦虑和空虚。

当然,这里也有最为重要的一课:无论你觉得自己在网上位置多偏僻,你的发言多隐蔽,最好都不要在背后说别人,要说就直接贴着脸顶着鼻子开大,做一个粗暴而真诚的人。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