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专业上网二十年

 


三天前,我编了一个段子,相当之恶毒:
“随着 AI 的进步,大概很快就会有个新行当:古法手工编程。具体指一个人类,面对一台个人电脑,使用键盘手工输入代码进行编程的行为,可以考虑收门票付费观赏,并且按照市场10 倍以上价格购买代码加以收藏,附赠不可篡改的数字权鉴证书。”
笑完之后转念一想,觉得好像把自己也给套了进去。因为如果程序员在将来的工作是表演古法手工编程,要自称谭浩强大师门下再传弟子,纯手工打造电子包浆Basic 程序,直播间接单现场编程,不添加任何AI 辅助。那么我都不需要等到将来,现在就可以蹲在街边,面前放一张纸板,上面写着:专业上网二十年,古法拨号,全程电脑。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问部分读者《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其实是谈论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的下降。文章发布以后,我又仔细地想了想,觉得真实的问题可能是专业两个字。在二十多年前,使用个人电脑真的是一门专业技能,使用个人电脑上网更是专业中的专业。
我在小学第一次接触到单片机,学习键盘打字和编制Basic 程序。那是一门课程,叫做计算机课。等到大学的时候,还要用一学期的时间学习一门操作系统课程,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使用Dos 系统,内容也就是创建文件和文件夹,文件改名、移动和删除,以及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常识。
上网是后来的时候,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如何用分线盒接电话线,如何安装调制解调器,如何连接电脑,如何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如何建立拨号连接,如何解决因为这一系列操作而引起的故障。等到上了班,还要学习如何在单位内网配置网络参数,蹭公家的网络连上外网同时还不能被人发现。
现在这些事情都没有了。打开手机,运行App 就可以访问网络。甚至人们都不说什么内网公网,而是说4G、5G,说信号强弱。我的这门手艺已经全无用处,只有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比如iOS 的某个版本更新之后造成手机连Wi-Fi 出现问题,我才会进入网络设置,给手机用手工分配一个内网地址,先连上网络然后再去找解决办法。而解决办法也比当年简单,如果重启不起效果,那么就把网络设置恢复出厂设置,重连一遍。
手机上网的学习曲线很短也很平缓,大概花费一两分钟就可以学会。没有什么人​会去学原理,只需要学习几个基本操作就行了。然后需要的是记忆力,记住常用的几个App 的Logo 是什么图形,在屏幕上的什么位置。随后就是个熟悉的过程,使用起来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流畅,所以老人和孩童都可以快速上手。
个人电脑上网的学习曲线漫长而陡峭。要从学习使用电脑开始,而且一开始就在日常生活中新增了一大堆全然陌生的东西:主机、电源、显示器、键盘、鼠标、调制解调器。每样东西都要先认识,认识之后又要花时间了解它们具体有什么用处,以及怎么用。一个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和适应这一套陌生的工具,在他学会上网之前,估计就已经学会了如何拆卸鼠标,并且用酒精棉签去做清洁。
事情还没有完,打开电脑,点亮屏幕之后,还有一系列需要键盘鼠标配合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接触到硬盘、文件夹目录、注册表、硬件管理器、应用程序,对于任何一个文件,还需要去学习了解位置、尺寸、路径、名字和后缀。如果在此时不慎胡乱删除了什么重要的文件,那么马上就需要学习一套新的组合键,然后学习如何修复或者重装系统。
这是数百小时的艰苦投入,然而一旦开始学习上网,大概又会有上百个小时的投入在等待着自己。从硬件到软件,从程序到协议,全部都得学习一遍---这么说可能不准确,没有什么人是从头到尾先学一遍再去上网,而是在上网过程中不断踩坑,于是要把这些知识在上百小时内都学会,而且亲手实践无数次,逐渐成长成为一名熟练的上网技术工人。即便如此,这个人还是得随时面对一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刚刚还好好的,现在就上不了网了呢?
使用个人电脑上网,就是个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的过程。在我的青年时代,没有什么终身学习的概念,没有什么自我驱动学习的概念。如果有,我认为就是学会用个人电脑上网。从电脑城购买一堆散件开始,到回家组装成一台个人电脑,然后到安装系统成功运行,再到插上电话线拨号上网,打开浏览器访问网站成功---如果一个人能凭借一己之力把这些事情全做完一遍,那么他就有很大可能是个终身学习者,他就具备了自我驱动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从零开始接触一项很复杂的新事物,并且靠自学最终掌握了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方式。
当然,在那个时代里也有很多人直接买整机,或者有电脑城小哥不断上门提供售后服务。然后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只使用电脑上特定的几个功能,比如说编写文档,或者是纸牌接龙。很容易把他们和前一种人区分开来,前一种人的电脑上一般不安装杀毒软件,但是并不会中毒,后一种的人电脑上有各种防护手段,但是桌面和浏览器被各种流氓软件改到面目全非,弹窗横幅随时乱飞,到处都是奶子和大腿。
所以,我要修正一下自己在《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一文中的观点。人和人的差异,可能并不是体现在硬件上,并不是使用手机的人就要笨一点,使用电脑的人就要聪明一点。同样是玩手机,其实也可以刷机,也可以把手机和电脑配合起来工作,这取决于人对硬件的认识深度,而认识深度取决于个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同样是玩电脑,也只有少部分人最终能够精通各种操作和维护,而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拨打维修电话,他们从中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但是我确实知道,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一个人可能因此而建立起另外一套世界观。网络世界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就不是一个几英寸的可触控玻璃面板上的几个方形Logo,也不是可以不断下拉刷新的新鲜内容库;而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比特海,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上面运行着各种各样的程序。而在它们之间,有无数条看不见的线路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以从一个岛屿跳到另一个岛屿,拥有近乎无限的世界可以去探索,拥有无数的形式可以去欣赏。
最重要的是,为了探索这一片海域,你可以使用甚至发明出不同的工具,以此抵达更深和更远的所在。在这里依然存在着各种限制和禁止,但也总有方法可以绕开,可以让人抵达更自由的更自在的港口,这全看你的技术、知识和想象力。而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能够顺利运转的前提是你有着怎样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有多少好奇,又有多少勇气,以及有多少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于自我意志的尊重。
上网从来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从来不是个硬件问题。它始终是个专业问题:先是你是个怎样的人,然后是你想要做怎样的事。

------

2023-05-29

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

 


每当我在公众号里推荐一部电影之后,后台就会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一堆相同的对话。内容大差不差,都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他们​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们都是被宠溺坏了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喂食。根据他们丰富的个人上网经验,他们深信,如果他们在手机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某部电影,那么只要他们输入这部电影的名字作为对话内容发送,那么就一定会得到一条系统自动回覆,内容就一定是在线观看这部电影的地址​。
​可惜这个经验在我这里失灵了,事情在我这里不是​这样运转的。
我来自​一个更为古老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一开始并不存在智能手机,也就自然没有App​。当我还在满世界找电影资源的时候,我使用一种叫做个人电脑的设备,​简称PC。它包括一台主机,一台显示器,一个键盘,一个显示器。
一直到今天,我要查找什么网络影视资源的时候,还是会打开PC,运行一个叫做浏览器的应用程序,然后输入一个叫网址的东西,让浏览器访问一种叫做​搜索引擎的网站。在那种网站上,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条,​叫做搜索框。我在搜索框里输入文字,​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线观看,又或者​:肖申克的救赎+高清资源,​那么我就能得到一堆结果。
同样的,许多时候我甚至都不安装某些应用程序,​而是直接上网搜索。比如说我想放大一张照片,我就去搜索引擎输入:在线放大图片。又比如说我想PDF文件转为Word文档,那么我就​去搜索引擎输入:PDF在线转为​Word。​然后,我就在网页里把事情那么给办了。
所以,我不会在App 里留言或者回覆,​期待对面返回一个链接。我也不会看到任何新鲜有趣的内容,​首先问一句:这是什么App ?因为我有个人电脑,我使用浏览器,我​访问网页,我​习惯使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我习惯开一堆窗口,然后在窗口之间往复​切换。
​互联网世界不是由手机和手机上的App 组成的,它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在我看来它们都算不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仅仅只是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微缩简略版,​方便人们去做点按放大缩小这样的初级操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使用过个人电脑访问互联网,​就不应该算作是上过网。
以影视资源而论,除了在线播放网站之外,还有直接通过FTP访问服务器查找下载资源的方式,还有利用BT协议通过点对点传输技术从全球个人用户电脑上下载资源的方式,从中可以找到640的TS版本,一直到数十G一部电影的​高清数字版本---这些事情只能在电脑上​做到。
PC 现在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它依然还在,而且有了更为轻薄小巧的版本,​比如说各种笔记本电脑。也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人们使用个人电脑,只允许使用手机访问和使用互联网。但是我的确知道,个人电脑对于很多人是个并不存在的概念,原因是人们习惯了手机,更习惯了在App​ 里接受投喂--在App 里,一切都有人帮你做好,​而且会在做好之后喂到你的嘴边。
​PC 和手机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这里。使用PC 的人在互联网上自行主动找寻答案,使用手机的人在​App 里等待投喂。​所以,这是两个世界,两种世界观。
自从我使用AI 软件绘画以来,​后台的提问就没有断过:请问,​我应该去下载什么App ?​我回答不了,也不想回答。因为要让他们弄清楚什么是电脑,什么是下载,什么是部署环境,什么是安装,什么是本地运行,这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事情。他们并不明白,当他们问出哪一个App 的时候,AI 绘画这件事情和他们其实就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就像是在手机上用美颜App 把脸捏得再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使用PS 软件的​美术设计师一样。
1998年,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严格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价钱我记得很清楚,人民币5500元,而我当时的月工资是​800元。不是我自己购买,而是开网吧倒闭之后清算资产,我分到了一台个人电脑,折价算55​00元人民币。
在那台电脑上我折腾了所有我能想做的事情,安装和尝试过所有我想要的软件,跑过所有我想打的游戏。因为那是1998年的5500块,​贵到我想发疯,我要让它发挥出每一分钱的价值。现在是2023年,许多个人电脑已经远不如一部手机贵,而且它还不需要像​手机一样一两年一换。​但是人们不要个人电脑,只要手机。
然后,在手机里培育出来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输入电影的名字,坐着等我回覆一条链接。其中最努力最勤奋之辈,也不过是跑来写一条​十几个字的留言:​请问去哪里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的回答是:​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的?对,个人电脑,一种​强大的个人工具。不,不是手机,手机是奶头乐,​不算是工具。

------



2023-05-28

推荐观赏:《椒麻堂会》


 

疫情三年对我造成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和文艺界失去联络。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椒麻堂会》。看完我大受震撼,心旌动摇,却发现是2021年​的电影---2021年的电影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人推荐我去看,​可见我已经完全被文艺界给抛弃了。

​歌曰:文艺界的弃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推荐的游戏。我倒是建议大家找来这部《椒麻堂会》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它应该是最近三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这个说法应该很公允,因为拉长到五年时间,它还是打不过《大象席地而坐》,拉长到八年之间,它前面还有《​路边野餐》。

至于说推荐对象,最理想的观影观众应该是四川和重庆籍的​文艺青年,次理想的观影观众则四川人和重庆人。如果都不是,那么最好是《槽边往事》的读者。这样的话,大家看完不会埋怨我,我也不会批评大家,而是相互心存感激,觉得下次还可以再来。

观赏《​椒麻堂会》对于普通电影观众有好几重障碍。首先是片长,它长达3小时,而且抖音快手估计没有​人提供精简解说。在这个短视频时代里,能看完3小时电影的人应该不多,​但我相信在这里应该有不少。

然后是语言,《椒麻堂会》全程除了有几句东北话之外,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是四川话,​而且是四川乐山话。对于西南三省之外的观众来说,这种语言是致命的​,因为大家不得不看字幕,否则可能根本听不懂​演员在说些什么。

再然后是形式,​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电影,却更像是舞台剧。一般电影都努力让观众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椒麻堂会》这种电影确上来就让观众觉得一眼假,但是坚持过开头的十分钟之后一旦适应这种手法,又会因为那些假得不能再假的舞台布景道具美术,觉得​片子真得不能再真。

不过我相信《槽边往事》的读者对此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毕竟在十多年前我就向你们推荐过《暗恋桃花源》,结果掌声与泪水齐飞。七年前我向你们推荐过《驴得水》,​结果也没人抱怨说不像是电影。有这样多年的审美基础和经验,​那就不怕任何舞台离间。

最后的最后,问题可能出在文化上。​在文化上,川渝的本地文化并不占优。老铁整活666一类的东北风正在强劲吹拂神州大地,但是人们却极少接触到川渝文化,最多也就是​亲历过火锅店里的川剧变脸。上一次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川剧《戒赌》,欣赏​“除非不用手,油灯飞上头”的小巧腾挪功夫,那还是在1993年的春晚。就更不用说理解什么叫袍哥操哥​,什么叫给你扎起。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可能对其中的角色,对其中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物的想法和心态,​会有一些隔膜,并不能​欣赏其中的妙处。人们对炕上的相亲,天桥下的撂活儿都太过熟悉,对于茶馆里摆​龙门阵,在码头边涮火锅则要陌生许多。但是四川人重庆人看了就会觉得极度亲切,极度巴适,安逸惨了,因为那就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那就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岁月。

但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还是敌不过《​椒麻堂会》本身的魅力。也许理解上会有障碍,但是不会妨碍欣赏美术和音乐。也许欣赏时会有困难,但是不会妨碍理解大时代里小人物命运​变迁带来的冲击。也许文化上确实存在着膈膜,但是电影里川人的癫狂喜剧特质,和四川盆地里人鬼共存阴阳交错的魔幻主义气质,还是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你可能会不喜欢,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很特别。

我个人非常喜欢《椒麻堂会》​,在豆瓣上昧着良心打了5星,在朋友圈抹下面皮​满分推荐。它当然到不了满分,​公允的分数是4星多一点点。因为在这这部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导演的傀儡,​并没有真正获得角色应该有的生命力。人们用《霸王别姬》来比拟《椒麻堂会》,当然比不了。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时代变化的长卷,但是在《椒麻堂会》里并不能找见一个程蝶衣,找到那样一个鲜明的角色,观众明确地知道他​是什么想,他为什么要那么做。

所以,《椒麻堂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所有的演员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时代。时代不断拨弄人们的命运,让他们随波起伏,观众等于是看了3个小时的时代​弄人,依然是个纪录片的底子,并不是真正的故事片,也不是真正的文艺片。真正的故事里需要有人,有人的欲望,有人的野心,有人的挣扎和挫折,还得有人的蜕变和​觉醒,观众以此观察世界,洞察自身。《大象席地而坐》如此,《​路边野餐》同样如此。

​但我还是给了5颗星。因为无论我可以从《椒麻堂会》里挑出多少毛病,但是它的魔幻现实主义气质还是打动了我,它的阴阳不分,时代不分,生活和舞台不分,现实和梦幻不分,还是能在每一个我叹息“背时娃娃就差一口气”的时刻,把我拉回到屏幕上去,拉回到那种并不区分,彼此杂糅共处的魔幻​场景中去。而且难得的是,它总带着一点巴渝人士独有的那种乐观​和旷达,让整部电影始终带有喜剧色彩。于是,在时代带来的那一笔悲凉终于在人物命运的白纸上点下时,又给人感觉极为厚重有力​。

关于四川人,我​永远都记得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2008年,四川人在余震过后继续打麻将,而在余震到来不得离开牌桌的时候,大家首先把自己的麻将牌扣好,再起身跑路。第二件事情是一条社会新闻,一个四川小伙子参加犯罪团伙,被捕之后拒绝交代真实姓名,最后法院还是给判了。在被告人姓名那一栏里,写的是他自己​宣称的名字:日穿钢板。

或许这两件事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椒麻堂会》,否则我大概又只能去唱:文艺界的弃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看,你推荐的电影。



------


2023-05-27

微信输入法全体到齐



这篇文章在两天前就应该写好,​但是被孙燕姿的作文给耽误了。​事情是这样的:5月25日,微信上线了微信键盘的Window 版,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已经发布的安卓版、iOS 版、Mac 版,微信输入法终于​全体到齐。

全家福地址:https://z.weixin.qq.com/

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一会儿是微信键盘,一会儿是微信输入法,请问你究竟在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微信键盘是微信团队开发的输入法,但是他们非不叫输入法,为了和其它输入法有所区别,他们管它叫做“微信键盘”​。

这样看起来,微信曾经做过微信电子相册,曾经做过微信读书电子书,但是未来就不大可能出品微信青轴机械键盘了,因为届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才好---微信打字机?​微信手工垂直输入器?

在去年12月20日,我写过一篇《好物推荐:微信键盘》,介绍微信键盘iOS 版​;在今年4月3日,我写过一篇《微信键盘Mac版上线》,介绍微信键盘Mac 版。今天是2023年5月27日,我的Windows 电脑上也终于有了微信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自己的所有设备上都已经完成了输入法替换。

通过5个月的使用,我觉得微信键盘甚为顺手,而且在审美上​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使用iOS 版之后,我在手机上的输入准确率得以大大提升。使用Mac 版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Windows 版什么时候出?我喜欢快速流畅的输入,更喜欢简洁明快的界面,​以及工具在使用时的极低存在感,这一切​微信键盘刚好都能满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目前上线的微信键盘Windows 版只是个早期版本,​所能提供的都是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中英文​输入,甚至连全键盘都没有,也就谈不到什么输入特殊字符一类的事情。所以,现在​你能做的是尝鲜,不要像以往一样不断留言问我:

-​--为什么没有双拼?

---为什么不支持五笔?

---为什么​没有本地词库?

---为什么不支持表情包?

​---为什么没有语音输入?

---为什么不支持繁体输入?

---为什么没有算术​符号支持​?

关我毛事,又不是我开发的。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微信键盘,都内置了反馈入口,麻烦去那里提问和提出建议。也可以去看一下微信键盘的主页,那里有他们的开发动态,你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新功能上线时间,推断一下大概还要开发多久。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件新鲜事而已。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除了自己想用之外,就是因为它本身的逆潮流而动---现在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奔着AI 去了,微信团队却去开发了这样一款古老的产品:输入法。以前我还会问一句为什么,现在用下来我的想法​却变成了三个字:搞快点。

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工具都值得​仔细做一遍。今年是互联网诞生30周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工具,很多都是被用户需求驱赶着紧急开发出来的东西。当初开发者并没有仔细想清楚,用户的要求也不过是能用就行。就像是输入法,一直到Google 拼音出现,我才觉得终于有了​能用的中文输入法,而那已经是我上网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作为的“古老产品”,在多年的追新逐异之后回头再看,却又能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博客,当我重新启用之后再次看见来自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涌入,​不禁潸然泪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景象,忘记了没有社交网络,没有算法推荐的时代里,人们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通过浏览器收藏夹,通过搜索引擎​访问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那么无尽地跳下去,就像是二战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跳岛作战。

我觉得A​I 出现是件好事。它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形成了极高的入行门槛,使得互联网​创新和创业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于是,迟早大家都会狂心消歇,坐下来打磨点小东西。也许不那么新,也不那么酷,但也许会因此打磨出一点真正有用的,真正好用的产品,比如说是输入法。这样,互联网产品研发就会恢复到老路上去,那条没有喧嚣,没有热闹,孤独寂静的道路上去,这样往往会诞生出好产品。

最后,微信键盘地址:

https://z.weixin.qq.com/


------

2023-05-26

小欢喜

 



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写什么内容,总有读者跑来自顾自地写下一段和主题毫无关系的留言,​往往又是感情问题。所以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在现实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倾诉,并且​又懒得写成日记。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我早已经习惯,看到什么留言​心里都波澜不惊。
昨天有个小女生,人还在读大学,在《我下次还会光顾的》一文下面留了很长一段言。当时,我正在唏嘘感慨人们使用中文的方式,斯文又是如何变成的笤帚。结果小丫头撞门进来,一口气不停地讲她如何摧枯拉朽一般喜欢上一位男同学,又是如何神魂颠倒乃至看着那男孩自己就能哐哐撞门。最后看她那意思,​估计是要反反复复埋伏在那个小男生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极有耐心地伏低在长草丛中,觊觎着​眼前一只漂亮的羚羊。
我​回覆她说:“你念到小五还是小六了?要专心小升初呀。”
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本人一向信奉“你既然喜欢就要说出来”这种行动哲学,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默默守候,默默陪伴一类的​文艺路线。在我看来,默默守候、默默陪伴除了能让人自我感动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帽子变绿,最后陷入自怜自怨舔自己的​处境中去。​为什么这些年这个社会越来越不文艺了?因为文艺青年老喜欢默默,结果就​因为失去繁育机会而逐渐走向灭绝​。
所以我问那个小女生,​是在念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提醒她注意自己已经是个成人,不要再去用小猫小狗的恋爱方式​暗恋什么人。人家小学生都还会写字条送卡片​相约盘串呢。
估计是受到了刺激,当晚小女生又来留言,报告说已经跑去向她暗恋的男同学表白,而且成功被拒​。看完我长出一口气,​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也相当不错。一开始我劝说她“要专心小升初呀”,意思是像她那样摧枯拉朽喜欢上一个人,自己的手段又只有默默守候,我很担心她会因此而受到打击乃至伤害​。情感地位完全不对等,​又缺乏经验值,这看起来就像是送人头的架势,谁知道后续会发生什么​?不如好好学习,起码还能​换来一张好看一点的成绩单。
我觉得那个男生很不错,直接拒绝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要是他决定钓鱼的话,​小女生就惨透了,大学生涯算是报废,也许后续​影响会延续很多年。搞不好就会和自己较劲,以后变成一个渣男爱好者,非要​驯服改造几头为乐。
小女生又连续留了几条言,​看完之后我对她最后的担心也消失了。原因是我发现丫头挺猛,先是把男生赶进角落,然后是用擒拿术攥住别人的手腕子,最后别人逼到不得已说出实话,拒绝了表白,但是这个丫头片子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跳上去猛地偷吻了一口才​转身就跑。你说,这样的​妹子我还用担心什么?用东北话形容,那就是一个字:虎。
结局挺美好,妹子说她一口气跑出来,回头看的时候那个男生还站在楼上望向自己,于是双方还遥遥挥手道别。我想,这下子那个小男生大概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而这一晚的经历小男生能反复讲一辈子,六十岁以后每次喝酒必醉,每醉必讲。我就忍不住想起了那句话:
“顶级的捕食者,总是伪装成​猎物的形式出现。”
故事不完美,有缺憾,孱弱苍白羞涩的王子最终没有和擅长​三十六路擒拿手的公主在一起。​所以,连小团圆都没有,只有小欢喜。我还是为姑娘感到高兴,因为过了昨晚,她知道了如何分辨好感和喜欢,知道了直接表白省时间,知道了步步紧逼就可以全身而退,知道了自己的幸福取决于​自己掌握主动,知道了​并不是只有大团圆才是好结局。最重要的,是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勇气、决心和行动有多么大的力量,于是她未来获得自己幸福的能力和可能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而我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感觉到奇怪。我只是一个作者,小姑娘也只是我无数​读者中的一个而已,可为什么这一晚上我就像是一个老父亲得知自己小女儿要去表白一样,如此牵肠挂肚,​心情千回百转呢?我更奇怪的是,一晚上过去小姑娘的留言下面有78条其它读者的跟贴。怎么说,你们和我一样也都激发出了十成爹​意?
我建议你们有女儿的,回家找时间都去教一下擒拿​。我认为这才是整件事情里最关键的因素---但凡你要敢拿住对方手腕,对方就永远拿不住你。如此,无人含泪对长夜,人间尽是小欢喜。


------

2023-05-25

黄金眼



 一个人的喜好和品位大多在年轻时就已经定型。比如说007电影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是布鲁斯南担纲主角的所有电影。不是说肖恩·康纳利就不行,但是他流行的时候我还太小。也不是说丹尼尔·克雷格就不好,而是他走红的时候我已经过了看爽片的年纪了。所以皮尔斯·布鲁斯南刚刚好,我刚好有那样的年纪,也刚好有那样的心。


在布鲁斯南担纲的007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是《黄金眼》。剧情我早已经不能记全,这么多年来我会一次次回想,唯一的原因是缇娜·透纳(Tina Turner)演唱的主题曲《黄金眼》(Golden Eye)。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缇娜的第一句歌词“看那水中倒影”(See reflections on the water)才一响起,我禁不住毛发上指,感觉在一片寂静深黑之中有一头凶猛的母兽迈着优雅的步伐,正朝着我逼近。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如此有金属光泽的嗓音,也未曾体验过这种灵魂被洞穿的空空荡荡。仿佛回想起我在中阴身的时候,狂暴的业力之风在撕扯拖曳着我。

我一直很喜欢这首《黄金眼》,应该反复听过不下百遍,也应该在自己的博客和公众号里张贴过多次。回想我十一年的民航生涯,背景音就是两首歌的循环播放。一首是斯汀的《The Shape of My Heart》,另一首就是缇娜的《Golden Eye》。我的青春,我的野心,我的欲望,我的理想,我辗转在各个机场之间的岁月,都密密麻麻地刻在这两首曲子的深处。每次重听的时候,那些烟火,那些酒精,那些晚风,那些湿润的水汽,那些没有回头的单行道就会重新在我周遭降临,直接把现实驱逐开去。

今天,我看到新闻说,8届格莱美得主、摇滚女王、佛教徒、《黄金眼》的演唱者缇娜·透纳在漫长的卧病之后,于24日在瑞士自己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3岁

所以现在我有点梗住,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对,我应该向读者介绍一下她的生平才对。介绍一下她曾经是多么伟大的歌手,介绍她曾经在同一届格拉美同时拿下摇滚和流行两种音乐的奖项,介绍她曾经被殴打和虐待以至于患上PTSD,介绍她放弃了美国国籍入籍瑞士,介绍她曾经因为佛教而获得莫大精神抚慰.....

但这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是回到1990年代末,一位大叔或者大哥向我推荐肖恩·康纳利的007影片一样。谢谢,不需要,我看布鲁斯南就好,我喜欢他那双蓝得深不见底的眼睛。对于我而言,布鲁斯南就是詹姆斯·邦德,以后也不会改变了。而肖恩·康纳利在我心目中,也永远是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样子,《勇闯夺命岛》(The Rock)里的英国秃顶老特工梅森。就像是我总会为艾德·哈里斯的绿叶甘草命而抱不平,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勇闯夺命岛》里的角色感人至深一样。

我没有什么想要介绍的,我没有什么想要诉说的,我甚至也没有什么要缅怀的。每一个人就是一张黑胶唱片,过去的日子,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或者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种香气,一种味道,就像是刻刀头一样,在黑胶唱片上刻下印记。未来某一天重放,就可以见到昔日重来。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刀头,在灵魂深处刻下独一无二的音轨。我不能拿起我自己身上的刀头,在别人的唱片上刻录,然后期待发出同样的共鸣---我就是这么想的。

缇娜的盛名,连带她的那个黄金时代一并消失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名望、财富、荣誉、生命都会被风吹走,无论当初多么绚烂夺目,最终都会被人遗忘。而每一代新来的人依旧一脸茫然看着,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能理解悲伤为何,因为在他们青春的祭坛上,火焰还在熊熊燃烧,刻刀还在他们身上吱嘎作响,他们还远没有成为一张可以反复播放的唱片。

如流沙一般从指缝中流泻而出的日子,如流沙一般从指缝中逃逸而去的旧事,还会剩下点什么呢?剩下这首《黄金眼》,U2 乐队为缇娜度身定做的歌曲。当旋律再次响起,当我再度重温歌词,在字里行间我感觉到那仿佛是来自1990年代对今天的预言,它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再次在我耳边喃喃低语。

------

下次我还会光顾的

 


​我下次还会光顾的,或者我下次还会光临的,这是在各大电商平台商品评价区经常出现的​留言。看起来很雅致,有文气,不过我觉得不如那句朴实无华但是明显敷衍的​:以后还会复购。起码,后面一句话没有​礼仪错误。
礼仪是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具体的定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礼节和仪式。我不喜欢字典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礼节,什么又是仪式。这就像是你去查字典,阿卡巴卡是什么意思,字典​解释说:阿卡巴卡就是​吧嗒和喀嚓。
依照我个人的理解,礼仪就是秩序,人和人之间谁高谁低,谁上谁下,谁重谁轻,谁优先谁等候,这里存在着秩序。秩序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便于明确​双方的关系,这样方便大家相处。比如说大冬天里两口子缩在被窝里看电影,大家都觉得口渴了想喝饮料,太太就伸腿蹬了老公一脚,说​:“你去”​。这种蹬腿礼的意思,就是明确在这段夫妻关系中,太太处于​上位,是控制者。同样的,不称名字,直接称“你”,也是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特权,意思是你​值不得我专门称呼你的名字。
在光顾这个中文词里,光的意思是使得有光彩,顾是拜访,而且是居高临下的拜访。所以,光顾的完整意思是​:您愿意屈尊莅临我这个鄙陋的地方​,使得我这里蓬荜生辉。根据这个意思,“下次我还会光顾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下次尊贵的我还会亲自莅临你这个破烂地方,好让你这破地方因此而增加​点光彩。
那我看不如直接打脸算了。
店家和客人之间没有绝对的谁高谁低,毕竟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都是有的。在相对平等的关系里,各方都需要努力争取更低的站位,以此表示尊重​和谦和。这的确很奇怪,但这也的确是一种​文化传统。因为主动站在低处,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里一向被视作是有教养的体现。比如说在旧时代,文人之间会相互通信。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明明自己年长的男性会在信中尊称比自己小的男性为​兄。只有非常熟悉的好朋友,而且是在极为放松和愉悦的情况下,​才会开玩笑一样在信件开头写上:某某吾儿​接信跪读,否则都是某某兄见字如晤。
这里的礼仪规则并不复杂,对于对方尽量用敬语敬称,对于​自己尽量用谦辞谦称。正常人一般都能正确运用这个规则,​麻烦是麻烦在有些人喜欢拽文而不得其法。就像是“我下次还会光顾的”这种表达,说这话的人是觉得光顾这种字眼好,自己如果不用一下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文化。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不能把对方的谦辞直接用在对方自己身上。反过来也是一样,不能把对方的敬​语直接用在自己身上。
这就像什么呢?像是你去别人家做客,别人向你介绍自己的儿子,对方说“这是犬子”​。除非你是发了失心风,​否则你不应该说:这次我大驾光临你的寒舍,感觉装修得还不错,看你的狗儿子挺​聪明的样子,并且你的糟糠最近瘦了变年轻了,你这个鄙人果然​有两把刷子。对了,这次我来,惠赠你几个榴莲尝鲜,希望你也常来我家也拜访拜访,我家令尊令堂经常问起你这个不才,都是自己人,你来的时候就不要带着薄礼了---文气是的确文气了,​但是未必能安然无恙地道别离开。
所以,不能说“我下次还会光顾的”这种话,可以说“我下次还会光顾着下单”。老板说“多谢惠顾”,你说“承蒙关照”。老板说“区区赠品,不成敬意”,你说“心意已领,能否顺丰”​。老板说“生计艰难,希请见谅”​,你说“若能顺丰,铭感五内”​。老板说“尊意难违,勉力为之”,你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老板说“尊客慢走,勿吝好评”,你说“荣幸之至,还请返券”。老板说“领教了”,你说“不敢当”。老板说“恭送”,你说“告辞”​。老板说“请”,你说“我下次还会光顾的”​。​老板,卒。
这样一来,就有了一次​合乎礼仪的完整商业对话。

------

2023-05-24

为什么会缺乏好中文


这将是我关于孙燕姿的第三篇文章,但我坚持认为有这个必要。

其实这一次“冷门歌手”孙燕姿的再次走红,除去她的文章,除去她文章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她的文字带来了一种陌生感。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已经许久没有在中文世界里读过这样的问题,如此清新,如此准确,如此澄澈。但与此同时,人们体内的文化基因又会确信无疑地认定:这,就是中文,而且这就是好中文。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这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里缺乏好中文?

或者我可以从反面来加以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读到孙燕姿的博客文章之后,第一是看不懂她在说什么,第二是读不完整篇文章?我从1997年上网以来,没有见过网友阅读能力在历史上有那么糟糕过的时候。

当然我可以继续写3000字,义愤填膺或者声情并茂地声讨,声讨微博这种碎片化文字工具对民众表达和阅读能力的戕害,声讨抖音这种短视频工具对大众阅读文字能力的损伤,我还可以声讨微信,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作者们,在十年间孜孜不倦地不断降低文字表达水平,把任何内容都揉碎了嚼烂了半消化了童稚化了然后填鸭给读者,导致他们根本不能阅读长句,不能阅读稍微坚硬一点的内容。

但我认为这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就是现实,而且是人们选择的结果。读书人,写字的人对后半句装聋作哑,因为承认这是大众的选择,那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这个问题一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明确提出:未来的世界里,我们究竟是生活在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还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当然是《美丽新世界》,当然没有几个人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对吧?就像是Apple 最新的剧集《羊毛战记》(Silo),翻拍那么古早的科幻小说,Apple 和导演还是在很努力地向观众展示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也就是《动物农场》的翻版。为什么不拍摄《美丽新世界》类型的故事?依照我阴暗的心理来考虑,那是因为Apple 所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和导演所代表的娱乐业,他们正在按照《美丽新世界》里的方式利用贩卖奶头乐来大赚特赚。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反对自己呢?

所以用不着指责谁,世界就已经是这样一个世界,世道早已经是这样一个世道。事实就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在大众文化上建立的大众政治崛起,人们喜欢娱乐,喜欢富媒体,喜欢表态,喜欢情感价值,但是很早就不喜欢阅读和写作了,因为思考和理解对于含着奶头乐的人而言是一种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负,完全不如看完视频之后维护政治正确而喊打喊杀来得愉快。

很容易从我上面的表述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美丽新世界》里,因为大众文化兴起,所以作者要向大众提供松软可口易服用的内容,通过不断降低内容难度,不断增加内容娱乐性来吸引更多受众。

但我并不是那么想的,我觉得在逻辑上应该有更为深远的原因,那就是最近这但是三四十年来流行的赢家通吃的集体心态。互联网公司是最明显的,自家有一款产品做成功了,那么就要依仗这个产品和产品里的用户,跨专业跨行当把其它家的生意一并抢来。腾讯做大了要做电商,阿里做大了要做社交,字节做大了要做社交、外卖、打车、订酒店。

有人问过,为什么在世界其它地方,一家公司做大了一项业务,就会继续专注去做,不会立即忙于攻城略地?为什么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看起来都想要一口吃掉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那在我看来,原因就是家家都信奉赢家通吃,坚决做清一色的天条。当所有人都那么想的时候,就没有人能专注主营业务,就都必须不断跨越边界,不断追求大而全,不断追求市场唯一一家的地位。

缩小一下范围,缩小到写字这个领域内。按照相同的逻辑去观察,一切就都很好理解了。为什么要文章降智,为什么要文章娱乐化,因为需要获得最大数量的读者。为什么要获得最大数量的读者?因为做大做强,赢家通吃是天条,你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在这种视角下,写作者有责任赢取最大数量的读者,最好一篇文章能吸引来所有社会各阶层。而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共识:量才是一切。

那么,一篇可以讨好所有人的文章,它就等于什么都没说。一篇所有人都喜欢的文章,它就等于没有任何观点。有人说,现在的文章读起来都觉得有趣,有道理,但是扭头就会忘记。这就是原因,因为这种文章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二氢和赤藓醇,以及加压灌注的大量二氧化碳。甜丝丝,滑爽爽,而且喝起来有还点杀口,让人感觉挺有劲道。最大的价值是全然正确无错误,唯一的问题是其中不包含任何能量。

孙燕姿的博文《我的AI》为什么让人感觉到冲击?尤其是写作者们?因为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非常明确: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懂。它在最核心的逻辑上和其它中文文章有一个巨大差别:无论我怎么写,我不是为了获取所有的中文读者,不是为了赢家通吃,甚至都不是为了成为赢家,重点是成为我自己。

这样当然就可以从《我的AI》里读出自在从容,读出松弛幽默,读出深刻与洞见,读出性格和神采。因为孙燕姿并不在这种流行文化之内,这种流行价值之内,她并不奉赢家通吃的天条,追求吃通天的地位,所以她不需要取悦所有人,赢得所有人心,也不需要讲所有人都懂,所有人都认同的话。

我看过人们用AI 代替她写的回应文章,上来第一句就是:首先我要感谢歌迷朋友对我多年来的支持,我还要感谢广大网友对我的关心......很标准,很正确,很符合人们对歌星回应文章的期待,但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文字垃圾。孙燕姿没有这样写,她的第一句话是:

As my AI voice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while I despair over my overhanging stomach and my children's every damn thing.

从这一句话开始,我认为她就没打算让所有人都认同自己,都支持自己,甚至都不打算让尽可能多的人来看到这篇文字。她写她想写的就够了,她给愿意读的人读就够了。全中文世界有20亿人口,但是这和她没关系,她写给愿意看的100万人就够了。不需要考虑抖音粉怎么才能看到,也不需要考虑路过粉怎么才能被吸引,黑粉能否因此而转换。所以她的文章才好看,或许也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她的人生大概也不会那么苦大仇深着且志存高远。

当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认同人力有穷时,认同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行,不再追求赢家通吃,一统江湖,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转为质量---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得解脱,每个人也都不需要继续被迫和大众一起玩游戏。人群因此会有分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自安好,自得其乐。于是,这样就有可能会产生出好中文来。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