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三年对我造成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和文艺界失去联络。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椒麻堂会》。看完我大受震撼,心旌动摇,却发现是2021年的电影---2021年的电影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人推荐我去看,可见我已经完全被文艺界给抛弃了。
歌曰:文艺界的弃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推荐的游戏。我倒是建议大家找来这部《椒麻堂会》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它应该是最近三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这个说法应该很公允,因为拉长到五年时间,它还是打不过《大象席地而坐》,拉长到八年之间,它前面还有《路边野餐》。
至于说推荐对象,最理想的观影观众应该是四川和重庆籍的文艺青年,次理想的观影观众则四川人和重庆人。如果都不是,那么最好是《槽边往事》的读者。这样的话,大家看完不会埋怨我,我也不会批评大家,而是相互心存感激,觉得下次还可以再来。
观赏《椒麻堂会》对于普通电影观众有好几重障碍。首先是片长,它长达3小时,而且抖音快手估计没有人提供精简解说。在这个短视频时代里,能看完3小时电影的人应该不多,但我相信在这里应该有不少。
然后是语言,《椒麻堂会》全程除了有几句东北话之外,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是四川话,而且是四川乐山话。对于西南三省之外的观众来说,这种语言是致命的,因为大家不得不看字幕,否则可能根本听不懂演员在说些什么。
再然后是形式,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电影,却更像是舞台剧。一般电影都努力让观众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椒麻堂会》这种电影确上来就让观众觉得一眼假,但是坚持过开头的十分钟之后一旦适应这种手法,又会因为那些假得不能再假的舞台布景道具美术,觉得片子真得不能再真。
不过我相信《槽边往事》的读者对此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毕竟在十多年前我就向你们推荐过《暗恋桃花源》,结果掌声与泪水齐飞。七年前我向你们推荐过《驴得水》,结果也没人抱怨说不像是电影。有这样多年的审美基础和经验,那就不怕任何舞台离间。
最后的最后,问题可能出在文化上。在文化上,川渝的本地文化并不占优。老铁整活666一类的东北风正在强劲吹拂神州大地,但是人们却极少接触到川渝文化,最多也就是亲历过火锅店里的川剧变脸。上一次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川剧《戒赌》,欣赏“除非不用手,油灯飞上头”的小巧腾挪功夫,那还是在1993年的春晚。就更不用说理解什么叫袍哥操哥,什么叫给你扎起。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可能对其中的角色,对其中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物的想法和心态,会有一些隔膜,并不能欣赏其中的妙处。人们对炕上的相亲,天桥下的撂活儿都太过熟悉,对于茶馆里摆龙门阵,在码头边涮火锅则要陌生许多。但是四川人重庆人看了就会觉得极度亲切,极度巴适,安逸惨了,因为那就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那就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岁月。
但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还是敌不过《椒麻堂会》本身的魅力。也许理解上会有障碍,但是不会妨碍欣赏美术和音乐。也许欣赏时会有困难,但是不会妨碍理解大时代里小人物命运变迁带来的冲击。也许文化上确实存在着膈膜,但是电影里川人的癫狂喜剧特质,和四川盆地里人鬼共存阴阳交错的魔幻主义气质,还是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你可能会不喜欢,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很特别。
我个人非常喜欢《椒麻堂会》,在豆瓣上昧着良心打了5星,在朋友圈抹下面皮满分推荐。它当然到不了满分,公允的分数是4星多一点点。因为在这这部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导演的傀儡,并没有真正获得角色应该有的生命力。人们用《霸王别姬》来比拟《椒麻堂会》,当然比不了。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时代变化的长卷,但是在《椒麻堂会》里并不能找见一个程蝶衣,找到那样一个鲜明的角色,观众明确地知道他是什么想,他为什么要那么做。
所以,《椒麻堂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所有的演员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时代。时代不断拨弄人们的命运,让他们随波起伏,观众等于是看了3个小时的时代弄人,依然是个纪录片的底子,并不是真正的故事片,也不是真正的文艺片。真正的故事里需要有人,有人的欲望,有人的野心,有人的挣扎和挫折,还得有人的蜕变和觉醒,观众以此观察世界,洞察自身。《大象席地而坐》如此,《路边野餐》同样如此。
但我还是给了5颗星。因为无论我可以从《椒麻堂会》里挑出多少毛病,但是它的魔幻现实主义气质还是打动了我,它的阴阳不分,时代不分,生活和舞台不分,现实和梦幻不分,还是能在每一个我叹息“背时娃娃就差一口气”的时刻,把我拉回到屏幕上去,拉回到那种并不区分,彼此杂糅共处的魔幻场景中去。而且难得的是,它总带着一点巴渝人士独有的那种乐观和旷达,让整部电影始终带有喜剧色彩。于是,在时代带来的那一笔悲凉终于在人物命运的白纸上点下时,又给人感觉极为厚重有力。
关于四川人,我永远都记得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2008年,四川人在余震过后继续打麻将,而在余震到来不得离开牌桌的时候,大家首先把自己的麻将牌扣好,再起身跑路。第二件事情是一条社会新闻,一个四川小伙子参加犯罪团伙,被捕之后拒绝交代真实姓名,最后法院还是给判了。在被告人姓名那一栏里,写的是他自己宣称的名字:日穿钢板。
或许这两件事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椒麻堂会》,否则我大概又只能去唱:文艺界的弃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看,你推荐的电影。
这篇文章在两天前就应该写好,但是被孙燕姿的作文给耽误了。事情是这样的:5月25日,微信上线了微信键盘的Window 版,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已经发布的安卓版、iOS 版、Mac 版,微信输入法终于全体到齐。
全家福地址:https://z.weixin.qq.com/
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一会儿是微信键盘,一会儿是微信输入法,请问你究竟在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微信键盘是微信团队开发的输入法,但是他们非不叫输入法,为了和其它输入法有所区别,他们管它叫做“微信键盘”。
这样看起来,微信曾经做过微信电子相册,曾经做过微信读书电子书,但是未来就不大可能出品微信青轴机械键盘了,因为届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才好---微信打字机?微信手工垂直输入器?
在去年12月20日,我写过一篇《好物推荐:微信键盘》,介绍微信键盘iOS 版;在今年4月3日,我写过一篇《微信键盘Mac版上线》,介绍微信键盘Mac 版。今天是2023年5月27日,我的Windows 电脑上也终于有了微信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自己的所有设备上都已经完成了输入法替换。
通过5个月的使用,我觉得微信键盘甚为顺手,而且在审美上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使用iOS 版之后,我在手机上的输入准确率得以大大提升。使用Mac 版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Windows 版什么时候出?我喜欢快速流畅的输入,更喜欢简洁明快的界面,以及工具在使用时的极低存在感,这一切微信键盘刚好都能满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目前上线的微信键盘Windows 版只是个早期版本,所能提供的都是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中英文输入,甚至连全键盘都没有,也就谈不到什么输入特殊字符一类的事情。所以,现在你能做的是尝鲜,不要像以往一样不断留言问我:
---为什么没有双拼?
---为什么不支持五笔?
---为什么没有本地词库?
---为什么不支持表情包?
---为什么没有语音输入?
---为什么不支持繁体输入?
---为什么没有算术符号支持?
关我毛事,又不是我开发的。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微信键盘,都内置了反馈入口,麻烦去那里提问和提出建议。也可以去看一下微信键盘的主页,那里有他们的开发动态,你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新功能上线时间,推断一下大概还要开发多久。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件新鲜事而已。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除了自己想用之外,就是因为它本身的逆潮流而动---现在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奔着AI 去了,微信团队却去开发了这样一款古老的产品:输入法。以前我还会问一句为什么,现在用下来我的想法却变成了三个字:搞快点。
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工具都值得仔细做一遍。今年是互联网诞生30周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工具,很多都是被用户需求驱赶着紧急开发出来的东西。当初开发者并没有仔细想清楚,用户的要求也不过是能用就行。就像是输入法,一直到Google 拼音出现,我才觉得终于有了能用的中文输入法,而那已经是我上网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作为的“古老产品”,在多年的追新逐异之后回头再看,却又能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博客,当我重新启用之后再次看见来自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涌入,不禁潸然泪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景象,忘记了没有社交网络,没有算法推荐的时代里,人们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通过浏览器收藏夹,通过搜索引擎访问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那么无尽地跳下去,就像是二战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跳岛作战。
我觉得AI 出现是件好事。它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形成了极高的入行门槛,使得互联网创新和创业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于是,迟早大家都会狂心消歇,坐下来打磨点小东西。也许不那么新,也不那么酷,但也许会因此打磨出一点真正有用的,真正好用的产品,比如说是输入法。这样,互联网产品研发就会恢复到老路上去,那条没有喧嚣,没有热闹,孤独寂静的道路上去,这样往往会诞生出好产品。
最后,微信键盘地址:
一个人的喜好和品位大多在年轻时就已经定型。比如说007电影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是布鲁斯南担纲主角的所有电影。不是说肖恩·康纳利就不行,但是他流行的时候我还太小。也不是说丹尼尔·克雷格就不好,而是他走红的时候我已经过了看爽片的年纪了。所以皮尔斯·布鲁斯南刚刚好,我刚好有那样的年纪,也刚好有那样的心。
![]() |
其实这一次“冷门歌手”孙燕姿的再次走红,除去她的文章,除去她文章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她的文字带来了一种陌生感。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已经许久没有在中文世界里读过这样的问题,如此清新,如此准确,如此澄澈。但与此同时,人们体内的文化基因又会确信无疑地认定:这,就是中文,而且这就是好中文。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这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里缺乏好中文?
或者我可以从反面来加以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读到孙燕姿的博客文章之后,第一是看不懂她在说什么,第二是读不完整篇文章?我从1997年上网以来,没有见过网友阅读能力在历史上有那么糟糕过的时候。
当然我可以继续写3000字,义愤填膺或者声情并茂地声讨,声讨微博这种碎片化文字工具对民众表达和阅读能力的戕害,声讨抖音这种短视频工具对大众阅读文字能力的损伤,我还可以声讨微信,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作者们,在十年间孜孜不倦地不断降低文字表达水平,把任何内容都揉碎了嚼烂了半消化了童稚化了然后填鸭给读者,导致他们根本不能阅读长句,不能阅读稍微坚硬一点的内容。
但我认为这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就是现实,而且是人们选择的结果。读书人,写字的人对后半句装聋作哑,因为承认这是大众的选择,那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这个问题一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明确提出:未来的世界里,我们究竟是生活在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还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当然是《美丽新世界》,当然没有几个人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对吧?就像是Apple 最新的剧集《羊毛战记》(Silo),翻拍那么古早的科幻小说,Apple 和导演还是在很努力地向观众展示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也就是《动物农场》的翻版。为什么不拍摄《美丽新世界》类型的故事?依照我阴暗的心理来考虑,那是因为Apple 所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和导演所代表的娱乐业,他们正在按照《美丽新世界》里的方式利用贩卖奶头乐来大赚特赚。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反对自己呢?
所以用不着指责谁,世界就已经是这样一个世界,世道早已经是这样一个世道。事实就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在大众文化上建立的大众政治崛起,人们喜欢娱乐,喜欢富媒体,喜欢表态,喜欢情感价值,但是很早就不喜欢阅读和写作了,因为思考和理解对于含着奶头乐的人而言是一种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负,完全不如看完视频之后维护政治正确而喊打喊杀来得愉快。
很容易从我上面的表述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美丽新世界》里,因为大众文化兴起,所以作者要向大众提供松软可口易服用的内容,通过不断降低内容难度,不断增加内容娱乐性来吸引更多受众。
但我并不是那么想的,我觉得在逻辑上应该有更为深远的原因,那就是最近这但是三四十年来流行的赢家通吃的集体心态。互联网公司是最明显的,自家有一款产品做成功了,那么就要依仗这个产品和产品里的用户,跨专业跨行当把其它家的生意一并抢来。腾讯做大了要做电商,阿里做大了要做社交,字节做大了要做社交、外卖、打车、订酒店。
有人问过,为什么在世界其它地方,一家公司做大了一项业务,就会继续专注去做,不会立即忙于攻城略地?为什么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看起来都想要一口吃掉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那在我看来,原因就是家家都信奉赢家通吃,坚决做清一色的天条。当所有人都那么想的时候,就没有人能专注主营业务,就都必须不断跨越边界,不断追求大而全,不断追求市场唯一一家的地位。
缩小一下范围,缩小到写字这个领域内。按照相同的逻辑去观察,一切就都很好理解了。为什么要文章降智,为什么要文章娱乐化,因为需要获得最大数量的读者。为什么要获得最大数量的读者?因为做大做强,赢家通吃是天条,你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在这种视角下,写作者有责任赢取最大数量的读者,最好一篇文章能吸引来所有社会各阶层。而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共识:量才是一切。
那么,一篇可以讨好所有人的文章,它就等于什么都没说。一篇所有人都喜欢的文章,它就等于没有任何观点。有人说,现在的文章读起来都觉得有趣,有道理,但是扭头就会忘记。这就是原因,因为这种文章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二氢和赤藓醇,以及加压灌注的大量二氧化碳。甜丝丝,滑爽爽,而且喝起来有还点杀口,让人感觉挺有劲道。最大的价值是全然正确无错误,唯一的问题是其中不包含任何能量。
孙燕姿的博文《我的AI》为什么让人感觉到冲击?尤其是写作者们?因为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非常明确: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懂。它在最核心的逻辑上和其它中文文章有一个巨大差别:无论我怎么写,我不是为了获取所有的中文读者,不是为了赢家通吃,甚至都不是为了成为赢家,重点是成为我自己。
这样当然就可以从《我的AI》里读出自在从容,读出松弛幽默,读出深刻与洞见,读出性格和神采。因为孙燕姿并不在这种流行文化之内,这种流行价值之内,她并不奉赢家通吃的天条,追求吃通天的地位,所以她不需要取悦所有人,赢得所有人心,也不需要讲所有人都懂,所有人都认同的话。
我看过人们用AI 代替她写的回应文章,上来第一句就是:首先我要感谢歌迷朋友对我多年来的支持,我还要感谢广大网友对我的关心......很标准,很正确,很符合人们对歌星回应文章的期待,但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文字垃圾。孙燕姿没有这样写,她的第一句话是:
As my AI voice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while I despair over my overhanging stomach and my children's every damn thing.
从这一句话开始,我认为她就没打算让所有人都认同自己,都支持自己,甚至都不打算让尽可能多的人来看到这篇文字。她写她想写的就够了,她给愿意读的人读就够了。全中文世界有20亿人口,但是这和她没关系,她写给愿意看的100万人就够了。不需要考虑抖音粉怎么才能看到,也不需要考虑路过粉怎么才能被吸引,黑粉能否因此而转换。所以她的文章才好看,或许也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她的人生大概也不会那么苦大仇深着且志存高远。
当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认同人力有穷时,认同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行,不再追求赢家通吃,一统江湖,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转为质量---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得解脱,每个人也都不需要继续被迫和大众一起玩游戏。人群因此会有分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自安好,自得其乐。于是,这样就有可能会产生出好中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