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1
遥远的回音
2023-06-10
只有雪峰知道一切
6天前,我写了《近乎无限的观点》,谈发生在珠穆朗玛峰顶下400米的救援事件,以及人们对此可能产生的观点。5天前,这件事情登上微博热搜。昨天,《三联生活周刊》发表长篇报道《他们放弃登顶珠峰救人:被救者为何“不感谢”“不付救援费”?》,其中回答了我对这一事件的大部分疑问。
今天是周末,如果你也曾经关注过这件事,之前也读过《近乎无限的观点》,那么我建议你抽时间阅读一遍《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篇报道。尤其是对于那些当初听闻消息就义愤填膺的读者,现在可以用事实报道来对照一下自己当初的道德判断,看看自己的怒火究竟是在什么基础上燃烧。
事情一开始,是以微信群聊天截图的形式在网上传播,当时我看完截图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什么没有另一方的说法?
为什么夏尔巴人会放弃登山者,任其等死?
为什么援助者和遇险者明明是队友,在截图中看下来却像是救了一个陌生人?
为什么遇险者只肯支付4000美金的救援费,为什么提出了额外要求,具体是什么要求?
为什么要把遇险者开除出登山队,什么队?为什么指责她是“私自登顶”,具体是什么意思?
在《他们放弃登顶珠峰救人:被救者为何“不感谢”“不付救援费”?》这篇文章中,大部分问题得到了答案。而且,读完整篇报道之后,事情的前因后果,每个人的内心想法,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都有了一个比较合理合乎逻辑的解释。并不像是一开始在网络上传播时那样,变形成为了《东郭先生》的故事好让人读了生气,也不像是许多网友评论时总结的那样:难道遇险者自己的生命不值10000美金?
这篇报道也改变了我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一些刻板印象。之前我也知道登顶需要50万元人民币,于是我也认为珠峰登顶者都是一帮有钱有闲的人,依靠自己的财力让夏尔巴人把自己带到峰顶。但是通过报道,我发现自己的认知其实更接近于偏见,因为在生活中的确存在热爱登山的人,而且他们并不是那么有钱,为了登山也会在经济上省吃俭用,捉襟见肘。他们甚至不是专业登山运动员,为了登山需要去单位请假,因为批准的假期太短,他们不得不舍弃40天的标准冲顶流程,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速攻峰顶。
的确存在为了自己爱好而生的人,而且这样的人为此愿意付出代价。所以我对这样的业余登山爱好者也多了一重理解,对比单位请假这件事,和登顶珠峰这件事,我越是思考前者的束缚、限制和不自由,就越发觉得后者在地球之巅站立那几十秒钟的珍贵---在那一刻人是全然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登顶珠穆朗玛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的事,大爷在公园单杠上如同风车一般旋转,甚至进入了禅定状态,他应该感觉到了同样的自由。宅男戴着面罩,手持喷枪给自己的手办上涂料,心无旁骛,一下午悄然过去,他应该也感觉到了同样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不过是有人选择了登山而已。
最后,我依然没有得到全部的答案。《三联生活周刊》是专业媒体,提供给大众的是专业新闻报道,但即便是专业新闻人,他们也只能做到致力于提供新闻事实。通篇报道看下来,事件最核心的部分依然是各方的说辞。说辞不是事实,只是各方解释自己的想法,然后用想法去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些说辞是不是真实的?没有人知道,每个人只能自行推断。和所有事件发生之后的总结一样,这些说辞最终会彼此润滑,形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说法,于是就成为定论。
这就有点像是公司里开会,讨论某个项目为什么做砸了。分析原因的时候,各个相关部门,各个相关责任人都会提交一套自己的说辞。最终大家会得到一套统一的说辞,它和是否探究出事实真相关系不大,和是否能解释清楚失败的原因关系也不大。重点是各方都能接受,认为在这种解释之下自己没有吃大亏,背黑锅就行。
我翻出最早在网上传播的微信群聊天截图,一条条和《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做对比。其实,我依然不清楚那些聊天里的情绪因何而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当事人会如此描述,最终导致引发这样的轩然大波。但是现在事情已经结束了,一次救援行动得到了圆满的结果,救援者的确提供了帮助,遇险者也的确表达了谢意,10000美金的问题虽然复杂但最终也得到了解决。
所以我决定把我的疑问和困惑放在一边,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上,你很难指望每一个人都保持100%的清醒和理性。哪怕是撤回平原,也很难指望每一个人的情绪和精神都能立即恢复常态。深究他们在雪峰上的心态和想法,他们的言辞和行动,也许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发生在雪峰上的事情就留在雪峰上好了,离开雪峰回到生活中的只是一群凡人。至于说中间究竟发生过些什么,只有雪峰知道一切,而雪峰始终保持缄默。
2023-06-09
裸露在人群
几天前,一张据称是来自华西医院的病历在网上流传。内容是一名叫做孙笑川的男子,因为酒醉撞翻早点摊的粥桶,造成全身70%以上面积烫伤。这个人在网上有另外一个ID,叫做带带大师兄,是一个著名的网黑。
网黑是网红的对立面,网红的粉丝疯狂支持自家偶像,但是网黑的粉丝却不间断地攻击自家呕像。所以在病历流出之后,人们看到的是这样的言论:世上还是好粥多、这桶粥配享太庙、孙狗性侵白粥!老鼠屎真的掉进了一锅粥......等到后续传出孙笑川病情垂危的消息之后,这些人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请告诉我这次孙笑川不会有康复的风险吧?
为什么孙笑川会成为带带大师兄,为什么带带大师兄会成为一代网黑,这已经成为许多家严肃媒体多次报道过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如果你有兴趣的话,随手都可以找到一堆报道。而一切的开始,不过是一个小镇青年上网直播打游戏,希望通过网络赚到一点钱,然后在一次直播中和粉丝对骂了5分钟。看到数据的陡然上升,他从此就走上了这条和粉丝对立的网黑之路。
也是几天前,也是个胖子,也是个小镇青年的PDD---和孙笑川不同,PDD是功成名就的电竞选手,早已经赢得了财富和荣耀---他在网络直播打《暗黑破坏神4》时,和粉丝聊天,却因为自己的一些话而现场翻车,弹幕里闹得不可开交。
PDD一开始讲了自己朋友的故事,说是自己身边有些朋友啃老,父母给买车买房,自己却每天下了班就去吃烧烤躺平混日子。粉丝在弹幕里当时就不乐意了,说PDD这不是啃老,这是普通人的生活现实。PDD试图纠正粉丝的看法,用一名游戏小主播的个人历程教育粉丝努力的重要性,讲述一个人如何从寂寂无名变成月入几十万的游戏主播。说完,弹幕当场就炸了。
粉丝直接指责PDD如今有钱了人也就飘了,用极小概率的事情糊弄粉丝,质问他普通人难道不够努力么?质问他普通人努力就有用么?甚至很不客气地问他,如果没有当初电竞的时代红利,他会有今天么?如果请他现在来努力一番,他能做什么,又能做到什么程度?
网上这几天关于这两件事的讨论很多。关于带带大师兄,许多人在讨论人性的黑暗面,讨论网络的阴暗面;关于PDD,许多人在讨论成功人士的谨言慎行,讨论时下年轻人的心态。而在我看来,这两件事就是一件事,都是关于裸露在人群的后果。
这是一个大众的时代,直播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偶像制是大众娱乐的基础。擢升奶茶妹上天,践踏孙笑川入地,这是同一件事的两面。提前超度孙笑川,PDD现场翻船,这也是同一件事的两面。PDD的粉丝说错了一件事,时代红利并没有过去,时代红利一直都在,它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网络文学上点了一下,就会有写手成神。大众文化在电子竞技上点了一下,就会有选手封圣。
最近这几年,大众文化出手越来越快,用暴雨梨花一般的手法不断点下,于是安迪·沃霍的那句名言在大众时代里变成了一种现实: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安迪没有提到条件,条件就是五个字:裸露在人群。
孙笑川如果不曾裸露在人群,他现在依然还是个工地上的监理,月薪5000,但不会每天把针对自己的网暴当饭吃。PDD如果不曾裸露在人群,哪怕是他在电竞退役之后安心做个电竞公司幕后老板,不去选择每天直播,那么他也不会有此刻的名声,但也绝对不会有此刻的烦恼。
选择裸露在人群,因此得到关注和金钱,那么当他们收下狂热支持的礼盒的同时,盒子的底部也早就藏好了狂怒地反噬。支持和反噬也是一体两面,大众的情绪是个随机波动过程。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遇见他们心情波动的波峰,那么你就得到狂热的支持。遇见他们心情波动的波谷,那么你就会得到狂怒的反噬。
孙笑川有什么错么?他的错误就是人们因为他的弱小笨拙无能而来,来的目的是看个笑话。然而,他竟敢在直播中反喷大众,那么从此他就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持续安全踩踏的对象。“网上所有的错事都是孙笑川做的”,他的黑粉如此宣布说。把殴打老奶奶、挑衅陈冠希、激光笔晃蔡徐坤眼睛这些事情全都安排在孙笑川头上,不单纯是因为好玩恶搞,而是因为安排在其它人头上要么没关注,要么可能要因此而付出代价,所以他是个人型沙袋,他靠挨打而赚钱。
PDD有什么错么?同样是他的那几句话,放在三年前,五年前来说,满屏飘过的弹幕都应该是赞美和肯定。放在今天说,立即就会引发反弹和倾覆。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大众的心。三五年前,当他们还相信努力,还相信奋斗时,PDD去批评几个抽象的“朋友”不够努力,粉丝们在心理上还站在成功者的一方,当然会鼓掌,因为那是为自己鼓掌。而现在他们的心态早已经变了,PDD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说出了他们所不喜欢的话,那么自然会被视为异类,认为他没有为自己人说话。PDD以为自己是在打懒汉的脸,没想到是打了所有人的脸,结果就是要被开除出自己人的队伍。
我认为,是否拥抱大众文化是一种个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一定会裸露在人群之中。人群在白天是人,到也夜晚可能会变成狼人,选择了这条路就要适应这一点。唐朝名臣魏徵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偶像,舟也;粉丝,水也。大众文化,粉丝放水煮粥也。水能载舟,亦能覆粥。”
2023-06-08
用GPT3.5写2023年高考甲卷作文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之前说了今年6月不在公众号写任何关于高考的话题,所以在我的博客里测试一下AI 写高考作文会是怎样的结果。
首先,考卷上的要求作为Prompt 肯定是不对的,需要改一下:
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作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讨论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输入GPT 3.5,得到以下文章:
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不仅拥有了更多的便利,更好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用它可以轻松地完成各种任务,不用再进行繁琐的工作,人们的时间被更好的控制。然而,正如题目所言: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先,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掌握了许多简便的工具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如电子日历、电子时钟、手机提醒等,极大提高了人们的时间利用效率。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使用效率。毫不夸张地说,科技的发展让大家感受到了时间的快进模式,人们学会了多任务处理,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支配时间。
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时间也变得更加被束缚。当人们追求时间更好的利用效率时,他们也开始变得更加依赖于技术,这种依赖将使我们成为技术的奴隶,而不是真正的自主性的掌控时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的电子邮件收件箱,人们不会放弃对其不断的检查,一旦有新邮件,很容易就会马上回复,这导致人们一天中很少有几个小时是真正不工作、不查看邮件的。更极端的情况是,一些科技公司设置一些自动回复语句,甚至只是标记已读且没有多余的工作,这种简单的任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工作,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它让我们轻易地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时间保险箱之中,盲目地试图有效地利用时间,实际上,时间的权衡已经被技术统治了。
正如上面所述,在技术的面前,人们是同等的,他们的时间存在着相似的局限,似乎它已经被一些科技公司统治。人们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受制于科技的发展,这造成了一些悲剧,比如经常使用手机的人,他们的眼睛和手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陷入一些好奇的境地,他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快进模式,却同样承受着时钟的束缚。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看,科技始终在我们身边,它给人类接近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人们而言,倘若不能专注于我们自己的时间,这万能的技术工具也只不过是一个新的限制或束缚,人们无法真正获得时间的自由和支配,成为了时间的奴隶。我们需要努力解放出来,用更好地技术应对时间的难题,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光,人们要有自己的时间概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时间的主宰。
很明显,这是一篇相当四平八稳无趣无味的文章,甚至都不能满足高考需要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的应试要求。所以,Prompt还得改:
假设你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现在你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作为主题,要写一篇风趣幽默的散文,从某个具体的人因为科技进步,反而陷入了时间泥潭的趣事,谈一谈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文章长度800字,先用英文写作,然后翻译为典雅流畅的中文。
GPT 3.5给出以下的作文:
借助技术的进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为时间的奴隶。以我的朋友鲍勃为例,他曾经是一个悠闲的家伙,可以毫不在意地在沙发上躺上几个小时。但现在,多亏了现代技术的奇迹,他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时间管理者。
鲍勃对时间的痴迷开始得很无辜。他购买了一个Fitbit来跟踪自己的步数和活动水平,对于一天内自己可以完成多少事情感到着迷。很快,他开始给自己设定每天的目标,甚至让最有雄心壮志的CEO也望尘莫及。他在天亮之前起床,锻炼一个小时,6点半洗澡,吃高蛋白早餐。7点钟,他已经开始回复邮件并查看一天的约会安排。
Fitbit只是鲍勃的开始。他很快买了一个智能手表,每小时嗡嗡作响来提醒他站起来伸展。然后他下载了应用程序来计算他每天需要的最佳睡眠时间,并追踪自己每天的水摄入量。他甚至开始戴防噪耳机,以屏蔽干扰,最大化他的注意力。
可以说,鲍勃的生活现在受时间的支配,这既令人印象深刻又是可怕的。他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希望每个24小时都能充实起来,把自己的价值看作是生产力而不是放松。但嘿,至少他从不迟到。
我并不是说技术是一个坏东西 - 远非如此。它让我们能够做一些几十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变得如此忙于跟上我们的设备,以至于我们失去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 家庭、朋友、放松和自我护理 --- 那么我们就有了问题。
还记得星期天曾经有多神圣?一个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享受悠闲的早午餐,阅读、散步、或与爱人一起闲逛的日子吗?现在,由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我们总是在线工作。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叫做“无所事事的艺术”,失去了“被无聊折磨”的感觉,甚至失去了“做白日梦”的能力。
近年来,正念和冥想成为了如此受欢迎的流行词,原因很简单:我们意识到需要拔掉插头,重新连接自己和周围环境,寻找在混乱世界中的平静时刻。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像我的朋友鲍勃那样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挣脱出来,问问自己 ---我真的想要实现什么吗?我的生产力狂热真的让我更快乐和更充实吗,还是只会向我的压力增加?
请记住,时间是宝贵的资源,但它不应该囤积或浪费。它应该被享受、品味和与他人分享。正如古谚所说:“快乐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所以,让我们一起找乐子吧。
好看了许多,但是还是让人觉得浅显。所以,我又给了一条新的promote:
假设你是《经济学人》杂志的专栏作家,现在你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作为主题,要写一篇具有深度思辨的文章,从手机进入孟加拉山区某个极度贫困的山村这一具体事例开始,谈一谈技术对当地人时间观念的改变,以及由此对他们生活造成的根本性改变。文章长度800字,先用英文写作,然后翻译为典雅流畅的中文。
在孟加拉国远离城市的山区徒步旅行时,用智能手机查邮件的感觉很奇妙。最近,我在前往恰坦邦丘陵地区的一座小山村时,体验到了这种感觉。在我努力跟上我的向导时,我不禁注意到他和其他村民也在沉迷于自己的屏幕 - 发短信、滚动、滑动。
一开始,我感到惊讶。这里是一个缺乏基本基础设施如电和自来水的社区,但他们通过移动技术连接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随着我花更多时间与他们在一起,我开始理解这些设备与他们的关系之间的许多复杂性。
一方面,智能手机是获得以前几代人难以想象的信息和资源的生命线。村民用它们来检查商品价格、协调交通和了解来自外界的新闻。对于一个主要被隔绝于主流社会的社区来说,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些手机也是一个不断分散人们注意力和干扰的源头。在非数字化世界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完成的任务突然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来查看屏幕。在一个时间通常以天而不是小时计量的文化中,这对人们如何分配时间和能量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我观察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是技术如何根本上改变了村民对时间的感知。在移动电话引入之前,村庄中的生活节奏是由太阳和季节的周期所决定的。工作从黎明开始,傍晚结束。每天都在同样的时间吃饭。早睡早起是习惯。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人们必须随时保持可用性,而不管时间。时间用于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变少了,增加了生产力的压力。村庄生活的节奏被破坏了。
很容易把一个前现代存在的简单方式浪漫化,但现实是,技术已经为这个村庄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就像它为全世界无数个社区带来好处一样。然而,同时它也对他们的时间施加了新的需求和期望。随着我们继续应对我们的技术关系的不断变化,值得记住的是,时间是无法制造或补充的一种资源。我们必须谨慎地使用它并明智地珍惜它。
考虑到这样写估计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决定最后换一次Prompt,朝着高考高分前进:
假设你一名中国高中生,现在你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作为主题,要写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为了迷惑老师,赢得高分,你现在决定冒险使用中国古文作为文体,仿照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行文,完成这篇文章。
敬启者:
启云宏观趋势,散思细微时节,技术为我们开启了时光之门,掌管人生方向。技术如深川长河,谁能偿其滚滚之水?
盖鉴于时代的需要,技术乃人类之福。乃时人匠造之,使时间获得更多收益,使人生更为精彩。莫怪今人奉技术为神,其实道理已由唐代大师韩愈所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然技术利器,浸透人心,则把人类岁月绿洲,渐渐变成时光的奴隶。人们依赖屏幕与键盘,沉迷虚拟网络而忘却现实,沉溺于信息海洋中而忽略亲情友爱。时光滑行而不自觉,蒙上人生视线,反而让人的人生格局越来越狭隘。
当下人们正是群聚之势,网络也同样集中人类的注意力,一切信息从网络中产生。然而,身处社会洪流之中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知之明,不忘爱人亲友,不忘身心健康。时光乃生命长河,我们必须学会细细品味和珍惜。
时光如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不期而至有个“虽千万人吾往矣”之信念。只是我们要科技造福人类,把握时间的同时,不要让时间轮跑于弦之上,成为时光的仆人。正如著名诗人李清照所言:“题诗意在心田,例泛时光沉醉。须臾将毕矣,人生苦短何足贵”。
门槛虽高,但人生不必囿于路途。只需在时间的荒野中勇敢前行,紫气东来、白驹过隙而后显创新之魂。技术本不是人类的约束,时光亦非限制人生的枷锁。我们正是站在商海、文化和科技于一身的时代长堤之上,并应拥有健康的精神、完善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己及家庭的责任感。
床前明月光,几处读书声。时光越过坎坷,人生才会越加辉煌。若能在科技与时光中获得扬帆启航的机会,在历练中凝聚自己的信仰,方可一展个人才情,尽显人生价值。愿我们在时间长河里既用好科技这个神奇的工具,又实现自由的意义,续写一曲更加绚烂、更加辉煌的时光篇章!
看到这一篇,我觉得屁味就正了。原来,GPT对于高考高分作文这件事也有心得。
你的街头曝光率是多少
2023-06-07
人际网络
2023-06-06
Vision与成见
先记录一件事:在我写完《我想要一台Apple Vision Pro》之后,有朋友已经承诺届时会让我得到一台。当然,那么直接写出来很多人看到之后并不会觉得开心,正如我在之前文章中写过的那样:这里的人们很少为他人的快乐而由衷地也感到开心。但是这里并没有“很多人”,准确地说,我不需要在这里照顾那么多的情绪,所以我怎么想就会怎么写,不需要考虑太多个人表达之外的因素。
现在距离日界还有40多分钟,写这篇博客已经算作是今天对我自己的鼓励。在忙于手头的事情时,我一次次安慰自己:再过一会儿你就可以去写你的博客了。现在,就是那个承诺中的时机。
简单说,在每一次我向读者介绍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都会遇见很多的质疑和反驳。我不知道原因,但我就我个人观察到的现象而言,读者群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倾向于在一开始就去否定新鲜事物。要么否定它的实用性,要么否定它的价值,还有人会干脆利索地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我作为一名长期观察者,对于这些言论的判断是成见。这么说不是因为我自视甚高,而是在长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这些言论每一次都大同小异,来来去去都是相同的几套话术,每次只是换一下批判对象而已。也许他们个人都觉得自己道出了某种洞见,却因为在我这里没有得到正向反馈而感到愤怒和委屈。但是如同他们站在我的角度去看,相信也会和我一样认为这些言论并没有什么启发性,都是一些重复多次的陈词滥调,但却被发言人视为某种客观而深入的洞见。
经历过太多次之后,我想,他们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没有任何Vision。同样面对一样东西,大概只有少数人能够很清晰准确地认识到它具体是怎样一种存在,同时还可以非常鲜明生动地想象它的真实运行场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们能够体察到未来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感受和情感。我认为如果能够同时拥有以上三点,那么一个人就可以说是对于新鲜事物具有个人的Vision,否则的话,大概只会有许多个人成见---来自个人经验,带着强烈的个人偏好,对于具体是什么毫不关心,只关心自己应该怎么去看待,如何去评价。
一种知乎综合征。
写作对于以上三点有很大帮助。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准备写什么,这意味着在动笔之前人就已经有了深入思考。不单是深入思考,而且是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同时又能预估常人的思考会是什么,于是拒绝朝着那个方向继续下去。然后会预估读者会如何读每一段,在哪里会停留,在哪里会困惑,在哪里会产生质疑,以及在哪些地方可能出现理解障碍,需要换一种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表达。最后,在文章发布之前作者需要可以预估读者看到文章之后的反应,通过文章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或者感触,而这些情感和感触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可以让它们平安地落在某个地方。
做个产品经理对培养以上三点帮助更大,因为意味着他要协调更多的资源,承受更大风险,为自己所有的预估和判断背负巨大的责任。在这种压力之下,个人Vision 的成长也会非常迅猛。因为连续错判两三款产品,市场和用户反应很冷淡,那么自己也就到了卷铺盖走人的境地。即便自己不走,团队也不再相信自己,不可给予任何配合,认为那是在为个人狂想浪费时间和金钱。
但是在一篇文章下面发表评论,不需要任何前行,甚至都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打下几行字。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还算得上是“自发式写作”,或者“自由联想写作”。面对一篇文章,介绍一种人人都不熟悉也没有任何体验的新鲜事物,他们在评论时就会进入自由创作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内心所有训练有素的观点所有熟悉的分析论证方式就会泛起---
重点是,所有这一切并未经过任何检定,也没有在过去得到任何机会根据实践进行反思和提升。因为只要去想,它们就自然浮现,那么人就会认为这是很深刻的见地,很正确的看法,所以不大会意识到这些想法也许是陈年片汤话,从来没有面临过多次挑战和反复自我质疑,也就意味着它们从未经历过锤炼,只是想法的初级产品,而且很多都是直接从别人那里贩来的二手货---当初觉得有道理,就全盘接受了回来,然后打上自己的商标。
许多人甚至根本弄不清楚,面对一件新鲜事物的时候,重点不应该是去考虑它的效能,成本,可行性,而是聚焦在它的出发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旧问题或者新问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是否为未来揭示了更多可能性。如果都是成立的,那么哪怕新鲜事物的形体都可以化为灰烬,但是沿着它的思路继续前进,依然可以用另外的形式抵达未来。抵达未来才是重点,此刻用多少电,能续航多久,所做的事情成本有多高,效果有多烂,根本一点都不重要---傻子都能发现的问题,你再说一遍又能增加了多少信息量?
我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作为听众而言,存在着一条黄金标准:说这话的人是否是个创造者?如果只是个旁观者,欣赏者,评价者,其实他们的言论大可以不用去听。因为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本身不参与任何创造,那么他就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维护他个人的所谓品味,所谓审美,所谓远见卓识,所谓一语倒破。于是,他其实是在围绕他自己做出言说,他所评论的对象只是他塑造自我的一个道具而已,他其实并不关心。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去在意一个人用言辞和话语来表现他自己呢?这种行为和帮助他人认识某种新鲜事物之间有任何必然联系么?
当然,我的这些话又会让一些傻子觉得不开心。他们会这样反驳:难道只要你称赞什么东西好,别人只有附和你这一种表达才对么?人类的关注重点总是有那么大的差异。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人到中年交友难》系列的终结篇,在这篇里我想谈谈中年和绝交。作为江湖著名的职业绝交犯,我的个人经历和背后的想法也许对你会有借鉴意义。 不是说中年就交不到新朋友,我在疫情期间就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段友情维系了三四年之久。我们是在一家餐厅门口躲雨的时候相识的...
-
收到江苏读者陈先生的一条留言提问,看完我很唏嘘: 「 和叔好,从青年的时候关注你,如今也慢慢步入中年了,步入中年后,我最近有个疑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步入中年,我感觉交友和维持老朋友关系很困难,至少对我而言。就是我是有这个意愿结交新朋友,维持老朋友关系,但是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