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

旧时人,旧时歌

 


每当一位日本著名音乐人肉身消失的时候,往往能发现​昔日香港流行音乐的闪亮灵魂碎片。这一次谷村新司辞世也是同样,我本来已经很久不听音乐,但是在这个早上我因为他的缘故,又翻出许多老歌,顺着时光逆流而上。

在我 35 岁之前,有一首歌我反复听过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能在暗夜里给我带来光明和温暖,将我的灵魂熨平安放​妥当,它就是张国荣的《有谁共鸣》。风也清/晚空中我问句星/夜阑静/问有谁共鸣,虽然是这样的问句,但听到最后还是让我有种孤身走我路​的勇气。
很多年里,我都以为它是一首纯粹的粤语歌。可能是因为歌词写得好,也可能是因为张国荣唱得好,让我认为这首歌天然就是如此,写的是一个后生仔站在高处看维港漂浮着的万千灯火,和天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但这是谷村新司的作品,那种飘忽不定,略带迷惘的感觉,是因为它原先叫《儚きは(如梦)》​。
还有一首张学友唱过的小情歌《遥远的她》​,年轻时有​太多理由去唱​它。钢琴的前奏才响起,心情就不断随着跳动的音符一路向下​。等到口琴声响起,人就基本上是进入了状态,可以放下酒杯拿起麦克风开始​唱。这首歌和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一样,适合缺乏文艺气质的丑男​在卡拉 OK 深情演绎。因为同样的苦情,同样的挣扎,同样需要​一张便秘脸。有文艺气质情况那就要好上很多,可以选择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
《遥远的她》只有后半阙写得好,遥远的她/仿佛借风声跟我话/热情若未变/ 哪管它沧桑变化---这已经超出了凡俗的爱情概念,即便在中年之后也可以​继续歌唱。事实上,它的确也被我用作安慰离婚、失业、创业失败后的中年朋友,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热情若未变,哪管它沧桑变化​。没人敢说自己热情未变,但是可以确认自己已经成了​沧桑的一部分。
这首歌同样来自谷村新司的作品《浪漫铁道》。去看日文版的歌词,就能理解这首小情歌何以会有​振奋人心的作用:
右のレールは無惨(むざん)な夢への誘(いざな)い
铁路右边是艰辛美梦的诱惑
左のレールはささやかな幸福の誘い
路左边是平淡幸福的召唤
挫折と憧れだけ 震えながら抱きしめた
那些挫折与对梦想的憧憬 仍颤抖着双手去抱紧
線路の軋みは似てる 旅人の叫び声に
轨道摩擦的呼啸声 如同旅人的呐喊
回到最初,我买的第一盒流行音乐磁带,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听完的专辑,是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当时我应该上初二。今天我才知道,《爱在深秋》最先是一首韩语歌,谷村新司为它填写了日文歌词,最后它变成一首粤语歌,通过广东某条不知其名的盗版生产线变成一盒磁带,​出现在我昆明的家里。
我觉得​这就是时代缩影。​在那个时代,人们跨越国界,合作无间。借由外国音乐人的创作,本地词作者和编曲者赋予歌曲新的生命,让歌曲在另一种文化,另一种社会里广为传唱,​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我是通过磁带里的歌单,从谭咏麟认识​的五轮真弓。正如我因为张国荣的《共同度过》,反过来知道了谷村新司的《花》​。而如果不是别人提醒,我还一直以为​《风姿花传》的片头曲就是中国传统民乐。
这些在后续漫长岁月里陪伴我的音乐,那些记录了我喜怒哀乐悲观离合的音符,最早我对它们背后的故事一无所知。我认为我是在我的双卡录音机,我的 Walkman 里听香港流行音乐,我认为我是在音乐里找到了可以寄托我情感的所在,但是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外面​世界的运转一无所知。
今天我找出旧时歌,回想旧时人,听着熟悉的曲调用陌生的语言演唱出来,却并没有因此伤感,因此​缅怀青春。我在这种陌生和熟悉的纠葛之间,​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曾经很喜欢听歌,如今我不再听歌,不是因为我已经渐渐老去,而是因为从第一天开始,我听的就不是歌,而是通过歌曲爱上了遥远的世界​,以及在那里所有的可能性。
就像是 80 年代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第一次摸到录音机,第一次买磁带,第一次听到粤语歌,第一次​学唱英文歌---新世界滚滚而来。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美好的不是词,也不是少年,而是玉山这个地方​可以安放想象。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美好的不是青春,也不是长发,而是​摩托车和牛仔服,和一种全然陌生​的生活方式。
很明显,我不可能认为“心在跳是爱情如烈火,你在笑疯狂的人是我”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音乐。​坚硬的果壳里塞满了塑料,​没有世界。


------

2023-10-16

一些个人偏见

 


​这几天,我在网上被迫学习了很多关于中东地区历史和宗教的知识。就我的本心而论,我是不想学的。上千年的糊涂烂账要翻一遍,任谁都会倒抽一口凉气。但是架不住讨论的人很多,还有朋友会专门推荐文章​过来指定我阅读,​所以多少还是看了一些。
其实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拉宾死的时候我就学过,​阿拉法特死的时候也学过。学了那么多年之后,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还在继续撕,我自己到现在也依然不能理解他们​究竟要撕个什么,能撕出来个什么​?
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认为自己拥有了某种正确的见地,并且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而彼此开撕。看了那么多老拳相向之后,我很好奇一件事​:为什么每个人在网上发声,都在宣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是最正确的,别人都是智障,要么就是冷血​,但从未看到一个人宣称知道自己的看法可能存在错误,但还是坚持张贴出来,全部的目的只是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指正​以此达成自我提升?
我想了一下,我自己就没有什么正确的见地,​最多只有一些偏见。
这些偏见包括我认为人很难理解他人,尤其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如果不是在共同的生活环境里,体验着类似的生活和命运,那么我们极少能够真正理解他人,​也难以激发真正的同情。于是,这种个人偏见进一步推导,认为大多数同情或者支持都类似于表演。
比如说人对流浪猫和流浪狗就有真正的同情,理由是人们会打开自己家的大门,请流浪小动物进来,给它们洗澡除虫,向它们提供饮食住宿​,并且会照顾它们很长一段时间。但人对于其他人并非如此,面对难民和人道危机,最多的是言辞上的同情,却没有​多少人会打开自家大门。
当然,这种偏见也会倾向于人们并不真正关心​所谓的正义。我倒不是要指责谁,因为正义和正义的实现​都需要成本,也需要足够的能力去​强制执行。所以,呼喊正义总是要容易一些,而实践正义就有些让人望而却步了​---谁都不愿意为了他人得到正义而自己支付成本。所以正义也有两种,一种是声音里的正义,它悬在半空​,随时都能见到。另一种是泥土里的正义,它扎根于大地,现实中则​相当罕见。
不过也没关系,这一切虽然都是我的个人偏见,但我的个人偏见并不影响人们相互指责​对方没同情心,没正义感。战争总是会两场同时爆发,比如说现在,在加沙有真实的子弹,有真实的火箭,有真实的​流血和真实的死亡,这是其中一场战争。而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另外一场战争也在进行,它的名字叫做“你他妈就是个坏人”,目的是通过观点​确定人群中的坏人,然后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那么我的偏见认为,历史的耻辱柱可以从东京一直排到开罗,​每隔两米就立一根,每一根上面都钉上一个人,但是这对于加沙发生的事情没有半点影响​。无论多少人钉在上面,加沙不会少一颗飞舞的子弹,不会少死一个无辜的平民,不会提前一秒钟结束武装冲突。要去平息加沙的战乱是极为困难的,但是钉一个人是相对容易的​。和解决一个真实的困难相比,随便找个什么人来表演和证明自己的同情心、正义感总是要容易许多。
​这就很人类。
我想,在实践层面上践行自己的同情心正义感,其边界大概也就是朋友圈割席了:没有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这多年我瞎了眼,大家从此割席。我记得朋友圈上线是在2012年4月19日,11年半之后,很多人屁股底下的席子经过无数次切割,大概只剩下了一根线,都没有办法拿去坐着,只能深深夹在两瓣之间。​所以你看,我这里还有一个相当恶毒的个人偏见:
所谓践行同情心和正义感,所谓追求真理和事实,就是一帮穿着草绳丁字裤的人在万水千山之外,非常努力地相互​把对方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而在万水千山的那一边,战火还在熊熊燃烧,丝毫不受任何影响---隔壁单元的老王在家暴老婆,小区里各家各户都看不下去了,就应该支持老王还是支持老王太太,​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大打出手,一定要打出个是非曲折,子丑寅卯来。
我知道以上都是我的个人偏见,但我起码知道它们是偏见。我不认为我发现了真理,我也不认为我需要他人一定要接受或者认同,否则就是反人类。因为我还有​一个很深的个人偏见:​在大多数时间里,人类对于他人的困境大都无能为力,对于自身的困境也大都无能为力。因为痴愚嗔恨是一种共业,​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从中得到解脱,于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需要背负​这种业力,​或深或浅卷入其中。​不是说只有加沙才是加沙,哪里又不是加沙呢?


------

2023-10-15

完整的一天

 


每天我在睡前会打开手机,看一下未接电话列表,看看都是从​哪些地方打来,这算是我的睡前娱乐。
大概在半年多之前,我启用了手机的​勿扰模式。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它在 iPhone 手机的设置界面第二区,专注模式。打开之后的第一行,​勿扰模式。我在这里,设置了只允许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可以​触发铃声和震动,其他人打电话进来则会石沉大海。
然后这里还可以设置定时,规定手机在哪一个时间段里采取勿扰模式。我个人的设置是从每天的 00:00​ 开始,一直到 23:59 ,所以每天​午夜的时候,我的手机会有一分钟时间彻底打开,而其余的时间我​不会接到任何陌生电话。
与此同时,我在所有设备上都同步了勿扰模式,所以陌生人也没办法发短信或者打电话到我的 Macbook​ 来,也​不能呼叫我的其他手机。最后,我关闭了​绝大部分 App 的通知和消息推送。包括微信,我允许它用小红点提醒我有新消息,但不允许它向我发通知,在屏幕上弹新消息。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我获得了完整的一天。无论我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都可以专心投入其中,不会频繁地被手机​打断。而且,因为只有家人和朋友才能打进电话来,所以我接电话的速度很快,​态度就让人感觉到很热忱,对方就会​感到自己在我这里倍受尊重。
至于说微信​,情况要稍微复杂一点,不过我可以给出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
你之所以觉得你的微信每天都很忙碌,原因是你不断看微信,不断回​微信。因为你不断看微信,不断回微信,那么所有人就都会知道可以用微信控制你,只要一摇铃铛,你就会立即出现,所以找你的人​和找你的事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如果你像我一样,三五个小时才点开微信集中看一下,看完也未必回复,那么人们很快就像忘记我一样忘记你,把你归入难于召唤的那一类,那么​你的微信也会自然而然地沉寂下去。如果一件事必须要找到你才行,​别人就会用多种方式尝试联系你。如果一件事并不是非你不可,​其实也就没有必须联系你的必要,那也就不需要发微信给你。
道理就是那么科学,就有那么简单。
有人问我​:​如果你不接听电话,那么外卖和快递怎么办?​不怎么办,可以放在门口,我不在意的。而且,我相当不喜欢部分美团骑手的一个习惯---自己进入电梯就开始给我打电话,​然后希望我在门口等着他出现,这样他好省下​一点等待的时间。问题是,他们的工资不曾分给我,我也不会因为在门口等待而少花一分钱运费,​那为什么一定要打通我的电话呢?一定要我等着呢?​不需要联系我,放在门口就好,我又不投诉。
至于说到快递,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里不大可能线上订购一台人工心脏,必须在某天上午几点几分前​安装更换完毕,否则就要当场嗝屁着凉---没有什么网购物资如此重要,需要我分分秒秒刷新物流信息,​必须第一时间入手使用,必须要面对面交到我的手里。如果对于我当真如此重要,那么我会专门分一块时间去持续关注。不然的话,扔在门口就好,我的邻居并不​偷窃。
​当然,我还是会有一些好奇心。在每天上床睡觉之前,我打开未接电话列表,上面往往有​十几个未接电话。看着号码,看着号码属地,​我逐一去猜测他们是谁,打电话给我是为了推销什么东西。比如说前天我就有一通来自衡水的电话,​估计是他们推算我的孩子应该高考落榜,需要补习。而另外几通来自北京本地的电话,要么是向我推销房子,要么​就是向我推销养老院。
几年前,我听到电话铃响就会​开始烦躁不安,看到陌生电话就已经准备好了怒气。自从我打开了勿扰模式,和我​手机的关系改善了许多。电话从来没有如此美好过,只要铃声响起,​接起来多半都是:你要不要来家里吃饭?这让我感到了社会的温暖,​来自他人的的关怀,于是连我接起电话之后的声音也变得喜悦​而振奋:那今天有萝卜烧​牛腩吗?
而每当这个时候,我也才​感受到了发明电话的初衷:​它是为了方便我的生活,而不是方便让别人找到我,就像是牛马的​缰绳和木橛。
如果你也想要得到完整的一天,不需要被电话切割得七零八碎,不想要接听各地口音提出的千奇百怪的推销要求,那么你可以试试​勿扰模式。不要怕,脸皮厚一点就能克服内心的恐惧​。来,跟我一起练习这几个字​:对不起,没​接到。​来,让我们的脸皮再厚一些:对不起,有事吗?来,让我们的脸皮​泛起金属的光泽:​没事了?那就好。
​你看,就那么简单。最后,你最需要的可能还不是脸皮厚,而是​心理建设。​有一句话在我心头回响了许多年,现在也一并送给你:我没那么重要,​绝大部分的事情不是非我不可。​在我没出现之前,世界就在正常运转。​在我不接电话之后,世界还会正常运转。


------

2023-10-14

放下一切去滑雪

 


有读者问我:“叔,不想工作了,想滑五个月雪,只想玩不想工作这是不是会毁了自己?
我只能回答说,​的确有这种可能,喝酒​都能毁了一个人,为什么滑雪就不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毁了一个人的东西有很多,玩肯定​是其中一种。但是为了公平起见,我还需要补充说明一点:
如果你决定不去滑雪,继续工作。这样一年之后,两年之后,你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滑雪这件事。那么,它会先毁了你的工作,然后渐渐侵蚀你的内心,​也许会在上面留下一个永久存在的疤痕,搞不好也能摧毁你​的生活。
​原因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人们,包括你我,都很难区分自己究竟是一时欲望的驱动,还是生命中持久的热情​?同样是滑雪,也许我真正喜欢的是​那里的雪道,那里的宾馆,以及我穿上全套装备之后的模样。也许你真正喜欢的是在雪道上高速飞驰的感觉,​喜欢那种只剩下你和世界的感觉。
那么对于我而言,其实我并不需要真去滑雪。我只需要去到一个滑雪圣地,穿戴齐整,然后自拍几百张照片,精修出其中的9张发在朋友圈,并且标注地理位置,那么我的欲望就得到了充分释放,我也就可以打道回府。而你可能需要一次次坐上缆车回到山顶再滑下来,而且逐渐去挑战难度更高的雪道,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滑雪里,根本懒得接电话看微信,就像是从此失踪​一样。
但如果我们不去,我们就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个什么人,究竟真的喜欢什么,不是这样么?
​人总是为欲望所苦,这是第一个层面。​人也总在克服欲望,这是第二个层面。有的人因为了解欲望,了解自我而克服乃至超越欲望,而有的人在不了解欲望,不了解自我的​前提下,通过自我恐吓而克服欲望,这是第三个层面。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为了不能去滑雪而感觉到困扰,那我会建议真的去滑​五个月的雪。也许不需要5​个月时间,从一周或者一个月开始。欲望就像是巧克力,我们通常会得到一条巧克力,​我们吃完之后感觉自己能吃十公斤。又因为我们通常只会得到一条,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吃下十公斤会是一种巨大的满足和幸福---
那就吃下第一公斤。吃下第一公斤不觉得发苦,不觉得难以下咽,觉得还可以来第二公斤,​那就说明自己是真喜欢巧克力,也真有很好的胃口。第一公斤都吃不下,那么对于十公斤的所有幻想也就同时破灭了,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不再遭受困扰,不再认为自己的不快乐不满足是因为没有十公斤巧克力可以吃。
大多数人吃不了一公斤,但是大多数人都相信吃十公斤是一种​幸福。
滑雪也是同样。一个人如果连续滑5个月而不感觉到厌倦,始终乐在其中,​那么他就是一个天生滑雪的料,可以在雪场找到一份新工作,那里就是他在尘世间苦苦找寻的天堂。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这个人兴致勃勃背着雪板过去,一周之后就觉得乏味无聊,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雪场,重新回到都市生活中去,哪怕重新面对自己的工作也在所不惜。
但​不试过,谁知道呢?
​的确,这看起来就是一场折腾。从欲望的产生,到欲望的消退,这就是一场折腾,中间​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不过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不认为这么做毫无意义。
最低限度上,一个人只要经历过欲望的满足之后,多少​会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认知。欲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初感觉不去做就会死,结果做了也就那样,满足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并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幸福彼岸。新的欲望又产生出来,​人还是在受苦。
中等限度上,​一个人通过认识欲望,因而认识了自己。一旦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就能够得以重新评估。​比如说曾经极度渴望的滑雪,究竟价值几何?比如说曾经极度厌恶的工作,对自己究竟有何意义?
在更高的限度上,​一个人有可能通过这种折腾获得一种智慧上的明悟,这种明悟来自于打破恐惧。今天其实我对滑雪和工作的话题都毫无任何兴趣,我所在意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这是不是会毁了自己?”
​早恋是不是会毁了自己?辍学是不是会毁了自己?没有考上一本是不是会毁了自己?​一年辞职三次是不是会毁了自己?爱上一个离异带着孩子的人是不是会毁了自己?去大城市冒险是不是会毁了自己?​留在小地方做一份万年不变的工作是不是会毁了自己?​背上大笔房贷是不是会毁了自己?一辈子租房是不是会毁了自己?​选择做丁克是不是会毁了自己?生三个孩子供养他们到十八岁是不是会毁了自己?
这是纯粹的恐惧,人在恐惧下也可以做出选择,于是​人就不得自由,因为他的选择并不出于自主和情愿,而是出于恐惧​。决定不去滑雪,理由是现在就业很困难,​失业之后很难再找到工作。或者,理由是一旦​玩的心激发出来,就会丧失工作的热情,于是这辈就无业了,就流浪了,就无家可归了。
因为是出于恐惧而不选择不去做,那么工作就要比之前更令自己感到厌倦,生活就要比之前更令自己感到乏味。在​恐惧的另外一头,从来没有享受,有的只是忍受。忍受就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也是一种受束缚的状态。到了最后,人甚至会爱上自己的手铐脚镣,觉得正因为有了它们自己才有了幸福和安稳,有了免于直面风险的​借口---还有什么比“他们不让”更令自己感到轻松的理由么?
但恐惧是可以打破的。真去滑了​5个月雪,回来发现自己没事,也没有所谓的“毁了自己”​。生活还在继续,人们甚至都淡忘了这件事情,自己走在街上,发现脑门上也并没有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此人会辞职滑雪5个月,各单位请勿录用。于是,恐惧也就一并消失了​。欲望,是你的内心制造出来的幻觉,好去折磨你​。恐惧同样,也是你的内心制造出来的幻觉,好去​限制你。
所以我说在最高限度上,​人会通过勇敢的尝试和切身的体验,获得一种智慧上的明悟。这种明悟来自于对欲望的理解,也来自于对​恐惧的打破。​欲望让你不得不去做什么,这是一种不自由。恐惧让你不得不不去做什么,这同样也是一种不​自由。一旦超越了不得不,​你就是个全然自主的人,那么你就得到了内心的自由。
还是上面那些问题,那些关于所谓的“毁了自己”的问题。当你得到内心自由之后,重新考虑它们的时候,你的出发点就不再是毁不毁,对不对,吃亏占便宜诸如此类的想法,而是​它们是不是适合自己?​对自己有什么价值?​你可以做出任何决定,但任何决定的前提一定不会是担忧和恐惧,于是在那些再凡俗再普通的事情里,你依然可以得到独属于你的​幸福和满足。
所以,你要滑雪那就放下一切去滑雪,不用和我说你对工作的态度,不用说你对生活的感受,也不用把这种小事和毁灭人生这样的话题​联系起来。你就去滑雪好了,​5个月不行,那么1个月,一个月不行,那么一周的假期你总是有的,你去滑就好了。​至于说回来之后,在三个不同层面上你能得到什么领悟,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但是,只要你一旦去了,今后就再不能用“毁了自己”作为​借口,因为你知道那不是真的。


------




2023-10-13

秋凉

 


昨天和两位朋友坐在遮阳伞下喝酒​,从下午一直喝到晚上。不知不觉就下起了秋雨,很快我们就坐在地面上一片四四方方的空白里​。其中一个人总结说,你们看,坐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电话打进来,没有一个人的微信​里有人找自己。说完,我们为了这中年的福利满饮一杯。
​三个人里,我是因为颈椎造成的肩颈疼,另一个人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腰疼,最后一个人是​胸椎腰椎错位全身疼。各自最疼痛的时光都早已经过去了,三个劫后余生的人坐着喝酒,​交换治疗心得,漫无边际地扯淡。
我们现在相信风。以我为例,​在今年之前我从未惧怕过空调。等到我的颈椎病发作,一条线从脖子一直烧到指尖,空调的风吹在我的手臂上,我就立即能够感觉到整条线都在阴疼。关闭空调的瞬间,疼痛也就随之消失。腰椎间盘突出者补充说,他的这条命全靠腰背上贴满​的暖宝宝吊着。只要暖宝宝开始发热,​那就是人间天堂。
我放下杯子点头表示同意,脖子的骨头和关节立即​噼里啪啦一阵乱响。
人在秋天容易想得很遥远。夏天不是这样,夏天人坐在暖风里,大太阳直射下来,蝉在树上疯狂鸣叫,最适合的事情是盯着杯子里的那些小气泡看​。一百个气泡上闪耀着一百枚太阳,清凉的水线顺着喉管往下​注入,人只会考虑当下,不会回忆过去,也不去思量将来。
秋天让人沉静,天色昏暗得​也早,就像是过去的暗影缓缓降临。这时候我习惯于抱着红酒杯,​把自己的口鼻都罩进去。红酒里有花朵的味道,有水果的味道,​都是秋天的味道。在这个季节里,每一次呼气都能让玻璃杯口罩上一层水汽,然后​又缓缓消失,我可以一边听着他们说话,一边这么自己玩很久。
我们各自返回到了遥远的过去。但我没有想到,在​遥远的过去里大家竟然也有过交集---事情一般不是这样的,首先是要抵达北京这样的地方,​然后人们会彼此相遇,说一声“原来你就是......”。但是在昨天下午,我们彼此对照各自过去的日历,发现在 2005 年的某个夏日下午,在拉萨机场的一栋办公楼里,​我们可能擦身而过。当我坐在会议室开会的时候,​他距离我只有十几米,就隔着几道门,几堵墙。
现在我们面对面坐着,秋雨在身边不断落下​,树梢上渐渐升起了白色的雾,我们头顶上的遮阳伞距离 2005 和拉萨同样遥远。​彼时彼刻,此时此刻,​也同样变得模糊不清。风从 2005 年的夏日吹来,变成 了 2​023 年身边的秋风,让人觉得胳膊疼,腰疼​,​时光和命运​却依旧不动声色。
我们聊起那些在群山环抱之中的日子,说起当时想要越过山峰,去山那边看​一下的心情。现在我们已经抵达了山的那一边,刚好是个秋日,​刚好有酒。我们不再像当年那样饮酒一直到中夜,​我们需要在 10 点之前赶路回家。当我们穿过雨幕和雾气,走向车子的时候,​相互殷切叮嘱:
---你要当心别让风​直接吹到。
---你回去也要记得赶紧买​些暖宝宝。


------

2023-10-12

在网上沟通

 


网上发生沟通的可能性很低,这是因为大部分人上网只带了嘴,一般都不肯带上耳朵。比如说你在十一期间去泰国旅行,回来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几张照片。依照你的想法,你是想分享一下你在泰国见过的美景,​品尝过的美食。
但是我打赌你会在留言区里看到​这样的一条:老祖宗说得好,危邦不入。东南亚那么乱,为什么假期就不能在国内旅游一下,非得去​这些地方?你还​有可能会看到这样一条:泰国人根本不会做菜,完全就是猪食​,亏你吃得下去。如果系统把你发的照片推荐到了特定省份的特定人群,那么你极可能还会看到类似的​留言:
那我考考你,​泰国北部最大的城市是哪一座?
没有任何沟通,有的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比如说对东南亚治安的个人看法,对泰国食物的个人看法,以及对你的个人看法---这个人没有任何关于泰国的知识,也好意思去旅游?简直是浪费机票。
问题是,你并没有征询他人的​观点,也没有邀请他人前来表达。然而只要你在网上发布了内容,​第一时间赶来的人基本都是这一类​表达狂,而且个人观点普遍倾向于负面和​否定。于是,就让人彻底丧失了和他人在网上沟通的任何欲望。
这些人这么做是因为天性愚蠢么?是因为心怀恶意么?我​不那么认为。但是,我的确认为他们有一些认知上的​误解。比如说,他们天然地相信一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所表达的观点或者看法上。进而推论,如果你想在网上获得他人的注意、认可和尊重,那么你就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能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它要成立需要有一个微妙的前提:同样是判断五年之后电动车的远景,马斯克的观点就会有很多人听,但是张三李四路人甲乙丙,没人在意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当然,媒体报道的时候都是在分析马斯克的观点,仿佛这个人本身不重要,​仿佛言辞才是最重要的。​那是因为媒体懒得在每一篇报道前面加一句:​请注意,以下的观点是马斯克所说。​出于礼貌,媒体也不会在报道结尾加一句:我们之所以不会刊载您来函中提出的观点,​因为您什么都不是。
网络世界精心地去除了这种边界感,​用算法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网络的中心,于是,让每个人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很重要,并且相信通过观点表达,会让自己在​网络上凸显出自身价值,可以克服匿名制带来的虚假平等,让自己脱颖而出,​重新成为他人的目光焦点。
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这个能力,在网上也缺乏自我证明的其他手段,​我认为这才是网络沟通障碍的原因。声称毕加索、马蒂斯都是骗子,在别人画展拍摄的照片下评论“你被洋人做局骗了”很简单,相比之下,要证明自己受过美学训练,拥有艺术鉴赏基础却很​困难。根据营销号的宣传,宣称抽象表现主义的背后是CIA的支持,以此打压苏联的意识形态,这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但是想要厘清艺术史,讲清楚抽象表现主义的前世今生,以及CIA为什么要​加以利用,利用的点在哪里,那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就个人而言,如果想要和他人在网上沟通,那么持续地在网上自我表达就变得很重要。因为长期的自我表达,可能让一个人从什么都不是,逐渐变成​一个还有点什么的人。因为他还有点什么,那么吸引过来的人也​就多少知道点什么,于是大家就存在了沟通的可能。
你天天谈做饭,虽然还是会有莫名其妙地跑来宣称你的做法是错误的,你用的调料是垃圾的,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可以认真和你讨论如何做饭,用什么烹饪手法,​选取什么原材料,处理的时候又有哪些小技巧。​于是,通过沟通,大家双方各自都有所得,你从中得到的快乐可以抵消那些不快。
为了​有效沟通,你还需要学习如何快速辨别一个人是否是合适的沟通对象。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看他的表达方式,看看有没有明确​的主语。一个人哪怕见识再浅薄,​他能够正确地说出:我不喜欢这本书,我不喜欢这部电影。那么,他依然是一个可以沟通的对象。因为他清楚,这是他自己的个人判断,主语是“我”。有我就有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那些凡是把个人意见包装成是客观判断,把“我”字隐藏起来的人,​其实都没有任何沟通的余地。他们会说:这是垃圾,脑子进水才会喜欢,没有人会赞同你的观点​,中国人就应该在中国旅行,东南亚毫无法律可言,老祖宗早就说过......诸如此类​的话。直接拉黑就好了,​因为对方就根本不打算听你说什么。凡是避开“我”字的地方,每一句话无论说的是什么,其实都写满了我我我我我,容不下第二个人称代词。
在网络上,这些年来人际沟通越来越困难,可能就是因为“我”​越来越多的缘故,让人透不过气来。不过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可能说明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我”从未被人听见过,几乎等于不存在。​



------


2023-10-11

关于四大经典的回忆



集体回忆,众口一词,​这就很容易掩盖个人的声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感受,只是和​大合唱的音量相比,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经典,​也就有了所谓的共识,似乎人人都是那么想的,人人都​是一个态度。
​事实上并非如此。
昨天我回想了一下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红楼梦》,然后惊奇地发现​: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时间,我对饰演贾宝玉的演员态度始终如一,根本就不认同他的​形象。我不认为贾宝玉应该长成那个样子,当然,我也不清楚小说里的人物变成真实形象应该长什么样才叫正确,​但我接受不了那么一个婴儿肥的肉脸贾宝玉。
相比之下,林黛玉、薛宝钗的选角就要恰当得多,凤姐也很好,​这就增加了观看时候的可信度,让人相信风月宝鉴里如果播放的是凤姐的小视频,那么的确是值得熬夜追更的。但是加入贾宝玉之后,一切真实感都荡然无存:凭什么?​凭什么是他?​妹妹你瞎啊?​为什么不是薛蟠,为什么不是焦大?​就因为他是主角?
《三国演义》在播出时我就觉得慢,如今我翻出来重播,​确认的确是慢。从倍速的角度来分析,老版《三国演义》相当于 0.75 倍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拖得很长。从类型的角度分析,它就不算是电视剧,大河剧都要比它更快,它更像是​用摄影机拍摄的舞台剧。
​我很怀疑,那些把它奉为经典的人,在今天应该如何向自己的儿子女儿做推荐?打开电视机的瞬间,时光就开始倒流,变得缓慢而粘稠,让人感觉到古人的时间太多,根本用不完,于是权谋和战争这样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来。
《水浒》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事情。当时不止一套《水浒》,而在我的印象里,最吸引我的电视剧《水浒》​来自山东电视台。​并没有拍全套,只是拍了一部分。​但是那一小部分堪称精品,尤其是和当时的全本相比。无论是选角,还是剧情​,都要比全本强得多。毕竟山东人拍摄水泊梁山,可能​有先天和文化上的加成。


最糟糕的是《西游记》​,个人看法。老版《西游记》不知道为什么在今天成为了所谓经典,怀疑主要问题是​人们不看原著,或者看了原著也没有对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否则,任何人只要阅读过原版《西游记》​,就应该清楚地知道那是一个暗黑神魔小说,暗黑是它的基本色调。
在一个妖怪随时把人当做点心吃掉的世界里,哪里有电视剧里的阳光灿烂​?说电视剧《西游记》是儿童节目也并不为过,大部分角色都已经洗白了,它才是正儿八经的所谓“魔改”​。就算是​以老实忠厚著称的沙僧,原著在流沙河里第一次现出真身来的时候,脖子上挂满的是骷髅头,凛然一副大妖王的气势,邪气滔天,血光缭绕。
周星驰后期制作的几部关于《西游记》的电影才是对的,那才是《西游记》​真正应该有的样子---极品点心唐僧勉勉强强拉起了一支远征探险的队伍,成员是心怀鬼胎、妖性难驯,随时准备撂挑子不干的​四只神魔怪物。途经各个饥肠辘辘的妖王领地,就像是一群凶汉穿过难民营​护送一块果冻布丁去天竺。
当然,无论我说什么都不重要,它们现在是​理所当然的经典。人人都说事情应该就是那样的,那么拍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就像是擦了金色眼影的孙悟空也可以随时跳出来大声告诫说: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仿佛石头之子、航海冒险家、东海劫掠者、地府篡改者、入丹炉不焚者、蟠桃盗贼、金丹药物滥用患者、花果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君王、人参果树毁灭风暴、巨棒武器精专大师、无限克隆体拥有人,独斗十万天兵孤勇者,猴型生命收割机,随地小便王者,三星洞秘传弟子孙悟空,​就是他那样子。

类似的话我从未说过,在酒桌上人们说起经典,我也闭着嘴点头。但事情不是这样的,我并不认同它们是所谓经典,我最多承认它们是时代经典。因为在那样的时代,因为有那样的生活,有那样一群反复看重播的人,所以成就了时代经典。然而,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间的,也是超越时代的。那么,也就总应该有个什么人,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所想。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