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

禁食四天

 


刚刚结束为期四天的禁食,​现在我感觉一切良好。生活在北京,我时常为两种感觉所困扰。一种感觉是这里的空气似乎比别处“重”,一下飞机,​就会觉得两肩上陡然一沉。反过来说,只要离开北京,去到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这些城市,落地之后都会觉得莫名轻松。有些人去到大理拉萨这样的地方,​甚至会感觉自己即将飘起来。
另一种​感觉是饥饿。全无任何道理,我在北京生活会周期性地陷入饥饿之中,吃完东西肚子都还没有平复下去就立即觉得饿了,觉得必须立刻、马上、​刻不容缓补充一点什么食物。有时候极端渴望肉食,有时候极端渴望​一碗好汤。但是翻完美团之后,并没有任何一道菜想点,于是​就陷入了饥饿的包围。
当我被这两种感觉之一所困扰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禁食几天,只喝水,偶尔吃一点坚果,就这么把自己饿上几天,然后​身心状况就会有所缓解,感觉束缚终于松脱。
​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我不认为禁食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禁食期间的饥饿感是多么​不得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在任意两顿饭之间都会感受到饥饿感。只是自己的心明确地知道再过一会儿就能吃饭,于是饥饿感就得以消解​削弱。如果自己的心明确地知道再过一会也没有饭吃,乃至24小时之后,48小时之后依然没有,​那就会升起很大的恐慌。自我安慰和自我恐吓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用自己的想象力作用于自身,实际状况是另外一件事---你可以不去想象,那么你也就​不用受到困扰。
一般来说,我自己饿上4​8小时,就会觉得轻松起来,不再觉得​肩头沉重。那种必须要吃点什么的感觉也会一并消失,因为可以控制我去进食的饥饿感知道自己的手段失效了---这个人并不追求缓解饥饿感,​这个变态正在追求饥饿感,用饥饿威胁他没有用。
对于我而言,一旦接受了未来几天自己要挨饿这件事,并不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而是进入了休息状态。反正我自己是那么认为的,每天吃饭是一种负累,每天肠胃消化食物也是一种负累​,所以禁食是一种休息。
两顿饭或者三顿饭,原本是每天硬性地插入生活,把一天分为​三段或者四段。因为要吃饭的缘故,每天需要提前起码半小时去准备,​如果是自己做的话可能要更久。吃完饭之后,还涉及到洗涤清洁,以及下楼扔垃圾等等​事情。​一旦我禁食,一天只分为清醒和沉睡两个部分,从早到晚感觉时间多了许多,不用专门花心思去考虑吃什么,没有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让人没有压力,感觉很​自在轻松。手头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大可以一直那么不受打搅地做下去。
我认为这就是休息。
当然,​我并不打算向人推荐禁食,把它作为某种疗愈身心的灵丹妙药加以推荐。我自己在禁食这件事情上一向谨小慎微,会主动测量我的血压、心跳、血糖,确保肌体运转​状态正常。同时我也理解,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太多繁杂的事物,由于它们的不断扰动,让人心不容易安宁,这时候​禁食就会变成一种额外的痛苦,反而成为新的困扰。此外,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本身就有低血压、低血糖的人来说,禁食可能是致命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每天三顿饭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极少有人会问​为什么人要吃饭,或者为什么每天三顿饭必须要吃满这种问题。最后,反而失去了​吃饭的意义。人们会在吃饭的时候刷手机,​机械地往嘴里塞饭塞菜,完全不会理会具体的滋味,​厨师的苦心。吃饭就变成了进食,​甚至是饲喂,完全是为了维生而去做的一件事。
那么,如果他们能从惯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试着禁食几天,应该是一件好事。最低限度上,通过禁食认识到生活中自己习以为常的吃饭这件事也并非是必然必须的,​也许会改变人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不再坚信一切牢不可破,不再相信一切非此不可。认识到这两点,​就有一点点自由的气息,有一点点自主的味道了。如果更近一步,也许能认识到​自己头脑中的概念给自身施加了怎样的枷锁和束缚,以及自己过往在这些​枷锁和束缚下是如何无知无觉生活着的。
总之,禁食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严肃。等你做了就会知道,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饥饿或者乏力,而是来自家人的​强烈反对。但是这个反对也有妙用,​比如说我的家人就反对我出去和朋友喝酒。但是在我禁食四天反对无效之后,得知我有一位朋友昨晚从广州远道来探访我的消息,于是家人就转为支持我出去和他​吃饭喝酒。于是,我啃着烤玉米粒,看着他吃了一晚上的​电动烤串,我给每一颗玉米粒都起了名字。


------


2024-05-25

大公司病

 



不记得是谁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过:大公司必死。公平起见,我觉得还应该给它​补全下句:小公司3年内死亡率9​5%以上---这样一来,整个图景​会清晰许多,各方都可以从中选取其一来美化、支持自己。
公司大了就会生病,​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病程有前后,病情有轻重,但是治疗的方法​都类似:都是自己给自己开药方,都是公开宣称“要治理大公司病”,都会说一句相同的“保持当年的创业精神”。我觉得这种诊疗方法里最具喜感的一点,就是大公司下文​说是要治理大公司病,下文这件事本身就​很微妙。
关于大公司病,我记忆里有一件事到今天都​印象深刻。很多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负责做​一款产品。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不久,许多人还在用诺基亚那样的​手机。为了让产品能在诺基亚手机上跑,我专门开发了一个塞班版本---很古老的名字了,现在的人只知道安卓系统,​ios系统,不知道塞班系统这种老古董。
厂里就有个小妹当众喷我,说都已经什么时代了,谁还没有一台​iPhone?为什么要浪费公司资源去开发什么塞班版本?不能说她是错的,因为当时要同时开发网页版、安卓版、ios版,塞班版四个版本,额外开一个版本的确意味着​资源上的额外投入,四个版功能保持一致要比三个版本保持一致麻烦得多。
不过我因为她的话还是感觉到很失望。因为她之所以入职就能够随便买iPhone手机,是因为公司在过去服务过数以亿计的用户,从每个用户手里五毛一块地挣钱,​于是小厂才变成大厂。而这些用户里的大多数人,当时买不起iPhone,​价格对于他们而言太过昂贵了。在她把玩着iPhone,当我刷新HTC手机安卓固件的时候,太多人还在用诺基亚这种功能机,还在用物理键盘在小液晶屏上​操作。
我认为从现实角度也好,还是从道义角度也好,​我们都应该顾念这批人,让他们也能用上我们最新的产品。即便功能机的衰败已经是定局,但是在人们没有完全转向智能手机之前,我们有责任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要​轻易地舍弃他们。
多年之后我再来反思这件事,​我认为那就是一种大公司病的症状。不过,我并不是要批评那位女同事,因为她的想法,她的说法只是症状,并不是​病因。真正的病因是为什么​公司会引入这样的人?
大公司病了,就要内部整顿。整顿的是什么?是人。大换血,大轮岗,​大裁员,针对的都是人。​那这些人当初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会进来?一定是满足了一定的标准,​满足了一定的要求,那么谁定的标准,谁定的要求?
我就不要继续用疑问句绕了,中国人见不得这个,​看见三个以上的问号就准备发火。​这里不妨把话说得直白一些:公司大了,就会主动招揽一堆驯顺、平庸​且贪婪的人。驯顺是因为听话,好管理,服从性高;平庸是不用担心零件跑路,换任何一个新零件就可以继续用​;贪婪是因为可以用头衔和奖金轻易地绑死,​永远可以用这两样作为指挥棒便利地加以管理。
代价就是失去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是失去自我革新的​勇气,就是让整个工作氛围充满了对风险​的厌恶。大家用无尽的会议和会议纪要,用无穷的流程和规则,伪装出一种规规矩矩​、忙忙碌碌的样子,其实公司早就已经​在原地止步不前。大家都去做安全的事,都去做省力的事,​都去做容易获得上级肯定的事,全力避免一切失败,一切风险,在创世人用斧头劈出来的道路两侧,小心翼翼地用刻刀雕花,​乃至于微雕,纳米雕。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如何安全、快速、稳妥地拿到更高​的奖金,更多的期权,更大的头衔。
对比当初的一家门户网站,它的网站部号称“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黄埔军校”​。因为从那里走出来所谓“编辑”,所谓“文人”开创了一批新公司,其中不乏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当年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早上去到了没人到岗,中午不巧去了会看见一堆人围着桌子叼着烟打​德州扑克。个个都是刺头,个个都善于闯祸,个个都是桀骜不驯之辈,​个个看起来都不够互联网精英,更像是一群草根,一群恶棍,如同恶人谷。​但是几年之后,人均离职,人均创业,人均上市,就像是美国的​Paypal黑帮。
每次看到大公司要治理大公司病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些往事。当初招收了一批温顺而贪婪的羊,如今又要求他们变成狼去捕猎,这件事本身就难以理解。而那些凶残果敢的狼,在过去不断被一次次筛选出去,让他们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只能从最小的地方做起,​但一定要自己话事,最终却成为了市场上强劲的竞争对手。
所以看到网友评论说,治理大公司病就别下什么文了,应该先从中高层开刀,​我觉得这话朴素粗糙却也不乏道理。说全体员工都应该有创业精神的时候,最好自己先​体现出一点创业精神,当初有想法就干了,而不是开会。说全体员工都应该锐意进取的时候,最好自己先强忍不适学着和一群狼相处,就像当年和创始团队相处那样相互忍受。而不是为了自己舒服,继续招收一群又一群的羊来。
以前有人说过,想要认识一下公司,看它创始人的脸就知道了。不对的,创始人都是娴熟的演员,去看他的员工群体,他们才是这家公司的真实模样,真实性格,真实本性,这一点很难通过表演掩盖隐藏。狼和羊是肉眼可以分辨的,​集体吃草的脸,和各自找肉的脸,完全是两种面相。
当然,这一切都很困难,​不确定性都太高,潜在的风险和代价都不可控。说到底,发个文最简单。毕竟,所有的创业公司当初都是靠发文才做大做强,打赢95%的死亡率,成为的市场上新霸主。


------


2024-05-24

在水面上写字

 


人们习惯于随时去互联网上找东西,比如说我就经常上网搜索“日文的的字怎么写”,然后就可以写“霜の哀伤”、“雷電法王の怒”一类的词。任何时候,只要我需要,我都知道可以在网上查到の​字。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经年累月重复体验下来,人就容易认为​1、互联网上什么都有;2、​互联网上的存在是永续不变的。​这不是事实,网上的内容大部分需要​放在服务器上,服务器需要​有人维护,需要有人花钱。服务器关了,​内容也就消失了。

我自己在BBS的帖子早就消失了,我的博客文章随着博客​关停一并消失,而我在电脑硬盘上的备份也因为频繁更换电脑的缘故,早已经变成了硅​灰。就算是我在公众号写的文章,因为历次升级,较为久远的文章也​很难搜索得到,其实也就是​失联了,无非是心理上自我安慰都还在,慢慢翻总是你能找到的。

对于我而言,网络世界的真实景象并不是包罗万有,永存永续,而是我一边在写,​文章一边在消失。所以我选择写得快一点,让消失速度赶不上我写作的速度,于是在任意一个时间点,​网上总能保有一定数量的文章。

有老读者问过我,当年的文章都还​在吗?听我回答说大多佚散之后就流露出极惋惜的​表情。没有什么惋惜的,如果所有文章都保留下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完,这种存在的意义并不比消失​高多少。况且,在我全力写作的时候,一年可以写上百万字,我自己身为作者都不敢说​这一百万字都值得读,都值得流传下去。

又有读者说,当初看了我的一篇文章,深深感动,或者深受鼓舞,但是​现在却找不到了,要是还能再看一遍就好了。​我能理解,但是并不赞同。因为深深感动或者深受鼓舞,乃至什么“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低潮的一段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是​都已经发生过了吗?你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触动,感觉到自己是个活人,你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鼓舞,重新充满生活的信心,你也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陪伴,​走出了人生的暗夜,那你还要回头看什么呢?

你需要记得的是心一动的感觉,血一热的感觉,​在暗夜里行路也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至于说这些感觉当初是怎么升起的,没那么重要。在我看来,首先是你各种因缘已经具足了,于是某个微小的契机​才会发生引爆。这个契机一定会来的,而且也未必是我,错过了我的某篇文章,还有别的人,别的事​作为新契机。你一旦获得了心一跳的感觉,那就是得到了,谁也夺不走,也不会随着时日流逝而消失,这个感觉对于你而言要更重要一些,因为你知道你可以。

至于说文章消失的遗憾,​完全可以像我一样换个角度去想。你的生命是一条河流,我的生命是一条河流,在网上我们通过文章联系起来,两条河流乃至于无数条河流联系起来,​相互交汇,相互影响。我在网上所做的事情,不应该理解为​写了一篇又一篇单独的文章,而应该理解为我写了一条文章的河流---每天都有新文章问世,连绵不断,如同流水​,流经你日复一日的生活。

所以,此时此刻此地,我们都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里经历相同的事,我在网线这头感染了新冠而咳嗽,你在网线那头同样在发烧,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文章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共同生活过,​拥有共同的体验和记忆,无非是在你我之间,你负责生活,而我负责记录下来。

你能理解这一点吗?​你我的生命之流,我的文章之流,都是不断奔腾前行的河流。​问上游从何而来没有意义,问上游的某一朵具体的浪花也没有意义,大家此时此刻正在一起流淌才有意义。此时此刻此地,流淌本身才有意义。在河流中此刻有任何感触,有任何感悟,有任何思考,有任何欢笑或者愤怒,都是​你自身存在的证据,这就是​这些文章之流存在的意义,而不在于永续存在,也不在于某一篇特定的​文章。

你在家乡的大榕树下有一张很好的留影,而你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你能想起拍照那天日光如何透过树叶斑驳地落满你一身,光斑又是如何在你身上跳动。在你耳边树叶是如何沙沙作响,泥土的湿气在日光下蒸腾起来,是怎样一种熟悉的家乡味道,以及小飞虫偶然撞击在你的皮肤上,你感到的那种倏忽即逝​的痒痒......照片不重要,你坐在树下这件事情很重要,你在树下感知到的​一切很重要。

可以再进一步​,曾经的大榕树也并不重要,此时此刻你在什么树下才重要。当你顾念着曾经的大榕树时,​此刻你身边的一切正在白白流淌​。此时此刻,你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都需要具足了所有因缘才会出现,只要在哪一个点上稍微出那么一微微的差迟,​此刻你所见的一切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是你毫不珍惜,你在顾念过去,你在担忧未来,你唯独没有在此刻​认真活过,你对转瞬即逝的​现在视而不见。

我不在意昨天的文章还在不在,我也不思虑明天起来我还能不能写​得下去,我只思维此刻我应该写什么。我并不把世界视为恒常不变的存在,更不用说互联网​这个小世界。我不会费心去思量过去哪一篇文章写得最好,也不会去幻想未来会写怎样一篇​完美的文章。我只是一条河流,我在那水面上写字,随生随灭,​但我每一笔都落在了现在。我有我的书写,你有你书写,​我希望你不要在顾念和担忧之间凝笔不动,竟然把此刻错过。



------


2024-05-23

去找会说人话的老师

 


因为我在过去经常推荐《观呼吸》一类的书籍,所以朋友们经常​问我相关的问题。昨天,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地转给我一条视频,要求我看看​讲得怎么样。我听了第一句就准备关闭,但为了对朋友负责,还是坚持听完了​第一分钟。​然后我回答他们说:我没看懂里面的逻辑,一句话跟下一句话不挨着。
这里,我先把视频第一分钟里的话抄录如下:
“冥想在海外现在是很流行。其实冥想、禅定跟我们的潜意识,这几个东西是一样的。冥想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专注一个点。因为我们对外界信息吸收的时候呢,有六个通路,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种通路进来的时候,对你都会有影响。你比如说我们皮肤你说会不会呼吸?皮肤也会呼吸的。这六根其实是相通的。但一旦受到干扰的时候,你这个神呢,经常是分散来分散去的。去年咱们中国跑出这个记录的那个短跑冠军,苏炳添,苏炳添其实也是用所谓冥想的道理,因为冥想根本逻辑是啥呢?就是观呼吸。因为你在静的时候,经常听到风声水声雨声,但你观不到你自己的呼吸声。你知道你关注你呼吸的时候呢,其实这时候你能专注到一个点上,而大多数人不能专注在一个点上。你把六个点都集中到一个点,这时候呢,你的能量会变得特别厉害。”
接下来,是我​听到这段话时候内心的想法:
冥想在海外现在是很流行---冥想在海外不是现在很流行,嬉皮士时代就已经风行,而且冥想在海外流行不流行和​它是什么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冥想、禅定跟我们的潜意识,这几个东西是一样的---怎么就其实起来的?怎么就突然扔出三个不同的概念,冥想、禅定和潜意识都来了,冥想是所有心灵训练共有的概念,禅定是佛教概念,潜意识是心理学概念,怎么就是一样的​?在哪一个层面上一样,怎么样一样起来的?
冥想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专注一个点---怎么就蹦出来的​基本逻辑了?专注一个点是一个具体的做法,这个和​逻辑有什么关系?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研究如何思考和论证一个问题,和专注一个点​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和上一句“冥想、禅定、潜意识是一样的”之间,我倒是很好奇,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
因为我们对外界信息吸收的时候呢,有六个通路,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定要说是吸收也行吧,但最好还是说​结合。声音和具有听觉能力的耳根结合,瞬间产生了​人听见声音。
每一种通路进来的时候,对你都会有影响---应该说六根所产生的感,对人都有影响。
你比如说我们皮肤你说会不会呼吸?皮肤也会呼吸的。这六根其实是相通的---又来了。皮肤呼吸不呼吸,眼睛能不能看到声音,六根是否互通和​冥想有什么关系?​和专注一个点有什么关系?和​六根产生六感这件事本身又有什么关系?突然告诉我皮肤会呼吸,​让我的注意力转移,这是打算变魔术么?
但一旦受到干扰的时候,你这个神呢,经常是分散来分散去的---怎么来的?​这个神怎么来的?30秒时间不到,已经引入了禅定、潜意识、六根、六根互通、皮肤呼吸等等概念,​现在又多了个神。​神是什么?它和注意力,和心识​是什么关系?​它怎么就分散了?
去年咱们中国跑出这个记录的那个短跑冠军,苏炳添,苏炳添其实也是用所谓冥想的道理---对不起,​怎么又其实了?​你怎么又知道了?先是知道冥想、禅定、潜意识是一回事,现在又知道体育领域里的短跑运动员​靠什么取胜。​苏炳添考冥想夺冠,证据是什么?那其他运动员冥想不冥想?​为什么不学?都学的话,谁拿冠军?
因为冥想根本逻辑是啥呢?就是观呼吸---这个根本逻辑又是什么?​怎么来的?30秒前它不还是基本逻辑吗?不是说好了是​专注一个点吗?怎么现在又来了一个根本逻辑,根本逻辑又是观呼吸?那有没有终极逻辑?终极逻辑是什么?
因为你在静的时候,经常听到风声水声雨声,但你观不到你自己的呼吸声---看不懂,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人在不安宁的时候,呼吸会变得很粗重,所以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而人在逐渐安静下来的过程中,呼吸会自然变得悠长缓慢微弱,在极为安宁的时候,甚至会​变得若有若无。而且,任何一种观呼吸的法门都没有说观察呼吸声,而是专注观察呼吸本身的进出。
你知道你关注你呼吸的时候呢,其实这时候你能专注到一个点上,而大多数人不能专注在一个点上---你知道你关注,这是一个特别的说法,意思是​保持觉知。​这里的关注呼吸,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关注上一句说的呼吸声,还是说关注呼吸本身?然后,苏炳添呢?​苏炳添去哪里了?
把六个点都集中到一个点,这时候呢,你的能量会变得特别厉害---好突兀,怎么就​六个点集中到一个点了?​具体哪六个点?胸口就两个点啊?​六个点的是二师兄。​要说是六根的话,六根怎么个集中法?把眼耳鼻舌身​全攥一块儿?​那有馅儿吗?要上笼屉蒸吗?然后又来了:能量。什么能量?​怎么叫厉害?​为什么六个点集中到一个点,能量就厉害了?是说把六筒搓成一筒。和牌全带幺番数高么?
你听完这一分钟的一段话,从什么是冥想开始,最后结在你的能量会很厉害。那么,​什么是冥想?听下来它和禅定、和潜意识一样​,那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潜意识就好了?然后它有一个基本逻辑​,还有一个根本逻辑。基本逻辑说它是专注于一点,根本逻辑说它就是​观呼吸。对了,你还知道了皮肤能呼吸,你知道了六根可以互换,你还知道了苏炳添靠冥想夺冠---知道了这一切之后,你知道冥想可以让你的能量变得很强。
那我现在问你:什么是冥想?你说苏炳添夺冠那个呼吸啊,你说潜意识里的禅定啊,​你说能量很强的充电宝啊,你说知道皮肤能呼吸吗?
市面上关于冥想的书很多,为什么我会一次再次推荐德宝禅师的《观呼吸》​?因为我不想听到一堆概念,一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一堆东拉西扯的​例子,不断牵引着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故事跳到另外一个故事,最后觉得自己听到饱满,但是仔细一想什么都不知道。
德宝禅师这样的森林比丘,有完整的传承,接受过严格的指导,自己有过长时间的修行,拥有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这样的人会直接说人话。因为他真懂,真修持,真体验,所以他不需要借用复杂的概念,眼花缭乱的描述,东拉西扯的小故事,而是用最为朴实,最为简单的方式​把事情给说清楚。因为他真实去过那里,所以他可以直接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要这样就要怎样,以及为什么。就像是我现在向你描述我面前的键盘一样:
这是一个纯黑色的FILCO忍者104键有线机械键盘,白色侧刻,​红轴。
我不会对你说,其实它和算盘、打字机一样。我也不会对你说,它的基本逻辑是​承接手指的打击,根本逻辑是盲打。我更不会对你说,马斯克​就是用这种键盘敲出来的SpaceX。我要是这么说,只能证明我根本没用过,根本不会打字。
过往因为出于礼貌的考虑,我从来不做横向比较,只是推荐我认为​好的东西,因为横向比较太伤人。但是以我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关于冥想我反复推荐一本《观呼吸》,大家不觉得奇怪么?这是因为大多数同类书不值得读啊​,更不用说是​视频了。大多数人不要谈什么实证实修,一段话讲出来前后​能保持逻辑一致,自始至终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都很困难。​多少人都是躲在概念后面,玩弄眼花缭乱的手法,只是为了遮掩自己其实根本不懂,只是为了避免用明白准确清晰的话进行定义和描述。
就像是我看过那么多关于呼吸方式的书籍,看过那么多不同的方法​和讲解,唯一有用的只有一句话:想要进行腹式呼吸,​那就去放松你的膈肌。一句话比100本书都有用,因为讲这句话的人自己真的能做到,因此准确而无虚言。
如果一个老师具有真实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会说人话。简单、直白、准确、生动,​易于理解,易于学习。一个人描述自己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自己随手可做的事情,需要什么错综复杂,需要什么云遮雾绕?他既然已经走上了那条道路,那么他转身回来,一定也会给你简洁、准确、明白无误的指示,让你同样也能​走上去。
​去找寻这样的老师。


------


2024-05-22

当时整架飞机就一个迫降住了

 


​在中文里狂撒味精这件事情,媒体难辞其咎。比如说民航飞机的备降,十有八九会被媒体写成“迫降”,通常还会写成“紧急迫降”。
迫,隐含着不自主,不自愿的​意思。有劫机者,有机械故障,有操纵困难,发生火灾一类的意外,机长不得不把飞机尽快找个地方降落,​这叫迫降。
目的地天气不好,机上旅客突发疾病,飞机完全处于机长的控制之下,虽然无法按照原定计划飞往目的地机场,但是在航行计划中沿途都有可供选择的备降机场,机长主动选择前往备降机场降落,等待天气转好或者​医护人员前来,这叫备降。
一架飞机就算是撞入湍流,发生剧烈颠簸,导致旅客伤亡,只要飞机本身没有受损,所有组件工作正常,机长依然能够完全控制飞机,那么尽快在航路上找一个备降机场降落,要求地面尽快提供医疗救援,这​依然是备降。
但是“备降”听起来不够刺激,不够上新闻头条,所以媒体总喜欢写成“迫降”,让事情看起来很紧急一样。
问题是,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特定的意涵。我们使用一个词汇而不是另一个,原因是在表达上​人们需要精准。​觉得备降不够劲,把所有备降都升级为迫降。那么,真正的迫降出现的时候,又应该用什么词语呢?​还能怎么升级呢?​正二八经迫降?超紧急迫降?​扑街降?
备降还是迫降,​这不是个中文审美问题。术语之所以是术语,那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家机场接到报告,说一架飞机正在摇摇晃晃挣扎着飞过来,准备在本场迫降,一瞬间机场就像是被捅了的马蜂窝,跑道要清空,空中其他航班需要盘旋等待,停机坪要清场,消防车和救护车立即启动进入隔离区待命......而如果说是备降的话,那么机场一切如常,最多是安排一下车辆补油补水,找个角落让飞机待着,大家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一架民航机遭遇湍流,一分钟之内下降6000英尺,旅客发生伤亡,​我认为这已经足够说明事态的严重了。不需要加上迫降,甚至是紧急迫降这样的说法。在表达上本身不严谨,是飞机本身受损了?​操控性下降了?还是​机组无法完全控制飞机了?而且这种说法莫名其妙。什么叫紧急迫降?难道还有从容迫降,舒缓迫降么?然而,早上翻了一下媒体,无论简体字繁体字,都在用紧急迫降。
我想,是不是现在的媒体从业者小红书上多了?看多了“姐妹们,当时整架飞机就一个迫降住了”​这种垃圾中文,​以至于觉得在中文里撒味精不是什么​事?用紧急迫降​替代迫降,那就说明迫降这个词废了,不足以表达。用迫降替代备降,那就说明备降这个词废了,​不足以表达。那我个人的看法是味精吃多了,所以觉得原味​不够劲,这不是原味的问题,而是舌头的问题,日常​膳食水准的问题。
有人说,这是文字的通货膨胀。我同意。我还想再加一句,文字的通货膨胀背后,是人们​快速地脱离真实生活。如果存在着真实生活,那么感动就是感动,而不是什么“这也太好哭了吧”;为什么就是为什么,而不是“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如果真的发出过爽朗的笑声,就不会写什么“整个人都笑哭了”​。因为没有真实生活的真实质料,所以才会选择不断加味精,选择文字上的通货膨胀,让​空无一物看起来煞有介事的样子。
于是,等到直击真实的时候,这样的人反而会词穷,除了“我操”没有别的话语。就像是是媒体面对远远超出备降、迫降严重程度的坠毁时,啃了半天鼠标都找不到合适的味精,最后只能颤颤巍巍​在屏幕上打下三个字:硬着陆。


------


2024-05-21

飞机和草台班子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看起来很深刻的话:“如果你真的相信草台班子理论,你就不该坐飞机。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草台班子做不出什么真正可用的东西,但这是不成立的。绝大部分父母没有接受过培训,并不通晓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但还是生了孩子,还是把孩子培养成人,但没有人说就不该投胎。相当数量的疾病人们并不知道其中的致病机理,也存在相当数量超出药物说明书的用药,但没有人说就不该看医生,不该吃药。过去十次重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成功预测出了其中的十五次,经济学教授炒股开公司赔到没裤衩,但没有人说就不该有经济学。

草台班子归草台班子,但并不意味着不可用,不实用。

飞机是个很好的例子。正因为草台班子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草台班子不相信草台班子,所以飞机上存在冗余系统,一套系统不工作了,还有另外一套系统可以顶上。所以关闭飞机舱门,都需要有两个人进行,其中一个人要用手依次指住检查点并且大声念诵。所以正副驾驶不能同时吃同种餐食,以免同时食物中毒,始终保持驾驶舱里有一个人状态正常。类似空客那样的航空器公司,甚至会在飞行员操作失当的时候,直接用电脑强制接管飞机操纵。

还远不止于此:地面不止一套导航系统指引飞机起降,地空联系除了无线电语音还有电报系统。所以那句话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草台班子理论,也就不会有飞机。同时,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最好都不要坐直升飞机。那句话还可以反过来问:那你要不要乘坐单一喷气引擎单一驾驶员单一系统控制的飞机?

回到最初的最初,莱特兄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时候,应该并不知道背后的机理。现在是2024年,人们依然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知道了飞机为何能够飞起来的原理。也就是说,人们每天在做跨洋飞行,人们在初中物理教科书里就写了飞行原理,但其实人类并不清楚在机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觉得这和你的常识相抵触,可以参考《科学美国人》2020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没人能够解释为什么飞机能飞》/No One Can Explain Why Planes Stay in the Air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video/no-one-can-explain-why-planes-stay-in-the-air/
阅读英文有困难的话,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中文译版:
https://www.xuefeiji.org/cms/show-120.html#google_vignette

事实就是如此,在理论尚未完备的时候,飞机已经在天上飞行了120年。在彻底解决为什么之前,人类已经干了许多怎么做的活计。你可以从玩笑的层面去理解草台班子理论,体会到其中抱怨的因素,把它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的讽刺。即便如此,这也意味着人们深信应该存在着更好的组织形态,更好的工作方式,更为可控的输出结果,因此人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你也可以从很认真的层面去理解草台班子理论,那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大量案例,人们糊里糊涂,勉强强强,凑合成一件事,然后事情也就那么跌跌撞撞跑了起来。就像是先当父母,然后才学会了如何当子女。就像是先飞起来坠毁,然后才学会了如何制造飞机。草台班子是常态,并没有那么多正确的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现在的问题不是草台班子这个说法提得太多,而是人为包装和宣传做得太多,让人有些忘本,忘记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个事实。在前网络时代,因为媒体的单一和强大,因为人们彼此隔绝,因为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增长,创造出许多神话。现在人手一部手机,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于是那些曾经光鲜靓丽,一时无两的存在,在多重角度的观察下,就露出了皮壳下的草来,无所遁形。
这让人感觉似乎并没有那么专业,似乎并没有那么科学,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效---但这个观察才是对的,更贴合实际。而之前的光鲜靓丽,丝滑顺畅,更接近于广告,是一种幻觉。
那句“如果你真的相信草台班子理论,你就不该坐飞机”的话语,就是从这种幻觉里衍生出来的结果。这个世界虽然由草台班子构成,但是还能运转,还能前进,原因是草台班子自己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而说出那句话的人,是身为草台班子却不认为自己是草台班子,不知道自己的限度和边界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做出波音737飞机的那个班子就是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的草台班子,而做出依靠单一迎角传感器信号就控制737Max飞机俯仰的那个班子,就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的草台班子。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