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拒绝全世界
2024-06-19
打工人的米其林---隆江猪手饭

2024-06-18
宅人近仙
上周出门吃饭,听几位影视业朋友聊天,得知以下消息:
1、《疯狂的麦克斯》正在上映,一周下来票房只有 4000 多万,但是网上口碑很好。
2、刘亦菲演了一部新剧,口碑反转,热度上升。几个男性朋友认为剧中的男角全部去掉就好,女角就很好看了。而女性朋友宽容地认为留着也没什么,能看。
3、邓丽君的电视剧上了,但是没什么声音。
我坐在席间听他们畅谈,就像是是在听天书。如果不是他们说起,我根本不知道《疯狂的麦克斯》上映了,哪怕我自己非常喜欢上一集《狂怒之路》,看过好多遍。至于说电视剧,那我更是没有任何概念。最近一个月我唯一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是《驯鹿宝贝》,觉得很满足,它对得起“电视剧”三个字,也对得起“影视艺术”四个字。
因为我不怎么出门,所以偶尔出去见到一次活生生的朋友就已经很高兴了,至于说能不能插上话,能不能加入他们的讨论,我并不是很在意。让我更高兴的是,回来之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他们提到的剧,发现人们正吵得凶。为了剧情好还是不好,女演员演技好还是不好,大家相当投入地在攻击和捍卫。
我完全不知情,于是可以高高兴兴看他们在吵什么,还泡了茶,买了一包炒花生边吃边看。那些遥远的日子又回来了,我看完一部电影,看完一部电视剧,写出一篇观后感,然后留言区里就开始吵,读者和我吵,读者和读者吵,读者吵不过叫人来帮着吵。在那些日子里,我一会儿是审美不行,一会儿是阅片量不够,一会儿是崇洋媚外,一会儿又是拿了资本的钱洗地或者是打黑枪。
都远去了,那些日子和人都远去了。我现在是个宅人,一个月基本不出几次门,听音乐的时间比看电视的时间长,和猫说话的机会比和人说要更多,写作的量比网上阅读帖子的量更大。我从网络世界的热闹里脱出,不清楚人们最近在看什么,在吵什么,在关注什么。却发现其实并不需要观看热门电影电视剧,并不需要了解热议话题,并不需要在饭局上热情洋溢地参加讨论,分享大家彼此都已经知道的信息---人也能照常生活。容我补充一句,我觉得这么过其实挺好,最起码没人再说我拿了资本的钱。
人因此会也变得简单一些,我就觉得我现在头脑比之前要简单。比如说我看到一个女中专生在全球数学竞赛首轮里胜出,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如果是在之前,当我还在网上整天蹦哒的时候,在第一念我就会产生很多想法:
什么比赛,谁组织的,权威吗?公正吗?比赛的目的是什么?中专女孩是个噱头吗?是造神吗?是宣传目的吗?是自己完成的吗?批改严肃吗?有人复核吗?事情本身是过度宣传吗?是为了羞辱211、985学生吗?如果是真的,为什么这样的学生会落到中专去?有什么背景故事?偏科吗?家里穷吗?原生家庭性别歧视吗......
当我宅得足够久之后,现在我就一个想法:随喜她。哪怕是一个名义上的女中专生,参加了一场名义上的数学比赛,取得了名义上的首轮好名次,我随喜她,简单地为她感到高兴,然后就没了。我又不需要参加网上讨论,我就不需要持有观点。一个人取得了个人成就,那么我随喜这个成就就好。
如果要频繁出门,要频繁见人,要频繁聊天,要频繁参与网络讨论,我想我很难保持这种头脑简单,必须要让头脑保持复杂警觉才行。因为所有这些人和事,对于内心而言都是一种扰动。扰动足够多,足够强,人就会忍不住随之起舞,然后忘记了自我。我看他们为一部电视剧而争吵,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过去的自己更不可思议,老天爷,那就是一部电视剧而已,能争出个什么来?争出来能开开心心反复看一年吗?怕是不能,怕是又要换一部接着吵。那么,吵什么,为什么吵似乎不是那么重要,而是心乱了就要用他人来磨牙,来泄欲。
这一切原本可以不用发生的,不是么?还是做个宅人好,连朋友圈都不需要打开去看别人在干什么。
blogger的图片上传功能失效,Google是不是又要放弃这个产品了?
2024-06-17
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我已经在36°C的高温里捱了一个礼拜。这么说有些矫情,因为我又不需要在户外奔波劳碌,而是躲在空调房里。更何况左邻右舍都打开空调之后,我全凭电风扇也能让室内温度保持在26°C多一点。
但今年华北的夏天的确要比往年更热一些,而且强对流天气也很多。就在上周,我亲眼看到横贯大半个夜空的闪电,壮观又骇然。所以当我看到气象专家解释为什么今年北方高温如此凶猛时,毫不犹豫地就点开想要找个答案。专家是这么说的:
“为何这轮高温过程如此强盛?王伟跃解释,近期,华北、黄淮等地被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天空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加上空气干燥,白天气温容易快速上升;同时低空干暖气团东移影响华北、黄淮等地,进一步加剧了气温的升高,高温天气就愈演愈烈。”
本来看到这段话我就应该满满意意关闭页面离开,等到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现学现卖:知道为什么这几天那么热么?因为华北上空有个高压里脊,太阳那么一辐射,里脊就滋滋冒油......
可惜我大学的专业就是气象预报,所以这个答案其实并不能让我满意。简单说,这是就现象解释现象。高温维持是个现象,大气环流形势里存在稳定的高压脊,这也是个现象。低空干暖气团东移控制华北、黄淮,这还是个现象。那为什么会维持这个高压脊,是什么阻塞了它,不让它移动?为什么低空干暖气气团会东移,为什么不继续移到海上去?
这就像是在问为什么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回答是因为放学以后平板玩多了。那么,为什么孩子玩平板?一般家庭问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因为深究下去不是什么好事,不如用“因为平板好玩”直接终结问题。
同样的,普通人知道有所谓高压脊,有所谓低空干暖气团存在也就够了。因为如果要继续一层层深究下去,那么就得写一本大学《天气学》教程,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依照四季变换而不断改变的大气环流讲起,中间还可能要探讨海洋洋流温度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没有人要听这个,人们需要个理由,你给他们个理由,事情就此终结。
但是知道了原因是高压脊,是干暖气团,算是知道了什么呢?嗯......相当于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堆名词而已。这两年网上有个很流行的视频段子,它的台词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知道:
“个人认为这个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因为这个螺丝钉的长度,它很容易会直接影响到挖掘机的扭矩,你知道吧,你往里砸的时候,一瞬间它就会产生大量的高能蛋白,俗称UFO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对这个太平洋以及充电器,都会造成一定的核污染。”
如果我在饭局上向朋友复诵一遍高压脊维持,低空干暖气团东移,太阳辐射强烈一类的话,其实和上面这段话没有多大的区别。哪怕我进一步解释说,因为今年是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现象大年,对方听到的也相当于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多知道了一些名词,但是对于理解事物帮助不大。不过人就是这样,哦,原来是厄尔尼诺啊,懂了。哦,原来是资本啊,懂了。
也不要因此而沮丧,因为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公司业务会讨论为什么利润下降,因为销售下降了30%,现象解释现象。为什么销售下降了30%,因为公司没有做直播,竞争对手都在直播,现象继续解释现象。于是就有了结论:立即开始直播。
学校也是一样,为什么黄冈学生高考成绩好,因为军事化管理,所以封闭校园,军事化管理起来,早晚自习搞起来,密集刷题刷起来。这些结论,或许有用,或许无用,或许部分有用,但是不重要,因为看起看来大家得到了一个解释,得出了一个结论,拥有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有了效果,那么就证明之前的分析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效果,那么就再来一次,再找点新的现象,再得出个结论。
站远一点看,似乎的确有的公司因此而崛起了,有些学校因此而出成绩了。当然,也有公司和学校做了相同的事情反而陨落了。不过总体上有升有降,世界依然是在前进的。我们就抹去那些陨落的,继续在成功的样例里找合理性,找现象之间的关联。如果时间拉得足够长,那么迟早可以得出一些有实用价值有操作意义的结论来。届时,我们依然不知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已经足够用了。
无论如何,高压脊这个理由要比意大利面拌42号混凝土要强很多。为了得到高压脊这个概念,人类还是做了很多工作,一次次发明了各种理论去验证。无非是这个概念好用与否的问题,以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判断高压脊形成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判断高压脊何时移动,何时崩坏,那就需要很多运气才成---这并不妨碍判断高压脊形成之后,就可以宣布高温天气到来,而高温天气的确也真的到来了。
整个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网上是那么说的,每个人主要靠运气活着,应该补上这一句。最后还应该加上一句废话:每多有一天,那么我们就能多知道一点,于是距离有效有用就更进了一步。别总是问为什么,问就是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2024-06-16
猫之驯化
2024-06-15
孩子究竟几岁学投标才合适
2024-06-14
穿过身体的学习
朋友刚学游泳,回来兴奋地在微信对我说:学习游泳让我觉得非常快乐,很久都没有那么快乐了,我发现脑子里的知识学习和穿过身体的技艺学习,快乐值差太远了。
我认为“穿过身体的学习”这个说法非常准确。其实在小学时代,老师就教过一种学习方法:嘴里要念,眼里要看,手里要算。它的原理是尽可能多地调动感觉器官,尽可能多地调用自己的肉身,让它们同时参与思考,这样会让印象深刻得多。不过也有副作用,比如说我遇见难以攻克的难题时,口鼻处就会感觉到血腥气。
肉身也是学习器官,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
所有会骑自行车的人都会赞同。关于如何在自行车上保持平衡,可能有几千篇文字教材,几万段视频讲解,如果通过观看它们,用思维的方式学习如何保持平衡,大概这一辈子都学不会。而会骑自行车的人,非常清晰、具体、详细地知道如何骑在车上保持平衡,在一个个瞬间用很小巧轻微的动作飞快地做出调整。但你要请他解释是如何做到的,应该怎么做,他可能就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那种骑在车上的微妙感受。最后,大家能够取得共识的大概只有一点:在大脑下达指令之前,身体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已经做完了。
同样的,现代都市人总在追求精神放松,内心平和,于是坊间有许多关于冥想禅定的书籍。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按照书里的介绍如此思维一番,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因为这是大脑学习,不是身体学习,等于根本没有学到。
至于这些书本身,有些作者根本没有相关经验,但是他能做广泛阅读,于是也能同样编出一本来。在他看来,他学习了那么多本书,拥有了那么多相关知识,看过那么多人分享的经验,自己肯定是懂了,写一本书出来没有任何问题。
我在很多本书里看过许多种关于腹式呼吸的介绍,都写得很好,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所有这些书,这些介绍文章加起来,都不如我偶然看到的一句话:腹式呼吸的核心要诀在于放松膈肌。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就深具信心,相当信服。因为这句话明显不是来自思维,而是来自身体的实践。唯有真实实践过的人,才能如此准确、简单地道出要点,这是身体给予的教授。
没有上过座,没有和自己的呼吸纠结过,没有反复调整过姿势,没有长期观察自己的动作和呼吸之间关系的人,永远也不会说出这句话。只有一个人经历过所有这一切,反复实践排除了一切无关项,运用身体反复验证核实过,他才能径直道出这一个点。不单是道出一个诀窍,而且他人也尝试这个诀窍就能迅速地验证,产生预期的效果,从胸腹连接处感觉到温暖的松弛感向身体上下两端延伸,自然转换为腹式呼吸。
与此同时,其他书告诉你要“自然呼吸”,要“放松双肩”,要“挺胸直背”。可能有效,但不是究竟,不能确保你十次尝试里有七八次能成功。
有人看过我写作时的样子---我自己在写作时没有自我观察的意识,因为那会导致我分心。根据他人的描述,我在写作时会不断停下来,目光盯着电脑屏幕,然后激烈地对着屏幕打出很多手势,就像是我对面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我正在和他热烈地辩论。又或者是盯着电脑,双手在空中不断挥舞,就像是在安装管道,或者移动砖块。
这些观察都没有错。前者的确是我在和人辩论,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会想象正在试图向某个陌生人阐述我的观点,双方经常会发生激辩,当攻防完毕的时候,文章也就写好了。后者则是我在写记叙文或者是散文,我需要在虚空中不断调动句子和段落,把它们放在合适的地方,观察文气是否通畅,这的确和安装管道,用砖头砌墙没什么区别。
在一般的认知里,写作要靠大脑。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单凭大脑是学不会写作的。虽然身体写作这个词因为卫慧的缘故,有了一层别样的意思。但写作的确也要靠身体,不单身体要去世界里经历、遭遇、碰撞,最低限度上它要求人动手去写,需要写这个动作才能学习。对于我而言,写作可能一场辩论会,一次修建房屋并无二致,都需要投入全部身体的力量。文辞通过肌肉和内心给出的反馈,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真正理解字句本身有颜色、重量、体积、味道、温度,才能学习如何正确搭配。
就像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养猫?书里说伴侣动物,说缓释紧张,说降低血压。这些说法可能都是对的,但并不我所知的。每天我在电脑上疯狂敲字的时候,猫咪总是会走过来找我几次。我每次停手弯腰把她抱在怀里,感受自己臂弯和胸口之间有一团毛茸茸、暖洋洋、沉甸甸的呼吸。我的大脑疯狂警告说她在耽误今天的写作进度,我的身体说: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样就很好,这样就对了---这种知识只有身体才会知道。
近期热门博文
-
又看到了「接受生活的磨砺」一类的说法,我赶紧劝解: 别别别,不要磨砺,你如果不是钢铁而是木材呢?磨着磨着就磨没了。 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类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合法编造人生箴言的年纪,但我却想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一把剑呢?你怎么知道我想要成为...
-
今天我想写一点我自己很喜欢,但是大多数人不会在意的东西。如果你看到标题觉得毫无兴趣,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直接关闭,没事的,反正明天还会有新文章。 我一直想写Wiim 这个话题,甚至还向媒体做过推荐,希望有记者可以跟进一下他们的故事---我认为那会是个好故事,但是好像大家的判断和...
-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一位 ADHD患者讲述自己的状况,他宣称他在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类型时,会进入一种超专注状态(hyperfocus),以至于完全无法停下来。 一般而言,人们把 ADHD 简单视为多动症,或者理解为注意力缺损。也就是说注意力无法长久停留在一处,会反复在不同...
-
一位读者问我: 「 菜头叔,听你说过你患过克罗恩病,当时有吃药吗?我溃疡性结肠炎吃了三个月好了现在又复发,已经没工作一年了,没信心面对未来了。 」 又补充说: 「 刚开始我接受不了自己天天吃药,但又怕病情加重,不得不吃,吃药期间头晕头痛我也硬撑,肠镜复查有所好转但没完全恢复,...
-
虽然我已被确认为木耳,耳朵根本没有分辨音质的能力,但是组织上并不愿意就此放弃我(组织全称: Pan-Pacific West Coast Organization of Streaming Music & HiFi Audio Enthusiasts ,泛太平洋西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