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孩子问,为什么要学语文
2024-09-02
成功学与三个保罗
翻译:创始人模式
以下是保罗·格雷厄姆在9月份发布的最新博客内容,原题是《Founder Mood》(创始人模式),我把博客翻译为了中文,因为我自己一向很喜欢也很推崇这个人的思考。
这篇《创始人模式》博客的内容不让人惊奇,现在保罗他们才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提交出来才让我惊奇。在没有讨论创始人模式和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差异之前,他们的YC 在那么多年里也孵化了那么多创业公司,似乎创始人的哀嚎在历史上并没有变成什么问题,直到现在。
我猜想这篇文章在国内应该也会很快流行起来,因为它为创始人干掉职业经理人找到了理论依据,不需要伤感情地说出那句实话:你工资实在是太高了,几乎吃光了公司利润。
《创始人模式》
作者:保罗·格雷厄姆
地址:https://paulgraham.com/foundermode.html
在上周的YC活动中,布莱恩·切斯基发表了一次演讲,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创始人事后告诉我,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好的演讲,罗恩·康韦甚至第一次忘了做笔记。我不会在这里试图重现那次演讲,而是想谈谈它引发的一个问题。
布莱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如何运营大公司的传统智慧是一种错误。随着Airbnb的成长,好心的人们建议他按照某种方式运营公司,以便实现规模化。这个建议可以乐观地总结为“雇佣优秀的人,并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然而,他按照这个建议去做,结果却是灾难性的。所以他不得不自己去找出方法,而他之所以那么做的部分原因是他研究了斯蒂夫·乔布斯是如何运营苹果的。到目前为止,这种方法似乎奏效了。Airbnb的自由现金流利润率现在是硅谷中最好的之一。
这次活动的听众中有很多我们资助过的最成功的创始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他们在公司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同样的建议,但这些建议不仅没有帮助公司,反而损害了它们。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给这些创始人错误的建议?这是我最大的困惑。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到了答案:他们实际上是被告知应该去如何运营一个他们没有创立的公司---就是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应该如何做的方式。然而,这种模式的效率要低得多,以至于创始人觉得它是无效的。创始人可以做一些经理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而不做这些事情对创始人来说就会感觉不对头,因为确实如此。
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公司运营方式:创始人模式和经理人模式。到目前为止,甚至在硅谷大多数人都暗中认为,扩大初创公司意味着切换成经理人模式。但是,我们可以从尝试过这种模式的创始人的沮丧感,以及他们试图逃离这种模式的成功中推测出另一种模式的存在: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专门关于创始人模式的书籍。商学院不知道它的存在。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些创始人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要寻找什么了,我们可以开始寻找它。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创始人模式将像经理人模式一样被广泛理解。我们已经可以猜测到一些它会有所不同的方面。
经理人们被教导以某种方式运营公司,这种方式似乎像模块化设计一样,你将组织结构图中的子树视为黑箱。你告诉你的直接下属要做什么,由他们决定如何做。但你不参与他们做的事情的细节。这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微观管理,这是不好的。
雇佣优秀的人,并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当这样描述时听起来不错,不是吗?但实际上,判断依据创始人们的报告,这通常意味着:雇佣职业骗子,让他们把公司搞垮。
在Brian的演讲中以及事后与创始人交谈时,我注意到的一个主题是创始人遭遇煤气灯效应的感觉。创始人觉得他们被两边的人反复欺骗---一边是那些告诉他们必须像经理人一样运营公司的人,另一边是当他们这样做时为他们打工的人。通常情况下,当你周围的每个人都不同意你时,你的默认假设应该是你错了。但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没有创立过公司的风险投资人不知道创始人应该如何运营公司,而C级高管们,作为一个群体,包含了一些世界上最熟练的骗子。【1】
不管创始人模式具体包括什么,很明显它将打破CEO只能通过直接下属与公司接触的原则。“跨层级”会议将成为常态,而不是一种如此罕见以至于需要专门给它起个名字的做法。一旦你放弃了这个限制,就会有大量的变换方式可供选择。
例如,史蒂夫·乔布斯曾经为他认为苹果公司最重要的100个人组织过一次年度休假,而这些人并不是公司组织结构图上排名最高的100个人。你能想象在普通公司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吗?并且想象一下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多大的用处:它可以让一个大公司感觉像一个初创公司。如果这些休假没有效果,斯蒂夫大概也不会继续进行。但我从未听说过其他公司这样做。所以这是个好主意,还是坏主意?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对创始人模式知之甚少。【2】
显然,创始人不能像管理20人的公司那样管理一个有2000人的公司。一定会有一些委托的情况。自治的边界最终会在哪里,以及这些边界的清晰度可能会因公司而异。甚至在同一家公司内部,这些边界也会随时间变化,因为经理人获得了信任。所以创始人模式将比经理人模式更复杂。但它也会更有效。从个别创始人摸索出来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实际上,我对创始人模式的另一个预测是,一旦我们弄清楚它是什么,我们会发现一些个别的创始人早已接近实现它——只不过他们在这样管理公司时被许多人视为怪异或更糟。【3】
奇怪的是,想到我们对创始人模式的了解还如此之少,这其实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想法。看看创始人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尽管他们是在逆风中取得这些成就的。想象一下,一旦我们能够告诉他们如何像史蒂夫·乔布斯而不是约翰·斯卡利那样运营公司,他们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注释
【1】用更外交的措辞来表述这个观点,就是说有经验的C级高管常常非常擅长向上管理。我认为任何了解这个世界的人都不会对此提出异议。
【2】如果举办这种公司休假的做法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连被政治主导的成熟公司也开始这样做,我们可以通过受邀者在组织结构图上的平均深度来量化公司的老龄化程度。
【3】我还有另一个不那么乐观的预测:一旦创始人模式的概念得到确立,人们就会开始滥用它。即使是连应该授权的事情都不会授权的那些创始人,也会用创始人模式作为借口。或者一些不是创始人的职业经理人会决定他们应该开始试着表现得像个创始人。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会奏效,但当它不奏效时,结果会很混乱;模块化的方法至少限制了一个糟糕的CEO所能造成的损害。
2024-09-01
开学日
2024-08-31
在八月的最后一天
昨晚12点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肥伦秀的主持人吉米·法伦跳上他的桌子,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开始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当下就明白他这是在致敬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喜欢看电影的文艺中青年可能反应都和我一样。
然后我才想起,到今年8月11日罗宾·威廉姆斯就已经逝世十周年,而在我印象里那就是五六年前的事情。我上网去看是否还有人还在缅怀他,结果看完最后一篇贴子已经是凌晨三点。
我又温习了一遍罗宾的佚事,他如何用手语安抚一只刚刚失去朋友的大猩猩,让大猩猩从六个月的悲伤中走出来。他如何在《心灵捕手》里面对马特·达蒙临场发挥讲笑话,连摄影师都笑到镜头抖动。他如何在所有电影合同里增加条款,要求剧组必须雇佣一定数量的无家可归者,目的是为了让剧组成员近距离了解那些社会边缘人,也让那些无家可归者再次体会到工作和薪水所带来的个人自信......
人们的确在网上缅怀罗宾·威廉姆斯,不断张贴他在《死亡诗社》和《心灵捕手》里的剧照,吉米·法伦在我的搜索时间线上一次次跳上桌子,一次次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差不多也是我看完所有帖子的时候,社交媒体向我推送新闻说:柯文哲因为拒绝检察官夜间侦讯自己,说有本事让法官批准逮捕我,于是法官就遂了他的心愿。这个人曾经是一名成功的医生,后来以纯理工科毕业生出身,政治素人的形象和清廉正直的口号参加政治,连任两届台北市长。现在,他因为在任上通过特批项目,允许房地产商增加项目容积率大赚一笔,涉嫌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被检方紧紧盯住,并且正式被捕。
由于贪腐手法极度粗糙,有人评论说:十年前柯文哲发誓说自己不会贪污,十年后大家发现柯文哲的确不会贪污。又有人补充说:毕竟是个素人没经验。
凌晨三点的时候我前后脚遇见这两件事,感慨非常,唏嘘不已。我忍不住去想,名声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我父母辈经常提及的影星,大部分我都没有任何印象,也没有他们提起时的那份内心情感。然而我可以推想,在他们年轻的时代,那些名字都曾经如雷贯耳,对应着银幕上一个个让他们心潮起伏的片段。但是不到三十年,一切就随风而过,仿佛从未存在。
罗宾·威廉姆斯现在离开十年,再过二十年当我谈起《死亡诗社》《心灵捕手》时,也许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我看起来有点感动的样子。不过,也许他们真去看了这两部老片,会和我当初有同样的感触。而关于罗宾·威廉姆斯的那些轶事,生命力可能则会更为久远---
剥离了明星和名人的光环,剥离了特定时代的共同经验,这些事情本身依然有价值,依然闪耀着一个独特个人的光芒,人性的光芒。我认为这是一种持久的名声,而这种名声并不来自传媒的加持,万众的喜爱,而是来自行动本身具有的启发,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持续启发,让人去思考。就算是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事迹,哪怕是片鳞半爪,让人心生仰慕。
而那些因为财富、权力、喧嚣浮华得来的名声,来得快也去得快。就像是我记不得小鲜肉的名字一样,必须承认他们的肉身很美,但是他们用这具肉身具体做了点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并不清楚,也就自然无法记住。类似柯文哲这样的人,我看了他十年的表演,看他一时以“阿伯”的朴素亲民形象风头无两,一度认为他会和其他台湾政客有所不同。现在看来,他的不同只是体现在贪污手法的精细程度上,这和他塑造出来的形象对比反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讽刺。
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V”。微博上的V,抖音上的V,小红书上的V,快手上的V,为了得到这个V,为了得到之后保住这个V,每个V都很努力。要增加更新频率,要抓住热点话题,要提升爆款技巧,诸如此类。然后呢?然后无坚不摧无物不破的遗忘之神就会降临,所有的风光连带当下的神话都会被一扫而空。沙上筑塔,水面做画,如同一场大梦。声音在山谷里还会有回声,这样的名声却连回声都未必会有。
O, Captain, my Captain! 船长的确是个名,但是以名称和头衔并不能成就一名船长,船长指的是他在船上能做的事,带领船员抵达目的地港口的能力---这就是我在八月最后一天里的心得。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昨晚我沿着京密路步行了十五公里。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是京密路,不重要,就是一条连接北京郊区和市区的公路而已,特点是红灯多,非常堵。回想起来,好像我每年都会在京密路步行最少一回,疫情期间也如此,而且通常都是在晚上。有一次我记得是在零下 5°C 的冬夜,我还穿着几公斤重的长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