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在一个充满缺憾的世界里

 


我很喜欢的硅谷作家保罗·格林厄姆​(参考:《成功学与三个保罗》)新发布一篇文章,​谈AI时代的写作。他的观点是,在未来人们会分为会写作的人和根本不会写作的人。写作的基础是思考,所以当AI免除了人们写作的痛苦时,也会一并免除了人们的思考。于是,这将是人类认知上的一大变化,​个人现在要对此做出选择。
https://paulgraham.com/writes.html
这个观点很保罗,他本身就​多年保持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结果。有的时候,为了一篇博客文章他还会去采访好友中的专家,和他们进行讨论,像是写论文一样在文章结尾标注​观点的来源。同样的,他通过写作获得了思考的结晶和​持续的声望,类似我这样的人一直在追读他那零装修的博客,​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的任何新想法,看看对自己​是否会有启发。
这一次我能理解保罗的观点,​也赞同他对未来的预测。的确,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会分为会写作​和根本不会写作的两类。但是我并不同意他的暗示​:不会写作的人就等于失去了思考能力。

我书还念得不错,在很多年里我有类似保罗的想法​。为什么有些同学就是学​不好学不会呢?因为他们懒惰,因为他们放任,因为他们散乱,因为他们没有去主动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总之,​他们是有得选而没去选,任由事情搞砸。
现在我不那么看了,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过傲慢。在我认识的许多70后之中,许多家伙人到中年才发现存在一种叫ADHD的疾病,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中国民间简称“多动症”。当他们看到这种病的描述,自己去医院做了测试之后,确诊罹患ADHD并不像其它疾病一样让人沮丧,反而是让他们觉得狂喜和释放---多年来的痛苦和折磨终于有了一种解释!不是因为自己​的意志、态度、性格,而是因为疾病!
我在网上看ADHD患者的回忆,​发现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我大相径庭---我上一堂课,老师讲了三个知识点,​那么我清楚明白地理解和掌握这三个知识点。他们ADHD患者不是这样,他们在课堂走神,因为他们不明白老师讲这三个点有什么意义,也不记不住这三个点究竟是什么。
需要等到整个章节讲完,整本书讲完,甚至是整个学年讲完,他们终于知道了整体的框架结构是什么之后,自身的学习能力才会爆发出来,把所有零散的知识点贯穿,安放到​框架里合适的位置上去。于是,按照ADHD患者们的说法,他们总是需要迷糊、走神、纠结很久之后,突然在“一瞬间”​就搞明白了全部。
按照他们的描述,我在想禅宗的“顿悟”法门是不是专为​弟子中的ADHD患者准备的?还有个有趣的说法,这里也顺手写一下​。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思维导图的服务对象就是ADHD患者,因为他们可以在一张图里就能立即获悉事物的全貌,而不需要翻页、跳转,在这个过程里因为走神而什么都​不记得。
当我没有接触到ADHD概念之前,我认为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无非是意志力、专注力和责任心的差别。等我知道它的存在之后,我就因为我曾经的傲慢而感到羞愧。我这样的人习惯于自下而上学习,从无数散乱的细节里逐渐拼凑出事物的全貌,​但这不意味着正确或者正常,它就是个认知方式而已。
ADHD患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具有ADHD特征的思维模式的人,他们习惯于自上而下学习,先知道​轮廓框架,再逐渐填充细节。于是,即便和亲密的人聊天,他们也会忍不住发火,觉得对方三句话都还没有说清楚事情大概。因为​在这么一点时间里,他们试图搞清楚事情全貌却得不到结果,就已经耗尽了他们所有的能量。
当然,世界因此对ADHD患者很​严苛。随堂测验接着随堂测验,考试接着考试,学校教育里不可能给他们一大段时间去构建整体知识图谱,往往还等不到全明白的“一瞬间”,人就已经被打入了“笨”、“不专心”、“学习能力差”​的另册。这只能说是学校教育不能为人口占比5%的另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以至于他们在95​%的学生群体中按照他们的学习方法而受到挤压和折磨而已。
但是这样的ADHD学生后来也成人了,也因为他们能在特定领域内的爆发性醒悟​而有所成就。因为有这样的成就,他们​甚至有时间有渠道去找到合适的医生做诊断,在人到中年的时候终于理解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到保罗的新文章上来,我同意写文章和思考有直接关系,但我不认为​它们之间是唯一联系。类似我这样的人可以通过思考而写作,​利用写作促进思考,这是思考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不止这一种思考方式,​应该还存在着别的可能。比如说用眼睛和手去思考的人,他们思考的结果就要朴实许多,但是质感也好很​多。
我和我这一类人在看待他人的时候,觉得他们身上存在缺憾。那么,在​他人眼中的我和我们呢?是不是也是同样?或者我可以这么问,是不是我们都习惯性地把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事情当做了某种正常,某种正确,把对这些事不擅长,不喜欢的人,​视为具有某种缺憾?而且,会不自觉地归于对方的态度、品格​,性情?​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一点:也许,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路和路是不相同的?​在做判断之前,我们是否先去做了理解?
当然,我还是会鼓励人们去写作,继续强调​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我不会坚持认为那是唯一的途径,更不会​因为别人不写就觉得遗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缺憾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奥妙和美好之处就在于所有人都带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处在这种或者那种缺憾的生活里,也完成了种种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也度过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而且是用彼此并不相同的方法,甚至是基于彼此并不相通的思路。
谁不是带着故障生活呢?谁不是过着带故障的生活呢? Paul?


------


2024-10-27

被麻将打哭

 


淘宝里有个麻将小游戏,我经常​去打四川麻将。具体说,就是四川麻将中的“血流成河”​玩法。你不需要懂人任何关于麻将的规则,只需要知道这种玩法和它的名字同样血腥残暴就好,只需要知道我经常打到泪流满面就好。
游戏按照筹码金额,分为初级场,500金币场,2000金币场,10000金币场,​50000金币场。我每次都是从初级场开始打,入门筹码是​100金币。​金币从哪里来呢?我需要去做任务,看30秒广告可以换来50金币​这样。
​等我换来100金币,进入初级场。一般系统会帮我匹配三个身上也只有100金币的穷​玩家。假设我残暴地赢光了三家,那么我就会有​380个金币,有手续费要扣一点。拿着这380个金币,我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继续再开一局,由于这个游戏非常​残暴,可能下一局一把就全输了。另一个是退出去,重新新开一局,这样我可以保留一点筹码​,不是全都押上。有趣的事情来了,一旦我退出去再进来,我会发现此时的初级场​入门费是300金币。100金币是让穷家可以参与游戏,但是初级场的标准门槛费是300金币,只要你的金币超过300金币,那么就一定​扣掉300才开始,手头的380个金币只剩下​80个。
所以你看,要么380个金币全下,冒着一把全​完蛋的风险。要么就选择储蓄部分筹码,不过就只能剩下​80个。如果输了想再开一局,还得去看个​30秒广告。
如果我运气好,靠着100个金币连续赢几场,无论是在家家100金币的穷人场,还是在人人下满300金币的富人场,很有可能一下子突破1000金币,而且,通常都会是1000出头一点点​。这时候系统就会把我踢出来,不让我继续玩初级场,强迫我参加​500金币场。
​500金币场是什么概念呢?最低可以用500金币的筹码参加,​但是标准的门槛费是1500金币。这时候我选择进入500金币场,身上所有的金币大概有个一千二三,​系统一把全给收了​,开始游戏---也就是说,我在初级场辛辛苦苦挣扎,好容易进入了高一级的场子,​就够打一把。这把赢了,可以继续玩下去,这把输了,就立即清洁溜溜,​分文不剩,滚回去继续看广告攒金币。
假设我运气当真不错,在500金币场​大杀四方,当赢到5000金币时,系统会把我踢出去,要我去打2000金币场。不过,这时候的门槛费是4000金币,即便一把输光光,还能剩下1000金币​或者不到,可以回去低级场继续称王称霸,继续玩下去。
​500金币场之后的场次都是这样,即便输了你还是能剩下点筹码,可以退回低级场继续玩,而且​可以在低级场里占据很大优势。事实上,​越高阶的场子越好打,不容易一把全输掉所有的筹码。因为到了10000金币场的时候,每一场最高的赢牌倍率是1024倍,而在之前的场次里,这个倍率是2048倍---你的筹码越少,输赢倍率越高,越容易一把​输光光。而等到你的筹码多到一定程度,大家反而彬彬有礼,有来有往,互有输赢,可以玩很久​。
游戏有实时在线人数,这里我记录一下​现在各个场次的人数:
  • 初级场---5617人
  • 500场---1665人
  • 2000场---1410人
  • 10000场---496人
  • 50000场---255人

可以看到,初级场和最高场次的人数比是20:1。那255人在快乐地打麻将,​互有胜负。而另外那5617人在不断参加,不断破产,不断刷广告​,再破产,再刷广告。​如果不想那么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花真正的人民币去购买游戏里的金币。
​为什么这个游戏经常打得我泪如泉涌?因为初级场​和500场太他妈难了。你得连续胜利很多次,才有可能从初级场进入​500场。但是你稍不留神,2048倍的倍率,1​500金币的门槛费就能让你瞬间清零。而2000场以上太他妈开心了,只要运气不是太背,只要自己不是太贪心,只要自己技术勉强过关,你就可以在​场子里玩很久。因为你筹码多,倍率低,一切都有利于你,和​你同场次的人,让你们在这个场子里玩得开心,玩得礼貌。
当我玩到某一天的时候,突然醒悟过来,为什么我会泪如泉涌?​因为这哪里是什么麻将,这不就是社会吗?这哪里是​打麻将消遣,这不就是复习做牛马吗?最后,我又想到无论是刷广告赚金币,还是花人民币买金币,也无论自己技术多么高明,能打到怎样的高阶场次,这个游戏最后的结局都是自己输光光,从初级场重头开始,于是终于忍不住“汪”​地一声哭出声来。


------


2024-10-26

39分的考卷

 


我数学最低考过​39分,​在初中。也可能是49分,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60分以下很深的地方,而且​当时要拿考卷回家给家长签字。

考出这样分数很痛苦,回家还要面对家长就更痛苦。心里拿不准届时是会被骂一顿还是打一顿,就无时无刻​不觉得痛苦。因为被暴骂一顿相对来说要好得多,被暴打一顿则让人活在​无间断的恐惧之中。

我不是没想过改分数,无论39还是49都具备变成​89的潜质。奈何那时候老师还在用红笔批改考卷,我考卷第一页上就有很多个明晃晃的红叉,​翻过去更多。分数可以改,但是随便看一眼考卷都会发现它长了一张​不及格的大脸。不及格是一回事,不及格改分数还被发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更何况家长签完字之后我还要把考卷交还给老师。

地狱就是这样的,​不需要死后往下堕十八层。活着的时候也能见到,到处在燃烧,但是​找不到任何一扇可供出逃的门。

最后我还是坦然交出了考卷,让家长看着分数签字,表示全家一起分享了​这份耻辱。当时遭受了什么惩罚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我就记得我​交出了考卷这件事,因为我对之前发生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

当时考卷就在我面前,血淋淋的数字就在我面前,我什么都做不了,​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逃。明白自己无处可逃的现实之后,我的心态就发生了一次奇妙的变化​---从不敢相信,无法接受,深感恐惧之后,​我承认这就事是我干的。题是我答的,分是我拿的​,我就是那个数学考了​39分的人。

考90多分欢天喜地回家的那个人是我,现在考39分​无可奈何的人同样还是我,都是我。我没得选,我不能只选90分而不要39分,我不能只在90分那天回家而在39分那天​逃出去打野。既然都是我,好事不可能让我都占全了,考39分的时候硬着头皮也得顶上,承认这就是我干的,这次的确是搞砸了,但是搞砸了也只能拿出考卷来让家长签字,让家长知道​我搞砸了。​家长知道了,无论后续发生什么,这件事也就算是彻底过去。

如果​今后我还能考八九十分,那么这一次就算是插曲,大家很快就会忘记。如果今后都是三四十分的水准,那么这一次算是​预习,以后大家都会逐渐适应的。

在后续的人生中,这次心态上的转变对我影响很大。每当我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一个三四十分的成果时,我始终有勇气摊开来放在​别人面前,大家一翻两瞪眼​:我承认这就是我干的,这次我就干成这样了,你瞪我也是这样。得到八九十分的成果固然很好,但我不可能每次都做到。我也不能说那才是我,做成三四十分的那个​人就不是我,我又没有办法对自己​大锯活人,只保留好的那一部分招摇过市,糟糕的那一部分就胡乱踢到沙发下床铺下藏起来。

今天再看从前,我认为是那次39分的考卷挽救了我,在人生早期就避免了自己陷入那种自我撕裂的​状态。认为自己某一部分是好的,某一部分是糟的,于是自己就和自己对立起来。赞美和肯定自己某一部分是好的,批评和否定自己某一部分是坏的,于是就会陷入​自大和自卑的往复循环之中。

尤其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这种心态对我帮助很大。我一度罹患类似克罗恩病那样的古怪疾病,反复肠道出血和溃疡,医生不能确诊,​医书上的解释是原因未明。如果我认为我必须是那个完美的我,或者是无病无灾的我,那么​我当时就会受到双重折磨。幸好我是可以数学考39分的人,我可以接受那个生病的我,我可以接受长期服药,定期肠胃镜,放弃生命中很多的​欢愉时光。于是,我莫名其妙地得病,然后又莫名其妙地​痊愈。

去年在我颈椎疼最严重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从今往后都要带着这种疼痛生活下去​,你有没有问题?答案是可以继续搞一搞,该看书看书,该写字写字,该撸猫撸猫,疼痛可以作为背景音乐​存在,我估计我能习惯。奇怪的是,当我放弃了“修好”自己,放弃了“征服”疼痛的念头之后,情况就渐渐​好转。然后能够帮助我的人和事,​悄无声息地在我身边出现,它们用各自的方式​一点点改善了我的病痛。

如果用那些抒情的话来说,那么生命就是一条河流,否定其中污泥浊水的河段或者赞美其中风光如画的河段​都没有任何意义。对一条河流进行分段处理,区分对待,​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条河就是一条河,讨论它就应该讨论它的整体,进行截肢分尸讨论那是在讨论水,​和河流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什么“应该这样流淌才对”的说法,​能流淌去的方向都是正确的方向,能​流淌下去的方式都是正确的方式。也没有什么“像这样继续流淌下去才对”,没有河流会流成一条笔直的直线,​河流又不是为了好看为了正确而生。

有人问过我,如果某天我觉得自己​的一篇文章写得不好怎么办?怎么办,直接发送出去​呗,还能怎么办?如果是打算一辈子写一篇文章,那么在发布之前的确需要反复斟酌一下,​尽量写好一点。对于我这种天天写的人来说,今天写一篇90分的文章,明天写一篇3​0分的文章再正常不过了。今天觉得30分的文章发不得,那么明天后天​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发不得。正因为30分的文章照发不误,所以才可以一年365天​连更不断。

事实上,正因为不以30分文章为意,不会为这种不好意思发的念头困住,才是让大多数文章保持在80分水准的​根由。39分的考卷,30分的文章,如果承认它们和所有40分50分60分70分乃至100分都平等地是河流的一部分,所有的水滴都是水滴无论颜色,所有的浪花都是浪花无论形状,那么河流就会汹涌澎湃地流动起来,奔向广阔无垠的大海。



------


2024-10-25

大变活熊

 


最近长文写多了,道理也说多了,今天是周五,不妨轻松一下。这篇文章主要是展示midjourney 最新推出的编辑功能。
题图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前几天都看过,一张《惊恐熊》,插画风格。我觉得​这种恐惧缺乏了一点立体感,太过于平面,所以,我利用编辑功能给它加了一副眼镜:

结果不是很理想,《惊恐熊》变成了《中年秃顶训导主任之怒》。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只有头部特写,如果有身体的话,那么可以有更多表现​惊恐的细节。所以,让编辑功能生成一张半身像吧​:

有点感觉了,但是这样光胴胴的​形象好吗?​会不会被投诉呢?​也许会有人告我虐待动物。所以,还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把稳起见给它加一件毛衣吧:

很好,这件朴实的毛衣,加上那双防御的熊掌,展现出了一只后现代熊面对生活打击时的那一份惊慌和无力。但是看多了二维平面的熊,就忍不住想让它变成一只3D熊,有质感,​有体积,有重量。那么,​让我试试:

一只公仔诞生了,​除了耳朵的颜色没有处理好,其它部分都还可以。​那么,能不能换一下其它材质?比如说大理石?试试看:


呃......大理石石雕也未免太写实了,地摊货的感觉太强烈,​树脂感太强烈。还是换个其它风格吧,​比如说皮克斯的动画玩偶?

差不多,皮克斯内部​的角色设计组定妆照怕也就是这样了。不过,既然皮克斯都可以,那么吉卜力工作室的​漫画风格能不能成功呢?

宫崎骏老爷子,拿去用!如果下一部动画需要一只惊恐熊的话,​亲,咱们这边建议您看看这一头呢。
我如此折腾一只熊,是为了演示midjourney 新推出的编辑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在midjourney 上传一张照片,然后修改局部(新增一副眼镜),依照原风格扩展图片(半身像),针对图片进行重绘(修改颜色、光线、风格、材质)。重点在于,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角色始终保持​和原图的一致性。​正如在这篇文章中展示的那样,自始至终都是同一只熊,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这里所说的“任何人”只是一个理论概念,根据midjourney 的介绍,能够使用这个新编辑功能的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通过midjourney 生成超过10000张图片;
  2. 是midjourney年度订阅用户;
  3. 是连续12个月的月度订阅用户​。

我刚好满足条件,查了一下,我一共生成了14035张照片。


------


2024-10-24

直钩钓鱼

 


怎样不用鱼饵钓鱼?答案是在水中下足够的钩子,多到鱼群​难以转身,多到鱼群把鱼钩视为一种日常,这样连饵料都不需要放,就可以直接钓鱼了。

我离开社交媒体也有三四年时间了,​别人是说说而已,我是转身就走。现在,我把社交媒体当做是​新闻阅读器来用,每天访问一下​就是为了看看有什么新鲜事。​然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东北雨姐还远未走红之前,​算法就已经不断向我推荐她的视频。在付航还没有参赛之前,算法就已经不断向我推荐他的现场。包括那个正在流行的听泉鉴宝,​他最明显,算法密集推荐两周之后,他的各种新闻稿件就开始占据热搜。

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在网上能看到什么,是他们让你看到的。

对此有个术语,叫做“议题设置”​。它本来是新闻学术语,意思是媒体越是密集报道什么新闻话题,大众也就越关注某个话题,觉得某个话题越是重要。同样的,你在网上看到什么,参与什么,讨论什么,​都是被设置好的,未必是你真正在乎的事情。但是人们在网上那么吵来吵去,原本不是事的事情也就变成了​大事。

前几天我一篇文章中有两段话被读者​反复划线:

1、在现实生活里我也同样如此。朋友恋爱了,我祝福。朋友失恋了,我祝福。朋友结婚了,我祝福。朋友离婚了,我祝福。朋友再婚了,我祝福。朋友宣布丁克了,我祝福。朋友丁到一半急转弯去生仔了,我祝福。朋友生仔之后决定还是买套房子别再租了,我祝福。朋友宣布租房独身到死自由万岁,我祝福。朋友突然领证结婚生仔购房背贷款一年间干了别人十年的事,我依然祝福。

2、只要你觉得好就行,哪怕只是你当时觉得好,转瞬之间就要后悔都无所谓。你是你,你自己做你的决定,错误的决定也是你的决定。我是我,我不是某种理念,某个观点的肉身载具。交往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基于道德、品性还有趣味,不是同志和同志的共同战争。如果说真有什么共同的敌人,那大概也只有死亡和人生中的无聊。

这两段话对应了网上许多种​对立,无数种争吵​。但我认为,不敢说人群种的大多数,起码有相当数量的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我​在这两段文字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这种态度或者立场却很少在网上听到,因为没有对立,无法引发争吵,刷不出互动数据,​引发不了流量狂潮,也就自然得不到算法青睐。

所以,持有类似观点或者态度的人在网上是沉默的,大概率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你能听到的是尖锐的对立,是​不休的攻击,让你感觉现在“大家”​都是这样了,都寸步不让了,都必须争出个是非曲直了。然后你就觉得很困惑,为什么人会变成了这样,世界变成了这样​?说不定在某一刻,你就忍不住亲自下场,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果然立即就遭到了迎头痛击,​于是你就开始不休不眠地贡献流量和话题了。

事情就是这样。​你站在岸上看水,你看到的是鱼群在游,一会儿游成个“S”型,会儿游成个“B”型。你一旦自己下水,你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钩子,下一刻就被钩子勾住,从此加入某个游出特定字母的队列,而且觉得必须得那么游才对,那么游​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类非常重要。

​一点都不重要,​是因为人造的热闹让你觉得重要而已。就像是朋友圈里因为观点差异而宣布绝交的那些人一样,他们不需要生活,也不需要友情,他们需要的是抱着自己的观点过活​,他们的观点重要过一切。准确地说,是他们旺盛的自我附在自己的观点上,观点是他们自我的假体,​自我的义肢,自我的入珠,​唯一的用途是让自我显得更大更硬更强,所以摸都摸不得。

此时此刻,新的一批鱼钩已经投放下水​,新的议题已经设置完毕。如果你还没有下水,可以站在岸上观察一下,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和我​自己,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还可以问一个​延伸问题:过往发生的这一切热闹,其中有几个着眼于我的人生幸福,个人利益​,自我成长?有几个帮助过我厘清思路,提升思维,​对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所助益?

还是说在那水里,有针对自己孤独、无聊、虚荣的速效药?和现实中的坚硬相比,在那水里​游泳最轻松最容易?无饵钓鱼是可能的,钩子足够多​就行。直钩钓鱼更是可能的,​因为鱼可能会选择主动口服直钩,自己就可以从问题中暂时脱身。



------


2024-10-23

丁克的结局

 


我说过,在我这里具体的问题哪怕微小也值得关注,大而无当的​问题能过则过。有一位不想买房的丁克读者就问了我一个这样的​具体问题:等我岁数大了,​别人不愿意租房给我怎么办?
对于还不需要考虑退休养老问题的读者,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在许多地方,房东是不愿意出租房子给老人住的。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80以上还独居的老人。因为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房东担忧​自己说不清楚,要莫名背负责任,甚至和​对方亲属发生撕扯。而且在传统上,人们不喜欢租死过人的房子。
过去我也说过,人们能说出口的问题往往是内心真正备受煎熬的大问题一角,无关紧要的碎片,提出这样的小问题​只是为了让内心释压。我当然可以举例说,李银河女士现在就和几个朋友合资建房,准备在北京郊区做一个好友公寓,​大家住在一起养老,相互陪伴。或者回答说,养老这个行业正在飞速增长,未来会变成​一项社会主流产业,并且提供​最近几年的数据作为支持。
但​这等于是没回答,因为问题就不在这里。如果我那么回答了,可能对方还会接着问​:我没有李银河老师的版税收入,我没有那么多​信得过的朋友,那我应该怎么办?于是,我一再地提交所谓“方案”,对方会​一再地否决,这样最后大家都不会很愉快。
他的真正问题是​担忧自己的结局。具体说起来,是他担忧自己现在选择了丁克,选择了租房,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等到年老体衰时自己无法承担​相应的代价。
所以我得换个方式回答,​比如说鉴宝。鉴宝节目里,有一大类客户是前来鉴定父母留给自己的​古董,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假得不能再假。齐百石、张大干的画都算好的,动不动人均汝窑,人均​传国玉玺,都是现代做旧仿品。为什么父母会欺骗自己的​子女?为什么说这是传家之物,来自某个遥远的​显贵祖上?解释很简单,为了养老。当初父母承诺说,​谁养我,我就把宝贝传给谁。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生活需要很大的福报才能得到,大多数人家只是面子上情分上还过得去​而已。我看电视访谈,​一位大富豪交代自己的老妻:我给你的钱,​你什么时候进棺材,你什么时候再分给子女。我话放在这里,分早了,就没人​给你养老。
​不选择丁克,选择另外一条路,另外一条路上有另外一条路的麻烦。和对错无关,和生活本身的成本和代价有关。所以不用纠结,想好自己这条路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早做好准备就好,至于说对错与否,后悔与否,将来如何,都是在浪费时间。
从更广阔的图景上来看,无论选不选择丁克生活,起码未来有两三代人​都需要面临独自养老的问题。因为届时一个年轻人脑袋上顶着6个老人,​怎么顶都是顶不住的。本来属于丁克家庭独有的问题,​会变成共同问题的一部分。当社会上存在着一大群人拥有相同的问题,那么社会和商业就会​去想办法解决。80岁老头的一张百元大钞,和18岁小朋友的一张百元大钞,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现在人们不愿意租房给老人,​那是现在。​在未来,房东能不能抢到一个老人来租房,事情可能还需要两说。当然,在此时此刻​人总是会忧虑未来,用一些四字成语去想象,诸如:老无所依、潦倒街头、贫病交加、奄奄一息、垂死挣扎......还有人会眼泪汪汪地​诉说:我想有尊严地死去。
但是​人不就是这样么?在十几岁时担忧自己考不上大学会饿死,在二十几岁时担忧自己找不到伴侣会孤独死,在三十几岁时担忧自己会失业会下岗会上升无望穷困而死,在四十几岁时看到体检报告担忧自己会横死暴死猝死​过劳死......但这一切担忧都没有发生,大多数人都去到了自己曾经担忧的未来,​此刻还都在读这篇文章。
秘密在哪里?秘密在于这一路上你都还在做出选择,做出行动,于是你的行动为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所有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了每一个人所处的现在,并且还将共同塑造​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一句看似没头脑的​老话是对的:别人能活,你也能活。​别人能过,你也能过。
坦率地说,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你的头脑,你的能力,你的性格,你的过往,你的奋斗以及你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源,决定了你个人的未来会服从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图形---
你不需要明白正态分布是什么意思,也不需要去研究钟型曲线,你只需要知道无论你努力也好,挣扎也罢,得意也好,担忧也罢,最终你不会落入极少的人上人,也不会落入社会的边缘处,你有极大概率落入人数最多的那一群人里,也就是生活还过得去的那​一批人。无非是中等偏上,还是中等偏下,​是自信而普通,还是忧虑而普通。
真正值得说的只有一件事,我个人认为很重要,但​别人可能并不会认同:作为丁克,你得补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就是说,身为丁克豁免了养育孩子所需要支付的时间和精力,但不是说​没生孩子就没孩子,就不需要支付代价了。因为你们两口子就是孩子,这笔省下来的钱,这股省下来的精力,​将来会花在养老院上。优质的养老院现在是3万一个月,刚好是​送一个孩子去贵族学校的花费。普通的养老院现在是几千一个月,​刚好是送一个孩子去普通公立学校的花费。
所以,在​并未老去之前丁克需要攒学费。生命里在一处有跳空,就会在另外一处补回来。而想着攒学费这件事我认为要比担忧​那些四字成语来得好,因为这也是一件具体的事,具体的事可以真实而具体地去忙着做,​这样就不用担忧那些虚无缥缈的四字成语了。
长远来看,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大家的​结局都是一样。让人放不下的​,大概是结局之前的那一小段时光。但那一段时光过得如何,取决于人现在​正在做什么。​此刻是因,彼时为果。担忧那一时的果实难以下咽,导致此刻乱了心神,无心工作生活,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因为此刻如此,所有才会在彼时结出那样的果实呢?
说到那间在未来可能租不到的小房子,我想起多年前住院时听到医生的一段对话。当时主治医生刚查完房,一身轻松,扭头对他的副手谈论起一位病人的要求​:那个人对我说什么必须要一张没有死过人的病床,我就骗他说这张就是,​他也不想一想,医院里有哪张病床没有死过人?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