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表演型无私

 


从读书那时候起,我就不喜欢任何当众求爱,楼下点蜡,​淋雨守候一类的事情。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十二生肖属尺子,所以我在很多年里也做过反思,思考是不是把我的个人的性格和偏好当做了所有人的标准?是不是自己由于内心长期受酸葡萄侵蚀而导致个人判断法海化​?

后来我逐渐能够区分清楚个人情绪和个人判断。说我“不喜欢”是不准确的,不存在什么喜欢不喜欢,而是我目睹类似行为的时候,本能地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在欢呼鼓掌,都在热泪盈眶,​让我想不清楚究竟不对在哪里,于是思绪​就那么一直卡着,不得通达。

我很喜欢一位狂禅师,​秋阳创巴仁波切。昨天我偶然在他的著作《心如野马》里看到一句话,卡滞多年的思绪因而突然豁然贯通,觉得内心无比快乐。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第23则里,​禅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你开始修心时,要明白你完全不该为自己着想;因此,你试着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行事。但是你表现无我的企图经常会变成自我表现。」

就是这个!

虽然在世俗意义上的爱欲并不是修心,但是情侣/伴侣之间总有人会倾向于表达某种无私,把​爱情,把对方置于自身之上。事实上,人们会称颂这种行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无私奉献,一方对另一方的忘我牺牲,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肯定的美德。将对方置于自身之上,是一种谦卑的态度,也是一种爱意的表达。就像是古代人匍匐在地,用自己最尊贵的头颅去触及对方满是尘土的​脚或鞋子,以此表达尊重和欢喜之情。

而我之所以会觉得有问题,哪里不对,是因为我的心里有所觉察,正如禅师所说的那样,我看到有人“试着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行事,但是他表现无我的企图经常会变成自我表现”。

在宿舍楼下点燃蜡烛海,用玫瑰花做成阵列,​这是当众招摇。自己不单要要表现出舍弃了尊严,舍弃了自我,而且这种舍弃还需要整栋宿舍楼和所有路人​都看见。​所以这是表演,在谦卑的外表之下,自我比宿舍楼还要高大。

同样的,​还有那些非常之举。什么驱车一千里就为看一眼然后转身就走,打飞机当日往返去买对方最喜欢的零食,重点不在看一眼,也不在小零食,而是​一千里和打飞机。而且,一千里最好让每个人都知道,打飞机也最好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然后是为了证明,用辛苦或者付出来证明自己的​无我无私​。这还是表演,而且是独角戏,因为甚至都不需要另一方的存在,​只需要有这些非常之举就够了。

这世界上有哪一种真正的无私是需要群众演员,需要围观群众的?是一定需要让群众目睹和见证的?在无人之所,镜头之外,难道无私就无法存在了吗?一定要众目睽睽,一定要自残自伤,那就没有什么无私,只有自我​顶天立地。

我高中时很喜欢一位​女同学。有一个冬天的下午,我突然间觉得很想念她,无法遏制,于是就骑车飞奔​去她家。但是进她家需要进两道门岗,还要先打电话​去约。所以我在她家附近找了一个高处停下,在那里刚好能看到​她的窗子。窗子亮着灯,​我知道她肯定正在做功课。我坐在自行车上看了很久,​直到细小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

不知道过去多久,突然之间,我就觉得沮丧像是周围的暮色一样降临在我身上​,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你在自我感动个屁呀?”,然后就​骑车转身回家了。

​就像是现在,当我把这段往事写下来的瞬间,​我的自我因为造作就摧毁了它的所有美好,让三十多年前那个穿着军大衣跨坐在自行车上的少年身影,本可以永久保留在心里的个人秘密,变成了一场网络上的​舞台表演,甚至让对方在​无知无觉中在地球的另一端莫名其妙地就背负了一笔过时的债务。



------


2024-11-17

我的2024年年度之书《轨道》

 


有网友说​:“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要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更让人阅读”,我同意。有网友说:“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Orbital)是一本难得的佳作”​,我同意。我还想加上一句: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的这本《轨道》是我的2024年年度之书,并且,诺贝尔奖致力于人类文明层面的记录,而布克奖依旧致力于​文学本身,《轨道》就是明证。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轨道》,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优美,如此温暖,如此丰富,如此深情的​文字了。说是一篇小说,但我更愿意说它是​一部长篇散文。作者以一天二十四小时,六位宇航员在太空站里环绕地球飞行16圈作为主要线索,​讨论人和地球的关系,地球和宇宙的关系,时间和存在的关系,生存和死亡的关系,个人的处境问题,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纽带关系。
非常之人,在非常之地,做非常之旅,却有寻常之想。所有极端的对立元素,刚好可以在太空站的封闭空间里得以​展开呈现。对于我自己而言,因此获得了一种非凡的视角,可以说是此生此世中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实现了环绕地球​轨道的飞行。在今天的地球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作家可以拥有萨曼莎那种充满色彩、激情、力量、速度和音乐感的笔触,让读者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把肉身留在地球,而精神却可以在环地轨道上亲历​难以置信的一幕幕。
轨道》也是罕见的一部作品,把科学冷冰冰的实证主义精神和热烈奔放的文学创作成功结合在一起。从科学上来说,《轨道》只是记录了空间站在24小时之内16次环绕地球的过程,16次自北向南飞行和1​6次自南向北飞行。而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六位宇航员32次穿越家园,​反复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一天之内要经历许多次日出日落,在15分钟内飞过一整片大陆,那么他对时间,对地理,对历史,对国别会有一种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人类自身存在的基准点发生如此剧烈变化时,人对于自身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萨曼莎的选择非常巧妙,她知道在哪里可以实现这种​剧烈的心灵变化,知道什么人可以让读者信服地跟随这种变化。于是,文学就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很难描述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些文字对我造成的冲击,因此只能采用最愚笨的方法,摘抄一段下来,让你也同样感受一番:
​「不用说话,你只需要透过舷窗,看着地球的光芒不断倍增、再倍增。从这里看,地球就像是天堂。​它流淌着色彩,希望的色彩不断迸发。当我们身处地球时,我们抬头仰望,认为天堂在别处。​但宇航员有时候会这样想:​也许我们这些生于地球的人已经死去,正在经历来世。​如果我们死后必须去一个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地方,那么这个遥远而光亮的玻璃球体,以及它那美丽的孤寂之光,很可能就是那个地方」​。
如此温暖,又如此摄人心魄的文字,就像是流水一样从第一页流淌到最后一页,从第一次绕地飞行一直到​第十六次绕地飞行。看完全书之后,我非常震惊地发现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我的精神上却感觉是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太空之旅和内心之旅,精神的喜悦和文字的满足充满了我的身心。因此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宣称我找到了自己今年的年度之书。
我希望你也有同样的一段旅途​,在2024年结束之前​感觉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美好的礼物,丰盈的礼物。最后,我也要感谢亚马逊出版这本书,微信​读书提供的AI翻译,让我在第一时间能够感受到《轨道》所带来​惊喜,得以认识萨曼莎·哈维​。

亚马逊链接:《轨道

我最喜欢的手机功能

 


现在,我可以宣布:我最喜欢的手机功能是 ios 升级到18 之后出现的「实时语音留言」​功能。
升级之后,突然有一天我发现电话功能里出现一个无法消除的小红点。即便我点开它,翻看了所有未接电话,小红点也不会像​过去一样消失。仔细查看了一下,发现小红点来自“语音留言”功能。
​原来,系统已经自动启用了实时语音留言。为了防御无休无止的广告骚扰电话,我的手机常年开启免打搅。对方的电话拨进来,现在会自动转接到​语音留言,留下一段录音给我。
ios 18 的这个功能做得很好,它甚至有一键语音转文字功能,可以把​录音直接转为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我只需要扫一眼,就可以决定是认真听一遍,还是直接​一删了之,简直是方便极了。
自从发现了这个新功能,我已经肆无忌惮地把免打扰功能设置为每天启用23小时​59分。只有在每天日界时的那一分钟,从23点59分到​00点00分才会暂时解除。也就是说,困扰我数十年的电话骚扰问题在2024年11月份因为 ios 的一次升级,终于得以彻底解决。
现在,除了那些在我通讯录里的人电话可以直接拨打进来,所有其他电话都会被​免打搅功能阻拦。所有被阻拦的电话,如果对方真有什么事情找我,可以在提示语之后​留言录音。如果对方只是为了用广告来轰炸我,那我也只是看一眼然后直接​左滑删除,不费吹灰之力。
有生以来,我看过的电视剧和电影里,曾经无数次展示过电话录音功能​。我用过那么多部 iPhone,每一部,每一个系统版本的电话功能里都有语音留言,但是提示​不向我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提供这个功能。其实我并不是很能理解,那么一个简单而便利的小功能,为什么我就是用不了?
我也并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电话骚扰问题经过了那么多年​依然解决不了。而我的客服人员做电话回访,或者售后服务,打上一二十个客户电话​就会被限制呼叫。以至于在多年折磨之后,我对​电话铃声过敏。只要不得不接陌生电话,只要暂时解除免打搅功能,​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我一想到不知道对面是谁,就会觉得心悸。
所以我说,实时语音留言这个功能​配享太庙,值得逢年过节用三牲祭祀​。它的代价极小,但是生活便利度提升极大,属于早就应该出现但是莫名其妙迟到数十年的基本现代生活刚需功能。
微信出现之后,没有提供消息的对方​已读提示,算是救了我半条命。如今有了语音留言,可以让我和整个社会里的陌生人彻底隔离开,​则是救了我整条命。这整件事情的意义就在于自我隐藏---许多通讯工具的核心都是刺探​个人存在状态。无论是已读,还是接起电话,都是刺探个人状态​:这个人在不在,能不能接触得到,​能不能把信息塞给他。
过去我被戳得像个筛子不说,这些无休止的刺探​也割裂了我每一天的时间。它们造成一次次临时的中断,让我从手头的事情上​脱离出来。现代生活的主题是被刺探,所有人都在每两次刺探之间的空隙里抓紧时间临时生活一下,临时工作一下。活得就像是一头龟,​不断有人拿着棍子戳你一下,看看你睡了没有,死了没有:
「报表做好了吗?」
「孩子接到了吗?」
「在路上了吗?」
......还有那句可以毁灭一整天好心情的​:「明天我有事找你,我们得谈一谈」---这已经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就像是把一支价值10万块的水晶杯子推到茶几边缘悬空一半放着,​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只能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该死的杯子。
我早已经养成了装作微信不在线的习惯,在问号结束和我的回应之间,由我控制​间隔。问就是​没电,就是没带手机,就是太忙忘记看。脸皮厚一点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现在我很高兴又有了语音留言功能,再也没有人能利用我​担忧错过重要信息的心理来控制我,来刺探我。你愿意用这个功能就​留言,不愿意用我更高兴,更省事。
感谢 Apple ,​在那么多年之后,我和手机之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相处方式。


------


2024-11-16

辨认情绪

 


今天的正文开始前,先展示一下我在Ai新模型上跑的人像,大家可以看看现在Ai的​进化水平,具体看点是对于真实质感的表现:
(模型:AWPortrait-FL)
(模型:AWPortrait-FL)
昨天我《比特币随想》一文中以比特币为例子,谈​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认识缺失。个人觉得写得很好,但是留言区让我觉得​失望。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依然存在那么多阅读理解力不过关的读者,留言和正文没有多大关系,看起来也不想费力去​阅读正文。另一个是依然有那么多人被自己的情绪所操纵,并且在情绪操纵下讨论问题,以至于偏离了讨论的方向,自己却毫无觉察。
第一种人我认为是没得救了,​阅读理解能力废了就是废了,没培养就是没培养。他们习惯于用相同的方式阅读,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一无所获,最终却​强化了自己的定见。那这种人其实读不读,读什么都不重要,最好是不要读,​时间浪费在哪里不是浪费?那还不如浪费在其它更有趣,更刺激的事物上。
​第二种人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提醒之后很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我在文章中试图说明一件事,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无知,不承认自己认知缺失,那么这个人就很难预见未来,在新生事物中找到那些在未来会茁壮成长的​少数。要讨论这件事,那么错过​比特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结果这一类人跑来留言,反反复复留言,重重复复留言,​要告诉我他们发现的一个真理:即便当年买了比特币,你​也很可能拿不住,一早就以很低的价格卖掉了。
就算它是真理,这和我讨论的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并不关心具体的个人赚50倍还是5000倍,赚多或者赚少,拿住或者拿不住。我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错过,也就是在问为什么会是​零?对于非零的情况,我管你是赚了几个亿,是爆仓赔​掉裤衩,还是一早换了个披萨吃,​我---不---关---心。如果不是写文章要举例子,我甚至都不关心比特币,文章里也不一定要写比特币​。
人们这么反反复复留言,重重复复留言,我认为他们不是在​重申事实,而是在找情感抚慰。因为错过了比特币,或者什么发家致富的梦,所以需要在情感上找补,不断论证当初买了也拿不住,作为一种​自我抚慰。​因为买了也拿不住,所以现在就不用那么心疼了。那这是什么?这是懊悔和贪婪两种情绪的交织,所以需要一个强烈否定的观点来自我安慰。
稍微分析一下​文本,就能看到后面的真实心态。什么叫“当初买了也拿不住”?拿住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家致富,意味着​财富自由,诸如此类。​因此,拿住指向的是贪婪。既不是觉得新鲜事物好玩有趣,也不是对未来好奇或者感兴趣,而是想要好多好多好多的钱,认为暴增的金钱能保证美好人生,那​这就是纯而又纯的贪婪。
拿不住意味着什么?​一定拿不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吃到肉,也没喝到汤,所以说那碗肉汤是​馊的。那么,按照生活常识来讲,这样的人是真不想要那碗汤,真不​喜欢那碗汤,真觉得自己拿不稳那碗汤么?没有,只是因为没喝到而陷入深深的后悔,后悔到了一定程度人就会​否定甚至是诋毁。
在我看来,这就是带着强烈个人情绪产生的强烈个人偏好。所谓的“拿不住”可能是个常态,但是如此强烈地喜欢这个结论,​和思考无关,和理性无关,完全是一种生理性需求。看到任何关于比特币的讨论,无视讨论的内容是什么,立即反馈“拿不住”,说明这种反应不是思考,​而是条件反射。那我刻薄一点说,这种反应还不如我当年的一位朋友。他追求过许多漂亮姑娘,​追求之前千好万好,​全世界非她不可共度余生。一旦真去追了绝大多数情况都会被拒,而在每一次被拒绝之后,他都会一脸肯定地告诉我们:你们不知道,那是一条烂女。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讨论一点什么问题,真正想要从讨论中获益,那么在自己脱口而出想要表达某个观点之前,应该试着学习一下如何​先去辨认情绪。​在自己的这个观点背后,究竟有没有隐藏着某种特定的情绪。自己迫不及待想要开头,这种急迫后面是否​受到了某种情绪的驱动?
常见的情绪有​以下类型:
---虚荣,为了彰显自身的头脑、财富、社会关系​而言说;
---贪婪,为个人的贪求包装上一些言辞上的理由而言说​;
---嫉妒,为个人的嫉妒而努力找寻否定、贬损的理由而言说​;
---自大,为证明个人正确、明见、智慧而进行批驳性言说​;
---傲慢,以否定所有一切观点的方式来表达鄙夷的言说​;
---色欲,为增加交配可能性而炫耀性展示观点的言说​;
---愤怒,为发泄内心怒火而习惯性地进行攻击性的言说​;
---憎恶,把个人憎恶的情绪伪装成客观观点其实用于打击的言说​。
​对此,人是知道的。自己是否带有某种情绪,是否带有某种恶意,​自己心中是否有某种欲望翻涌,人都是知道的。如果你是在向朋友倾诉,那么带有这些情绪再正常不过了,反正朋友也不会完全相信,自动打个​五折。但是,如果你是想和人讨论点什么问题,想要观点发生碰撞,想要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那么最好不要在情绪控制下说话,​那样等于是在浪费双方的时间。​别人想讨论,你却想发泄,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
就像是在我的例子里,能否洞见未来的话题被硬生生扭曲为能不能拿住比特币。坦白说,能不能拿​住关我毛事?一次再次错过未来对于我而言才是个真正的​问题,这对应着​非常朴素的能力缺失。
在情感抚慰的场合找寻情感抚慰,不要给什么理性建言;在理性思考的场合找寻理性思考,不要混杂个人​情绪其中。心中任何时候升起一个观点,都先去分辨一下,看看它究竟是基于什么​?小心地辨认出每一种情绪,提防一不留神它就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别像我一样,​在留言区里大发雷霆,过了一会做完核实,又不得不为此而道歉。你应该比我做得更好才是,​否则看了那么多篇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


------


2024-11-15

比特币随想

 


比特币又涨了起来,它对于我而言不是某一种加密货币,也不是所谓个人在今天财富自由的机会,而是代表了一整类事物。这一类事物的共性是:你看不懂它,也很难理解它,甚至会否定它,认为它没有存续下去的可能。但是它就那么存活下来,而且以你预想不到的速度发展壮大。
换句话来说,这一类事物的存在标记了个人的认知盲区。无论个人是否赞同事物本身,认知盲区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那是个真问题。
今天有人在网上说:如果12年前,我买了100枚/1000枚比特币就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2012年的时候如果在年中购买一枚比特币,价格是5美金。现在是2024年年底,此刻的比特币价格是88000美金,12年涨了17600倍。
这种心态很典型,类似的表达随处都可以听到,不需要一定是比特币,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某个人,某只股票,某个机会,诸如此类。有这种心态并不奇怪,我自己都曾经有过,都曾经因此饱受煎熬过。它的破法其实也很简单,还是以比特币作为例子:
此时此刻,我正好在 2036 年的 12 年前,那么,我在今天又投资了什么,投机了什么,投注了什么呢?我知道应该为 12 年后的自己投点什么吗?不知道的话,12 年前我就没有什么“如果”,事情原本就和我没有任何一点点关系。
你看,人如果能对自己稍微诚实一点,其实很多问题很容易能够想通。没有人能够回到2012年,或者回到自己感觉遗憾的某个过去的时间点,但是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人有很大可能会抵达2036年。2012年不能回想,无法改变,但是2036年可以遥想,还存在着无数可能性。所以,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归当下,而不是回溯从前。
那为什么人会忍不住回想2012年,忍不住动念“如果......那么就......”?因为人人都热爱作弊。2012年之所以那么美好,是因为人人现在手头都拿着88000美金的答案,拿着这个答案回头去2012年挑选机会。这不是作弊又是什么?在2012年的当下,事实是当时很多人和我一样根本不知道未来。
根据当时自己的认知,显卡这种东西是游戏宅才会在意的玩具,正经人谁会整天玩游戏,玩游戏还要追求显示效果?电动车这种东西毫无任何意义,电池能让一辆车开得了多远?于是,谁是黄仁勋,不认识。谁是马斯克,哦,那个擅长幻想的白人,根本不懂技术和生意,在各种业界会议上被各种人怼到无语。
所以,有什么奇怪呢?错过比特币有什么奇怪呢?不是同样错过了英伟达,错过了特斯拉吗?在同样的认知模式和认知结构下,为什么会有例外呢?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生活又不是网络重生小说。
重点永远是今天。如果能对自己保持诚实,放弃时光倒流的白日梦,承认自己不知道是个很好的开始。此时此刻,承认两件事:一、承认自己的确不知道未来。二、承认此时此刻,也存在2036年的比特币、英伟达和特斯拉,但是自己没有能力辨认。那么,2012年的经验才是有用的,值得去分析一个问题:在2012年我是怎么忽视的,怎么错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以及可能是更为正面积极的一种想法:如何发现即将崛起的新事物?有什么方法,手段可以把它们从无数的速生速死的事物之中辨认出来?有什么人可以请教,有什么书籍可以阅读,有什么理论可以参考?
当然,当然,当然又有人要问怎么找,抱怨说没线索,生活苦,事情多,孩子小,找不到,诸如此类。对此我是这么看的:
如果你起心动念,完成了自我观念转变,坦承自己不知道,然后产生了想要学习的意愿,那么在你日常观察的物质世界里,你所需要的东西会自然浮现出来。原理并不复杂,一个从未养猫的人,看到任何关于猫的资讯,哪怕是摊在自己面前,他也看不见,大脑直接就自动予以屏蔽。而同一个人,一旦开始养猫,所有这些资讯就会突然清晰地自动浮现在眼前,一条都不会错过,一个关键字都不会错过。你能看到多少,能变得多敏锐,取决于你对猫有多爱。没有养猫的人,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孩子出生之前和之后眼中所见的变化。​
比如说就在这几天,前魅族手机CMO李楠发布的一张图就突然跳在了我脸上。他用这张图来解释一个观点:马斯克从事的行业都在这张图的左侧,也就是说,马斯克不关心产业规模,而更关心产业的增长率,或者直观说就是发展曲线的斜率。按照李楠的话,这是一种“带着风险去预测未来”的能力。

如果我不曾想过自己对于未来一无所知,不曾承认自己的认知存在缺陷或者盲区,那么这张图在我面前过一万次我都不会多看一眼。但是我现在多了一张图,​也就多了一个思考的起点。虽然所有的分析图表可能都是后见之明,​但是它也能提出很好的问题,比如:图表最左侧的这一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是它们?​它们背后的隐藏线索是什么?
​甚至它也可以帮助我进行反思:日常我所见到的观点,我自己拥有的认知和经验,是不是都集中在​图表的最右侧?如果的确如此,那么我的认知和经验是不是都指向即将成为过去的一切,和未来​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不是可以解释我的2012年?那么,为什么集中在图表最右侧?是不是因为太过成熟,太过熟悉,所以​判断起来最为简单省力,风险​最低?自己总是选择了容易做的事?复述​正确的观点和资料?
我想,这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吧?


------





2024-11-14

平行宇宙回跳

 


一觉醒来,李子柒在小村里更新了,川普在美国担任总统,比特币价格位于高点,连华农兄弟都​暗中重新养起了竹鼠---平行宇宙回跳了,朋友们,​回跳了,时间突然跳回了4年前。

以前没觉得李子柒有多么珍贵,但是看多了主播互掐和塌房,看多了夫妻上综艺公开离婚,看多了所有这些声嘶力竭、乌烟瘴气,各种血盆大口恨不能生吞镜头之后,​我觉得就算是李子柒在村里拍挑大粪我也可以安安静静看完。

美国人怕也是一样。经历了拜登的四年之后,当初多么迫不及待地把川普赶走,如今就有多么迫不及待地将他​迎回,觉得只有他才是真的想要收拾烂摊子,能不能收拾那又另说。至于说过去这​4年?​那就当它没发生过。

这就感觉是存在着多个平行宇宙,人类在其中一个宇宙前进了4年之后突然回跳,回到4年之前,​换一个宇宙继续前进。在古典时代这样的事情不会那么快,拜互联网所赐,拜社交网络所赐,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于是人们思想和观点的摆动速度和频率​极大提升。

一种观念的传播到兴盛再到消亡,一种生活方式的兴起到流行再到消亡,一种演艺形式的出现到流行再到消亡,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刻比现在更快,从一个世纪,半个世界作为基本单位,变成了以年作为基本​单位。这个时代里,有一种“用到尽”的​恶狠狠劲头。无论是什么东西,一旦流行之后人们不是广泛而是超限超额地使用,迅速达到极点,​然后又随手抛弃。

以前人们用啃甘蔗比喻生活,固然有节节高的寓意,但是啃这个动作本身还有​慢慢品尝,慢慢感受的意味。现在的人们更像是嘬葡萄,只一下就吮吸干净,​随手把皮扔掉。所以,生活中缺乏恒久之物,​一切都瞬间生灭,一切都是暂时的热闹,个人也就很难寻觅恒久的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深深的疲惫和厌倦。这个时代里前所未有​地喜欢操弄观念,喜欢进行观念之争。我上网那么多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这样,存在着数不胜数的不成文禁忌,存在着​无孔不入的政治正确。每个人不单持有某种观念,不单要争论理念是否先进,而且想尽办法谋求​让这种观念去约束别人,在别人身上发生效果。网络带来平权,但是观念在平原上制造山峰,​于是就有人要站在山峰上朝下面撒尿。

我的确认为,​很多人并不真心相信自己持有的观念,他们只是迷恋可以站在高处往人群头顶撒尿的感觉。地球村是一种尿法,​美国优先则是另外一种尿法​。在交替的尿液雨中,时间​就那么白白流逝。马斯克去火星真的是为了探索么?我倒觉得是一种远避尿雨的逃逸姿态。也许在火星那种随时决定生死存亡的环境里,人类终于能表现得正常一点,把目光​移向具体的事,具体的生活,就像是千百年来那样。

所以当李子柒复出的时候,​我安安静静看完了她的新作品。这很难得,世界仿佛都清净下来。我根本不关心她代表了谁,她想表达什么,她在人文价值和社会关怀有什么缺位,她的作品表现形式是否是​一种舞台表演,有没有所谓科技与狠活。我就安安静静看她刷漆,我小时候在乡村见过很多次的一种具体活计,一般用于婚礼家具和葬礼棺材上,有个叼着烟但是烟灰永不落的汉子​慢慢一笔一笔那么刷底,再用金粉​一点一点勾勒图案。

也许今后的世界隔一段时间就会重置一次,人们决定要回跳到从前,重新拣选一个平行宇宙继续发展原先​中止的剧情。​换一种生活,换一种记忆,换一种态度继续生活下去。​对此我也能够理解,毕竟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既然是猴,那肯定要​在树枝之间蹦来蹦去的么,就像是不断在不同平行宇宙之间消隐和出现。

然而树就在那里,无论你采取什么视角,持有什么观念,​它有它自己的时间序列,它按照自己的时间开花结果。​猴子来了又去,树就站在那里。




------


2024-11-13

病狗一条

 


生病了,生病了,确认生病了!​
从前天开始,我突然觉得腰酸腰痛,翻身都困难,感觉就像是在腰肌里注射了老陈醋。正坐或者站直都没有问题,​但是稍微侧身一下就酸到不行。一度让我疑心是​中了勤奋之惩戒,意思是不让我躺下。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一种想法,我还是个孩子时候一旦生病就会自动进入自我检查程序,一遍遍回想过去几天我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做了什么动作,​一定要分析出病因,否则无法安心生病。非常​奇怪,虽然当初我没有什么医学知识,但是每一次都能通过这样的自检锁定致病原因,然后欣然躺倒。我觉得这可能是山里人的特性,缺乏这个能力的人早就被​自然淘汰了。
但是这一回我自检了好几次,觉得之前没有任何扭伤腰肌的行为。40岁之后我非常注意自我保护,一颗油炸花生米掉在地上,我都会蹲下去捡起,绝对不会直腿​弯腰硬来。所以一切都没道理,一边自检,老陈醋一边渗入了骨髓深处,我已经不能翻身下床,改为缓缓向床角蠕动,脚沾地之后​俯卧撑起身。
昨天下午我已经哪里都不敢去了,也不敢动了,端坐在硬木凳子上,思考我究竟是怎么了,要不要去看医生。安安静静坐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有一个念头莫名其妙地闪过:如果不是劳损,不是扭伤,​那么“腰里灌了醋”这种说法,我是在哪里见过?怎么感觉有点熟悉?
顺着这个想法追下去,我​终于想到一种可能:​会不会不是肌肉受损,而是病毒入侵?在新冠时代,我记得网上有很多人就说过类似的话​?想到这个点,​大脑的便秘状态瞬间解除,我顿时想起了之前的很多征兆:
我好像不时打喷嚏鼻塞了​两三天?好像我​觉得气胀没胃口了两三天?好像每晚九十点钟我哪怕坐着都会觉得潮热,浑身​大汗?好像我的咽部有点发炎发肿的​迹象?好像我休息得再好,数据显示我的静息心跳这几天都在无缘无故上升?那就是我已经生病了,但是因为症状很​多很轻微,所以我一直没有注意到?所有这些细微的症状再加上腰肌酸疼,那就应该是​流感或者是新冠感染,身体有病毒入侵,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告警我。
一想到我已经拖了好几天,忍不住暗骂一声​,起身去找药。幸好我什么特效药都有,那就先当是流感治疗​吧。吃了药,休息半小时之后又补了一颗布洛芬,我上床躺下等着药效发作,在不知不觉间就睡了过去,一觉就睡过了头。
睡醒之后我毫无意识地翻身起床,起身之后坐在床边才想​起:​怎么腰不疼了?​老陈醋呢?都吸收了?扭动了两下,感觉​醋意消散了起码一半,已经不大影响我的行动。然后我终于感觉到冷,看了一下温度计,其实已经供暖,室内温度达到了27°C,那​我的确是生病了。找出全套保暖内衣穿上,找出袜子套上,​我终于可以灵活地在家里跑来跑去,不再感觉小风嗖嗖吹过​后背。
​一年到头我很难生一次病。也许可以这么说:一年到头我会生很多场病,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无知无觉地就已经​熬了过去。主要原因是心思散乱,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心,​没有多少时间专注在自己身上,因此就错过了那些细微的症状。这一次是实在没有逃过,腰酸到无法翻身,​我才终于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发生了什么。
我想,​每到冬季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病毒肆虐。它们的变化又特别快,每一年的症状都不同,而且也更为​难以觉察。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最好每个人每天都花上五到十分钟,安安静静坐着,进行一次​全身自检,看看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细微​症状。否则,每天​用着这具肉身在生活里,在社会上鬼混,但是连基本的观察和维护都没有,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实在是太不负责了一点。
最后,​我知道我的读者群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和我过着类似的生活,出门少,居家时间长。因为生活环境非常稳定,也非常单一,其实会让自己变得​很脆弱,比天天跑来跑去的那些人更容易感染​。所以,没事还是要出门走一走,还是要去吃路边摊,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让身体得到锻炼。否则,一个外卖员或者快递员在门口短暂和自己交接一下,也有可能​立即中标。
总之,容易感冒生病的季节到了,祝你平安​健康。还有那句话​:多喝热水。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