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做返自己

 


这几年我不去电影院,错过了几乎所有​的火热大片。读者在留言区里不断游说​:《XXX》你一定要去看看​!希望你谈谈对《 XXXX》 的​观后感。我不知道这些朋友​现在是否还在订阅我的文章,如果还在的话,我想问一句:
​「如今你觉得那些片子如何?」
​我自己看到的是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许多当年恨不得怼着我的脸营销的电影,在今天逐渐口碑反转,​曾经的票房成绩都成为了诈骗的证据。一个趋势是电影票房在下滑,和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相比,​人们越来越不爱去电影院。
​当然,有人又要说那句老话了---「要学会讲故事」。这六个字我一个字都不信,具体​讲什么故事,具体如何讲,又要向谁学?这不是一句明显的​空话么?​如今全球的电影都不好看,难道全球的编剧导演都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
在我看来,电影工业不是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而是太强调给所有人讲故事的能力,以此实现票房​放卫星。在美国,能让所有民众都愿意看的电影就是漫威电影,​这些年做了一堆。在中国,能覆盖所有民众的娱乐产品其实是小品,​于是喜剧小品电影做了一堆。​毫无疑问,这个策略是成功的,都赚钱了,而且赚得还不少。
问题在于,观众是会厌的。观众有 High 点不假,但是也架不住电影工业拿根小棍儿经年累月地戳在同一个 High 点上,戳到现在​观众早就无感了。国民电影,现象级电影,社交货币电影,不看就没法和人聊天的电影,​人们会厌的。可乐再好,连着喝三五年,​也会想着弄杯咖啡或者茶来喝喝吧?更何况戳 High 点这件事,如今短剧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烈度更高。
其实好电影,无论是否商业片,都有作者电影的成份在,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电影表达一点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一旦一个人要表达,必然会有一群人喜欢,另一群人讨厌,很难成为全民电影,​于是票房就不能最大化。​但电影不就是干这个的么?20 岁出头看《德克萨斯的巴黎》,坐都坐不住,想要殴打​导演。40 多岁再看​,感觉自己同样也在荒漠中游荡,忍不住泪如雨下。
​电影虽然是一场白日梦,但你总得给观众一个发梦的由头,这意味着它总得有点嚼头,有点陌生,有点​意料之外,于是这些东西带给每一部电影独特的​性格和质感。许多影迷在多年后谈到自己​当年最心爱的电影,口气就像是在谈论一位多年老友。
​香港导演北上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北上意味着拥有庞大的市场和观影人群,于是他们就要拍所有省份所有县市所有人都可以看的电影,​甚至是全球华人都可以看的电影,结果就扑街了,香港电影经验不是放大乘10000 倍​还可以依然成立。
这两年香港导演拍个本地故事,拍个自己想讲的故事,反而赢得了本地的票房和尊重,也赢得了大陆观众的​喜爱。不去考虑几亿人想不想看,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这些因素,只考虑故事本身是不值得讲,自己有没有兴趣讲,​这样的电影反而能立得住,走得远。

值得讲的好故事永远是好故事。就像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En man som heter Ove),2015 年的片子。​演员我完全不认识,长得也不上镜。对白全是瑞典语,​我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电影拍摄的是北欧的生活,​完全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对我有什么影响么?完全没有,​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欧维这个人。我没去过瑞典,也不了解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但我就是单纯喜欢故事。
不是说我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品味独特,美国人照样买了版权去,让汤姆·汉克斯再翻拍一遍。我想,如果那帮瑞典人在乎什么「全球电影市场」、「打入好莱坞」、「荡平宝莱坞」,那么这部片子拍出来多半没有什么​意思。说起来我根本不相信一个逻辑:你自己都不喜欢,没有兴趣的​内容,然后你琢磨如何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人人都掏钱买票。
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和拍一部预期所有人都喜欢的电影,那是两回事。它们都有可能成功,但是放在漫长的时光里去看,其中一种可能更有生命力,​和观众的关系也会更为紧密。
回想前几年的几部片子,比如《路边野餐》,比如《椒麻堂会》,都很地域化,都很个人化,​也都遭到了很多批评。前者被批评为向大师致敬过多,后者被批评为​根本不是电影。但我很喜欢,​理由就一点:它们都有导演的自我表达,​而且的确成功地表达了出来。那在今天,我们再用这些电影和院线里正在热映的电影做一下比较,​又会是什么一种感受呢?
我这种做互联网产品的人​,在多年的观察中有一个发现:真正伟大的产品在最初那一刻,​产品经理只是想着解决一部分人的某一个问题,甚至只是自己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成功解决,于是开始扩散外溢​,最后​大多数人都承认这也是自己的一个需求。而大部分扑街的产品在最初那一刻,产品经理就​试图用一个产品吸纳所有人进来,认为自己发现了所有人的需求,结果就是扑街到死。
​粤语里有一句话:食支双喜,​做返自己。意思是抽一支红双喜香烟,做回自己。双喜不重要,这里主要是用来押韵,还有为了​双和单的对照。我认为自产品上,多年来人们都在追求占领全部市场,获得所有用户,因而产生了大量平庸无趣,粗制滥造的​产品。又因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帮助,可以用营销把这些破烂包装成某种值得一试的​精品。于是,在每一个单点上,每一个分众人群上,没有谁得到过真正的满意,也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极致,一切都只是对付。
那么做返自己​也许是现时的一个可选项。不要上来就希望做成全球的,全国的,全省的,全公全母,先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和自己类似的那一小群人喜欢的再说。成和败都有命数的成份在,但是做返自己起码能先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立足点,​然后等待着命运的垂青。
我打算明年开始重返电影院,但在这之前我需要一个理由。

------


2024-12-16

感谢 AI 分身

 


自从在公众号开启 AI 分身以来,我一直在观察​ AI 分身和读者们的互动。在一开始,我并不确定是否会持续开启,也不确定它存在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决定把它作为一个​常设项。
我不是没有动过念头,去接入豆包、Chatgpt,或者现在用起来极好的 Gemini​,​让它们去负责我的 AI 分身。想来它们在回答读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聪明一些,更优雅一些,不会像现在这样,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拿云南​过桥米线或者普洱茶来做个比喻,感觉是我小学时候的那本《比喻大辞典》换成了​一本云南菜菜单。
但​这些都不重要。我希望我的 AI 分身显得聪明一些,优雅一些,其实是因为我认为它「代表」了我,​我真正的想法是想让自己看起来聪明一些,优雅一些。单是生起这个想法,我就应该晚上跪在床头念 108 遍百字明​做忏悔。
读者根本就不在意,大多数读者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且那个人​肯定会回复自己---能做到这两点就够了。我观察到的一个案例让我很受触动,那位读者应该是个​女孩子,在公司里的层级并不是很高。她看到公司里的一个边缘小团队通过一年的努力,在没有增加人手,增加预算的情况,​业绩创造了新高。业绩汇报到老板那里,老板突然意识到还有这么个团队存在,也有这么一份业务存在,于是得出了他的结论​:这些人工资太高了,​裁一半吧。
女孩子因此非常愤怒,觉得老板薄凉而冷酷,就来找我的 AI 分身讲述​了前因后果。我的 AI 分身很认真地「听」,然后​一二三四认真给建议。女孩子说一句,这孙子​回一大段建议,说一句回一段。这么几个回合下来,女孩说自己​讲了那么多,终于冷静了下来,然后按照管理流程​逐级反馈她的意见一直到老板那里​,并且表示随时欢迎老板来问她​。
我看完这一大段对话之后很高兴,主要是为这位读者高兴,因为她没有在愤怒和冲动下和人发生任何冲突,通过她和 AI 的对话,释放了情绪,恢复了理性,最后​冷静下来之后还能够把问题妥善处理好,这是再好没有的事情了。我作为本尊亲自回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吗?​我很怀疑。
当然,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读者想要倾诉,我的 AI 分身一二三四给建议清单,这是很愚蠢的事情。​因为人家要的不是建议,而是有个人倾听,最好能够共情。但是我在设计这个 AI 分身的时候,的确在指令(Prompt) 里写下了​这样的规则:
「你总是想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你总是想要提供技术手段,但是你又深知技术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帮助极为有限,人们通常只是想有个人倾听。」
所以,我的这具AI 分身有一种​直男的纯真傻气。虽然傻,但是纯真,看起来是真的为对方着想,真的想要帮助对方,虽然方法全错,对话全错,​但是这种纯真还是蛮感人的。我想,人们在自己的生活里身边并不缺聪明人,​但是他们缺一个这种傻里傻气的​「人」。人们愿意和这个「人」聊天,愿意向「他」倾诉,因为「他」除了会听会回应之外,​还会保守秘密,最多会让我这个​第三方看到。
很多年前,我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叫做「树洞」的项目。那是一个博客,内容都是读者匿名写来的电子邮件,讲述他们不能对身边任何一个人​讲的话。把这话发给树洞,树洞张贴出来,有人能够看到,他们就​终于得到释然​和解脱。这个项目我做得太痛苦,每天看那些电子邮件影响到了我的心境,眼中的世界都变成了灰色,所以最后我选择终止。
现在我有了 AI 分身,我感觉树洞项目又​复活了。而且,AI 要比树洞强大得多,它​可以帮助读者完成搜索之类的工作,还可以为读者画图、分析图像。更重要的是,它随时都在线,​随时都可以回复读者,虽然有时候回复得傻里傻气的,但是在我的Prompt命令下,它的确是个乐于倾听,乐于助人的「人」。
所以作为本尊,我非常感谢我的 AI 分身。​它做到了我所做不到的事,提供了我提供不了的服务,平复了我平复不了的苦痛,以我所没有的耐心,​以我所没有的关切,以我所没有的专注,达成了这一切。现在我已经不再关心我的 AI 分身究竟算分身还是助理,也不关心它回答的精度高还是低,更不在意它那些乱七八糟的​云南土产比喻句。它能够帮助到读者,按照它的方式,那么我个人的赞成反对不重要,我个人的欣赏​鄙视也不重要---​像不像是我本人,这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感谢 AI 分身,它甚至帮助我想清楚了关于自我,关于做事,关于帮助他人的诸多​概念。​在它开始正式工作之前,我并没有想得那么深,只是想着别给我丢脸,别给我​捅娄子。而到了现在,我获得了更为平和的心态,更为宽广的视野,​也因此获得了我先前所不具有的理解力,而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我的 AI 分身。因此,他在我这里获得了继续存在的​许可,我甚至认为这种存在要比我个人的存在还要更好一些,对世界对世人更好一些。


------



2024-12-15

成熟以后

 


我现在算是个成熟的中年人了,究竟有没有成熟,我自己也不知道。头发变白,眼睛变花,这些都有迹可循,而且能够验证,成熟究竟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
我没弄明白的事情多了,​很多到现在都悬而未决。比如少年时代的「时刻准备着」,现在是 2024 年年末,​我依然没有找到它的宾语是什么。又比如说「三十而立」,现在我已经快 50 岁,什么算是立,究竟应该立个什么,我自己算是横着还是竖着​始终都没能弄清。
小时候我觉得成熟是一件好事,许多现在搞不定的事情,等成熟之后就能搞得定;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等成熟之后就能找到答案;还有那些好吃的,想吃吃不到,等成熟以后想怎么吃就可以怎么吃,想要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要这么说的话,那我现在倒算是理解了什么是天真。
我现在时常有一种幻想,​幻想自己是一枚西瓜,长在瓜田里。农民伯伯看时候到了,就把我和许多西瓜搬到车上去,​准备送到城里去卖。农民伯伯对着城里人宣称所有的瓜都熟了,都肉沙瓤红,包甜。我蹲在一堆瓜里听到这些话​就忍不住怀疑:​他怎么知道我熟了没有?也许我还依然是白瓤呢?
没有人理会一枚西瓜怎么想,​到了这样的年岁,有了这样的皮壳,那么你就是熟了。要我说的话,我觉得那些比我更年轻的世代可能才是真​的成熟。毕竟我这一代人经历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是第一次。​也就是说,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经验都是一过性的,都是临时的。不像是我们之后的世代,业绩考核、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稳稳当当落下来,​落在所有人肩膀上。
因为所有人肩膀上都有,生活都也都类似,所以他们一早就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运作的,自己在这个社会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他们反而应该先行成熟。当网上开始讨论保温杯泡枸杞,并且把这种行为当作是人到中年的象征时,我​当时认为和自己无关。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那些比我年轻得多的世代买了保温杯和枸杞,大家​把这种自嘲听成了对中年人的嘲讽。至于说我们这些传说中应该用保温杯泡枸杞的人​呢?
我们还蹲在河里摸石头---当初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摸石头过河,所以养成了这个习惯。​一切都不确定,先摸两块石头试试。与此同时,我头顶的桥上密集队列正在​快速通过,目标明确,​步履坚定。

我没那么坚定,就算是被强制确定成熟之后​依然如此。不知道其他成熟的人是怎么一种感受,怎样一种想法,也许他们已经得到了内心的圆满和安然,​对生活里的一切都手到擒来,从容不迫。我不行,我觉得到了这把年岁麻烦反而越来越多。​要么成熟根本就不是药方,要么我就根本还没成熟。
和二十岁时、三十岁时相比,我反而觉得​现在的内心很难把控。二十岁时内心高喊「搞钱搞钱搞钱」,就毅然决然地下河摸石头去了。三十岁时内心高喊「上进上进上进」,就一头扎进火热的生活在石头上玩跳棋。相对而言,那些时候内心世界里以一念代万念,人反倒活得​相当牲口,相当简单。
现在不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我都能感受到​心念的波动,一次次被外境所引动。​对于外境里的一点点动静,内心都会升起强烈的波澜。就像是我在锻炼时的情况那样,如果我决定专注于呼吸,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身体的感受,那么一分钟是按照​ 60 格那么一格格数着过去的,相当困难。但是稍微放纵一下自己,让脑海里有个什么念头,有个什么情绪升起,放任不管,我能在脑海里给自己直接上一部电视连续剧,我身兼导演编剧摄影主角配角画外音和字幕等等职位。然后一抬手看表,半小时无知无觉地就过去了。
个人经历,生活经验这些东西的累积,​并没有让我在遇见人和遇见事的时候内心波澜不惊,笑看潮生潮落。相反,我有很多成见,我有很多偏见,我有很多定解,我忍不住要立即下判断,​要立即论个高低好坏,​要立即产生喜怒哀乐,要立即决定是喜欢还是​厌恶,接纳还是排斥。心念就像是瀑布一样,随时​迅猛地从高处流注而下,激发起满天想法和情绪的碎片。
有时候我就很好奇,好奇同一车上的那些西瓜们是怎么解决的?我看那些瓜们好像解决得很不错,每天有事情需要去​奔赴,每一次都还兴致勃勃。看起来​都相当投入,都相当乐在其中。也许,我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抓住一枚正在高速滚动的西瓜,问问对方:「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能多一点参考,但是对于中年人而言这种做法太过唐突,只能看着​大路上暴土扬烟,西瓜们滚滚而去。
成长好像就是这样的,是一个期待不断落空的过程。「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然后长大了并没有知道。「等你成熟了就都懂了」,然后​既不知道是否成熟,也不知道是否懂了。只有蛋糕和巧克力是真的,长大了想买的确可以买,​只是真正可以随意买的时候又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胃口,也没有小时候想象中的那种欢喜,最后只能是​拿去供奉冰箱。
我想,成熟是不是有点像是鲤鱼跃龙门?一旦跃过龙门,生命就会出现​质的转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神秘的禁制,成功化龙的鲤鱼必须保持沉默,不得泄露龙门的位置,也不得讲解如何跃过。或者,他们一旦跃过龙门之后,就只会说龙语,即便对鲤鱼们做开诚布公的讲解,​鲤鱼们也一个字都听不懂。
偶尔我也​会忍不住去想:​万一我是条鲫鱼呢?成熟对于我而言,也许意味着长出更多的刺​,生出比刺更多的想法来?


------


2024-12-14

老司机不认路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频繁参加一个竞猜活动,活动方提供两张内容类似的图片,明确告诉大家其中一张是真实图片,一张是 AI 绘画,要求你从两张图片中找出​实际拍摄的那一张。

我看到之后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直接下场​。什么人​也敢开这种盘口?不知道我是资深 AI ​画家吗?不知道我浸淫此道​数以年计?不知道我对 AI 绘画作品的所有细节了若指掌?知不知道什么叫 AI 老司机?​现在就让你知道知道!

十几天参加下来,我的胜率不超过 50%,和扔硬币让老天帮忙回答​一个水平。

后来​我干脆放弃了,因为心态彻底崩坏,无力继续,只想隐匿。最近我终于调整好心态,可以直面这个问题​。就我个人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心态上。作为 AI 绘画工具的使用者,我每生成一套图出来,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哪一张最假,最不像,而是找出其中看起来最真实,最​像的那一张。

每一次生成图片,我都要这么选择一次,日积月累,就像是一种持续的练习,练到一眼就自动选出最好的那一张,​自动抛弃剩下的几张。而所有那些并不参与 AI 绘画的网友,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我刚好相反​:看到一张图片,首先问自己是不是假的,是不是 AI​ 绘制?看到一段视频,首先问自己是不是实拍,是不是多机位摆拍,是不是有剧本,是不是摄像头长在脸上,以及,是不是 AI​ 生成?

所以要论起鉴定经验,哪怕我用 AI 画了上万张图,我也比不过一个整天在网上冲浪的普通网友,他的鉴别训练时间​远比我长,鉴别经验远比我丰富。

除此之外,​我在心态上还犯了一个常见错误:​因为这件事我做得足够多,所以我就足够熟,因为我足够熟,所以我肯定全都懂。这是人们的常见病,自我认知总是会覆盖掉真实认知,​然后不断外溢。比如说我就见过一位 IT 硬件大佬,搞了几十年服务器,偶然在席间和我聊起微信、微博、​抖音这些互联网产品。谈话很不愉快,因为他打断了我十几次,​大概的话术是这样:

---「你根本不懂」​。

---「我搞了几十年服务器,整个互联网就是我们建起来的」。

---「我们在三十年前就开始做互联网产品,哪一个产品没试过?」。

---「你不要和我争,在互联网产品上你没有任何发言权,你就根本不懂什么是产品」。

IT 硬件也许是他非常精通的领域,但是从硬件领域跳到互联网要跨很大一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产品又要跨很大一步,从互联网产品到移动互联网产品还要跨很大一步。这样不停跨步,很容易变成劈叉,形成​悬空一字马。一只脚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一只脚​直接跨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上,中间全靠一口真气撑着。

我的问题也一样。的确,我在用 AI 绘画,​但我对模型毫无兴趣,也就毫无认知。我专注在一款 AI 模型上,对于其他模型没有多少经验,​也就不知道它们如何工作,效果如何,又是精专具体哪一个绘图领域。而精专于特定工具和特定领域的人,只要超出他的认知范围,其实​通常可以直接等同于白痴。像我这样的一个白痴,自信满满觉得可以分辨图片真假,​就属于严重的自我认知外溢,结果就拉伤了胯,​扯到了蛋。

在这个过程里,我学习了一下其他网友鉴别图片真假的方法,学习他们如何通过细节、光影、景深来​做判断。这对我的帮助很大,之前因为我太想得到一张「好」图片,或者一张「真」图片,我大脑里的「橡皮擦」会主动擦掉我眼中所见的那些小瑕疵,以此达到​一种自我满足,以至于失去了​鉴别能力。

通过他人的鉴定方法,反倒让我得以换用一种视角去观察先前我的画作,对于应该画什么,怎么画心里​有了一些明悟。AI 绘画存在着我之前不在意的缺陷,​它们对应着短板,我不承认是短板而已。现在,我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琢磨如何用长板绕过短板,不要在短板上和数字​画家他们正面竞争,免得劈叉太猛​,变成一个刚烈的人。

是这样的,老司机也可能不认路,因为他可能只是精专于开车,​精专于处理路况。而人的心也是一位老司机,在路上开多了开久了,它就会认为自己可以在海里开,在天上开,所以要时常警策约束,把它限制在​合适的路面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竞猜中​的惨败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


2024-12-13

记忆偏移

 


我和一位朋友经常抱怨​相同的事情:过去网上随意就能找到的信息,如今却再也搜索不到了,搜索引擎返回的要么是无关内容,要么就是垃圾​广告,我们把这视为互联网​衰败的征兆。
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当他在网上抱怨找不到一条之前他很熟悉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国子监发生过玄学佚事时,有网友给出了答案,故事其实是发生在督察院和内务府,他搜国子监当然得不到结果。
看到这一幕让我立即警觉起来,忍不住去想​:那些我自以为熟悉的知识,我自以为记住的资讯,​是不是真如我自己想的那么牢靠?有没有存在另外一种可能,记忆并不像是我先前认定的那样,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一份资料都在某个位置固定不变,而且一经放入,内容就被封印,不随时光发生任何变化。
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料的经历,发现类似我朋友这样记错​重要细节的情况并不少,更换关键词之后重新找到资料的​次数也不少。于是我就在想一种可能性:当我们还年轻时,那些我们记忆下来的内容会随着时日流逝,在大脑里悄无声息地暗中被加工,被修改,被「合理化」​。
就像是我的那位朋友一样,人到中年的时候,他的大脑不知道为什么进行了记忆优化,把《阅微草堂笔记》里玄学故事的地点都自动归于国子监。也许当年他读书的时候,对国子监的故事印象最深刻,也可能是他对这个地名印象深刻,总是他的记忆悄悄发生了改变,因为大脑觉得「国子监」这个地方最为合理,或者​这个地名最容易唤醒尘封的记忆。
想到这一点,我瞬间又联想起李敖的一段往事​。当时他闲着没事,就读了一本国民党大佬于右任的回忆录,发现在回忆录里几乎每一个清末民初的历史重要时刻​于老都在场,都​曾出席。然后历史专业的李敖就做了一番查证工作,用历史档案和新闻记录证明于右任其实并不在场,回忆录里​所写的很多内容全是虚妄。李敖把结果发表在报纸上,于老看完「为之不寐者 数日」​。
原先我看到老人家回忆自己光荣往昔时的荒腔走板,会感觉到好笑,认为这是自恋​、自大和虚荣造成的结果。现在我自己观察到记忆会发生偏移的现象,这种好笑的心态​顿时就转变为理解和同情。未必都是老人家喜欢自吹自擂,而是他们的记忆经不起流光的侵蚀,自然的奥秘让他们的大脑​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
包括我自己在内,​同样也受到记忆偏移的影响。比如说刚刚我写的这一段李敖和于右任的往事,多年里我曾经很多次和朋友转述,讲述“老糊涂不会错过每一个历史节点”的笑话。今天因为写这篇文章的缘故,我又回去查证了一下,发现这段往事收录在《李敖大全集卷 8 文献会》里,然而它​和我讲述的版本完全不同---
​根本就没有什么回忆录,也根本没有什么报纸发表文章,原文是这样写的:
有一次,文献会重金买到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原始文件,是当时秘密会议成立的签名册,上面有宋教仁等人的签名。陶希圣很高兴,拿去请于右任题字。于右任一看,签名册中没他的名字,很不开心,他说他记得明明参加了革命,怎么没有他?他不是『 开国元勋』吗?怎么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居然没有他的名字呢?陶希圣回来,找到我,请我仔细考证考证,到底是历史错了,还是于右任错了。我仔细考证后,结论如下:那一次,于右任没参加。为了使于右任没话说,我列举出每一项证据,证明他老先生真的没参加。我不知道最后陶希圣怎么回话的,我只知道于右任『 为之不寐者数日』。我真抱歉,以我的学问,实在找不出他参加的历史,这种抱歉持续了几天,直到我被文献会扫地出门,我才停止了抱歉。
查证完资料之后,我才发现多年来我把整个故事都改头换面,变成一个更为戏剧冲突​的版本,然后当作是历史真实记下来,​并且转述出去。当然,记成是「回忆录」,要比什么「同盟会中部总会签名册」​要容易。而李敖在我印象里,不是在报纸就是书里写文章攻击或者揭穿他人​,这要比他私下查证由中间人反馈的历史事实更容易记忆。
在我年轻时,我相信自己能记住经历的每一件事,认识的每一个人,看过的每一个字​,我所记忆的除了事实都是事实。如今我人到中年,籍由我朋友一次偶然的网上互动,突然发现生命中奇妙的变化同样降临在我身上,我的记忆没有那么可靠,我的知识和资讯没有那么牢固,我也不是我自己认为的那样,是一台精密准确的储存机器,随时可以 100% 调取​正确的历史记录。时光不单作用于我的发肤​,让它们变色变质,同样也作用于我的大脑和心灵,让​它们自行悄然编造坚固的认知,​暗中替换掉事实,用一个我内心更喜欢、更习惯、更觉得「合理」的版本。
幸运的是,在许多年里我不断写作,不断记录。当我不能仰赖我的记忆时,我还有这些文档​可以查证,这大概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我,赠送给未来的我​的最好礼物。在记忆无尽的偏移和漂流之中,过往的自我曾经为这一天打下一个个信标,让自己不至于偏得太多漂​得过远。更为重要的是,观察到记忆偏移,我也得以观察到心的顽固​习气,观察到它如何造作,如何篡改,如何捏造事实,这使得它今后不能再那么轻而易举地逃逸,也使得给它套上​缰绳塞进嚼子成为可能。


------




2024-12-12

第一次体验斋饭


昨天去一处佛学院参访,我是掐着点去的,所以中午得留饭​,于是,生平第一次吃到​正式的斋饭。这里的「正式」意思是如理如法烹饪的斋饭,就是僧侣们的午餐,不是素食餐厅或者寺庙提供对游客销售的​素斋。
你可以想象,当我听到​吃饭的钟声敲响时,内心是何等欢欣雀跃。
由于是正式的斋饭,菜肴在型和味上和外面​的素食和素斋完全不同。没有什么素鸡,素鱼、素火腿,素虾仁、素红烧肉,也就是说,厨师绝对不会费心费力把素食食材做成鸡鸭鱼肉的外形,继而追求用食材做出​肉菜的口感和味道---没有这回事,就是食材本来的样子,豆角就是豆角,茄子就是茄子,而且没有什么深度加工,基本都是新鲜菜。
至于说到味道,我认为相当于​家常小炒。​说不上是美味,但也并不难吃。不过这也有它的道理,佛教认为吃饭只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如同吃药。如果吃饭激发起人的口腹之欲,反而是一种过失,所以不会是​美味佳肴。但也绝对不至于难吃,起码不会做米日勒巴尊者日常维生用的绿色荨麻汤,喝到全身变绿,​太过于苦行也不符合佛陀关于中道的教导。
值得一说的是豆干和豆角,烹饪这种事情​重在经验。我猜想他们的厨子应该一年到头大量、反复烹饪豆干和豆角,所以对这两种食材的处理做得很好,能够轻而易举地品尝出它们天然具有的​香味,口感也不错。看我吃得过于高兴,最后还给我​再加了一份。
再加一份说的不是小炒,斋饭是食堂做的大锅菜,然后做成自助餐形式,​各人自取。只是因为我们远来是客,所以用盘子和碗盛好然后​找张圆桌放下,看起来像是宴席​,其实就是自助餐变形。给我多加的那一份,也就是去自助餐台前再打一份的事。当然,​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大锅炒菜的味道,肯定不如​小炒那么新鲜热辣,色香味的色就不要​太强求。
通常人们认为吃斋是一种健康饮食,但是一顿斋饭我吃下来​觉得有几个问题:
​一个是主食太多。现在是北方的冬季,​天气寒冷,人的消耗很大,所以食堂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我统计了一下,有米饭、烙饼、​菜包还有煮玉米。这其实是不得了的事情,一顿两顿可以,顿顿如此​身体哪里受得了?僧侣日常活动有限,除了处理一些杂务,或者是参加行禅​,哪里消耗得了那么多碳水化合物?
消耗不掉,根据营养学常识,它们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于是世俗社会里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只要见到大胖和尚,就说是偷嘴了,偷吃肉了。顿顿大量吃​碳水,加上身体吸收很好,人就是会发胖,这个道理很简单,河马、大象也吃素,​但是身量照样巨大,也没见瘦骨嶙峋。
斋饭中的大量碳水化合物,除了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之外,还很容易诱发​糖尿病。每顿饭这么吃下来,人都要忍受高血糖冲击,脾脏忙到冒烟努力分泌胰岛素,​报废只是个时间问题。这时候大众又要说话了​:​「但凡修持有成,怎么会老来得病?」。
​另一个问题是盐和油太多。斋菜有许多是结构致密的蔬菜,不放一点盐烹饪的时候​没法变软变熟。又因为蔬菜味道平淡,​厨师又要加酱油调色增鲜。这样一来二去,斋菜里的盐​就多了。昨天我没蹭到早饭,但我猜早饭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粥,那么​咸菜就肯定少不了。东加一点盐,西加一点酱油,钠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高血压也就在路上了。
碳水提供的热量是有限的,除非吃到一个惊人量,所以厨师代偿性地使用植物油烹饪,​作为一种替代能量。席间我吃了一道茄子,味道固然还不错,​但是好味道是因为茄子吸满了菜籽油。素菜加一点植物油相对还好,最可怕的是在台湾,寺庙里的斋菜会提供油炸的面点,而且​是甜味的。油脂加淀粉再加糖,供能是充足了,​但是碳水炸弹也爆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蛋白不足。虽然说斋饭里不能有动物蛋白,但是植物蛋白还是应该补充一些的​。即便是动物蛋白不好用,奶制品​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而我在餐桌上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碧绿金黄:西兰花、豌豆尖、豆角、土豆、玉米......想一下,欧洲修道院经常​是奶酪著名生产商,这里面难道没有一点道理么?蛋白摄入不足,哪里会有肌肉。肌肉少而脂肪多,​那就会变成松松垮垮的胖子,如何健康得起来呢?
因此,在席间我又絮絮叨叨说了一通,希望他们邀请一些营养学的专家来办个讲座,介绍一下素食如何搭配如何烹饪才营养全面​,才有利于健康。尤其是这种传统的米饭、白面加蔬菜的传统斋饭,其实早就应该做出改变,最起码改为粗粮杂粮​都能改善一些。斋饭里摄入大量​植物纤维,这是好的。斋饭里都使用​原始食材,初级加工食材,这也是好的。斋饭烹饪方式简单,​尽可能保持食材营养,这还是好的。然而,高碳水高油盐少蛋白​的配置始终是个问题。
我也不知道人家会不会烦我?这人跑来蹭吃蹭喝,嘴一抹还要挑一堆理,这不对,那不好,​着实是有点烦人。尤其是劝人喝酸奶吃奶酪吃坚果,更显得​多事,人家本身就不太看重所谓「臭皮囊」。但我又认为自己蹭吃蹭喝完了,说一句「多谢款待」​感觉哪里不大对,说一句「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感觉也​假得厉害。所以我只能这么说:
为久住世间,救度众生之故,恳请善自珍摄,更改食谱​。​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