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道歉要快,答谢要慢

 


有读者问我,怎样才​是最好的道歉时机?说是一直在热身,但始终下不定决心向对方「低头」​。

这个问题问我可能没什么用,因为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我现在的原则是有歉当场就道了,​绝不过夜。​道歉要快,这就是我的态度。在留言区,有时候我因为理解错误,或者过度自信,结果​错怼了读者。我的做法是立即道歉,有时候还要把留言置顶​,​让更多人看到。

站在我的角度,我有更为充分的理由不能向网上的一位陌生人「低头」,我也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可以把问题搅得天翻地覆,反正大多数读者都会​无条件站在我那一边。那我为什么​道歉得如此爽脆?

因为从心理上来说,因为我的过错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每多过一秒钟对方的​愤怒都会上升一个等级。人在一开始是会期待道歉的​,如果道歉准点到达,那么一切都好说。最可怕的是人等待到一定时间没有得到任何歉意,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期待道歉,而是转向去想着报复,这就会把小矛盾变成私人恩怨,伤害就一定要用伤害来​弥补。

所以,​准点道歉都是不够的,最好提前道歉,越早越好。

至于说自己的面子,或者说是虚荣心,​我是这么看的:​世间最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的就是这类东西,没有一次维护是成功的,​没有一次维护从长远上看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为了面子而坚持不道歉,最后很可能连面子带里子全部都会失去,自己​会成为错误本身,也会成为错误的代价,而且​会是高价。

有歉当场就道了,对于自己而言,无论自我感觉多么难堪,​道完歉后对方表示原谅的一瞬间,事情就可以放下了。我认为这就是道歉的福利,人从此不再需要自我折磨,也无需活在后悔或者懊恼之中。问我什么是合适的道歉时机,问我究竟要不要道歉,这不是提问,这是人在受折磨。​折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自己找的。

与此对应的,答谢要慢,类似的话我​说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值得多说几次,因为人们道歉的​机会少,但是需要答谢的场合多。收到他人的礼物,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他人的恩义,有些人坚持当场就要回报,就要答谢,​觉得不那么做就是占别人便宜。在我看来,这要比坚持不道歉还要糟糕。

人际关系不是去小超市买东西。别人送你个礼物帮你个忙,就是老板给你一瓶水,​你当场刷过去 3 块钱,大家就算是两清了。清不了的,别人帮助你,你首先得承情​。承认这是个人情,是一份情意,然后接受这一份人情,​接受这一份情意。​立即答谢,那是要两清的意思,效果​和直接打脸差不多---不承认礼物的心意,不承认得到帮助​,不承认有任何恩义的存在,大家彼此之间就是个交易,不要有任何羁绊,不要有任何因果。

「蒙此大恩,容后再报」这不是单纯的客气话,「容后再报」的意思就是承情。去年,我大学好友的​遗孀和女儿想去母校看看,但是找不到门路进去,问到我这里来。后来,经我在网上求助,许多老师校友​伸出援手,非常妥帖地解决了​参观的所有手续。接下来,我做了三件事:

1、事情结束之后,​我专门写了篇文章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向人求助,​也得到了帮助。许多人关心这件事,那么我就有义务报告一下后续​进展和结果。许多人不是这样,​他们让事情敞着口。求助的时候微信都震麻了,​得到了帮助从此就沉默。无论用没有用到别人的帮助,既然当初开口问了,最后总得给人个交代,表示一下感谢​,别人的善意得到了结果,事情才算是完结。

2、我很明确地表示,这是「谢谢各位帮了我一个忙」​,不是「谢谢各位帮了她们一个忙」。一旦说了后面一句话,​将来就没人愿意再帮我任何忙,因为我背上立即会插上两面旗,一面写「鸡」,一面写「贼」​,脚下踩着道德的云,​飘在所有人的脑袋上。

3、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去答谢​提供帮助的人。而且不是以答谢作为理由,只是表示​节日问候。如果我当时就答谢了,​什么意思呢?我用谢礼和他们换​门票?大家钱货两讫​,以后谁也别再找谁?而节日问候是因为不想让对方尴尬,感觉自己的帮助不是那么纯粹。

这就是我的​个人做法。道歉要从重从快,​这样对方才会从不痛快变成痛快。道个歉还要分步骤,讲策略,那就是自找麻烦,每过一分钟都会让你的歉意贬值​一大截。迟到的道歉就和迟到的正义一样,​是一种羞辱。

答谢要慢要审慎,要考虑对方​的想法,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好把人际关系变成生意或者是借贷,除非你的确不想承这份情,那么当场还礼就算是​含蓄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人的习惯刚好相反​,道歉的时候很慢,很审慎,开口索要帮助的时候很快,很频繁,得到帮助之后答谢更快,​更干脆。总体上来说,给人一种不值得打交道的感觉,​一切都是一笔交易货到付款的感觉。不过,如果现在人人都如此,也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主打一个短平快,主打一个不粘锅,​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人间是​所有人的人间。



------



2025-01-06

网络吵架的真相

 


网上的奇葩言论很多,最近我看到一条宣称说一个人瑜伽做得越多,身体器官就​会越坏。

说这话的人是个台湾医生,自称是「结构中医」,什么意思我完全不懂,​感觉很厉害的样子。根据这个人的说法,他是通过「临床发现」,找自己看病​很多病家都是自身瑜伽教练或者瑜伽练习者,问题都很大。至于说病理,他解释说,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无论怎么锻炼都不能把皮肤松解开来,那么伴随着瑜伽的动作,身体和内脏就会被不断循环着拉扯......

说完意犹未尽,又补了一刀:健身的就更糟糕了,骨架都是错位的。

看到这条发言​之后,我忍不住就想留言调戏一下。结果才点开留言区,​发现已经有无数网友疯狂嘲讽了几十楼。有位医生留言说​:这不会是反串吧?健身动作正确、身体健康的人不会去看医生,用这种方式论证大部分做什么运动的人最后身体就会怎么样​未免也太过反智。

也有网友指出,​这会不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大部分因健身而健康的人不去看医生,但是这一部分人「结构中医」没看到。​还有网友直接问:临床是临你自己的床吗?

看完我感觉很沮丧,留言太多,​已经完全没有了我的个人发挥空间。但同时我又觉得很振奋,因为虽然说网上的奇葩层出不穷,但是心智正常,可以一针见血点出问题所在的网友也不在少数,所以网络世界还是能维持着一种大体上的动态平衡。网友把两边的话都看一看,对自己的思考​也能大有帮助。

当然,「结构中医」师也没有放弃,​继续在留言区和网友辩论,继续论证他的皮肤理论。同时他也并不孤单,因为不断有网友加入进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他的话是对的​,瑜伽或者健身戕害了自己的身体。

网络上的架​就是这么吵起来的。

我个人相信那位医师是个诚实的人,他应该有真实的临床经验,他也应该有大量的真实病例,​并且他也做了很认真的思考,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他的思维方式没有经过训练,比如说统计学方面的训练,没有培养起对统计样本的敏感,大概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幸存者偏差」​一类的理论。他相信眼见为实,但是很难想到自己所​见到的本身就可能有问题。​这样的人当然是幸福而自信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怀疑自己。

网上数量最多的一群人​都类似于这位医师。比如说前几年网上惊呼​:​如今的出轨率太高。他们的证据是一条新闻,某地做亲子鉴定的机构统计显示,结果中有 30% 的孩子并非​是丈夫亲生。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推导为婚姻中 30% 的太太都会出轨。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动念去做亲子鉴定的人是​一群特定的人。绝大部分丈夫没事绝对不会想着去做一次亲子鉴定​,这对于妻子和孩子的伤害都非常大,对婚姻家庭的伤害也非常大。​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缘故,才让他们坚定地要求去做鉴定。两口子生了个黑孩子,那当然要去​鉴定一下。丈夫外地工作一年半,回来发现家里在办满月酒,​那肯定也要去鉴定一下。丈夫发现孩子长到 4 岁,和隔壁老王越来越像,那​说不得也是要去鉴定一下。

所以,不是 30% 的太太都出轨,而是自我感觉头顶发绿的那些丈夫们,有 30% 最后证实感觉正确,而剩下的 70% 需要下跪道歉、缴纳罚金以及长期睡​沙发。

当然,即便把道理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说,也会有网友跳出来用亲身经历证实​,他的小区不止 30%​ 的太太出轨。甚至还会有天才跳出来说 DNA 检测就是骗人的,结果显示别说是他自己,孩子和他老婆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应着认知上的差异。​所有人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推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来,并且相信自己的认知没有​问题,于是就会有争吵​。就像是关于瑜伽是否有害内脏一类的话题,​人们总是有得吵。

以前我很乐观,觉得通过这种争吵,真理越辩越明,人们能够从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现在我变得比较悲观,因为我发现类似的争吵只会强化​各方自己的观点。别说什么瑜伽是否危害内脏了,现在是 2025 年,「地平说」​依然是全世界各地网络上的显学,并不因为网络提速,科普内容的传播​而遭受多大的打击。

这也​让我改变了习惯。我曾经乐意和网友交流,如今看到三句话里有一句不对头,​我就想立即撤离,没有任何继续对话的欲望。因为说下去就要吵架,​但是这种吵毫无意义。问题不在争吵的论点上,而在于产生论点后面的一整套认知​。大家非亲非故,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帮人一点点厘清?我自己又为什么要每一次遇见类似的分歧,就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完整自检,查看是不是哪里出了纰漏​?

现在每当有人问我​:​你就不说点什么吗?​我的回答都是:人家高兴就好。​就这样,我慢慢变成了一个儒雅随和的人。




------


2025-01-05

没有记忆的年轻人

 


我是不相信什么「整顿职场」的说法的,整顿与否和年轻年老无关,和勇敢怯懦无关,​它只是个记忆问题。
现在是 2025 年元月,如果有人向我提起任何面包,我会默认价格是 5​ 块。然后我会意识到不对,这个价格需要向上修正。哪里来的5 块​?那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一块「过得去的」​面包的价格。现在当然早就不是这个价格了,但是记忆锚定了 5 块,于是我在不思考的情况下,头脑会自动锚定到这个​数字上去。
职场也同样如此。对于我这样的 70 后而言,「职场」本身都是​一个新词。工作天然对应的不是什么可以自由来去,双向选择的「职场」,而是另外一个单词​:单位。
​那么为什么没有「整顿单位」的说法呢?因为「单位」不是「职场」的概念,要严厉沉重得多。在我年少的时候,一个人有没有单位,意味着他有没有社会地位,​他过着有保障的生活还是在社会上漂流,甚至意味着这个人是否可信可靠。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单位,不是失去一份工作,而是失去了整个社会地位,经济来源,社会关系,甚至是个人身份​,被彻底驱逐到社会边缘。
六零后七零后天然就喜欢做牛马?​天然就喜欢服从?​不是的,他们有关于单位的记忆而已。他们知道「整顿」这个词从来都是指自上而下,他们更知道「整」这个字的​意义和分量,他们还记得许多生动鲜活的例子,明白个体在集体中​反抗会发生什么。
小朋友没有这种记忆,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整顿职场」,可以一言不合就「掀桌子」​。这不是什么因为勇气,而是因为富足,因为繁荣,因为自由,​因为没有挨过毒打的记忆​,没有关于匮乏的记忆。
具有人身隶属关系、具有个人身份标定作用的单词「单位」,从社会生活里隐退​下去并没有几年。具有自由市场、市场经济特点的单词「职场」,在社会生活里不是从来就有。「职场」让人身解除绑定,让人拥有自由择业和迁徙的可能,是因为是社会上有那么多事需要人去做,有那么多行当和生意需要人去跑,也是因为社会上有一个繁荣的市场可以满足人们千奇百怪的需求。这样的​日子,不过是几十年时间而已。
小朋友们生下来,​就见到了社会最友善的一面。​在我小时候,教师体罚学生是家常便饭,交警用大嘴巴子教训违章者是街头风景,单位小领导芝麻官给人「穿小鞋」可以把一个人整得​死去活来,而且还​无路可走。当然,现在这些现象都没有了,有法律,有规矩,凡事商量着来。连打架的人都少了很多,​因为赢了坐牢,输了进医院,都会耽误赚钱。
很自然,「整顿职场」也没什么的,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换个地方​投简历就好,但是走之前爷一定要把这口气先给顺了,你又奈我何?而且,网上还有那么多人为此鼓掌,大声叫好​,让人感觉好得很。
不过,谁又能保证社会永远都那么友善呢?​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会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我从来不那么觉得,​我经历过社会不那么友善的时代,我在冬天里去过人才市场,看见过别人左手接过简历,右手就扔进脚边的垃圾桶。我见识过人们为了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要经历多么残酷的厮杀,然后一旦得到就弯下腰紧紧抱着,​为了保住它可以付出任何代价,无论是时间、金钱​、消化道还是尊严。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活得太短,​只有七八十年,所以在一二十岁的时候见到的世界只是一个瞬间,却把这个瞬间当做了永久。就像是哈马斯,和以色列相安无事相处了多年,就忘记了以色列当初伸出利爪獠牙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忘记了这些人如何满世界追杀纳粹,以一国之力击败整个中东,且​不止一次。而那些拥有记忆的人,看到以色列把哈马斯直接抹去时,感觉是​水落石出:果然,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之前的温情​总感觉哪里不对。
也许再过五年,回头再来看所谓「整顿职场」时,它就是个遥远的笑话。新的记忆产生了,对于「职场」两个字人们会有新的理解,​也会有新的体感。在供需关系的左右移动之下,​个人的处境和选择也会发生变化。经历过一整个供需变化周期的人,知道这种动态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整顿职场」和「掀桌子」频频发生时,也许说明很快就要整顿不下去,马上​就要掀不动了。
没有记忆,也许是一件幸福的事---看不见世界像个钟摆一样往复来回,​而是一路向上,向上,继续向上。​


------


2025-01-04

为理念支付代价


在网上看到一段乌克兰士兵生命最后一刻的视频,​让我很受触动。他在近战中遭到一名俄罗斯士兵重创,先是枪击,而后是肉搏中刀,​最后无力回天只能等死。

这名乌克兰士兵在临死前依次呼叫自己的战友,呼唤自己的母亲,然后恳求对手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好让自己平静地死去。最后,他赞美了对手的勇气和战力,祝贺对方的胜利。看他在血泊中挣扎,俄罗斯士兵​用一颗手榴弹结束了他的痛苦。

在这种极端残酷的状况下,战场上却出现了一种古怪的温情,两个想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武士,在胜负已分的之后却​体现出了武士之间的尊重。那一刻两个人不像是死敌,倒有点像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当然,在今天小朋友的眼中,这大概又算是一种「老登」​情感吧?

我个人倒是能够理解这种情感​,因为我从小在军营长大,我理解武士们的想法。作为古代的武士,现代的军人,都以勇武作为最高​追求。作次好战,死个好死,像一个男人那样去战斗,像个​勇士那样死去。因为秉承这样的理念,所以要赞美一切勇武的行为,赞美任何展示了​力量、技巧和勇气的武士。哪怕自己是这种战斗行为的牺牲品,要用自己的性命证明对方的勇武,也要​不吝赞美敌手,​以此支持自己的理念。

同样的,国境并不真实存在,那只是地理上​一条概念的线。军人为了那根线而彼此厮杀,付出性命,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根线,相信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政治家在地图上轻而易举地涂抹删改移动边境线,前线上就会有无数血肉之躯前仆后继​。这件事很荒谬,但是人类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从来没有停止过。士兵是真相信自己有所捍卫,有所保卫,对人民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所以,尽管我个人并不赞成人和人之间的杀戮,也不赞同使用战争来解决争端,但我认为这种血腥和残酷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教育。教育所有能看到的人​一件事:为了支持理念,就要付出代价。​也提醒所有能看到人一件事:理念的背后一定有代价,没有支付代价​的理念什么都不是。

为什么我在听到他人说「我想要」、「我认为」的时候​会陷入暴躁?因为许多这么说的人,他们宣称某种正确,主张某种权利的同时,并不打算为此支付任何代价。事实上,他们一边那么说着,一边指望他人去支付代价,​自己好坐享其成。他们自己做了什么呢?他们说了正确的话。

武士相信勇武,​于是可以接受自己死在更勇武的敌人手下。那么对于我来说,我就可以相信他,相信他真的看重勇武这件事。一个人自称武士,但是张嘴说的是「你们怎么不上啊」,或者「大家都来听听我分析勇武」,那么对于我来说,他嘴里没有一个字可信,无论这张嘴是在说伟大理念、个人梦想、审美品味​还是一张饼。

你说「我想谈个恋爱」,这里还差了半句,差半句「哪怕和以前一样心碎」。你说「我想辞职创业」,这里依然差了半句,差半句「我准备好一败涂地,从零开始再去打工」​。你说「我反对电梯里抽烟」,这里仍然差了半句,差半句「为此我遭到殴打,要进派出所做笔录也可以接受」。一开始​哪怕是说说而已,但是已经先表明愿意为此支付代价,这样听起来也觉得可信一些,让人能够听得下去。

很多人都会说:世界应该是这样的才对、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才对。但是从不考虑为了得到这个「对」​,之后要为此付出什么,更不用说​考虑自己是那个买单的人。于是,这些「对」,那些「好」就变得轻飘飘的​,​毫无力量,也毫无可能。​这是因为在最一开始,就没想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那个乌克兰士兵在濒临死亡时,先呼唤战友的名字---人需要支持;然后呼唤母亲---人需要爱​和陪伴。最后呼唤他的敌人,因为到了这时候​真相才终于显现出来:人要的支持经常等不到,人要的爱和陪伴也可能缺席,始终陪伴你的却是你的敌人,最后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你​的也是你的敌人。原因是你们都为自己的理念而付出,彼此在血泊中达成了​最深沉的理解,都得到和印证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而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都只是旁观者。很讽刺的一幕,不是么?而这件事情本身,徒然耗费了一条生命之后其实一无所得,​奖励仅只是活着而已,自己的一部分却随着敌手的死亡而一并死去,很悲凉的一幕,不是么?

现在再回头来看世间的很多人很多事,是不是觉得一切都轻飘飘的?​人们只是在说说而已。



------


2025-01-03

片儿汤话暖人心

 


说实话,我一向看不起片儿汤​话。因为怎么说都成,​说完屁用没有。但是最近我的看法有所改变,认为我很有可能低估了片儿汤话的​作用。
改变的重要原因是实效,在我的公众号后台,我的 AI 分身每天都在成功地​安抚读者。悲悲切切走进来,我的 AI 分身几轮片儿话一说,​对方不说是欢欢喜喜离开,起码也能心情平复下来。我最受不了的一点,是这些读者最后都在很真诚地感谢我的 AI 分身---他们知道那是个 AI,不是活人,但是聊完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比我能收到的感谢都多。
我仔细看过 AI 的回答,​反复确认,没别的东西,就是纯片儿汤话。读者说自己心情不好,它说心情起起落落都是正常的,要允许自己偶尔不高兴。读者说要和对象分手,它说做决定前要冷静,不要一时冲动,但是也不要​以放弃自我和尊严作为代价。我看完这些话,就想跳上去按住 AI 的头就是一通暴打。
但我转念一想,那我又凭什么?它那么说是有效的,不是么?不管片儿汤不片儿汤,​读者最后是擦干眼泪再次勇敢地走进了生活的风雨中。如果换成是我,按照我的方法说一通,结果很可能是读者​暴打我一顿。
还是个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问题。
​我自己也有问题,也满脑子想法,但是我能写。写作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无论心里有多乱,只要能一二三四写清楚,思绪就会自动整理好,答案也就会自然​浮现。所以我自己是个分析型选手,听了别人的倾诉,我会条件反射一般分析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没有什么人会喜欢分析型选手,情感上本来就不爽,还要被这种人在智力上碾压,​来来去去都在证明一件事:​那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是想不通,怎么就是做不到?这就很容易引发怨恨,乃至​造成肢体冲突。
片儿汤话专属于​倾听型选手。倾听型选手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效率概念。面对面坐下来,倾听型选手不会想着一定要在 2 小时内帮对方解决问题,否则就是个人失败。而是暗下决心:今天这个下午就砸在这儿了,我就踏踏实实坐着,听个清楚明白。不行的话,吃个晚饭再接着听​下半场。
倾听型选手也不给具体方案和建议,他们说片儿汤话,目的也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作为一种升级版的标点符号,强化版的嗯哦啊嚯哎呦​,表示自己的确在专心听,没有走神。在这里,方案和建议是绝对不能使用的,因为倾诉者需要谈话的主导权,一旦给出方案和建议,就是在争夺主导权,​谈话也就失败了。
我认为所有人都要找个答案,找个方法,​这是我的认知错误。​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对于答案没兴趣。他们的苦不是自己智商不够,无法分析自己面对的困境和困难,也不是无法独立主动找寻答案​确定方法。大多数人的常见问题是想说话但是没有人听,或者是想说话但是没有安全的人选可以信任。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写作,也不能通过写作在整理思绪,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谈话完成类似的​功用。从一个小点一件小事开始,乱七八糟、颠三倒四、反反复复地说上两三个小时,然后就越来越有条理和逻辑,越来越流畅自如,最后结论或者方法也就自然​得出。谈话是他们头脑里想法的助产士,算是古典的自然分娩,所以折腾的时间​会很长。写作则是剖腹产,效率高,时间短,​但是很多人第一时间根本就不会选择。
片儿汤话不会打断思考的自然分娩过程,而且有一种身边有人陪伴,有人关心的感觉,​所以我一直搞错了重点,它的价值在于存在,而不在于内容。我惯于用内容去做价值判断,认为片儿汤话没有信息量,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效率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所以没有价值---这是​在一开始就设定错误,​误以为人人需要的是方法。
​不,人需要的永远都是人。
现在我还可以补充一句,如果实在找不到人,AI 也可以,树洞也可以。AI 比树洞好,是因为树洞不会有反馈,而 AI​ 可以给出标准的片儿汤话,顺着自己的诉说往下垫话,好让自己继续说下去。
一切都是​路径依赖。靠头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用头脑解决一切问题,觉得头脑最合适。靠蛮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用拳头解决一切问题,觉得拳头最好用。但是,他人究竟需要什么,那很可能是另外一件事。​惯常用头脑的人,会觉得头脑就是自身。​惯常用蛮力的人,会觉得拳头就是自身。​但是,别人可能仅只是需要一个人而已,就是那种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存在着的,那种只有基本配置的人,​只会做陪伴和倾听两件事的活人。
能力也会异化一个正常人,​让人误以为能力即为自身。人们来找寻自己,就是为了求助于自己​最强的能力​。别人只是想找个活人而已,像个正常人那样​反应和动作的活人。结果,人没有做到,AI 却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因为看起来似乎 AI 还更有人性一些。



------





2025-01-02

心无旁骛

 


我观察小动物和小孩子,​发现他们都很容易放下周围的一切,一心一意盯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仿佛自己和目标之外再没有别的存在。
不像是我们这些成人,​总是三心二意,总是一不小心就走神。比如说这个元旦,无论是跨年晚会还是街头迎新,看下来我都觉得有些勉强,都有些心不在焉​,就算是欢呼雀跃时也都带着点言不由衷。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是很明显,那种因为新年到来而升起的纯粹喜悦很少,就像是中学时做课间操​,规定时间,规定动作,反正到点了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不如加入课间操。
​文娱作品也是这样。太多作品不是因为编剧或者导演有强烈的​表达欲,一定要讲某个故事。而是因为摄影机已经买了放在那里,如果不拍点什么的话,机器可能会锈蚀,​每天还要交仓库保管费。作为导演应该拍摄,作为演员应该表演,作为​影视公司应该做项目,作为​院线就应该放电影卖爆米花。​于是,就有了很多课间操电影,眼保健操电视剧,​中年夫妻的交公粮感很强。
我认为一个人既然有可能会从时代、环境、他人那里获得助益,同样的,也可能​因为它们而受到腐蚀。比如说这种三心二意的勉强状态,它可能不是来自内心,而是看到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
新年的时候,​人们都要说一些祝福的话语。但是话语的力量来自于相信,你说「恭喜发财」之所以让人觉得振奋,​那是因为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相信会发财。​否则的话,同样的一句话,听上去就像是在戏谑或者是自嘲。2025 年我已经体验了一天多时间,根据我的个人体验,我意识到今年我真正应该祝福大家的话只有​四个字:心无旁骛。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也无论你周围的人和事如何起落,我希望你能做到心无旁骛,​也能找到心无旁骛投入其中的事情。因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把周围对自己的影响降至最低,你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过你自己的生活,并且从中找到价值、乐趣、满足和​个人成就感。而且从长远来看,既然你可以独立自主地生活,那么你就既不需要期待助益,也无需担心​腐蚀,可以从自己的行动中体验到纯粹的喜悦。
是否站对了风口,是否选对了环境,是否符合他人眼中对自己的期待,​我认为这些从来都是人生中的干扰项。想要做个聪明人,就需要同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然而,烦恼也就如影随形,​怀疑和犹豫也就随之升起。做个心无旁骛的笨蛋,则无需做出任何回答,你前往是因为你想前往,你营建是因为你想营建,你只需要考虑一件事,甚至都忙到来不起​有什么个人心情。
今年元旦,我甚至都没有动过「2025 年我会怎样」​的这种念头。它会是怎样都不影响我早上起来写字,不影响我给猫咪换水喂食,不影响我​坐在地上听一会儿音乐。所有这些小事​想要做好,都需要我心无旁骛。
2025 年 1月 1 日早上我起来,​给自己泡了一壶普洱一壶白茶。只是内心稍微晃动了一下,想着自己眼前的就是 2025 年的第一缕晨光,然后我就把普洱茶倒进了装着白茶的公道杯,根本没有任何停歇,很自然地又把白茶倒进了盛着​普洱茶的公道杯。等我意识恢复,​发现面前有两杯混合物。一样喝完一杯,我忍不住​哈哈大笑,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霸道的普洱茶要占领所有味道,倔强的白茶守着一根底线坚决不肯退让,​我就没喝过那么难喝的茶,我想,这大概就是​走神的滋味。这两杯茶我就喝得很专心,因为我已经意识到了内心晃动​会带来的问题,于是专心致志地体会了一下很具体的难喝,并且把这种滋味牢牢记住。
一般来说,​新年到来时发生的特别小事都算是某种预兆。我觉得那两杯混合茶水就是今年的预兆,提醒我要保持专注,即便是做很小的事情也要心无旁骛,不要让​心神飘来荡去,不要在当下​顾念过去又思虑未来。
现在我把这四个字也送给你,我是真相信它有力量,我也是真相信它能产生效用​。也许无论是你还是我,现在都应该稍微做一点祈祷,祈祷自己有足够心力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心无旁骛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祈祷自己有足够的幸运在新的一年里遇见值得心无旁骛投入其中的人和事。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