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他们什么都有,除了林忆莲

 


虽然我已被确认为木耳,耳朵根本没有分辨音质的能力,但是组织上并不愿意就此放弃我(组织全称:Pan-Pacific West Coast Organization of Streaming Music & HiFi Audio Enthusiasts,泛太平洋西岸地区流媒体音乐与 HiFi 耳机爱好者组织,简称 PPWCOSMHAE)。 是的,组织的名字略长略复杂了一些,这主要是为了低调,人们不容易记住才是真正的低调。
组织上对我说:小和,事已至此,不如吃饭不如专修耳机。虽然你是个木耳,但是听耳机也许能让你的听音能力提升一些。以后音箱你就不要搞了,没希望的,请你专心致志用耳机听音乐。而且,一定要从入门级的便宜耳机开始听起,否则还是武功全废。组织上劝你不要自作聪明,又有什么一步到位,直接退烧一类的邪门儿想法。
于是,我遵照组织指示去购买了两条耳机。一条是飞傲 JD10 入耳式动圈 HiFi Type-C 版耳机,售价人民币 59 元(3.5mm插头版便宜 10 块,但我手机没这个接口)。另一条是水雨月的竹 II 入耳式动圈可换线设计 DSP 版 HiFi 发烧耳塞,售价人民币 119 元(无 DSP 版89 元,但我想试试调音)。两款据说都是当今年轻人的新宠,耳机内卷市场百元价位上的卷王卷后。
组织诚不我欺,试了一下音之后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刚出江湖,只用 100 块钱就可以买到这种音质的耳机。我念书时,刚工作时,用的都是什么垃圾耳机,什么垃圾音质,但又是什么价格? 
确认过音质,我戴上最便宜的那条飞傲,很自然地点开 Tidal,很自然地打开林忆莲的《野花》专辑,序曲才开始,我眼中噙着的羡慕嫉妒恨之泪就此干涸,因为那段歌词翻译为中文是这样的:
-任由她去哭,因为她是个女人;
-任由她去梦,因为她是个孩子;
-任由雨点撒落在她身上,
-她是自由而温柔的花朵,在野地里生长。
还是林忆莲,只有林忆莲,还有林忆莲。那么多年过去了,换CD,换书架音箱,换黑胶唱片,无论换什么新设备,我听的第一张专辑一定是来自林忆莲。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下意识的选择,可能的答案是自从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在磁带机上听到她的那首《灰色》,她就被我放在了一个单独的位置上,和所有香港、台湾、大陆的歌星完全区隔开来。
虽然当时我可能就已经是个木耳了,但那时候的我大概还是雨后木耳,多少能分辨出一点东西来,不像现在,只有一双超市干货区的脱水木耳。木耳也能听出来,那是不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唱法,还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人通过音乐想要表达点什么。
很快我就知道了她想表达什么---几年后,《都市触觉》里有她的完整表达。我可以这么说,当时我作为一名边陲小城里的少年,关于大都市生活,关于都市人的想象都源自于此,并且后续一直影响我到今天。尤其是她所塑造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独立的,勇敢的,个性的。迅猛的,果决的,潇洒的,坦率的,漂泊无根但并不以为意的女性形象,同样一直影响我到今天。
我认为我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还没有见识过大都市生活,见识过世界之前,因为林忆莲音乐的缘故就已经提前建立起了正确的认知,后续只是去亲身探险并且验证而已。而且,在当时我就隐隐约约有一种感知,林忆莲的音乐和其他流行歌手不大一样。不一样不止于旋律、配器、编曲,而是它们背后一定隐藏了一片更为丰富、广袤、深邃的音乐世界,通过一张专辑里的几首歌可以感知到那个世界的存在。
后来的个人经历证明,她每一样都是对的,都是对路的。
所以我基本上会跳过 2004 年之后的一整段时间,不去听期间李宗盛为她制作的专辑。当然,那些歌让林忆莲变得极受欢迎,极度流行,占领所有的卡拉 OK。但在我看来,那已经不是林忆莲了,而是另外一个陌生人。我所认知的林忆莲怎么可能是一个开灯等浪子回家的小女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把一切都寄托于某个男人身上却求而不得的怨妇?她可是野花啊。
在《野花》专辑里有一首《没有发生的爱情》,讲述在咖啡馆和旧情人相遇,歌词是这么写的:
-再悄望太阳,影子更长,
-从眼内看出了彼此所想。
-碰上是偶然,分开却经常。
-只好将咖啡再一杯饮光。
-又再说句再见,各踏各的方向。
没有什么拖泥带水,没有什么寻死觅活,只有拿得起又放得下,只有真实和洒脱。你说这首歌写的是《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我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和更早期的《点唱机》一样,林忆莲擅长用轻快的音乐表达遗憾不舍的心情,于是给人的感受就是就是内心真实,珍视独立,保持尊严。和歌曲里的那个「他」,永远是平等关系,永远是互选关系,永远是相互成就,永远是缘尽则散,绝不回头。
李宗盛写的都是啥?我觉得是古风,思妇闺怨,良家妇女没工作,裹小脚又跑不掉。他把一个现代女性改成这样,在商业上极度成功,在我看来是打断了林忆莲原本的艺术道路。
人上了年纪就不爱听新歌,只喜欢在老歌里找回旧日记忆,找回青春感觉。我对林忆莲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单纯喜欢她的音乐,到今天我都是当新歌来听,觉得那就是我此时此刻的都市生活状态,我此时此刻对都市生活的感受。并不是什么老歌,只是她当初太超前了一点而已,在 90 年代就已经窥见了当代人无根无依但是自由的状态。
除了音乐上的探索,除了她的声音能力,除了她通过歌曲的表达,我个人最喜欢林忆莲的一点,是在她当初的作品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特性:确断。听她的作品,感觉她极度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一旦确定就那么放手去做了。无论是对情感还是对生活,作品传递出来就是确断。不像很多歌手,自己都没活明白,还在歌曲里深一脚浅一脚对听众提问呢。为什么我总是可以把林忆莲的歌当做新歌来听,因为现代都市的生活里每一天都需要确断,然后只剩下当下。
这个时代的耳机很好,许多东西都很好。而且坦率说,都要比我曾经体验过的东西要更好,甚至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只不过没有林忆莲,或者我可以这么说,没有林忆莲和 90 年代的相碰撞。于是,没有了野花盛放,也少了许多无根漂泊,更没有那么多不假思索的确断,反而是菟丝子和爬山虎们紧紧抱成一团靠着大树繁茂生长,觉得那才是幸运。
耳机是用来放音乐的,所以,重点应该是音乐才对,不是么?



------


2025-05-22

各位老师全都对

 


和我同时代在论坛写作、博客写作的那些人,如今已经寥若晨星,没有几个还在网上继续写作。偶尔还有几位,那就是大家口中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和老师」了最起码五年以上。

有些老师一时兴起会点评我的文章,甚至我本人几句。这很正常,同行互评是互联网上的一项传统,这样在写作这个小群体中才能维持一套评价体系,对某个写作者形成一套所谓「公论」。

不过,我这里拜托麻烦读者朋友们不要把这些评论转给我,也不需要提醒我去看。关于这种想法,我想分两个层面阐述一下个人理由:

在读者层面上,要认定某人是「老师」,要在「老师」之间做比较,想要看到「老师」们相互角斗一番,我都能理解。而所有的语言都是有力量的,尤其是称呼,类似于短咒。你管一个人叫「老师」,不管你一开始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反复那么叫,那么「老师」本意的力量就会渗透到你的心里,最后你就会真把对方当做是老师。

那么,你作为读者,你真当「老师」是老师,那么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张老师今天说我长,李老师明天说我短,都对。不需要来问我,作为读者,作为有老师的人,要相信你的老师。你要问我,那我的回答是:你的老师是对的,所有的老师都对,你直接相信就可以了,我这里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在我个人的层面上,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同行同侪了,也不属于任何网络上的小共同体,就我一个人。的确,我每天都在写东西,但我早没有了文学追求。如今我写字,就是为了记录一下生活,记录一下个人想法,并不是为了不朽的文名。所以,我既然没什么同业,就不需要什么同业评论,也不需要知道。

什么才是写得好,什么才是写得对,每个人的个人标准都很对,每个人的个人判断都很对,但我不需要知道这些。我知道我自己在写什么,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就够了。知道了反而是很大的麻烦,会让我相当为难。

赞美我肯定我,那我应该怎么办?我立即把老胸脯一挺,「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这样?批评我否定我,那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感到羞惭感到耻辱,立即站直立正开始改正,争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早日返回社会?

赞美肯定的意思是说:你朝着我肯定的这个方向去就对了。批评否定的意思是说:你听我的话改过来达到我的期待就对了。那「我」呢?都在说这对那对,那么「我」呢?问过我么?问过我要不要所谓的「对」,问过我想不想满足他人期待么?

所以我很为难。尤其读者来问:「X 老师评价你了,你看了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尤其是得体地回答,如果换成英文倒是没什么问题。

我最近有一点心得,那就是不要出门。前天我出门办事,不得不去见人。见完回来我写了两段话:

「今天不应该出门的。出门就会遇见人,遇见人就会无端端生出事情来。因为人有想法,人又有欲望,他们就一定要造作一点什么来,这样才是好的』,才是对的』,才是有利的』。我在家里,见不到人就没有这些麻烦。我出了家门,落在他人眼里,我就是可以用一下的材料,介质,又或者是工具,去达成那些个『好』,那些个『对』,那些个『有利』。

我有点理解米日勒巴喜欢住岩洞的心理了。岩洞里确实一无所有,但是连麻烦也一并消失,于是就有欢喜。」

今年我就要满五十岁,各位老师都对,所有他人都对,但我自己就想做个欢欢喜喜的人。




Tips:
最近我每次写完文章,就扔进 ChatGPT,指令它帮我检查错别字。可以这么说,这是我用下来最好用的错别字检查器。


------

2025-05-21

真的去修了喇叭

 


上周五(5月16日)我在《木耳》里的话还言犹在耳,这里我再抄三遍:

这几天,我正在很认真地学习手工焊接喇叭的教程。
这几天,我正在很认真地学习手工焊接喇叭的教程。
这几天,我正在很认真地学习手工焊接喇叭的教程。

然后我就真的去修了音箱,并且比我想象的要简单得多。事情经过如下:

三周前,我朋友送我一台黑胶一体机,就是黑胶唱机和音箱合而为一的机器(这在设计上不科学,国外把这种类型产品叫做 All In One,我们叫一体机或者全家桶,很难做出好的产品来)。这台机器体积很大,重量很足,于是我在搬来搬去、调来调去的过程中,把音箱背后的一个音频插口给撞坏了,用他们的术语来讲,就是音箱 AUX 接口红白莲花头接线柱损坏---因为对客服说了无数遍,这段贯口我现在很熟。

说到这里,就需要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察了。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谈所谓的服务,商家的服务主要体现在销售这一部分,小姑娘手快声音甜回答迅速,一口一个亲,价格可以再谈,赠品可以「我趁老板不注意给你多加点」。然而,一旦等你把东西买回家,需要维修一类的服务时,这一部分的服务很多商家其实基本没有。

比如说我一体式黑胶唱机这家,我说「箱 AUX 接口红白莲花头接线柱损坏了怎么办」,回答说是可以邮寄回去修。我说那么大一个箱子你让我怎么邮寄?能不能找个师傅上门修?回答是亲咱么在您那边没有工程师哦。我说这么着吧,小姑娘我不难为你,你帮我一个忙就好,你问问你们的工程师,那个AUX 接口他用的是什么板子,我需要知道型号,知道具体型号我可以去买件,然后自己找师傅修。

我差不多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彻底疯掉的,小姑娘来来去去就是一句话:3.5mm 接口。或者:我问了工程师了,他说是 3.5mm接口。这就相当于我问这是什么品牌的电视机,她反复回答我说是 60 寸液晶屏智能电视。我知道那是 3.5mm音频接口,但是你不告诉我是什么板子,有那么多种板子,我怎么知道应该买什么去换件维修?

后来我想了想,还是算了吧,不要难为人家小姑娘。小姑娘做客服,也就是上岗前背了一本固定话术,哪里知道这些很具体的技术细节?于是,我给她们提供的维修工程师手机号码打电话。

打电话沟通很方便,唯一就是有个小问题,如果对方肯接电话那就更好了。打了五六通电话不接,我颓然坐在地上想,是不是就算了吧?又不是不能用。我为什么一定要用 AUX 音频接口呢?用蓝牙不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那么难为自己?我这么联系了一圈,究竟是为了个啥?就算是问到了,后续还有找人上门服务,又是上门费,开箱费,换件费,还得讨价还价,依然是一堆麻烦。

就在我准备放弃的那一刹那,脑子里突然爆出一星火花---不对!那个工程师的来电铃声我记得是一段广告,广告里是另外一家品牌的黑胶一体机,当时我还奇怪他们工程师现在难道都要搞兼职的吗。这时候我产生了另外一个想法:会不会他们这些品牌都是贴牌卖货?其实背后都是同一家生产商?他们从同一个地方买机器,然后贴不同的皮肤就出来售卖?


福至心灵,我立即去联系另外一家黑胶一体机的客服。直接劈头就问:你们和 XXX 是不是同一家工厂?你能不能给我一下工厂的联系电话,我要找他们做维修。这位小姑娘就很好,很痛快地给了我电话。这个电话一打就通,毕竟是厂家,24 小时在线。沟通也很顺畅,问清楚我的问题之后,告诉我说也不用我去找元器件了,他们就有。微信打钱过去,包邮,直接顺丰给我,76 块 5 毛,2 天到。

怕我这边找的的工程师不行,工厂服务专员还专门交代我去找个熟手。并且那边的工程师还很贴心地发来一组照片,展示如何揭开铭牌,如何拧开藏在下面的 7 根螺丝,然后如何换件如何正确接线,最后贴上他们新赠送的铭牌。

拿到快递的时候是上周日晚上 12 点,我刚喝完回家。反复在板子和机器之间看了 N 个来回,我拿不定主意究竟是请师傅上门来换,还是我自己换。之前我咨询过---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谓的同城上门都很扯,有一个开口就要 500 块。然后我找附近的专业维修,谈下来说上门费 100 块,无论成或者不成一分都不能少,换件的费用又再讨论。

但我看了实物,又看过维修照片,觉得这玩意儿应该比组装电脑简单得多。就七个螺丝,一对线,能有多复杂,需要多专业的人才能完成更换?就这样,我光着脊梁撅着腚,大汗淋漓,用了半小时时间,拆开换上,然后开机测试通过,最后再把一切恢复原状,我面前就是一台全功能无残损的机器了。

事情全过程就是这样。我说过了的,这几天,我正在很认真地学习手工焊接喇叭的教程」。焊接喇叭目前还有一些难度,但是换一个板子我还是能做到的。自己树的旗,再怎么难也得自己扛起来。

对于整件事,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个人感受:太多商家都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前端,投入到宣传推广包装,但是后端真正的服务却没有。或者应该这么说,后端的人才储备是足够的,库克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在中国随时都能拉起一帮专业工程师,什么样的人才都可以很快找到凑齐,但是这一群专业人士却没有和大众之间的直接通路。

如果我不是那么闲得蛋疼,不是那么吝啬,那我要么和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一样一早就放弃了,要么就是硬着头皮交冤枉钱,去找德邦运大件,去找什么同城维修上门服务承受一刀。我们的制造业很强大,商业很强大,工程技术力量很强大,但是都是服务商家,很少考虑照顾普通消费者。于是,这种强大的一半好处落不到普通人头上,只能得到不断换新不断平替的另一半好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之间没有等号,我们全是努力的商人,全是努力的工程师,全是努力的服务人员,回家却只是个无力无奈的消费者,很多时候得自己服务自己。每一次过程,都是一次个人历险。

修好我的黑胶一体机之后,我可以把我的数字播放器的信号过来,跳过黑胶唱盘,让喇叭直接播放。对这件事情整体上的评价可以用一句中国民间智慧谚语来形容:

脱了裤子放屁。




------



Prompt: 很多人说想要这种风格插画的 Prompt,下面就是---
A detailed black-and-white ink drawing of the complex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Suzhou garden, surrounded by lush greenery in Suzhou's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scene captures intricate details lik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stone walls, wooden structures, and gardens. It conveys an atmosphere reminiscent of ancient times with trees above. A small figure is seen at work on one part of the garden’s wall, adding depth to the composition. --ar 3:4 --p --v 7.0

2025-05-20

祝母校123周年快乐


今天是母校成立 123 周年纪念日,在校人员应该有餐票可领,我们这些毕业生则会收到校友会短信。一早就有校友提醒我:收到短信没有?我查过手机回答:母校没有忘记我!

每年每一所大学都有纪念日,毕业生也都会在这一天写文章祝贺又或者是回忆。我在许多年里不再写类似文章,主要是因为个人偏见,认为这种文章大多是借着母校生日为由头来写自己,有自矜之意不便直接表达,所以需要利用母校过个桥。

还有就是读者会很反感。大学毕业生在总人口中占比不超过 10%, 而那 90% 并非不热爱学习,又或者缺乏能力,只是因为出身、地理、经济甚至性别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求学机会。所以,少数幸运者吃肉喝汤剔骨也就罢了,每年还要出来吧唧一下嘴,着实是让人不爽。

但今年是个例外。今年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去年就已经写好,最适合在今天发布。如果今后再有人要求我介绍一下南京大学,以下这篇文章就是答案,我认为它能够回答什么是南京大学,以及为什么这所大学值得去:

《最好的5·20纪念》
  • 和菜头
  • 2024 年 4 月 27 日
每年的5月20日是母校的生日,每年都会有老师同学写纪念文章,怀念人,怀念青春,怀念旧时光,也怀念自己曾经的天真纯洁。今年我认为不需要再看任何文章,因为对于我而言,最好的520纪念已经出现。
昨天我写了一篇《非著名校友》,讲述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的遗孀和女儿想要在五一期间去母校看看,尤其是想去11舍看看他曾经住过三年的地方,但是无法预订到参观名额的事情。当然,我内心里不免存了希望,希望有同学或者老师愿意帮她们一下。但我并不确信会有这样的人出现,我毕业已经有27年,我朋友过世也有11年之久。
文章发布后不到半小时,03英文系的夏鹏同学就留言联系我,说他可以帮忙安排协调这件事。当时他正乘坐航班,匆匆数言之后,他说事情交给他办就好。3小时过去,那边飞机落地,消息就到了这边: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只需要完成在线申请,填写几个保证人的姓名,就可以完成申请核准手续。
下午两点,88数学系的邱继良师兄留言告诉我,他作为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愿意帮忙一力促成此事。晚上七点四十九,我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蒋恩铭老师发来私信,问我还记不记得他?说是看到同事转发的文章,他刚好五月一日、二日在南京,可以陪同母女参观校园,介绍学校情况。
从束手无策到援手如林,只过去了半天。朋友的太太在感动莫名的同时,说自己也感到很惶恐,搞出那么大的动静,觉得“受宠若惊”。我回答她说,大家之所以那么做,是为了同学,也是为了小朋友。他们在校园门口迎接你们的时候,也是在迎接一位旧同学的影子重回母校。你们母女在校门口见到他们的时候,也见到了自己丈夫/父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一部分印记。
朋友在十一年前去世,那时候女儿只有六岁,如今虚岁已经十八,马上就要考大学。事实上,这个五一节她就要去父亲的母校看一看大学是什么样子。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她会看到绿荫掩映的古老教学楼,看到爬山虎密密包裹的北大楼,看到学生在食堂、操场、教学楼、图书馆之间穿梭。但是和所有的游客不同,她可以穿透这些皮相,看到一所大学的筋骨。
筋骨不是肉眼可以见到的,它在于茫茫人海中的呼唤和此起彼伏的响应声,在于告别校园乃至生命消失之后依然没有中断的连接和不灭的热忱。小朋友会是那些幸运的少数,在一开始就知道大学并不仅仅是一处教育机构,一所学术机构,而是人和人的共同体,他们之间的羁绊历经岁月侵蚀而无损,在尘世的建筑物之上还有一个全属于精神的世界,因为她曾亲眼见证。
按照传统的中国风俗,一个人去世了,他的旧相识也会同时从他的生活中退出。人们并不会去找寻他的亲族,不是因为冷漠,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而是担忧自己的出现又激发起他们的伤痛。我曾经在大学二年级时去过高中好友的家,他的母亲坐在中间,右手边是我朋友的骨灰坛,左手边坐着我。她那种难过而又欣慰的目光让我心碎,恨不能拔脚就逃。
并没有真正逃离,人们只是潜伏下来,带着回忆,带着感受,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碎片潜伏下来。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需要一声明确的召唤。潜伏者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响应召唤,去交还那些碎片,为家属还原出亡者的灵魂拼图。
即便最为亲密的夫妻,最为熟悉的父母子女,彼此知道的也只有各自的一面或者几面。有时候,人因为太过亲密太过熟悉,反而看得不大清楚。而人也总是在彻底失去一个人之后,才会渐渐有了想要去了解对方的念头。在潜伏者这里,有更为立体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另外几面,多年来他们一直小心收藏,静默等待。
在这个五一节,在小朋友上大学之前,我们这些潜伏者从各处出现,帮助她完成拼图。就像是十一年前父亲早已准备好的成人礼物,让她看到年少时代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让她看到她即将要去大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她见证了那个魔法时刻,只要在人海之中轻轻念诵“同学”两个字,于是就有无数个浪头分开人海,笔直地向着她而来,最后在她身边缓缓环绕。
这就是我的母校,这就是她今年520生日最好的纪念。别人的母校有更高的楼,有更为显赫的校友,有更为伟大的历史和成就,而我感念和尊敬我的母校却是因为所有人为一个小女孩所做的这一切,更因为母校走出来这样的一群人,因为这群人之间有这样深沉而宽广的羁绊。面对这样的母校,就算是生死离别也都黯然失色,因为同学,在校门口总有人在等你。因为同学,即便你再也无法抵达,校门口也有人在等候着你的家人。因为同学,你有一部分灵魂碎片永久地留在了校园里,留在同学那里,等待有一天激活重启。
母校生日快乐,谢谢您。


《后记》

朋友太太和女儿的南京之行很顺利,她们于4月30日深夜抵达南京南,93 物理 206 的缪亚军蒋忻出现在站台上。让我对他们物理系,让我对他们11舍206室的所有成员充满了敬意。5月1日,我当年的辅导员蒋恩铭老师在母校接待他们。

从照片上来看,她们不单去到了11舍,也看到了升级换代过的206室。蒋忻在电话上和我说,如果不是有这么一回,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直面蒋鉴去世这件事。这件事里的每一个人谁不是呢?他的太太、女儿,我们这些同学,我们的老师,谁不是呢?我们看起来是在帮助她们母女,焉知这不是在治愈自己?年岁的风吹在身上已经有些寒意了,无法祛除,无法逃避,为别人点火取暖也能间接暖到自己。 


祝母校 123 周年快乐!



------



2025-05-19

给玫瑰修枝

 


今年我决定家里要鲜花和净水不断,于是就多出一项工作---给玫瑰修枝。

选择并不多,因为家里有猫,而许多花对于猫咪有毒。比如百合花,直接致命,我甚至怀疑我家猫弟当初就死于百合,不然他正青春年少,怎么可能会罹患肾衰竭?

一旦要考虑猫咪,来来去去就只能选玫瑰,选蔷薇,选牡丹,选各种芋科绿植。其中玫瑰皮实好养花期长供应足,顺理成章就成为个人首选。一开始,玫瑰让我吃过许多苦头,曾经有那么一周,我十根手指就没有一根完好无损,每根上面至少有一个眼儿,这还没算手掌。

玫瑰多刺。多就多吧,还硬,还锐利,稍微不小心,稍微用力一点,它能瞬间刺破表皮,再用手指一挤,一颗血珠就缓缓长出来。这种刺伤也很阴损,看起来很快能止血,但其后一周都会阴疼,而且不止是伤口,周围一圈最好都不要碰撞挤压,不然就会感觉到刺虽然拔除,但魂儿还留着,随时在指头上给自己办头七。

俗话说:百炼成钢,百刺成筛。现在我已经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一代熟手。今天早上,鲜花空运箱从昆明斗南鲜花市场送到我家门口,打开是一箱玫瑰和半箱刺。去掉橡皮筋,去掉纸包装,去掉保鲜土,一大捆刺就在我面前徐徐升起,根根寒光闪闪,冷酷至极。

但我不为所动,迅速就能进入心流。玫瑰花枝越靠近花苞刺越少,伸出两指捏住花颈轻轻提起,我就可以用我那款园丁剪「咔嚓咔擦」几下,干脆利索,把叶子剪掉,只留下花苞下那几片作为点缀。不修枝不行,叶子泡水很快就会腐烂,连带整瓶花都会快速败坏。想要花期长,就得修枝,就得隔一天修根。

要点是全程不能走神,走神就会中标。然后又不能有丝毫紧张,手下动作一定要轻柔,一定要稳定。保持专注同时又很松弛,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不是说这么做就不会被玫瑰刺到,而是说因为专注又松弛,我就可以做到在刺刚刚进入皮肤那一瞬间停下动作,然后退出来,这样不会疼痛,更不会出血,因为刺入深度不足。

我个人认为,修剪玫瑰花枝对于培育定力大有帮助。因为你面对着一大堆刺,必须要保持专注,必须要保持耐心,必须要保持灵活,同时还必须控制好呼吸,控制好肌肉,内心不能有一丝一毫急躁。这样,我才可以从无数根刺之间找到一处去下手,我才可以握着整根刺条却不至于受伤。

玫瑰花刺肯定是一种人身威胁,但我现在却发现,在学会如何与刺相处之后,每次修剪花枝时我都会觉得非常放松,比散步打坐听音乐还放松。写字也能进入心流状态,但毕竟同时还在激烈思考,所以并不是纯然放松。而修剪花枝时,人彻底无所思无所想,全心全意对付眼前这些刺,反而让我放松,感觉自己是在站着休息。

今天修完枝已经十点半,我又去烧水泡茶,坐下来喝上两壶。等茶气上涌,这才打开电脑开始写字。但是修枝那种状态还在身上,所以不到十一点半这篇文章就已经完成。想着要给自己制造一点刺,好维系那种心流状态,这篇文章和昨天那篇一样,还不能用「的」和「了」。

依然很简单,我依然能做到。



------



2025-05-18

塞纳河分河

 


昨晚朋友约我进城去吃云南菜,餐厅在永安里,网上评价接近满分。我是云南人,这种时候肯定是让我来点菜。其实这种事情很简单,菜单上来,我自行将其分为两份。一份肯定带着龙虾、石斑鱼、螃蟹、鱼子酱、鲟龙鱼筋等等等等这些食材,通通都给我滚。另一份肯定只有云南本地土产,豌豆尖、牛干巴、小刀鸭、酸腌菜、皱皮辣椒、香茅草、木瓜、凉米线,以及各类菌子,诸如此类,那就是它。

我给它们分别起过两个名字,一份菜单全名叫《养家糊口交房租:冷血无情痛宰外地客直至榨干》,另一份菜单全名则是《招牌背书:如果这些都没有云南人就不会认》。每次我只需要从后一张菜单点菜就好,肯定是正宗云南味道。朋友也很高兴,如果让他们自己点,买单时总价要翻倍都不止。在彩云以北吃云南菜,席间一定要有一尊云南人来坐镇---你可以把这句话抄在小本本上,以后行走江湖可能会用到。

八点半饭毕,朋友要车我走,我婉言谢绝。开玩笑,说什么呢,好容易进一趟城,不说是北京心脏,起码也是帝都膈肌,我决定走路回去,走回首都左锁骨窝,一路上吹风看风景。

的确有风景。九点三刻,我站在亮马河边,看着灯火和倒影,金碧辉煌交织着幽深静谧。几分钟前还是车水马龙,人潮如织,几分钟后眼前却是这般景致,周遭连声音都一并沉潜下去,简直如同梦境一般:


这就是亮马河,帝都人称「巴黎塞纳河北京分河」,也有人称「塞纳河左岸北京分岸」。两岸和巴黎塞纳河边一样,有咖啡有美食有音乐,有长椅有草坪有休憩区,但我总觉得缺点什么味道。之前我以为是尿味,塞纳河边都是尿渍。法国人很严谨,直接对着塞纳河滋不文明,必须对着石墙石墩滋,然后看着尿液顺着墙壁无声蜿蜒流下,万涓成水,最终汇聚成河。去年,我记得法国人好像在塞纳河举办过游泳比赛,他们就有那么风趣。

带着疑问继续前行,十点十分,我抵达霄云路,沿着自行车道逆行---解释一下,北京没有太多步道,二人行道通常起伏不平,共享单车又来占道,高高低低转来转去走五公里以上脚就会很疼。但是自行车道一般都很平直,逆行是因为外卖骑手车速太快,但夜间他们开着车灯,很远就能照亮我,我刚好也能头部反光,这样就安全一些,也好走一些。

我走过很多次霄云路,尤其喜欢它靠近四元桥这一段。那里绿荫如幕,道路宽且直,而且少人,初夏时都是树上花香,非常适合漫步。昨晚我正走着,迎面突然出现一面白色大旗,定睛一看,下面有人,旗手脚蹬一双单排轮滑,高举旗帜,正朝我冲来。

再看多一眼,发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队人,全都穿着轮滑,跟在旗帜后面飞速前进。旗手身后是一个短裙年轻女孩,轮滑鞋上大约是安装有 LED灯带还是什么,人像一阵风,鞋像一圈光,就那么风驰电掣经过。在擦身而过一刹那间,我就记得她那双小腿,笔直修长,但是肌肉紧致,非常有力量感。和刚才我在三里屯所见完全不同,那里靴子和凉鞋都很漂亮,然而小腿都没有肌肉,也没有力量,柔弱苍白纤细,好像这样才符合流行审美。

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见到夜滑一族,上一次是十多年前,在巴黎,就在塞纳河边。当时我正坐着喝咖啡,突然有骑警开着摩托闪着警灯,冲到十字路口一个急刹停下,挥手中断交通。我还没醒过味来,就听见路面轰隆隆声不绝,随后一大群轮滑少男少女蜂拥而至,经过路口时有警察开道,于是没有片刻减速,直冲而过。
队伍很长,应该有数百乃至上千人,但是我看当地人都很平静,耐心等待轮滑少年经过,直到最后一辆救护车经过,骑警才重新启动摩托车,跟随而去,交通恢复。这时候,我才发觉手一直举着咖啡杯有点酸。

据说这是巴黎每周一景,轮滑少年在城市里巡游,警车开道,救护车压阵。每周周末举办,每次路线不同,人多时会聚集全世界各地数千年轻人。滑一段之后就停在某个著名景点一会儿,大家休息观赏聊天加好友。

那一幕很是打动我,具体是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可能是因为那种青春气息,可能是城市安排交警专门提供服务,也可能是当地居民那种淡然平静态度,还可能是一切都转眼即逝,就像是巴黎突然在我面前展开隐秘一角,然后又迅速覆盖还原。以至于很多年后,我都时常会回想起那一幕,觉得那才是巴黎。

所以,我认为在昨晚我终于成功寻获答案---塞纳河分河究竟差点什么意思?是人。在亮马河边我总感觉缺点什么,在霄云路上我终于成功补全。那样一群年轻人,自己组织,自己安排,用一双轮滑鞋掠过城市,这才是风景。或者说,没有他们这种流动,风景就只是灯光,只是河水,只是垂柳,一张图片而已,其中并没有活力。城市也只是建筑,只是车辆,只是钢筋水泥,却没有故事,没有心跳,大概也不会有一场「A Moveable Feast」(流动的盛宴)。

塞纳河分河不在桥下,而是在那群孩子脚下。

要我说,城市风景也有两张菜单。一张菜单叫做《让外地人看完感到艳羡》,而另外一张菜单上写着:《且让我在这里活出一道风景来》。



------

Prompt:
Mulan pointed her bow and arrow forward, --sref 1685452084 --ar 16:9 --niji 6 --p 4qs7xk2 --s 1000

2025-05-17

与猫咪相处之道

 


经历七年时光之后,我早就不再是个养猫新手。然而成就感却姗姗迟来,直到最近我家猫妹才终于放下心中芥蒂,喊她十次居然会有五次愿意搭理我---以前这个数字无限接近于零。如果不是开启罐头的微小动静每一次都能把她从熟睡中唤醒,无一例外,我甚至都动过带她去医院检查听力的念头。

怨不得谁。七年前为了治疗猫传腹,我连续给她打了一百天针。因为人有失手,人也失足,所以她挨了不止 100 下针刺。那种药物是油性物质,腐蚀性很强,无论换了是谁,无论是人还是猫,被某个人连续 100 天针扎 100 多次,在面对这个人的时候怕都不会有任何好脸色。

赢回猫心让我内心非常宽慰,宽慰到开始自信,自信到开始写文章传授心得。以下的话,就是写给想要养猫的门外人士,以及刚刚开始养猫的初阶铲屎官:

1、猫是一种生灵,这是养猫最首要也是最基础的认知。许多新手把猫当做是自行走绒毛玩具,或者把猫咪当做是一种普通的家用动物,两种认知都不对。猫是生灵,首先他们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然后他们还具备灵性,有记忆,有情感,有性格,有想法,有计谋,甚至还会做梦,不是普通的生物,在他们的小脑瓜里应该也有灵魂。

2、把猫咪当做是一种生灵,那就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固定项目。猫咪不喜欢生活有大的变动,他们在家里看起来随时都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但是从行为模式上来看,他们每天在几点做什么精准得和钟表一样。所以,作为铲屎官最好不要轻易地改变猫咪的生活方式,随意地打破他们的固有行为模式。你要带猫咪散步,那就定时带他们去。你要下班和猫咪玩,那就每天下班进门都要玩一下。

3、猫咪不喜欢生活有大变化,剧烈变化,对人的变化也同样如此。早上你尖叫着一把抄起猫来举高高,晚上猫咪来绕腿,你一脚把别人踢开。尖叫、举高高、踢腿这些剧烈夸张的动作本身就是问题,就不应该做。然后就是情绪的前后变化不要那么大,一会儿晴天,一会儿暴风雨,猫咪会很困惑,然后就会离你远一点。最好的方式是让猫咪有稳定的期待,类似只要他们来绕腿,你就必然伸手挠头挠下巴。因为你的行为可以预测,那么他们就会主动亲近你。

4、作为一种顶级捕食者,猫咪天然非常警觉。但这种警觉不是没有代价的,它会让猫咪处于一种紧张和防御的心理状态之中。早先,因为听到猫咪总是模仿幼猫的声音喊我,于是我也捏着嗓子发出尖细锐利的声音和猫说话,猫就很厌恶。现在,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柔和平静的正常声音和猫说话,猫咪就很安然。奇妙的是,如果我大声喝止猫咪别去做什么,猫咪也就能从声音的变化里听出我的意图,而且会在意这种意图。同样的,我也不会对猫咪做出任何猛烈而快速的动作,不让猫咪觉得受到威胁,也就不去启动本能的防御机制,于是猫咪也就越发慵懒自在,你总能走到他们近前慢慢伸手摸摸。

5、不要勉强猫咪。生活是生活,不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你不需要坚持「我偏要」。猫咪现在不想你抱,那你就不抱。猫咪现在不想吃饭,那你就不喂。猫咪现在不想过来,那你就别一直干嚎。如果实在是想感受作为主人的权威和威风,你一开始就应该去养狗,而不是勉强猫。你一定要勉强猫,那么猫就自然疏远你,打不起还躲不起你吗?作为一名合格的铲屎官,应该在自己心里有这种觉悟:猫咪不鸟我是本分,愿意搭理一下我那是很大的情分。而自己也应该时常反思:我究竟是做了点什么,才配得上这样的情分?能够这么去想,人和猫的相处就会变得比较简单和愉悦,没有那么多求不得苦,更没有那么多怨憎会。

一定要勉强猫咪什么,那是人类的成人霸凌亲戚朋友家幼儿的普遍做法,别用在猫身上。

现在我对于养猫这件事情在总体上有个看法:你养出一只什么样的猫,往往说明你自己是个什么人。你有一只神经质的猫,那你平常可能就是个神经质的人。你有一只离群索居的猫,那你自己可能也是那样独立风中的一个人。即便考虑到猫咪各自有着天然的性格,但我还是可以说一句话:猫咪怎么对待你,反映了你平常怎么对待猫。

你为猫咪提供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维系稳定重复的生活模式,做一个猫咪可以完全预测行为和反应的人类,做一个情绪和行为都稳定可信的人,那么反过来说,你家里就会有一只情绪稳定,行为可预测,内心平和,行为优雅的小猫咪。

所以我不建议学生,刚毕业,刚工作,频繁迁徙的人养猫。养猫最适合的人选是宅人和老人,他们都有固定的循环生活模式,性情脾气也不再有大的波澜起伏。于是猫咪就会觉得生活简单,大家易于相处。以至于我的猫咪现在到了晚上看我还在东摸西摸,东玩西玩,就会跑到我的坐垫上一边拍,一边叫我,意思是:喂!没毛的,你该打坐了!

猫是生灵,也许还可能是个很严格的护法。



------


2025-05-16

木耳

 


两周前朋友安排我去他家进行了一次听感盲测。你知道,文章写太多了就会造这种孽。

我天天写自己听了几千小时的音乐,用了多少多少套音箱,然后就会有人很认真地请我去盲测,看看我的听感究竟训练出来没有。朋友家有两只帝瓦雷歌剧院版大金蛋(108db),已经用了至少十年,它的价格到今天还是 3 万多一只。然后还有 4 只刚入手的智能蓝牙音箱,来自不能提及品牌的那个品牌,叫做 Sound X,单只价格不到大金蛋的十分之一。

他安排的是最简单的盲测,让我闭上眼睛,他用同一首曲子在两套音箱之间反复横切,直到我确定谁是谁为止。如果是更严格的做法,其实还需要让两对箱子都在同一位置,另外还要安排一个根本不知情的人去做切换动作。但我觉得没必要,原话是:「2000 和 3000 的音箱听不出来区别很正常,但是差十倍都听不出来的话,那以后自己焊个喇叭听音乐就好,还买什么音响?」。

所以这几天,我正在很认真地学习手工焊接喇叭的教程。

我朋友威胁我说,如果不给他点甜头,他就要在社交媒体上爆我的料,把这件事连续宣传十年。我信,上次也是他安排的大闸蟹盲品,看看那些自称能够靠舌头分辨阳澄湖大闸蟹的人究竟行不行。最后的结果是 10 对里仅仅猜出 2 对,十一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是盲品阳澄湖大闸蟹的经典案例,依然不时有人提起。
但是他可能不知道坦克有反应式装甲,一种放置在坦克外壳上的小型炸药包,当穿甲弹和反坦克导弹袭来时,反应式装甲提前把它们在坦克体外引爆,于是它们就无法获得足够动能击穿装甲造成殉爆。面对曝光也是同理,你要曝光,我可以选择主动自曝进行反制。你要连续讲十年,那我就连续讲了十年零一天,提前你一天。你要连续讲三十年,我三十年零一天。你要连续讲一百四十五年,我一百四十五年零一天。

和羞惭相比,其实我个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懊丧。盲测没有通过,而且是对价格差十倍的同类蓝牙音箱听不出差别,甚至觉得便宜的一对更好听些,这对我的打击有点沉重。等于是一系列的否定,否定了我的听感,否定了我上千小时的训练,否定了我那一堆高低贵贱的音箱和外设---没意义,既然听不出来,它们的产品手册上承诺的一切提升都没有了意义。

我有朋友是所谓「金耳朵」,甚至可以用盲听的方式猜出小提琴手具体是谁。而我呢,则是传说中的「木耳」,不是说聋了,而是说对声音其实不敏感,无法区分出不同音质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设备播放什么内容,在木耳听来其实就是听了个响。

想起来还是很讽刺的,当初我给自己的功放机换不同的电子管,换不同的线,换不同的输入方式,换完也摇头晃脑地欣赏,觉得声音果然大有变化,果然细腻,果然生动,果然三频清晰,果然下潜有力。现在看来,那就是个心理作用。究竟有没有变,变了多少,不应该是我这对耳朵能够听出来的。所以,那些摇头晃脑,那些信誓旦旦就显得很搞笑。


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海外的 ASR 论坛(Audio Science Review,音响科学测评)才是我的归宿。那里的人不谈听感,只会用仪器测试,分析图表。数据好,图表漂亮,证明音响好,那就是好,然后就去买了听。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人的耳朵差异很大,人的嘴巴什么话都能说,但是声学数据不会撒谎,那是物理学和数学,它们没有个人偏见。

在经历了深深下坠的巅峰体验之后,我获得的巨大打击---或许说是巨大启发才对,它具体是这样的:

我认为我将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的感知乃至于那个「我」是不大可靠的。而与此同时,我还不得不接受一个更艰难的想法:存在高于我的感知,高于我的认知,高于我个人的某种存在或者原则,纵然我无法真正验证到,也无法真正感受到,但我也得去努力相信的确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哪怕它在我的感知或者想法之外,哪怕它们之间是对立的。

就像是小学生听说爱情这件事,就像是成年人得知空性的存在一样。

相对来说,得知自己是个木耳只是让我懊丧了一小会儿。当然,每个人都会自我投射,觉得只要投入了时间,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对应的收获,而且应该是不错的收获。但我能够接受自我期待落空,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我也能够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陷,反正木耳又不是第一种,列表还很长。

于是,最近这一周我听音乐的时间反而增加了。因为我是个木耳,这是个事实,我短期内改变不了这件事,长期来看也不乐观。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不用再挑音箱了,不用费心去想这首曲子这个时段这份心情,我应该用哪一对来播放才最合适。没什么合适,听起来都一样。我也不再需要去考虑蓝牙对音质的损害,模拟和数字信号带来的音质差异,电源要不要稳压滤波,网络信号要不要经过网桥过滤。不需要,反正我都听不出来。

现在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听音乐了,听不出音质的高下,但旋律我还是能听到的,歌词我也还是能听到的,管弦乐是什么乐器在演奏我还是能分辨的。是的,我是个木耳,但是这不妨碍我喜欢音乐,也不妨碍我欣赏音乐。世间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你的喜欢是一回事,对方是否会以你认定的方式回应则是另外一回事,甚至是否会回应都不确定。

但喜欢就是喜欢,这件事自己清楚就好。而且,随着年岁增长,喜欢这件事本身都变得极为珍贵。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