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么一句话:人总是把最多关心,最多耐心,最多善意释放给了远方的陌生人,但对于自己的身边人却总是过于苛刻,有太多责难,太多压力。假设这里的远近关系是成立的,那么就必然可以推导出一个结果:人往往对于自己最为苛刻,有最多责难,释加了最大压力。
人们总是在问,如何能够改善自己和身边人,周围人的关系?认为一定存在某种人际关系技巧,或者把一切归结为所谓的情商问题。但这么去想,最终往往不会有任何成效,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问题是一个链条,想要解决需要解开第一扣,也就是改善一个人和他自己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自己和任何他人的关系,只是因为这个问题没解决好而产生的外溢而已。
这同样可以解释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人对自己亲近的人,周边的人反而不好?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在你身边,是因为他们身上一定有一部分很像你自己。所以,你不是对他们严苛,你是在他们身上想起了自己,你是在对你自己严苛。同样的,你没有责难他们,你是在责难自己。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如果你不爱自己,那么你当然也就会对周围的人冷漠。也因为你不爱自己,所以你会认为爱不可能在近前,它只能在远方,在陌生人处。所以,你会对远方的陌生人热情友好。不是因为他们当真可亲可爱,是你的心一早认定了温暖只可能在远方,只存在于陌生人身上。
但是你依然对自己有所期待,因为那不是别人,那就是你自己。于是,你又要给自己定下许多难以达成的高标准,难以完成的大目标。这也很好理解---既然不存在一个可爱的自我,那么起码应该有个伟大的自我,值得他人赞美、肯定、崇拜的自我。压力就那么产生了,这种压力一旦外溢,那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
而且,这样的父母对于子女任何小进步,小成就都不屑一顾。这样的人对亲人对好友的任何小进步,小成就都不屑一顾。因为这不符合自己的高标准,也不是自己想要达成的大目标。于是,他们就总是会去鄙薄,去贬低,去否定。他们不是对别人不满意,他们真正不满意的是自己。
不出预料的话,大部分的高标准都无法达成,所有的大目标都会失败。这时候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达到了最糟:早就知道你是个废物!早就知道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糟糕关系也需要得到和解,于是人就会开始接受自己是个废物,自己的确无能,自己缺乏勇气,自己没有判断,自己没有运气,或者像很多人经常说的那样:我就是会在最后那一下出问题,我控制不了。
在这样的和解基础上,人就会认定这个我不合适,这个我无法达成,这个我不是那块材料,这个我无法坚持到底,或者,“这个它就不是我的菜”。同样的,这样的心态也会外泄,于是就有了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那些说法:你别弄了,你别试了,想都别想,绝对不可能,你做不到的,没希望的,别浪费时间了,我看你还是算了吧......
人们不觉得这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否定,不认为这种否定会带来伤害,这是因为他们熟悉。他们在内心里已经对自己说过无数次类似的话,现在只是对他人重复一遍而已。在他们看来,这些话语根本不能称之为一种伤害,恰恰相反,这些话语表达所要的是自己的关心---因为自己已经尝试过了,想着让别人省点气力,别走弯路。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想法的基础是他们一早接受了自己是个废物的这个观点,于是,讲这些话的时候对方能感受到这些话语下隐藏的那句话:你就是个废物。这就带来了伤害,并且对方会把这些话理解为一种贬低或者仇视。
所以,首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和自己相处。比如说一个人不爱自己,这就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几乎和太爱自己等同麻烦。不爱自己的理由往往是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不值得喜欢,不值得欣赏,那么这里就涉及到自我评价的问题。自我评价也是一种评价,那么重点就是不偏不倚的目光,和诚实勇敢的态度。
如何获得不偏不倚的目光?这就回到了老问题上:需要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随时保持觉知。这样人就对自己会有足够长足够多的观察,基于这种观察,得出的结论就要更接近真实一些。只有在人生巅峰才会打开觉知,感觉到自己的英明神武,或者只有在人生低谷才会打开觉知,感觉到自己的弱小无助,这样观察的结果只会是扭曲的,要么过度放大自我,要么过度贬抑自我。无论是哪一种,人和自己的关系都不会是很好。
如果能够不偏不倚地观察自己,诚实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那么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可亲可爱的一部分,也有鬼憎神厌的那一部分。都能认识到自己身上有达成某些事情的能力,也有搞砸更多事情的能力。同样的,人也能够因此知道自己潜能和边界,于是避免了过度自我贬抑,同时也避免了自大狂妄。他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欲望,观察过欲望的生起、壮大、衰退和消亡,观察过欲望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效果,无论心灵还是肉体。那么,他对外求取的心就会不那么炽盛,没那么炽盛就对自己不会那么严苛,不那么严苛内心就容易平和安定。自身安定了,那么和他人的关系也就安定了。
人们在心灵鸡汤里时常会说:请你对自己好一点。这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不能和自己良好相处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认同自己,他如何能对自己好得起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根本就毫无任何信心,他如何能对自己有个好的态度?根本的问题是许多人对自己根本就不熟,对于自己的心根本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彼此相处,连彼此相安无事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认清楚自己之后,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从来就存在着两条路,一条路是向外探索,探索物质世界,从原子结构到股票涨落,从中研究控制现实世界的方法。一条路是向内探索,探索心灵世界,探究“我”的构成,“我”的特性,“我”的能力,建构起对自己的认知。遗憾的是,在前一条路上人山人海,在后一条路上却行者寥寥,而前一条路上遇见的诸多难解的问题,往往在后一条道路上才能找到答案。
回礼,名词或者动词。做名词时,指回赠对方的礼物;做动词时,指一种许多人都头疼的复杂计算。
我们都知道,从小到大,人们都用互相赠送礼品的方式表达善意。我们也发现,礼物会带来两重痛苦,第一重是不知道该送什么,痛苦程度轻微;第二重是不知道应该回赠什么,痛苦程度中等到剧烈,因为每次都需要做大量运算,会导致脑细胞严重过载,出现心慌、焦虑、血压上升等不同症状。
从痛苦程度来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给与比接受要好,赠礼要比还礼轻松,做一个愿意给与和分享的人要快乐很多。那么回礼呢?回礼为什么给人感觉压力很大?这是因为人们从未仔细分析过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现其中的诀窍所在。关于赠礼和回礼这件事,法国大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经给出过非常清晰的解答:
一方赠礼,一方回礼,这就是一次礼物交换。礼物交换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交换礼物的价值,另一个是交换礼物的时间。这样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情况:
(1) 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的时间分前后,这就是借贷;
(2) 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贸易;
(3) 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拒绝;
(4) 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时间分前后,这是赠礼和回礼。
第一种情况在婚礼上最为常见,中国人在参加婚礼的时候都要随礼,赠送一个大红包。有些地方还要专门请人来做账,一笔笔记录下每个客人的礼金数额。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因为将来别人结婚的时候,是要把这份随礼还回去的。别人当初给了多少,将来只能多不能少。那为什么要随礼呢?因为新婚夫妇刚刚开始自己的婚后人生,有那么一笔钱,可以让新婚生活变得容易一些。换句话来说,是大家一起帮助新婚夫妇展开新的生活。那么,大家为什么愿意帮忙呢?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现在给出去的礼金,将来还能收回来。这就相当于亲戚朋友之间的一笔小额贷款,每次结婚的人都可以先拿去用。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赠礼和回礼本质是一种借贷。
像我这样在四处漂泊不定,去许多座城市参加过婚礼并且不断随礼的人,就不算是借贷,而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种情况也很常见,有些时候会让人很生气,而有些时候则是皆大欢喜。比如说你看到朋友的新手链,觉得非常喜欢,于是你请他送给你,北京话的术语叫“切”,切朋友一条手链。而你朋友刚好很喜欢你的钥匙链,于是你说:不如我们换吧,我送你钥匙链,你送我手链。这两样东西可能是不等值的,但是双方经过交换,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爱的东西,都觉得在这次交换中自己赚了,这不就是贸易么?商人做贸易,最早不就是以物易物,而且双方都觉得自己赚了,否则这桩生意就根本做不起来。当然,如果对方拿走的是你的新手机,而且立即回赠你一根雪糕,表示大家这就算是扯平了,那就会让人相当恼火。
在藏区或者西南部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有一种共同的习俗:如果朋友或者客人对自己家里的什么物件大加赞美或者是流露出喜爱之情,主人就应该直接送给对方,但不可以求回报。我希望北京上海地区也能流行这样的风俗,那我就可以去挨家挨户赞美朋友家的豪宅了。
第三种常见于求人办事,或者追求对方。你送上一瓶茅台,对方立即还你两瓶五粮液。你送对方一束玫瑰花,别人立即送你一个游戏卡。算下来彼此的价格都差不多,那么对方其实就是在用这个方式拒绝你。赠送礼物是一种善意,你在这个善意上附着了个人的要求。那么对方就可以用立即回赠等值礼物的方法,把这份善意不多不少退还给你,同时也就把附着的个人要求也退给了你。这个方法含蓄而不伤人,算是社交生活中比较温和的拒绝方式。只有情商低的人才会欣喜若狂,觉得别人回赠自己酒是表示一起预祝成功,别人回赠自己游戏卡是表示对自己的关心在意。记得:同一时间,别人立即回赠等值礼物,意思是拒绝。
我希望你看到这条的时候,不要恍然大悟,这样许多往事重新泛起,有了新的理解,可能会让人觉得十分感伤。
所以,真正的表达善意,真正合格的给与者和接受者,是第四种情况。别人赠送你礼物,你第一不要回赠等值的礼物。因为等值礼物的意思,要么是把你们之间的关系视为借贷,是一借一还的关系;要么是你表示拒绝对方的善意,坚决不肯占对方便宜。无论是哪一种,对方拿到回礼的时候心里都不会舒服。那些性格刚直的人,坚持要在礼物上对等,其实是一件很伤人的事情。
第二不要立即回赠。等一段时间的意思,是表示你确实接受到了对方的善意,你承对方这个情。对方赠送你礼物,其实就是想让你接受善意,体会一下给与者的那种快乐。如果你破坏了这个默契,立即回礼,那就会让对方感觉你不承认这是善意,而是像接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球,烫得厉害,你要立即把这个火球扔还给对方。所以,如果你的确承对方的情,也心怀感激,那么你应该过些时候再回礼,而且最好回礼的价值略低于赠礼的价值,否则,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傲慢,把一件好事变成了斗气斗富。
这里我要赞美一下皮埃尔·布尔迪厄,他用如此简洁清晰的方式,就说清楚了赠礼和回礼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除了我们回礼的痛苦,让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出不同的心意。同时,我还想说一点:用这四种情况去和你的回礼方式做一下对比,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给与和接受这件事情上存在着误解。你所以为的礼貌和得体,其实让表达善意变了味道,要么显得过于功利,要么显得不近人情,要么显得距离感过强,唯独没有坦然的给与和坦然的接受,就像是躲在一个坚固的壳里。这样的话,怎么可能有真朋友呢?
最后,许多年来,我以和朋友吃饭不买单而闻名。有的人曾经讥讽地说过:你见过和菜头每次来吃饭买过哪怕一次单么?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每次朋友请吃饭,我都吃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吃得开心,就是彻底接受了他们的善意。而我对他们的回礼,并不体现在饭上,否则友情就是放贷还贷,大家的关系是饭费互助组。所以,我的真朋友从来没有因此埋怨我哪怕一次。可见他们是真的喜欢我,真的想让我吃得开心,也知道我是真的开心。
这一讲就到这里,记得要请我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