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大都市创业多年,有天跑来问我关于养老的打算。听他的意思,是想去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三四线小城市。我跟他说,你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其实我们是没有多少选择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朋友在大都市创业多年,有天跑来问我关于养老的打算。听他的意思,是想去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三四线小城市。我跟他说,你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其实我们是没有多少选择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我想过很多次,要去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日光的地方写作。在那里,要有一张厚实坚固的木质桌子,有一把可以支撑腰部安放手肘的椅子,然后还需要一扇宽大的窗子,好让我看到外面的风景。
在那样的地方,我认为我每天可以写一万字。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去过那样的地方,没有在那里写出过一个字。现实是我已经有三年没用过任何桌子,只有一个宜家买来的垫子。我在沙发上打个盘腿,把垫子放在大腿上,再把电脑放在垫子上,然后开始打字。笔记本电脑又叫膝上电脑,在我这里它严丝合缝地符合这个名字。
我也的确有两扇窗户,只是外面没有风景。阿姨来过,窗前就挂满了衣服。在那些衣服的间隙里看出去,除了高楼就是更多高楼,一直到高楼占满天际线。我从未想象过我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写字,但我每天就在这里,和我理想的写作环境没有半分相似之处。
想象在别处写作是个逐渐扩大的过程,从眼前的桌面开始,我一点点往外想象。先是桌子,然后就是水光蔓延,在水光的边上渐渐生出山色,在山色的顶上铺开白云和蓝天。最后,还要在树林里安排几声鸟鸣,遥远而清晰地传来,带着泥土和树叶的芬芳。
真实的写作是个逐渐缩小的过程,从一整个放满各种家什的客厅开始,我慢慢只能看见面前的电脑和茶几,然后地板和茶几开始虚化,只剩下电脑屏幕。最后,连电脑屏幕也变成了背景,我只能看到闪耀的光标和不断弹出的字符。我不感觉到渴,也不感觉到累,我只感觉有一条河流在我面前横过,我要抓紧时间在每一朵浪花上敲下一个字,万万不能让它中断。
我从未放弃过那个理想的所在,我相信会有一天,我能坐在那张桌子前面,面对一池水,一群山,一壶茶,随心所欲地写下任何我想写的文字。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并不妨碍我在沙发上盘起腿继续写上几百万字。我并不因此而感到失望或者沮丧,也从未认定我应该在怎样的环境里写作才更为合适。没有应该,只有如此。
我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写过,我在四邻装修的时候写过,我在宿醉难消的时候写过,我也在身患重病的时候写过。从来没有说过:因为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噪音太强,因为今天我头晕目眩,今天我发烧虚弱,所以我不能写。我都能写,因为天要下雨,邻人要装修,那是他们的事,想写字那是我的事。因为头晕目眩,高热不退,疼痛难当,那是我肉体的事,想写字是我心灵的事。对此我一直分得很清楚,然后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锻炼。
对于我来说,写作不需要所谓的良好环境。我在飞机上写过,在火车车厢连接处写过,在街边咖啡馆的小圆台上写过,必要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在手机上敲出一千多字。我不是很在意环境,因为我不认为环境会有意帮助我,或者是有意妨碍我。环境并不关心我,它想要嘈杂那就会嘈杂,它想要安静那就会安静。所以,我想写就写,我也不关心它在干什么,这样大家彼此互不干涉。
真有一天,我去到理想中的写作环境,大概也就会欢喜 5 分钟。在欣赏完毕之后,坐到桌前,打开电脑,世界还是会慢慢缩小,所有的湖光山色都会消失,只剩下眼前跳动的光标和弹动的字符。真想写字就会这样,除非我想要坐在那里表演写字,那么周围的风景对于我而言才意义重大。
有些人必须在逼仄恶劣不得舒张的环境里写作,有些人必须在窗明几净风光如画的环境里写作,我认为这都带有表演的性质。他们彼此估计不愿意交换场地,对于前者而言这会剥夺他因为苦难而带来的荣耀,对于后者而言这会影响他因为闲适而带来的风度。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写那么多?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不大挑写作环境,也不把环境当做是自己的盟友或者敌人。于是,我承认存在理想的写作环境,觉得要是能去到那里写作会很不错。同时,我也不在意我现时的写作环境好或者坏,和理想环境相比高或者低,只要能让我完成每日的写作就行。
我曾经说过我的看法:写作是高于人的。于是就有读者很愤怒地写了长篇留言来驳斥我,认为人自身才是一切的源头。我想,那么他大概会花费人生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找寻依山凭海的所在,才能安放好自己,才能让写作去服务于自己。他会那么反复地说,他会一再描述那个美好的所在,他还会一刻不停地抱怨自己的现在。直到年华老去,他真有机会去到那么一个美好的地方,那一刻他却会迟疑不决,因为一旦去了,他就失去了这些年没能写作的一切理由。
对于我,这不会是一个问题。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欢欢喜喜地写。就如同无论在哪里,对于抓着头发想今天写什么没有任何帮助一样。更何况我现在还有 AI 工具,我可以画出我任何想要去写作的地方,然后在 0.01 秒之内就可以想象自己正坐在那里,皮肤上甚至能感受到日光的温暖和山风的清凉,这是属于作家的特权。
乔布斯乔老爷生前留给苹果公司一只下金蛋的鹅,那就是App Store,苹果商店。所有的开发者在这里提交他们为苹果手机用户创造的 App,所有的苹果手机用户在这里下载更新他们的 App,然后苹果公司抽取 30%的平台服务费,银子就那么哗啦啦流向公司的金库。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用户,不知道你注意到一件事情没有?现在 App 更新版本,你在 App Store 里打开升级说明,你已经不知道新版本里有什么新功能,有什么新改动,你只能看见千篇一律的一句话:修补了部分 Bug 并且提升了性能---不同的公司在描述上略有不同。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这里的升级说明存在着标准格式。第一部分是逐项列举新功能,第二部分是分项说明修补了哪些 Bug。苹果手机用户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新版本会有哪些改动,可以期待会出现什么新东西。虽然是短短几行字,App 开发者们也玩成了一种文化,会在这里开玩笑。著名的“Bug 已经修复,程序员已经开除”,以及“已经杀了产品经理祭天”,就发生在这里,一度变成网络流行文化。
我询问过相关人士,为什么大家现在的升级说明都那么含糊其词,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答案出乎预料,也在情理之中:App Store 的机制是先提交新版 App,然后苹果公司的审核人员对 App 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再上架对广大用户开放下载。之所以大家现在不愿意写详细的升级说明,是因为一旦写了,审核人员就要对着每一条新增和改动项目进行审核。一旦哪一点他们不满意,就要打回去修改。即便他们条条都满意了,也会因此耗费更长的审核时间,大家等不起。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App 开发商在升级说明里含糊其词,说是修正了 Bug,提升了性能。苹果公司审核人员乐得清闲,不需要再做详细检查,做前后版本对照,就可以挥手放行。
就这样,在乔布斯逝世 12 年之后,他的这项伟大遗产开始逐渐崩坏。
乔老爷建立 App Store 的初衷是好的,完全从用户的利益角度出发。建立统一的 App 管理、下载渠道,利用审核机制对 App 的安全和质量进行控制,于是用户可以得到安全、可靠的 App。风险和劣质 App一早就被审核人员拦截,同时,用户也不需要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下载渠道,只需要去一个地方下载就好。
于是,在这套机制之下渠道升级为一个繁荣的市场,无数开发者蜂拥而至,为 App Store 市场添砖加瓦,不断贡献各种新奇有趣的 App。利用苹果公司提供的开发工具和支付渠道,在这里发家致富,乃至成功上市。为此,他们愿意忍受苹果公司高达30%的“苹果税”。乔老爷提供了市场、秩序、规则和保障,连接产品和客户,这是他在故去多年之后 App Store 还能正常运转的根本原因。
但是和所有的伟大工程一样,随着时光流逝,它们都会一点点衰败,逐渐崩解。比如说现在的升级说明,变得如此简略,如此漫不经心,如此千篇一律,那么审核机制本身就出了问题。大家已经不再认为它是一种切实的保障,而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一种不得不执行的古老仪式,都想尽快完成它,无论是 App 制造商还是苹果公司审核员,都是如此。就像是春节挨家挨户去磕头,无论红包大小,人们磕到最后总是越磕越潦草,恨不得膝盖弯一下红包就送到,大家好一拍两散,可以直扑下一家。
祸根我认为怨不了别人,是当年乔老爷自己亲手种下。 App Store 所解决的问题,叫做软件分发。App 就是一种手机上的软件,它如何来到用户的手上,就是分发。在 1990 年代,软件的分发方式是通过软盘或者光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集中市场,各种各样的分销商通过报刊亭、电脑杂志、邮政网络以不同的方式分发。
在 2000 之后,软件的分发方式是通过网络下载。网络上同时存在着无数个下载站点,下载镜像站点,运行着无数个 FTP 软件仓库,任何人只要懂一点技术,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克隆一个下载站。同样的,也不存在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集中市场,鱼有鱼路,虾有虾路。
乔布斯兴建了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里又创造出了一个封闭的统一市场,终结了软件分发的多中心分散式发布的历史,把所有资源和渠道都集中到 App Store 来。随着苹果手机遍布全世界,App Store 就彻底变成了一个怪物。
在这个巨大的统一市场里,苹果公司是拥有无限权力的法官---如果它愿意,可以让一个 App 在全球下架,用户要么别用,要么破解自己的苹果手机---以前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彻底在市场上禁绝一款软件,现在苹果公司做到了。而对于许多公司而言,一个 App 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的命门捏在苹果公司手里。
苹果公司同样是拥有无限权力的税官---任何数字形式的产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无论是音乐还是视频,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只要依托于 ios 平台,只要是通过 App store 发布,苹果公司就要征收 30%的分成。不需要和你解释,也不需要和你商讨,30%就是 30%,你要觉得高了,可以不用,只发布安卓版本。不然你就在App 里卖实物,这个苹果公司不会管,它才不要管麻烦的售后纠纷,直接收数字税不好么?
App Store 在十多年时间里没有任何挑战者,一直是拥有无限权力的法官,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一直是拥有无限权力的税官,可以坐地收钱,且源源不断。那么,它有任何理由去优化自己的服务么?比如说提升一下审核的效率?比如说审核时和 App 生产商好好沟通,促成 App 上架?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反正你们没有别处可去,反正你们必须缴纳税金。
既然你们没有别处可去,既然你们必须缴纳税金,那为什么还要严格执行古老的规定,对 App 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核呢?有什么理由,仅仅是因为人家不肯逐条写清楚每一项新增功能,bug 修复,就要打回去重做?那不是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么?这样的厂商是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同一个 App,难道还要我老人家审核两次不成?反而是那些写清楚每一项的厂商,他们才是混蛋,他们写了 5 条,我老人家就要针对5条逐一检查,工作量一下翻了几倍,还能不能让人安安静静喝一杯咖啡的?
乔老爷要做一个统一的集中式大市场,那么,崩坏的种子一早就已经埋下。 当然,乔布斯依然是个神人,他的 App store 在他身后 12 年,才开始出现这些微小的裂纹。更新说明的变化只是很小很小的事情,甚至根本不会影响到 app 的分发和用户的使用。只是从这里可以窥见一点:人们已经不再尊重这个市场里的规则,所以会一再简化程序,以此降低 App Store 运行时巨大权力所带来的摩擦。
河道里的沙就是那么一点点沉积下来的,要到很久之后,河道才会被沙子所淤积。然后河水溢出堤岸,变成四散分开的支流。然后再过很久之后,又会有一个新的乔老爷出现,努力把所有的支流归并到同一条主流里去。你可以把这一幕视为河流的变化,你也可以如同我一样,把它视为沙子的移动。沙子才是永恒的,河流只是个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