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

猫之驯化


猫这种生物,在你收养之前只会看到他们最友善最乖巧最可爱的一面。等到了家里,确认有了食盆和厕所,在猫砂上做完圈地运动之后,​你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总体上来说,猫到你家是为了​做主人,主要的生活目标就是全然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一边像这样生活着,一边斜眼看着惊诧的你,等你升起​正确的觉悟来,认清你在这个家庭里的​真实地位。
猫饿了找你,你得​喂食。猫痒了找你,你得​挠痒。猫无聊了衔着玩具来找你,你得​陪玩。​反过来均不成立,因为猫根本懒得鸟你。​你说他们两句,他们就翻个身,用大屁股对着你。你伸手推推搡搡,让他们转过来理理你,人家翻身而起,​几个跳跃就在房间里从此隐形。

然后你就会有些郁闷,郁闷久了就​有些生气,决定也不理会猫咪,降下作为主人的惩罚。冷暴力,人类非常擅长的一种专业​技术。可惜这一招对于猫咪而言并不管用,因为猫咪本身就把周围的一切当做是空气,昂然而过,绝不​侧顾。你原地冷漠,发现从猫咪那里根本得不到任何回应,就有些讪讪的,觉得有些害臊​。​你毕竟是人类,人类最擅长给自己找补:算了,一只小猫咪又懂什么?​何况又生得那么好看。
你忍不住去看猫咪,​然后又有了新发现。你发现猫咪不是不理会你,而是​非常平等地不理会任何人,家里的任何东西。于是你又觉得心里好受了一些---原来猫咪不是不喜欢我,而是讨厌​所有人。转念一想,又开始自己恭维自己​:我的眼光真好,居然选中了如此有孤冷气质的高傲猫!
​接着,你看着猫咪自顾自地忙自己的事。猫咪是这样的,他们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要进食,要巡视,要睡觉,要舔毛​,要伸懒腰,要在特定的地方磨爪子,看起来就像是有一张自己的日程表。不管晴天雨天,不管你高兴与否,猫咪都忠实于自己的日程表,该干什么干什么,显得内心非常笃定​。你这么看着,就有些沉沦的意思,觉得​在猫咪身上看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但是猫咪​怎么可能让你坐在那里看着,坐在那里想着?作为一只猫咪,在家里巡视,爬高上低​很正常吧?作为一只猫咪,在这个过程里把你茶几上书桌上餐桌上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一爪子拍落地也很正常吧?你大喊,你尖叫,你看着猫咪伸出爪子忍不住喊出声来,猫咪冷静地看了你一眼,毫不犹豫地继续挥动爪子,你吐着舌头凌空飞跃,在空中伸出手全力去接,猫咪低头看着地板上摔成一摊的你,目光中都是​怜悯和遗憾。
你曾经揪着猫咪的颈皮​,拖他们到犯罪现场,你曾经用胳膊夹着猫咪,​用巴掌打他们的屁股。你威胁说要把他们扔回街上,你说他们再也不会有那么美味的小鱼干可以吃了,再也不会电动耗子可以玩了,再也不会遇见像你这么好的人​了。然后猫咪就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你,一句话不说,就那么无辜可爱柔弱天真地看着你。

悔恨,惭愧,一下子就那么在你心头汹涌而起,​“你还算是个人吗?”​,你自问。​怎么可以对这么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大喊大叫?​怎么可以对这么一只无辜的小猫咪​施加暴力?​“他可是一只小猫咪啊,小猫咪又能懂什么?”你心软了,你消气了,你拿出猫条拿出小罐头你煮了鸡胸肉大海虾​道歉。猫咪一口不吃,猫咪就那么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你,一句话不说,就那么无辜可爱柔弱天真地看着你。你​愧疚万分,你无地自容。
你对猫咪说,好吧,以后东西你随便扔,坏了咱们买新的。以后沙发床单你随便抓,坏了咱们​换新的。小猫咪似乎听懂了,试着吃了一小口,一小口之后又抬眼继续看着你,你心都碎了,说​:在这个家里,在这个家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你怎么高兴你怎么来---
这样的过程重复五次,十次,二十次,​你就终于找准了自己在这个家里的定位。​俗语说:物似主人形。以前,你把这句话理解为宠物会渐渐长得和主人一样,​宠物的行为举止脾气性格渐渐会和主人一样。现在你终于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它所说的“物”,其实说的是你自己,而它所说的“主人”​,其实讲的是猫咪。所谓的养猫,​意思是说一个人逐渐被猫咪驯化的过程。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猫咪是可以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动物,因为他们在历史上驯服和征服了​如此之多的人类,却从未使用任何暴力,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



2024-06-15

孩子究竟几岁学投标才合适

 


后台收到一条读者愤怒的留言,他说:
我实在忍不住发给你看,老大六年级毕业考只有十天了,你看看科学的教材和知识点是些啥奇葩的东西。我40岁才知道竞标投标是啥,学会了投标没想到还要学塔台啊。娃怎么可能看得懂啊,死记硬背了浪费时间没意义啊。 这些枯燥冰冷的术语六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吗? 想要这一代都变成没有创造力没有思辨能力的木偶人吗? 有这点时间,给孩子看看古代建筑之美,手动操作搭建一下榫卯结构的小房子,那样孩子才有感受嘛。 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到底在想啥????
​他还附上了两张图:


​这位读者的留言我只能同意一半​,我也认同考卷没什么意义,全都是死记硬背,而且都是背概念。它唯一的用处大概就是培养一下人的短期记忆,无论是让孩子去背,还是让成人去背,​都无法从中获得任何知识或者经验。A包含BCDE四个部分,甲应该服从乙丙丁三个原则,这在我看来​不是知识。
​而他的另外一半留言我不能同意。小学六年级不应该学习塔台建设的原理,不应该学习招投标,那么​几岁才合适呢?​谁能给我一个答案?以及更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
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父亲主修物理的缘故,已经接触了《相对论》。当然,是爱因斯坦和他助手一起合著的科普小册子,里面没有多少公式,全都是​用火车、电梯、手电筒来举例。但是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讨论时空关系,讨论观察者和参照系,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
我第一次接触到“梅毒”这个概念,​可能不到小学三年级。当时的阅读材料太少,我平常没事就看《人民日报》。那一期其中有一篇文章是纪念抗战,其中提到了侵华日军在华传播梅毒​等疾病。我就去问父亲,于是我就知道了性病,知道梅毒又叫做杨梅大疮,知道了梅毒病毒感染分期,末期会攻击人类的大脑和心脏,知道了古时候欧洲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因此进入了癫狂的创作状态---这同样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
今天我旧事重提,大概也会有很多家长觉得​哪里不合适。​那我还是想再问一遍:​究竟几岁知道这些事情合适?以及:为什么?
世界不是按照线性进行组织的,一个人在二十岁第一次目睹人们在街头接吻,在六十岁第一次​现场见证死亡。知识同样如此,小学数学课讲四则运算那是学校教学安排,​并不等于说小学生不能接触和学习微积分,必须要等到高中或者大学。在现实世界中,知识并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打包排列好,沿着流水线送到​学生面前。
事实上,我们经常接触自己一无所知的知识,完全超出现阶段理解能力之外的知识​,混杂了不同认知等级的知识,​这是人生常态。学习包括循序渐进,包括从易到难的渐进方式,但这不是全部,它还包括陡然接触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理解的知识,然后利用自己有限的已知去试图理解,这也是学习,而且这可能是更好的学习。
​修建体育场馆,修建塔台,工程招投标这些东西在一个六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之中吗?在他的理解范畴之内吗?当然不是。因为不在,因为不懂,所以不应该接触,不应该学习​?我不那么看。学习要是都看自己能懂的,那叫复习,不叫学习。
前年我对AI一无所知,不明白CPU和GPU的区别​。去年我不懂音响系统的前后级,不明白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但现在我已经用AI画了两年,自己可以接驳音响系统。我是成人尚且如此,​为什么孩子就应该区别对待,把世界组织好了再一点点推送到他面前?先让他吃软的,然后再让他啃硬的​?
回忆我的童年,我最羡慕当时自己的一点就是我像是一块海绵,可以毫不费力地吸收一切我所接触到的知识,不管懂不懂,不管​理解不理解。​反正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每吸收一点,我就多知道一点。当年的那本爱因斯坦写的小册子,尽管号称是写给美国高中生看的读物,​但我是个小学生,依然不明白洛伦茨变换是什么意思。没关系,六七年后我上了大学,有专门的老师会​在专门的课上讲。
现在我是一块吸到饱胀的海绵,想要吸收一点新东西,我都要费力地把旧有的水份先挤出去一些,努力克服一下自己的成见,自己的惯性,自己的惰性,努力先培养一下自己无差别的用心​。
所以,先生,我不觉得孩子在小学六年级学习体育场馆如何建设,塔台如何搭建,工程如何招投标​是什么过分的事情。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是应该的,比如说应该学习手工搭建几个​古塔宫殿,学习一下榫卯结构。​我更不觉得学习后者就要比前者更有合理性,因为孩子日常所见就是体育场馆,就是机场塔台,而不是应县木塔,或者​祈年殿。他需要一个解释,他需要理解眼前​之物如何成立。
​就知识而言,我不认为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问题,​甚至不认为和年岁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回到梅毒那个问题上来,我初中时代借到了一套书,叫做《侍卫官杂记》,据说是蒋介石的侍卫官​写的回忆录。里面说到蒋介石年纪轻轻就一口假牙,几个侍卫官讨论是因为梅毒​攻脑,导致一口牙齿全部脱落。​当时看得我拍腿大笑,觉得这本书恶毒得实在可以。如果知识有合适不合适的问题,​那么当初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很可能会皱着眉头完全不理解什么意思。


------


2024-06-14

穿过身体的学习



朋友刚学游泳,回来兴奋地在微信对我说:学习游泳让我觉得非常快乐,很久都没有那么快乐了,我发现脑子里的知识学习和穿过身体的技艺学习,快乐值​差太远了。

我认为“穿过身体的学习”这个说法非常准确。其实在小学时代,老师就​教过一种学习方法:嘴里要念,眼里要看,手里要算。它的原理是尽可能多地调动感觉器官,尽可能多地调用自己的肉身,让它们同时参与思考,这样会让​印象深刻得多。​不过也有副作用,比如说我遇见难以攻克的难题时,口鼻处就会感觉到血腥气。

肉身也是学习器官,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

所有会骑自行车的人都会赞同。关于如何在自行车上保持平衡,可能有几千篇文字教材,几万段视频讲解,​如果通过观看它们,用思维的方式学习如何保持平衡,大概这一辈子都学不会。而会骑自行车的人,非常清晰、具体、详细地知道如何骑在车上保持平衡,在一个个瞬间用很小巧轻微的动作​飞快地做出调整。但你要请他解释是如何做到的,应该怎么做,他可能就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那种​骑在车上的微妙感受。最后,大家能够取得共识的​大概只有一点:在大脑下达指令之前,身体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已经做完了。

同样的,​现代都市人总在追求精神放松,内心平和,于是坊间有许多关于冥想禅定的书籍。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按照书里的介绍如此​思维一番,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因为这是大脑学习,不是身体学习,等于根本没有学到。

至于这些书本身,有些作者根本没有相关经验,但是他​能做广泛阅读,于是也能同样编出一本来。在他看来,他学习了那么多本书,拥有了那么多相关知识,看过那么多人分享的经验,自己肯定是懂了,​写一本书出来没有任何问题。

我在很多本书里看过许多种关于腹式呼吸的介绍,都写得很好,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所有这些书,这些介绍文章加起来,都不​如我偶然看到的一句话:腹式呼吸的​核心要诀在于放松膈肌。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就深具信心,​相当信服。​因为这句话明显不是来自思维,而是来自身体的实践。唯有真实实践过的人,才能如此准确、​简单地道出要点,这是身体给予的教授。

没有上过座,没有和自己的呼吸纠结过,没有反复调整过姿势,没有长期观察自己的动作和呼吸之间关系的人,​永远也不会说出这句话。只有一个人经历过所有这一切,反复实践排除了一切无关项,运用身体反复验证核实过,他才能径直​道出这一个点。不单是道出一个诀窍,而且他人也尝试这个诀窍就能迅速地验证,产生​预期的效果,从胸腹连接处感觉到温暖的松弛感​向身体上下两端延伸,自然转换为腹式呼吸。

与此同时,其他书告诉你要“自然呼吸”,要“放松双肩”,要“挺胸直背”。​可能有效,但不是究竟,不能确保你十次尝试里有七八次能成功​。

有人看过我写作时的样子---我自己在写作时没有自我观察的意识,因为那会导致我分心。根据他人的描述,我在写作时会不断停下来,目光盯着电脑屏幕,然后激烈地对着屏幕打出很多手势,就像是我对面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我正在和他​热烈地辩论。又或者是盯着电脑,双手在空中不断挥舞,就像是在安装管道,或者​移动砖块。

这些观察都没有错。前者的确是我在和人辩论,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会想象正在试图向某个陌生人阐述我的观点,​双方经常会发生激辩,当攻防完毕的时候,文章也就写好了。后者则是我在写记叙文或者是散文,我需要在虚空中不断调动句子和段落,把它们放在合适的地方,观察文气是否通畅,这的确和安装管道,用砖头​砌墙没什么区别。

在一般的认知里,​写作要靠大脑。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单凭大脑是学不会写作的。虽然身体写作这个词因为卫慧的缘故​,有了一层别样的意思。但写作的确也要靠身体,不单身体要去世界里经历、遭遇、碰撞,最低限度上它要求人动手去写,​需要写这个动作才能学习。对于我而言,写作可能一场辩论会,一次修建房屋并无二致,都需要​投入全部身体的力量。文辞通过肌肉和内心给出的反馈,​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真正理解字句本身有颜色、重量、体积、味道、温度,才能学习如何正确搭配。

就像​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养猫?书里说伴侣动物,说缓释紧张,说​降低血压。​这些说法可能都是对的,但并不我所知的。每天我在电脑上疯狂敲字的时候,猫咪总是会走过来找我几次。我每次停手弯腰把她抱在怀里,感受自己臂弯和胸口之间有一团毛茸茸、暖洋洋、沉甸甸的​呼吸。我的大脑疯狂警告说她在耽误今天的写作进度,我的身体说​: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样就很好,这样就对了---这种知识只有身体才会知道。



------


2024-06-13

亲身体验小白NAS

 


经历一周多时间,终于帮朋友​安装好了国内号称最小白、对普通用户最友善的NAS(参见:《还是得上NAS》)。看着反馈意见那一栏,依照我以前刻薄的天性,估计会写上一句​:我的个人建议是麻烦你们以后不要再做​NAS了,谢谢!但我如今毕竟是个儒雅随和的人,​只能写成:能用,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怎么说呢?我自己折腾了一番下来,总结一句话:迄今为止,还是IT公司做NAS,​NAS依然是IT硬件,不是互联网产品。
首先是产品说明书,的确篇幅简短,​但是简短到了缺漏大量关键信息。当然,这不是NAS厂商一家的事,而是几乎所有​厂商的事。如今的产品说明书都让人看不懂,我猜想是中文及格的人已经不多,会写说明文的人​几乎没有,所以产品说明书就是个​提纲,大量操作细节需要自己去摸索。
比如说我用的这款NAS,​侧边有一系列状态灯。四个硬盘灯对应四块硬盘,1个​电源灯对于电力和系统。产品说明书告诉我,按下​电源键开机。在我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按下去超过5秒才会​有效。轻触、轻按、长按,​这些中文词现在是不能用了吗?只剩下“按下”两个字?不能精准描述​,那要产品说明书干什么?
然后是4个硬盘灯,上面标注了1---4的序号,但是硬盘架上看不到​标记。产品说明书也没有提到对应关系,甚至没有告诉用户​:某一硬盘灯绿色表示对应硬盘工作正常,红色表示对应硬盘​工作异常,4个硬盘灯表示​4个硬盘此刻的状态。这些都需要我自己去猜。
NAS上有两个网口,说明书里没有提为什么有两个,没有告诉用户为了提升内网传输速度,最好把两根网线全都插入路由器。如果不是我对NAS略懂一二,我搞不好还以为那​是个备份​网口。
​然后是硬盘安装。都已经2024年了,在机器和硬盘上依然没有明显标注,让用户一眼就知道应该怎么在硬盘架上安装硬盘,​全靠看图说话。我上第一只硬盘就出了问题,​感觉总是松松垮垮。研究了半天,发现是固定硬盘的螺丝少了两个​橡胶圈。装配好​橡胶圈之后,发现有一个硬盘怎么都点不亮。
花了半小时测试,结论是一块硬盘在​任何一个插槽里都不能被识别,另一块硬盘只能在特定的一个插槽里被识别,在剩余三处不能被识别​。问客服,​要我注册激活NAS之后看能不能识别,要我反复插拔硬盘​试试手气。最后让我用逻辑给堵了回去,​硬盘只能在一个插槽里被识别,说明机器本身就有问题。
于是,我发起退换货,把NAS邮寄回去,厂商再换​一台新的过来。注意,不是我发起退换货就可以立即发货,而是我邮寄回去,厂商确认​之后,再发一台新机器过来。也就是说,如果我选择直接退货,然后同时在下单购买一台新机器,​那么我第二天就能收到。现在,因为我选择退换货,我反而要​等两三天。​拼多多不赢,谁赢?都觉得拼多多Low,​人家Low但是干人事。
​过了几天,我又跑去朋友家一次。这次新机器安装很顺利,系统顺利升级,​硬盘成功识别。然后我让朋友注册产品,​登录App。对我最大的打击就在App---看着密密麻麻的各种小方块,一条条的横幅,公平克制地说,如果是在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做出这样的App来,会召开全公司大会公审,然后拖到办公大楼门口跪下,直接​击毙。
不会做民用级App的界面,可以打开电视,看看数字电视的​设置页面,那而是让老头老太太​都能懂的设计。再不行打开芝杜播放器,看看别人是怎么在界面上排布相册、影库、壁纸墙、​系统设置的,怎么利用形状、颜色、布局​区分常用和不常用功能的。
我拍了拍朋友的肩膀,艰难地说出了那句话:“能用,你好好学。”
还是得上NAS》那篇文章的留言区,许多读者说希望小米出手做一款​NAS。当初我不以为意,​觉得一个NAS能有多难?现在我承认,他们的​想法很有道理。小米算是国内硬件厂商里极少见能够照顾用户体验,降低产品使用门槛,​明白产品设计的公司。除了小米手机审美差一点,其他小米电器在设计和使用上,都非常便捷简单,尤其适合小白用户,真正做到了​开箱即可使用。
在我的认知里,如果真是服务小白用户的NAS,最起码应该做到硬盘已经安装好,并且已经经过了​测试。​用户拿到家,插上电源和网线就能立即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一切都是半自动的,只需要用户选择一下​就能完成基本设置。然后,用户就可以尝试相册、影库​等等功能,先用起来再说。什么格式化硬盘,什么系统升级,为什么要让用户自己​去等?​就不能先格式化好?就不能后台半夜升级?
总之,​NAS距离小白能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硬件产品设计,到软件产品设计,​没有太多考虑民用和家用的需求。估计是NAS的钱太好赚,所以厂商没有​多少优化、简化的动力。我甚至怀疑这是国家的一个大计划,用这样的产品培训​人民的动手能力,​在21世纪中叶力争把所有国民都培养成为IT工程师。
其实有个问题,值得所有软硬件厂商每天都去想一想:如果是乔布斯来做这款产品,他会怎么做?


------


2024-06-12

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


最近我学会了一句话,它用在和人沟通的时候有神奇的效果,那就是: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
关于人际沟通的书籍我看过很多,感觉对我没什么用。书里的理论很好,书里的方法也很实用,唯一的问题是我自己并不能按照书里的教导行事---因为我就不是那样一个人。一个温和的,善于倾听的,具有相当耐心的人会非常好,但那肯定不是我。
在大多数情况,我们都是在完全不了解对方真实意图,真实情感诉求的情况下和人沟通。我觉得问题通常也出在这里,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很难自始至终保持放空的状态,我们始终要给对方下一个判断,我们总是要忍不住按照给对方一个定义。而这些判断或者定义本身不对的话,后续的沟通其实都是无效的,因为大家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听起来有些土气,甚至还有些许肉麻,但是它的确有用。一旦你那么说了,双方就可以针对这个理解做一番讨论。先明确了对方是个什么人,大家取得共识,然后继续讨论为什么对方会这么想,会那么做,也就变得自然而流畅。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一个人愿意开口和你说话,总是有所期待的。你愿意听,这只是最基础的期待。在更深的地方,一个人真正渴望的是有人了解自己。即便不能做到真正了解,展现出试图了解的意图也是好的。所以,“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讲出来就表达了自己试图了解对方的意愿。而对方一旦得知这一点,沟通的基础也就得以成立。
具体讲什么道理,选择什么字眼,其实并不重要。人类就是玩弄语言迷宫的动物,把自己的真实自我和真实意图藏在重重叠叠的语言之后。总得有个人打破游戏规则,停止大家用言辞搭建迷宫的过程。“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这句话就是个强力打断,意思是大家再不用继续云遮雾罩地聊下去,现在话题直指你这个人,你本身,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讨论。而所有人都是愿意谈论自己的,这让人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受到关注,受到照顾。
除此之外,这句话也可以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不单纯是表达了自己对于沟通对象的了解,也隐藏着一份期待,意思是如果你能够如同我理解的那样去想,去行事​,那就太好不过了。这就要比刚性的“我认为你应该”,“你必须这样做”,或者“你现在令我太失望了”​,要柔和得多。许多父母在面对年幼的孩子时,经常会使用类似的表达:我认为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我认为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认为你是个慷慨的孩子,说完就可以没收孩子的过年红包,孩子还觉得自己做对了,​流着眼泪还有点小骄傲。
沟通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一切花岗岩脑袋。当对方已经抱定了某种成见,已经抱定了某种​思路,一丁点都不愿意考虑其他的可能时,和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其实​就是拒绝沟通。这时候,当有人把话题引回他自己身上,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才符合他的本性,这时候他​有可能听得进去。他知道自己不是,但他觉得应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才对。这句神奇的话,把“我认为”转化为“你其实”​,双方从原本的对立转为一致,所以会产生效果。大家彼此之间不再是说服关系,争胜关系,而是相互合作达成一个更好的“我”​。
不过,这句话只能​在较为熟悉的人之间才能用。在历史上,不断有读者对我说“我认为你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应该体现出良好的风度,使用温和礼貌的言辞”之类的话。他们一个不剩,全都​被我拉黑了。没有熟悉到那个程度,你就别认为,​你的认为不重要,尤其不要和我讲。


------


2024-06-11

来自苹果的重击

 


今天凌晨,苹果公司开了一场“软”发布会​。会上没有发布任何新硬件,​最大的篇幅留给了AI,苹果​把AI和自己的系统深度结合,原有的各种软件因此拥有了新能力。
这件事其实挺可怕,等于是一夜之间断灭许多AI创业者的生路。因为许多创业者此时的逻辑都是利用AI的能力,​打造出一款好用的产品。苹果现在的做法,等于是从根上​铲除了这种可能。最基础的,最好用的,也是人们最需要的App,苹果全都​随系统附赠。苹果现在升级系统,直接在系统层面上把AI作为一种基础能力赋予​各种App,等于是批量杀死了试图靠单一APP加上AI​能力的创业者。
又因为苹果在系统层面提供了AI能力,在苹果自己操作系统上做开发的创业者,以前是缴纳苹果税的种田佃农,现在连种子锄头都是苹果的,​前景也就变得越发黯淡。
不止是苹果,几个月前Google推出了自己的AI,并且把AI作为一种能力结合到自己的搜索引擎里去,就已经引发了​许多独立网站站主的担忧。因为按照传统的搜索引擎产品逻辑,用户输入关键词,得到搜索结果列表,点击​列表中的链接,会跳转到相关的网站中去。在这个过程里,网站就得到了​流量。
但是现在Google推出了自己的AI,按照新的产品逻辑,用户在Google搜索框里输入提问,AI就直接给出了​答案,于是无需再跳转一次,专门跑到网站页面去看答案,做荟萃分析​---这些事AI全都干完了。相对应的,那就是独立网站从搜索引擎获得的流量在未来​可能会是断崖式的下降。网站和Google之间曾经的合作共赢关系,Google的流量分发机制,​在未来都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在web时代到来时,移动互联网到来时,乃至web 3​到来时,我都觉得很振奋。但是在这一轮的AI 浪潮中,​我从未想过要做点什么。因为从第一天起,​我就觉得这一轮浪潮和个人开发者,创业型公司关系不是很大。不是大家没有创意或者战力,而是​AI这个玩意儿出现之后整个打法都发生了改变。这就有点像是坦克在一战出现之后,什么骑兵战术,步兵战术​其实就已经失去了意义。有了坦克之后,你再怎么调整骑兵军的阵型​,攻击形态,战术配合都已经毫无意义。
借用那句流行语的说法,抖音出现之后,所有的品牌都值得重新按照​直播模式重新做一遍。然而AI出现之后,很大概率并不存在重做一遍网站和APP​这件事。因为AI是一种能力,​给到这种能力,旧网站旧APP就能够AI花。而这种能力并不在个人开发者手中,也不在​小型创业公司手中。和历次互联网创业潮不同,AI潮意味着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垄断,和小玩家没什么​关系。
AI潮还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数据的互联网资源化。以前数据就是数据,​只不过是服务器储存空间而已,最多是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买卖一下用户资料而已。现在的情况不大一样了,数据是AI时代的硬通货,规范化、格式化的数据是AI时代的​黄金。电商平台上的购物和消费个人数据,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人际关系数据,行车记录仪上的行驶、操作数据,乃至是一个专门的散文网站数据,​都变得珍贵无比。因为它们能够训练AI,​让AI拥有更强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苹果、Google这样拥有海量数据的巨头也就拥有了巨大的​资源。哪怕是​最强最快的AI巨头,也会选择和它们合作。这样一来,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全部都在巨头手里,创业者的空间也就变得越发​逼仄。这几天我就感觉互联网世界的空气里,弥漫着从未出现过的劝人退休和劝人改行的​味道,赛博佃农感​也达到了空前程度。
几个月前,AI创业者利用OpenAI的接口,包装出一个翻译软件或者一个翻译插件出来,​人们认为这是创业,这是创业。但类似这样的创造,大概抵不过苹果或者安卓在系统层面上接入AI,直接对所有App都提供实时​翻译能力。​系统级别的能力,和App层面的服务,完全不是一回事。
同样的,在手机上本地跑一个AI大模型,把每一台手机上的数据搜集起来,为每一台手机的主人提供基于AI协助下的查找所有机上资料,分析内容,提出建议​等等功能。似乎也让独立开发一个App变得没那么重要,因为​独立APP甚至都没有这种级别的权限。
时代变了,以前通行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想了很久,​觉得目前也就只有种田养猪相对安全一些。在AI控制的机器狗和机器人蜂拥而至之前,还有一段时间。也许在很多年后人们回顾今天,会意识到所有的AI公司当初创业的目的之一,就是终结​大多数的互联网创业。所以,现在的打击只能算得上是​轻柔。
问题又回到了一开始:作为一个人,​一家公司,什么才是它们不可替代的价值?


------


2024-06-10

罅隙里透出的光

 


在很多年之后,我终于​知道应该如何回答人们的一句话。他们说,每当自己看到早年间写下的心情文字时,​就想找一条地缝钻下去。现在​我的回答是:那你有过初恋吗?
人们怀念初恋,​宣称那是再也不可能重来的美好。​我并不相信,人总是会说谎。​初恋怎么可能是美好的呢?你缺乏经验,你手足无措,你毫无自信,你说了很多可笑的话做了许多可笑的事,你分不清​感动对方还是感动自己。
多年之后你成熟冷静,你进退自如,你娴熟地控制节奏,你懂得如何得体的表白与不露声色地后撤,但是你说初恋才是美好,那是因为你怀念曾经的自己,那个没有此刻​所有这一切完美技巧的自己。你怀念自己的笨拙,你怀念自己的自卑,你怀念自己的张口结舌,你怀念自己的心似火烧浑身发抖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所有的经验都可以累积,所有的技巧都可以练习,你却找不回曾经的纯真,找不到自己最初的模样。因为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间,你努力为自己打造​层层叠叠的甲胄。你要做个成熟的人,你要做个理性的人,你要做个自信的人,你要做个得体的人,做个成功的人。你要自己没有任何弱点,你要躲在这重重盔甲之后,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凶险的世界上​过活。
​然而,你知道你有罅隙。就像是你看到早年间自己写下的那些字句,太软弱,太滥情,太真实太暴露于是也​就太羞耻---那就是你的罅隙。你本能地想要避开,想要封印,想要在上面​补上一块钢板。不单是那些过去的字句,你在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每一刻,要为自己的脆弱,为自己的柔软,为自己的眼泪,为自己的疼痛都补上一块钢板。你不允许自己这样,你认为自己的​盔甲上不应该有这样的罅隙。
​问题就在这里​:​你的全身盔并不是你。无论它多么坚固,多么光亮,看上去多么完美,​那只是一副你塑造出来的盔甲,盔甲不是你。只是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造你的盔甲,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穿着这盔甲抵御世界,你就误以为盔甲就是你自己,你如同这盔甲一样​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然而,你很清楚地知道,必然存在罅隙,你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你能在夜深人静时触摸到它,在瞬间带来清晰而强烈的疼痛。你永远也无法消除罅隙的存在,因为罅隙是你真实的自我,你永远​也没有办法把它抹去。
你知道那个写下那些幼稚多情句子的人就是你,​更为真实更不设防更少伪装​的你。你知道那个浑身颤栗不知所云手足无措,在爱情到来时毫无抵御能力的人就是你,在所有的技巧和经验背后,​依然是那样的一个你。
同样的,你不是因为脆弱而脆弱,不是因为柔软而柔软,那只是因为​你是你,那是你的​本性,那是你真实的自我。​面罩不会流泪,盔甲不会感知疼痛,但是你会。​人们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子女,就有了盔甲,也就有了软肋。没有盔甲,也没有软肋,只是​突然之间有了自己​---孩子有如镜子,照见了自己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毫无遮掩的本来面目---你没法穿着盔甲拥抱孩子。于是,落在孩子身上的一根指头,你也会觉得​心口痛。
所以,和你惯常相信的完全相反,你的罅隙不是你需要去回避去掩盖去所谓修正克服的存在​,它们是你找回真正自我的门​。透过罅隙,你能看到你体内的光,​那是真实的你。生活把你打磨成光滑的鹅卵石,鹅卵石不是你,​石头裂缝里透出的光才是你自己。所有的脆弱、柔软、眼泪、疼痛、愤怒、沮丧,证明你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一部机器。
唯有你认识到这就是自己,你才会对自己升起宝贵的悲悯之心​,而不是严苛的指责。唯有你对自己升起宝贵的悲悯之心,这颗心也才有可能照亮其他人,对他人的命运和人生产生共情,​升起温柔的怜悯。就像你不会笑话别人早年间写下的幼稚话语,就像你不会笑话别人磕磕绊绊的初恋,就想你不会笑话别人家普普通通的​那个孩子。
你为自己当初的字句而​感到尴尬羞耻,那是因为你把身上的盔甲当做了自己,用现在的盔甲去对付曾经赤裸的自己。你用那金属森冷的反光,去照射去羞辱天真而热情的​内心,那你也会用相同的冷光去照射身边所有的人,​冷酷而苛刻。你的罅隙才是你的拯救者,里面的光​才是你宝贵的人性,让你无法彻底变成一副全金属盔甲。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身上还有罅隙而感到庆幸,​正因为有它们的存在,一个人才没有把他自己彻底弄丢。曾经有那样的心去写那样的句子,和曾经有那样的心去爱那样的人是同样道理,​那样的心才是宝贵的,它证明一个人曾经有如此的勇气,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消失了这样的勇气,​依靠盔甲获得的成熟和圆滑,乃至冷静和冷酷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因为这是把自己当做了工具和手段,成为自己​不再是个人目的,那无非是一种终生自我放逐。知道了所有的正确答案,不等于曾经真正活过。
当你再一次意识到自己身上罅隙的存在时,不要把​目光转移开去,不要再幻想遮掩修补起来。请伸手按住它,感受它所带来的不适和疼痛,用眼睛透过它勇敢地望进去,你会看到真实的自己正在​其中凝望向你。它才是漫漫人生路上忠实的旅伴,它才是你真实的勇气和信心,​它才是你真正自我满足的源泉。它是一丝疼痛,它产生一丝怜悯,所以也有人说过,在它的最深处​隐藏着一颗眼泪。
你要看着那颗泪滴上的​微光。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