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中文网络世界里哀嚎一片,因为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透过媒体表示,无糖可乐等大量饮料和食品使用的这款甜味剂可能是致癌物质,相关结论很快就会对外公布。无数手机和电脑前的宅男宅女,看看屏幕,再看看手边的可乐,心中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这件事情早有端倪,大家可以现在就验证一下。在微信顶部的搜索框里,麻烦你输入关键词:Nature 代糖,看看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什么?这里的Nature 指的是《自然》杂志,你会看到从9个月前开始就已经开始陆续报道代糖的危害。在微信搜索结果的第一屏里,代糖可能产生的危害就有: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121%、提高糖尿病风险、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引发血栓、永久性改变肠道菌群等等。
那么长时间,那么多报道,公众都毫无反应,一直到世卫组织+无糖可乐+致癌这一组关键词出现,代糖的危害才突然浮出水面,大家纷纷在微博在朋友圈在群聊天里点燃烽火,传播警讯。
其实,这并不是世卫组织第一次警告公众。我翻了翻我的朋友圈,在2023年5月16日,我就转载了世卫组织的新闻截图。当时的新闻标题翻译为中文是:《世卫组织在最新发布的指引中建议人们不要使用代糖控制体重》,文章中的观点认为代糖在长期而言对体重控制毫无帮助,并且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总之,除了糖尿病患者之外,世卫组织不向任何人推荐代糖。
那么如果不出我的预料,今天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大概会有两波传播热潮。一波热潮是医学科普,主要是谈世卫组织给代糖定的致癌风险是什么级别,2A或者2B,论证这种级别的风险和咖啡一类的食品在同一水平线上,和酒精、烧烤、尼古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波大概就是大型饮料商的紧急公关行动,要么和阿巴斯甜立即切割,要么论证自家产品中的阿巴斯甜含量极低,要么和医学科普合流,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摄取的食品饮料其实有许多都符合世卫组织的致癌标准。届时会有许多新段子,比如:小明一边嚼着槟榔,一边愤愤地把可乐扔进了垃圾箱。
关于这件事,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
由于我之前佩戴过血糖实时监控仪,亲身观察到自己摄入代糖饮料之后,血糖所发生的波动。所以我相信医学论文里说的结论,虽然代糖在结构上根本就和食糖无关,但是舌头上的味觉细胞照样会向身体传递和吃了糖之后同样的电信号,于是在体内会产生类似的生理反应。
根据这种观察,我对于所有的零卡零糖饮料都敬而远之。如果某一天的某一刻,我突然很想吃点甜味的东西,那我宁可选取那些天然的糖类,比如蔗糖。理由是虽然大量摄取对身体有害,但是身体和它们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适应它们的存在,能用正确无误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应对。所以,这就是个总量控制问题,吃天然糖类,但是控制好量。
在现代生活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都来自过去,比如说吃水果,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天可能需要吃二三两,多到半斤,这样自己的身心就得到了满足。问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水果种植商一直在做品种优化,一直在致力于提升水果的糖度,因为人们更喜欢甜味高的水果。同样的,糕点里常用的玉米糖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虽然和过去一样,吃下同样分量的水果或者糕点,但是我们从中实际摄取到的糖分却悄然提升了很多。
于是,人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面前有更优质的水果,更美味的糕点或者甜食,但是个人每顿却反而要吃得更少才对,这就相当令人为难,相当难以控制。
回到代糖的问题上来,虽然现在的各种结论来自世卫组织或者《自然》杂志一类的权威组织,但是我内心深处还是藏着一丝丝怀疑。因为从现实的角度看,甘蔗和甜菜和农业有关,和大量农业人口的就业有关,代糖和天然糖类本身就存在着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所谓的无糖饮料开始流行之后。再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当初糖业商人大量赞助研究机构,发布关于糖类和健康之间的论文,得出有利于糖类消费的结论,乃至压制糖类对健康有害的观点,这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所以,当前对代糖的围剿,从正面可以理解为医学界对代糖的研究在最近出现了首批结果,也可以从负面理解为代糖如今风光无两,到了需要打一耳光踩一脚刹车的程度,免得它彻底毁掉了糖业。前者叫做客观科学发现,后者叫做低俗阴谋论,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矛盾,完全可以同时成立。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三氯蔗糖。三氯蔗糖比普通蔗糖甜600倍,被广泛使用在苏打水、冰激凌、糖果、酸奶之中。同样是在今年,同样是在《自然》杂志,英国一家研究所发表的论文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长,而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通过抑制T细胞,有望治疗因为免疫系统异常活跃造成的1型糖尿病、牛皮癣、炎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等等疾病。
还记得前面我提到的代糖危害么?有一条叫抑制免疫系统活性。这话听起来就像是会让人更容易生病,是一种危害。但同样是这种特性,针对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病人而言,则可能是一种治愈。你要反对代糖,同样一篇论文你可以大张旗鼓强调前者,你要支持代糖,你就可以欢天喜地宣传后者。
这个案例最微妙的地方还不在于它可以给正反双方都能提供弹药,而在于三氯蔗糖虽然是代糖,但是它是通过真正的蔗糖制造而来,由伦敦大学在70年代发明。它背后的企业是英国泰莱糖业公司和美国强生公司,它们两家联合创办了Splenda。
现在,我只需要平平淡淡加上一句作为结尾:宣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拥有潜在医疗价值的那家研究所,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ion)。那么,阴谋论的感觉就可以拉满。
但我并不想这么做。我想说的是:今天是周五,关于代糖致癌的话题可能会热闹上一整天。在你动身奔赴这种热闹之前,我个人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字。这样的话,当你在热闹之中陷入激动、愤怒、恐慌、焦虑、轻蔑等等情绪的时候,也许这些文字能帮到你。
唯一正确的解决之道是减少高糖分水果、糕点、零食的摄入,无论其中是天然糖分还是代糖。但这太难了,人们不大愿意去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在网络的争论之中,人们却乐于投入,并且为了所谓的真理和谬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仿佛只要能证明自己一方的观点正确了,身体就能克服糖的负面影响一样。
菜叔,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你博客里的那个牛逼轰轰的留言板吗?哈哈,怀念啊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