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3-09-18
原来网友不读书
就在这一两天,你应该在微博、Twitter、抖音反复刷到我写的一段话。它来自《
穿牛仔服的国王---《马斯克传》读后
》这篇文章,相信现在你已经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和我的一整篇文章相比,摘选出来的这一段话其实没多少价值,只是有传播力而已。它给人一种虚假的智力优越感,认为自己一下子就节省了 50 万字的阅读,正所谓“一分钟通读《马斯克传》”。这当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是我左右不了他人,正如我左右不了他们掐头去尾,去掉出处和作者,然后直接用公众号文章截图发在网上一样。
网友在哪里看到这段“总结”,产生什么想法,我管不了。但是在这里,在《槽边往事》,我可以对我的读者朋友们说说我的看法。
一本 50 万字的《马斯克传》大概可以卖百万本,我读完写一篇 2000 字的读后感,2000 字的读后感被人摘抄其中的 200 字。最后,网上流行的就是这几百字,获得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次的浏览。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网友现在基本不读书。
早在王朔发表《起初·纪元》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了端倪。当我去看书评的时候,从书评里就能知道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读完,只不过自己觉得不能错过这次文化盛事,所以再怎么难也得写上几句。我也问过朋友圈里首批晒书的朋友,绝大部分在晒完之后就把书放在了书柜上。
这次的《马斯克传》也类似。如果真有那么多人通读完这本书,怎么可能轮得到我来总结这本书的写作模式?这种爽文写作模式又不是什么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只要能够读完这本书,肯定能感觉到作者的写作节奏,和书里的这种的循环。
而且,为了表述上的简单,我做总结的时候其实做了极大的简化。如果只是看了我的那段话,就会认为《马斯克传》就是一个循环接着下一个循环。但如果真正读过这本书,那么就应该有人纠正我,说这本书的结构是多个循环同步进行,马斯克是同时展开多个循环,然后从一个循环里跳到另一个循环里,推动事情前进一步,就继续跳到下一个循环里。所以,并不是循环接着循环,而是多声部合唱,每个声部错落有致,交替进行。
没有人纠正我的那段话,证明都没真看完。
对于各位《槽边往事》的读者,我想向大家强调一点:即便只是阅读这 200 字的总结,也应该看到在这些近乎玩笑的话里,也隐藏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
1、为什么每次马斯克都能找到执行他新想法的人?
2、这些人有没有活到项目成功?在不在他开除的名单里?为什么?
3、从马斯克逼疯所有人,到所有人振作起来,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4、在取得伟大成功之后,回顾过去的这一段循环,马斯克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的独断没有造成灾难?以及,他如何确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书里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是通读者的收获。有些问题书里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一晃而过,那么这些空白的部分就是通读者思考的新起点,同时,也是评价这本书和作者的依据。所谓一本书的好或者坏,作者水平的高和低,就体现在对于关键问题的涉及范围和挖掘深度。
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这 200 多字的总结所能涵盖的。所以,只是阅读这 200 字的读者无所得。要命的是,他们看过这 200 字之后,会觉得自己已经读过了,满足于“作者不过如此”,“这本书不过如此”的想法。
我认为,《槽边往事》的读者不应该这样。
尤其是不要以长篇巨著为畏途,看到厚度就想着要放弃。如果你能多读上几本就会发现,其实 50 万字对于所有作者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任务。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这个体量才能表达自己,而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提炼萃取的能力。但是雄心壮志就放在那里,于是写到后来就只能堆砌。
真正让人畏惧的是讨论大问题的小册子,作者已经深入透彻地思考过自己面对的问题,因此可以用最为浓缩和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一个章节都可以扩充为一本书,这样的书读起来才是真的吃力,才是真的让人畏惧。比如说我经常用来举例的那本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多读几本三五十万字的书,以后字数对于你就不会再构成什么困扰。《马斯克传》不过是 90 多章,每天睡前读 3 章,也就是一个月的事情。关键问题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在于每天应该读几章,而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把阅读当做是一种日常消遣项目。人们的日常消遣项目从思考类的阅读,已经让位于感受类的短文字、图片和短视频。
日复一日如此,那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一直练习到个人彻底丧失阅读能力为止,思维弱化到只剩下情绪的条件反射再无思考为止。就像是现在这样,通读一遍《马斯克传》,然后根据内容编个段子这种小事情,最后居然落在了我这种人头上。
这还是一本商业写作的畅销书,我的老天爷!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近期热门博文
我的音乐设备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何以遣有涯之生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似你这般焦虑不已的父母亲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介绍一下我的新头像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