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2023-09-18
原来网友不读书
就在这一两天,你应该在微博、Twitter、抖音反复刷到我写的一段话。它来自《
穿牛仔服的国王---《马斯克传》读后
》这篇文章,相信现在你已经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和我的一整篇文章相比,摘选出来的这一段话其实没多少价值,只是有传播力而已。它给人一种虚假的智力优越感,认为自己一下子就节省了 50 万字的阅读,正所谓“一分钟通读《马斯克传》”。这当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是我左右不了他人,正如我左右不了他们掐头去尾,去掉出处和作者,然后直接用公众号文章截图发在网上一样。
网友在哪里看到这段“总结”,产生什么想法,我管不了。但是在这里,在《槽边往事》,我可以对我的读者朋友们说说我的看法。
一本 50 万字的《马斯克传》大概可以卖百万本,我读完写一篇 2000 字的读后感,2000 字的读后感被人摘抄其中的 200 字。最后,网上流行的就是这几百字,获得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次的浏览。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网友现在基本不读书。
早在王朔发表《起初·纪元》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了端倪。当我去看书评的时候,从书评里就能知道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读完,只不过自己觉得不能错过这次文化盛事,所以再怎么难也得写上几句。我也问过朋友圈里首批晒书的朋友,绝大部分在晒完之后就把书放在了书柜上。
这次的《马斯克传》也类似。如果真有那么多人通读完这本书,怎么可能轮得到我来总结这本书的写作模式?这种爽文写作模式又不是什么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只要能够读完这本书,肯定能感觉到作者的写作节奏,和书里的这种的循环。
而且,为了表述上的简单,我做总结的时候其实做了极大的简化。如果只是看了我的那段话,就会认为《马斯克传》就是一个循环接着下一个循环。但如果真正读过这本书,那么就应该有人纠正我,说这本书的结构是多个循环同步进行,马斯克是同时展开多个循环,然后从一个循环里跳到另一个循环里,推动事情前进一步,就继续跳到下一个循环里。所以,并不是循环接着循环,而是多声部合唱,每个声部错落有致,交替进行。
没有人纠正我的那段话,证明都没真看完。
对于各位《槽边往事》的读者,我想向大家强调一点:即便只是阅读这 200 字的总结,也应该看到在这些近乎玩笑的话里,也隐藏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
1、为什么每次马斯克都能找到执行他新想法的人?
2、这些人有没有活到项目成功?在不在他开除的名单里?为什么?
3、从马斯克逼疯所有人,到所有人振作起来,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4、在取得伟大成功之后,回顾过去的这一段循环,马斯克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的独断没有造成灾难?以及,他如何确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书里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是通读者的收获。有些问题书里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一晃而过,那么这些空白的部分就是通读者思考的新起点,同时,也是评价这本书和作者的依据。所谓一本书的好或者坏,作者水平的高和低,就体现在对于关键问题的涉及范围和挖掘深度。
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这 200 多字的总结所能涵盖的。所以,只是阅读这 200 字的读者无所得。要命的是,他们看过这 200 字之后,会觉得自己已经读过了,满足于“作者不过如此”,“这本书不过如此”的想法。
我认为,《槽边往事》的读者不应该这样。
尤其是不要以长篇巨著为畏途,看到厚度就想着要放弃。如果你能多读上几本就会发现,其实 50 万字对于所有作者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任务。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这个体量才能表达自己,而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提炼萃取的能力。但是雄心壮志就放在那里,于是写到后来就只能堆砌。
真正让人畏惧的是讨论大问题的小册子,作者已经深入透彻地思考过自己面对的问题,因此可以用最为浓缩和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一个章节都可以扩充为一本书,这样的书读起来才是真的吃力,才是真的让人畏惧。比如说我经常用来举例的那本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多读几本三五十万字的书,以后字数对于你就不会再构成什么困扰。《马斯克传》不过是 90 多章,每天睡前读 3 章,也就是一个月的事情。关键问题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在于每天应该读几章,而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把阅读当做是一种日常消遣项目。人们的日常消遣项目从思考类的阅读,已经让位于感受类的短文字、图片和短视频。
日复一日如此,那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一直练习到个人彻底丧失阅读能力为止,思维弱化到只剩下情绪的条件反射再无思考为止。就像是现在这样,通读一遍《马斯克传》,然后根据内容编个段子这种小事情,最后居然落在了我这种人头上。
这还是一本商业写作的畅销书,我的老天爷!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近期热门博文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原来网友不读书
就在这一两天,你应该在微博、Twitter、抖音反复刷到我写的一段话。它来自《 穿牛仔服的国王---《马斯克传》读后 》这篇文章,相信现在你已经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和我的一整篇文章相比,摘选出来的这一段话其实没多少价值,只是有传播力而已。它给人一种虚假的智力优越感,认...
重开博客的一些技术细节
我在公众号里说我“准备重开博客”,并没说我“已经重开博客”,但还是有很多人很敏锐地已经先期抵达。所以说,并非所有人都丧失了逐字逐句阅读长文的能力。 这个博客还是基于我最熟悉的WordPress 搭建,因为我对它最熟悉,当年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和我三十多岁时写博客不同...
火星任务在地
不需要去火星才有火星任务,火星任务就在地球。 几年前有条新闻,说是招募首批火星殖民者,单程票,去了就不能再回来,即便如此报名者也挤破了门槛。当时国内网络上也引发了极为热烈的讨论,我评论说:当初大家投胎来地球的时候,也是这般光景。 所以,火星任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生隐喻。...
拒绝新闻的生活
今天早上我7 点半起床,洗脸刷牙,给猫咪打针做早饭,再给自己沏一壶茶喝上。现在是 9 点半,我已经喝着茶读完了一本书,在微信里对亲朋好友分别做了针对性的推荐,现在打算和你聊聊这本书里谈到的话题。 当然,在一开始你不会关心这本书,你只关心一个话题:为什么你能读那么快?因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