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为什么要学古文

 


我想,今天人们学习古文更像是一种人文素养培育,而不是学习一门学科知识​或者实用技能。你去看今人写的古诗,大部分都是“老干体”​。你去看今人写的古文,大部分文白不通。我见过几篇这几年新刻在石头上的所谓“赋”,不禁遍体生寒,​麻到痉挛。
古文已经失去了真实生活中的位置,​难怪有那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学习古文?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古文,具体说是古文背后的历史​很有兴趣。今年年初有一部电影,叫做《周处除三害》。周处是个历史人物,他除三害的事迹是个历史典故。我写了一篇《周处除三害》,通篇没有提电影一个字,单纯就是讲这个典故。
这篇文章有15万次阅读。
​我写什么了?我写的东西都在古文文章里,周处的传记和传说。我把它们找出来,​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最后写了一点我的个人理解​。古文大家都不愿意读,结果这样文章1​5万阅读。那我就想问一句:为什么要让中间商赚差价?
​为什么要学古文是个伪问题。古文只是个工具,一座桥梁,在现实的对岸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么说其实也不对,​在对岸的应该是中国人的根。倘若一个人不能回答自己的祖籍是哪里,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是谁,大家就会觉得这人很奇怪,​莫非是孙悟空本空?同样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来处,​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所有的过往,都构成了自己此刻的一部分。没有过去的人,​也就没有现在。
你说你的好朋友是自己的知音,​是来自春秋时代俞伯牙与钟子期,哪怕你什么乐器都不会,也不爱听高山流水古琴曲,不妨碍你特别选取音乐来作为友谊的​比喻。​你说你在这大城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你说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你感受到了和西晋李密同样的孤苦无依,和唐代李白四十四岁时同样的孤独冷清​。
(此处省略排比举例9999句)
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你的情感需要有所寄托,你的思考需要有所启发,你的决定需要有所参考,你的处境需要有所对照,而所有这一切在前人那里都有,​甚至用文字记载了下来。你看古文,看古人,看历史,看前人怎么想,怎么活,你因此理解了自己​的当下,不至于觉得自己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活在天地间---甚至孤零零一个人活在天地间这件事古人也​早就写过,当然,还是用古文。
即便你坚持认为自己孤单单活在这个世上,你也并不是在​吟咏人生的独唱。一定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有某个人,和你此刻有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感触。没有什么真正的独唱,一定是穿越时空的重唱、合唱。我们都是围绕古老基音产生的泛音,在历史重复的韵脚里形成越来越丰富和谐的​音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务员阅读《资治通鉴》以获得必要的从政经验只是对古文最为​粗暴直白的运用。
这种重唱或者大合唱​使得人们彼此认同。你在田埂上和一位老农闲聊,或者是你在商业评论里写互联网巨头之战的竞争,你们可能都会用同一句“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区别。它也能形成你自认为独特的审美或者个人情感,很多人都喜欢​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妻死之年手植也​,于今亭亭如盖矣。在中学教材上看完就再也难以忘怀,不单纯是因为感动,因为自己打算以后用这种曲折含蓄的方法表达​强烈的情感,因为你学会了把情感寄托于外物,你学会了在​最平淡的细节里隐藏惊雷---你并非生来会如此去做。
所以在一开始我就说,今天人们学习古文更像是一种人文素养培育​。学古文不是为了解决文凭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知识问题,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人之为人的问题,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问题。答案不在什么三坟五典的国学典籍里,圣人语录里,它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在所有的策论散文里,在所有的​历史和笔记里。如果你是怀着这样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古籍,​那么古文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你​获益,那么你自然能够很快掌握它。​
只是这样的心态难得,一想到​眼前的古文会变成将来考卷上难为自己的题目,人就失去了一切兴趣。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