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

游戏人间

 


刚刚读完朋友送我的凯莉·克兰西(Kelly Clancy)的新书:《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我也学习了一段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内部讲话稿,内容是一家互联网高管对下属游戏公司​全员的训话。两下对照,​让我笑得不行,感觉这本书是对这次训话的​完整回应。
​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我不推荐大众读者阅读这本书。我也要提前向游戏业者打一剂预防针---这本书并不是介绍如何设计游戏,也不是在讨论​如何用游戏从现实世界赚到钱。
事实上,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喜欢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行为学和心理学的​阅读者。因为它讲述的主题是人类如何发现游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人类又如何从现实中简化和抽象出游戏来,然后又是如何从游戏中发掘和总结出博弈理论,最后人类又是如何在现实中利用或者是误用博弈理论,因而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现实造成了真实影响---正面或者是负面。
我不向大众读者推荐的原因,除了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有门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中文语境下很难说清楚「玩」和「游戏」。英文中的「Play」 意涵要远比中文的「玩」丰富,可以是玩耍,可以是演奏,可以是扮演,可以是播放,可以是打比赛,还可以是发挥出,表现出的意思。
同样的,「Game」 通常被翻译为「游戏」​,一个偏娱乐消闲的词。但是在英文中,「Game Theory」 的意思是博弈理论,算是相当严肃的一个​学术名词。而「Game」本身也有游戏、竞赛、计划、策略、​对象、心情等等等等含义。这就造成我翻译书名都相当困难,一方面我把它翻译为《把玩现实》,又觉得并不贴切,所以在另一方面我用今天文章的标题做了尝试,试图翻译为《游戏人间》,也依然觉得​不甚满意---无论哪一个都没有体现出这本书讨论的是严肃主题,中文的「游戏」和「玩」总是会把人的观感​、预期带偏。
但是,如果你对博弈论有基本认知,如果你对人类的观念、行为的形成好奇,如果你对这个社会背后运行的机制感兴趣,那么这本《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会让你像我一样感觉​相当过瘾。作者凯莉·克兰西作为神经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脑机接口发明者,人工智能 Deepmind 曾经的参与者,她其实怀着极大的野心写了一部《人类游戏史》,从公元前的小游戏,一直写到现在的 AI。从军棋帮助德国军人发明出新战术,一直写到博弈论​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
我不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凯莉的写法。很久没有在类似的专著里看到作者有如此充沛的情感了,这样一本专著居然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写就,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她也在猛烈地​表达个人观点,对​事实进行评论。造成这本书的比例有些失衡,看到中间的时候我陷入了困惑​:为什么作者会花了那么大篇幅跳开主题,连续狂喷博弈理论的缺陷和误用?​攻击别有用心的学者和决策者利用博弈论误导公众?
当然,这种评论本身也相当精彩,让人换个角度重新衡量自己内心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流行观念,看它们是不是站得住脚,是不是偷偷放大了前提和​限制条件?但是,这些观念纠偏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次要部分,​它最珍贵的部分还是讨论游戏。我从未见过有人用如此热情和雄辩的态度来讲解​游戏:
「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其经典著作《游戏的人》中提出,游戏是人类创新的方式,从新工具到新社会契约,都是如此。人类从来没有被给予过彼此相处的规则,他们需要建立有时则是打破社会规则,以探索新的组织原则。游乐场就是这样一个实验室,例如,大多数文化都有狂欢季,此时放松社会限制,允许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新的互动。游戏具有创造力,是一种集体思维的形式。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技术:『文明在游戏中生产并展开。』 爱玩耍的个人和群体可能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更疼善于产生和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游戏是文化和创新的熔炉;它是设计本身的核心」​。
​「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或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框架,帮助人们建立彼此的精神模型。由于游戏教会了人们如何理解他人,所以会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改进。游戏队员必须理解其他队员的信仰和偏好,才能确保自身获得最佳结果,这被称为心智理论:即建立他人(包括他们的情绪、欲望、信仰和知识)精神状态模型的能力。​可以说,摔跤比赛的发展是为了帮助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罕见的眩晕状态,从而帮助它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样的,游戏队员可以发挥想象,体验新的思维模式和角色,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游戏是安全的社交实验:了解对手的工具,尝试新的身份,测试人际关系」。
​类似的引文我可以抄上一万字,但是都不如原书的论述更为完整和精彩。它通过对游戏的讨论,再一次把人,人和人之间的协作、配合,​置于人类历史的舞台正中,把人所相信的信念而非算法、模型、法规作为​人的行为理由。于是,它也就否定了人类对量化标准,绩效主义的追求,认为那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糟糕游戏设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职场 PUA 也是一种游戏,并且为什么它是一种糟糕的游戏,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当初期待的结果---人们对于量化指标指导创造和工作的迷恋在历史上不绝于缕,但最终都不能获得成功---现实不能​如此简化为游戏,人就是游戏本身而不是​游戏对象。
《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是一本太大,太长,太丰富,太激烈、太左翼、太复杂的书。​但是,和它所引发的思考相比,这一切都不算是什么。最后,让我用这本书终章开头引用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人类只有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时候才会游戏,而他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Man plays only when he is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a man, and he is only wholly Man when he is playing )。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本书是2004 年出版新书,目前没有中文版,英文版亚马逊地址: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