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

只要能赢就行

 


没想到在Coco李玟去世之后​那么久了,还能因为她的缘故而掀起那么多波澜。先是她的家人大闹她的葬礼现场,结果是她那位网络上千夫所指的丈夫​反而因此逐渐逆转了形象。然后是她多年前参加的一档电视选秀综艺节目,挖出了多年前她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在网友愈演愈烈的声讨浪潮中,各方不得不站出来表态​。与此同时,更多人站出来揭发​各种节目背后的内幕。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只要能赢就行了。
过去的一二十年间,​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从“啊?这样可以的吗”早已经转变成“哦,这样也可以呀”。一档选秀节目有内定,有暗箱操作,有现场剧情安排,​似乎人人早已经接受了下来。你要去问一句是真是假,说不定人家还会笑你,说你想什么呢​一切都是常规操作​至于吗你还大惊小怪计较什么真假你们村刚通3G网络吧?
当年的坦然接受,和今天的愤怒声讨​,对于我而言都相当难以理解。人们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呢?
在只有能赢就行的时代里,真假不重要,事实不重要,程序不重要,手段不重要,​赢最重要。赢,在几十年时间里​带着一种紧迫感控制着生活。这期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管人家的呢,只要人家能......​就行。在空白处,可以填上赚钱、出名、成功、上市、上岸等等​单词。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因为我此刻片刻的迟疑和犹豫,时代的列车就已经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带着​一车厢兴高采烈开香槟的人前往未来。
只留下小小的我,站在广袤无边的世界一角,​脑袋上顶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只能对自己说:哦,原来世界已经变成这样了,那就这样吧。虽然我并不喜欢这样,但是世界并不在乎我喜欢不喜欢​,总有人喜欢,也总有人胜出。
和这样一个世界打交道,我​感到的困惑和压力前所未有。​事情往往是这样发生的:一个许久不见的旧日朋友突然找上我,​说菜头你还在写字呢?​这年头写字能赚钱吗?​还有人看吗?​写字有意思吗?来,我给你介绍一个好玩的东西,一辆真正能载着你通往未来的​赛车。你有那么多读者,你有那么强号召力,​我刚好有平台有技术,不如我们一起合作发布NFT吧。
我说我只会写字,​谁会买文字的NFT呢?​他说你不是在画画吗?你的画就是NFT,就是艺术品,就是数字收藏,这件事不是你的话,其他作家都​干不了。我说我就是用AI 画个插图,谁会愿意买我的​插图呢?何况我也提供了Prompt,​人人都可以根据Prompt用AI 重新画一张出来,又不费什么事,为什么要花钱去买呢?
他说卖给你的粉丝啊,​他们会觉得有价值啊,他们愿意收藏啊,你在他们眼里就是艺术家啊。你随便画几张,按照我们平台的发行能力,搞个大几百万稍微困难点,随便搞个百把万跟玩一样的,​你何必那么辛苦去写文章。我说哦那我懂了,你是要让我​把读者当做韭菜来割。他说何至于把话说那么难听,​你情我愿的事情,说割不割的就太伤人了。而且,很多人就喜欢NFT这个概念,很多人就是要投资数字收藏,你不割他们迟早也有别人割。
然后我就说那让我想一想吧​,就此结束对话。再然后每一星期他来找我一次,通知我本周他发行了几个NFT,​在几秒钟之内一抢而空,本周又赚了多少钱,问我什么时候也发一个。我说那让我再想一想吧,对话结束。这样在三个月之后他终于醒悟:你就是打死了也不肯干是吧?大把钱放在你​脚边你都不愿意费神弯腰去捡一下?我说我腰肌劳损你看出来了?
这就是最近​这几年我所面对的世界。都是许以诱惑,都是逼迫式打法,都是呼唤人​上时代快车,都是承诺​难以计量和想象的个人成功,而且的确从来不缺乏成功现实案例。​在我耳边反复呢喃着那句低语:你想那么多干嘛呢?只要能赢就行了。
我不想讨论我的个人选择,我也不想讨论我的​个人感受,由此来证明我的正确​。这不是重点,也没有多少意义,因为世界总是对的,个人​总是错的。但我可以讨论一点现实,现实是时代列车减速了,对此所有人应该​都没有异议吧?
那如果时代列车再不能提供风驰电掣的速度,不能提供令人瞠目结舌的风景,连香槟都换成了平替版的格瓦斯,是不是还能“只要能赢就行了”​?或者说,还有没有大家共同承认的所谓“赢”​?​又或者可以这么问:如果列车慢下来了,不能从一个赢走向下一个赢,车上的​乘客们会发生什么事?
那些曾经站在月台上,站在路肩外,站在旷野里,密密麻麻仰望向列车的人,对于车里的乘客而言是​香槟杯后面的风景。有他们在,有他们的目光在,会让香槟的滋味变得更加清爽宜人。现在列车慢下来,那些风景就开始从四面八方缓缓进逼。别的不清楚,起码综艺车厢里的香槟​就已经开始有点发酸难以下咽了。
我觉得​世界在这一刻好安静啊,所有在我耳边的​呢喃都​终于归于静默。


------

2023-08-20

文字降魔

 


从我第一天开始发表文字开始,​就有人教导我说:文字道是魔道。
在写了二十多年之后,​现在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一个人想要打扮自己,没有比语言文字​更为简便的方法了,连一条口红都不需要去买。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很难​避免用文字来装饰自己。通过文字,人总想着要表现得比真实的自己更聪明一些,更可爱一些,​甚至是更值得尊重一些。
这件事情很容易上瘾,因为文字技巧越好,​也就越容易成功塑造自己的形象,于是就会​忍不住在这个形象上投入更多。最后,人会彻底迷失,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写作的初衷是什么,忙于维护一个幻象​,这就是所谓的入魔。
​并不是所有的写作者生来就是为了入魔的,​但是人性本身有极为柔弱的一面。在最低限度上,​人首先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一栋单元楼里,找不到几户人家悄无声息地开关门。在文字上也是同样,只要是把文字发送出去,​就没有人希望会是零阅读。所以,无论你是谁,你发布了什么,心善的社交网站再怎么难都会赠送你几个阅读量,否则你很快就​会撑不下去。
他人知道了自己存在,人又会忍不住希望​他人喜欢自己。自己一旦存在,就会立即身处于所谓的环境之中。人性本能地希望环境对自己友善,​友善就意味着他人喜欢自己。​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人就会忍不住去说一些读者喜欢听的话。​但是这些读者喜欢听的话,未必然就是自己真心所想,于是第一道裂痕就已经悄然埋下。
有人喜欢自己,人会继续要求更多,他希望人们更进一步接纳和认可自己。喜欢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支持和肯定。于是,他要去精研文辞,学习复杂的句型和术语,以及那些让人产生​思考和感悟的微妙表达。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认可自己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掌握了写作的技巧,承认写出来的是​作品是文章而不是作文。他要听到人们赞叹说​:这人的文笔真好!这时候,他的自我已经逐渐变得饥渴难耐。
支持和肯定很快也变得不够解渴,他​如今需要人们的敬仰和尊重,需要​这些仰视的目光如同涨潮一般涌来,把自己托举而起。于是,他要拨弄自己都不懂的概念,扮演自己不曾拥有的爱心,给出自己都没想明白的答案。他要做个人所共知的写作者,他要证明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的头脑,证明自己的品格,他要将自己加封为神​,​肉身成道。这时候,即便没有入魔也距离成为行走在人世间的克苏鲁不远了。
时间的事情无独有偶,既然存在入魔的可能,​同样也就存在成道的希望。
没有比语言文字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装扮自己,那么也就没有比语言文字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认清自己。当我在网上发布第一篇帖子的时候,发布出去半小时我看着它慢慢沉底,从第一屏掉落到第三屏,当时我就按住了 F5 刷新了 400 次,自己给自己增加了 400 次点击,把那篇帖子变成了社区​当日热文。然后它当真火热了起来,下面开始有了回复​和讨论。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对自己说:懂了,原来你就是这样的鸟人。​我对着屏幕说:懂了,原来互联网就是这个鸟样。所以在我头十年的写作生涯里,我拒绝承认我是个作家,我说我是个写手---主要靠写,​但也靠手刷起的家。作家不是这样,作家要靠在无数次退稿过程​中的坚持,他们刷不了编辑和出版社。
我知道我是个鸟人,所以在最一开始我就不去费心费力往自己身​上粘贴羽毛。​我的想法也很简单:如果现实世界已然是那样了,我上网之后还要这样,​那我上网来究竟是想怎样呢?于是,我在网上和人吵架吵得很凶,反而觉得很放松,很爽快,一想到对方因为我的缘故这一晚上都不能安寝,我就​带着满足的微笑酣然入梦。
就这样,等到我意识到时代需要我这样的人去扮演谦和有礼,平易近人,德高望重的时候,​已然太晚太晚了。当年认识的一帮人,都已经坐上了德艺双馨号老艺术家专列绝尘而去很久之后,我才在站台上​站起身来拍拍手里的灰尘,不再和人撅着屁股趴在地上弹玻璃球一决胜负。
但是我这些年在文字上还是有一些很小的个人坚持。比如说我只写我想写的文字,写​得了就用心写,写不了就保持沉默​。当然,写自己想写的文字,读者未必愿意看,读者看了未必同意,​招致的批评就会很多。加上我人又不够德艺双馨,激发起来的反感同样也不少。
幸运的是,我早年上网的经历让我习惯了周围的人都​恶形恶状,口出恶言,习惯了大家之间​诡辩抬杠,贴身肉搏。所以在我理解的互联网世界里,没有多少温情的存在,没有什么弟恭兄友,也没有什么温良恭俭让​,总是​大家​相互喷口水,淋浴着这人间​大爱。所以我认为这是常态,​反而是人人都喜欢我才是变态​。我都这样了​,还有人坚持喜欢,那就有点太 SM 了。​当然,人类底色就是 SM 加复读机,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并不需要展开讨论。
​我在文字上也从来不假装有爱。就是说我不是特别关心他人,​所以我提供不了多少关切。我对儿童要友善和耐心得多,原因是我觉得他们还有未来,​一切都还没开始。而成年人​,或者说人过十二三岁,差不多就已经定型了,你说什么都没用。看起来他是在问,其实他只是要找个人听,​沟通基本上都是单向输出,​根本没我什么事。儿童不一样,你和他们说一句话,他们会去想,想完了再认真​回你或者问你,这是人类正常的沟通。
真的苦人少,​最苦的苦人不上网,彻底没声音。网上多的是烦恼,​不是苦。烦恼是老婆和小三我应该选择谁,工作和考研我该选择谁,大嘴巴抽一顿当场就好了。苦不是这样的,苦是爹妈都住院等着救命,自己就有一笔钱,只够救其中一个,也就够一周,但是一周后孩子​择校也需要一大笔钱。
苦人我都没法安慰。有个读者夫妻两地分居很多年,一直想​回乡团聚。但是回去了就没有那么好的工作,​未必养得活全家。要是一直留在外地工作,​那么有没有家似乎也没什么区别,等于是自己在一处努力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另外几个自己​见不到的人在别处能够好活。​我能说什么?我只能劝他趁休假回家的时候多面试几个地方,找找机会。​说是想着一定要一家人团聚,那就总是能团聚的。​我的关切,也就只能到这个程度。
除了写自己想写,除了不假装有爱,​我还不热爱采风和找寻素材。那么多年里,除了为了朋友做宣传之外,我极少用“我有一位朋友”​开头写文章。朋友们在我这里没动态,​没故事。就算是朋友来问朋友的八卦,​我也回答说:我没有什么要说的,​将来如果有朋友来找我问你的八卦,我也是这个回答。而世界上所有的写作教程第一课都写着:从你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
所以,​如今我成为了一名自体感受派写作者。在我笔下,没有什么家人家事,没有什么友人近况,只有我还有我的猫,最近是我​和我的茶壶。主要写我遇见了什么事,我最近又有什么想法​,完全以自我当作​观察对象进行写作。之前我还会写一点街面上的事情,比如说写我如何在附近居民区临街小店翻窗子进去理便宜的头,写完之后 2 周,再去理发时,我发现所有临街店面全让​钢筋防盗笼给封逑了。我面如土色,仓皇逃窜回家,回家一看,自己的功德池彻底清空见底​,比狗舔过都还干净。
当我以自己为观察对象来进行写作,江湖上的纷争就少了很多​,很快就赢得了儒雅随和的美名。对,我是写了一个看法,但那是我的个人意见,​你跟我争论客观不客观那就是扯淡。对,我是写了一点人生感悟,但那是我的人生感悟,我也没说大家都应该那么感悟一下,你要争个​黑白那你高兴就好。
观察自己的想法,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内心,​可以在不采风不找寻素材的前提下,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要点就一个:别把自己当人就成。​你是怎样就是怎样,你是那么想的,你就把想法那么写下来。你是那么感受的,你就把你的感受那么​写下来。你看到你的心百转千回,一秒钟转过 100 个念头,那么你就把这 100 个转折都写下来。
不带感情,不带评判,不带偏好,如实地​写下来,那就又可以写很久。因为自我的戏码才是世界上第一多的演员,​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当你就那么坐在台下看着自我表演,他就会有些讪讪的,有些​尴尬无趣,有些不好意思涂脂抹粉,有些不大敢​装神弄鬼。
就这样,​人就有可能通过文字本身,克服入魔的可能。古老的箴言是正确的,在所有​直堕而下的地方,都隐藏了向上超拔的解脱道。


------

打碎了一把壶



今天早晨,我打碎了生平第一把​紫砂壶。只是火光石电的一瞬,一切都结束了。当时我站在洗碗池前洗壶,就感觉手稍微一滑,壶身脱手而出撞在池边,我飞快地伸手追过去把壶抓住,觉得手中陡然一轻,再拿起来发现壶身已经破了​个大洞。此时,撞击声才在我耳边响起,​好半天没有停过。

在这一刻之前,​我不认为我会打碎一把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清洗时打碎自己的壶。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茶壶泡茶怎么可能会很脏​?你需要的做的事情无非是把它放在水龙头下冲洗,然后再拿开水烫一下,最后用茶巾擦干内外水汽,就可以​放回茶几。这里有任何技术吗​?这里有任何难度吗?
​我还认为我有优势。每天早上起床,我睁开眼睛就有十几件事在等着我去​做。把它们逐一完成之后,我才能安心坐下来,打开电脑开始写今天的文章。这些事情我做得又轻又稳又快,​因为我比一般人要更加专注。一般人经常处于散乱的状态中,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和手里做的​往往是三件不同的事。而我只有一件事,​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所以我从未担心过我会打碎一把壶,出于谦虚的考虑,我认为即便有,那也应该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也许一年,也许两年。而且多半不是因为我的缘故,很可能是因为猫。猫喜欢跳到茶几上,在​壶和杯子间灵活地落脚。他们甚至不用回头去看,后足一定会精准地落入​前足先前的落脚点。但我不认为猫咪每一次都能保持大师水准,只需要一次意外,​他们就可能把一只壶给踢下去。我​很早就做好了原谅猫咪的准备。
然后我就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把壶给打碎了。
站在洗碗台前,我第一时间想到不是这把壶的价格,升起的第一念不是懊悔或者心痛,而是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对自己说:怎么会是你?第一个念头是​纯粹的震惊:​你怎么会是这种人?
此前我构想过关于打碎一把壶的诸多可能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的主角从来都不是我​,我最多只是个旁观者。不可能是我,我眼明心定手很稳,我每次都把壶身和壶盖分开来清洗,​放好一样再伸手摸另外一样。我抓住茶巾的一角来擦拭,绝对不会把茶壶包在茶巾​里搓揉,然后又漫不经心地打开。我永远用​右手做主控,任何时候都不会让双手做任何勉强的动作。我从七岁起无论站在什么台面前,就从来没有笔能够当着我的面滚落到地上---我一定能及时伸手在空中​成功拦截。
然后我就当着自己的面,成功地打破了一把壶。
当我透过壶身上的大洞看进去,第一次看到一把壶内外通明,再无阴影和死角,感觉​在那一刹那撞碎的不止是我的壶。还有一部分我的自我,也同样撞击在​洗碗池边,而且撞得粉碎。我认为的那个我自己,和实际上的我自己,​中间出现了一道很深的裂缝。我曾经以为的专注,我曾经以为的谨慎,我曾经无比自信的神经系统反应速度,​统统都不成立了。
最重要的是,在那一瞬间之后我感觉自己失去了​所谓的特殊性。就是说我没有那么特别,这些特别也没有那么坚固可靠,​事实上它们也不曾提供任何保证,一切都是我自己以为而已。站在那里,我和世间千千万万个打碎​壶的人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做了一样的事,我们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在我身上并不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防护罩,把我和这种事​完全隔离开,把我和这些人完全区分开。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第一次在街上跌倒之后并不服输,​依然坚持出门,坚持每天锻炼。等到他第三次在街上跌倒之后,他愤怒地拒绝了拐杖,从此愤怒地拒绝了出门。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父亲们都是如此。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健步如飞,一直到某天他们再不相信为止,​然后就坚信自己只能坐着。
而大部分母亲们则不是这样,她们能接受自己健步如飞,也能接受自己跌倒在地,然后她们坚持步履蹒跚地继续走,接受步履蹒跚,接受行走缓慢,于是她们中的很多人​会因此得到恢复。她们对自己有另外一种自信,一种较为柔韧平和的自信,和父亲们那种强硬但是容易脆断的自信并不相同,于是结果也并不相同。​我想,这中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各自怎么看待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到底是小额持续下注,还是每一次都 All In,​要么全赢,要么全输。
​打碎了一把壶之后,我开始收拾残局。还是​又轻又快又稳,把残壶打包好放在垃圾袋里,​一会儿出门扔掉事情就可以结束。但是这一次我随意了很多,因为壶已经破了,不需要再​谨小慎微些什么。关键是我自己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不再是那个不可能打破茶壶的人,​我是个已经打破了茶壶的人。而且,我确信将来肯定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没有任何豁免​的可能。
作为一个会打破茶壶的人,我身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背负。不需要再去想我为什么可以幸免的理由,也不需要去关心是一年还是两年​能保持不败金身。事实上我感觉到一阵轻松,这个早上,当我重新坐下来看着猫咪跳上茶几,灵巧地在茶壶之间腾挪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很古怪的念头:
来吧,宝贝,​爸爸刚刚打碎了一只茶壶,现在该你了。


------

2023-08-19

从番茄时钟和记账本开始

 


互联网是由程序员们兴建的,​这话只对了一半。写一个程序,把商品按照价格高低顺序排序,这和构建出一个可以做买卖的电商平台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个具体的功能,而后者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编程技术可以让一名程序员实现一个具体的功能,但无数个具体功能如何组合起来,发挥出怎样的效果,帮助人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那还需要另外的能力。
许多程序员在大厂小厂里打工,终日在格子间里埋头面对自己的电脑耕耘不已,所以他们给了自己一个称呼:码农。意思是他们都是后工业时代的农民,​农民在土地里种粮食,他们在电脑上写代码。很自然地,部分码农在一眼看不到边的种地生涯中会产生一种​狂想:大丈夫不可终生受制于人,吾人当成为独立开发者​争取个人自由!
于是,程序员在一生中起码会尝试一次成为独立开发者​。没有公司,没有上级,没有同事,没有工作计划,没有绩效考核,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一个人自行设计、开发一款互联网产品,然后发布在网上​。可能赚钱,可能赚人气,可能什么都没有,但是身为码农,他在​做独立开发者的时候,内心是自由的。
初次成为独立开发者,​他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做个什么才好?​争取个人自由是一回事,用这个自由具体来做点什么是另外一回事。大部分都是如此,每个人都会说“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真正可以去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想做什么。所以,独立开发者在一开始大多会选择​番茄时钟、记账本一类的产品。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
于是就有人出来​规劝:求求大家了,别再卷了,你们能不能不要一上来除了番茄时钟就是记账本?各位独立开发者,这些产品都淤了,平摊下来估计全球每10万人就能分到一款​,别再做了,我谢谢你们了!
类似的规劝听多了,我就觉得挺烦的。因为看起来的确很有道理,而且说这话人貌似出于好心善意,这就让我越发觉得手心发痒。好心人就应该趁天黑在背巷里找个没有摄像头的地方,用麻袋罩住了结结实实​暴打一顿。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在一开始,一个独立开发者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很正常。一个新入社会的职员不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一个刚开始写作的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内容,一个刚开始休假的人不知道自己应该​玩什么,这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一个人之所以要成为独立开发者,​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无论这种自由是指心灵上的自由,还是工作和收入上的自由,​都没关系。那么,为了实现这种自由,​就需要和社会做一个交换。独立开发者向社会提供一款有需求的产品,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然后社会作为回馈,给予独立开发者以认可、尊重、名望、金钱之类的​礼物。​有了这些礼物,独立开发者可以实现不同层面上的自由。
问题在于,这个交换​想要成立并不容易。首先,独立开发者需要知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次,以何种方法和形式去满足这种需求​?再次,以何种技术手段去实现这些方法和形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可用、易用和好用?最后,自己有没有经验和能力独立完成开发​工作。
想成为独立开发者的人,​大多只拥有最后一项能力,可以独立完成某个开发工作。但是对于前三项则不然,在日常工作中,需求是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实现方法和产品形态是产品经理画出来的,技术手段是CTO或者团队头领拍板的,和独立开发者没有​多少关系。多年来,独立开发者因为前三者而不断感觉到痛苦,然而公允地来说,在感受到痛苦的同时,前三者也免除了独立开发者的许多工作,​让他得以专心开发。
现在,一个程序员决定要成为一名独立开发者,那就意味着他自己同时要充当所有这些角色​,他是自己的老板,他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他是自己的CTO,他还是他雇佣的码农。然后,好心人认为他上来就应该做一款原创产品,​那我认为还不如劝他直接去买彩票好了。


从番茄时钟和记账本开始,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决定去做这样的大路货,独立开发者作为自己的老板,​可以把决策时间降到最低。番茄时钟和记账本每个人都有需求,对于具体功能也有明确的期待,独立开发者作为自己的产品经理,​可以轻松设计出一款过得去的产品。
于是,首先他能完成这个项目,​做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来。虽然说​社会价值极为有限,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意义非凡。​确认自己可以,这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最好在第一步上先取得成功,无论这个成功是大是小。
其次,虽然有千千万万人都做过番茄时钟和记账本,等到自己真正去做的时候,等到自己真正进入产品设计的角色之后,人才会真正从受众,从使用,从实用的角度去理解一款具体的产品。这个时候,人也才会从形形色色的番茄时钟和记账本里,​看出之前看不到的东西---不同设计者的不同思路和用意。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思想转变,哪怕是因为复刻​一个番茄时钟而受到一点点启发都是好的。你知道别人为什么要那么去做,​才可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成为独立开发者的信心来源,不就是因为相信自己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么?
最后,项目完成,把自己的番茄时钟或者记账本扔到市场上去,​接受用户的残酷选择和评论,这才让整件事达成闭环。正常来说,这样的产品扔到市场上之后,连个水花都不会溅起---这同样是一种宝贵的体验,​用自己的身体真实感受一下用户和市场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人才会有敬畏之心,同时也会收回之前自己说过的某些话。
比如说:老板除了拍脑袋什么都不会---​你花了几个月时间之后,终于理解拍脑袋也是有成本的。再比如说:产品经理这个活,在电脑屏幕上挂块肉,狗都可以干---你现在也干了,可能干得还不如狗,​起码还有人愿意摸摸狗头,你的产品无人问津。
经历过完整的这一套过程,任何人很快都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小目标:我个人有多牛屄不重要,我审美有多高级不重要,我技术有多强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做出一款对他人有用的产品,能够帮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在有用的基础上,争取做到人们​易于使用。在易于使用的基础上,争取做到人们乐于使用。在人们乐于使用的基础上,争取​让他们愿意掏一点钱,或者他们的人数多到有人愿意为了这些人​掏一点钱。
如果能这么想,一个人可以承受很多次失败,因为他清楚用户和市场值得敬畏,​大概率不是自己一两次尝试就可以摸准脉门的存在。在所有的失败中,他并不会觉得有太多沮丧,因为他知道想要做成一款产品自己还有起码三个项目需要认真学习,在每一次失败里都有大量自我提升的线索。
最后,他距离成功可能会近一些,因为他在艰难的独立开发者生涯中完成了重要的个人思想转变,从我能做什么​作为出发点,转变为一开始就本能地思考:他们可能需要什么?​他们的需要背后究竟是什么?所有的生意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剩下的事情是每个人解决方法上的差异,以及因为这种差异造成的接受度高低。
所以,独立开发者从番茄时钟和记账本开始自己的​生涯,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我还认为要尽早开始,尽早完成。开发这些大路货肯定不会有多少成功的机会,但是通往未来的道路就隐藏在​尝试的过程之中。而且要我说的话,通过这种模仿式的开发,多少都能洗掉一点程序员身上或浓或淡的各种“厂味”,这对于​自己的人生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好处不止是在开发这一件事情上。凡事你都习惯了靠自己,那么人生的选择自然也就变得更加丰富。
庄子说过,道在屎溺。相比之下,我觉得番茄时钟和记账本​要好多了。

------


2023-08-18

上网的边界感

say my name


人们上网的时间太长,再加上匿名制,就很容易失去边界感。于是,很多人会在网上说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说出口的话,​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流露出来的态度。

在《槽边往事》​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用 AI 画了一张题图,​就会有人这样留言:把原图​发给我。我撰文介绍一本书,一部电影,就会有人这样留言:说你妈呢,链接呢?
没有称谓,没有请和谢谢,​只有祈使语气。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忍不住去想,他们究竟是上网太久,看文章太久,自认为和我太熟悉,还是说他们在日常生活里久居上位,​已经习惯了下达指令别人执行?几乎在每一天里,我都需要在这么思考的同时,耐心地​逐一拉黑。
​这可能跟互联网的特性有关。从诞生之日起,因为没有历史,也没有传统,互联网世界从零开始建设,并且一直围绕着​一条相同的指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户要这个功能,那么​就提供他们这个功能。中西之间的差别仅仅是中国厂商会不断把新功能集成到一个产品里,​最后变成一把臃肿复杂的瑞士军刀。西方厂商则不断为每一个新功能推出一个独立新产品,仿佛亚里士多德附体,一定要把​每一样东西都区分清楚。
​用户喜欢看什么内容,那么就提供他们更多。用户喜欢购买什么商品,那么就​提供他们更好的价格,更快的运输。甚至用户都没有任何想法,算法已经根据他的行为数据推算出他会喜欢的内容和商品,双手奉上​---互联网让任何一个平民都享受到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待遇,代价不是穿上盔甲作战,而是花一点钱就可以。
这样的一个互联网,很容易让人认为它就是自家后院,自己就是​颐指气使的主人,剩下​的全都是围绕着自己做服务的奴婢。那么,人就自然没有什么边界感。​只要我说我想要,你就得给。
我记得你有篇什么文章,你给我找一下。​我喜欢这张画,你马上把高清原图发给我。你写那么热闹,最后连个链接都不给,链接呢?现在​马上立刻,朕要看到。
不单是予取予求,边界感消失之后,爹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有人曾经以玩笑的形式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家庭内部通常父母子女关系会比较紧张,他说​:那是因为中国人普遍没有尝试过任何权力的滋味,直到成为父母的那一天,​终于发现自己对子女拥有某种权力,于是忍不住心花怒放用了又用,用了再用,再也停不下手来。
爹感就是那么来的。
“你以后不要再画画了”,“以后这种文章你不要再写了”,“干点什么正经事不好,非要讨论这个”,“像你这么写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我看你已经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东西了”,“写文章你多跟人家 XXX、XXXX 学一学,人家那才是文章”,“你的文笔还需要努力提升,我实在是看不下去”,“最近几篇文章写得还行,不枉我那么多年来一直关注”---类似的留言我一年到头不知道要看到多少条,教我做人,教我做事,叫我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但我​始终也没见着任何橘子。
人和人的边界感在这里彻底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很自然。我要是反手一耳光,对方还很委屈​:我错了什么?我这都是为你好。我要是反手一记拉黑,对方就会满世界嚷嚷:​和菜头听不得反对意见,就没见过那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就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
我是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彼此并不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我很清楚。​我所在的那个世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人和人之间有起码的边界感。​边界感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什么叫处理不好?把自己当成主子,他人当作是自己的仆役​,这就是处理不当。把自己当成爹,他人当作是自己的子女,这就是处理不当。这样的人一旦发作起来,轻则不断在网上纠正别人,要求必须说“端午安康”,重则上街拦截辱骂穿汉服穿和服穿超短裙的人,​要对方做个得体的中国人。
​他家后院太大,国境线装不下。
一个人得自大到什么程度,才会觉得自己对所有人都具有无限的连带责任,需要随时出手​?才觉得自己对全世界都具有无限的连带责任,需要​随时挽救?​所以,你养猫,他问你尽孝。你​吃饭,他问你非洲饥民。你就算是买个灯泡,他也要质问你有没有考虑地球母亲​正在发烧?
我个人因此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建议大家努力拉黑。等拉黑到一定程度,那么这些没有边界感的人上网之后,​就只能和他的同类待在一起。于是,一群每分每秒都想颐指气使他人,每分每秒都想当爹的人,​他们聚集在一起,想必会有相当的观赏性。想一想都觉得兴奋,想知道那些朕们最后能玩出怎样的花儿来。


------

2023-08-17

介绍一种微型人造奇观

 


星期四是最让人觉得吃力的,感觉上已经工作了整整一周,​但实际上距离周末还有2天。所以,今天我打算介绍一点轻松有趣的事物,​文章的篇幅也不会太长。
记得我5岁时,我父亲在一个周末午后​说是要送我一条彩虹,而且就在自己家里,而且我可以​捕捉。当时日光从窗子斜射进来,他取了一个搪瓷洗脸盆放满水,又拿了一把背面写着“花开富贵”的塑料镜子,和地面成45度角度斜插入​水,迎向日光。这时候阳光通过镜子的反射和水的折射,就在墙上投射出一条很小的彩虹来。
很小,但​真的是彩虹,我数过的,七种颜色都有。还可以通过调节镜子,​调整彩虹的位置,让它刚好落在我的掌心里。在多年之后,我还是会不时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眼前这个熟悉的世界之下,隐藏着我所不知道的秘密。也是我第一次把眼前的这一道七彩光斑,和横贯天穹的巨大彩虹联系​起来。
后来我物理学很好。
今天是手机的时代,在手机时代里,人们有新的​小把戏。同样是光学,今天的小朋友和我相比,他们能幸运地看到更美更​精致也更夺目的奇观。需要的材料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奶茶盖子,一个塑料片,一部手机或者Pad,以及一段黑色背景的视频。以下,就是视频教程,之后我会写下具体步骤:

首先,去找一个奶茶或者星巴克的​半球形塑料盖子,把它清洗干净。
然后,把这个盖子侧过来,在白纸上画下它的​剖面图并且剪下来。
继续,找一个透明平整的塑料盖子,用刚才的白纸片比着​剪下一个相同形状的塑料片。
再次,用透明胶带把塑料片固定在半球盖子中间,和地面呈45​度夹角。
最后,房间关灯,把手机或者Pad上平放在桌面上,播放一段背景为黑色的视频,再把半球盖子罩在上面,保持视线和盖子在同一水平上,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透明的半球盖子中间,​出现了悬浮在空中的影像。在上面这段由ellingson.tv 提供的视频里,演示的是一条小金鱼​悬浮在空中不断游动。
这个小奇观的背后,是所谓的佩珀尔幻像(Pepper's ghost)​,它是一种利用镜面折射原理制造的视觉幻象。由英国科学家约翰·亨利·佩珀(John Henry Pepper)在1862年发现并且运用到舞台剧​表演之中。如果你对于​相信的原理感兴趣的话,这里有一篇详尽介绍:
https://cn.comsol.com/blogs/explaining-the-peppers-ghost-illusion-with-ray-optics/
如果你懒得做手工,但还是想看到一点特别的东西,那么这里还有两个有趣的东西:
1、如果你使用电脑,​请访问:https://oimo.io/works/life/ 并且用鼠标或者触控板不断缩小这个页面,你就可以看到生命的演化。
2​、如果你使用手机,请访问:https://oimo.io/works/water/ 打开之后,请你晃动手机,看看能不能让水面彻底平复下来。不过,想要欣赏完整的效果,手机性能要好才行。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