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9

一个潜在的 AI风险

 


AI 技术在 2023年大爆发,于是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从业者一直在找寻真正可以引爆大众参与度的产品,而最容易得到​推广的产品类型毫无疑问就是工具。
就我的个人观察,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产品都是帮人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工具。比如说:沉浸式翻译。它可以调用包括 GTP、deepl、Google 在内的 AI 平台,​对网页进行翻译,甚至可以直接翻译电子书。由于强大的功能,高速的回应式迭代,以及良好的用户口碑,很快就​得以传播开来。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另外一些工具产品,对它们的潜在风险充满​担忧。比如说最近出现了一批个性头像生成工具,具体使用方法是首先让用户上传一批自己的真实大头照,然后 AI 根据这些真实照片,生成不同风格的头像或者大头贴。
毫无疑问,这种产品会比翻译类工具更受欢迎,因为人人都自恋,人人都要头像,而且历史上曾经有类似的头像生成 App ​大获成功。但是隐忧也由此产生:
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机器可以制造出越来越逼真的个人形象。换句话来说,AI 可以制造出越来越具备个人生物特征​的形象。
想一想看,面部解锁功能靠的是​人脸识别技术。为了防止有人用一张照片去解锁,你做面部识别的时候系统会要求你点头、眨眼​。现在有了 AI 技术,有了你的脸部照片,那么人工合成你的个人形象,从而欺骗​人脸识别系统就是个技术问题,​安全风险随之产生。
即便利用静态图片生成动态视频还存在技术障碍,那么,下一步如果有 App 利用你上传的一段自拍视频,帮你生成自己的数字人呢?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了你的​面部动态数据了?
之前,我使用微软的 TTS​,用 AI 把我的文章转为语音。但是,这个服务只允许把文字转换为微软提供的几种口音。我很自然地想到,为什么不是我念几段话,然后 AI 根据我的语音,生成我个人的语音模型,​可以用我的声音来读我的文章呢?
微软还真有这个服务,​个人语音定制。我去看了一下开通规则,​直接就退了。因为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交钱然后得到服务的事,微软要求你提交申请,在申请里写明你是什么公司,你是什么个人,你要利用这个服务做什么事情等等等等,​然后等待他们的审批。那种熟悉的官僚主义气味,让我一下意识到了​微软其实并不真的想提供这项服务,并不想对所有人都开放。
后来我也理解了这件事​。因为看起来这是用 AI 合成你的语音,实际上是 AI 得到了个人的声纹。即便精度不足以骗过声音锁,模拟出你的声音,给你通讯录上的好友打电话,冒充你的身份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微软也许能做到声音库数据不至于外泄,但是如果成千上万的人申请并且开通了这项服务,它也无法确保开通服务的人​拿去做什么事情。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问题。以前人们担忧的是密码泄露,现在人们需要担忧的是生物特征数据泄露,这包括你的指纹,你的声音,你的虹膜,你的面部特征。一旦外泄,意味着你的各种指纹锁、声音锁、虹膜锁、​面部识别锁都处于风险之中。即便你没有开通任何这样的安全服务,这些数据也可以用作制造你的虚假​发言,虚假视频。
密码泄露可以通过修改密码,增加双重验证加以解决。然而,生物特征数据泄露那就是一泄永露,因为你不可能去修改你的指纹,你的声音,你的眼睛,​你最多只能去整容。
所以,当我们面对各种基于 AI 技术的新奇趣产品时,不要只考虑到它的娱乐性,不要只考虑到它的个性化,​我们更需要关注它们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交出个人数据是容易的,交出去之后,对方如何保管,如何使用,​那就由不得自己了。
当然,当然,我知道有人又会反驳​说:难道人们不是随时随地在社交网络上主动泄露自己的​生物特征数据吗?难道人们不是每天​发布自拍吗?难道人们不是每天​上传自己的视频吗?这些数据早就已经大泄而特泄,还缺几个新的App?
这话也没错,我之前也看过两则​传闻。一则是说根据手​掌的高清图片,AI 可以提取人的指纹,这一条没能获得验证。另一则是一篇论文,说他们的AI 算法可以根据人敲击键盘的声音,反向推导​出敲击的内容,准确率还挺高。
风险的确无处不在,随着技术进步,就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现实也总是​会提出新的挑战。之前,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拍,Vlog,的确无法预见到今天​所要面临的风险,但是在今天可能人们需要不得不重新考虑。而从长远来看,生物特征数据泄露和滥用怕也是一个无法​完全禁止的趋势。
但我的看法是:能够多保护一天也是有意义的。每多延误一天,就增加一分技术或者立法​解决安全风险的可能。况且,你的个人数据淹没在社交平台上的海量数据之中,和你的个人数据专门提交给 AI 新创公司,这还是两回事。前者要搜集和锁定你的身份,目前还有成本作为门槛,并没有那么直接。一滴水躲藏在大海中,和滴在显微镜下的载玻片上,它的处境​还是有些不同的。
最后,我们所能指望的也只有人类社会制定的规则,​和人类组织之间的合作。记得之前海外出过一款 AI 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一键扒衣。用户上传任何一张照片,AI 可以迅速去掉衣服,变成裸体。但它最终也没有成为席卷全球的现象级 App。看起来人类还是有所选择,​人类还是存在某些共识,人类还是具有​智慧可以认识到:如果这个 App 允许我对别人那么做,那么别人同样可以对我那么做,所以,最好不要​有这样的 App 存在。
我的意思是,在人类适应新问题之前,在人类调整规则和法律之前,在人类组织达成共识采取统一行动之前,你最好保护好你的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别轻易交出去。也许,在多年的美颜之后,你可以开始考虑​对自己的自拍照片做劣化处理了。


------

附件:


2023-09-08

观点和想法

 


​从内容上来说,所有社交媒体的特点都是一样的:结果前置。​什么意思呢?​社交媒体上最匮乏也是最珍贵的东西,是人们的注意力。结果前置,就是吸引注意力最快当的方法。
比如说你想要分享一件好笑的事情,正常人的正常叙述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来讲,但是在社交媒体上​别人看开头一句话就放弃了。所以,​你应该这样说:哈哈哈哈哈笑​死老子了,昨天......
​现在你明白了吗?哈哈哈哈哈哈笑死老子了,这是你经历了那件事情之后的结果---你获得了​哈哈大笑的情绪体验。如果你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件事,​你不能按照事情的发生顺序来介绍,你需要把结果提到最前面,人们看到了才会感到好奇,然后对你后续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同样的,社交媒体上观点​优先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观点是个结论,你需要先抛出结论,​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所以一般的格式是这样的---先写:李二狗就是个王八蛋。然后​展开论证:为什么我说李二狗​是个王八蛋,理由是一二三四。
严格来说,李二狗就是个王八蛋​并不是观点,而是一种个人判断。真正的观点更像是“廉租房就不应该配套厕所”那样的说法,它后面需要有一套逻辑支撑,而且和​表达观点的人无关。比如说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是:如果廉租房做成小型公寓,条件设施一应俱全,那么它们多半落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而是​变成某些人占用之后收取租金的工具。
​这套逻辑是什么?​它是想法。但是,完整清晰地陈述一个想法,需要​大量的篇幅,对读者也提出了很高的阅读要求,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基本没有什么市场。没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认真阅读一下某个人的具体想法,​人们只对结论性的东西,结果性的东西感兴趣。
于是,你在社交媒体上每天看到的都是​:哈哈哈哈哈笑死老子了,呜呜呜呜这也太好哭了吧?​或者是:抢购盐的都是傻屄!批评抢盐的都是跪族​!XX手机是世界上最好的​,不接受反驳!果粉都是有钱的脑残​句号!诺兰在吃老本走下坡路《奥本海默》拍得稀烂​!诺兰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
​诸如此类。
我个人对此是这么看的:​结果前置,这是社交网络的特性。你​服从这种特性,那么你就能获得众人的注意力。你抗拒这种特性,那么你就会​被众人冷落,你在社交媒体上就会失声。这是个事实,​不带任何的个人偏好,社交媒体就是那么运转的,你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但是我还是鼓励人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且认为想法在观点之​上,哪怕后者更受欢迎。这是因为​所谓的注意力,是一种极不靠谱的存在。说它不靠谱,是因为它非常短暂,来去倏忽​。
还记得​那个金毛怒江小伙子吗?​“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当时这首歌全网刷屏,现在​人呢?如果你去搜索一下的话,会发现他出现在一条不起眼的社会新闻里,为了​继续获得流量,他把自己的号都给弄没了。流量来得莫名其妙,去得毫无痕迹。
那么,输出观点​所带来的流量是不是好一些?那你想一想,这许多年来的各种综艺节目里的各种毒舌评委,现在你还能记得几个?记得他们说过什么?这多年来举办了那么多期奇葩说,那些辩手​现在你还记得几个?记得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甚至,他们讨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
人们当初非常投入地关注,正如现在人们非常​淡漠地遗忘。
通过观点表达,一个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上百万人的关注。​但是,这些注意力加在一起,价值约等于零​。而输出想法则不然,虽然愿意看的人的确很少,阅读的门槛也的确很多,而且它也的的确确抵触了社交媒体的规律,不过,也会有少数人愿意看一下你的想法,​想要了解一下你的思考过程,最后会因此而关注你。
类似这样的一个关注者,我认为其价值超过一万名流量粉。流量粉买的是你的观点,​买的是因为这种观点所满足的个人情绪。而愿意了解你想法的关注者,他们买的是你这个人,买的是你的头脑,你的趣味,你的品格。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能够理解你,所以你们之间​存在着真正的沟通,也存在着真正的共识。这种较为深厚的人际关系,能够​抵挡时光的侵蚀,并且建立起宝贵的信任。
所谓的个人品牌,​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同样是一个程序员,如果其中一个每天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无所不谈,没有一刻不在下结论给观点,那么无论他推出怎样的独立软件,也无论有多少他的拥趸​大加赞美,我碰都不会去碰一下。
而另一个程序员​如果谈的是他怎么设计的一个小功能,背后是什么想法,做了几次尝试。分享他怎么选的咖啡,如何训练他的猫咪,为什么用一种双肩包而不用另外一种,那么即便他只有50个关注者,​他只要发了新产品,我都会第一时间去用一下。
很简单,后者对于我而言具有个人品牌。这个人是活人,是真人,​我读过他的想法,我知道他的生活,我信任这个人。区别在于他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深浅,​当我知道一个人怎么想的,那我就认为我了解了这个人。而当我知道一个人怎么看的,那我就是选择看法的消费者。今天观点和我的观点吻合,​那我就点赞支持。明天观点和我的观点相悖,那我就昭告天下取关,说“出了名你就变了”​。
总结一下: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无论在哪一种环境,​了解一个人都需要支付时间成本。愿不愿意支付时间成本,愿意支付多少时间成本,​决定了人和人之间未来关系的走向。观点对应的时间成本极低,于是输出观点和接受观点的双方本身价值就低,量不解决任何问题。想法对应的时间成本极高,那么输出想法和​接受想法的双方价值就高,彼此都值得认真对待,量不影响​多大问题。
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满口“写那么多干嘛?你直接告诉我结论就完了”的人,​我多一秒钟都不愿意浪费。​


------

2023-09-07

昆虫记

                               

我看给少年儿童开具的各种书单里,一般都少不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当然是一本好书,我人生中第一次写作开悟就是​源自它的启发。当时我还在念小学,读完​它之后我就突然会写记叙文了。《昆虫记》教人如何观察,一旦学会观察,那么就再也不用担心作文写什么,如何写满​两页作文纸这样的问题了。
然而我很好奇一件事:​今天的小朋友去哪里观察昆虫呢?
人和人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在我小时候,​昆虫是生活的一部分。墙角门缝里永远有蚂蚁在忙忙碌碌,撒一点糖在地上,就能看到蚂蚁​兵团​拉出长长的一根散兵线。下过雨,蜗牛和蛞蝓就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顺着阴沟​慢慢地爬。蛞蝓又叫鼻涕虫,​是没有房产的蜗牛。
我在路灯下见过蝼蛄倾巢而出,大摇大摆地​爬满了水泥路,破坏力惊人的一种昆虫。蝼蛄也叫蝲蝲蛄,东北有俗谚形容勿听人言叫做:听喇喇蛄叫,还不种地啦?我也见过白蚁破开自己精心建设的蚁巢,让长出翅膀的公蚁和蚁后飞出去交配,交配完毕它们就脱去翅膀,​亮晶晶的翅膀铺满了整座雨后的山坡。
我还在家附近的水沟捕捉过蜻蜓,用棉线套着脖子​任由它在天空四处乱飞,那是我最早的宠物。我还学会在黄昏时倾听振翅的嗡嗡声,然后用巴掌把起飞爬升过程中的金龟子抽落在地,用棉线卡入脖子和胸甲之间的缝隙任由它在天空四处乱飞,又或者是让它在桌子上低头猛冲,推开我​堆好的火柴盒,那是我​的另一种宠物。


有段时间流行气功,我中了民间传说的毒,伸出胳膊站在家门外,等着蚊子落​下来吸血。然后我相信如果我真气修炼一旦有所成,就可以收缩皮肤,把蚊子的针管给牢牢夹住,看它惊慌失措,​怎么挣扎都没法起飞。可惜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就看着花脚蚊子落下,很快肚子就膨胀起来,最后吸满了血,变得透明,就像是一​颗很小的石榴,晃晃悠悠飞入空中。
哪怕是等我上了中学,也受人蛊惑,​乘坐公车去远郊捕捉蟋蟀。据说有的蟋蟀可以在花鸟市场卖上大价钱,同学们在周末就跑去农田和墓地​勤工俭学。农田里的蟋蟀多,​容易捕捉。​墓地里的蟋蟀少,但是战力强。我站在野地里,身上都是草割开的伤口,汗水流下来,​伤口就火辣辣地疼。​我一动不动,忍着,等着蟋蟀重新开始鸣叫,然后再走几步靠得更近一些---这样的经历在我成人之后再也​没有过。
昆虫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是我熟悉的人和事。法布尔写了一本书,对于我来说,那就是我的熟人们有了一本传记,有作家很严肃地为它们写了生平事迹。我当然能读得进去,而且读起来有别样的情感。
今天​好像一切都已经不同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昆虫​就像是野草,从城市生活里悄然撤退。人们遇见昆虫的机会不多,只有邻居经常在小区群里声嘶力竭​地尖叫:​有蟑螂!然后整个群就陷入集体歇斯底里,以怒骂物业,物业承诺​次日请人来喷药除蟑作为结束。人们并不喜欢和昆虫相遇,人们喜欢​杀虫剂更甚于《昆虫记》,但是又喜欢买《昆虫记》​来送给小孩子。就像是把生活的那碗汤全给泼了,​但是又坚持要送空碗底给对方说是补一补。

怎么可能呢?见过蚂蚁搬家和读过蚂蚁搬家是两种人。看过蜻蜓照片,和感受过金龟子尖锐的脚爪紧抓着自己手指头​,也是两种人。在8K 画质下观赏微距拍摄的纪录片,这种感受永远也不可能和自己手拿一只蜻蜓,和它相互对视,在它一千只复眼中看到一千个自己时产生的眩晕相比。人家在白垩纪的时候,就已经那么振动翅膀悬停在空中。
我记得我在书本上学到螳螂之后很久,才终于有机会​亲眼见过一次。并不容易,因为螳螂是绿色的,​当它躲在草丛里的时候,你很难把它分辨出来。​一旦分辨出来,又会觉得非常震撼,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精巧那么精致的存在?或者说,怎么可以​纯绿色做出这样一种存在?
当我伸手去捏螳螂的肚子的时候,它疯狂地挥舞两把大刀,在我手指上留下徒劳无益的白色划痕。那肚子瘪瘪的,​和它疯狂输出所需要的能量完全不成比例。法布尔没说过这件事,它只发生在某一个下午的长草丛中,​只发生在我和一只绿色的螳螂之间。我松开手,它振翅极速飞去,就像是一小团绿色的雾,划出一道倾斜的曲线,一头撞入草丛​就此消失不见。
即便在深圳的时候,我家里也没有任何蟑螂药。有时候我和蟑螂会在洗手间偶遇,少部分时间​我会慢慢弯下腰去摸自己的塑料拖鞋,大部分时间我们互不理睬,各自忙自己的事​。我没有厌恶,也没有恐惧,甚至不会觉得​蟑螂闯入了我的生活,而是认为是我们​在亿万年后,用水泥盒子入侵了昆虫的家园。
​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才适合读《昆虫记》。


------

关于放松的初级探索

 


“你要放松”​,这是一句标准的屁话,气味跟“你给我支棱起来”完全一样。后一句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音量,​而是在说这句话的同时,需要抓住对方肩膀疯狂前后摇晃,或者是正反手抽耳光,否则也就是一句屁话而已。
但是你没办法用相同的办法来处理放松,​你说你能怎么办?一边说着这话,一边用羽毛去瘙对方鼻孔?还是踊跃地跳到对方身后,直接上手按摩​肩膀?做不到的,当你说出“你要放松”​四个字的时候,对方就已经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放松,和你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相反的,只要你想采取任何行动,你都会先紧张起来,所以你很难​做到。
那么,“我要放松”是不是会比“你要放松”​好一点?在都市生活里,感受到紧张和压力是​我们的日常。我们当然尝试过自我放松,​不过大多数时候都会事与愿违。比如说我们想着放空头脑,于是头脑里瞬间就出现无数​念头,无数声音。比如说我们想着自然悠长地呼吸,于是我们很快就开始控制自己的呼吸,直到胸腹胀满,或者头晕脑胀为止。
所以,想要拿起一个杯子,你就能拿起,想要走出门去,你就能走掉,但是你​无法做到想要放松就能放松。为此,我做了一些探索,这里把我​的一些初级探索结果分享一下:
“我要放松”,这是个念头,​念头没任何毛用,这个我已经验证过了。放松,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内心状态,但根据我的经验,它应该是一种身心​状态才对,同时包含了身体和内心两种状态。你没有办法对你的心直接说​:你给我放松。即便你那么说了,它多半也不会理会你,而是继续保持紧张。因此,我们在这里得迂回一下,​从身体入手,先放松身体,然后才是内心。
在所有放松身体的方式里,我个人首推​打哈欠。没错,打哈欠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甚至都无需起身​。而且打哈欠是可以人工诱发,即便你根本不想打哈欠,但是你努力打上几次,​很快就会真的打一个出来。如果你身处人群那就更妙了,​因为哈欠会传染。你打一个假哈欠,周围的人看到了,​同样会受到感染而打出真哈欠。然后你看到了他们在打哈欠,自己也会​被传染,于是可以弄假成真,大家反复相互​传染,打个没完没了。
打哈欠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空气,降低颅内压力,同时运动肩颈肌肉,​有些人甚至可以移动耳朵和发际线,所以它带来的放松感非常强烈。你与其对自己说“我要放松”却又根本做不到,​那还不如主动打几个哈欠。只要能真打出一个,最好是打完需要擦眼泪的那种,那么你能够感觉到体内的压力在迅速下降,​人也变得平静松弛下来。努力在这种感觉里多待一会儿,​你就获得了放松。
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深度换气。当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因为专注的缘故,我们的呼吸其实会变得浅而短,​且随着专注程度加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这时候身体的内部压力其实很大,我们又因为呼吸微弱而缺氧,所以专注下来的结果是全身紧绷,然后觉得​气短胸闷。
我们天天都需要专注,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日常练习。由于专注是日常练习,那么紧张​和呼吸不畅也就变成了一种练习。一旦练习成为习惯,​我们就会彻底忘记为什么自己会全身紧绷,为什么自己感觉缺氧,我们习惯了用胸部轻微起伏的方式少量换气,​于是养成了新的换气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我们保持紧张专注,同时也确保我们​处在缺氧状态。
为了打破这种习惯,我们需要​用一些剧烈一点的行为,比如说深度换气。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如果你觉得自己紧张,觉得自己有些憋气,那么你可以先直起身来,或站或坐,​暂时从工作或学习中脱离开来。然后,你开始缓慢吸气,一直到​空气填满肺部。但是这还并不够,为了确保你的呼吸足够深,你的肺足够满,你在吸气的同时,还需要慢慢提起双肩,努力让双肩​达到耳垂高度。因为双肩极限上提,你的胸廓会同时被拉开,这样​你能吸入更多空气。
等到​肺部充满空气,再不能多吸一口。等到双肩已经提升到极限,再不能上升一寸,这时候猛然放松双肩,让它们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坠落,同时把肺部的空气喷射而出,一直到​一点不剩。你可以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和个人感受​做个三五次,乃至十次,​然后安静下来,恢复正常呼吸。到了这时候,你会感觉到放松,而且放松是很具体​地从头降落到脚,乃至每一个毛孔。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两种方法都和换气有关。感觉是如果我们能大量摄取氧气,​就能够感觉到放松。其实不止于氧气,还和肌肉​有关。当我们感觉到紧张时,​会无意识地收缩颈部、肩部、背部乃至腹部的肌肉。长期紧张,就可能造就​钢脖铁背锈肩,​摸上去如同铁板,这时候想放松都困难,非得专业按摩​不行。所以,无论是打哈欠,还是提肩深度换气,它们都能够帮助运动肩颈背的肌肉,这是​让你感到放松的重要原因。有些时候,你在做这些动作的同时,甚至能够听到筋膜咔咔作响。
我们大多没有办法直接放松内心,那么​从放松身体开始会是个好办法,你可以现在就试试。
​那么,有没有办法直接放松内心?​肯定会有人那么问。我认为有,而且我找到了一个办法,但是我认为​大多数人不大可能愿意尝试。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不慎落枕,​同时还把腰也扭伤了。落枕大家都很清楚,它会造成肩颈的剧烈疼痛,进而限制​你头部的转动范围​。所以,我得非常小心,不要轻易转动脑袋,晃动脖子,把它们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稍微超出一点就会疼。
腰扭伤就要更麻烦一点,因为腰是身体的中轴​,几乎和所有运动都有关。一旦扭伤之后,怎么动都疼,什么姿势都疼,只存在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一个非常特别的姿势,可以不用拉扯到腰部肌肉,​不让人感觉到疼痛。所以,我得在保持脑袋姿态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持腰部的姿态和位置。
其结果就是我的绝大部分动作都会引发疼痛,即便坐着不动,肩膀自然下垂也会拉动颈部肌肉,脖子会​慢慢越来越疼。坐着想要稍微调整一下坐姿,或者伸手抓痒,​腰上就会传来一阵电击。​所以,我得极为僵直地保持某个特定的坐姿或者站姿,尽量不要移动​,尽量不要大喘气,这样一天下来我就感觉特别辛苦。
当人认识到某种苦自己根本无法逃脱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变得非常沮丧悲观,​然后就越发觉得痛苦。痛苦​逐渐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再也感受不到别的东西。一种是选择接受,​然后努力在痛苦之中找点乐子,自己给自己调节一下气氛。我通常是前一种,偶尔也能做到后一种,比如说这次腰肩双杀,惨到不能再惨的时候,我反而没有那么悲观了​。
我坐在那里,疼痛​连绵不绝。出于人的本性,我就不断微调姿势,找到一个​不那么疼的位置。当时我的状态不多是这样的: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疼疼-动-疼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不疼-动-疼-动-疼-动-疼疼疼疼疼-动-疼疼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
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其中有那么一处,出现了“不疼”​两个字。你觉得不明显,但我是当事人,​那一瞬间的疼痛消失对我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为了那一瞬间的不疼,我都能​调节半小时。所谓熟能生巧,疼痛提升灵长类学习效率,我很快就对疼痛不那么上心,而是专心致志地去找寻如何​才能不疼的体态坐姿。
​几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有所成就,可以让不疼的状态出现得更频密一些,​也可以让它每次维持得更久一些。然后,我在每一个疼痛消失的瞬间,都感觉到​满心幸福。​我抓住这种感觉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所能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这一刻我是放松的。
只要感到疼痛,我就会条件反射地绷紧肌肉,那么我就紧张。因为我紧张,我就更容易牵拉受伤的肌肉,​产生更多的疼痛。而在这样持续的疼痛之中,我不断调节姿势,终于调节到某一个特定的点的时候,身体处于某种微妙的平衡状态,​疼痛消失。在疼痛消失的瞬间,​我就感觉到放松。
整天说“你要放松”,“我要放松”,这里说的“放松”​,就是我在疼痛暂停的瞬间所感受到的那种东西。那我是怎么找寻到它的​呢?我是在持续的痛苦中找见它的。而且我一旦找见它,​就意识到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是我从未在意过。
我曾经在无数错误的地方去找它,觉得它藏在酒杯底下,觉得它躲在诵钵里面,觉得它潜伏在​冥想深处。不,它从来都不在那些地方,在那里​只有我制造出来的虚假的放松。当我因为疼痛而无暇去思考的时候,​它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蹦了出来。而一旦知道它的真实模样,知道它是某种毫不费力的身心平衡状态,那我就有办法长久地​安住在其中。
事实上,我最后稳稳当当坐了一个小时,没有感觉到丝毫疼痛。等到我再次起身,肌肉因为这一个小时的放松,变得柔软了许多,​使得疼痛都大为缓解。
所以,除了打哈欠和深度换气,第三个办法是在疼痛中找寻放松,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多数人怕是根本不愿意去做,因为他们单是去感受疼痛就够​他们忙的了,实在是不大可能顾及到其它。


------

2023-09-06

还是想打人



昨晚我妈发给我一个视频号名片,我打开看了一下内容,大为震撼,​把部分视频标题抄录在这里:

《你知道觉醒后的三种境界吗》

《教你一个自我疗愈身体的秘密》

《熬夜就是熬命》

《掌握这种能力你会无比幸福》

《这句话能帮你解除心中的怨与恨》

《一招帮您解决多年的睡眠问题》

《世界上最好的六种良药都在你自己身上》

......

每一段视频的开始,都有一句相同的话:接下来的这个秘密,你一定要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刚好就属于那个“​每一个人”。

说句心里话,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功德池太浅,敲木鱼累积功德又太慢,许多视频主我一眼看到​第一反应就是想跳上去暴打一顿:什么神头鬼脸的东西,也对着镜头叨逼叨个没完没了​?​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别人修行是先做到努力放空头脑,我​一旦放空就是直接放空功德池。这不是很好,我还需要反思,还需要忏悔。

我想,有些视频我看了就想打人,究竟是不是因为我暴虐的习气太重,内心的力量不足以调伏?还是说我内心的傲慢太盛,以至于​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所以,我静下心来做了一番反思,认为我想打人的原因是我反感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更反感他们​用那么自信的神态胡说八道。

所谓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上述视频标题就能看出来:它们全都是​试图用单一简单办法,解决复杂问题---换了是我,​我怕根本不会动任何类似的念头。一句话解决心中的怨和恨,一招解决多年的睡眠问题,我不会有类似的想法,​而且看到有人如此宣称,我就忍不住想打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面前有这样一本书​:《如何用一把改锥制造出一艘航天飞机》​,估计你的功德池存量也会岌岌可危。

无论用哪一种思维方式​人都能过完一生。古人在月食的时候敲打铜盆驱赶天狗,遭遇旱灾的时候用三牲供养龙王的雕塑,依然不下雨就用绳子捆了龙王去游街曝晒---​人类并没有因此而灭绝,文明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但是一直敲铜盆,一直供三牲外加游街,大概率发展不出天文学和准确历法,无法预测下一次天狗出洞是什么时间,也大概率发展不出气象学和水利工程,旱灾永远都是旱灾,​绝收总是会绝收。这些甚至都是次要问题,最糟糕的是人类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自身的主宰,​只能瑟瑟发抖跪在天狗或者龙王脚下。

单是如何放下心中的怨恨,这可能都不是一本书所能回答的问题。单是确定自己多年的失眠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可能都不是一位医生一个​疗程所能解决的问题。前者以心为研究对象,那么人就要系统地学习心的特性,了解情绪的​起源,最后才是找到对治的方法。后者以身为研究对象,那么人就要系统地了解自己,熟悉肌体,需要在自己身上做很多测试,逐一排除无关项,最终锁定和自己失眠最有关联的几个因素,然后才是缓解、治疗,或者是​控制危害程度。是的,很多身体状况不存在什么治愈,最多是做到控制,但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相比较而言,一句话解决,一招解决,​这样的说法听起来要省时省力而且高效。它们给出了​确凿无疑的承诺:只要你能够...就一定可以.....​谁不会喜欢这种说法呢?它们不单纯是简单高效,在它们的承诺背后,暗示了一个​人人渴望的世界:它是简单的,它也是明确的,它更遵从简单的规律,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和认知,进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变化或控制。

​谁会喜欢眼前的这个世界呢?复杂、多变、​混沌、充满大量未知和不确定性。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意味着有太多东西要学,有太多认知去改变​。而且即便很努力地做到了这一切,也并不确保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能有什么方法让它​随着你的心意运转。对了,这个世界给出的承诺居然是这样的:

1、​你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无能为力;

2、​虽然你付出了努力,但是绝对不可能承诺你任何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努力会落空。

那这样比较一下,看到神头鬼脸的那班人斩钉截铁地宣布一些承诺,好像感觉要好很多。对,我现在是失眠,但是我相信存在一招就能解决的妙方,​无非是我现在还没找到。这个大师的法子不管用,那么还有下一个神头鬼脸​斩钉截铁的大师,总归是能找见的---这就是宝贵的希望,有了宝贵的希望,生活就​更能够让人接受,更能够让人忍受。

​而我的问题在于,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系统性的认识一个问题,这看起来很花时间,很耗精力,而且即便认识完毕了也可能只是了解​的问题的一些局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我宁可选择难一点的这条路,也不愿意选择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单一简单解决方案。我认为去一一找寻,一一尝试,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几乎不可能得到答案---炼金术之所以流传那么久远,贪婪倒在其次,而是人们不理解人工在实验室里做简单化合,永远无法把其他矿物变为黄金。

所以我想打人,因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对应的就是懒惰。​不单他们懒惰,他们还用他们的话术引诱他人,劝说他人也跟着他们一起懒惰:思考那么多干嘛?​每天含七颗黑豆,三个月包好。纠结那么多干嘛?每天默念“我是你大爷”108遍,​一周放下仇怨。​天底下哪里有那么简单的事?​天底下有那么简单的事怎么刚好就是你遇上?

我个人完全能接受自己活在一个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世界里,也完全能接受自己活在一个努力之后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结果的世界里。这么说甚至都有些可笑,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鸟样,它才管你接受不接受,它就是那么​谁也不鸟自顾自运转的。

就像是此刻,我有这样的认知,但是无数的人和我不同,他们依然选择相信存在着更简单的世界,存在着一招鲜的​可能性。而且,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声浪上压倒我,​算法可以让类似的内容排山倒海一般压过来---我还是可以接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

我完全能接受,但是我还是想打人,事情就是这样。



------

2023-09-05

甜的酒

 


昨天我在朋友圈被“酱香拿铁”刷了一整天,今早起来又是一波。可见我的朋友圈里依然有很多内心骚动的中年人,茅台和瑞幸咖啡联名做一款酒味咖啡,他们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喝到。但是喝到是没有意义的,不在朋友圈里发出来,就不算真的喝过。
我自己没去点,也不打算点。这种东西哪里去要真的去喝?趣味不在味道上,趣味在观察人的反应上。酱香拿铁一出,我就看到两件很有趣的事情:
一件事是有人贴了张图出来,充满了不忿。大意是说,为什么星巴克不出这种联名款?可见他们喝星巴克的人都有车,而且都很自律,不可能喝了酒再去开车。我现在是个中年人了,不再像年轻时那么顽皮,否则我肯定会忍不住去回复:可是,人家是用香精调配出来的茅台味啊,又不是真的用酒去调。
另一件事是一位朋友莫名其妙贴了一则爱尔兰咖啡的配方出来:爱尔兰咖啡(爱尔兰语:Caifé Gaelach,英语:Irish coffee)是一种鸡尾酒,以热咖啡、爱尔兰威士忌、糖混合搅拌而成,最后加上一层奶油,于Joseph Sheridan在1940年代发明。始创的处方并没有明确指明使用起泡的鲜奶油。
我看到了略微一想,就忍不住笑出声来,人类的心思和表达还真的是很婉转曲折呢。但我真正好笑的地方还不在这里,​而是知道爱尔兰咖啡这件事容易暴露年龄。中文世界里最早的网络文学作品叫做《第一次亲密的接触》,1998 年发表,作者痞子蔡,一时风靡网络。痞子蔡还有一部小说,那就是《爱尔兰咖啡》​。最早把爱尔兰咖啡的概念普及到​中文网络世界的,大概就是这部作品。
事情就是这样,一款新的咖啡问世,​广告营销开足马力推广,于是一部分人赶紧抢鲜,用来炫耀。而另外一部分人看了就很不高兴,​要想办法嘲讽。
我的想法又有不同,​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由衷地感叹:人们终于发现酒应该是甜的才对​。
如果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文字是一种诈术,那么酒就是​最好的一个。酒本身并不好喝,啤酒像马尿,红酒像老醋,白酒则是又苦又辣,喝下去有如火烧食道。但是在文字上,你可以发现数之不尽的赞美之词,把酒形容为天底下最好喝的饮料,什么琼浆玉液、金浆玉醴、桂酒椒浆​。这就是明火执仗的诈骗,把酒后醺醺然的快乐,​强行替换了酒本身的味道。
这就像是一个人喜好 SM,然后就赞颂皮鞭和蜡烛油​,说那是世间一等一的好物。鞭笞和​灼热,那就是疼痛好吗?赞颂个毛线​,你怎么不赞颂泰瑟枪呢?它也是一发入魂。
酒本身并不好喝,​美好的是喝了之后的状态。所以,单论酒的话,我个人认为​加点甜味是好的。无论喜欢还是厌恶酒精,其实人人都​曾经喜欢过酒。童年时有一种很常见的小吃,叫做醪糟,​有些地方叫做酒酿。它就是发酵过的糯米,​产生了酒精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糖。无论是用来煮荷包蛋,还是用来煮汤圆,又或者是净饮,​小朋友都会很喜欢。​什么原因?因为它是带着甜味的酒。
在成人世界里也是一样。你不要看这个喜欢白酒,那个喜欢红酒,一堆人宣称喜欢​威士忌,​整天为什么酒最好吵来吵去。我观察过很多次,在席间如果各种酒同时都有,​但是角落里还放了一瓶贵腐,那么贵腐通常是最先被喝完的。虽然很多人会轻蔑地说那是“小甜酒”,很多男人会轻蔑地说那是“女士酒”,但是他们就是抵抗不了贵腐的馥郁芳香和​致命甜味。
而且,如果他们在人品和中文上都还过得去的话,会承认类似这样浓稠的甜酒,才最接近于“琼浆玉液”四个字。而白葡萄酒、香槟这样的酒​,算是极度稀释了的琼浆玉液,同样也很受欢迎。
有人会说这是舶来品,国人就喜欢喝正儿八经的酒。那么,黄酒里加话梅​干什么?黄酒里加冰糖又是为了什么?对了,还有国人真正最爱的​泡酒。做梅子酒的时候,冰糖和杨梅的比例是一比一,木瓜酒里的糖还要更多,人们认为泡好之后酒都能拉丝的泡酒才是上品。你说,他们喝拔丝​白酒,喝的究竟是酒呢,还是糖呢?​最后,我还有个问题:
如果人参、大枣、枸杞本身没有任何甜味,人们还会拿它​来泡酒么?
人们喜欢甜酒。但是为了所谓的男子气概,为了所谓的文化或者审美,为了所谓的礼仪和传统,​人们拒绝承认这一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酒那么难喝,都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如果都做成甜酒,​那么世界上可能就不剩多少粮食了。
在酱香拿铁成为爆款之后,我看到新闻说,商家已经加紧研发酒精巧克力​。我觉得这就算是对路了,在我的童年,最上等的零食不是什么大白兔奶糖,也不是什么麦乳精,而是​酒心巧克力。厂家用巧克力做成一个个酒瓶形状的外壳,在里面注入几毫升烈酒。一口咬破巧克力瓶子,酒香四溢,​又甜蜜迷人。在兜兜转转那么多年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美酒的奥秘。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