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平行世界


昨天看到一句话,颇受触动:
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发生时总是让人猝不及防,而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则从来都计划周详。
大意如此,我根据印象做了修改,原文并没有强行押韵。
人总是容易过度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喜欢计划一切,喜欢安排一切,然后搓着手等待着事情按照自己的期待发生。如果事情果然是那样安排好的走向,落入计划中的结果,那么人就会高兴三秒钟,然后就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如果事情竟然没有按照计划进行,结果完全出乎预料,那么人就会不高兴很长一段时间,疑神疑鬼,需要找个什么替罪羊,把责任全部推给它。如果实在是找不到了,那么人就会蜷缩成一小团,躲在命运的盾牌下面,就像是一头龟。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如今理解这句话,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另外两重含义。一重是在暗示世间的事情都有它的脾气性格,如何开端,如何发生,如何走向,如何结果,全然是按照它自己的心意来,从来不会主动去顺遂谁的心意。而且,事情越大,它的脾气也就越大,越是顽固执拗。
另一重则是嘲讽人性中的事后追认。十件事情里有九件都不符合心意,那么剩下那件事情又算是什么?怕既不是如意,也不是不如意,而是在两者之外---自己根本没有预见到,但是事情却发生了。事到临头,自己想了一想,觉得它应该是符合自己的利益才对,于是在事后追认如意,装作这件事情在发生之前,自己当真有过意念,的确希望事情如此发生。
两重含义是一回事,前者是根源,后者是表象。当年我创业的时候有句形容创业者的话很流行:心里想的是A,嘴里和投资人说的是B,手底下做出来的是C,用户把它当做是D来用,最后在E上终于赚到了钱。但是在成功的创业者中,很罕见如此诚实的人物。他们在成功之后回顾总结时,会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合理化,逻辑化,条理化,从他们家秦朝时搬入关内算起,一切都属于缜密计划的一部分,一切都按照事先设计踩着点发生,而这一切他早就已经算无遗策,堪比阿西莫夫《基地》里的谢顿。
承认自己大多数时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最后是事情自己找上门来,这会让人很不好意思,因为这样就不方便人去扮全知,扮智慧。
所以没有必要为事所苦,准确说起来,应该是受心所累。因为心抱定了一个错误的见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情的发生、走向和结果,那么事情进行不顺遂的时候,人就要沮丧,就要焦虑,就要痛苦,有些时候则会陷入自我责备---都是自己难为自己。
假设能够换一种见地,比如说认为事情本身有它的脾气性格,越是重要的事,越是重大的事,脾气越大,性格越执拗,它有它的计划,它有它的步数,人力在其中能够左右的部分极少,那么人自己就能减少很多的苦。​没有那么多期待,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落空。最起码,​等升职名单公布前就没有那么焦虑,辅导孩子功课时也就没有那么愤怒绝望。而在公布之后,也不会因为先前的个人努力落空而悲愤;看着孩子的成绩单,也不会​动了去做亲子鉴定的邪念,为此能省下一笔钱来。
尽人事以听天命其实算得上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只问自己是否全力付出,​并不把付出和结果之间强制绑定,这样的人生应该能过得稍微轻松一些。我昨天看到的那句话,把这个见地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你完全能够计划和掌控的事情,比如拿起杯子喝水,​都是人生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样你的日常生活不至于太过​波澜起伏,有太多惊涛骇浪。而那些对你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你应该事先完全预料不到才对。这个说法暗示了天命并不是个功利主义者,它鼓励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四处碰碰转转,​花几十年时间认识自己,然后认识到自己的天命所归。
当然,很多人肯定不​愿意持有这样的见地,认为人力可以计划,可以安排,可以把事情从随机的泛滥洪水导入到自己挖好的河床,直奔大海而去。像这样去想,那么会在这个世界上遇见另外一班人马,遇见另外一套事件,​得到另外一种人生。所以也可以说命是由人来定的,​你怎么相信,那么你就会得到怎样的命运。


------



2023-11-15

网速问题解决清单

 


我家的带宽是 1000M,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感觉​和 300M 带宽差不多。这几天调试了一下,有一些改善,但是终极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后续我会说明这一点。许多人都经常会抱怨家里网速慢,这里我做了一个清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和我 1997 年刚开始上网相比,今天调试排查网络的难度和复杂度没有下降多少,只是少了在本地电脑​配置网卡和网络协议这一部分。所以,依然需要耐心和​细致。
2、从线路上来说,存在 (1) 光猫​至小区的连线;(2)光猫至路由器的连线​;(3) 路由器至电脑​等设备的连线。如果要排除线路问题,需要逐一确认每一部分连线都畅通无阻。
3、从硬件上来说,可能出现问题的有(1) 光猫​;(2) 路由器​;(3)​本地设备。硬件设备工作不良,是造成网速缓慢的​常见原因,也需要逐一排查。
4、网速缓慢,上网卡阻,​首先需要怀疑的是路由器。许多人喜欢所谓的高性价比路由器,​价格不到百元。只要长时间使用,持续发热,这种路由器的性能就会下降,对外显示出网速下降,​看视频卡顿等现象。如果你要在路由器上省钱,​那么你就要养成定期重启路由器的习惯。关闭路由器电源,​等待几分钟,重新启动,一般网速就可以恢复正常。
5、其次要怀疑网线。网线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网线​同样存在老化和过时的问题。目前,家用网络流行使用 6 类线,可以提供更高的速度和更稳定的​连接。​但是很多人家估计都在使用多年前的路由器,和当时路由器配赠的网线。网线很便宜,无论 5 类线,超 5 类,6 类都可以在网上购买,​买来换上就可以。
6、假设你使用的是华硕等品牌的高性能路由器,你也使用了 6 类网线,你还确认光猫没有问题,宽带服务商没有问题,​带宽和我一样也是 1000M,但是你还是觉得网速慢。​那么这里还可能存在一个终极问题:你家墙里布的是什么线?装修可能发生在很多年前,墙内的网线可能​是过时的破烂。那么,无论你怎么优化其他硬件和线路,​网速都无法提升。
所以,你可能​还要把墙里的网线换成光纤,或者申请光纤入户,实现路由器和光猫之间的高速连接。这里的麻烦在于年深月久,并不能确保可以成功地抽出网线,​再成功地部署光纤。那么,就有可能需要从户外直接引入明线,顺着天花板或者踢脚线拉线​进家。很多人不愿意那么干,​我就是这样。
7、假设线路、硬件全部都没有问题,但是你家里的网速​还是起不来。那么,值得怀疑的​有两处。一处是你的宽带服务商,你可以在本地打听一下,哪一家宽带服务商的速度快,​你就换哪一家,反正现在也便宜,宽带都可以绑定在手机套餐里。另一处就是你的邻居,你可以打开​路由器的管理后台,看是不是有邻居在蹭你的网,同时还在疯狂下载小电影?你可以更换密码,或者是上网学习一下绑定​设备 Mac 地址。
8、如果你家的房子比较大,房间比较多,墙也比较多,​会出现部分房间里网速慢,连接不良的问题。那么,要看​这个大究竟是有多大。如果是真的大,那么你需要在家里组网,​那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如果大只是相对大,那多半还是路由器太便宜,​信号弱,穿墙能力差。一般 150 平米左右的房子,只要不是布局上采用了暗厨暗卫一类的阵法,一台好的路由器​就足可以覆盖。
9、除了以上的各种可能,还有一些近乎玄学的原因,​这里就不再讨论。
总结以上清单,你会发现上网这么一件小事和硬件、装修、线材、服务商甚至无线通道等等等等​因素都有关联。​所以我说,其复杂程度和 1997 年相比并没有下降多少。我个人觉得想要家里的网速够快,​最重要的是三点:
1、好的宽带服务商​,源头就不行,下游怎么折腾都没用;
2、好的路由器,在路由器上省钱我觉得是最白痴的事情,如今家里联网的设备随便就是十几样,你非要用交通岗亭大小的地方管理国际机场的日常起降,不是白痴​又是什么?
3、入户之后的线路质量。这是家里上网的最后一公里,什么都是最高配置,这一段是破烂网线,那么所有的高配置都不会有任何用处,​因为瓶颈决定了网速上限,短板决定了​水桶总容量。
最后,如果你正在装修自己家,那么最好现在就​提升一下预埋的管线质量。我认为根据目前的科技进步速度,可以得在墙里埋下水管那么粗的管道​。这样换线容易,新布线也容易,不需要硬拽硬拔,最后断在墙里不得不走明线。
事情就是这样,2023 年了,马桶都能帮你擦屁股了,想​上个网还是那么麻烦。​


------


2023-11-14

布道者和扒底裤的


​最近一期《纽约客》杂志的封面让我哈哈大笑,因为实在是太恶毒了。不过我怀疑会有多少人能读懂它,明白这是在讽刺人工智能(AI)。对于接触过AI的那些人来说,其中的调侃​是明确且精准的。 而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很难理解​那种精准的恶毒:AI输出的是整齐有序的垃圾。

《纽约客》干的事情是扒底裤,也就是尖锐的批评。可以把现在如日中天的AI想象为一个站在舞台正中的人,双手高举,面对掌声欢呼和​闪光灯。这时候《纽约客》潜行至AI身后,当着无数观众的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把拉下AI的长裤,然后再果断地扒掉他的底裤,就让他那么赤裸裸地面对​人群。
这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批评方式,知识分子的尖锐批评方式,想要欣赏它需要有足够的学识和​良好的幽默感。​但是它对于AI构成任何打击么?对于AI发展的进程会造成任何波澜吗?​不会的。
观察历史,观察生活,会发现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人群里会出现两类人。一类我称之为“布道者”,一类我称之为“扒底裤的”​。当《纽约客》的插画师做出这一期封面,到杂志印刷出版的这几天时间里,网络上另外又有一群人,会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几百种基于AI开发的新产品,新服务。他们会狂热地鼓吹和推荐,告诉你AI在某个新产品上又替代了哪些工种,​已经达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水准。他们就是布道者,他们在反复宣称新时代的到来,向大众反复推荐AI​和周边产品。
类似《纽约客》这种扒底裤的,则站在布道者的对面。 和布道者的热情洋溢不同,扒底裤的目光冷峻,心存怀疑,对一切高温高烧高潮都充满警惕,觉得要么是泡沫,要么是​个骗局。他们的责任,就是去戳破,就是去揭穿,就是去当众​扒掉底裤。
扒底裤的可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布道者的热情洋溢下面肯定​隐藏了些什么东西。他们所鼓吹的产品或者服务,一旦你真正用下来,会发现​事实和他们的言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你会忍不住怀疑,布道者们不是不知道你所遇见的那些问题,不是不能预见你可能产生的失望,但是他们刻意隐藏或者掩饰,好尽量维持那种欢天喜地的劲头。
不过在我看来,​两方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不是热情和冷漠,诚实和欺骗之间的那种二元对立,他们都是观念的战士,并且以此为生。布道者传播和捍卫的观念是​:创新就是好的,科技进步就是好的,新时代就是好的​,进步就是好的,而我自己就是这种进步的​代言人,所以大众要听我的。
而扒底裤的​也有自己要捍卫的观念:理性是好的,冷静是好的,洞悉是好的,真实是好的,而我就是真实和正确的代言人。大众要是不相信的话,我可以​现场表演扒底裤给你们看。扒完之后,证明了底裤下面一片模糊,建模失败,​那么大家就应该听我的。
可惜的是,​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真实的力量。观念没有那么重要,大众信这个或者信那个,​对于历史进程的改变微乎其微。此时此刻,世界某个角落里正在写算法论文的计算机科学家笔下的几行公式,可能要比所有​布道者和扒底裤的加起来都重要。此时此刻,黄仁勋显卡工厂里的某个技术主管手下的一个革新举措,​可能要比他们加起来还重要。此时此刻,某几家初创公司正在利用AI开发的新项目,​可能要比他们加起来还重要---
因为对现实进行变革的力量在他们手中。大众赞同或者反对,这种巨大的力量可能对风俗有影响,对生活方式有影响,​但是对于科技没多大影响。当初赞同或者反对功能机的人,当初认同或者反对黑莓是未来的人,无论他们持有怎样的观念,无论大众被他们教育之后相信什么观点,乔布斯的多点式触摸屏幕出来之后,​一切攻防都土崩瓦解了。
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可以为功能机再延寿十年吗?可以为黑莓续命二十年吗?观念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它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而看似中立的“视角”二字,​背后还是个人偏好。​自己认为是好的,就要去推广,去宣传,去捍卫。时至今日,不也有人坚持认为智能手机带来了太多骚扰,太多压力,鼓吹使用一百多块钱的​Nokia板砖么?与此同时,不也有人觉得手机都不够,还需要带上随身的AI硬件,增强人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交互,​甚至要切开颅骨,植入脑机接口。
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人类的真实需求,还是他们个人内心的偏好,认为某种做法,某种方式更好,​要优于其他选项?
布道者热情,但​总是要撒谎,要掩盖,要夸大,这是布道者的问题,他们的个人偏好就是乐观。扒底裤的冷峻,​但是视野受限。因为他们习惯于蹲下来,扒掉底裤,于是他们就经常蹲在那里,面前正对着两片屁股,​看不见别的什么东西。就像是《纽约客》的这张封面漫画一样,AI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只是整齐有序的垃圾,​而事实并非如此。泼洗澡水把婴儿一并泼掉,说的就是扒底裤的。
年轻时我喜欢扒底裤的,觉得他们聪明,有趣,欣赏他们的尖刻与​恶毒。现在我更喜欢布道者,除掉他们的夸大其词,去掉他们的言不及义,他们起码还在努力​成就一点什么,他们还愿意相信相信的力量。有些时候,他们的确也提供了新鲜和有趣的事物,少部分时候,甚至还会真的有​用。而如果我相信了扒底裤的,那么除了颅内高潮完毕转身就走之外,似乎并没有别的什么选项。
在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个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电视上正在直播火箭发射,在某处有一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把火箭竖起来,​准备发送上太空。​这时候,我的电视机前突然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布道者,他大喊大叫,面红筋涨地对着电视机屏幕比划,表演用他的内力把画面中的缓缓升空的火箭慢慢​举起。
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不断在我面前把电视机抬起来,翻个面,向我展示这不过是台电视机,这不过是​电视里的一个节目。然后他把电视调转过来,​于是看起来火箭就是在向下发射---他成功证明了布道者的托举手势根本就没有任何用。

我个人很喜欢用内力​举火箭的部分,而扒底裤的​影响到我看电视了。 




------




2023-11-13

像个中产阶级那样去骑车


​最近我在看自行车,感觉骑车的趋势已经稳定崛起,不大像是玩飞盘一样成为过眼​云烟。前几天我见了个朋友,几周不见,虚胖尽去,​摸上去又是一条铁打的汉子。问是怎么做到的,回答正是骑车,周末从家里骑到北京潭柘寺,到了不看红叶,掉头直接再骑回家,自然就变成了铁男。

我查了下地图,往返120公里。

回想我初高中时代,99​%的男生确乎都如同柴狗一条。那时候人人都骑车,上学骑车,聚会骑车,郊游骑车,到哪里都骑着一辆凤凰永久​或者飞鸽。夏天的时候昆明日头大,一个个晒成​精瘦的黑狗,​脑门黑得发亮。冬天的时候昆明北风烈,一个个吹得满手都是皴裂,小脸​两团锅巴。

我永远都记得一群人骑车去郊游,5公里的盘山路上所有人都趴在自行车龙头上撅着腚用力踩踏板。我落在后面,一抬头前面都是一枚枚生动活泼的屁股在​左右扭动。瘦归瘦,那时候没有人​想一辈子骑自行车。想的是骑摩托,没有轻骑,​有辆边兜三轮摩托也是好的。还有风帽和护目镜,戴起来很神气,​就像是陆地飞行员。
转眼间各奔东西,转眼间追求汽车去了,转眼间又追求​电动汽车去了。我还没想好要不要换电动汽车,他们又开始调转头骑上了自行车。我就想大喊一声停:当初当年大家在山路上爬坡的时候,明明不是这样说的。当时说的是将来除了上厕所自己亲自动手之外,​不想再动一根小指头。现在的自行车​又是怎么一回事?
说话间就去登山了,说话间就去健身了,说话间就去徒步了,说话间就去马拉松了,说话间你们铅华尽洗,片腿骑上了自行车。我在朋友圈看着,这些年看过高尔夫球杆又看登山杖,看过登山杖又看钓鱼竿。在体力劳动者的朋友圈看过最多心灵鸡汤,在中产阶级的朋友圈里看过最多体力运动。体力劳动者肌肉发达,皮肤紧致,​但是自拍照裹得严丝合缝。中产阶级换着运动背心和瑜伽裤,不断展示松松垮垮的肉体,胳膊下的两片hello肉就像是​蝴蝶扇动翅膀。
王菲说:蝴蝶飞不过沧海,谁又能忍心责怪?
​看下来自行车是迄今为止我最想参与的运动。今年我感觉一切都在复古,旧日里的各种生活习惯换了个方式​又回来了。比如说以前的扫街嘴,从街头吃到街尾,现在叫做探店,不单不花钱,还可能靠直播和视频节目赚钱。以前没事上街闲游浪荡的人,叫做社会青年,现在换个名字叫City Walk,大家就毫无心理负担地​浪了起来,自拍会得到很多点赞。自行车回来也没什么奇怪的,我都做好打算等有了自行车,周末骑车到朋友家​去拷电影。
于是,我对比着各种晒出来的图片,去​电商平台做了些搜索和研究工作。其中价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许多人的自行车已经达到半辆乃至一辆汽车的价钱。再算上各种专业配件和装备,那​就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原来是我浅薄了,我以为这是复古,大家又重新回到1980年代,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在山路上​爬坡。不是的,就算是回到1980年代,​今天骑车的人,也是当初在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摩托车手---我们并不在同一条赛道上,从来都不是。
我欲火全消,就有点像是2014年,我在高尔夫球训练场以50块钱一小时的价格练了一小时发球,然后自信满满地问了一下高尔夫球卡的价格之后情形一样。我对生活的热情立即退烧了,但是我对自己的认知却更深入了,我对生活的认知也更真实了。
做出选择并不困难,我决定继续​用手机刷共享单车。虽然那车上贴满了小广告,虽然蹬起来比较费力费膝盖,虽然过减速带时能把人尾椎都震裂,但是我每次出行所需要的距离就只是骑​一块五的,足够了。​而且,无论我骑哪一种自行车,街上都不会有人多看我一眼。当我骑在自行车上时,无论是看起来是黑铁一坨,还是​猪肉两扇,没有人会在意。
​人总是需要解决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要么就需要工具,比如说在自己和世界之间放上一根鱼竿,一辆自行车,​一双跑鞋注入此类的东西。用工具解决就比较昂贵,钓鱼也可以钓到​需要半仓库的设备。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调整自我认知的方式解决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就不需要任何工具,比如说我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如何​得来的呢?​主要还是靠邻居。有几次我胡乱穿上衣服下楼吃饭,吃完饭在星巴克顺便买两杯咖啡回家(一杯用星星兑换,一杯直接买)。我提着星巴克纸袋子在小区院子里往回走,顺手摸出一杯来喝一口,然后再放回去。这时候我每次都能看到周围邻居恐惧和厌恶的目光,就差把“外卖员偷喝咖啡啦”几个字写在了脸上。



------




2023-11-12

第一年

 


一年前的今天,因为防疫“二十条”发布我写下《前路迢迢》;一个月之后,因为感染我写下《阳了》。现在我重新翻看这些文章,​有些感慨,有些唏嘘,​一年时间就那么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我还是一次电影院都没去,新习惯已经养成。我换了一台大电视,朋友送了一套不错的回音壁,我习惯了坐在沙发上​通过电视看电影看剧。我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是个铁杆影迷,《天堂影院》就是我这类人手心里的五角星。关了灯,银幕亮起,我会在电影院里度过无数个夜晚---但是没有,​无论多么根深蒂固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不记得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进出各种大门口不再需要查绿码。但是我记得三年间,因为不让堂食,我在​店门口的马路边上吃过的每一顿饭。去年这个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列了一张清单,上面是我​要逐一访问的餐厅。计划执行得并不好,​到现在我都没去过几家---我习惯了在家里吃饭,去朋友家吃饭。从​元旦到现在,今年我出门的日子并不比去年多。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人们在为疫情而烦恼,为了十混一而烦恼,为转送方舱而​烦恼,每天在留言区都能看到有读者在吐露​类似的心声。所有这些烦恼在今年年初之后都消失了,然而,​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感激之情只维持了一个月,就我的观察而言。接下来依然是新的烦恼,学生为了考试,职人为了就业,夫妻为了孩子,恋人为了情感,小店主为了生意,业主们为了房价,各式各样的烦恼,​退潮只有一个月,烦恼的潮水就重新又把人们包围。
在我的后台留言里,有且只有一个人看不出涨潮落潮对他​/她的影响。这人每天都会走一万步,​每天走完都会发给我一条消息。昨天​的消息是这样说的:每天一万步,连续打卡第576天。翻看过去几年的留言,都是相同的​这句话,不同的是数字每天加一。
我觉得我自己和这人有点像。
每个人都驾着一叶扁舟,横渡这​浩瀚无边的时间之海。有些人专心操控着自己的船,​晴天是这样,暴风雨来袭也是这样。更多人一边开船,一边内心起伏,心波如浪涌,隔着很远都能感受到,甚至比​波涛还要猛烈。他们在晴天波动,在风暴中波动,在​静风的洋面上照样波动。
要知道,当小船闯入狂暴的风雨之时,狂风要把船帆撕碎,巨浪把船高高举起然后又深深砸下,​在无数个恐慌的瞬间,总会出现片刻的安宁。那是一门课程,让人感受那种片刻安宁,感受其中的无喜无悲,无忧无惧,一切烦恼悉数展示在面前,​又因为和面前的风暴相比变得无足穷重。学会这门课程,​就会少很多烦扰。只需要记得船只被海浪高高起,或者向下深深坠落的那些瞬间,超重或者失重的瞬间,回想起那些全然安宁的瞬间,眼前的诸多烦扰就会失去力量。
因为你会知道,有一种不可见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感知的缘由,​会让你的小舟漂浮在水边上继续航行,它要比土地更加坚实,比金钱更加可靠,​比真理更加可信,比疼痛更加真实。尽管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认为自己可以去学​。
​一年过去了,所有没有倾覆的小舟还在海面上扬帆启航。人是一样的人,船是类似的船,心却未必还是一样的心。


------

2023-11-11

双十一购物成败总结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对于我而言早已经结束---双十一早就不是11月11日开始,按照商家的心愿,能从1月1日开始才好。我又不想11月11日之后遇上快递大堵车,所以在​10月份就已经购物完毕,而且都是我当时就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也用了一阵,现在总结一下成败:
沙发上的沙发---
这玩意儿在我今年买过的东西里​以怪异程度而论,可以排第二。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上海人穿衣服就很讲究,当然,他们一向都讲究。夏天的时候,当地男性也穿西服,因为天气炎热,他们就发明出一种衬衣,它只有领子和下面的一小截,胸部以下什么都没有。可以打领带,看起来也有领子,公摊面积部分很像是一件衬衫,实用面积几乎等于零,说是男性有领​文胸也不算错。
沙发上的沙发也类似,它是一个没有底座的单人迷你小沙发,靠背扶手头垫一应俱全,​但没有底座。使用的时候,你得把它放在你的客厅大沙发上,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安乐窝。客厅沙发普遍比较大,容易坐下去就深陷,腿短的人脚不能沾地。有了这款沙发上的沙发,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背部和颈部有支撑,双肘有地方摆放,双脚可以平放在地板上,非常适合长时间​看电视或者打字。
你也可以把它放到床头,​开了床头灯看书,感觉就像是有个巨人从身后抱着,再不需要把​一堆枕头叠起来放在身后。我买它主要是为了解决久坐时背部和颈部的支撑问题,​同时,也避免长期悬肘对肩膀带来的压力。个人可以给它打90分,只是还不够大,还不够厚,缺乏足够的包裹感,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当然,真要做成那样,估计很多人会带着去上厕所,放在马桶上,重温童年的感觉。
---抱枕
​为什么需要抱枕这种东西呢?从我个人的需求来说,如果我在侧卧的时候想要舒舒服服地睡,就需要在​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面垫点东西。只要垫起来一点,我就会觉得腰椎一阵轻松,人就很容易​陷入梦乡。后来看到医生生说法,说是有一类人侧睡的时候,下半身容易过度向前翻转,这样就始终让​腰椎受到向前的牵引力。不单不舒服,​不容易入睡,更可能因此引起腰痛。
据我所知,许多夫妻在睡觉的时候,​都有在对方身上搭腿的习惯。​有些家庭一方喜欢搭,一方喜欢被压,这样就很幸福。而有些家庭双方都喜欢搭腿,一晚上睡觉双方都在梦中斗腿,你压上来,我就反压下去,如此不断循环。早上起来的时候,比插了一夜秧田还要累,起身之后​大转子骨酸痛难耐。这样大家心中有怨气,就不用容易​幸福。
我之前已经买了很多枕头,​想着既然都买了那么多枕头了,也不缺一个抱枕的预算,所以就顺手也买了一个。用下来的结果只能给68分,因为我发现人在梦中是无法​摔跤的。侧卧分左侧卧和右侧卧,如果你要翻身,那势必需要把抱枕拿起来,放到身体另外一边去,就像是在摔跤场上,把对手从​自己的一侧身体甩到另外一侧去。梦里不可能做这个动作,每天早上我起来​,都发现抱枕被我踢到了地上。
这个项目算是失败了,最好用的抱枕我总结​下来还是厚被子。被子足够大,足够厚,你就可以​用被子搓出任何形状来。保证盖住肚子和后背的同时,你总是有足够的被子搓​成一座小山,然后把腿搭上去。最妙的是,无论你怎么翻身,在梦中摆弄被子这件事都是一种个人本能,根本不需要特别​在意。
---电动枕头
参考《电动枕头体验》一文
---意外之喜
本次双十一最大的惊喜​不是来自购物,而是来自维修(参考《这个时代的台式电脑》一文)。我把我的台式电脑送去维修,​前后花了一周时间。工程师说是机器太古老,市场上找不到备件,需要他去​咸鱼淘。最后还真的让他找到一块二手主板,​换上之后一切如新,电脑再也没有反复重启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意外之喜呢?因为换了一块二手主板,两次上门服务,​一共收了我100元。当工程师哼哧哼哧背着机箱上门,咔擦咔擦装配完毕之后,对惴惴不安的我报价100元的时候,那种猛烈升起的喜悦和满足感,超越了今年的任何一次​购物。如果说购物总是会在快乐中带着一丝遗憾,或者带着些许肉疼,那么这次维修电脑带给我的是纯粹的喜悦满足。甚至都让我忘记了当初买这台电脑的时候,主板的价格是100元的几十倍,我应该为这种​通胀感到愤怒才对。
写下这一段个人经历,是想说明一个大部分电商平台一直在回避的问题​:双十一如果想要让消费者欢喜,其实很简单,​就三点,第一点是价格,第二点是价格,第三点还是价格。什么券,什么满减,什么跨店,什么预付,什么限时秒杀,所有这一切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浑身汗味,胖乎乎的中年电脑维修工程师​嘴里说出来的一句话。

------




2023-11-10

现代的残酷

 


​古人很残酷。战争胜利的一方会把失败一方的头颅悉数斩下,在通衢大道边垒成金字塔,叫做“京观”,以此炫耀武功和​警示敌人。更不用说军事集团首领下达“高过车轮的男丁一律处斩”那样的命令,或者把降俘钉在道路两边的十字架上,让他们在哀嚎声中精疲力竭地缓慢​死去。
但是古代世界是小世界,即便两个国家打得热火朝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并不知道的,更不用说亲眼目睹战争和杀戮。现代世界不是这样,现代社会有网络,有摄像头,有无人机,可以把死亡以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传播到全世界。​如果今天的战地上出现一个京观,那么全世界人都可以看到,而且很难不看到,而且不止一个角度,不止一段视频。
在今天的战争中,每一辆坦克被击中,最起码会有三段视频加以描述。描述伏击的准备工作,描述进攻的过程和殉爆的画面,描述硝烟散去​之后的残骸。如果​战争中前后摧毁了1000辆坦克,那么人们就能看到3000段视频,充斥所有社交媒体。人们会反复看到礼花盛放一般的殉爆,也会反复看到​坦克乘员一身火焰从车身爬出来。当然,这一切都是无声的,​彩色的无声电影。
在每一天里,​无论每个人距离前线有多远,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无人机操作员的视野。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无人机的摄像头里会有摇摇晃晃挂在机身上的榴弹,会有广袤荒芜的原野,会有原野上的散兵坑和战壕,​还有蜷缩在其中的士兵。榴弹晃晃悠悠落下,落在人群之中,然后火光一闪,白烟腾起,地面上的士兵在逃跑,在翻滚,​最后不动。当然,这一切也都是无声的,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拍摄,所有人和操作员​看到的是同样的画面。
我觉得这要远比古代残酷。
古代人不需要人人目睹战争,不需要人人亲见杀戮。古代人起码还有桃花源,在那里可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现代人做不到,现代人只要还用手机,只要还看电视,就逃脱不掉全球同时见证战争的​命运。无论这是海湾战争时战斧导弹起飞,还是乌克兰战争时投弹,又或者是加沙地带某辆皮卡车后箱里​像个战利品一样蜷缩着的女人。所有人都会看到,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参与者,没有什么人能够逃脱。如果古代有战争PTSD,那么是一村,一城,最多一国的人会​有。​而在现代,是全球的人都可能PTSD---古代残酷不到这个程度。
那些关于战场杀戮的遥远的镜头,模糊的画面,无人机的距离所带来的安全感,消弥了战争自身的血腥和残酷,让夺取生命的暴力行为变得像是​一场电子游戏。​无人机启动,无人机巡逻,无人机发现,无人机攻击,无人机撤回。除了没有存档和重新读取,​这和3A游戏没有什么两样。具体的人,具体的生命,在这个时代抽象为视频画面里的一个活动目标,因为距离足够遥远,人们看到不到痛苦和绝望,看不到生命和死亡,只能看到屏幕角落里的记分牌上出现一个+1​,电视新闻滚动条里的一行数字​。
我觉得古代​无法残酷到这个程度。古代只是杀人,现代不但剥夺了人们选择是否目睹的权利,而且还要扭曲人们对战争对生命的​体察和认知。
战争的双方都在以正义或者复仇的名义,不断发布类似的内容,以此炫耀自己的​战功,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恨不能在每一颗子弹上都绑上一个微型摄像头,完整记录下从出膛到黑屏之间的一切,去表现杀戮艺术的精准​。
在所有最近关于乌克兰战争的影像资料里,最让我个人动容的是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是一件破旧污损的防弹衣,来自乌克兰军队的一位战地医务官,呼号“法国人”。他穿着这件防弹衣拯救过许多次战友,自己也身受重伤。在这件防弹衣上,他写了这样一句话:
“上帝,如果我死了,请允许我进入天堂,因为我已经在地狱里了。”
我认为这位医生是这个时代里难得的正常人,​他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本相。因为在大地上,在战场中,在战壕里,他所亲历的一切,都是​无人机镜头里的你我所看不见的。无人机悬停在空中,冷静地,俯瞰地,无声地传回画面。医生在镜头下跑,在躲,在匍匐,在被气浪掀翻,​他也在听,在看,在嗅,他在感受不同温度的血流过他赤裸的手掌,​他看到那些血都是同一种颜色。
镜头里看不出他来,他也不会出现在新闻​讨论节目中。​在防弹背心上写过那句话,他就失去了这些机会。因为他拒绝影像化,他拒绝游戏化,这是他无从参与的杀戮游戏,在这样的游戏里他没有​多少价值---但他起码知道自己身在地狱。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