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准备拍你的电影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在公众号,在Threads都不断有人催促我去尝试一下Pika,一款视频AI工具。翻看社交媒体,感觉Pika是现在的热点,强大的工具,漂亮年轻的中国女学霸创始人,硅谷大佬们纷纷奉上投资的新项目......看了一下,的确是挺漂亮的。但另外一位创始人也是华人女性,这不更值得说说吗?
我个人目前没有使用这些AI视频工具的打算,并且想劝一下这些敦促我去使用的读者朋友:停止追逐新工具,重新转向做内容。这个和是否支持技术进步无关,和是否保持思想开放无关,我这么说完全是基于我朴素的想法:
首先,AI在视频领域内的爆发已经是一个趋势。本来我很乐观,认为直接用文本生成长视频在今年内就可以完成。现在看起来,技术进步并没有那么快,但是到了明年或者后年,普通人用AI制作一部自己的短剧,短片应该是有很大可能的事情。
那么这样强大的一样工具---也许不止一样,同时会有很多家,落在了所有普通人手里,会发生什么?在AI绘画领域内,我已经经历过这一切:所有人都可以用AI来绘画,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和工具无关,和技术无关,而是那个古老的问题---应该画什么?
很多普通人浅尝辄止,在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快就停止了尝试。为什么?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是需要图画来表达的,画小猫画小狗画风景画侍女,结束了。不要说普通人能够成为画师,就算是像我这样给自己的文章每天配图都做不到,更别说经年累月地持续用AI绘画。现在AI绘画的工具还少吗?支持的风格、类型还有什么空白吗?普通人用吗?
现在视频AI来了,我认为问题也是同样的。我看你们忙得很,今天追Runway,明天追Pika,后天架设Stable Diffusion的视频组件,所有最新的AI都用了一遍,都发了帖子,甚至都做了视频节目介绍。然后呢?然后发生了什么?然后转向更新鲜热辣的AI工具,转向某个AI工具升级之后的新功能。
那么,假设说明年4月1日,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剧本直接转长视频的AI工具SONB问世,所有人都可以一圆导演梦,届时你们要拍什么?你们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剧本?有什么独特的观察、情感、体验、经历要分享?
接下来的话,我准备换一种高情商的方式来表达,免得造成溅落伤害:
根据创新传播曲线,在人群中愿意最先接触和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从来都很少,可能不超过人群总数的5%。这样的人对于这个社会,对于这个世界,乃至于对于全人类都很宝贵。因为他们是先行者,经由他们的尝试,他们的反馈,他们的传播,使得一样新鲜事物可以进入人类社会,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
但是通过观察可知,这样的人往往在创新大规模传播,转变为生产力或者产品的时候掉队,寂然无声。靠着创新做出成绩,赚到钱,出了名,上了市的人,往往不是这些先行者,而是一开始看起来反应迟钝的土鳖,他们姗姗来迟,但是一刀下去就切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先行者通常都是先烈,这是中国互联网著名的段子。
先行者的这种命数,或者说这种共同际遇,我认为是不合理的,伤害了人类的好奇心,伤害了人类的探索欲。因为是个人都能看到先行者就是先烈的事实,于是告诉自己说:新鲜事物不值得浪费我的时间,等别人先试通了再说。所以,我高情商地认为先行者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新鲜事物,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类这个族群。
基于这种朴素的思考,我认为从现在到明年4月1日SONB发布,还有5个月的时间。如果是我的话,我在这5个月的时间里会用10%的时间去尝试各种纷纷出炉的新鲜AI视频工具,而把剩下的90%的时间拿去思考和写作长视频剧本,构思出一个人们愿意时间看的故事,并且逐渐完善人物和情节,努力达到可以拍摄的程度。
如果我不是我的话,我会在这5个月时间里,把所有热门短剧用AI转换为剧本,用剧本训练GPT,把私有GPT训练成短剧创作专家,熟悉各种套路和桥段。等到4月1日SONB上线,我会用它批量生产上百个短剧剧本。目前短剧的报价是100集10万人民币,那么明年4月份这一批剧本应该卖得上一个过得去的价格。要抓紧时间,因为随后那么干的人多起来之后,价格会雪崩。
最好不要到了明年4月1日,你对所有的AI工具如数家珍,对于所有的创始人个人经历都信口拈来,但是你没有用这些AI工具做出任何一款个人作品,满足于自己知道的最多,自己知道的最新。这些都是虚幻的感觉,我之前说过了,这样做容易伤害到人类。
为了人类,请不要再向我推荐任何AI视频工具,请现在就开始准备拍摄你的电影。
最后,SONB是我为了假设未来的情形而捏造的名字,没有这样一款产品,也不存在明年4月1日发布这回事,麻烦不要跑留言区里来问我,谢谢合作!

------



2023-12-04

月亮落在燕晗山上

 


​有人问我对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印象,又问我为什么当初​会离开深圳?因为深圳很闷​。北京和深圳都很躁,在北京躁了有很多去处,但在深圳却没有那么多,于是就会觉得闷,就像是在一口高压锅里。
​深圳有本地生活,但是还达不到形成本地文化的程度。看起来所有的城市都一样,都有演出,都有讲座,都有画展,也都有市民活动。深圳的感觉是一切都刚刚学来,一切都刚刚兴起,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沉淀。这里面的区别​很微妙,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
深圳以制造业闻名,在当地有一个小型会展,​内容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各种初创公司,各种爱好者带着自己制造的机器人,大家选一个类似华侨城Loft那样的地方摆摊展示,​大家可以喝着咖啡交流,现场也能有一些零售。与其说它是会展,不如说是一个节日,​一次聚会,甚至可以算是机器人的跳蚤市场。
这样的事情天然地只能发生在深圳,因为只有在深圳才有那么多的从业者,也只有在深圳才能很轻易地搞到各种零配件,所以机器人或者说制作机器人是深圳本土所能产出的​东西。如果这一群人持续壮大,如果这个展会持续开下去,那么它就会从本地生活里万千展会里脱颖而出,形成一种本地文化。只要提起机器人,​中国人都会想到深圳,想到这个展会,那么围绕机器人就能形成一种本地文化。
​在其他地方,类似的​存在实在是太多了。你想起小剧场,你就想到北京。你想起脱口秀,你就想起上海。​你想起早茶宵夜,你就想起广州。说起来深圳真正坚固的本地文化,还是早茶,无论是穿越、登山、自行车,都不能和早茶相比,哪怕深圳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城市,这里的人都说普通话​。
缺乏本地文化,这让人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很难捱。你走上阳台,看山看海看深南大道横贯如带,夜风里整齐地回荡着同一句​话:“搞钱搞钱赶快搞钱”。有人说搞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主题,似乎也不能算错,人们不是因为深圳的气候而来,不是因为深圳的医疗而来,不是因为深圳的教育而来,人们来这里是为了赚钱​,空气中永远是120%的赚钱热度。
听着口号声,看着眼前无数你买不起的楼静静矗立,无数你买不起的车呼啸而过,你的灵魂就没有个安歇处,你的心就没有个落脚处,在那湿热的暖风中飘飘荡荡,就像是一只被扔到距离家2000公里之外弃养的狗。
在北京没有那么难,​你可以做个文艺青年,这里有热爱文艺的传统和尊重文艺的文化,而且有一大群这样的人。在上海也没有那么难,你能煮得一手好咖啡,拉得一手好花,也会有社区接纳你,​也会有一群人认可你。深圳不是这样,在搞钱之外,​几乎不存在第二条道路,不存在第二种活法。有没有买房,有没有买车,有没有股票,有没有股份,有没有期权?
人活在这个世上就需要搞钱,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搞钱之外,还需要生活和精神上​的滋养。因为搞钱很辛苦,搞钱很折磨,如果没有​任何滋养,人的灵魂就容易干枯。小剧场不能提供任何升值加薪的机会,也不能帮助你买车买房,但是你坐在小剧场里,等着钟声响起,灯光暗下去,忘记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距离,忘记了戏剧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你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你的灵魂感到震颤,这种感觉从虚无中来,却能给你带来​宽慰。
当你的心能够感受到一点什么东西的时候,无论是惊奇、悲伤、欢喜、绝望、同情还是对人性的感慨,虽然你没有得到任何可以拿在手里装进兜里带走的东西,但是你的心得到了润泽,莫名其妙就觉得它充盈了起来,可以在散场之后再次​走入汹涌的生活,带着水汽​带着温柔带着某种肯定。

深圳是我​见过的最干燥的城市。即便我去过西丽摘荔枝,去梧桐山穿越,去白石洲吃宵夜,去东门看首饰制作,去龙岗工厂印新书,去深圳大学图书馆吹风,去华侨城Loft看展参加活动,我依然没有感觉到任何一点润泽,没有归属感,没有休歇处,​也找不到多少同类。

我这辈子像头驴一样不断兜圈子,就发生在​深圳。有段时间我差不多每晚都会绕行燕晗山一周。燕晗山在深圳南山华侨城正中,围绕它​修了一条很漂亮的步道。每晚我都会绕着它走最少一圈,周末的时候会多达​五六圈。从一开始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步行,到最后只剩下我和三五跑者在路灯下默默前进,于是汗流浃背,于是精疲力竭,于是回家冲个凉倒下就能睡去---这是我在深圳避开夜晚的最好方法。

如果不是这样像驴拉磨一样兜圈,我就要​独自面对夜晚,再听听到夜风中齐齐整整的“搞钱”​声,​然后又无处可去。不如走下楼去,绕着燕晗山走一圈,经过菜市场,经过老破小,经过餐厅和医院,经过别墅区和游乐园,月亮一路上都跟着我,一会儿在树枝后面​显露,一会儿又隐没不见。仰头看着它,又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消失不见,世界很小,月亮就是遥远的井口。即便是深夜走到燕晗山北面少有人经过道路,我也不至于害怕。等到我兜完今天的圈子,月亮也就彻底落入燕晗山消失不见。

月亮是我在深圳见过的最温暖最湿润的存在,就像是白石洲砂锅粥上氤氲的白色水雾。



------


2023-12-03

疼痛和疼痛教育

 


通过读者留言和讨论,我才意识到大众对于疼痛的认知还停留在很多年前。当然,我个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是一系列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2006年左右,我发现自己便血,医生要求做肠镜和胃镜。当时有普通肠镜和胃镜,加200块钱可以升级为无痛版本。所谓无痛版本就是上手术台前给一剂麻醉药,人就会失去知觉。等到检查完毕,人再悠悠醒来,打坐15分钟没有事就可以回家。
年少无知的我认为麻醉剂会伤害我的大脑,我早已确定自己这辈子没法靠颜值吃饭,脑子没办法也得顶在第一线,所以我要保护好我的大脑,我坚决选择普通版。医生听完一点都不意外,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就同意了。后来回想起来,那一眼相当于恐怖片里剧情开始转折前那一秒的平静。
一次胃镜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普通版的想法,管子才捅进我的喉咙,我的手就自动搭上了医生的手腕,并且开始试图折断它。我觉得这种反应没有任何值得指责的地方,任何人拿那么粗的一根管子插你的喉咙,你都应该当场折断他的手腕。话说回来,又没有片酬,对吧?
考虑到医生在我的胃里翻肠倒肚---真正字面意义上的翻肠倒肚,所带来的剧烈恶心和痛苦,我觉得智商降低一点是完全值得的。所以,后续的肠镜,以及再后来的复查,我都选择无痛版本,并且觉得这200块钱花得真值。唯一的缺憾是睡着了就无法在医生翻肠倒肚的时候,自己同时通过内窥镜看现场直播。个人建议第一次做肠胃镜的时候选择普通版看一次,毕竟这种体验很独特,是纯粹的食物视角。
我真正受到疼痛教育是在2014年动一个小手术,医生很负责,术前召集所有助手、麻醉师、护士和我一起开会讨论手术方案。在会议上,医生告诉我说手术需要全麻。我都惊呆了,那么小的手术还要全麻?半麻不可以吗?再一次,我向医生提出了我的颜值和智力理论,希望他从我的个人利益角度重新考虑一下。
医生很耐心地向我普及了最新的医学常识,直到近十年后的今天我都还记得,他说:
首先,以目前药剂学的进展,麻醉药对于大脑不会造成任何损伤,而且在体内会很快就代谢掉,关于麻醉伤脑的担忧是多余的。其次,使用全麻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病人的痛苦。如果使用半麻,麻醉效果并不会很好,那么在手术过程中,病人就有可能感觉到伤口的轻微疼痛。
重点在于,疼痛是一种习惯记忆。在手术中病人一旦感知到了疼痛,那么他的大脑就会记住这种感觉,而且非常在意这种受伤的感觉。等到手术完毕,麻醉效果消退,大脑就会把注意力聚焦在伤口上,任何疼痛的感觉都会被清晰地放大并且感知到。
选择全麻手术,大脑对于疼痛就没有任何记忆,对于伤口也就没有任何认知。等到手术结束之后,它不会主动去关注,也没有疼痛的记忆可以唤醒,因此伤口的疼痛程度会被极大削弱,不会对病人造成强烈的痛苦,利于后期快速恢复。所以,他强烈建议我选择全麻手术。
最后,大家需要认真讨论的是麻醉发生意外的概率。需要我确认自己知道概率值,需要我确定出现状况的紧急联系人。虽然是极小概率事件,但也要确保我的知情权。
事实证明医生是对的,我选择了全麻手术,术后只是觉得伤口有些发木,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刀口的存在,也没有多少疼痛的感觉,那点麻木的痛感还不如一次擦伤,和拔牙切疥子胃肠镜检查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这位医生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几乎是全盘接受了他的疼痛理论,同时推翻了之前的观点,不再认为忍受痛苦是一种必须,乃至上升为一种个人美德。疼痛就是疼痛,如果有药物可以控制或者祛除这种感觉,那么就应该用药。因为疼痛就是一种习惯记忆,你对疼痛不加处理选择忍受,那么它在你心里就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会一次又一次呼唤你的注意力,并且在每一次注意力聚焦时烈度变得越来越强。
疼痛会训练你的心,让你的心对痛感越来越敏感,对应的感受也就越来越放大。所以,选择忍受痛苦,不管是以保护大脑还是别的什么说法为借口,就是选择了培养痛苦,人为地把痛苦的记忆一次次强化,把痛苦的感受一次次提升。
正因为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所以几年之后网络上开始讨论痛经女性应不应该吃布洛芬,孕妇应不应该选择全麻剖腹产,我都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当时人只要想,那么就应该可以做,除了医生之外旁人都应该闭嘴。如果现代医药学已经能够帮助人们减少乃至避免疼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像一条鳝鱼一样,在钉板上浑身扭曲着接受活剐?像一条活烧鲤鱼一样,装盘上桌之后鱼嘴还在艰难地翕张?

不是什么忍忍就好了,而是忍受在培育痛苦,并且使得痛苦的感受固化下来,下一次随便一呼唤就能唤醒。人们偏好忍受,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偏好控制他人。因为让人持续处于某种痛苦之中,那么自己稍微提供一点点改善就能被感激和铭记很久,而自己是否许可提供一点点改善则变成了巨大的人身权力。父母要求生病的孩子硬扛,公公婆婆丈夫要求难产的妻子硬生,这究竟是出于一种真实关切,还是一种权力宣告?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如果有药物可以减轻肉体的痛苦,那么我就会使用。对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也会做类似的建议。并且,我会给他们讲我从医生那里听来的疼痛理论,然后满怀信心地期待他们去验证成功。这样起码他们不会像我一样,让​胃镜医生的手腕处于折断的风险之中。


------

2023-12-02

芬必得救我一条狗命

 


​昨天的经历千言万语就一句话总结:​芬必得救我一条狗命。
我都没想到这次一场普通感冒会给我带来那么多困扰,主要还是陌生,两三年我都难得感冒一回,对于感冒实在是没有多少经验。鼻塞咳嗽打喷嚏这些都是小事情,​吃点感冒药就可以控制症状。但关键问题是感冒造成了我失眠。失眠之后就开始头疼,血压上升,修为不足以压制​脾气,功德池​水位狂降。
正常来说,​感冒之后人容易昏昏沉沉,盖上被子就能呼呼大睡。可我不是,我越睡越浅,越睡越清醒,经常搞不明白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想事情,有个网络术语管这个叫“清醒梦”​。
越是这样,事情反而越多,微信上不断有人来找我,突然​间在这个周末要和我聊各种事。我就很困惑,也非常烦躁,觉得这些人都是老天爷派来的打手,周末都不肯让我好好​生个病。​我想,这样下去怕是不行,决定去找一款能​让人吃了想睡觉的感冒药。
翻查各种药物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了自己正在吃的散利痛,发现它的成分包含50毫克无水咖啡因。这下我明白了,每晚上床睡觉前​我吃下一颗药,相当于喝了一杯​意式浓缩咖啡,怎么可能睡得​好呢?去年新冠的时候,那是我唯一能买到的药,当时对于控制新冠的症状的确有用,所以这一次拿来继续吃。结果就是它让我保持清醒,每分每秒清晰地感受​头面部的所有肿胀和疼痛。
我生生等足了6个小时,等到散利痛的药效过去,然后毫不犹豫地翻出一颗芬必得缓释胶囊吃下去,坐在沙发上等药效发作。大约半小时之后,我觉得鼻子、喉咙和太阳穴的疼痛开始消散,就倒在枕头上试着​睡一下。结果非常成功,从傍晚六点开始一口气睡到了​晚上十点。
十点钟醒来,我终于感觉心平气和,既不愤怒也不焦躁,虽然鼻子还是不通气,口腔鼻腔喉咙依然火辣辣的,但一切都恢复到了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补充了睡眠,有精力和心气​去应对这些不适。
我发现肉体上的不适,会对​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当我不得不清醒地面对咽喉肿胀,头疼欲裂的时候,虽然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只是一时,几天之后就会过去。但是心却因此烦躁不安,尤其是在缺乏睡眠的情况下,它就变得很难控制,怎么劝说都无效,​就一句话:去他妈的,我不管了。于是电话打进来,心就很嗔恨。​微信消息进来,心就很嗔恨。消消乐​过关失败,心就非常愤怒。
芬必得本身不能治疗感冒,它只是起到镇痛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时候,能够降低一点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心就可以喘息片刻。尤其是对于我而言,它解除了痛苦之后,让我可以睡着。大量的水和充足的睡眠,原本就是治疗普通感冒的不二法门。
传统上人们对镇痛类药物都持有相当排斥的态度,认为它们掩盖了疾病的症状,​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我认为让一个病人活受,怕是既不能加速痊愈,也不能​改善身体和精神状况,只是白白受苦而已。当然,我也可以选择这么活受,再熬上个三四天​也能痊愈,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也许在我痊愈之前,功德池早已经清空,​在暴躁的内心驱使下,还不知道要惹出多少乱子来。
现在,距离我吃上一颗芬必得已经超过了12小时,我决定再去来一颗​。考虑到胶囊的颜色,我准备给它配上一份​冬瓜排骨汤。


------

2023-11-30

面向读者写作

 


很多时候文章里出现的“我”​,并不是指作者本人,这是个文学常识。比如说昨天我写的《感了什么冒》,作为我个人,我没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需要医疗救助的地方,甚至我只有身苦​并没有心苦。​那我为什么要写?​有读者说,你得病了还能写那么长的文章是不是闲的?​有朋友看完上微博评论说,胖​贱人就是病娇情。
因为这是面对读者写作,​都是写给读者看的。它看起来是一段个人亲身经历,​但是通过描述已经向读者传递了他们可能关心的信息:
1、如今存在五种可能的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甲型、乙型)、支原体感染、新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2、想要判定是哪一种感染,目前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买到抗原试纸,甚至某些地区还可以线上购买上门核酸十二合一检测​服务。
3、对于这些服务价格的合理心理预期​。
4、怎么看试纸检测结果,每一项​英文缩写是什么意思。
这些是我的个人亲身经历,​写下来是因为我不知道吗?写下来是​我在无病呻吟换取​关注和同情吗?写下来是因为读者有可能需要,所以我才不厌其烦地解释fluA是甲流,Flu是流动的意思,​MP是支原体的意思,不是“马屁”的缩写。​是因为我需要学英文吗?​是因为我看不懂吗?写下来是希望不通英文的读者​能够识别,并且印象深刻,万一有天他们要用到呢?
这就是面向读者写作。我不是在写自己,我是在写一个读者将来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并且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写个人经历,原因是人类从来都是一种经验动物,和背诵一本小册子,十几条注意事项和处置流程相比,他们更记得具体的某一个人做了什么具体的事,于是,他们就从他人那里得到了应对所需要的经验​---别人曾经那么做过,那么我也可以。

如果专门针对我自己,那么一半以上的文章是不需要写的。没这个必要,我知道应该如何想,知道应该如何做,而且多半已经不声不响地做掉了。另一半文章只会是写自己的独立思考结果,分享某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就像是我写2000年的大雪天,我们一群人骑马去香格里拉​碧塔海烧烤一样。
因为在大雪天骑马去海拔3500米的高原湖边烧烤,喝酒唱歌跳锅庄,这不是多数人会有的人生经历,也不是我的人生里会常有的​体验。而且那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不可能让游客在景区点火烧烤,也不大可能看见山上探头探脑的熊,甚至连碧塔海这个名字作为独立景点​的日子也远去了,如今它属于一个叫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为什么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不写在​相关的文章里?因为这是讲解,这是针对读者​做的阐释。在那篇文章里根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背景,也不需要知道这些资讯,他们跟着作者前往他的记忆深处,​体验他分享的独特个人经历就​够了。如果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点点魔幻色彩,那么对于作者而言就再好不过,因为大家有了共鸣,在文字之下​达成了相互理解。当时落在我脸上的一片雪花所带来的清凉感觉,我已经无漏地传递给了某个陌生读者,在很多年后同样地落在了ta的脸上,并且​在ta的脑回路里激发出同样的神经火花。
面向读者写作,和​面向自我写作是两回事情。前者就像是采访​,后者就像是对谈。采访者​会问巴菲特:您是从哪一年开始进入股市的?​纯粹的白痴问题。​难道在采访前他不做功课的吗?不研究采访对象的吗?当真不知道巴菲特哪一年进入股市的吗?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是为​观众提的,不是为自己提的。当观众听到一个久远的年份时,他们对巴菲特的资历就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对谈不需要,芒格和巴菲特之间的谈话只需要他们两个人听得懂就行,最多让从事投资的人​听懂就行。会有大量术语,会有大量半截话,因为对方能听懂,因为这样讨论更有​效率。这样的对谈更接近于研究某件事,不需要普及任何​基础知识,规范基本定义,可以​从一开始就极深入,​因此它根本不需要照顾到听众的水准。
正因为常识匮乏,如今的人们才会定义一本书里的角色是渣男渣女,进而定义作者写出这样的人物,就是所谓“三观不正”​,​就是道德败坏。我算是比较幸运,因为我不创作小说,不塑造人物,​我写的人物通常只有我自己。但即便这样,还是有读者要和我急眼:​你为什么不看医生?你为什么不吃XXX药?你没力气​看病吃药,你倒有力气写文章?你应该吃XXX才对症,懂?
爹味比十二月​北方的北风还要凛冽。
​最后,分享一点写作心得:没有人喜欢看说明文,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说明文经常会以记叙文的形式出现。任何一件电子产品都有说明书,为什么还会出现拆箱视频?​大家看说明书好了,每一个功能点都写得非常清楚,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人们就是要看拆箱,拆箱是某个具体的人用镜头写的记叙文。
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不是单纯地用肉身和物质世界打交道。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感知都如同触手一样从四面八方伸出来,紧紧抓附​住我们所关心的物质对象,所以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情绪更为重要。说明文用三个字就可以写完的“看医生”,但对于人类而言,他们还需要知道好不好挂号,要不要排长队,​候诊要等多久,有没有免费热水泡方便面,护士和医生是否态度友善耐心?这是记叙文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在记叙文中人们需要某种主观视角的全程体验,于是就相当于自己也经历了一遍,这让自己在尚未体验前就获得了经验,​而这种经验则是人们安全感的由来。
​我已经不咳嗽了,就这样。



------

2023-11-29

感了什么冒

 


前天在寒风里等车,​昨天起来我就觉得嗓子上糊了一层水泥砂浆,鼻子也实现了单通道​呼吸。我认为我已经感冒了,然后就为自己具体得了哪一种而​困惑。
按照现在的状况,我需要在以下​病情中选择一种: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甲型、乙型)、支原体感染、新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当然,我可以去医院找医生诊断。但是考虑去到那里之后,遇见的都是罹患以上五种疾病的病患,加上我自我感觉病情轻微,所以​我不想去医院。
以前我没有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感冒就是感冒,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需要吃药,然后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的感冒;另一种是吃药,然后控制鼻塞喷嚏​咳嗽等症状,该干什么干什么的感冒;最后一种,就是“医生救救我”,医生说“你怎么才来”​那一种。
自从去年体验过新冠,​我就多了一重顾虑。感染过一次的人都知道,那玩意儿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嗓子的痛苦,想一想后背都会出冷汗。也就是说,如今只要我出现感冒症状,​整个人就对未来病情走向很紧张。
在这个冬天里,几个​类似感冒的选项都不怎么样。根据目前已知的情况,新冠还是会带来肉体痛苦,支原体一旦罹患要病情缠绵很久,​而且药物不是很管用。当然,流行性感冒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它戴着感冒的​棒球帽,但真实身份是黑社会打手,和感冒没多大关系。
我就去翻箱倒柜,找到了去年珍藏的​新冠试纸。​测了一下还好,阴性。不过问题和去年一样,试纸显示为阴性,但是不确定是没有感染,还是感染之后病毒量还不足以激发​试纸的阳性反应。​不管了,就当是没有。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剩下的几样怎么样做判断了​。
​朋友告诉我说,现在有99元上门检测服务,在线上就可以下单。我想也行,就当是吃了两份好盒饭​。可惜的是,线上真没有这种服务,但是​平台懂我,直接给我推荐三合一试纸,说是可以同时检测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和​支原体感染,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闪送上门。就这样,我买了一套三只“我靠你怎么不去抢”​试纸。

检测盒在桌子上一字排开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有些恍惚。去年12月份,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排新冠测试盒,观察色带颜色每天​的变化趋势。现在,新冠测试盒还在,边上加上了更宽更大的三合一​测试盒。上面的Flu意思是流动,FluA就是甲流,FluB就是乙流,MP不是“马屁”的缩写​,而是支原体。试纸显示,全部为阴性。
排除四种可能之后,现在我已经可以确诊自己只是受风着凉,​得了普通感冒,属于喝点热水或者吃点药,盖上厚被子睡一觉​的那一种。带着一点淡淡的怅然,​我开始找可以治愈普通感冒的药物。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下治疗的,在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我感觉我的病情正在讪讪地自行加重,​希望能够引起我的重视,不要因为它是普通感冒就​完全不放在心上。
我感到了它的心意,感到了它沉甸甸的嘱托。然后我就去查找最新的医疗进展,看现在的医生对普通感冒有没有更新更新的​治疗方法。很遗憾,和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于五十年没什么不同,​还是同一句话:对于普通感冒,如果选择吃药打针七天即可痊愈,选择什么都不干则需要​一周之久。


------

2023-11-28

互联网不工作那一夜

 


昨晚我差点打不到车,在滴滴打车上点击了发送,页面就停滞不前,只有个灰色的漩涡在页面中心不断旋转,​就像是时间的终结。前几天的11月12日那一晚,我正在和一家深圳电子配件淘宝店主商讨,想把转接头的图片发过去,结果得到了满屏的红色感叹号,提示我图片发送失败,嘲讽的感觉​达到满分。
每次都是第二天我才后知后觉,看到​互联网平台服务宕机的新闻。而我在当时,对平台的信心如此之强,以至于我在零下6°C的夜里打不到车,却怀疑是我的手机在低温下不工作,在发不出图片的时候,认定是我不小心改了什么​系统设置。​我首先检查自己。
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遭遇互联网平台的宕机事故,让我对​它们的信心有所动摇。以前我在民航做事,如果出现类似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出现真正造成任何后果的事故,只是连续出现两起事故征候---意思是距离酿成事故只有一步之遥的不安全事件,那么可怕而严厉的行业安全整顿马上就会全面展开。因为在民航业界,连续出现事故征候,说明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紧急自检和纠正,那么​距离真正的事故就不远了。
我不知道这科学不科学,当初甚至不需要判定前后两起事件是不是独立事件,具体有没有关联,​安全整顿就已经开始了。所依据的理论​无非是一句话:十件不安全事件会造成一件事故征候,十件事故征候会造成一起事故---术语和等级年深月久我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谓航空安全领域内的蟑螂学---你在家里看到一只死蟑螂的时候,意味着地板下起码藏着10只活蹦乱跳的蟑螂,飞行事故也是一样。
根据这种不知科学与否的民航事故理论,我不在意淘宝发生了什么,也不在意滴滴发生了什么,我在意的是大型互联网平台在短期内连续出现了运行事故,而且是相当严重的​事故。那么,它们还会出现吗?那么,其他平台​呢?它们为此做了自纠自查​了吗?它们​确认自己的备用方案依然有效了吗?
我作为消费者,同时也是应用程序用户,​我已经习惯了打开手机什么都有的生活。但是在连续经历了两次宕机事故之后,我感觉这种打开手机什么都有的感受和信心不是那么真实。一个月遭遇两次,说明这种建筑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互联网服务上的​数位生活,其实很脆弱。所谓的容灾设计,所谓的备用程序,所谓的故障后的柔性可用,究竟是真的有,还是​只在PPT和宣传稿里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些都是成本,而人们并不一定在所有时节里都愿意支持这些​成本。
昨晚,当我站在北风凛冽的北京街头,想着要不要打开一辆共享单车时,甚至都没有想过如果共享单车平台也宕机了怎么办​?​支付平台也宕机了怎么办?我的钱包里常年只有一张十块钱和一张五块钱的人民币,仅够​出租车的起步价。当然,我还有银行卡,可以去附近的ATM取现金​。问题是,如果地图软件​也打不开,我找不到ATM怎么办?
你可以说,无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App都是彼此独立的,都隶属于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同一时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几近于零,这就是分布式的强大。​那么我也想反问一句:​机房也是分布式的吗?​云服务器也是分布式的吗?​DNS服务器呢?
所以我决定还是有必要做一下个人演练,起码一个月抽出一天时间来,演练一下在没有手机的支持​下,如何生活一整天。复习一下用纸币交易,复习一下挥手叫车,复习一下用电话联络朋友,复习一下看纸质菜单点菜,复习一下看街头和商场的地图。对了,还有复习步行,复习一下自家周围的​小商超,复习一下在商店购买电池调料​手纸是怎么一个流程。
我担心如果不做这些复习,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变成一个手机软件打不到车,就那么傻呆呆站在街头,不断刷手机的​人。​仿佛我想要的东西都卡在了手机屏幕后面,我只需要等待和不断刷新,就能把它们刷出来一样。如果当真出现互联网不工作的那一晚,我希望我能有其他选项。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