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没想到,这一年都快到头了,还需要和商家斗智斗勇。先是我在网上买过一副眼镜,个人对镜框相当满意。朋友们说不行,不配我脸型,于是我就越发觉得满意了。遗憾的是,我有睡前读书的恶习,并且经常读到睡着。眼镜一般就放在我身边,晚上一翻身,眼镜腿就会被压变形,第二天就得去街边眼镜店复位。

我是真没想到,这一年都快到头了,还需要和商家斗智斗勇。先是我在网上买过一副眼镜,个人对镜框相当满意。朋友们说不行,不配我脸型,于是我就越发觉得满意了。遗憾的是,我有睡前读书的恶习,并且经常读到睡着。眼镜一般就放在我身边,晚上一翻身,眼镜腿就会被压变形,第二天就得去街边眼镜店复位。
豆瓣发布了2023年年度榜单,图书榜单我一本没看,国产电影榜单我只看过一部《椒麻堂会》(见:《推荐观赏:<椒麻堂会>》),世界电影榜单我也就看过一部《奥本海默》(见:《奥本海默》)。
放在十年前,十五年前,我会因为这些大量的空白而感到焦虑,甚至想着要去“补”起来。现在我一点反应都没有,没看过就没看过。不独是豆瓣的榜单,《纽约时代》、《经济学人》、《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的年度图书,我同样也都一本没看过。没看过就没看过,有人看过就行。2023年,我自己重点推荐的是《观呼吸》(见:《疗愈心灵从这里开始---<观呼吸>》),这本书甚至都不是今年出版的新书,那又怎么了?
世界最大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也每月发布榜单,按照全球用户的实际观看统计,排列前十名。我看了11月份的榜单,发现我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同样不在这张表单里。要知道,这张榜单可以说是代表了全球大众的个人喜好。所以,我既不在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他们这一边,也不在普罗大众这一边。我并不是刻意如此,也没有努力追求什么,这一年我依着自己的喜好看下来,读下来,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这个样子。
会有遗憾吗?比如说豆瓣的年度榜单首位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人们在网上讨论得很热烈。我因为没看过,所以根本插不上嘴。可是,我为什么要插嘴呢?我叫和菜头,又不叫插一嘴。它是年度榜单第一,如果第一名都没有看,是不是在2023年错失了些什么?那我为什么要凡事掐尖呢,走路要走大街心,吃菜要吃白菜心,我叫和菜头,又不叫和掐尖。
我在2023年的确读过一些书,但是这些书并不在榜单上。书商、出版社、媒体左右不了我要读什么,我按照我的兴趣和需求自己找书,自己找渠道,自己去读。至于说这本书是有100万人喜欢,还是只有10个人读过,都不是我需要关心的事情。生怕脱离群体是一种病,生怕随波逐流同样是一种病。如果是单纯喜欢读书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应该产生如此之多的妄念。
榜单可以看作是省时省力的精华萃取,但你也可以同样把它看成是一种限制,一种束缚。因为一群读书编辑,网站运营,书店经理,以及几百个读书人就圈定出了一个范围,告诉你应该去读什么。你读了肯定觉得有用,因为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因为有很多人,所以你们就有了共同话题,书就变成了一种社交资源。又因为这里的很多人和大量不读书的人相比,其实是个很小的数目,所以你们就有了身份认同,书就变成了某种神圣的纹章或者旗帜。
这本质上还是恐惧。对于落单落后的恐惧,对于人群对于大众对于世俗的恐惧,和阅读没什么关系,和求知没什么关系,和思考同样没有什么关系。而一个人阅读什么,思考什么,最终都会变成构成自我的材料。我是觉得这件事最好自己根据实际需求自己去找,性生活和读书这两件事都不应该外包。
最后,所有的榜单后面都有商业活动的影子。类似年度必读书目这样的东西,更像是一张购物清单。就像是宜兴人发明出来的“一茶一壶”概念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增加销售。对此,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与其把榜单上的书全都读过一遍,然后骄傲地在社交媒体上炫耀,炫耀阅读数量,炫耀阅读时长,不如在一年之中选择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然后真的在这一年里反复读。像这样读书,你的个人收获要比刷书单强得多。
如果能打,你精读一本已经足够你打了。如果不能打,你一年里读300本也没有任何用处。对于榜单的正确态度,我个人的浅见是用指头划过,浏览一遍,说一句“哦,知道了”,就已经足够。至于说是因此产生了欢喜、骄傲、忧愁、焦虑,那都是你自己的问题。
每到年底,许多网友就会剪辑一个年度视频。把生活中各种出人意料的视频资料剪辑在一起,有毫无征兆突然翩翩起舞的保安,也有掉了一个轮子还在乡村公路上狂奔的农用车,光怪陆离,但是又是人间万象。每次看到这样的视频集锦,我的心中都会产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无关悲伤快乐忧郁振奋烦躁宁静,就像是千百种滋味同时汹涌而至,让人目不暇给,根本无暇专门升起一门对应的情绪。
昨天晚上,我在零下八度的室外走了一个小时,以至于微信运动里收到了两个久违的点赞。不为了什么,我就是想出去走一走。从去年12月11日感染新冠之后,我接下来的一年里没有做任何运动。就觉得背后一直有冷风在吹,随便动一下心跳就会加速,于是我就像是一头老龟一样蛰伏起来。
我对读者的态度不算好,有时候近乎于苛刻。苛刻的体现之一,就是单凭文辞就会拉黑一个读者。过去这一两年间,我拉黑了很多个用“不会只有我......”开头写留言的读者,还有很多个用“所以......”开头直接写个人推论的读者。
这不是单纯讨厌网络流行用语的事,如果你要同人打交道,那么你就得很小心地选择对象。观察一个人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你就可以大概猜到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之前我谈过滥用感叹号的问题,凡是来我这里每句话用感叹号结束,并且试图阐述一番个人观点的人,一概都在拉黑之列。
因为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人,历史上我打过非常多次交道,发现他们没有一个是真心想讨论任何问题,他们只想让你接受,只是想教育你,他们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回应的话。作为人类,你是没有办法和一群耳道闭塞,嘴肌发达,手速如电的人进行任何有效沟通的。他们如此使用标点符号,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和他们沟通纯粹是浪费时间。
喜欢使用网络用语的人也是如此。以前互联网还是以文字为主的时代,人们也喜欢用流行梗,也喜欢讲流行段子,但是玩这些东西起码还有一些对文字的理解力,还有一些个人幽默感。所以,即便是再怎么流行,大部分网民并不知道,也并不会使用。如今是短视频时代,短视频的特点是一种类型一旦流行,各家公司各个工作室就会马力全开,全力跟进,在短时间内批量复制一大批类似的视频。这里的类似,不单指内容、表现形式,还包括所有的台词和文案。
正因为这样,短视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塑造出一种网民的“新语”。卖货的主播喜欢说他们的货品是“天花板”,种草的视频主喜欢说“我不许你不知道”,美食博主喜欢说“入口即化和Q弹”,做电影解说的博主喜欢给角色起名“小美大壮丧彪”,当然,我们所有人也都成为了他们口中的“家人们”。
他们这么做无可厚非,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批层次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从幼儿园文盲园士到大学博士不等的用户。为了传播效率,他们需要整合信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之内理解和接受,并且要保持自己和观众之间的某种情感连接。
但是他们实际上是做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扫盲工作,对,他们其实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教会大量网民如何表达。他们把词汇、概念、固定表达、特定句型都教给了网民,然后他们也就一股脑接受下来,变成了自己的日常语言工具。
问题在于,这种“新语”是高度同质化的,也是高度扁平化的。所有人都在说“天花板”,那就没有人说“绝顶”、“求败”、“寂寞高手”等等其他的表达方式。而具体到“天花板”,什么天花板?地下室的天花板也算吗?关于好、美、强大、易用的描述,只有高度一个维度吗?莫言是中文的天花板,那么余华是什么?中文的吊顶吗?你我又是什么?中文的踢脚线吗?喜欢这么说中文,我们是中文的建材老板吗?
正如过去喜欢复述梗,背诵段子的人,用这种行为证明了自己没有创造能力,只有搬运能力一样,这些短视频大学毕业的短学学士,脱口而出就是那套主播的套话,说明他们的思考和他们的语言一样,是高度同质化和扁平化的。
同样是评价一家公司,或者某一项商业活动,可能涉及到的中文词汇一本书都写不下。之所以写不下,是因为这里面会有千差万别的种种情况,每一个词汇对应着一个非常具体的情景或者事件。稍微看过点新闻,上过几天网站的人,这些年大概都学会了对赌协议、股权质押、竞业禁止、全链控制、排他协议等等词汇。到了短学学士们这里,只剩下两个字:资本。凡是我看不懂的商业行为,就是资本在行动。凡是我不喜欢的商业操作,就是资本在操控。就像是美食节目一样,千百种味道最后只剩下“入口即化”四个字。四川冷吃牛肉你入口给我化一个看看?
如果我有个新朋友和我聊美食,上来就跟我说,他刚吃到一家川菜里的“天花板”,他“不许我不知道”,那家餐厅最棒的菜是回锅肉,因为“入口即化”---那我觉得我和他的交谈就可以终止了,下一次我再和他谈美食,我就是他孙子。因为他所谓的“天花板”只是一个比喻,为了支持这个比喻,其实需要一系列中文实词来辅助证明,比如说:二刀肉、灯盏窝、鹃城甜面酱、马耳朵......从选材、配料、工艺来证明它何以是天花板。因为他对此完全没有任何认知,所以只能用一个空泛的比喻。
所以,当一个人跑来我这里留言,如果他满嘴都是从短视频和直播间里学来的那些中文,我不会有任何兴趣和他聊上半句。因为他使用这样的语言工具,证明了他的思考深度---他看过太多2分钟全面掌握、5分钟给你讲清楚的玩意儿,基本上没有任何个人思考,那么能和他聊什么呢?
而且由于高度同质化,保留一个这样读者对于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说“端午快乐”,他立即就会不快,留言教育我“端午怎么能说快乐呢,屈原在这一天死了啊”。我说“圣诞快乐”,他很可能要大为光火:“你还是中国人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什么圣?!中国人只有孔子孟子才是圣人!!!我早就看出你屁股坐歪了!!!慕洋犬!你跪久了站不起来了是吧?!!”
而所有这一切,完全可以不用发生,只需要在看到第一句话的时候,点一下拉黑键就好。这样,剩下来的人们,可以写一篇从头到尾没有“入口即化”四个字的美食文章,也可以认真从头到尾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并且在留言区里展开一些深入而严肃的讨论,甚至让留言区的讨论内容超过正文的价值---没有别的原因,选择不同的语言,就是选择不同的人。
你说这个地方在哪里?不会吧,家人们,不会吧,你们不会不知道吧?
我想,世间大概不存在一种山,它高到无论你怎么攀爬都始终到不了顶。更可能的情况是同时存在高高低低许多座山峰,我们攀上一座,翻越它,然后下山,接着去攀登下一座。因此,有时候人需要咬牙攀登,有时候人就应该欣赏林涛流岚。最后,最后大概会抵达无风吹过的湛蓝海面,看到一片没有记忆的海,我希望是这样,所有的上上下下之后,能有一片海在等待。
现在,我们正坐在山道边休憩,那么祝你冬至快乐,希望你深吸一口气,已经准备好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