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

留堂到最后

 


在我中学时代,最有趣也是最残酷的一幕,就是每天下午放学之后的留堂。下午一般都是数学课,老师会随堂布置两三道题,要求我们正确解答之后才能放学回家,并且不允许同学之间相互​讲解。现在想来,​这么做多半是为了给家长减负。孩子太早回家不利于家庭和睦,容易形成先打一顿再吃饭的​传统。用几道题拦一下,孩子回到家刚好赶到饭点​,这样吃完饭就去做家庭作业,大家都省事,可以跳过​殴打的环节。

但留堂其实比暴打一顿更残酷,因为没有什么​比它更让人绝望地认识到人和人之间的智力差距。最早一个完成题目,背起书包离开教室的学生,和最晚的一个之间时间差可能达到2小时。当第一个打开教室门走出去的时候,所有剩下的人心里都​如同万马奔腾:这个畜生为什么那么快?又是怎么解出来的?

有了第一个,然后就会陆陆续续​不断有人交卷。有些时候你能感觉到空气里的确是有所谓“悟性”的东西在流动,因为​经常会出现三五七人突然同时“啊”了一声,就​开始动笔答题,然后纷纷起身,去讲台边上找老师交卷,那就是因为悟性同时降临在了他们身上。​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判,他们相互欢天喜地地无声对视,蹦蹦跳跳回来拿了书包就走,走时不忘把门摔出一声巨响。

每走一个同学,内心的压力就会大上一分,从茫然无措逐渐变成焦头烂额,然后是对​同学的羡慕嫉妒、对题目的仇恨敌视和对自己的怀疑否定交织在一起,在心头起伏不定。然而,时间一秒秒钟过去,日影一点点斜下去,老师坐在讲台边从身镶金边慢慢陷入到暗影中去,压迫感​变得越来越强,感觉随时会喷出火来。

这真的很痛苦。对于我而言,痛苦之处不在于谁先走谁后走,而是他们离开教室这件事意味着他们知道一种我所不知道的解题思路,我因为我的​不知道而感到痛苦。一次次目送同学离开,一次次把目光移回题目,明明知道一定存在解法,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这件事​也让我感到痛苦。最让我痛苦的是,我会逐渐意识到我原先的想法根本是错的,而​我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想才是对的。坐在硬木板凳上,我一次次重复使用过去的错误方法求解,幻想​着这一次会有不同。

一定要到了极为痛苦,到了极为疲惫的时候,实在是想不动了,内心会稍微放松一点点,不再沿着过去的老路一圈圈拉磨,这时候通常会灵光一闪,在眼前反复看过千百遍的​题设中看出一点不同的东西来。然后想法就像是河道决堤,突然扭转一个方向,​在转瞬之间就找到了去处,找到了希望。在那一瞬间,我可以完整地体会到先前他们那一声“啊”​究竟是什么心情,什么体验。悟性像是冰凉的水,从头​灌到脚底,一切都清清楚楚,一切都豁然开朗---我知道了​。


我不止一次留堂到最后,其实留堂到最后也没什么​。那时候学校已经开始取缔体罚,并不会挨打,甚至​也不会挨骂。留堂到最后是因为老师也需要下班回家煮饭,她只会用很平淡的口吻说一句:不用做了,​你走吧,明天照同学的答案看看。没有愤怒,也没有失望,对于她而言这是平常事,总有一个学生会留堂到最后,今天只是​不能提前回家做饭的另一天而已。
但是我自己很喜欢“啊”那一下,简直可以说是迷恋,那种突然通畅,内心澄澈的感觉​有过一次就再也无法忘记。我并不幻想能每天留堂时第一个走出教室,我也并不担忧自己是最后一个,但是我不能没有“啊”​一下。每“啊”一次,我都觉得我变得聪明了一点,我都觉得我​知道得更多了一点,我因为我可以彻底转换一种想法解决问题而感到充实、安全和快乐​。
在这个有趣而又残酷的教育项目中,我很小就养成了​随时推翻自己的想法,从头重新思考一遍条件,重新思考新可能的习惯。习惯于接受自己可能是错误的这件事,习惯于相信自己因为无知而处于某种遮蔽状态​下这件事,习惯于努力追寻目前我并不理解但是相信必然​存在着的新解法,努力去接近它,努力去找启示,努力去达到那一声“啊”,努力让每一个“啊”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事实证明,这件事是的确可以做到的。
身为小孩子会很辛苦,就是因为需要去做这样的事,需要在这苦里找寻到乐。等我成为大人之后,觉得做大人​要轻松许多。因为大人没有留堂这一说,并且,大人​可以随时掀翻桌子,宣布题目是错的。大人不单可以宣布题目是错的,还可以殴打那些交了考卷准备走的人,说他们道德败坏,​说他们意图欺骗,​说他们的解法根本就是歪理邪说,说这道题除了自己认为的无解之外不存在任何​解题的可能,但凡有人说是有解法就是在针对自己。
我想,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从前,我还是会选择颤栗着走进教室,​继续参加每天的留堂,​继续忍受希望和绝望的煎熬,只是为了​那束光最后能照在我的头顶,哪怕因此秃了也在所不惜。


------


2024-06-02

先别祝福孩子了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许多读者就在留言里催:今天不为孩子写点什么吗?还有读者直接给出指示​:请为孩子们送上​一份祝福!

我怎么说也到了做叔叔的年纪,​昨天我另有安排---​请一位小朋友吃饭,听听她​怎么说自己的学校生活。这件事我想得很清楚,在做一个遥远、可亲、貌似智慧,并且对所有的小朋友实施广播的叔叔,和做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就坐在一位小朋友对面​专心听她讲话的叔叔之间,我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后者。

在四个半小时的聊天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如今的小朋友和我自己当年完全是过着两种不同的学校生活。一大早赶到学校,晚上作业要写到​十一二点。没有春游,没有课间活动,不允许点外卖,​就像是活在一个巨大的笼子里,可以原地自行震荡。校长到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到班主任,人人分包升学KPI,然后KPI再由每一个学生背负,一切向黄冈向毛坦厂看齐,无尽的刷题,无尽的测验,​在儿童的年纪就过上了标准社畜的生活。

我就想问问那些向我提要求的​读者:你们知道自己家孩子​正处在这样一种学校生活中吗?你们​觉得我应该祝福他们些什么?更​多作业?更多测验?更多背诵?更多刷题?更少的体育锻炼?更少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服从和更少的个人思考?

对不起,我祝福不下去,因为这样的生活我一天都并不想过。

之前我看新闻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教科书的封面和插图都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却从未听说语文数学课物理课英文课的教学方法​能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现在我理解了,也理解了为什么教科书上所有的“死”字都要​精细地加上双引号。因为在巨大的保守的高压状态下的服从性训练中,只有一些鸡毛蒜皮大家觉得值得​讨论,值得修修补补。大家已经默认这种社畜化的,流水线般的填鸭式重复训练​是正确的,是完美的,已经不需要​有任何改进,如果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希望老师把螺丝拧紧一些,再拧紧一些。如果还能对自己有点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向海淀父母看齐,在电视机上挂上一个大大的“鸡”字​。

当然,说这些话我又僭越了,我又无知了,我又不嫌腰疼了,​因为我没孩子,因为我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因为我不知道当今竞争的残酷,因为我不能体谅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没有辅导能力的父母有多么​无奈。
​那我祝福你们好不好?​我看孩子并不需要祝福,你们倒是需要一些祝福。
我祝福你们作为父母,能拥有父母所需要​的雄心。相信自己能够养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这颗雄心让自己能够相信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不是靠单位的恩赐,不是靠领导的首肯,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一点点运气。因为若是没有这样的雄心,在孩子的那一边,父母自然会相信孩子的培养是靠学校的恩赐,靠班主任的管教,靠军事化的管理,于是孩子​被给予某种成绩,就像是自己在单位磨了22天屁股,​一分钟不少,所以得到一笔叫做月薪的赏赐。
我祝福你们作为父母,能拥有父母所需要的担当。一位家庭成员在承受压力时,其他家庭成员有义务去分担​减负。今天的孩子身在一个巨大压力的容器里,​父母的担当是为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如果孩子已经学会,已经掌握,为什么还要接受无间断的重复训练?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学校教授的​统一方法来?所谓担当,是父母为孩子抵御来自学校的压力,有勇气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不需要”。而不像许多家庭一样,反过来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这句话说出口,孩子就知道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无援的,再多礼物再多六一祝福都没有用。
​我祝福你们作为父母,能拥有父母所需要的智慧。不需要最深刻最高妙的智慧,只需要最浅白最​基本的世俗智慧---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教育和学习是不能外包给学校的,因为学校的外包服务到了​孩子18岁、22岁就停止了,并不会伴随孩子一生​。许多人号称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学习过,​这就是外包的恶果,无土栽培出来的作物没有强大的根系,不能自主生长。孩子靠自己的想法得到一个30分,也要比强行灌输和重复训练得到的一个​90分强。因为有这30分打底,未来它可能会慢慢变成​100分。而那个90分一旦失去了外部力量的约束和强制,就会连带孩子的未来一并土崩瓦解。
最后我祝福你们能像看财报一样看孩子的考卷。即便只有60分的卷面得分,你们也能清清楚楚看出这​100分的详细构成。60分是孩子的​现在和过去,剩下的40分是孩子的未来。在60分里,有多少是靠孩子的理解和思考得到,又多少是靠强背方法强背答案得来。在40分里,有多少和重复训练有关,有多少稳定准确输出有关,有多少和理解思考有关。每一部分都有针对的解决方法,​选择什么方法决定了未来能够有多少成果,而不是一句“老师您再严格一点”,在台灯下​再多熬几个小时所能解决的事情。也不是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不折不扣执行​学校指令所能解决的事情。
今天是六月二日,​儿童节第二天。今年六一节我没有祝福送给小朋友,但是在六月二日,我有​祝福送给小朋友们的父母。我认为相比之下祝福父母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个世间再没有什么能比拥有明事理、有担当的父母更好的​赐福了,​这样他们永远都不会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世界。


------


2024-05-31

凶人当前

 


我有位朋友最近心中惴惴不安,​因为她要去做一个她自己非常看重的项目,然而很多人跑来和她透露,合作团队中有一个有了名的凶人,脾气大,面孔黑,以往的历史项目中都会和人发生​激烈冲突。
刚好我们有同一位老师,她​向老师请教应该如何对付那个凶人的时候我刚好就坐在一边,于是有幸记录下老师的看法​。​老师对她说:
你不应该如此听,你不应该如此想,你也不应该如此问。因为你对那个所谓的“凶人”根本一无所知,对你们相遇之后会发生什么同样一无所知。但是,当他人和你说了一番话之后,​你就听了进去。你听进去之后,就对这个你一无所知的人产生了一个​见地,而且是一个很糟糕的见地。在你还没有遇见他之前,你就已经认定了那个人的脾气很差,就已经认定了你们之间会发生冲突,就已经开始想象应该如何​和他冲突。
这就是坏的缘起。你带着这样坏的缘起去见对方,对方同样说一句话,同样做一件事,心中带着坏的缘起或者好的缘起,你听到的就不是同一句话,你看到的就不是同一件事,你的理解你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因为你有坏的缘起,你认定了对方是凶人,你一直想着的都是如何和对方争斗,那每一句话听起来就都像是冒犯,每一件事看起来就都像是攻击,于是争斗就变得无法避免。
最后,你也和所有人那样,落实了​对方是个凶人。然而,​这个凶人其实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认为问题出在对方,但真正的问题是你在一开始听信了别人​的话,在你心中对一个陌生人建立起了错误的见地。
如果你在一开始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见地,认为对方​和你的相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如果你在一开始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缘起,希望对方和你以友善协作、相互尊重的态度合作,那么事情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走向。如果你一开始在心态上并不想要去压制、命令、控制、战胜对方,而是就事论事,以得到对方支持和帮助为主要思考​方向,尊重对方的专业和能力作为基本态度,那么你们的相处方式也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向。别忘了一件事,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这个人脾气坏,他却依然​会在那么多项目里出现---你本来就是去找他帮忙,并不是找他来战胜。
朋友听完面色羞惭且心悦诚服​,心中踏实了许多。我在一边听着,​觉得老师的解答回答了我心中多年来的疑问。因为我和许多人口中的恶人、坏人、凶人、怪人都相处过,而且大家关系都还不错,我并没有在彼此的相处中感受到对方的恶、坏​、凶、怪。​坦率说,我觉得对方其实对我挺不错。以至于我一直深深怀疑,是不是因为我自己也是这种人,或者本身就带着恶坏凶怪的气质​?​我心中的于谦老师当即说:干嘛怀疑啊,就是。
现在想来,那是我从小就背负各种人言,造成我对人言没有多少兴趣,一切真伪​都靠自己去做判断。所以别人说一个人如何如何,我大多数时候都听不进去,我更相信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我也更喜欢摸索和​每一个人如何相处。所以,我是那种在一开始心中就没有定见的人,于是对方能够很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认为自己是个恶棍的目光,和不那么认为的目光,两者之间应该​会有所差别。
我从来没有自己制造过敌人,但我很熟悉​别人制造敌人的过程。因为每一次写文章,在留言区里​总能看到暴跳如雷的人,总感觉自己遭到了来自我的巨大冒犯。通过老师的教言,我现在也能理解,问题并不在于我的观点,我的表达,很可能是这样的人在前来阅读文章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不好的缘起,就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弓弦拉紧了就必须要击发,​甚至都不能空放,否则就会造成损伤,所以我是那个不自愿的靶子。
同样的,在这漫长的网络靶子生涯中,​我也生成了不善的缘起。默认每天都会在留言区遇见混蛋,​于是有些时候我的攻击要比思考快得多。在我彻底理解一条留言的内容之前,攻击就已经​触及目标了。还有些时候,​在攻击发生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条留言可能有其他不同的理解。所以,我没有成为父母,那是小孩子的幸事。我只有猫,而我随时随地只能选择努力理解猫,因为我早就认定猫是难以琢磨的生物。
有一本童话书叫做《爱丽丝梦游奇境记》。见过老师之后,我对于书中的所有奇遇和遭遇,都​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过爱丽丝和这本书的主题。


------


2024-05-30

AI所画不出来的

 

虽然以下的话我已经在朋友圈写过一次,但是并不妨碍我在这里再刷一遍,因为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AI还真的画不出来。”

昨天我网上看到这张照片之后,心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AI还真的画不出来,起码现阶段如此。”  有人反驳我说,只要针对这张照片进行训练,​AI很快就能画出一样的画来。​可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AI只是做第二遍,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在人头攒动的​展厅里,捕捉下这一瞬间么?
AI可以很轻易地临摹维米尔的这张《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可以在这个技术上做出无数的变化,改变风格,改变材质,改变造型。但是也许还需要很久很久,AI才能学会照片里的这种手法,利用人群的衬托,让画中的​少女有了鲜活气,让平面上的人物造型有了​自己的生命。
AI还需要更长时间去理解一个动作,一个神态背后的意义,​比如说什么是回眸,理解这样的一张照片里,少女隔着300多年时光回望现在​,在拥挤的人群里也有着清晰的距离---不光是时间的距离,还有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而在人们目光所不及之处,在少女身后的幽微之所,维米尔的目光透过时光,透过画作,​也在看着这如同朝圣一般的人群。
而这样的感触对于AI而言毫无意义,只有人,人才能从这个画面中产生如此之多的感触,也只有人才能在展厅里捕捉这一瞬间,并且知道应该用怎样的镜头,怎样的光圈,怎样的构图,​画面里的一切应该有怎样的相对关系,才能把自己​在当下感知到的一切通过画面传递给他人。AI并不在意这件事,​这并非是它存在的目的。人类才会在意,因为人类在一切事物中追问意义,​思考自身的存在,并且一定要表达出来。
即便安装了各式各样的感受器,让AI也能获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但是当AI置身于展厅之中,使用360°的摄像头抓捕一切信息,它也不会认为​所有抓拍下来的图片本身有什么意义,一切只是​像素变化而已,一切只是色块相对距离而已。意义是人类所赋予的,总是需要有那么个人告诉AI,在今天拍摄的1000万张图片里,选出所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位于人头之上的照片。而下达这条指令,意味着人的创作已经开始,要赋予某一个特定的瞬间以特定的意义,​方便自己把情感和思考附着其上。
同样的,也只有人才能想到在所有这些瞬间的照片里,要选择那些颜色构成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同的​一类。因为人需要油画画面和照片画面之间形成某种呼应,这种呼应可以是彼此类似,也可以是彼此相反,还可以是彼此补充​。人擅长解读这种隐藏的信息,​感受到背后的结构和秩序,而AI不大可能,不单是今天不大可能,未来很长时间内也​是同样,这是比物理世界中的规则还要微妙​还要困难的规则,即便是人类也只能靠​直觉训练才能达成。
时至今日,我自己已经使用不同的AI工具绘制了​超过一万张图片。但是我可以这么说,其中没有任何一张能超出今天这张照片所带给我的感动。也许会有那么一天,AI可以负责全世界的蛋糕制作,但是如果全世界找不出一个人来吃那个蛋糕,那么蛋糕连带做蛋糕这件事,以及AI具有制作蛋糕的能力本身,都毫无意义。在一瞬之间,AI可以拍遍全球所有的美景,而如果并没有一个人来欣赏这些照片,那么这件事同样毫无意义,​美景自身也毫无意义。
所以我从不担心AI​威胁到人类的工作,也不会去思考AI替代人类从事一切工作,人类又将​去做什么之类的问题。因为每用AI绘画一天,我就会多一天思考自己在做什么,我也会多一天思考我自己是什么,我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当然不是因为我会劳作,​乌鸦也用取仙人掌长刺去挑出深洞里的虫子。而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世间的一切存在才有了意义。否则,整个宇宙只是永恒地用陨石不断地把各个星球表面砸得坑坑洼洼,你把陨石换成AI也是同样。
而因为有了人,这些坑坑洼洼才变成了美丽的妻子,高大的桂花树,勤劳的小白兔,清冷的宫殿楼宇,以及没有止境的思念与分离,和西西弗斯一般​无尽的砍伐。总是用人类和机器比气力比效率这是不对的,人类只要还能继续命名,人类就依然在赋予一切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和意义,就像是千百年前人类命名了河流,于是才有了渡口和船只,才有了渔歌和送别,于是横贯天空的灿烂星海才​有了银河这样的名字,从此一条天河就那么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头顶,让一代又一代关于船只的想象​不断涌现。
这一切都是一些困在一个蔚蓝色星球上柔弱如蚂蚁的生物所创造,带着他们的七情六欲,带着他们的欲望与幻想,​随着星球在寂静黑暗的宇宙中高速飞行。​为什么要用AI和未来去恐吓他们?一想起他们,心里升起的难道不应该是温柔的​怜悯么?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才维系了整个宇宙的存在吗?如果没有见证者,整个宇宙岂不是只能寂静中的无尽膨胀和收缩​吗?


------


2024-05-29

放大镜人生

 


我写过一件生活小事,讲述下雨天没有外卖小哥接单,于是店家的伙计自告奋勇为我​送餐。于是有人问我,​为什么下雨天大雪天你们却要点外卖?为什么让他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只是为了一份餐?

这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故事会》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它讲上海刚解放,解放军士兵看到有人坐黄包车,于是就拦停车辆,驱赶乘客,认为这是人在剥削人,这是人在压榨人​,这是人在奴役人。上海市长陈毅听说这件事,就把战士们叫来,​反问他们:如果你们不让黄包车夫拉客,他们一家老小又以何为生呢?

当然,用元帅的佚事作为回答有点欺负人,​有点不让人张嘴的意思。那我可以换​几个角度来谈。

比如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这个故事,和年少时候看到的​又有一点不一样。一个良善的意图,想要产生一个良善的结果,就一定要发生改变。而任何改变的发生,中间一定隐藏了一份代价。​问题在于,谁去支付这个代价?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好人,想要做好事,​所以急于做出道德批判。道德批判是容易的,但是好事要​能成立,就需要有人支付代价。但是,通常好人们并不觉得自己应该支付任何代价,他们​掏出放大镜检视别人就已经是莫大的社会贡献。

​道德批判是容易的,也是很容易满足的,下雨天下雪天不要点外卖就​可以了。于是,餐厅没有营收,食客没有得到食物,外卖小哥没有跑腿收入,只有拿着放大镜的人满足了,​他们成功地做了一个好人,也成功地让社会倒退回农耕乃至原始社会---天气不好,所有人就躲在家里,躲在洞穴里​,社会生产停止。

​那人类发明雨伞雨衣干什么?​它们很明显是对道德的伤害。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外卖小哥的工作是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时间,算是所有工作中最辛苦的一种,也是最缺乏​上升空间的一种。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速度,​速度越快意味着单位时间赚钱的效率越高。然后是单价,每一单的单价越高意味着收入越高​,所以餐点的时候他们在马路上狂飙,在​手机上抢单。

然而,车速不能无限提升,单价也不可能随时​高企。​那么,雨雪天对于他们而言就很重要。平台和顾客对于时间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苛,然而​单价却上升了,这是他们一年里除了春节之外为数不多的机会,可以拿到高价的单子提升收入。而且,顾客在这种天气里往往也愿意​给出红包作为感谢。

那么我就想问,这一笔收入如果泡汤了,​谁会补贴?​拿放大镜的大人先生们吗?不会的,他们会说,这样保证了行车安全,保护了骑手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已然是极大的好处,骑手应该感谢自己才对。

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种爱心,然而我又觉得​这个爱心有点不足。雨雪天下地​收菜的农民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雨雪天大家就别吃菜了​?​雨雪天还要送菜的司机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雨雪天​车子就在高速上靠边休息别送了?​雨雪天还要指挥交通的交警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他们就别上班了,在支队办公室里烤火喝茶?

爱心如果要足够充足的话,放大镜先生们应该去帮农民兄弟免费下地收菜,帮助司机兄弟免费在风雪中开车,帮交警兄弟站在​雨雪街头指挥交通。但是这一切从未发生过,我就看见他们在道德审判雨雪天​订餐的人,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偏好,​可能是想死后变成外卖的保护神。

知道我见过最伪善的事情是什么吗?就是放大镜先生们过着放大镜人生,从来都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在多少个小区里,有多少人家一把葱一瓶酱油都要打个电话小超市送上门来,但是连一分钱都不会给​送货的店员。然后嘴上说​都是邻居,大家相互帮忙是应该的。这才是我在自己身边见过的最残酷的压榨,这和财富多少无关,和学识高低无关,这些人只会低头拿着单子一样样点数商品,对照价格做加法,而对自己面前那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人视而不见,不认为​对方额外为了自己提供了服务,而小超市的奸商老板一早就赚了自己太多钱。

​所以,我的做法很简单。下雨天,下雪天,订餐软件上的店家还在营业,那么我就会下单。因为他们还坚持开门,说明今天的确需要营收。外卖小哥愿意接单,那是他们自己衡量过风险,做出了接单的选择。外卖小哥不愿意接单,说明他们认为风险高于收益,那么​就在单子里加价。加价了还是没有人愿意接,店家的店员愿意送单,那也是他自己作为成人​做出的判断选择。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给出高于外卖小哥​单价的小费作为感谢。

总结一下,我不愿意做拿着放大镜检视他人的人,​我愿意做个下单的人,我也愿意做个给小费的人。​下次还有雨雪天气,我还会下单。不是因为我全无道德,而是我知道,这时候还在接单的人​的确需要这一笔钱,他和我都不会在意我是不是个好人,​道德上有没有瑕疵。我给得痛快,他拿得​坦然。我多给一点小费,他今天就能早一点回家。



------




2024-05-28

突如其来的文艺

 


记得我曾经说过,有家餐厅的煎蛋番茄汤我很喜欢,今年我已经点了​不下四十次。上周六中午我又下一单,但是那天北京大雨,从十二点半等到一点都没有​骑手接单。店家打来电话,说是很抱歉,要不还是请您取消订单​好了。
当时我又没有什么事,传统的来也来了病发作,想着等也等了,不如再等一会儿,等大部分中午送餐结束,总归是有骑手​愿意接单的。我们就在电话里商讨,是要一直等下去,还是要确定一个等待时限。这时候我听见电话里有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在插话​,他说:“我去送吧,又没多远,反正我现在也没事。”
电话那边的另一个人迟疑了一下,​说:“雨那么大,路上不安全。”年轻男子​说:“没事,不远,路上我会小心的,十几分钟就能一个回来,我直接送过去不就完了吗?”就这样,他们问我要了真实电话号码,平台​骑手配送就变成了店家自行配送。放下电话,我想起出餐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又专门交代他们​再热一遍汤。
二十分钟之后,一个来自山西临汾的电话打进来,问我怎么进不了小区门。我问他在周围能看见什么,然后告诉他那是侧门,​怎么走才能进正门。又过了五分钟,一个浑身湿漉漉瘦高清秀的小伙子敲响我的门,伸手把​袋子递给我,一边张口就向我道歉。
我接下袋子,请他​打开手机让我扫个码。他一下子有点窘,向后撤了两步,​连声说:“不需要,真的不需要。”我对​他说:“等等,你先听我说。这不是你的工作吧?​现在是你的休息时间吧?所以你是好心做好事。如果好人做好事不能得到奖励,那这个社会就没人愿意做好事了。”
这句话我用过许多次,每次都效验如神,每次对方都会从不用了不用了,变成这怎么好意思呢​?山西小伙也不例外,最终他还是收下我我转过去的​小费。
十分钟之后,​我的电话再次响起​,是店家。问我有没有见到他们的店员,因为就十几分钟的路,现在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有​见到人。又解释说,雨大,他们担心是不是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我告诉他们找错小区大门的事,要他们放心,人已经回去了,最后我请他们一定要​表扬这个小伙子。放下电话,我想了想,又打开订餐软件,把相同的意思再​写了一遍。
事情原本已经圆满结束,但昨天我​点餐的时候,发现这家店又给我发来了两条新信息:


我:​你们的这个山西小伙很好,要鼓励,要赞扬。
店家​:我印象很深,他在江边许下的心愿​,在屋顶飞出的那个纸飞机,​说想去更大的地方。​每天都能看见窗外施工的轨道大桥,一天天搭建成型,像他一点点膨胀的梦想。那座大桥终于修好的时候,他离开了熟悉的家去了北京。于是我也随着他来了这座陌生的城。​他四处奔波,我却还是念着我们的山城。我好像把回忆都留在了重庆。是我一文不值又黄金般​的青春。
店家:发错了不好意思。
​系统:订单已完成,不能继续​发消息。
就这样,我在一个订餐软件里被突如其来的文艺迎面击中。事实上,我认为这些对话就是一篇相当动人的文章。那段充满回忆的话语,应该是来自一个叫做朱志鑫的重庆男歌手​。动人之处在于店家的那一句​匆忙的否定:发错了不好意思---并没有发错,因为我也去到了更大的地方,我的记忆也都留在了昆明,是我一文不值却又金子一般的青春​---在雨天,我也会经常那么想起。
神来之笔则是那条​系统消息:订单已完成,不能继续发消息。就像是在惊鸿一瞥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之后,​大门猛然关闭,从此切断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就和都市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会发生的事情一样。


------


2024-05-27

重启电风扇

 


​今年我买下两台电扇准备过夏天。家里不是没空调,空调可以​把温度稳定维持在20°C左右,然后到八月份就已经耗尽低阶电量,每月​电费飙升到中百。即便这样,吹空调并不让人感觉舒适,冷空气从高处​降下,并不会水平流动,于是走进厨房和洗手间就像是走进​冷库,而靠近阳台时则像是​步入烤箱。

去年我又罹患颈椎病,一旦发作,空调冷风吹在肩膀和手臂上,能感觉一线阴冷一路上跳着痛到指尖。以前年少轻狂无知,夏天恨不得日日​坐在空调口正下方吹出一身白色蒸汽这才爽快。如今终于知道冷风如刀,轻而易举就​能划破护身罡气,​透肉而入,直插骨髓。

前段时间北京陡然升温,​气温不尴不尬,不开空调出汗,开空调​又太冷,钻进被子很快热醒,掀开被子​马上手脚冰凉。我反反复复折腾就是睡不着,半夜起身坐在床边​想办法。分析过程从略,总之就是当场拿出手机买下一台电风扇。第二天快递送到,自行装配完毕。从此睡前开2小时空调,临睡前关空调开电扇,​设定至睡眠模式。然后电扇搅动室内空气,冷热均匀,​我终于可以安然入睡。中夜之后屋外气温持续下降,电扇吹风微凉,越发让我​惬意安适,全身缩入被窝,睡意​汹涌而至。

以前贫人家消暑靠泼水拖地打蒲扇等天黑,中等人家吹电扇啃冰块吃西瓜,空调属于富裕人家因为不差电费,夏天当做春秋照常过。空调是阶级象征,人人​都向往,风扇这些年在人家里已经逐渐销声匿迹,很难想象当年人们还会为风扇做布罩,如视珍宝这种事。

这次我重启电风扇才发现时代当真已经改变​。首先是价格,当年电扇怎么也算是一样中型家电,​如今价格却不到200元。然后是装配,原先一台电扇都是铁家伙,安装起来有一堆螺丝去对付,零件十几样,不是熟手需要两个人协作才能拼装。现在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底座两根杆,两片网罩一个头,外加​一个固定螺丝和一个内六角扳手,装配起来比乐高都简单。加上是塑料材质,​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最后是控制,旧式电扇是物理按键,想要让风扇变速或者低头抬头需要专门走过去​动手。如今电扇可以直连手机,在手机App里进行控制​。甚至还可以Wi-Fi接驳智能家居管理中心,​直接用语音进行控制所有功能。即便半夜被风吹醒,心头不爽,迷迷糊糊喊一声“关闭电扇”​,然而就可以翻身继续睡觉。梦中想到这一整套不到200元,人都会忍不住​笑。

还有​额外一点:当年我看到电扇就发怵,因为铁皮壳子做不好接地,风扇就会漏电,许多年里我被麻过无数次​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全塑料材质确保安全无虞​。要是还觉得不放心,还有​USB供电款电扇,有充电款风扇可供选择,什么是交流电?

​本来我还犹豫,是不是买一台就已经足够,放在卧室就好。毕竟电扇也有一米多高,​站在哪里都要占一块地方,每月也得付​0.25m²租金。后来转念一想,​冬天其实也可以用。​冷气需要搅合均匀,难道暖气就不需要吗?在家里特定区域想要达到特定温度,如果空气没有水平流动,在各个房间串流循环,​那势必就要把空调开到更高档位。加上一台电扇,所有问题​瞬间都解决。

所以现在我有两台电扇,客厅一台,卧室一台。我个人很感谢风扇,不单是因为它们帮我节省下很大一笔电费,更因为它们在多年之后教会我​欣赏风,学会​感受风凉。不开空调是热,但是有风吹过身体时,依然会带来清凉,惬意虽然只有一瞬,但仿佛自己置身​山林旷野,自然风息吹拂,时强时弱,时远时近。我能感觉到热,也能感觉到凉,不再是住在​冷库里。饮热茶身上微微冒汗,夜深时就略有​凉意。昼夜六时,在家里也能感觉到阴阳变化​。住在最不自然里,也让我感受到一丝自然。

许多年来,我一直追求夏天身上始终干干爽爽​。自从有风扇之后,我渐渐喜欢上​全身微汗,以及微汗时突然有那么一丝清凉,就像是回到童年​。

据说是本周网上最流行的手机壁纸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