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其实并不安全,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心魔,需要不断渡自己的心魔劫。能够渡过,就能更加精进。不能渡过,就会自我怀疑,道心退转,乃至彻底放弃。
2024-08-03
心魔劫
2024-08-02
路人甲的高光时刻
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考虑,也为了避免无谓的争端,昨天我并没有把土耳其气手枪选手尤素夫·迪凯克(Yusuf Dikec)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的照片拿出来,专门和韩国气手枪选手金艺智(김예지)的照片做对比。
有兴趣可以去找来对比看一下,你就能理解包括我在内的全世界各地网友为什么会如此欣赏尤素夫。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太炫目、太科幻、太精致、太漂亮、太青春、太光滑、太有设计感的东西存在。它们都太不普通,它们生来就是做主角的,路人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席之地,直到尤素夫突然出现。
当然,尤素夫并不是真正的路人甲。他在1973年元月1日出生于土耳其的一个村庄,最高拿到教练学硕士学位,前土耳其宪兵队军士长,2001年开始参加射击训练,从2008年开始参加了每一届夏季奥运会。在此期间,他七次获得欧洲冠军,并在 2014 年获得 25 米标准手枪和 25 米中心发火手枪世界双料冠军。本次奥运会,他和搭档获得10米气手枪混合赛银牌,他的个人赛成绩位列13,目前已经结束了他的奥运之旅。
看到他那张现场比赛的照片之后,日本网友把他称为“无课金选手”,就是没花钱买装备的选手,英美网友把他称为“regular guy”,翻译成中文就是普通人,平凡人,路人甲。中国网友则称赞他的“松弛感”,反正最近中文互联网络上除了“松弛感”之外也不存在别的什么词了。
尤素夫不是路人甲,但是全世界的路人甲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不炫目、不科幻、不精致、不漂亮、不青春、不光滑、没有什么设计感,甚至都不像是一个“真正的奥运选手”,而是“在出门买菜时抽空来打一场比赛”。奥运会上不止有一位尤素夫,但是金艺智才是大多数,人们选择了尤素夫而已,因为对比最为强烈。
以前说做演员需要长得有“观众缘”,做明星则还需要命里“八字好”。尤素夫就是一个例子,他的一头花白头发,他的单手插兜,他的一身散装运动服---根据他所说,之所以没有用额外的设备,只是出于方便灵活的考虑---让很多人在瞬间就能激发出极大的认同感,这就是观众缘,以至于让那些比他年轻、比他酷炫、比他成绩更好的选手变成了背景板。
人们生活在今天的这个世界里压力太大,有太多无法企及的存在,有太多无法达成的人设,而所有的媒体机器都在开动马达,鼓励、敦促、刺激人们迎头赶上,这就让人感觉太累太累。所以在这一届奥运会上,人们最喜欢的运动员未必是长相最漂亮成绩最耀眼的运动员,而是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路人甲。
人们把51岁的尤素夫作为反偶像的偶像立起来。把慷慨的掌声送给61岁的倪夏莲,祝贺她达成人生三愿。看到14岁的吉泽恋,一个在家门口练滑板,看到奥运直播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一样好的女孩,最后拿到奥运冠军时,感叹说“原来漫画里都是真的”。
漫画当然都是真的,里面打动人心的小人物都是真的,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也都是真的。人们在生活里感受到什么,就会在眼中看到什么。关于尤素夫,网上最新流行的小作文里说:
(网络上以尤素夫为题的二创)
尤素夫最近与前妻发生激烈争吵后才开始射击,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对看望孩子的热情,以及不懈地努力证明前妻是错的。“我从没想过我会在这里,”尤素福耸耸肩漫不经心地说:“我只是想和孩子们过一个周末。”
这名52岁的男子是一名伊斯坦布尔一家小车间的机械师,第一次拿起枪是在一次特别令人沮丧的离婚调解中。
他的非正统方法---没有专业设备,没有训练计划,衣橱里只有日常穿的牛仔裤和 T 恤---让职业射击手感到困惑。“他只是出现,打出一轮近乎完美的比赛,然后问附近是否有吸烟区。”
在赢得银牌后,尤素夫站了起来,毫无感情地站在奥运会主席台上宣布:“莎伦,如果你在看这个,我想要回我的狗。”
(以上机器翻译)
所有的细节都是编造的,而且尤素夫其实养猫。但是它符合人们的期待,一个中年离异,潦倒的机械师,参加奥运会是为了向前妻证明她做了一个多么错误的选择---他就是一个素人版的John Wick,在巴黎上演他的《极速追杀》,同样都不让别人碰他的狗。关于尤素夫的小作文还在不断生产出不同版本来,不断在网上传播。那些事未必发生在尤素夫身上,但是这世界上的确有许多中年离异的人,有许多潦倒困苦的人,有许多想要证明自己给妻儿看的人,他们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他们在尤素夫身上也看到了自己。于是,尤素夫站在领奖台上,同样的光也照在自己身上。
而这件事情的凶险之处在于,如果尤素夫的肚腩再高起10cm,头发是现在的一半,那么即便他拿了金牌今天的这一切也都不会发生。作为路人甲我深深知道,路人甲对路人甲是多么苛刻残酷,能成为路人甲心目中的理想路人甲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现实世界里,最后胜出的只会是金艺智,总是金艺智们。
2024-08-01
Midjourney 6.1发布
在7月的最后一天,对于我而言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Midjourney 从6.0版本升级到了6.1版。我知道《槽边往事》这里也有部分MJ用户,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去试用一下。新版在画质细腻程度,细节处理上,都有极大的提升。当然,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糖水感”更强了。不过,我认为这意味着图片的商业化可能又大大进了一步,你就想一下我那些没有写的标题,想一想大众更喜欢哪一种?
新版有个小功能,你需要试一试:
--q 2 这是一个新参数,Q是画质的意思。如果你画了一张图觉得很满意,拿到Seed 之后,加上这个参数重生成,可以提升原图的画质,增加许多纹理和细节。当然,你也可以对整句Prompt 加上这个参数后重新生成,前后比较一下。不一定每次都灵,但是灵的时候画质要更为细腻。
然后我弄清楚了3件事:
1、--P,也就是个人风格参数。这个参数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你不断义务劳动,比较选择图片之后,Midjourney 会学习你的个人风格,一段时间之后会生成新的个人风格参数。
2、--P 参数是跟着版本走,如果你在Midjourney 6 下生成了很多图,拥有了自己的--P参数,这个参数不能在Midjourney 6.1 下调用。
3、想要启用--P 参数,前置条件是你参与Midjourney 的义务劳动,帮助它选择比较足够多的图片,义务劳动的地址是:
https://www.midjourney.com/rank
至于说想要查看自己拥有的所有--P 参数,请在discord 的对应频道里输入命令:/list_personalize_codes 系统会按照时间逆序列出你的所有--P 参数。
最后,我想提醒MJ 用户两件事:
1、Midjourney 6.1出来之后,以图生成视频的质量和可能都提升了。所以,你有钱或者有余力的话,不要停留,可以朝着图生视频的方向尝试一下。好像Runway 最近又有更新,新版本的视频质量也变得更好了。这么说是基于一种我的个人假设:文生图不是重点,也不会因此而产生大的市场,文成图图生视频才是这一类生成式AI 的重点,在视频领域内才会生成新的大市场。
2、Midjourney 发展到今天,--P 和-- sref 参数已经变成了新的绘图能力核心。尤其是-- sref 这个参数,相当于口红的色号,或者是传统画家的颜料标号。Midjourney 产生图片的风格,靠Prompt 里的文字描述逐渐过时了,而是渐渐走向-- sref 参数的精准控制。也许,你现在就需要建立自己的-- sref 库,它可能是未来的效率核心。
8月到了,问候你8月好!
2024-07-31
木仓土啬
2024-07-30
你和谁在一起混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择友的标准?中国人最熟悉的答案用直接回答的方式给出几条具体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去结交正直、守信、见识广博的人。
但也有另外的间接回答方式,比如说:看你和谁在一起混,那么他们就是未来的你。因此,择友的标准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你身边的这种人?如果愿意,那么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应该和他成为朋友。
前一种标准好记好背但是不大好用,因为你很可能仰慕赞赏但却根本不喜欢这些人。你的本心拒绝这种人,自然也就无法成为朋友。更何况你自己的识人本领本身就是可疑的,你又如何确定对方真的直真的谅真的多闻呢?
后一种标准就要好用一些,因为你从一个裁决者、判断者变成了利益相关人---你得押上自己亲爱的孩子,这涉及到你的切身利益。在这种假设之下,你的真心会帮你做出选择。人在这一点上很奇妙,即便平常都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度日,一旦牵涉到个人利益,顿时整个人都会变得聪明起来,IQ可以瞬间暴增100点。
不过这个标准也依然存在问题。所谓“成为这样的人”具体指的是哪一种人?这里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前提,说这句话时你身处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之中。如果整个社会里中间层的人口最多,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差不多,那么这条标准可以选出在道德和品质上具有优势的朋友。
但如果整个社会是个金字塔结构,甚至是倒置图钉结构,那么筛选出来的人很可能只是有权有钱有名之辈。于是,问题就会绕回这种社会里常见的一种发问:那别人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你希望你和你的孩子成为这种人,而这种人其实并不想理你,最后你连喝滥酒打麻将一起鬼混的朋友都没有了,你就没朋友。
很多时候,人的真实处境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没有选择。
所以,在挑挑选选、指指点点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上,重新思考择友标准这个问题---它究竟是在问什么?看起来它是要建立一种选择人的标准,但朋友并不是路人,朋友会待在你身边,深入你的生活。我直接说好了:朋友就是你的生活环境,和你选择什么墙纸选择什么饮食选择什么沙发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你自己,让你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环境。
那么问题就转变为针对你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你得到什么才会满意?好朋友,坏朋友,什么好什么坏?那是对于你而言,是好还是坏。那么你自己觉得好觉得坏,就是你自己做的标准,你自己做的判断。之所以你觉得有些人有些事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取决于你是个什么人。
你自己是个什么人?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在最初的最初,一个人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否则,无论是什么标准可能帮助都不会很大。朋友是一种外部存在,人总是从外部存在里找寻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尤其是是美好的东西,自己珍视的东西。那么,在找寻之前起码要知道自己具体匮乏什么吧?
在找到具体的匮乏之后,起码要做一下分辨吧?哪些匮乏对应着真实需要?这些需要会长久存在,一旦拥有就长久珍藏,比如说信任,比如说安全。哪些匮乏只是对应着欲望起伏?永远是一时一地,一旦得到就会放弃,比如说热闹,比如说虚荣。
不用惧怕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好逸恶劳的人,贪生怕死的人,贪财好色的人,反复无常的人,自私冷酷的人,两面三刀的人......首先你不是一个人,只要存在一个你,世界上就会存在一堆,而且你通常不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并且,在这个世界一定还存在另外一堆人,他们身上刚好拥有所有这些成语的反义词,足够中和你身上的这些特质,给予你另外一种和世界打交道时如何想如何做的新方式。
最后,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着很小的一群人,他们身上没有这种成对成语中的一个。既不好逸恶劳,也不孳孳不倦。即不贪生怕死,也不舍生取义。无论你发现自己是个什么人,你的目光总会停在你所不满意的特质上,于是你觉得人生并不完满,自身并不完满,你要找个朋友来中和、来弥补、来改善。而这些不落在两边的人,自身就是完满的,你可以从他们那里求取智慧,学会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从终究意义上来说,你和谁在一起混应该早有定数,你自己的心中也很清楚对方都是什么人。但是你手握选择权却迟迟没有动,最可能的原因是你拒绝把目光转向内,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人。一旦能够完成目光从外向内的转向,改变才会真实发生。很多时候人都是如此,不断向外求取,求一个人,求一件事,求一句话,然后这些东西就像是露珠滑过荷叶,没有一丝一毫浸润进去。毕竟,最让人沉醉的就是求取的动作啊,让人觉得自己正在努力。
首先的首先,你是和自己在一起混。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人到中年交友难》系列的终结篇,在这篇里我想谈谈中年和绝交。作为江湖著名的职业绝交犯,我的个人经历和背后的想法也许对你会有借鉴意义。 不是说中年就交不到新朋友,我在疫情期间就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段友情维系了三四年之久。我们是在一家餐厅门口躲雨的时候相识的...
-
收到江苏读者陈先生的一条留言提问,看完我很唏嘘: 「 和叔好,从青年的时候关注你,如今也慢慢步入中年了,步入中年后,我最近有个疑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步入中年,我感觉交友和维持老朋友关系很困难,至少对我而言。就是我是有这个意愿结交新朋友,维持老朋友关系,但是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