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3

心魔劫



写作其实并不安全,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心魔,​需要不断渡自己的心魔劫。​能够渡过,就能更加精进。不能渡过,就会自我怀疑,​道心退转,乃至彻底放弃。

以下,我会给出一个例子。你需要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身份,去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感受:

这是我​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数据。最下面一条是一篇1800字的文章,发布于周四上午10点36分,它的阅读量是​9770人次。记住这个数字,​因为你是个作者,不可能不在意一篇文章的阅读数据。
然后是2个多小时之后,我又发布了一次,这次是一张照片,没有文章。需要提示一点,这是下午13点10分,大多数人已经开始上班上学,​没多少人会来看文章。一张图而已,但是它的阅读量是多少呢?99328​次,是上一篇文章的10倍。
前面说过了,你现在是个作者,不可能不在意一篇文章的阅读数据。所以,现在你会比较​两边的数据,于是,心魔就会产生,你忍不住会去想​:
1、我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不过9000​次阅读。我随手网上找一张图,却直奔10万​次而去。​那么,写文章还有什么意义?
2、数据很清楚地显示,读者更喜欢看图,而不是读文章。之前他们​愿意读,那是因为我没发图,他们没得选。​如果他们可以选择,他们多半更愿意看图。​那么,写文章给谁看呢?
3、十几个字加一张图,这个劳动量是写一篇文章的百分之一​,但是效果是10倍。所以,写作多数时间是在做无用功,那么以后是不是改成​发图算了?因为感觉自己在发图上还有一些天赋,在写作上什么都不是​。而且,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这不就是聪明的人会做的事情么​?​这不就是正确地做事么?
​这就是心魔,很具体,很现实,也很刺激。

​但是,你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一次。我从BBS写文章开始,在博客时代,在公众号时代,​二十多年间经历过了无数次。仅仅是在公众号,我经历过怎么写,怎么更新都没几个人看,经历过怎么写,怎么更新阅读量都能破10万,经历过怎么写,怎么更新阅读量都在下滑读者都在流失​的不同时代。
无数次在内心升起“算了吧,​换点别的干”的想法,无数次在内心里听见自己说“你真的老了,人们不愿意看你写的东西了,人老了就要认命”,无数次在脑海里产生一个徘徊不去的念头---​等同的时间精力才智如果投入另外一个领域而不是写作,会发生什么?自己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
但是到今天我还在更新,所以你猜当我看到​上面截图里的数据时内心会是什么感受?感受就是​习惯了,不意外,因为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太多次。一篇文章比一篇文章更受欢迎,那种情况短时间内会有,但​不会是生活中的常态,只存在于个人的幻想之中。
生活的常态是人们更喜欢看短视频,更喜欢看图,更喜欢看短内容,​而不是长文。我个人赞同还是反对,对我有利还是无益,​都无法改变这一点,更不用去幻想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扭转流水的​方向,奢望所谓的​黄金一般的旧日子有天重来。
心魔能够潜入内心,是因为内心产生了一道裂痕,​上面写着:事情应该这样才对。​这句话依然有一层伪装的贴纸,把它撕开,下面写着:我希望事情如我所愿发生,​并且极大利益到我自己,让我用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多。
于是,自己此刻面对的现实,一切都变成了自己的​损失和失败,都不能接受。一旦开始计算得失利弊,人就会忘记​一开始的喜欢,忘记自己起于微末,忘记自己经历过​种种起伏辗转,而活在​数据图表中一根红色箭头笔直向上的幻想里​。
我熬过了很多轮心魔劫,因为我没有那么多幻想,也不认为事情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发生,更不认为人和事一定会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进行,​并且我认为这就是世界原本的模样。对此,我完全能够接受。我之所以还在写,只是因为我喜欢​。任何一篇文章不多于这点喜欢,也不少于这点喜欢,我不在上面附着任何期待、热望、幻想。
同样的,我也不去比较数据,从中去体会失望、酸楚、沮丧​。就像是在周四那一天发生的事情一样,我发现人们更喜欢图片​,于是我​就继续追问:他们具体喜欢什么呢?​我之所以会发图片,是因为那张图片里的人打动了我。那么,打动十万人​的究竟是什么呢?
周五的11点37分,我用文字试图给出解答。其实一整篇文章只有一句话,经过一天的思考,它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
“通过努力,人是有可能成为金艺智的,是有可能得到那样的炫酷的,但是努力无法让人成为尤素夫,无法达成他那种随性和自在,只会适得其反。而大多数人都在追求为前者,后者更像是很早之前就弄丢了的自己。
这篇文章有11万人次阅读,甚至超过了图片​。​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如果没有之前那么多文章作为信用基础,我偶尔突然发图不会有人看。如果我不把那张图当做一种客观实在加以思考,而是作为自伤自怜自责的理由,​那么就不会有后面一篇文章。而我能够如此分析一张图片,分析人们的内心想法,是因为长期写文章对思维​进行训练的结果。
心魔愿意说什么说就好了,反正它不说,有些读者也会说,我又不缺这个。而通过一段话,一张图,一件事,一个人让自己内心产生触动,想要通过文字加以表达,那种热忱,那种热望,那种想要借此和更多人的情感思考相连接相激发的想法,因为消弥了小我的缘故,足以横渡心魔劫,​回到自己内心的道路上来。

------


2024-08-02

路人甲的高光时刻

 


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考虑,也为了避免无谓的争端,昨天我并没有把土耳其气手枪选手尤素夫·迪凯克(Yusuf Dikec)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的照片拿出来,专门和韩国气手枪选手金艺智(김예지)的照片做对比。

有兴趣可以去找来对比看一下,你就能理解包括我在内的全世界各地网友为什么会如此欣赏尤素夫。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太炫目、太科幻、太精致、太漂亮、太青春、太光滑、太有设计感的东西存在。它们都太不普通,它们生来就是做主角的,路人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席之地,直到尤素夫突然出现。

当然,尤素夫并不是真正的路人甲。他在1973年元月1日出生于土耳其的一个村庄,最高拿到教练学硕士学位,前土耳其宪兵队军士长,2001年开始参加射击训练,从2008年开始参加了每一届夏季奥运会。在此期间,他七次获得欧洲冠军,并在 2014 年获得 25 米标准手枪和 25 米中心发火手枪世界双料冠军。本次奥运会,他和搭档获得10米气手枪混合赛银牌,他的个人赛成绩位列13,目前已经结束了他的奥运之旅。

看到他那张现场比赛的照片之后,日本网友把他称为“无课金选手”,就是没花钱买装备的选手,英美网友把他称为“regular guy”,翻译成中文就是普通人,平凡人,路人甲。中国网友则称赞他的“松弛感”,反正最近中文互联网络上除了“松弛感”之外也不存在别的什么词了。

尤素夫不是路人甲,但是全世界的路人甲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不炫目、不科幻、不精致、不漂亮、不青春、不光滑、没有什么设计感,甚至都不像是一个“真正的奥运选手”,而是“在出门买菜时抽空来打一场比赛”。奥运会上不止有一位尤素夫,但是金艺智才是大多数,人们选择了尤素夫而已,因为对比最为强烈。

以前说做演员需要长得有“观众缘”,做明星则还需要命里“八字好”。尤素夫就是一个例子,他的一头花白头发,他的单手插兜,他的一身散装运动服---根据他所说,之所以没有用额外的设备,只是出于方便灵活的考虑---让很多人在瞬间就能激发出极大的认同感,这就是观众缘,以至于让那些比他年轻、比他酷炫、比他成绩更好的选手变成了背景板。

人们生活在今天的这个世界里压力太大,有太多无法企及的存在,有太多无法达成的人设,而所有的媒体机器都在开动马达,鼓励、敦促、刺激人们迎头赶上,这就让人感觉太累太累。所以在这一届奥运会上,人们最喜欢的运动员未必是长相最漂亮成绩最耀眼的运动员,而是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路人甲。

人们把51岁的尤素夫作为反偶像的偶像立起来。把慷慨的掌声送给61岁的倪夏莲,祝贺她达成人生三愿。看到14岁的吉泽恋,一个在家门口练滑板,看到奥运直播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一样好的女孩,最后拿到奥运冠军时,感叹说“原来漫画里都是真的”。

漫画当然都是真的,里面打动人心的小人物都是真的,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也都是真的。人们在生活里感受到什么,就会在眼中看到什么。关于尤素夫,网上最新流行的小作文里说:


(网络上以尤素夫为题的二创

尤素夫最近与前妻发生激烈争吵后才开始射击,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对看望孩子的热情,以及不懈地努力证明前妻是错的。“我从没想过我会在这里,”尤素福耸耸肩漫不经心地说:“我只是想和孩子们过一个周末。”

这名52岁的男子是一名伊斯坦布尔一家小车间的机械师,第一次拿起枪是在一次特别令人沮丧的离婚调解中。

他的非正统方法---没有专业设备,没有训练计划,衣橱里只有日常穿的牛仔裤和 T 恤---让职业射击手感到困惑。“他只是出现,打出一轮近乎完美的比赛,然后问附近是否有吸烟区。”

在赢得银牌后,尤素夫站了起来,毫无感情地站在奥运会主席台上宣布:“莎伦,如果你在看这个,我想要回我的狗。”

(以上机器翻译)

所有的细节都是编造的,而且尤素夫其实养猫。但是它符合人们的期待,一个中年离异,潦倒的机械师,参加奥运会是为了向前妻证明她做了一个多么错误的选择---他就是一个素人版的John Wick,在巴黎上演他的《极速追杀》​,同样都不让别人碰他的狗。关于尤素夫的小作文还在不断​生产出不同版本来,不断在网上传播。那些事未必发生在尤素夫身上,但是这世界上的确有许多中年离异的人,有许多潦倒困苦的人,有许多想要证明自己给妻儿看的人,他们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他们在尤素夫身上也看到了自己。于是,尤素夫站在领奖台上,​同样的光也照在自己身上。

而这件事情的凶险之处在于,如果尤素夫的肚腩再高起10cm,头发是现在的一半,那么即便他拿了金牌​今天的这一切也都不会发生。作为路人甲我深深知道,​路人甲对路人甲是多么苛刻残酷,能成为路人甲心目中的理想路人甲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现实世界里,最后胜出的只会是金艺智​,总是金艺智们。​



------


2024-08-01

Midjourney 6.1发布


在7月的最后一天,对于我而言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Midjourney 从6.0版本升级到了6.1版。我知道《槽边往事》这里也有部分MJ用户,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去试用一下。新版在画质细腻程度,细节处理上,都有极大的提升。当然,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糖水感”更强了。不过,我认为这意味着图片的商业化可能又大大进了一步,你就想一下我那些没有写的标题,想一想大众更喜欢哪一种?

新版有个小功能,你需要试一试:

--q 2 这是一个新参数,Q是画质的意思。如果你画了一张图觉得很满意,拿到Seed 之后,加上这个参数重生成,可以提升原图的画质,增加许多纹理和细节。当然,你也可以对整句Prompt 加上这个参数后重新生成,前后比较一下。不一定每次都灵,但是灵的时候画质要更为细腻。

然后我弄清楚了3件事:

1、--P,也就是个人风格参数。这个参数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你不断义务劳动,比较选择图片之后,Midjourney 会学习你的个人风格,一段时间之后会生成新的个人风格参数。

2、--P 参数是跟着版本走,如果你在Midjourney 6 下生成了很多图,拥有了自己的--P参数,这个参数不能在Midjourney 6.1 下调用。

3、想要启用--P 参数,前置条件是你参与Midjourney 的义务劳动,帮助它选择比较足够多的图片,义务劳动的地址是:

https://www.midjourney.com/rank

至于说想要查看自己拥有的所有--P 参数,请在discord 的对应频道里输入命令:/list_personalize_codes 系统会按照时间逆序列出你的所有--P 参数。

最后,我想提醒MJ 用户两件事:

1、Midjourney 6.1出来之后,以图生成视频的质量和可能都提升了。所以,你有钱或者有余力的话,不要停留,可以朝着图生视频的方向尝试一下。好像Runway 最近又有更新,新版本的视频质量也变得更好了。这么说是基于一种我的个人假设:文生图不是重点,也不会因此而产生大的市场,文成图图生视频才是这一类生成式AI 的重点,在视频领域内才会生成新的大市场。

2、Midjourney 发展到今天,--P 和-- sref 参数已经变成了新的绘图能力核心。尤其是-- sref 这个参数,相当于口红的色号,或者是传统画家的颜料标号。Midjourney 产生图片的风格,靠Prompt 里的文字描述逐渐过时了,而是渐渐走向-- sref 参数的精准控制。也许,你现在就需要建立自己的-- sref 库,它可能是未来的效率核心。

8月到了,问候你8月好!


--sref 7280


--sref 2545708452



------


2024-07-31

木仓土啬

 


昨天我在网上遇见了一张照片,几乎是瞬间就让我深深沉迷,让我感受到来自血脉深处远古的呼唤:


大部分男性在看到图的瞬间应该能够完全理解我的感受,就像是有电流流经身体,然后就是强烈的嫉妒心​随之升起---凭什么?凭什么他可以找到这一面墙的​完美树枝?因为他曾经​拯救过宇宙吗?
​现代人很矛盾。​一方面男性似乎整天都在购买和折腾各种电子产品,并且永远不会满意。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你给他一根棍子他就可以高兴很久​,可以和这根棍子玩很久,从中看出任何他想看出来的东西。对于男性而言,可能从穴居人时代就是如此---以打猎为名,拒绝在山洞附近采集浆果、挖掘块根,出去晃荡了一整天,日落时欢欢喜喜回来,​一无所获,但是拿着一根棍子喜不自胜。
附带问一句:孙悟空在东海龙王处选择金箍棒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反正我是无法接受一个“横行天界夜带刀”的大圣​。
有网友告诉了我张图的来源:它并不是一面收藏墙,或者是某人的军火库,而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搜集各种树枝的荷兰艺术家名叫Maarten Brinkman(马腾·边缘人),这是他在2018到​2019年间的作品。
他的个人网站是:https://maartenbrinkman.nl/

关于艺术的部分我不想多谈,因为总是会引发很多争议​。算不算艺术品,艺术家是不是在诈骗,我儿子三岁的时候就能​干同样的事情......诸如此类,没完没了。大家自己认定各自的标准就好,​每个人自己高兴就好,​彼此不要相互教育就好。
我只想说一件事,​那就是释然。很多人也许在看到这一系列图片之前,会怀疑自己是个怪人,因为自己喜欢捡棍子带回家,然后又解释不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棍子。现在,当他们看到在遥远的亚欧大陆另一头,有人用树枝做了一面墙,而且是像自己一样把树枝当成是某种别的东西,我想,他们会因此感觉到共鸣,因为这面墙的存在而感到释然,甚至因此​去掉了许多孤独感。
那些喜欢树枝和棍子的人,在​树枝和棍子这种形式里发现了些什么,这是确凿无疑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忍受父母的指责,太太的反对,非要把那根特别的木棍带回家,哪怕只能藏在书房​或者电脑桌的一角。因为这是个证据,证明自己从自然的语言里发现了某个秘密,证明自己的想象力​正在以某种隐秘的方式运作,这件事情本身就让人感到快乐。而真正的快乐​经常要面对的处境,就是他人并不能理解---这和一位艺术家、一位科学家的​惯常处境并没有什么不同。
区别无非是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办法找到一面墙来陈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陈列时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形式。就像是马腾的那面墙展示的那样,它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因此形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当然,现在你也可以那么照做,问题是,你已经不是第一个那么想,那么做的人,你是受到启发的那一个。
类似你这样的棍子收藏者全世界有无数个,​在你们心中拥有类似的想象和类似的情感。这些情感不被理解,这些想象遭到现实压抑,直到有一天,有一天你看到马腾的作品,虽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但是你从心底里知道,有什么东西被释放了,那一面墙就是你想要的东西,你在别人的表达中感觉到自己被理解,难以言明之事得到了表达而且异常准确。
这就是马腾通过他的个人工作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从残破的树枝里利用自己的眼睛,利用一面墙,利用某种排列方式,创造出了价值。这个价值并不在于形式,不是像不像的问题,而是在于你的心底里感知到​你长久以来无法表达的东西。只是你一直在自我限制,认为某些事情必须不可以,某种情感和感受太丢人,所以​你需要有马腾这样的人来打破,给予你某种确认或者认可。​没错,你喜欢的小东西也可以是这样的,也是值得这么展示的。
现在,如果你也是个木棍爱好者,那么你可以回头​慢慢去看那几张照片了,我希望你有美好的一天,我希望你对自己有新的理解。


------


2024-07-30

你和谁在一起混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择友的标准?中国人最熟悉的答案用直接回答的方式给出几条具体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去结交正直、守信、​见识广博的人。

但也有另外的间接回答方式,比如说:看你和谁在一起混,那么​他们就是未来的你。因此,择友的标准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你身边的这种人?如果愿意,​那么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应该和他成为朋友。

前一种标准好记好背但是不大好用,因为你很可能仰慕赞赏但却根本不喜欢这些人。你的本心拒绝这种人,自然也就无法成为朋友​。更何况你自己的识人本领本身就是可疑的,你又如何确定对方真的直真的谅真的多闻​呢?

后一种标准就要好用一些,因为你从一个裁决者、判断者​变成了利益相关人---你得押上自己亲爱的孩子,​这涉及到你的切身利益。在这种假设之下,你的​真心会帮你做出选择。人在这一点上很奇妙,即便平常都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度日,一旦牵涉到个人利益,顿时整个人​都会变得聪明起来,IQ可以瞬间​暴增100点。

​不过这个标准也依然存在问题。所谓“成为这样的人”​具体指的是哪一种人?​这里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前提,​说这句话时你身处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之中。如果整个社会里中间层的人口最多,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差不多,那么这条标准可以选出在道德和品质上​具有优势的朋友。

但如果整个社会是个金字塔结构,甚至是倒置图钉结构,那么筛选出来的人很可能只是​有权有钱有名之辈。于是,问题就会绕回这种社会里常见的一种发问:那别人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你希望你和你的孩子成为这种人,而这种人其实并不想理你,最后你连喝滥酒打麻将一起鬼混的朋友都没有了,你就没朋友。

很多时候,人的真实处境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没有选择。

所以,在挑挑选选、指指点点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上,重新思考​择友标准这个问题---它究竟是在问什么?看起来它是要建立一种选择人的标准,但朋友并不是路人,朋友会待在你身边,深入​你的生活。我直接说好了:朋友​就是你的生活环境,和你选择什么墙纸选择什么​饮食选择什么沙发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你自己,让你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环境。

那么问题就转变为​针对你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你得到什么才会满意?好朋友,坏朋友,什么好什么坏?那是对于你而言,是好还是坏。那么你自己觉得好觉得坏,就是你自己​做的标准,你自己做的判断。之所以你觉得有些人有些事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取决于你是个什么人。

​你自己是个什么人?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在最初的最初,一个人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否则,无论是什么标准可能帮助都不会很大。朋友是一种外部存在,​人总是从外部存在里找寻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尤其是是美好的东西,自己珍视的东西。那么,在找寻之前起码要知道自己​具体匮乏什么吧?

​在找到具体的匮乏之后,起码要做一下分辨吧?哪些匮乏对应着真实需要?这些需要会长久存在,一旦拥有就长久珍藏,比如说信任,比如说安全。哪些匮乏只是对应着欲望起伏?永远是一时一地,一旦得到就会放弃,比如说热闹,比如说​虚荣。

不用惧怕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好逸恶劳的人,贪生怕死的人,贪财好色的人,反复无常的人,自私冷酷的人,两面三刀的人......​首先你不是一个人,只要存在一个你,世界上就会存在一堆,而且你通常不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并且,在这个世界一定还存在另外一堆人,他们身上刚好拥有​所有这些成语的反义词,足够中和你身上的这些特质,给予你另外一种和世界打交道时如何想如何做的​新方式。

最后,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着很小的一群人,他们身上没有这种成对成语中​的一个。既不好逸恶劳,也不孳孳不倦​。即不​贪生怕死,也不舍生取义。无论你发现自己是个什么人,你的目光总会停在你所不满意的特质上,于是你觉得人生并不完满,自身并不完满,你要找个朋友来中和、来弥补、来​改善。而这些不落在两边的人,自身就是完满的,​你可以从他们那里求取智慧,学会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从终究意义上来说,你和谁在一起混应该早有定数,你自己的心中也​很清楚对方都是什么人。但是你手握选择权却迟迟没有动,最可能的原因是​你拒绝把目光转向内,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人。一旦能够完成目光从外向内的转向,​改变才会真实发生。很多时候人都是如此,不断向外求取,求一个人,求一件事,求一句话,然后这些东西就像是露珠滑过荷叶​,没有一丝一毫​浸润进去。毕竟,最让人沉醉的就是求取的动作啊,让人觉得自己正在努力。

首先的首先,你是和自己在一起混。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