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一套旧书
2024-08-18
读书的勇气
王小波说过,读书人最怕遇见不讲道理。读书人读了那么多书,不应该是最擅长讲道理的么?但好像读书没什么用,“书上说了”四个字没什么威力,一巴掌抽过来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照样只能双手抱头下蹲。
“书上说了”,在论证方法上叫做诉诸权威,约等于“我爸爸妈妈说了”,“老师说了”,“领导说了”,“专家说了”。但是权威其实是一种约定,一群人约定书本中的知识很重要,书本才会成为权威,可以引述论证。一群人约定这份工作很重要,这份薪水很重要,“领导说了”这几个字才对这群人有约束力,假设对方现在就打算裸辞,那么这句话也就立即失去了效用。
所以,不是读书没有用,没法和粗人讲道理,而是别人不认同书的权威,你的“书上说了”没有任何力量,别人挥拳半径内皆为真理。这样的读书人多了,别人就会自信地宣称“后世自有大儒为吾辩经”,也就是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道理只是社会大哥身上的文身。
书本身是有力量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从古到今都不乏证人证言证据。但为什么在现实中好像书本不是那么好用?我认为这是个勇气问题。
凡事喜欢诉诸经验和权威的人,都是软弱的人,因为他崇拜经验和权威,躲在这些盾牌的后面觉得自己很安全。于是,事情曾经如此发生过,那么事情就还将如此发生。老牛当初过河没事,那么小松鼠现在也能渡河。同样的,复述一本书上的观点和结论,那么自己也就自然地获得了这本书的力量,部分拥有了作者的权威,无论是“色即是空”,还是“存在即为合理”,自己说出口对方就应该听信。
但是书本的力量不是这样来的。在文学书之外,那些伟大的著作都诚实完整地记录了作者的思考和论证过程,这是力量的来源,也就是人类头脑的力量。书本的结论部分其实可以不用看,值钱的是前面的部分。但是多数人就像是迷恋文章里的金句一样迷恋着结论,别人展示了一颗种子如何长成树,如何开花结果,人们却只想着摘下果实就跑,拿着果实展示给路人---看!我知道答案。若是问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就很自然地回答:因为这是书上说的。
先是自己跪在书本面前背诵,然后拿了书本的观点和结论纵横江湖,希望别人一见也同样跪自己,这怎么可能呢?读书又不是请神上身,从此刀枪不入。
即便是世间最伟大最晦涩最复杂的书籍,一个人在翻阅时也需要有勇气下定决心去“看看他结论是怎么来的”,“看看他是如何论证的”,而不是天然就觉得既然是著作就肯定没问题,自己不需要去看过程,记得结果就好。读书又不是学校考试,阅读理解又不是简答题,一二三四把结论写上就算是掌握了,人生里并没人给你打分,给你考试排名。通过一本书,最应该学习的是作者当初是怎么想的,学习他的思考方式。哪怕是文学书,按照这种方法去读,从中能看到的东西也要更多一些,甚至能够因此学会写作。
勇气的体现远不止于此。一本大书下了一个很大的结论,那么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邀请,邀请所有读者来参加一次大型的讨论。既然思考和论证的全过程都摊开来放在书本上,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前来理解、分析、讨论、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和书里所说的内容相互辩驳。这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要把自己和作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要忍住膝盖发软想要跪下的冲动。而没有对等的讨论和辩论,个人也就不会有任何收益。
终极考验是大家观点不一致。一位伟大的作者,一本伟大的著作做出了某种结论,你根据你的资料,你的分析,你的思路,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你应该怎么办?因为对方是大人物,你是尘埃,所以你就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全盘接受,背诵结论?还是说即便自己是尘埃,也是一颗会动脑子的尘埃。在对等讨论之后,你得到了自己的结论,你珍视自己思考的结果,认为自己有一个答案哪怕是错的,哪怕要被人否定乃至嘲笑,也要比直接借一个买一个来要好?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最不需要勇气,最不需要脑子的事情,就是说“书上说了”四个字。喜欢说这四个字,说明你就根本没有读书,你只是背书,只是吃书,只是向别人借结论来贴成自己的胸毛,关于这本书你根本就不理解。否则,你一定知道这本书当初是如何说服的你,你同样可以不借用书里的任何一句话,去说服他人。
因为证据本身是有力量的,分析是有力量的,论证是有力量的,你有办法推动对方去思考一个问题,那么大家最终就很有可能得出类似的结论来,于是就有了所谓共识。即便对方不肯去那么思考,那你最起码也知道同一个问题在你这里成立,在别人那里可能根本不构成一个问题,于是,你对世界的认知也多了一分。
最重要的,是当你全心全意读透了一本书,那么书里的思考方法就会内化成为你自己的。当你在生活中反复运用和实践这种思考方法,那么它就确定无疑地属于你自己。它就是你,你如此想,如此做,所以你才是你。于是,你就不会说读书没有用,读得越多越软弱。你就是你,为了成为自己,你就会有内生的力量,勇气从中自然产生,效用从中自然产生。
中国读书人喜欢自称“书虫”,觉得很荣耀的感觉。我不认同,那就是个文字游戏而已。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做一头“书牛”,一头撞进书山,放出自己的眼光,选择自己的方向,火力侦察每一本书的成色,大口咀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花时间慢慢反刍消化,起身四下冲撞验证,最后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才是读书。
没有大勇就不用读书了,有那样的记性跪点什么不比读书强?
2024-08-17
关于七月半的想象
从八卦中学习
2024-08-16
便秘者拉稀
网上看到有人提问:如何评价这句话“禁欲者高潮,放浪者求饶。淫糜者青涩,圣洁者堕落。掠夺者温柔,忠心者独占。懦弱者暴起,强悍者落难”?
下面有网友回答:我看都不如“便秘者拉稀”。
这个回答让我笑了两天,一想起来就忍不住笑,感觉是年少时候的我会写的那种答案。无非是我很小的时候就注意炼字,多半会写成“便秘者窜稀”,增加一点动效和音响。
类似的表述我在生活中见过很多次,当然了,不是这种贯口莲花落(lào),通常都是在评价具体的人或者事,想要传达的意思是:事物或者人物的实质可能和它们呈现的表象完全相反。
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粗糙了一些。世界又不是中小学,我们先看到一个形容词,然后找到它的反义词,于是我们就认识到了它的实质,事情哪里会那么简单?
一个人看起来是个大好人,但是我发现他其实是个伪装起来的大恶人,大奸若忠---这对于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如果我和他根本不打交道,那么他是个什么人和我没关系。如果我要和他打交道,那么我们之间的相处是个别的,究竟会发生什么一开始谁都不知道。所谓的“恶”是否会在这个过程中触发,也没有人能预先知道。
而说善说恶,说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都是某个人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判断,有些时候只是自己的感觉而已。别人的鞋子自己穿上未必是同一种感受,小孩子认为恶得不行的班主任,在自家父母眼里可能善得没边。你父母眼中完美无缺的结婚预备役,在你眼里可能是土鳖一大只。
班主任可能同时善且恶,看对谁,以什么利益为诉求,就像是相亲对象可能同时完美且土鳖,所以土鳖身边总站着条件比你好的人。
这种“看起来是......但其实是.....”的想法,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意义,这种判断并没有增加多少你对人和事的理解。而且很容易变成一种取巧的思考,去找反义词就好了,反义词就是实质,但那不过是个单词,而且是形容词,你得到个形容词,除了当八卦传播能拿来干什么呢?看起来白,其实是黑,这不是八卦还是什么呢?
好,坏,不好不坏;黑,白,高级灰。这种分类法价值何在?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情境判断远比分类法重要。什么叫情境判断?曾经我有个朋友,对一大部分人而言极难相处,讲话臭,脾气臭,难以合作。而对于一小部分亲近的人而言又极简单,简单到无法想象。
比如说你想让他喝一杯,但是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而且说你这是在为难他的健康,危害他的职业生涯。但这时你只需要说一句:是不是不敢喝?话音刚落,一杯酒他就吞了下去。屡试不爽,万用万灵,激将法就是他身上永远有效的开关。“是不是请不起”,这句话是我在他那里的长期饭票。
人在具体的情境里会产生具体的行为,我认为知道这种关联才是有价值的,判断他是好人坏人高人蠢人则没有价值。就像是今天文章开头的那段话,第一句是“禁欲者高潮”,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某种情境下,一个人可能是禁欲者,在某一种情境下,同样一个人可能放浪不堪。
而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和认知,唯一可以推导出来的结论是:别人对你很禁欲,说明你长得太丑,让人欲望全无。但是,这种欲望可以在面对其他人时正常升起,说明你长得实在是灭绝人欲。
认真说起来,世界和世人本来有自己的模样,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变数---当我们把自己放进去的时候,一切才突然改变了模样。因为有了我们自己这个变数,才会升起无穷无尽的二元对立,才有所谓的发现实质,才会有禁欲者高潮放浪者求饶淫糜者青涩圣洁者堕落这种顺口溜---这一切并没有说明任何实质,只是投射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颜色。
因此,网友的那句回复相当精彩。便秘者拉稀,那种A的实质就是-A的想法,当得起拉稀二字。思想上的便秘,的确很容易造成言辞上的拉稀。这和前面的所有句子不同,它们是轻浮的对立关系,便秘者拉稀却是严肃的因果关系。
2024-08-15
风景旧曾谙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