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罗振宇聋了之后
2024-09-23
漆面变白怎么办
这几天有一件最让我高兴的生活小事---我成功修复了因为沾染酒精而变白的茶几漆面。
我的茶几伤痕累累。红褐色的木头茶几刷了漆,放热水杯就会多出一个白圈,酒精消毒不小心飞溅几滴就会有一片白斑。这样经年累月下来,茶几的漆面看上去就惨不忍睹,给人一种破败潦倒的感觉。
前几天我上网找修复方法,准备尝试一下,实在不行就打算把茶几扔了买个新的。结果,我还真找到了一个我之前绝对想不到的方法:风油精。就是那种两三块钱的风油精,美团上随便找一家店下单再买点零食一并送来。到手之后我试着把风油精滴在因为酒精而变白的漆面上,然后用湿巾一通猛擦,然后奇迹就出现了---白色很快消隐,茶几又恢复了原来的颜色。
完全恢复这几个字不准确,风油精滴在漆面上其实发生了某种溶解,漆面会出现些许擦过的痕迹。但是和原先显眼的白色斑块相比,这一点点漆面的模糊不算什么。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查找方案过程中我的发现:
1、正确答案是在小红书找到的,并不是百度。小红书上的攻略还提供了其他选项:牙膏、护手霜、身体乳、香水。
2、在手机上使用百度,搜出来的全是视频,效率极低。在PC上使用百度才有文字结果,但是会被理解为车漆变色,有一堆汽修的营销文章充斥结果。
3、在微信内部进行搜索也能找到答案,效果介乎于小红书和百度之间。不过我意外地发现了解决热水杯让漆面变色的解决方法---用蒸汽熨斗加温加湿,漆面吸收水分会恢复正确的折射率,白色消失。
虽然我没有下载小红书,但是在近年的搜索中,我会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问题+小红书。这样一来,百度就会返回小红书的结果。这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有时候我甚至想小红书应该开历史的倒车,直接推出一个生活百科搜索引擎,应该比百度更好用,而且商业价值更高。
然后我尽量避免在手机上直接使用百度搜索,因为手机上用浏览器打开百度,它就是一个视频搜索。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变成这样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我着急要搜索点什么,百度给我的是一堆视频,每个视频都需要播放完了才知道它说了些什么。
微信搜索一天比一天强,如今也有了AI自动荟萃答案的功能。但是它并没有占领我的心智。当我想要搜索一些什么的时候,不会第一时间想起它来。我认为是产品形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还在坚持上世纪的搜索引擎风格,一定要在手机那么小的界面上弄个小搜索框?为什么在输入问题之后还要选一下什么全网搜索?
微信是天然的Ai搜索入口,无论是新增一个AI搜索入口,还是专门设立一个微信搜索号,用户最为便当的方式是打开AI搜索,直接输入语音提问,然后AI自动荟萃结果给出反馈。这个时代的搜索引擎应该像个秘书才对,而不应该继续是工程师喜欢的网页大列表。
让用户进行文字输入是不人道的。很多年前就有报道,Google有大量搜索不是关键词,而是完整的一句话,一句自然语言构成的句子。比如说普通用户不会输入:苹果+英文,而是会直接写句子:苹果的英文怎么说?以我的例子来说,酒精撒在茶几上,造成茶几的漆面变色,这件事本身就很复杂。你要让一个普通用户用中文用一句话把它说清楚,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它需要一点文学功底。既然说不清楚,古典搜索引擎就理解不了。理解不了,也就返回不了正确结果。
相对而言,和一个Ai机器人对话,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Ai,我把酒精撒茶几上了,茶几的油漆变成了白色,你告诉我该怎么弄---说这种话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人都能做。而对于Ai 而言,理解自然语言这件事也不困难,它甚至可以和用户反复交流几个回合,最终确定问题是什么,然后再给出答案来。这才是我理解中较为理想的大众搜索引擎的工作模式。
我现在发自内心地希望小红书推出专用的生活百科搜索引擎,包括网页版和PC版,因为小红书内部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但是缺乏好的搜索和展现形式。现在我每次在百度输入:问题+小红书,为什么不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在小红书生活百科搜索引擎里搜索呢?
我也希望微信能推出AI搜索引擎---微信用户是训练好的,他们都知道在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可怜巴巴地希望命中之后激活自动回复。这是真实的搜索场景,而且深入用户心智。他们本身就是用对话的方式在使用搜索,为什么非要逼迫他们去用什么输入框呢?
最后,我也有一点小私心:也许在未来的很多年里,都会不断有人因为搜索如何解决漆面遇热、遇酒精变白而访问这篇文章。那么祝贺他们,在第三段就能看到答案,在第五段和第七段能看到延伸答案,简单直接,不需要先看视频。
2024-09-22
你总是给我一种疏离感
2024-09-21
你能多久不碰手机
14:22 想看朋友圈,有没有人给我的天空照点赞; 14:26 想看看群,有没有邻居回复我; 14:30 想看朋友圈,天空照会有谁点赞; 14:42 突然劝自己放弃吧,多大的人了,做这种无聊的事,差不多得了; 14:43 想看看手机上的Apple Watch数据,我那么安静地看风景,系统究竟算不算睡眠? 14:48 朋友会不会已经联系我了?看我一直没有回,会不会觉得我在耍大牌? 14:54 没有理由,低头拿起茶杯的时候看到手机,就是纯想拿起手机看一下; 15:03 阿姨扫地到我身边,为了避免像个监工,想拿起手机来装作在忙; 15:04 阿姨说再见,想拿起手机看看是几点几分; 15:07 想着阿姨打扫完卫生,想要通过微信支付工钱。
恨的教育
2024-09-20
回到那一天
2024-09-19
谢谢你,石班瑜先生
很难想象周星驰此刻的心情。在几天之内,《武状元苏乞儿》里扮演赵无极的演员徐少强去世,他自己的国语御用配音师石班瑜去世。死亡就像是旋风一般在自己身边打转,这大概就是人到中年会有的感觉吧?
我个人很喜欢石班瑜老师,听闻他的死讯心中有许多难过和不舍。可以这么说: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周星驰的作品里有一半归功于周生自己,还有一半要归功于石班瑜老师。是他用声音塑造出了一个银幕上独有的周星驰,就像是周星驰自己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个独有的无厘头人物一样。
都是周星驰的电影,我和粤语地区的人们看到的不是一回事,我和国语地区的人们看到的也不是一回事。因为当初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从来都是两遍两遍地看。先看国语版,看完之后切换音轨,换成粤语再看一遍。所以,我对周星驰本人的声音很熟悉,对他的语气、停顿、口癖很熟悉,对石班瑜的配音同样如此。
正因为有这样的反复对比,我认为如果周星驰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国语,也绝不会超过石班瑜的配音水准---石班瑜先生对声音赋予了灵魂,比周星驰本人还要更周星驰。很多次我忍不住去想一件事:如果石班瑜去演周星驰的戏会是怎样?
当然这么说并不公平。石班瑜先生是专业人士,他的专业是配音。而且他不止为周星驰配音,在港产片大行其道的年月,国语配音师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人。我时常在不同的片子里,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听到相同的声音。石班瑜先生的声音很好辨识,却并不抢戏,在为其它角色配音的时候,他的声线会有改变,不会用给周星驰配音时那种沙哑夸张的声线,而是跟着角色走。所以即便听出是他,还是会很快回到角色和剧情中去,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专业成就。甚至要比他配音的许多演员都厉害,因为他们演了那么多电影,那么多电视剧,来来去去都是在演自己。
大概是在新世纪开始不久的一段时间,我对石班瑜老师好奇极了,在网上搜索一切关于他的资料。我想知道,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才能配出那样的音来?他的脾气性格是不是也那么独特?最后我找到了石班瑜这个名字,从此就不能忘记。等到周星驰息影,转行去做了导演,我就转去追踪石班瑜的动态,固执地认为他就是另外一根时间线上的周星驰。现在我才意识到一件事,和对周星驰演技的迷恋相比,我可能更为迷恋石班瑜老师的声音,迷恋这声音可以塑造出来的角色。
石班瑜老师的声音总能赋予角色一种质感。质感是一个用滥了的中文词,多数是有没有什么具体所指。但在石班瑜老师这里,质感非常具体。只要他配音的角色一开口,我就会相信这个角色有过往,经历过许多人和事,是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做情绪表达的时候,我又觉得声音要比演员的肉身更深入一些,比演员的表演更可信一些,当真存在那么一个欢喜或者愤怒的灵魂在推动肉身。就像是你看多了自己的朋友,你看到的就不再是他们的容貌形体,你会看得更加深入,你会觉得有些人比他们长得更美,有些人甚至有内在的光在散发。
当你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一个人,当你透过作品去认知一个人,你就会把这个人非人化。石班瑜老师和工作和他本人就会分开,我的感觉是他的声音会不断随着新作品出现,他总在某个录音棚里戴着耳机工作。但是我忽略了他本人会老去,会生病,会死去。就像是我现在听闻他的死讯,才突然意识到他是那些万万千千的文艺幕后工作者之一,才突然意识到当初在不同的角色那里听到他的声音,那是因为他得工作,他得养家糊口,明星的光环罩不到他自己身上,哪怕人人都认为他是周星驰国语配音的不二之选。
现在石班瑜老师去世了,我要为他专门写一篇文字,以此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感谢。谢谢他在那么多年里辛勤工作,帮助观众跨越语言上的障碍,得以全心投入欣赏影视作品。感谢他在那么多年里保持的专业水准,用同一把嗓子塑造出那么多不同的银幕角色。感谢他给予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周星驰,赋予周星驰的声音以灵魂,成为我港片记忆的一部分。谢谢你,石班瑜老师!
徐少强和石班瑜最后都在北京离世,港片时代很早就已经结束,但是完全落幕却在很久之后。他们都是大时代的余音。
风不停地吹,不停地吹,不停地吹。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的生活是不是不会有起色了?」,「这世界上是不是没有人会爱我了?」......这种留言我每天会看到很多条。人嘛,总是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是要哼哼唧唧一下,这我都能理解。不过看过太多类似的表达之后,我想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注意...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我在 49 岁时生平第一次自己上手播放黑胶唱片,音乐响起,心中一个徘徊已久的问题随之烟消云散: 「根据国外音响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88% 的用户如今都在使用流媒体在线播放音乐,为什么人们还会去买黑胶唱片这种东西,甚至还要为此专门去配唱机、唱放、音箱和唱片柜。」 因为毛边感,亲...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