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7

猫不需要洗澡

 


许多人养第一只猫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养宠物的经验,于是就会有很多想当然。​比如说:猫要定期​洗澡。我当初也是那么想的,现在则完全放弃了这种想法,并且因此提升了​亲子关系。
人们经常用「你妈妈觉得你冷」、「你奶奶觉得你冷」来开玩笑,觉得这是小一辈和老一辈之间的思维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只要小一辈养只猫大家就立即殊途同归,因为「铲屎官觉得猫脏」。
猫不需要洗澡,需要洗澡的是​铲屎官。这是一条真理,所有养猫人都可以把它抄下来,镌刻在自家客厅的墙上作为​自我提示。
从未养过猫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理解,一只猫进入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需要照顾一个小生物的吃喝拉撒睡,还意味着你需要照顾小东西的身体和心情,更意味着你的生活里从此要接纳满天飘飞的猫毛、猫味、猫尿味、猫屎味、猫叫春声和各种​猫咪带来的财物损毁---这是家里多了一个生物​所必然带来的代价。
可爱是不能单独购买的,尤其是猫咪的可爱,​那是一整个打包的盒子。打开盒子,最上面是猫咪的可爱,掀开这一层,​下面就是猫咪带来的种种麻烦,种种需要你适应和容忍的特性,随着可爱到家,它们也随后释放。
我见过许多铲屎官,​他们最后坚持的底线是猫咪不能上床。那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是在床脚铺一块毛巾或者垫子,猫咪躺在那一小片地方---​百分之一万的自我欺骗,猫脚只要不直接踩在床单上,就不算是上床。要这样说的话,是不是药片带着糖衣​吞服,就不算是吃药?
即便是最孝顺的铲屎官,也可能觉得猫咪整天在地上玩,在家里钻来钻去,​所以身上会很脏,需要定期洗澡。这不是事实,而是自我投射​。铲屎官看着猫咪猫跑来跑去,钻来钻去,就会附身其上,感觉自己浑身不对劲,然后就认为猫需要洗个澡---那​不是猫的做法,那是人类自我清洁的方法。
猫只需要舔自己就好。​一只好猫每天白天要花一半的时间舔自己,从小手和脸开始,一只舔到尾巴尖,就像是晚上要出席什么重要宴会似的。猫咪自己唯一搞不定的部分是后脑勺和后背,所以铲屎官帮它们挠一挠,抓一抓,猫咪就会觉得很幸福,​幸福到打呼噜。当然,最好是帮它们也舔一舔后背,​但是对于生活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大家都是对付着活。
类似人类那样的洗澡​对于猫咪而言是一种惊吓。当然,肯定又有人要拿出视频来作为证据,向我展示​有小猫咪多么温顺多么享受地洗澡。那不是常态,而且,猫咪可以安安静静洗澡,我这样的铲屎官就忍不住去想,在镜头之外的​真实生活中,那些猫咪过着怎样的日子,以至于有这种狗一样的服从性。
​猫也有神情的。吃猫条时候有贪婪的神情,挠痒痒的时候有舒服的表情,而在被揪去洗澡之后,猫脸上会有深深的厌恶和绝望的神情---猫咪对全身打湿这件事情深恶痛绝,猫咪对不得不洗澡出来等着晾干这件事情深感绝望,你看着他们一边抖毛甩水,一边走向房间角落的的样子,活像是一个在赌场里输光所有身家,随后被​赌场打手暴殴一顿强行签了高利贷协议扔出来的倒霉赌棍,对生活充满了绝望。
猫不喜欢水洗,​猫也不喜欢吹风机。而每次洗澡这两样东西都得来,猫咪的内心就充满了恐惧。我曾经在给猫弟洗澡时,发现水变黄了---他​在浴室里直接吓尿。我曾经在给猫妹吹干时,发现吹出一滩黄水---她在吹风机​的噪音里尿了。而且,和喂食、挠痒、玩耍不同,每次洗完澡之后,猫咪都会陷入抑郁的状态,目光看向我时,充满了破碎的不信任感,​就像是一个被家暴的小孩子。
我家猫妹已经很久没有洗过澡了,因为在「我觉得猫咪不干净」和「我看到猫咪不开心」之间,​我做出了选择。我选择接受这种「不干净」,试着理解猫咪和人一样都爱干净,但是我们彼此之间对「干净」​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作为人的理解是水和沐浴露,作为猫的理解是​舔过,舔干净,舔顺滑。
如果我坚持要求猫咪接受我的标准,那我就是要求他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超越数十万年的进化,几千年的文明史,学会像人一样去思考。或者,不妨我们简单一点,我作为数十万年进化和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结果,试着理解一下几千万年来生物就是这样生活,它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也活得很好。
​我甚至可以想得更深入一些:​相对而言,洗澡是一种最简略的照顾方式。对此对应的,是每天给猫咪梳理毛发,用湿纸巾帮它们从猫砂盆走出来后擦干净小脚爪,是定期帮它们检查皮毛、耳道、眼角、​牙龈并且做清洁---一种​动物之间相互舔毛的变形。选择脏了就一个月一洗,还是选择日复一日用猫咪的方式去照顾,这其实是个投入度的问题,​也是人和猫之间关系的问题,更是人本身的问题---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就会选择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对待动物。
所以,​现在我不给猫咪洗澡,除非猫咪自己去浴室打开喷淋头。我选择干擦,我选择湿擦,​我选择脸擦,我选择相信猫咪的自我清洁方式。同样的,我也选择​生活在猫毛飘舞的房间里。至于说到脏不脏的问题,我增加了保洁阿姨打扫卫生的​频次,然后就可以和猫咪并排躺在地板上晒太阳。
可能我永远也无法改变猫的行为模式,那么我就去改变​家里的卫生条件。​如果我自己可以放心躺在地上,那么我也就不用担忧猫在地上跑究竟脏不脏,大家可以一起赤脚在家里走来走去,无非是我并不会跳到餐桌和冰箱上蹲着而已。
说句实话,对于一名铲屎官而言,猫洗澡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次要不过了,生活里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事情​,做好了​对自己和对猫都更好。一定要强按着猫头扭送去浴室洗澡的人,也许他们自身的问题才​更大一些,总是忍不住手提扳手上前一步,把他人和世界硬​要拧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


------


2024-12-06

新川菜,旧川菜

 


昨天很凑巧,​中午和晚上连着吃了两顿川菜。中午是宜宾驻京办的招待所南翠花店,晚上则是眉州东坡的1996·​主厨餐厅。这两家之前我都去过,印象美好,这次算是认真复习,​仔细思考。
北京的各地正宗美食要去​各大驻京办,这是个共识。陈晓卿当年带我去吃正宗安徽臭鳜鱼,就是在西四环上的一处安徽某​地驻京办。而我第一次学习红柳烤串则是在​巴州办事处,后来又在乌鲁木齐驻京办复习过多次。说起来宜宾这家南翠花店要特别一些,号称「京城第一川菜」​。
门店很破旧,80 年代​商场风。但是中午挤满了人,还有很多人在门厅​排长队。给我的感觉怀旧又亲切,就像是去到了四川的​某个三四线小城,​在当地人最追捧的一家餐厅吃饭。
1996​·主厨餐厅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北京,名字里加点的餐厅​一看就知道是奔着米其林、黑珍珠而去的。比如说我们滇菜在北京最贵的店,名字就叫「泓·0871」,0871 是昆明的电话区号,不是暗示从公元​ 871 年开始创建。和菜头,一看就知道是街边夫妻小炒店。和·菜头,那就暗示了菜头都是用分子料理的方式做出来,巨大的白瓷盘子,中间有一小撮菜,点上一些​泡沫。
眉州东坡是北京的著名川菜饮食集团,1996 年是第一家店开张的​年份。这家主厨餐厅是在原有餐馆上的升级,单独弄出来的一个高端品牌,做​新式的川菜。北京的许多餐厅都会做类似的事情,比如意大利大众简餐叫做安妮家,全城布点,升级后的高级餐厅叫 Ponte,沙拉根根可数,开始提供熟成牛排,红酒杯也不再是厚玻璃​的。
两家川菜吃完,​对比很是强烈。南翠花店还是那种传统的风格,坚持用大碗大盘,温厚地尽量保证数量,调味上也不做任何让步,接受不了辣味、麻味、红油那就别吃,反正想吃就必须按照传统工艺来,就得是那个味​道。 2024 年了,客人再多,利润再高,依然保持着县城小饭馆的​布局和格调。
1996·主厨餐厅有很多创新,​如果菜式不做创新,那么食材就要做创新。都不创新,那么器皿上就要做创新。讲究一个似有似无​、似是非似之间,​型虽然变了,但是神还连着。说实话,我吃过那么多川菜,看到川厨做过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创新,但是昨晚当我看到一个托盘上 8 个高脚杯里放着 8 种泡菜端上来时,​还是有点崩不住---我自己吃过,也泡过四川泡菜,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高脚杯和泡菜​这种组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其实这两顿饭吃下来​,我个人的最大感受是困惑。因为我已经模糊了关于川菜的标准,什么是好川菜我失去了​相关概念。
南翠花店亲切友好,味道正宗,但我都已经快五十岁了,菜式却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变化不大。在另外一方面,我又的确认为川菜厨子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类人,在川渝地区,餐饮是个时尚流行业,​过几年就要推出几种新菜新吃法,川厨就不曾停下过脚步。就算是重庆火锅,只有这个名字是不变的,这个吃法是不变的,而所有所谓的名店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
1996·主厨餐厅毫无疑问要更现代一些,但是 399 元一份的麻婆豆腐实在让我感觉到陌生。川菜在我心目中是亲民、美味、变化繁多的代名词,在丽江、在拉萨,街边夫妻档小店的几盘小炒,​大碗米饭还有免费米汤无数次拯救过我的一条狗命,修复好盛宴对我灵魂的腐蚀。如果他们当时也开出 399 一份的价格,那我怕是会倒在街头​不起。
对于餐饮界「创新」两个字,我现在​看了全身上下会有一种麻感。比如说我们滇菜的创新,我就吃过一道​鲟龙鱼筋炒干巴菌。干巴菌是云南极为名贵的野生菌,请​吃干巴菌意味着情深意重,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干巴菌味道那么浓烈的菌类,味道都压不住鲟龙鱼筋的腥气。确实是创新,确实是用很贵的食材加上更贵的食材,​就一个问题:味道呢?
然而尴尬之处在于,我对于传统​也并不是全然买单。我有个四川的艺术家朋友,和我无数次说过他童年时代的美味,说是在京城多年遍寻不到,那东西叫做「滑肉」,是四川才有的特别菜式。然后我们吃饭的时候,我搞来了一份,他才吃第一口就大赞,说​就是当年的味道。我吃了一口,觉得​相当一般般,心里忍住了一句话​没问:兄弟,你吃过福鼎​肉片吗?福建的一种小吃,​满北京都有。
所以我两头不落好。我个人欣赏​旧川菜,但是又觉得他们原地停留了太多时间。因为有无数忠实拥趸,自身就缺乏求新求变的​动力,就像是​去吃一家前天的餐厅。我个人寄望于新川菜,但是又觉得他们经常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贵而贵上加贵,脱离了川菜的本色。虽然新菜式很多,有记忆点的菜却很少,这一点远不如旧川菜餐厅,别人总有一两道菜很能打,过段时间不吃还会让人念想​,忍不住去复习一番。就像是望京一号的双色花椒鸡,眉州东坡的肘子,望京宜宾燃面店的燃面​,双井老妈兔头的兔头。
回想川菜第一次北侵的时候,董竹君在上海这种十里洋场第一次为本地饕餮客带去了川菜,​而且就此站稳了脚跟。那家店的中文名字朴实无华,叫做「锦江川菜」。英文名却有些特别,叫做「金刚」(KingKong),电影《人猿泰山》​里的那个金刚。那么,她当时做​对了什么?她又如何选择取舍?她如何让食客接受和喜爱川菜?​我很好奇。


------



2024-12-05

全靠这一点爱

 


先是以体制和传统的挑战者形象登场,然后是以复杂的个人感情生活和火爆的流行文本引发争议,接下来头也不回地彻底拥抱娱乐业,拥抱通俗文化,赢得了严肃文学所完全给予不了的名望和财富---

我说的是咪蒙。

文人和大众的关系总是那么奇妙。作为新人的时候,需要冒犯大众,但注意不要刺激过度,否则大众会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毁了​这个新人。合理冒犯​就能获得大众关注,于是就会获得名气。因为冒犯,有人会很厌恶,有人会很支持,大家吵来吵去,于是​名声就变得更大了。

其他文人和知识分子前来,试图提纯和升华这种冒犯,在其中找寻精神价值,于是这个新人就被接纳下来,这一次则获得了名望。然而世间的一切赠予背后都有代价,名望的代价是成为武器,需要那个在一刀砍开的破口​那里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唯有成为武器才能承载价值,就像是关老爷的忠义需要寄托在一把青龙偃月刀上,​以及那把刀下的滚滚人头之上。

但是这时候总有人做了别的选择,突然掉头而去,拒绝成为武器,重回大众怀抱。什么理念,什么价值,什么意义,统统都放下,收起峥嵘头角,收敛爪牙羽毛,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于是,曾经冒犯自己的人又被大众所接纳,提供栖身之所,甚至给予了​惊人的回馈。曾经的冒犯,曾经的挑战,以另外一种更为温和更为微妙的形式​展现出来,双方都对此心知肚明,​但双方都绝口不提过去。

比如说​:爱。

当一名新人作家讲述禁忌之爱,不伦之恋时,​这肯定是一种实质性的冒犯,也是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大众甚至可能都不是厌恶,而是用厌恶压制内心的紧张刺激和暗中的期待,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不能公然地表示喜欢这个形式​,那是在道德上反对自己的脸面。

那换个形式就好了。禁忌之爱,不伦之恋是极端的,极端在人伦和道德上。换个角度,换个形式,讲述极端之爱,讲述为了爱不顾一切,讲述爱才是世间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选择这样的极端方式就没问题了。当文学批评家说​「感觉这些人每天除了爱来爱去,并不需要吃饭喝水一样」​时,事情其实就已经成了,大众接受下这份礼物,并且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

​文学批评家有书斋,不需要为吃饭喝水操太多心。而大众每天为了吃饭喝水而奔波,那点爱成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奢侈品,​就像是拉磨的驴子头顶吊着的那根胡萝卜。爱不单是是美好,而且是必须美好,不单是存在,而且是必须存在,干苦力活的​伙计们嘴里得含着一小块糖,才能让肌肉收缩​到极限压榨出所有力量,不然怎么能拉得动抬得起​呢?

确信有爱存在,确信有人会爱自己,确信自己有人值得爱,​这些就是生活里的小糖块。幻想爱的确存在,幻想有人经历千难万险前来找寻自己,幻想自己可以放下​眼前的现实不管不顾飞奔迎上,这些就是生活了蜜糖了。卖蜜糖的,总归要比卖刀的收入更​多一些,更受欢迎一些,这是常理。

​曾经的冒犯,曾经的​挑战呢?


那是个定义权的问题。同样是「私奔」这个概念,它可以是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就成为了反抗父权,反抗封建的​一种行为。它也可以是一种个人选择,一种个人理念践行,因为个人相信​生命中唯一值得做的事就是追寻爱情,甚至都不提个人自由---全看是谁,谁来定义,如何定义。

因为人人都知道世间没有多少可能去不管不顾地爱,没有什么放下一切只选择爱情,在全无可能处的反叛和挑战是安全的,​也是大众愿意乐于接受的。在红药丸和蓝药丸之间,哪怕明知道蓝药丸吃下去之后看到的还是虚假的世界,多数人会选择蓝药丸,因为红药丸吃下去太他妈苦了​。

通俗文艺的蓝药丸​承诺说会有爱情,会有义气,会有快意恩仇,在那个你永远也不会去的后花园或者是叫江湖的地方。那就口服,连​一杯水都不用,连一刻都不会停留。关于蓝药丸的所有批评都是对的,文艺批评是对的,舆论批评也是对的,甚至道德批评都没有多大问题,​问题是没有多少人想要吃红药丸。人们为蓝药丸付费,黑压压的人头高举着手挥舞着钱大声嚷嚷​:​「拿去!拿去!」。

吃下红药丸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目睹真实世界的那一瞬间,谁又忍心把别人口里的糖块抠出来呢?谁能忍心​夺走别人睡觉时手里紧抱着的布娃娃呢?就因为糖块和​布娃娃不对么?

我其实说的是琼瑶。




------


2024-12-04

擦边

 


当你看不懂网上舆论风潮的时候,我有一条判定标准​可以送给你:
如果在什么议题上,原本处于极端对立的两群人取得了观点的高度一致,形成舆论上的「合流」,那么这个观点就不可信。
比如说道德极度保守主义者和女拳师都反对所谓的「擦边直播」、「擦边视频」,那么很大概率他们这么反对既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女性权益。而是通过​限制他人自由,来彰显自身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不关心具体的人,具体人的具体处境,他们更关心自己秀肌肉。
这是极度虚伪的行为,让道德出现了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这种道德在严厉地指责乃至惩罚网上的人,尺度极为严格,站方也极为配合。另一方面,你却看不见这些义愤填膺的人,无论隶属于什么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按照统一标准去约束自己周围的人。
在网上,女生露出锁骨以下膝盖以上的部位都不可以。但是当这些人的亲戚、朋友、同事在出轨、婚外情、包养情人、洗脚嫖娼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严厉的谴责和激烈的反对。​陌生人擦边都不行,自己人到处插入却没问题,这就是虚伪,这就是双重标准---在道德和性的问题上,「我」和「我的自己人」有更高​的权限和更大的自由度。而之所以「我」喜欢挥舞道德大棒,今天「鉴婊」,明天「鉴擦」,只是因为​这样可以很方便顺手地殴打他人而已,「我」天然地不在大棒​范围之内。
双重生活,双重面孔,双重标准,所以每次我看到人们在网上就道德问题发表激烈言论时,我都​会觉得很好笑,​觉得很荒谬。如果大家都是真正的道德清教徒,从里到外,从私人生活到公众生活,完全以道德为先,​那我觉得没多大问题。问题是​这里的道德带着明确的双重性,那你让我怎么可能去相信呢?​一群羊为什么要听一头狼关于素食好处的讲演?
说得刻薄一点,网上的这些道德狂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敢触碰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自己的老板,知道在道德问题上攻击他们会踢到铁板,所以选择网络来拍胸脯、贴胸毛、表演现代版的沉塘、浸猪笼​。原因是后者成功的几率很大,而且成本极低,​代价几近于零,如此惠而不费彰显自己力量的机会,​为什么不呢?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一下道德,代价​可能自己完全承受不了,他们很清楚这一点,​于是选择性监督,选择性执法。
前几天,我在文章里贴了一张​龙纹身小婴儿的照片。立即就有人来抗议:​婴儿纹身这种图片影响不好。我当场就直接拉黑,没有一秒钟的​迟疑。​这种人只要出现第一个,就会出现第二个,很快就会出现一群。你满足他们在网上提出的一个道德要求,很快他们就会合唱起来,​监督你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字---不是他们真的关心内容,也不是他们真的关心内容的社会影响,而是他们喜欢这种用道德硬控他人的感觉,​方便又顺手,而且很有个人成就感。

​所有执行双标的人我认为都不可信,他们的话都不可听。当人们在网络上讨论「擦边」的时候,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关心性,关心心理健康,关心社会价值导向,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禁止。道德狂大多是控制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种控制狂推导出来的极限理论,因为这样甚至可以控制别人的生命。
正如一句古老的互联网箴言所说:「唯有魔法能够击败魔法」​。控制狂不止一种,有基于道德的控制狂,也有我这种​基于拉黑的控制狂。所以我常年维护数万人之众的黑名单,目的就是在我这里,除了我自己这唯一的一个控制狂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一个控制狂,​更不用说形成一群控制狂。
​我是控制狂,但也是人人所见,人人所知的控制狂。虽然有社会危害,但是因为是个人,因为完全公开,所以危害程度有限,​而且人人对此都很警觉。同时,我也知道我是控制狂,控制文章内容,控制文章插图,控制留言区内容,我知道这一点,却不用什么「为你好」、「为社会好」​的大义名分做掩饰。
至于说到我自己,我并不看所谓的「擦边」视频。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当初老师和媒体告诉过我,看这些东西会让人分心,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无法考取大学​。同时,也会让身体变得虚弱,影响发育水平,造成长不高、眼镜近视、​肥胖等等问题。更糟糕的是,它会在侵蚀我的道德,诱使我走上淫邪乃至违法犯罪的道路,过上快乐而放纵的人生,再也无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我现在正干等着我发育呢。



------



2024-12-03

网络户口

 


今天我遇见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早上我看到新闻说字节跳动的 AI 即梦升级 2.1 版本,这个版本里支持 AI 绘画可以加入准确的中文​字。也就是说,可以做中文的海报、封面​,诸如此类的东西。

我就想跑去试试,结果注册的时候​要求我用抖音 App 扫描二维码。问题是我没有下过抖音,​我就想着按照互联网传统,应该还有别的注册方式吧?果然可以用手机+短信验证。我又试了一通,成功验证,但是不允许我登录,要求我必须先去下载一个抖音。

哦豁,我上了快三十年网,第一次被注册流程给卡住了,理由也很奇怪​:我没有抖音,也就没有了字节系列产品的户口。没有户口,就不让我用。

不止是抖音,知乎也封闭了入口,​如果不登录账号的话,就看不到回答全文。我很早就卸载了知乎,结果​用密码账号登录网页都不行,依然要求我下载 APP,通过 App 来验证身份。

在古早时代的互联网,注册登录方式起码有邮件和手机两种,​后来又增加了社交网络账号授权登录。即便是在今天,我用 Discord、OpenAI这样的网站或者 App,也允许我使用多种注册和登录方式,甚至还支持 Google ID、Apple ID、FaceBook ID。所以,当我在 2024 年被网络户口阻拦时,​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当然,我知道我​是极少数人。​抖音是国民级应用,谁还没有个抖音账号呢?我没有,​而且我也不打算下载。当然当然,这样我就用不了​字节的其他服务,​那就不用好了。AI 正确绘制中文字符是个问题,​但不会永远是个问题。现在英文字符已经解决了,我使用的中文又不是什么爪哇语一类的小众语言,​AI 训练到可以识别中文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只是觉得,为了使用某个服务,就必须下载一个 App 这种事情很难理解。我不喜欢下载 App,一直到今天,我使用京东时都通过微信内部的小程序​,尽管这样会造成一些不便,京东也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我去下载它的 App。但我不过是点开买个东西的事情,我为什么要下载 App,走一遍流程,然后一个月就打开几次,每次打开前还要去找​ App 在哪里?

对了,我还有些 APP 一年才用一次:报税、车险、​居住证......我专门给它们建立了一个文件夹,叫做「一年一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年打开一次,一次只能办一件事,然后每次打开时我都会忘记密码,需要重新找回一次​,​每年也都得折腾这么一次。

有一个人下载 App,那就是完成了一个KPI,让​年度报告上好看一点。然后为了这点好看,要麻烦用户去下载、注册,专门领个互联网户口​。说实话,我并不是很理解​这里面的用意。我还一直以为互联网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用户,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呢。现在看来,​好像是怎么麻烦怎么来才对,好像是利润​必须且只能出自麻烦才对。

还好,到目前为止网上的服务没有几个是必须使用​的,​我总可以绕一下,替代一下。网络世界曾经是平的,在我这里还是可以​在那个世界的旧日余晖里有所选择。



------


2024-12-02

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迷恋天空这件事尽人皆知,我同时又是一名写作者。有时候需要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喜欢天空,但不是所有读者都喜欢。如果我不管不顾地不断发布和天空有关的内容,就有了某种强迫的意味在。
我曾经年复一年地每天发天空照片,当时我就很好奇一件事:读者中究竟有多少人也同样喜欢看天空,又有多少人其实是在默默忍受?后来,事情就变成我手机里全是天空和猫咪的照片,但是我一张都没发。
昨天的情况稍微有一点不同,我再一次拿起手机对准天空,不是因为当时天空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我想要捕捉一架飞机。当时有位朋友要飞回来,我锁定了他的航班号之后,查阅航图发现航路刚好会经过我的头顶。所以,我打算拍下他的航班经过我头顶的那一瞬间。
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飞机下降时,靠舷窗的人看着山川大地,密密麻麻的建筑,努力分辨下面是什么地方,想着此刻地面上是否有个肉眼无法分辨的人正在仰头看过来?如果有张照片,那么这就是个证据,证明的确有这样的对视存在过。而对于我来说,天空不过是天空,飞机不过是飞机,拍不拍都在两可之间。但是一旦确认是朋友正坐着的那一架飞机,整片天空都变得令人振奋。
事实证明,人只要有耐心,捕捉那一刻并不困难:

你的朋友会在某一刻,从你头顶正上方 2100 米的高度,以每小时 300 公里的速度飞驰而过,而你刚好看见。这时候的天空会变得亲切而友好,不再是一片虚空,突然有了某种真实的意义,也让生命里的这一个周日下午变得很特别。
我没想到的是,同一天的黄昏也如此特别。
傍晚时我抬起头来,看到天空正在挥发出一种粉色的光影,就像是在升腾,又像是在燃烧。从地平线上明亮的金黄,一直到中天摇曳的粉红,只一眼就把我定在了原地。我本可以选择一直站着看着,完整地观赏完这一场天空中的烟火晚会,直到天空彻底暗下来,连一秒钟都不要错过。
只是我又突然动念,想起这是 12 月 1 日,2024 年 12 月的第一天,2024 年的最后一个月。一念及此,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升起,希望这一刻的天空不止是我一个人看到,​我想把这一刻的天空分享给所有人。为什么所有人都应该看到,我没有任何理由,我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去做,不应该独占。

所以在很久之后,我又发布了一次天空​照。​苏轼曾经写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对,就是这个意思。这般颜色的天空是造物主的宝藏,也是我和你可以共同欣赏​的美好。如今我年纪大了,在面对这样的景色时,内心已经不再会有个特定人选,​迫切地希望对方同样也在这里,同样也能看到。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每一个不特定对象分享一片天空过去,美却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这就是造物的神奇和伟大。也使得渺小的短暂的我也能体现出慷慨​和热情,​还有那么一点点天真。
现在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数据:在我的所有读者中,大约有 23000 人喜欢​天空。昨天,我们共同看到了那一刻的​绚丽天光,就像是同一刻一起迈入 12 月。


------


2024-12-01

赞誉

 


赞誉,动词,意思是赞美、称扬。像是膨化食品,好吃,但是没营养,又容易上瘾。

赞誉其实没有多少价值,如果仔细想过就知道对于赞誉的喜爱源自后天培养。父母对孩子说应该这么做别人才会喜欢自己,应该那么做别人才会赞扬自己。通过这样的训练,人就会觉得他人的喜欢很重要,他人的赞誉很重要。感觉好东西都在别人那里,自己要去努力争取过来。但凡有什么人或者事,居然没有得到他人的赞誉,就好像立即失去了价值一样。

我接受过的赞誉和批评一样多,让我诚实一点来说,应该是后者要更多一些。当一个人同时面对赞誉和批评的时候,大脑很容易短路。因为这给我的感觉是同时有两批不同的人冲到我面前,一小半人不断亲吻我的一边脸,一大半人不断抽我的另外一边脸。站在我的角度上,很容易把两者都否定掉。如果我相信那些赞誉,那么我势必要同时相信那些批评,这样脸就会肿得厉害。如果我要否定那些批评,那我势必要同时否定掉那些赞誉,否则我自己的内在标准就会崩溃。为了自身利益考虑,最佳的处理方案就是一概都不相信。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它形成了我对赞誉最早的怀疑。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在一个吊车尾的班级,班主任老师又是个刚刚毕业没多久的成都妹子,理想主义者,她的爱和恨都同样强烈。她对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小孩子的事情你是知道的,未必愿意领情,也未必因为受到关爱就会有什么改变。有一天我们犯了什么事,直接把她给搞崩溃了。我记得那时一个下午的自习课,班主任冲进教室就开始数落我们。不是那种有事说事,而是一种情绪发泄,把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们干的混蛋事都拿出来顺流直下痛骂一遍。

我坐在前排,听着她用最高分贝的声音嚷嚷了半小时都没有停嘴,就感觉自己头疼欲裂。这时候她又转身指着黑板,问谁是值日生,为什么下课那么久了都没有人擦黑板,上面依然是大家乱涂乱画的字迹?那天有值日生,但是估计被班主任的气势震慑住心神,缩在角落里不敢说话。我听得实在头疼,觉得这又不是多大的事情,至于那么没完没了地骂么?于是我鬼使神差地站起来,进过她的身边,抓起一块黑板擦一下一下把黑板给擦干净了。当时所有人都很愕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班主任看着我擦完黑板,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突然很不好意思地捂着嘴笑了起来。她笑起来,全班如释重负地也笑了起来,一场风波消散无形。

事后的班会上我得到了表扬,认为我用于承担责任,视班级如家,有集体荣誉感。同学们估计对此并不认同,但也感激我当时帮大家解除了苦难,所以也赞扬我。而我自己很清楚,这些赞誉和我的行动之间没有一毛钱关系,我就是单纯被班主任嚷嚷得脑仁疼,想去擦干净黑板让她消停一会儿。而同学们又实在没种,没一个敢站出来,那就只能是我自己去了。但是这些话我并不能说,说了肯定又要经历半小时以上的暴风骤雨。总之,后来我受到任何表扬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一幕,在内心里盘算一番,自己究竟是因为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是因为他人的误解而得到了这些赞誉?大多数时候,赞誉都源自误解,所以保持谦虚的沉默就好,张嘴就是麻烦。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赞誉本身也是一种控制人的手段。父母赞美自己家的小朋友,无非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宝宝自己用勺子吃饭没什么了不起,独自在自己的卧房睡觉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大惊小怪地赞誉之后,仿佛就变成了某种英雄行为。等孩子长大之后,走入社会也会面临一样的事情。别人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时,就像巴普洛夫摇动铃铛一样,给出一连串赞美,于是在条件反射之下,人就起身去执行了。领导、同事、情人都精通这套法术,他们并不像父母,父母那么夸张地赞美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省心省力省事,本质上还是为了自己。在成人世界里,发自真心的赞美很少见,更多时候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美都是柔性的绳索。如果一个人非常在于他人的言辞,那就相当于把自己的鼻子伸出去,任由他人在上面打个眼,挂上环,然后穿过绳索,可以被牵着前往南北西东。

可是,我们自己应该如何看待行动呢?是去思考行动本身,还是思考行动带来的评价?像我现在这么问,估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前者。但是在真实生活中,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后者。行动的价值高低等于行动被赞誉可能性的高低,这样还谈什么自我坚持和挫败教育呢?在生活中,赢得他人的赞誉并不困难,尤其是赢得那些批发的赞誉更是简单。但如果我们把生活视为一场试炼,那么真正考验人,同时也是让人提升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无人支持,无人喝彩甚至是无人陪伴的时刻。在那样的时刻,一个人需要用行动和相应的事物独处,无法预先知道结果,周围的人甚至还会反对自己。你熬过去了,无论成功与否,你就能得到一堆默会知识,可以用在其他的攻坚时刻。

相比较而言,赞誉的效果可能是负面的。在我写作的这些年里,听到最多的赞誉之词都是这样的:你那篇《XXXX》写得很好,我非常喜欢,你为什么不继续写了?同样的,这样赞誉之词也可以用相反的方法表达出来:你这篇《XXXX》我很不喜欢,我喜欢你以前写的,那种文章才是真有水平,我们读者看了才是真有收获。类似这样的表达,就是赞誉负面作用的集大成者:赞誉和我的真实创作思路没关系,赞誉关系不成立;想要用赞誉逼我就范,为他提供他喜欢的文章类型,想要控制我的行为;试图中止我的个人变化和探索,让我不再为了创新而写作,而是为了赞誉而写作,扰乱我的出发点。所以无论是这种赞誉,还是它的反面,我都一概不接受。不是因为傲慢,而是因为它会让人偏离轨道。

想要做到对赞美和毁谤都完全无动于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人们更多时候会在意他人的毁谤,为此而感到苦恼和纠结,到处寻找解决的方法。我认为问题并不在毁谤和毁谤后面的恶意,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先从赞誉入手,想办法拒绝赞誉的诱惑,让自己的心神回到事情本身上来,回到自己原初的想法上来,把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降低到最低,这样才谈得上认真思考,也才能谈到有目的的行动。如果一个人放不下对赞誉的贪爱,那么他也永远无法摆脱毁谤的伤害。

心就是一块黑板,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是别人用粉笔在上面乱涂乱画。但凡你想要在上面认认真真写点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拿起黑板擦,把它们同样擦干净,一点不留。

---发表在得到 App​《成年人修炼手册 2》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