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报告:AI 目前和人类工作之间的关系
像这样开启新一年
2025-02-11
给陈桐玥同学的回信
2025-02-10
连更四年
不存在因为熟练和经验而产生某种完美境界的可能,文字可以汩汩流出,永无枯竭之时。写不下去的时刻必然到来。区别在于,写不下去这件事也是一种重复训练,从中也可以获得经验。于是,人可以卡在那里半天不动,心却不会因此而受苦。而心既然不会为此而受苦,它就有力量继续运转,去构思可能的文章主题。前些年我还会利用写作技巧敷衍一篇文章,认为读者反正也看不出来内在的枯竭。现在我连技巧都不愿意动用,因为我拥有一种另类的信心---相信卡文是一种必然现象,与此同时相信突破卡文更是一种必然结果,就像是吃饭前得等着上菜,一种生活日常。
然后运气也很重要。
在 24-25 年度的连更中,我不是没生过病,不是没遭遇宿醉,也不是寸步不离待在家里。所有这些都发生过,但是我很幸运,没有病到起不了身,没有醉到写不了字,即便是外出的时候,也能请朋友等我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我在极限状态下完成本日更新,然后大家再出宾馆去吃饭或者玩耍---多少能挤出一点时间,而且在这一点时间内刚好能够完成,无暇去想什么灵感,什么触动,而是靠本能去推动完成。奇妙的是,我发现完全不去想的时候,反而写得最快。
从正面来讲,我很幸运地遇见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不用像传统文人一样到了某一个阶段只能重复讲述从前,重复分享即有经验。遇见 AI 是一种幸运,遇见音响和音乐是一种幸运,甚至遇见 1688 学着在上面配眼镜也是一种幸运。同样的,提供给我服务器、电脑和 Ai 资讯的朋友是我的幸运,赠送我音响系统教我欣赏古典音乐的朋友也是我的幸运,定期邀约我品尝新酒聊天在树下度过一个个漫长午后的朋友还是我的幸运。
于是我身遭始终存在着一个学习的环境,其中总是有许多值得学习研究乃至掌握的新鲜事,又因此这些事情而让我遇见新的人,促成新的事情发生。所有这些人和事加在一起,即便每日更新也不至于让我匮乏。我不需要作家的灵感,我也不需要所谓艺术家的敏感,我只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事物出现在我的面前就行,无论这种事情是新近出现的 Ai 技术,还是存在已久的音响系统,又或者仅只是一个白瓷盖碗,几枚酸涩的滇橄榄。
我有那样一颗好奇的心,又有这样的幸运,那么我就能快乐地玩耍下去。然后通过文章,在读者那里激发同样的好奇心,带他们去找寻同样的乐趣。所以,有时候一天只更新一篇是不够的,会有第二篇,第三篇。后面几篇的篇目其实都是一个:《嗨,你赶紧来看看这个》。
不止一个人一次问过我:「你都写成这样了,为什么不试着写写小说?小说才可能成为传世的作品」。现在答案已经出现了---那不是我想要的玩法。我不是那种用文字建造一栋房子,一座迷宫,一处城堡,然后带着读者进去参观的人,我不热爱营造和导游工作。我是那种在山顶草坪上和读者一起玩耍的人,我要我看到的流云他们同样看到,我要我感受到的日光他们同样感受到---我负责喊一声,指一下。对于我而言,重点是大家的生命在同一时空里共同经历,同步流逝,直到我的世代悉数隐没在时光的长流之中。
没有丰碑就没有丰碑,没有传世那就不去传世,没有存在过的痕迹不等于从未存在,全然拥有这一刻就很好,感受到此刻变化就很好。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心外再无世界。
现在,第五年从这一篇开始了。
2025-02-09
抄无可抄
近来又有读者向我倾诉自己遭受抄袭之苦,以前更多是写作者,如今则是软件独立开发者,而做视频的目前一个都没有。
关于抄袭的问题,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大家听得进去就听听,听不进去就当听个故事好了。以前我很在意他人抄袭我的文章,尤其是有些人直接同步我的博客或者公众号,我写一篇立即搬运过去一篇,让我非常上火。
现在我不在意了,也没有那么多人再干这种事。事实上,我追踪过这种同步搬运的账号,没有一个最终能坚持下来。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件尤为古怪的事情:无论是搬运我的文章,还是发文讨论我或者我的文章,都不能获得流量。但是在我这里可以,哪怕留个言都会有很多人看。
我自己对此的理解解释起来稍微有一点复杂,简单说就是文章随人。复杂一点展开说,就是一个人的持续创作,持续存在,会吸引一批因人而来的读者或者追随者。也就是说,创作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重点不在于我写了什么,而在于我更新这个动作,乃至于人们反复前来仅仅因为我就是我。于是,在别处有我的内容其实不重要,讨论我的内容也不重要,读者要去我正在真实活动的处所。
正在为抄袭所苦,为摘桃子所苦的读者朋友们,可以琢磨一下上面这段话。
如果读到这里都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我想继续再深入一些。其实,一篇文章也好,一个 App 也好,一个工作项目也罢,它们本身不重要,甚至都不是你的真正目标。它们是什么?是一种介质。介质用来干什么?用来连接两头。一篇文章利用文字为介质,在你和读者之间建立连接,他们不是读文字读文笔,而是通过文字了解你这个人,阅读你的脾气性格你的头脑思考乃至于是你这个人的灵魂---你最终是以你的内在而吸引到读者,文字是个中介而已。
App 是你和用户建立连接的介质,他们喜欢的是你这个人帮他们解决需求的方式和审美,其实还是你本人。工作项目是你和合作者建立连接的介质,他们喜欢的是你的能力,你的靠谱程度,和你共同协作时候感觉到的踏实安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力量感和现实掌控感,其实喜欢的还是你这个人。为什么经常有读者宣称,通过阅读感觉到作者是自己「老朋友」,一直在和自己对话?为什么他们不说反复阅读某一篇文章,感觉文章是自己的「老朋友」?
如果上面这些话你也可以接受,那么现在请容许我反过来说一下:
如果你写了一篇得意的文章,然后你担忧或者愤恨别人的抄袭,那么这就意味着你认为自己的文章一旦被别人拿了去,别人就可以和读者建立连接。一个人可以,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去建立。既然是人人都可以的事情,那么你就创造了一个万能插头。万能插头没什么意义,人人都可以建立的连接是非常浅表的连接,也自然很容易会断开,所以你这篇文章本身价值极有限。你此时担忧或者愤恨不解决问题,你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改进你的写作,和特定的读者群体建立起深厚的连接。这样一来,抄袭就变得毫无意义。
获得一个忠实读者/用户/合作者胜过 1000 个鼓掌的路过客,累积忠实读者/用户/合作者最终会形成事业,你的创造和付出会形成质变---这句话你能接受么?能接受的话,关于抄袭造成的困扰问题我就已经回答完毕了。
这里还需要额外说一件事:不要把点子当做是创造。
以前我写博客的时候,经常一天更新 3、4 篇。往往是有个什么想法我就写几百字,然后随手扔到博客上去发表。有人看了就劝我,说是你不能那么轻易地公开这些想法,这些灵感,会被别人抄了去,作为启发和借鉴写成文章,那么你就亏了。
我没有听,然后一直写到了今天。为什么?因为我从来不认为点子和创造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每天我有一万个念头,为什么这一万个念头没有变成一万篇文章呢?那为什么别人看了其中一两个,就能写出一篇文章来?因为我的积累并不够,别人的积累已经满足,只差一个契机就可以完成创作。所以,我不认为那个点子就是一个作品,我也不认为别人那么做就是抄袭。
对于我而言,看到别人用我的一个想法完成了一篇文章反而会感到很高兴。高兴在哪里呢?高兴在我有一天能产生一万个念头的能力,而这一万个念头里包含了许多可以成就一篇文章的起点---拥有这个能力才是重要的,别人拿去用了则没那么重要。
而用一个点子撑起来的一篇文章,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本身就是容易被克隆和抄袭的,因为深度有限。而真正的创造物则不会,因为创造者想得足够深,足够多,足够细,它之所以能够顺利运转不是因为表面上看到的形式。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说,那就是介质不重要,介质能否准确传达用意,并且为对象所接受才重要。
互联网上面的这种事情太多了。ins 很好,有多少家抄 ins的,像素级复制,最后为什么没起来呢?我认为是因为展示自我,炫耀生活这一层用意并不能通过克隆品体现出来。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又有多少家试图复制淘宝商城的?结果又如何呢?
点子很难撑起一个大东西,更别说有生命力的大东西了。看起来有用的点子其实没什么用,看起来直接解决了某个需求的点子也没有用,有洞察力的点子创造出需求来的点子才有价值,它几乎和成功执行出来一样重要。
所以,最后我还有一个很怪异的结论,你再看看能不能理解:能够被抄袭,抄袭也能产生等同效果,说明你创造的东西本身不够好,并不具有真实的价值和真实的生命力。如果可能的话,首先应该追求创造的快乐,然后是不断深度打磨创造物,打磨到让人抄无可抄。在写作这个单一领域内,这意味着你成为了完全的你自己,于是让所有的模仿大赛变得毫无存在的必要。
我希望我说清楚了自己的想法,也希望有人能忍住愤怒看到这一句---歹人总是存在的,环境总是难于改变的,但是你成为你自己这件事只和你自己有关,甚至仅仅只是需要诚实和勇气,于是没有人能夺走你创造的快乐。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