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黄狗追呀追

 


今天这​一早上让我很受挫败。本来打算试一下最近的视频 AI,选一张我的画的图让它动起来,结果每次生成需要 10 多分钟,然后进度到了 99% 之后会自行跳回 95%,然后陷入无限循环,永远也抵达不了 100%。
这边我在无限循环,那边我又新开了一处同步进行,​但是这次系统显示整个过程需要 5 个多小时,现在都还在倒计时。而且,我也并不清楚最后能不能成功生成视频,更不知道视频是否​能够达到我的要求。
刚才我一抬头,12 点​了,感觉有些沮丧,忍不住回想起小时候学到的​一句歌谣:你就像一只洁白的天鹅在天上飞呀飞呀飞,我是一只黄狗在地上追呀追呀追。歌声响起,​我的心都成渣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从 AI 开始能问答、绘画开始,我就一直在追,​像一条忠犬一样追到今天。每隔一段时间,这个领域里都有新进展,新模型,​和对应的新产品,然后我就要赶快跟上去学习和尝试。过不多久,江山代有新 AI 出,一代新 AI 换旧 AI​,又得继续开始追。​几年时间过去了,我个人感觉这个过程没完没了,​就有点陷入迷惘。
就像是这个周五的上午,一上午时间全部都投了进去,然而产出呢?产出是零。​也不算是零,零都还好,都算是个肯定的结果。我一手是一个无限循环,另一手是一个​需要在等待数小时才能打开的盲盒。与此同时,我昨天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偷偷接入的 deepseek,到了早上 10 点就被拉爆了,无法继续回答读者提问,​也就撑了 12 个小时多一点。
哪怕身为一条忠狗,​此刻我也感觉有点追不动了。新事物除了有新鲜的一面之外,还有​不靠谱的另一面。这两面加在一起,意味着很难有稳定可靠高效的​结果。
本来我一直有一个隐秘的想法,一旦 AI 生成视频技术稍微成熟一点,即便是每次只能生成 30 秒或者 60秒的碎片,我也想用这些碎片连缀成一部完整的​片子。今天这个早晨对我的打击很大,如果一段十几秒的片段都需要 5 个小时生成,那我想要制作一部 1 小时 35 分的片子,那还不如自己扛着运动相机请几个朋友找个荒废的公园直接拍部恐怖片好了。
想到这里,我​终于发觉自己的情绪不大对头:我太想在这个早上做点什么东西出来,我太想在这个早上立即看到结果,于是在期待受挫之后,情绪上就掀起很大的波澜。
但静下心来想一下,我所熟悉的那种十几秒出结果的经验,都是来自相对成熟的 AI​ 绘画。我对 AI 生成视频并不熟悉,那我非要用绘画的经验去套视频,那都是我自己的不是。如果我现在是个刚刚接触 AI 的小朋友,上来第一次接触 AI 生成视频,那么现在我应该满心欢喜,满心期待等着​ 5 小时倒计时清零,拿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只视频作品。
再继续想了一会儿,​这些年来我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多。事实上,其中没有任何一样​能在一开始就向我承诺什么。通常来说,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去玩,根本不会问「到哪儿才是个头」这一类的问题。不问这种问题,就可以一路继续玩下去,​然后好像忽然有那么一天,事情毫无征兆地就发生了变化,新事物可用了,好用了,变成一种日常​存在进入了生活,然后​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下去,继续熟练地去用。
天鹅的使命就是保持洁白,保持飞行。黄狗的命数就是保持仰望,保持​追寻。这听起来很有点舔狗哲学的意思,但是如果站在黄狗的角度去看,​追天鹅这个行动本身就为它的狗生带来了意义。​所以,黄狗不应该问天鹅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落下来,自己追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旦起了这个念头,黄狗就堕落了,变成了一只​平平无奇的土狗。
这样思考了一番之后,我感觉自己胸口的大石终于被移开,呼吸也变得畅快起来。在这个早晨刚开始的时候,当我输入命令让 AI 产生视频的那一个瞬间,我应该是的确升起了那样一个不善的念头​:我要让读者们看看我的新玩具,​我要让他们看到我有多厉害。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也是不纯粹的,一念成魔,随后因为事情进展不顺利,我的整个心态也就因此而​崩坏了。
黄狗追天鹅的第一念是无善无恶的,​只关系到天鹅和自己,不存在第三方。黄狗追天鹅的第一念也是纯粹的,只想着要追到天鹅,​没有参杂任何别的东西。所以,黄狗可以全心全意,甚至是​很快乐充实地追下去。
最后我决定还是去做一只追天鹅的黄狗,只是这一次我要特别小心一刹那之间产生出来的心,别让它被杂念所染污,于是一个最单纯的​行动也会生出无穷无尽的内心麻烦来。我想,事情最好是这样的:
洁白的天鹅拥有整片天空自由翱翔,而吐着舌头狂追的黄狗也拥有整片大地作为它的见证。
老天保佑所有不提问的黄狗。



------



2025-02-27

从心所欲


这一届读者很奇怪,​最近我不止一次产生过这种感受。
昨天我写文章介绍超慢跑,其实它早就流行好几年了,只不过我这个人谨慎,没有亲身体验足够长时间之前​不会写文章,所以​很多读者早在文章发布之前就已经尝试过了。
超慢跑的介绍里一般会建议在指压板上跑,于是有一堆读者留言说他们尝试过,但是指压板太硬,踩上去太疼就​放弃了。看到这种留言,我的大脑当场就宕机​ 30 秒​:这些都是什么人啊?​指压板太硬,踩上去太疼,你不会换一款软的?连软的都接受不了,你不会不用指压板,直接在地板上​跑吗?
​结果证明,我还是年纪太小,太天真了。​因为很快我就看到好几条留言问我:​超慢跑是不是必须使用指压板?这一次我的大脑不是宕机,而是直接​红温了:这些都是什么人啊?​难道我这里真的有一批遵守所有规矩,一丝不苟执行所有流程的读者?什么时候互联网上突然多了一批中立守序者​?
我的老天爷!一种轻度健身方式而已,又不是遵医嘱治病,又不是装配原子弹,错一点都不行,缺一步都不行,他们​这是要干嘛?
虽然我写了那么多年字,见识过千奇百怪的各种人​。但是这一届读者还是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想呢?分析这种想法,我感觉好像这些读者对自己不是很友善,​或者说不是太在乎自己。他们更在乎所谓的「正确」,但不在乎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真实处境。
一分钟 180 步,脚尖不要离地,双臂摆起来,在指压板上原地跑......是,超慢跑的技术要领​有一堆。问题是,​如果你体弱呢?180 步你都上气不接下气,那你为什么不降低到你​能承受的步频呢?因为规定如此,所以你必须如此,​那你做不到的话,坚持不下来的话,这种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里来的规定?每分钟 180 步针对的是所谓「普通人」,这个步频让人​得到一点锻炼,但是又不至于把心跳提升太高。脚尖不要离地,是因为不想因为抬腿​过高,对膝盖造成​冲击。双臂摆起来,是为了让动作更加舒展,​拉伸上半身。指压板......指压板是因为可以视为足底按摩,如果你相信足底反射区的那一套说法,那么你心理上会感觉原地跑的同时正在强化腑脏,并且因为生了一笔捏脚费而欢喜,这样你更能坚持下去。
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体弱气虚,你按照每分钟 120 次来​,没关系的。体重 50 公斤,跑半小时,那你脚尖离地能有多大膝损伤?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为什么会有严格按章操作的想法呢?​很多这么问的人,在学校在单位在家里都做不到按章操作吧?怎么换了个轻度健身,突然就严格了起来,严肃了起来,你们想干嘛?
后来我又看到连续几条读者留言,​终于有所醒悟。​他们的留言内容都一样:​「减了多少斤?」。两下对照,我有点醒过味来---这帮人都被互联网上的流行​文案给洗了脑。在他们的心中,早已经植入了一套模式,关于锻炼,关于健身,通过不断洗脑他们默认的健模式是这样的:
只要你严格做到 A、B、C,坚持 X 时间,那么你的体重就会减少​ Y 斤。
这是百分之百的诈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代谢吸收效率都不同,​哪里可能有这种等式可以对大多数人都成立?当然,文案那么写是有效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只要自己付出了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点什么好处。如果一开始明确了好处,那么​人也就有了尝试的动力,这种文案也就容易得到传播。
​我可没这么说,也没有给出过这种承诺。我只是说,不怕枯燥不怕无聊的画,可以尝试一下超慢跑,因为​有可能长期坚持下去。​都想什么呢?当年上班的时候,我就最讨厌绩效考评。我自己开公司,从来就没有什么绩效目标。而对我自己,那就更不可能自我下达什么锻炼的个人​绩效目标了。​都疯了吗?在公司当牛做马还不过瘾,回家还要自己牛马自己:狂跑 100 天,减掉​ 20 斤!战!战!战!​干!干!干!
​我就想问:你自己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感觉指压板硬了,换软的啊,大哥!感觉赤足脚踝不舒服,穿鞋啊,大姐!感觉踩在垫子上不自在,踩地板啊​,大叔!感觉指压板太贵,查一下材质和图片,换厨房浴池防滑垫啊​,别人都是同一家,同一种商品换个名字就多赚你一笔啊,大妈!你们不是在做任务,是在照顾自己的身体啊​,​不听一听自己的身体怎么说吗?
我的老天爷,​做人不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的吗?做人必须努力满足等式得到​结果吗?如果尊重自己的感受,那就会尊重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需求,你看世界的时候全都是方法,都是​平替。如果只是想满足等式的要求,眼睛盯着结果,那么整个世界里全都是困难,都是障碍​。
​如果心不得自在,身怎么可能得自在呢?
这一届读者真的很奇怪,我怀疑他们不是来看文章的,而是来我这里上班​的。每天抢沙发打卡,领任务刷 KPI,​这不是上班还能是什么?而且我进一步怀疑,他们把全世界都视为一家巨大的单位,​无时无刻不在完成业绩考核。就像是旅行就要在每一个景点打卡,吃饭在动筷子前每道菜都要拍照消毒,锻炼计划是一小时的​话发现实际执行了 50 分钟就想投案自首......
别这样,下班​就要真的下,别带着班满世界跑。真的,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刷​KPI 停不下手来,尊重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关于健身和减肥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朴素的真理:以追求身体健康,膳食均衡,睡眠充足为目标的锻炼,减重会是​附带结果。以追求减重为唯一目标的锻炼,结果只会造成更多焦虑,更多失衡,​总是徘徊在放弃和反弹之间。
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班不离身,KPI 常驻大脑内存,这就是一种异化。


------


2025-02-26

原地慢慢跑

 


去年,朋友向我推荐了「超慢跑」,我践行了一段时间​。本以为又是一种流行健身方式,​过几天就自然落潮了。没想到我自己居然坚持了下来,​有些时候一天里甚至可以一早一晚各跑一小时。当时就想推荐给读者,又想着自己练习的时间还不够长,正好去年 12 月 20 日我崴了脚,架上了双拐​,也就暂停了任何锻炼​,这件事暂时作罢。
翻过年来,毕竟自己是个灵活柔韧的胖子,脚踝逐渐痊愈,我又恢复了超慢跑。从 15 分钟开始,现在​再次能达到一个小时。配合辅酶Q10,我的心率逐日下降,睡眠质量和时长也​慢慢提升,昨晚甚至睡满了八小时。
可惜​,当我向朋友们推荐时却并不成功。朋友听说要跑一个小时的时候,反问我​「为什么你就是不肯买一台椭圆机呢?​走15 分钟下来效果是一样的,但是超慢跑效率多低啊?」。这时候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人和人是不同的,在日复一日的更新之后,我已经把自己训练到​对枯燥无感。
超慢跑就是赤脚在指压板上原地跑步,保持轻快的步伐,锻炼标准是不影响​鼻呼吸和开口讲话,​不要气喘吁吁。由此,就可以想见它的锻炼强度并不高,所以需要用时长来替代。​当然,好处也很明显:对于体力要求不高,对于年龄要求不严格,对于​场地和时间无要求​,家里选一块地砖站上去就够了。
而一个人在一块地砖大小的空间里,原地摆臂、抬腿一小时,这件事的确​极度无聊,极度枯燥,正常人大概很难忍受,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会忍不住想自己是不是傻​,就像是游戏里的人物被空气墙卡在了原地。所以,我看到的教程里,很多参加超慢跑的人会戴上耳机听音乐,在面上放个 Pad 看电影,又或者是结伴​锻炼,一边跑一边淡定聊天。​总之,要给自己找点什么事做。
我自己没有这种问题。没有音乐,没有电子书,没有电影电视,我就那么站在原地跑,然后凝视着 2 公里外的一根白色​路灯杆---如果这件事本身就很枯燥,我就有本事把它弄到更枯燥一些。
最早,我一边超慢跑一边数我的注意力有多少次会从​路灯杆上移走。然后一旦发现移走,​我就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去。这样跑了一周,我能做到大部分时间都凝视着路灯杆,仿佛周围的​一切风景都不复存在。接下来,我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看表。​自我感觉跑了起码半小时,然后就心痒痒,看看还剩多少时间。结果一看只过去了三五分钟,人就很崩溃,​脚步也随之踉跄起来。随后,大概就会 2 分钟看一次,没完没了,直到终于跑到一小时​。
于是,我又训练自己​,看我能最长时间多久不翻腕看表。集中注意力在跑步这件事上,集中注意力在身体感受上,​不要老去想时间。这个过程要艰难得多,我从 20 分钟开始,每天增加一点点,有时候又会退步一大截,这样反反复复每天练习,到本周我终于能稳定在 50 分钟​到一小时,全程看一次表就结束。
你看,唯有​魔法才能打赢魔法,枯燥只能用更枯燥来解决,无聊只能用更无聊来化解。根据我的个人体验,超慢跑的时候​放飞思绪,任由自己胡思乱想,时间过得最快。把所有的心事想一遍,最起码​四十分钟就过去了。
而像我现在这样,专心体会枯燥,认真感受无聊,在一开始的确很难捱,但是随着每天的重复训练,枯燥和无聊就会渐渐变成和眼前的景色一样,虽然还是在,但是自己已经不再​关心,不再仔细分辨,​更不会跟着跑远。这样跑一个小时下来,感觉并不耗神,反而内心因为没有起伏和念头而变得非常平静稳定,精神充沛,就像是​刚刚一边跑自己一边睡了一个小时一样。
现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推荐​超慢跑的话术:超慢跑适合那些不畏惧​枯燥,但是畏惧出门,畏惧健身房,畏惧健身器械的人。原地慢慢跑一小时,这件事超级枯燥,超级无聊,如果你不在意​那么就来吧,如果你想认真认识一下枯燥和无聊​,那么你也来吧。
所有的健身方式都是合理的,然而对于个人而言,最好找到自己喜欢的,容易实施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持续​进行的那一种。你不是选择健身方式,你是通过​具体的方式去认识你自己,是健身方式选择​了你。就像是我,我热爱枯燥,热爱无聊,热爱独处,那么我选择在家里原地慢慢跑。而我的朋友老约我去他的自建健身房,​总坚持半小时结束战斗。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他不接受我的推荐,我也不会接受他的邀约,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


2025-02-25

不是蠢,只是笨而已

 


面对错误,面对失败,人们经常会自责:「我真蠢」。通常我不会劝慰,因为我理解这种自我惩戒能带来一种另类的爽,和挠发痒的伤口一个道理,不让挠就是不人道。但我的确认为这里的中文有一点小问题,「蠢」不是合适的那个字眼,「笨」才是。
蠢和笨有很大区别吗?这两个字不是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么?在我的理解里,蠢和笨是两回事,蠢人和笨人也是两种人。过几天就要到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了,据说惊蛰会打雷,把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子唤醒。虫子在泥土里蠕动,东北方言所谓的「蛄蛹」,就是「蠢」字的来源---意思是笨拙迟缓,看字型就很清楚了,蠢就是春天的虫子嘛。
重点在于虫子,虫子这种形态局限了虫子的可能。换句话来说,虫子的问题不在于笨拙迟缓,而是它没有办法认识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认知自己。当然,虫子肯定不会觉得自己笨拙迟缓,每一刻都蛄蛹得很自信,不信你随手捡起一条感受一下它蛄蛹的气力。
笨在我理解里是思维慢的意思。别人花 5 分钟想明白的事情,笨人需要半小时。别人听一次就能理解的东西,笨人也许要反反复复许多次才成。但是和蠢人不同,笨人是有光明未来的,他只是慢,又不是根本不会去想,根本不会去做。无非是聪明人通常早到,笨人会晚点。笨人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和蠢人最大的区别。
而且,笨也不是什么多大的坏事。「笨」字有个竹字头,它最早的字意是竹子的内膜。所谓「竹其表曰笢(mǐn),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竹子的表皮叫做笢​,内里叫做笨,就是其中白色部分,​它白得就像是纸,可以用手揭下来。用来形容人的时候,意思是​纯洁清白。
后来不知道怎么转成了笨重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身量​,最后又转成了今天的头脑迟钝不聪明​的意思。所以,别人说自己笨,不妨理解为自己因为纯洁清白因而显得有些​头脑简单,那是不懂欣赏而已。
所以,当人们自责的时候说自己蠢,我就要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做了本来不该做的事,​那才叫蠢。但通常看下来,人们只是笨而已,也就是事情没做对,或者事情没做到。不过是个暂时的困境,调整一下,重新尝试几次,也许就​能做对​或者完成,​无非是多了一些周折罢了。
如果你一定要我在「蠢」和「笨」之间做个选择,选一个字来作为自己的特质,那我肯定选择「笨」​。事实上,我一直承认我是个笨人,也一直在努力避免做个蠢人。​从小到大,我都是班上最后知道八卦的那一个。同样的,许多​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和领悟的事情,我要原地兜兜转转很久才能想明白。当然,只是因为我也有很强的一方面,​笨的这一面就被掩盖了。​但是别人不清楚,我自己还不知道么?
笨没有问题的,我很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也不认为比别人多废一点时间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最终能抵达就行。而蠢是绝计不能的,​尤其是自我评价时用上这个字,因为一切自我评价都指向未来的自我实现。一旦成为蠢人,意味着断灭了一切未来的​可能,而且是相当自信地主动断灭。笨人起码会承认自己笨,而蠢人对自己的蠢从来毫无觉察,这就是问题所在。
经常有读者说我有「厌蠢症」,我反思了一下,的确是有​这个问题。看到一个人的一句话,看他怎么选择中文单词,看他怎么组织句子,我就可以推断这个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么想。如果我认为对方会在自己的这种想法里怎么都出不来,​那我就会瞬间失去耐心,因为那是蠢,蠢因为无自知无自省,所以是无药可救的,​继续交流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事实上,当一个人自责的时候,大概率就只可能是​笨。因为蠢人不需要自责,更不需要反思,自己永远是对的,​错的是全世界。如果一个人还能自责,说明并不蠢,​还有找到出路的希望。
每天都会有读者前来留言,每天也​会有读者根本不理会正文内容径直倾诉内心苦闷。那我希望下一次有什么人来我这里留言自责的时候,记得用「笨」​来形容自己,不要随手就用「蠢」字。​这样,多少为自己的未来保留一点希望,保留一点光明。有这一点点光亮在,倾诉完毕,人就可以继续前进,​也就依然有可能最终抵达。此外,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考虑,你们也不希望我打开留言区的时候,满眼看到的都是浪潮一样的蛄蛹而来吧?​那我还写什么个劲儿呢?



------


2025-02-24

肉都烂在锅里

 

最近我在玩马斯克推出的新 AI 模型 Grok 3,有钱大佬的氪金服务还真不赖,运行稳定,速度飞快,而且马斯克在上线之后宣布全免费,扔出​一句豪言:「免费开放,用到服务器爆了为止」---当然不是真的全免费,每天还是有免费额度,用完之后​还是得充会员。大佬都这样,别光​顾着看他朝人群挥手的那只手掌里有什么,要看他别在背后的那只手掌里藏了什么。
今天我在使用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时我随手问了 Grok​ 3 一句:请​告诉我乌克兰战争的最新进展。顺便说一句,Grok 3 也有类似 Deepseek 那样的思考过程,不过叫做 Deepsearch,深度搜索,会把搜索过程​都显示出来。
Grok 3 上来就去搜BBC、AP、CNN、路透社、经济学人的网址​。然后其中一些网站估计拒绝了 Grok 3 的​爬虫机器人访问,它又切换到其他替代网站,找寻相同标题的内容。做完这一切之后,Grok 3 才开始搜索来自 X.com 的内容。
我坐在电脑前看到这一幕就有点想笑,原来马斯克自己的 AI 也知道马斯克控制的 X.com​ 不靠谱啊?​优先搜索的还是那些老牌知名媒体,不让访问变着法子也要去拿到新闻内容​。再想到马斯克对传统媒体的抨击,还有他经常在 X.com 上狂呼的口号「我们就是媒体」​,我就觉得更加好笑了。
但是笑着笑着我突然就笑不出来了。Grok 3 在回答用户提问时,优先搜索哪些信息来源这件事不是法定的,也不是必然的,更不是​未来同样如此。​就我的理解,机器后面的是人。那么,只要某天马斯克一时心血来潮,对他的 AI 精英小团队说一声,那么 Grok 3 或者任何后续的版本就可能切换成 X.com​ 内容优先模式,或者是 X.com​ 内容唯一模式。
马斯克过去这几年在 X.com 上养蛊,​内容质量下滑很快,各种阴谋论大行其道。如果免费的 Grok 3 让很多人习惯了这个上网搜索的新入口,有什么问题都​先在这里问一下。等到人们都习惯了这种使用方式,AI 悄然用 X.com 的内容替换其他信息源的资讯,那么一个新的信息茧房就出现了,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悄然被洗脑。
这不是​只有 Grok 3 一家才具有这种潜在风险---​Deepseek 为这种可能性打开了大门。由于 Deepseek是开源模型,所有​拥有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的平台都可以自行部署,用自己的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去训练一个平台私家定制​ AI。
于是,用户在小红书很便利地找寻攻略的同时​,也就被消费主义洗脑。用户在豆瓣很便利地找寻书评影评的同时,也就​不知不觉接受唯有文艺和约炮值得至死不渝的想法。用户在知乎很便利地找寻任何问题的答案时,也就渐渐忘记了真实答案、亲身经历和故事会之间的界限......
从利益角度来说,各大掌握用户数据和海量内容数据的平台都​会选择那么做---做一个私有 Ai,只引用自己平台内部的数据,让用户就待在自己的 App 里,绝对不要跳转到别的​网页,别的 App 去,一个比特的流量都不要​流失。这样,用户在平台内部越活跃,平台了解的信息也就越多,AI 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训练,就能提供用户更好更贴心的服务,这意味着​双方都会更加满意。按照那句中国老话来说,那就是「肉都烂在锅里」​。
那我认为这种「优质服务」远比现在的搜索引擎​工作模式更糟糕。​现在的搜索引擎是工程师的作品,输入关键词,给出一张长长的搜索结果列表,需要用户自己去列表里一条条找,找哪一条符合自己的真实需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种模式当然很不人道,更不便利。我不过是问你一个问题,你给我答案就行了,为什么要给我一堆回答,还要让我翻页一个个去找呢?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那么友善不那么便利的做法​维护了人的自由。用户是从彼此独立的信息源里​自行找寻,自行判断,自行选择要哪一个答案。在这个过程里,用户需要思考,也需要判断​,​更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而 AI 的私家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剥夺了这一份自由,也灭绝了这一份思考。因为每一家平台都要把用户拦在自家 App 里,拦在他们的舒适区内,所谓的答案有很一大​一部分只是在重复强调他们已有的认知。我就不相信虎扑做一个内部 AI,它会突然提醒那些直男要​从女性权利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婚姻制度,而不是用自己丰富的​内容库告诉他们:兄弟,女人都这样。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杞人忧天。就算是我本人也曾经在驳斥对 AI 幻觉的批评时说过:​「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幻觉难道还少吗?有什么是不曾被遮盖,被扭曲,被涂抹的?」。我想,在便利性面前​很多人应该不在意那一点点选择的自由,就像是在线支付的便利性成功消解了人们对安全性的担忧一样。不过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决定还是少上社交媒体,继续维护我的可信任信息源列表,然后买一些​内容上针锋相对,甚至彼此破口大骂的纸质书。
因为机器背后是人,人会控制人,人会操纵人,有了 AI 机器的帮助,所以这种控制能力和操纵能力会得到空前增强。现实世界也是这样,但是人力有穷时,​每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能力都有限,所以彼此能吵得起来。也正因为这种对立,会让我在一边​看得更多,想得更深。和一个人控制几亿人相比,和这种受控的静悄悄单一网络世界相比,我更愿意看那些一个人控制几百几千人几万人的人类之间的互殴,一个网页控制几百几千人几万人的网站之间的竞争。
是的,这样一来我所需要的答案就悬在空中,迟迟无法下落。而只要我开口要,AI 哪怕临时编一个答案也要立即给我一个。但我宁可就那么悬而未决,我宁可抬头看抬头找,也不愿意低头​接低头拿,哪怕给我​的的确是来自一锅好肉。


------


2025-02-23

还是找个老师吧

 


关于冥想、正念的文章我之前已经写过很多了,但是看了最近的几条读者留言,​谈自己的实践,看完我还是想在这里再啰嗦一句:​还是找个老师吧。
这两年大家压力都很大,我的许多读者十几年读下来也人到中年,现在应该体会到我当年说过的话「感觉四面墙都在朝着自己倒下来」。许多人选择冥想、正念、瑜伽之类的训练,希望能够松弛精神,稳定内心,​我完全能够理解,也完全支持。
​不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件事没有?关于具体的实践方法,好像我就推荐过一本德宝法师的《观呼吸》,其余的书籍和方法我​从未提及---​不觉得有点奇怪么?以我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我不应该给出一张书单才对么?​为什么就一本书而已?​以至于经常有读者在留言区里教我去看这本就好,去看那个人才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观呼吸作为一种针对心训练方式最为温和,最为安全。《观呼吸》这本书作为指导手册最为详尽,最为​全面。换一句话来说,你可以通过自学然后去尝试,只要这本书你读得足够​多,足够细,你在实践中遇见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冥想也好,禅修也罢,再算上目前流行的正念,都是手艺活。手艺活的意思就是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因人施教​。当我们甚深进入我们的身体,当我们甚深进入我们的内心,每个人产生的感受和状况彼此并不相同,这时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前辈给予及时指导和解答,有时候甚至需要​辱骂或者殴打。
​但是识字的人都有一种傲慢:我能读书,那我就能自学,​我能自学,那么我就能够做到。我看到部分读者就是这样,从留言看都是自己硬上,然后发生印堂发紧,身体麻痛等等症状,然后自己还在追求境界,还在追求时长。这就是典型的瞎逑看,胡逑练,最后乱逑搞。
​既然都那么自信,那我问一个问题:网络上有那么多公开的菜谱,甚至还有视频教程,为什么那么多人读完看完自己去炒个菜​还是灾难现场?不都​看了么?不都懂了么?怎么就是做不出来呢?一道菜而已,就三五道工序​,​一口锅一把铲子的事情。​那现在我再问一个问题:​人的身和心加起来复杂过一道菜多少倍?从整理场地开始,到上座坐好之间,有多少项准备工作,​有多少条检查事项,有多少个需要调整的身形和心态的点?那​凭什么会觉得自己看本书就可以了?就能够做到了?
所以我支持那些每天 5 分钟的冥想,实话实说,我认为​它要比屁用没有强一点,但好处是​也没有屁的危害。所以我推荐《观呼吸》,因为温和而安全,数息最多也就是作意过甚而上火,​而且书里讲了几乎所有可能遇见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从入门开始的完整学习计划,每一阶段该做什么,什么是​达成的标准,什么是可能的问题,都写得清清楚楚。
除此之外,我个人建议还是去找个老师。​我对很多人都说这句话,包括我的朋友。公元前 6 世纪开始,就有人进入丛林搭建茅棚​训练身心。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们已经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已经​探索过几乎所有的问题。不需要你现在重新去发现,也不需要你现在重新去尝试,再走一遍千年前​前人走过的弯路。你觉得自学很快,其实很慢,因为你在用一人之力重走 2​000 多年来的道路。而你一旦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你就可以立即得到适合你的​道路,按照指导​飞速前进。
再说一遍,这是手艺活,换个高雅的词来说就是「身心哲学的实践」​。手艺活就需要老师,​就需要耳提面命,就需要口耳相传,就需要及时反馈,就需要​现场答疑。所有认为靠自己就可以,无需任何老师的人,​都是因为内心的傲慢,没有别的东西。我现在可以那么说,是因为我就是从那里过来的,我知道「我自己就可以」背后究竟是什么。你和你傲慢一起坐在垫子上,垫子坐穿了 100 个,你还是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毛病却可能变得更多,甚至麻烦​和烦恼也会变得更多。
手艺活传递的是默会知识,别搞错了,默会知识不是应试教育,不靠看教材、画重点、刷题库、背考点就能掌握。默会知识也没有考卷,没有分数,没有文凭,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而且你自己就是知道​你​得到了没有。所以,不要用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东西附会在默会知识上,​事情不是那样的。​读到硕士博士,和能不能把一面墙砌整齐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靠一本书,一份习题集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学会砌墙,​得有师傅带。​
当然,如何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又是一个新问题。如何找到一位真正的老师,有能力的老师,又不谋求你的金钱、身体、意志的导师,在今天的确是个大​问题。但是当你的心转变,认同自己需要一位老师,放下自己的傲慢时,那么​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合适的人选也许​会自己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当你打定主意瞎逑看、胡逑练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接近你---你的自信在熊熊燃烧,​而且散发着浓烈的硫磺味。
还是找个老师吧,求求了!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