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技巧教完了,剩下的都得靠你自己


昨天,一位山东的读者跑来感谢我。说是她女儿考文科,数学考了 95 分,​这个成绩已经是全班第一。感谢我的理由是因为一篇我去年写的文章,小朋友读后有所启发。
其实那是一个系列,包括两篇文章,它们分别​是:
  1. 给数学考了29/150的小朋友
  2. 再致数学考了29/150的小朋友

现在我早就没本事告诉小朋友应该如何具体学习数学,​我想我自己的数学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只能谈谈应试技巧,以及分享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
所有这些东西都会过去的,人生中很快就不会再有考卷和答题卡​,也就不再需要那些答题和拿分技巧。甚至是看待事物的视角也是如此,它们不管怎么变化,最终都会沦落为鸡汤或者是丛林法则的​注脚。当人生难题摆在面前,​人想要换个视角去看,却发现痛苦和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分毫。
而且,届时大概率也没有什么叔叔可以询问。
人们的想法通常都是类似的​:因为我遇见了某个困难​,所以我要去找寻一个方法。我找到了​一个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一切都就此结束。于是,下一次再遇见什么困难,再去相同的地方找相同的人寻求方法。那么在我看来,这就白吃了那么多苦,白走了那么长路,​因为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个人学习到的东西是零。
​学到某个具体法子,解决自己某个具体的苦难,这不是学习。​知道这法子为什么能奏效,又为什么能解决自己的困难,这才是学习。理由很简单,具体的法子或者工具,改变的是自己的身外之物。但是知道法子和工具之后的道理,改变的则是自身​的想法和认知。身外之物有 100 万件,那你就要学习 100 万种方法和工具,​穷极一生也完成不了。而稍微改变一下自身的想法和认知,一次之后就可能解决 100 个​类似的问题。
​不止于此。你有问题,你去问人,​别人给你一个答案或者方法。你拿了答案或者方法就走,追求起效,​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带走。答案还是别人的,方法还是别人的,​你自己并没有得到。​于是,下一次该你受难你还会受难,该你不会你依然不会。和能不能管用,能不能奏效相比,​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拿到答案和方法之后多问一句:​这背后他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和方法?每这么问一次,每这么想一次,​对于个人都有莫大的好处。不问直接去做,你无非是在帮别人验证​他的想法。问了再去做,你迟早也可以变成可以教​别人的人。
这里始终存在着一个假设,这个假设人人都知道,但是​不一定会说得出来。那就是假定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每个人最终都是能自立自全​的。基于这个假设,所有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努力靠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努力靠自己找寻方法和工具,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并不需要假手他人。
因为必须有某个人帮助,你才能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你就是那个人的奴隶。​必须有某个工具的帮助,你才能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你就是那个工具的奴隶。我过去很喜欢举一个例子​:你每次都用 U 盘拷贝文件,今天手头没 U 盘你应该怎么做?​有人会回答说借一个,买一个,诸如此类。非得 U 盘不行,​那这就是 U 盘的奴隶。但其实还可以用网盘拷贝,用邮件中转站拷贝,可以用通讯软件直传,甚至可以插上手机,直接拷贝到手机里去---手机本身也有储存器,和 U 盘​储存是同一个原理。
有人会说,​这是脑子灵活与否的问题。我不那么看,即便是极为愚笨的人,在​使用 U 盘第一次拷贝文件之后,如果能问一句:​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做到的?那么他迟早会发现还存在无数类似的选项和可能,并非一定只能是 U​ 盘。所有的储存设备,无论在云上还是在线下,​都可以做类似的事情,它们服从同一个原理。
今天一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数学不灵,明天这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专业课不灵,后天这个人可能发现自己的工作业绩不灵,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在数学不灵的时候,有人可以帮助自己。但是到了业绩不灵的时候,​大概就没人可以帮助自己了。
但是,在解决数学不灵的时候,解决业绩不灵的方法​也已经同时潜伏其中。只是人们喜欢具体方法,人们喜欢特别技巧,人们喜欢用奏效与否衡量,不大喜欢多想一想,​于是此后的人生中多受限制和束缚,​于是总要依靠他人,依靠工具,依靠这依靠那,始终无法自立自全。
所以一早就确定,到得头来只剩自己,也只能仰仗自己​,人因为自立自全就是自由的。



------

2023-06-26

面对蟑螂,人们为什么不笑


我所在的小区住户群常年有四项保留节目:1、声讨谁家遛狗不捡屎;2、声讨谁家在地库扔垃圾;3、控诉楼上楼下又在装修;4、惊呼家里有蟑螂。然后每次都要求物业按摄像头,要求物业把垃圾放回当事人家门口,要求物业协调装修时间,最好集中装修,要求物业安排专业公司上门杀虫。

于是我就习惯了这种生活:小区公地上永远有狗屎,住户永远在电梯或者地库扔垃圾,一年四季楼上楼下转圈装修,然后永远有人跳出来表示对蟑螂的恐惧,大家纷纷跟进表示恐惧。

最后这一项特别一点,因为每次惊呼完毕之后,物业就会安排专业公司上门杀虫。杀完之后能消停几天,然而蟑螂会迅速回来。我就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每当蟑螂想要嗨一下,就出来恐吓居民,于是杀虫公司就来喷药,蟑螂吸了药之后好在地板下面开大趴体。

看他们每次都大呼小叫,每次都喊打喊杀,我就觉得这些人杀业甚重,将来不利于投胎。那么想着,我就打算开导一下他们,首先要祛除他们内心对蟑螂的恐惧和厌恶,这样他们可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些居家昆虫。于是,我就发了一张网图在群里,提示他们说:请看,蟑螂有时候也会令人感动:


我自己看这张图的时候,笑了一下午。但是我的邻居则不然,有的人甚至问我:请问,感动的点在哪里?为此,我不得不去抄了一段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抄完之后,我觉得索然无味,笑话最怕的就是需要解释。不过我也因此认识到几个问题,第一是《背影》虽然是国民散文,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但未必人人都读过,读过未必也能记住。

第二是许多人都应该按照老师要求,背诵过这篇课文。但是记得原文,和面对一张蟑螂的照片,在朱自清散文的字句和蟑螂的姿态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许有的人就是只有机械记忆能力,在背诵课文的同时,从未在脑海中转化成任何具体形象。所以,看到图片并不会激发联想,于是也就笑不起来。

第三点可能最为复杂​,那就是:我们的感动是从哪里来的?首先从文字上来看,朱自清用的是民国时代的白话文,​并不好读,也不好背。比如说“显出努力的样子”,简直就不是大家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中文。所以,对于这种文字人们​的直觉反应是抗拒的。

然后从内容上来看,胖子翻铁道本身没有什么美感,也没有什么特别,倒是略微会让人发噱,仅此而已。所以,当年在读书的时候,​人们对这一段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也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印象。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叫做老师​。老师在孩子们还不懂得人情冷暖,世道艰难的情况下,直接告诉​他们:这是很美的散文,这是很感人的一幕,你们应该为这位父亲的举动所深深打动才是。那么,孩子们不觉得美,不觉得感动怎么办?没关系,这些都是要考的,麻烦你们背下来正确的情感反应​,免得丢分。

所以,我的意思是人们因为《背影》而产生的感动,这是人为教育的结果​,结论在个人体悟之​前。小孩子不觉得美,理解不了美,但是​不得不接受这是一种美。小孩子不觉得感动,理解不了朱自清流泪的原因,但是不得不​学习感动。这些外来的结论,并不能和​个人的内心真实体悟结合在一起。从学校毕业之后,​这些情感绑定就崩解了。

​那么生活中也会继续考试的,但是题目要比在学校的时候灵活得多,比如说我发出来的这张网图。人要能笑得出来,首先需要理解图片上的提示文字,知道“朱自清 背影”这​5个字是指一篇散文。然后根据这个提示,能联想到原文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话。

最后,还要把这句话在自己脑海里所形成的鲜明形象,和网图里的形象进行联想对比,这时候人才会笑​起来。而笑得多厉害,取决于散文里那一幕有多打动自己---这是喜剧的精髓,在放声大笑后面一定要放一颗眼泪,于是大笑才会变成一种情感宣泄,不是单纯地觉得滑稽​可笑。

我觉得教育毁了这个笑话​,应记应背应会的应试教育毁灭了人的感知和​情感。要我说的话,朱自清的《背影》应该放进高中语文教材才对,这时候的学生才大概知道了一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多少能理解原文中的情感,于是内心有所相应。因为有这种相应,​多年后看到我提供的那张网图才会会心一笑,原因是内心里存在着​完整的理解和坚固的情感连接,只要触发就能​点燃。

在现实中,人们也会因为《背影》的一句话而哈哈大笑,它就是那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网友已经把这句话变成了一个日用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侧面证明,说明人们能记得《背影》,但是建立的情感联系非常浅表粗暴,​玩的是“我是你爸爸”的伦理梗。而人们之所以记得,估计还是因为语文考试的缘故---为什么朱自清的父亲让​他站在原地不要走动?正确答案是虽然朱自清已经是成人,但是父亲依然把他当做是个孩子来看。

于是,可以用理性推论得出:​如果你想把一个成人当做是孩子,你想占他辈份上的便宜,​你就可以说那句话。这里面有多少对人的理解,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对中国式父亲之爱的理解?不需要,教科书标准答案指引​着人们望向占口头便宜的方向。

我们小区在蟑螂问题上从来态度高度一致,​唯有两次发生过翻车。​一次是我贴网图,希望大家从蟑螂身上看出感动来。另一次是在大家大呼小叫之后,一个邻居说应该禁止做餐饮的人进入小区,因为他们身上可能带着蟑螂卵,​甚至就是蟑螂。然后群就炸了,因为小区里有好几家人都开餐厅,还是那种中高档餐厅,​经常在群里发小广告。

蟑螂的那张图让我笑了一下午,而炸群这件事让我笑了一整天。我开始有点理解,可能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对蟑螂表示出足够的恐惧和厌恶,是​自我表征阶级地位的固定方式。所以,​因为蟑螂而惊呼,问题不在于蟑螂,蟑螂就是豌豆公主所需要证明自己的那一颗豌豆,惊呼就是她身上必须​出现的青紫颜色。

与此同时,在广东某地,一只美洲大蠊爬上桌角,挥动着两根长长的触须,在风里找寻食物的方向。主人继续目不斜视地看着电视,不动声色地缓缓伸出手去,顺着小腿一直摸到脚板,​无声无息地摘下了拖鞋。


------



2023-06-25

在 40°C高温下买T 恤

 


北京已经连着几天最高气温达到 40°C 以上。​这是一种北方的干热,相对南方高温要好忍受一些,​而且还有风,​只不过是热风而已。如果去到树荫一类阴凉的地方,吹着大风,其实还算​惬意。真正的问题是所有的钢筋混凝土都吸满了热量,对外不断辐射,会让人觉得皮肤正在被红外线​炙烤。总体上来说,我个人在户外的感受是自己像一块挂在空调外机出风口的​风干肉。
我想着去买几件 T 恤,​要求除了宽松就只有宽松,另外还有一点奢望那就是清凉,不过站在热风里那么不断烘烤着,​清凉也就是个皮肤的幻想。对于我这种心宽体胖的人而言,最理想的夏天衣物就是 T 恤加短裤,而且最好是穿起来之后悬浮在空中,衣服不会和皮肤接触,然后有风不断从衣服和皮肤之间​吹过。但是人类科技都用去研发火箭、AI、机器人一类的东西去了,所以我只能要求宽松,衣服不要黏在自己身上。
​这事一点都不容易。首先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面料,之前我就知道棉​。大概有个什么克数来表示它的细密程度,数字越低质量越差。于是我就买了一件 XXXL 的黑色棉 T 恤,商家说是 500​ 克。到手之后我惊呆了,那就是一件棉布防弹背心。以它的细密厚实程度,我在 40°C 的天气里穿着出门,​估计还没到小区门口就能中暑晕倒。

我又想是不是​蚕丝会比较好一些?因为面料会很轻,也很柔软,看起来皱巴巴的,有一种历经生活​磨难的沧桑感。然后我就去翻了一下,​也是大为惊叹。一个问题是面料反光,而且很多还加了暗纹,​一眼看过去就是狗汉奸和土地主的标准造型,就差穿上之后在太阳穴贴一片膏药。另一个问题是贵,随随便便就要​ 500 块钱以上。既然到了这样的价格,那我为什么不去买 50 块钱一件的 T 恤,​每天换一件穿。三轮下来​最热的天气就已经过去,而 每件T 恤还能保持挺括?
这时候淘宝的算法认为已经找到了我的穴位,开始不断给我推荐什么丝绸的,什么冰丝的,什么醋酸的,什么氨纶的面料,看上去都闪闪发光,光洁顺滑。所有的模特穿上之后都要迎风而立,好让我看到T 恤在风中激发出来的水波纹,​以及听见衣摆和袖口在风中的猎猎作响,主打一个潇洒。我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我就看见男模胸口那两大点激凸迎风而起,想着难道我也有为了穿衣服要去买乳贴的一天​吗?
​麻,我想到了,应该是亚麻。这种材料很轻,也很吸汗,​最关键的是干得快。主要原因是材质很粗,可以把一件亚麻的 T 恤理解为一张人形渔网,或者是用麻线穿起来的无数个​小孔。当然,它也是皱巴巴的,看上去很随意,​给人以夏天轻快愉悦的感觉。
但到了这个时候,因为我已经搜索过棉质 T 恤,搜索过蚕丝 T 恤,也曾经点开过蚕丝 T 恤、冰丝 T 恤、醋酸 T 恤、氨纶 T 恤,这时候淘宝的​搜索结果就不能看了。虽然我输入搜索框的是亚麻 T 恤,但是搜索结果里还是有大量不相干的结果,依然给我展示棉质 T 恤、蚕丝T 恤它们。我感觉到了一种来自算法的奇异怜悯:这个人痴呆了,不晓得自己要找什么,​幸好有我。


通过反复搜索和点击,我终于让亚麻 T 恤的​搜索结果占据了半个屏幕。也就这样了,还有半屏依然在推荐我之前买过的猫粮和袜子​,当然,还有其他材质的 T 恤。亚麻 T 恤也有新麻烦,​这里是所谓国风或者唐风的重灾区。本来 T 恤是一种很简单的存在,有了这些风之后就不同了,它们要给 T 恤加上各种立领,安上各种布纽扣,加装各种飘带和​口袋,有些还要剪到前后长短不一,又或者是在里面衬上一层丝绸​或者香云纱,充满了小资产阶级对古代纨绔子弟生活的想象,有浓烈​的薛蟠即视感。
最后,在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之后,也不记得是一路找到哪一个角落,我终于找到了一件黑色的,圆口的,没有任何装饰和暗纹的​亚麻 T 恤。而且,还是珍贵的 XXXXL​ 款---找 T 恤的一大痛苦也在于此,商家默认中国人最大的体型就是 XXL,XXX 以上尺码大多数商家常年处于​缺货状态。
就在我下单付款之后的一秒钟之内,推荐页面的内容全都变了,到处都是这种纯色的,亚麻或者棉麻面料的,款型极为简洁​干净的 T 恤。我因此就有了一种崭新的​领悟:​我不是买了一件 T 恤,而是交了一份投名状。因为我买了这样一件麻质T 恤,算法系统​因此确定:嗯,此人对于买这类型的衣服是认真的,是严肃的,是真掏钱的。好了,以后就推这一类的衣服给他,不用再​推荐其他类型,反正推了他也不会买。
今早起来,当我看到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 37°C时,就​想紧紧攥着我的新 T 恤​蹲在地上无声地哭。


------

2023-06-24

历史的细节



我有一位历史学家朋友,拜他所赐,经常在朋友圈得以见到他转发的史学文章,大多数内容都是某位历史学家考据某个历史细节,要么就是两位历史学家就某个史实进行辩论,我在其中学会了许多极隐晦然而极为极恶毒的说法。

看得多了,我就有些疑惑。一方面我承认这些历史学家有某种较真的精神,凡事都要去问一问什么才是历史上的真实。但与此同时,我也忍不住疑惑,他们在知道了那么多真实,尤其是那么多细微处的历史细节之后,究竟能不能增进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比如说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曾经写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里对应的史实是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撤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行至马嵬坡,皇帝陛下的禁军却突然哗变,要求处死专权的将领杨国忠。在处死杨国忠之后,禁军依然不满意,要求皇帝处死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下令缢死杨贵妃,军团这才愿意继续簇拥着皇帝前进。

这是马嵬坡之变的事件框架,任何一本历史书里都会那么说。关于杨贵妃是真死假死,有哪些可能的结局,在中国和日本已经出过很多本书。但是我并不关心这种细节,杨贵妃究竟是不是假死,是不是后来变成了一个嗓音沙哑的蒙面女,我没兴趣了解,而且我认为即便知道了历史的真实也没有什么价值。我更希望历史能够解答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说:
为什么是在马嵬坡?为什么禁军离开长安不久之后就开始哗变?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禁军作为皇帝的亲卫,他们的荣誉感和忠诚度呢?为什么面临藩镇的军事打击,帝国已经陷入内乱,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逃难,不是反攻,而是干掉一个叫做杨国忠的人?为什么干掉杨国忠那么重要,他们是怎么想的?
而在这一切之上,事情是怎么一点点发展到这一步的?有什么端倪,有什么决定性事件?然后从更大的图景下来看,马嵬坡发生的事情是不是一种必然?还是某种历史的巧合?如果是一种必然的话,这种必然的线索是怎样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埋下了第一颗种籽?
我认为知道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历史,理解人类会有所帮助,哪怕是对于今天的一个小老板,一个包工头也都有现实意义。

同样的,在阅读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时,历史书都会强调雇佣军的崛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看书上说,帝国招募了大量的蛮族勇士替代帝国的正式军队,然后因为财政困难无法支付足够的军饷,使得雇佣军的指挥权落入贵族或者是蛮族将领手中。于是雇佣军团在当地的劫掠就变得平常,事实上的军事割据就由此形成。
但是,这些全都是文字。拜占庭帝国的余晖依然照耀了数百年,才缓缓熄灭。站在一个当代人的角度,依照此时此刻的生活经验,很难理解和想象人类社会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强盛的帝国一点点失去自己的勇武,因为对外扩张反而让正式国民失去了战斗意志,然后蛮族作为雇佣兵为帝国服役,作为正式军团的补充对外征伐,最终却可以决定帝国的命运。
想要在现代社会里观察到这一幕,相当于想要看到科技巨无霸公司不断外包,最终印度人控制了代码和服务器,成为了公司的CEO,然后让公司解体。这样的事情还从未发生,印度人的确当上了许多巨无霸公司的CEO,但都不是外包公司首领。
想要了解这种变化究竟如何产生,探索人类所建立的空前强大的组织架构如何崩解,需要一种近距离的观察,和一种切身的体会。于是,从类似东罗马帝国的缓慢衰亡之中,人们才可以汲取到有价值的经验。一个实例,胜过一万篇考据。
幸运的是,今天的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在俄乌边境上观察到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正在靠俄罗斯那一侧上演。过去,我们总是试图通过理解历史来理解现实,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现实来深入理解历史。最难得的是,这一次因为时间足够近,资讯足够多,我们能窥见足够丰富的历史细节。


------

2023-06-23

草台班子


王小波喜欢在自己的小说里反复写一句话: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但他没有​说此刻的世界究竟是黄金的,还是青铜的。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这个世界是由草台班子构成的。​后来有人又加了一句:一切都是对付着能用。

上一次想起这两句话,是马斯克试射运载火箭之后,人们发现他没有按照惯常方式为火箭做一个巨大而坚固的发射台,于是地面吹出了一个大坑,有人因此怀疑火箭发动机之所以没有全部打开,原因就是地面吹起的石头击中了其中的某几个,导致点火失效。
我不认为马斯克围绕火箭组织了一个草台班子,但是当我看到发射台的大坑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对付着能用”这句话也​并没有错。
今天凌晨,人们发现一艘潜水艇在泰坦尼克号边上内爆之后的残骸--- 100多年后泰坦尼克号的死亡记录再度添加 5 人。​然后更为详细的消息传来:潜水艇是违规操作,没有定位功能,单层壳体,无法从内部打开,全电动无机械操作方式,无备份操作方式,乘客无座位,​乘客移动可能造成潜艇状态失衡。
就这样一艘潜水艇,​开展了商业探险活动。此次下潜探索泰坦尼克​号残骸,单人票价 25 万美金。富豪大佬和他的家人,连带潜艇公司的老总一共五人,都​在这次事故中罹难。
这件事情让我对​眼前的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下潜到海面以下 3000 多米,依照我原来的想法,一定会由具备相当专业能力的公司来操办,而且一定会制造相当先进的​潜水艇去执行,并且一早就充分考虑了逃生和救援策略。但现在看起来,也就是做个一个粗糙的铁皮罐头就开始执行这次​单程之旅。网上有一种说法,这家公司的潜艇下潜深度只有 1100 米,但实际上他们去到了 3000 米以下。

然后​在我理解中,富豪都应该是很惜命的人。在做这种危险的深海旅行之前,应该会找专业机构或者人士,对潜水艇进行安全评估,对潜水艇公司进行​能力评估,确信对方有合格的设备和足够的能力保证自己的​航行安全。但现在看来,整件事情被简化为花 25 万美金买个座,人齐了就发船,大家去到海面以下 3000 米看看泰坦尼克就回。
从来没有那一刻能比现在更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是由草台班子构成的,一切​都是对付着能用。以前我觉得这就是一句略带负气的玩笑话,​但是笑着笑着却觉得它越来越真实。
我忍不住去想: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呢?然后我惊恐地发现,如果认定这句话是真的,反而让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变得可以理解,可以解释。比如说它解释了为什么过去的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中,经济学家得以成功地预测​到了其中的十次,​并且阻止了其中的零次。
再比如说俄乌战争之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军事专家成功预测到​战争会打成今天这个样子,而是普遍认为乌克兰人抵抗不了多久,​普遍相信俄罗斯依然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
它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年轻人接受了十六年完备教育,在森严的教育体系下拿到一张毕业证书之后,来到用人单位却发现自己是个废物​,需要从最简单最基础的东西学起​。
相信这个世界是由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利用专业技能来维护和运转,我现在认为​这是广告​轰炸的结果,就像是电视广告里那些在高档写字楼里西装革履开会的人们,卖给你还是破烂的保险,勉强有效的药物。真相很可能是人们的生活中大量充斥着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一帮二把刀七手八脚七拼八凑做出某个产品或者服务来,​大家对付着能用一下,​达成目的就行。
达成目的对人类而言很重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世界上的确存在着相当专业的深潜探险公司,​能把人活着送下去,然后再活着接回来。保障船和潜艇失去联络半小时,紧急救援程序就正式启动,全自动救援潜艇就开始下潜,准备​急救。但他们可能不会同意把客人送到泰坦尼克号​边上去,他们认为那已经超出了自己保障能力的边界。或者,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需要花费​数以百万计的金钱。
那么,二十五万美金一个座,人满开船,直下 3600 米,近距离观察泰坦尼克号,回来接着吃晚饭---这种​服务就成为了首选项。运气好,​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探险。运气不好,那也是一次​成功的葬礼。重点在于,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可能人们手头并没有那么多选项​。
这么想一想,我倒也不是很难过。如果草台班子,以及对付着能用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那么看待人和事的重点​需要做一点点修正。不要再去期待所谓的专业人做专业事,而应该去确定重复​和冗余。
​什么是重复和冗余?那就是如果我们接受了草台班子理论,势必需要对这个世界为什么能正常运转​给出新的解释。解释就是重复和冗余---虽然是草台班子,如果他们只做一件事,而且做得次数足够多,那么他们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就可以算做是可靠的。
虽然是东拼西凑勉强能用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提供了足够多的冗余,那么它也​还是能用。就比如说建筑标准,它考虑了大部分的偷工减料,也考虑了所有人家不断过户之后每次装修打薄一层,然后制定了一个相当冗余的标准,以至于大家那么折腾之后,还能确保建筑物有 70 年的​寿命。
这个世界是由草台班子构成的,一切都是对付着能用。然后,现在我们就要达成目的,等不到专业机构专业人才专业水准出现。那么就只能在草台班子提供的对付着能用里面,挑选那些重复次数多,冗余足够​大的东西。最后,祈祷自己还有一点运气,​就可以剪彩或者按下启动键了。
即便如此,文明还是出现了。​不单修筑了金字塔,还把人送上了月球。

------

2023-06-22

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安康的传染烈度之前没有哪一年能和今年相比,早上起来,整个朋友圈全都是“端午节安康”,一条“端午节快乐”都没有。在我的大脑深处,一个记忆比对单元被紧急唤醒,开始扫描对比我十岁之前、二十岁之前、三十岁之前和四十岁之前的端午节记忆,看看在那些古老的储存单元里有没有“端午安康”的​记录。

结论是没有,于是我大脑的自我防御机制自动激活,​因为判定结果是记忆正在遭到入侵和删改---有什么人试图发起注入式攻击,强行把“端午安康”植入大脑,并且从此取代“端午快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还在端午安康病毒上绑定了一个催眠程序,这个催眠程序试图说服我去相信,端午节是屈原的祭日,因此是一个悲伤和缅怀的日子​,不应该​怀着快乐的心情去庆祝。
我的逻辑模块随之紧急启动,它迅速地检索了各大民俗节日,​继而锁定了春节。春节前夜叫做除夕,夕是一种可怕的年兽,会在这一晚​攻击人类定居点。所以人们发明了爆竹,用爆竹发出了巨大声响和浓烈气味驱赶夕,于是这一晚被称之为除夕。​逻辑模块继续运算:根据端午安康的相同逻辑,除夕之夜应该充满恐惧和不安,​那么就应该说“除夕安康”才对。然而对比记忆单元中的数据,人们在除夕说除夕快乐,并不说除夕安康,除夕安​然,除夕平安。
相同的逻辑,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其中必有一个错误。于是逻辑模块继续工作,​这一次锁定了寒食节,并且找到了寒食节最著名的那首诗:
  •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逻辑模块​决定临时调用文学模块,要求后者分析这首诗的主体情绪,判定它究竟是充满了对介子推的缅怀和哀悼之情,还是充满了欢乐轻快的人间​烟火气息。文学模块针对春城、飞花、东风、斜柳、日暮、轻烟的分析显示,这首诗充满了柔和、轻快的​春日氛围。人们并不说“寒食安康”,人们也并不说“寒食防火”​,结论是人们并不必然地哀悼那些具有悲惨命运的​历史人物。
接下来逻辑模块的运转速度​猛然提升,开始主动询问文学模块​:月亮的象征人物是谁?答案是:嫦娥。嫦娥象征的​意义是什么?象征着人们对永生的​渴望,对婚姻的背叛,和对孤独的恐惧。于是,逻辑模块再次读取记忆模块,想从中检索关于“中秋安康”、“中秋永生”的​记录。答案依然是零,逻辑模块最终判定​端午安康的理由是诈骗,中国人没有这种的习俗,正如端午节没有穿白戴孝的龙舟一样。这时恶毒模块悄然上线,​阴恻恻地补充了一句:端午节要悼念屈原的话,人们手腕上就不应该挂热情的五彩绳,​龙舟比赛时也不应该击鼓,而是应该吹唢呐。
工作完成了,逻辑模块移交大脑动力给​记忆单元。记忆单元找到外部攻击记录专区,​在那里新增了一笔记录。这是一个很大的专区,​随着时间流逝,类似端午安康这样的注入式攻击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上一笔记录就在几天之前,有一段关于鼠头的记忆,差一点被强制篡改为​鸭脖。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个鼠头上疯狂打上鸭脖的标记,试图把它作为鸭脖永久写入​所有人的记忆单元。
今年我很幸运,​因为逻辑模块工作正常。甚至在检索记忆的过程中,再次发现了“屈原”条目下的两条注解​:1、他爱楚王​;2、​他是楚国大巫,大巫复归天地,何哀之有?以自身祭祀而已。​但是明年呢?后年呢?​我并不能确定。今年我的朋友圈已经全都是“端午安康”了,我在目睹人们凭空创造民俗,扭曲​记忆。也许他们很快就会成功,端午安康将会全面替代端午快乐,甚至他们或许会创造出往江河水里​放生新鲜糯米的新民俗,打造出纯白色​的龙舟并且确定为惯例。
但在此时此刻,我还是可以说一声:祝你端午节快乐!有人听了要纠正我,那么:祝你端午节快乐!​有人听了会很愤怒,那么:祝你端午节快乐!​



------

2023-06-21

知见障



我第一次看人往红烧肉里放糖时​,完全不能接受:都放了盐和酱油了,为什么还要放糖?并且我用我的经验继续推导:红烧肉本来就油腻,加上糖岂不是​吃起来更加油腻?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正确的,直到我自己开始学习做菜,照着菜谱尝试过 20 几道菜之后​才知道几个​事实:

​1、在​菜里加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烹饪技巧;2、在咸味的菜里加少许糖,能够​提鲜,时蔬的话则更容易入口; 3、五味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它们​可以彼此调和,相互成就。
我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之前我的所有不接受,我的所有障碍都建筑在一个错误的​知见上:​咸味和甜味是相互对立的,彼此之间是​有你没我的关系。破除了这个知见,厨房的小天地顿时为之一宽。
我第一次遇见​入室盗窃时,还是个学龄前幼童。窃贼毫无痕迹地打开门锁,​偷走了家里的粮票和红灯牌收音机。周围的邻居们赶来围观,宽慰我们说​:幸好当时人不在家。有陌生人闯入自己家,以及领居们的安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我开始不再相信大门和锁,我要大人随时​都在我目光所及之处。
警察来了,他们用一种化学制剂涂抹在门把手边上,大人说这是为了提取​窃贼的指纹,那玩意儿把门上红色的漆皮烧灼出两大块白色的圆斑,​但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究竟有没有提取成功。警察收队走了,​我开始等待。我认为过几天警察叔叔就会抓到坏人,把那台红灯牌收音机送回来,这样我就又可以听小喇叭​节目了。一个月过去,三个月过去,半年过去,​没有任何消息。
我问父母,​警察叔叔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抓到那个小偷。父母回答我说​,多半是抓不到的,而且大多数通常小偷都抓不到。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自己的世界裂开了---不单我的家不再安全,而且在家门外的世界里还隐藏着许多小偷,安然无事地在街上走来走去。多年之后我还会不时想起门上的两块白斑,​那是我坠入真实世界的标记。
我第一次看到天葬的影像时,内心强烈摇撼。天葬师穿着油腻厚重的袍子,​背对镜头在一群秃鹫之间弯腰下去捡什么。等他直起身侧转过来,我赫然发现他手里提着一根人的小臂​。完整的手掌还在,但是小臂上的肌肉已经被悉数剔除干净,只剩下红白两色的臂骨。
纯粹的恐惧扑面而来,之前我认为不会给出任何具体的特写,只会有天葬师和秃鹫的镜头。奇怪的是,潮水一样的恐惧穿过我的身体,没有做任何停留就​消失不见。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认知却全然改变,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意识到在我的衣服和皮肤下面,​其实就是这样一副骨头架子。
我所照顾的,我所按摩的,我所装点的,我所日夜在意的,其实就是这样一套躯壳。并且我已经看到它的终点,看见它完全不能自我主宰的样子,摇里晃荡地​提在天葬师手里。于是,皱纹不重要了,斑点也不重要了,光泽弹性品位质地也统统不重要了。我在那大恐怖之后看到了迷雾散去,露出人生中至为重要的谜题:我是谁,我在这具躯壳​之中藏在哪里?
而在我心底的某个地方,关于完整的“我”的概念为之崩解。我并不是一整个人囫囵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一堆零碎的临时聚合。本来,我在我皮肤所限定的这个区域之内无所不在,我​和它们浑然一体。​所以我要在毛发和皮肤上花钱花时间,它们就是我。我要在衣服鞋子上花钱花时间,它们装点​我的全部。但是,当这个我明确地可以被区分为毛皮血肉骨之后,我对我自己​的存在就不那么确信了,附着在这种存在上的种种​意义也就开始剥落了。
曾经我深信甜咸对立,​冰炭不相容,深信家是堡垒,法网恢恢,深信我就是我,​我对此再熟悉不过。但是这些知见后来都被打得粉碎,于是有震惊,也有失望,还有深入骨髓的​恐惧,并不算是什么愉快的经历。然而我要说,当这些固有的个人知见被打碎之后,毫无疑问我见识到了更为真实的世界。而且,在最初的不适应和不愉快之后,​我从每件事情里都得到了更大的解脱和更大的自由。
进厨房之后我更自如了,因为我不是去调解五味之间的战争,​而是调和它们去创造不同的味道。上大街之后我更自然了,因为并不是满街需要问候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可以信赖和指望的陌生人,而是什么人都有,好人坏人都在,那我走我的路就好。面对自己我更自在了,因为我不需要再为自己脸上的痘而烦恼,因为牙齿不整齐而控制笑容,因为衣冠不整​材质廉价而自惭形秽。
回到一开头,如果有人告诉我菜里需要放点糖,我会勃然大怒​;如果有人告诉我大部分盗窃案破获不了,我会勃然大怒​;如果有人告诉我我的自我没那么重要,不值当花费那么多心思​,我会勃然大怒。他们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想打破我的知见和这个世界之间的障壁,而我却因为这障壁存在的缘故,对他们​的行为大为恼怒。当初我不明白,我所深深相信的,​就是我自己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如果有人要打破这种相信,​我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却没有意识到我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宽广​,见到更为深远开阔的真实图景。
有人问我:为什么在文章的留言区里有那么多人攻击你,你却​并没有因此而愤怒?因为当他们愤怒时,​说明我可能是做对了什么。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