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6

阅读入门

 


这篇文章是应邀创作,收录在《得到》新近出版的《软技能》​一书中,我是这本书的诸多作者之一​。如果你看完我的这一篇之后,对这本书里其它作者的更多文章感兴趣,可以找一本来​研读一番。

由于文章是为了出版而用,在纸质印刷版面上传统的网络文章因为太短而阅读效果不佳,所以这次我按照出版物的标准进行写作,​导致这篇文章长达4000字,希望你有足够的耐心可以读完。

读不完也没关系,​反正也不是什么很紧要的事。

《软技能之阅读入门》

各位得到的朋友,见字如晤:

今天写这封信给各位,是应罗振宇先生的邀请,谈一谈我个人认为最值得推荐的软技能。那对于我来说,听见“软技能”这三个字,最先蹦出脑海的就是阅读,而且是阅读入门。你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你自己都已经识字读书那么多年,为什么需要讨论这么基础的内容?你就像是一个纵横江湖多年的侠客,而我却跑来说让我们聊一聊扎马步这件事情,有这个必要么?

那不妨从我的个人经历谈起好了。在接近20年时间里,我不断在网上写文章向人推荐书籍。为了让读者对某本书产生兴趣,我煞费苦心,想出各种各样的介绍方法。依照我的想法,人们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需要给阅读找一个理由,而我就是负责找理由的那个人。这样过去很多年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最基础的部分犯了个错。太多人的问题不是没兴趣阅读,而是他们根本就读不完一本书。人们听完推荐之后会去买书,但是买来之后翻几页就会放下。偶尔有些人会断断续续读下去。我发出一篇书籍介绍文章,可以在未来三五年内陆陆续续看到人们来留言,说是当初买下这本书之后就放在一边,直到现在才看完,发现确实是一本好书,特来表示感谢云云。

所以,如何提升阅读速度,如何记住主要内容,如何找到一本书的精髓部分,这些都不是人们迫切需要的阅读技能。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读完一本书的能力,一种人生中的小小个人成就。然后需要很多个这样的成就,在它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个人阅读习惯。有了个人阅读习惯之后,才需要找寻各种进阶技能。如果你现在还觉得有点不服气,觉得自己在阅读上毫无任何问题,那么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希望你诚实地认真回想一下:

你是不是对特定的几类书籍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阅读这些书籍你毫无任何问题,甚至兴致盎然。但是,只要换一个类型,换一种风格的书籍,你之前的那种流畅自如就消失了?书买回家之后,你怀着极大的兴趣翻开第一章,连第一小节都没读完就放在一边,再也不想去碰了?你只是擅长读你喜欢的书而已,是这样吧?假设你喜欢历史读物,你大概能很顺畅地读完一本又一本同类的书籍。但是,换古文的历史读物大概率就不行,换学术一点的历史专著也可能不大行。如果是换成艺术类书籍,很可能根本就不行了。

现在你应该猜到我对阅读入门的定义了吧?你的定义大概是识字,而我的定义是除了专业书籍和教科书,随意挑选一本书籍,无论是什么主题,无论是哪个类别,你都可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有这样的本事才叫入门。只能读特定类型的书,那是在娇惯自己的胃口。都说读书能开拓眼界,而你的偏好限制了你拓展眼界的可能。你我永远都应该记住这个常识:一本历史书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解释世界,一本经济学书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解释世界,而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怎么可能靠单一角度就能完全解释清楚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人们开始识字读书之后,很快就养成了自己的阅读偏好。然后在自己喜欢的书籍类型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于是就认为自己阅读能力已经足够。只要换一种类型,沮丧和放弃马上就会到来。因此,如何读完一本书不单是个基础问题,也是一个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从扎马步开始练习,那么我这里刚好有一个方法给你。做法非常简单,那就是选取一本你之前读不下去的书,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阅读。你最好给自己先规定一个具体的页数,每天自己确定要看几页。这个数字我建议在3---10之间,太短了没有足够的内容可以阅读,太长了人会和过往一样难以坚持。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翻开一本书读到力竭为止。但这种方法遇见自己不熟悉的类型,或者稍有难度的书籍,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挫败。所以,我们先规定页数,选择一个自己完成起来毫无任何压力的页数。

接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重复阅读这部分内容,循环次数我也建议在3---10遍之间。理由是这样的,阅读的理解和速度都建立在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上。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读同一类型的书籍?因为读得越多,阅读速度就越快,理解深度也就越深,从中获得的趣味和感悟也就越多。但是对于陌生类型的书籍,这种优势就根本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这里人为地建立起熟悉,方法就是最简单的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还有一重额外的功效,它能治疗你我在阅读上的自满之心。你可以现在就选本书试一试,无论你自称是过目不忘的类型,还是自称是逐字逐句的阅读者,你都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件事:每次你都能看到一些你上一次没读到的内容。没错,你觉得自己已经通读过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汉字都过了一遍,但的确就有一些部分不断从你眼前错过,你再次阅读的时候就是觉得新鲜。

与此同时,随着对这一小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增加,你的个人理解力也会随之提升。原先看似坚固艰涩的内容,会逐渐崩解,显露出真实的内容。你会开始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当你对文字非常熟悉之后,你自然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理解是个复利过程。你每天读几页,累积一点理解,这点理解又能运用到后续的内容,就像是滚雪球一样,等到读完全书的时候,你的理解程度应该达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这一本书,打开了一个类型书籍的大门,你选择下一本同类型的书籍继续拓展眼界时,就远不如读第一本时那么痛苦。

从头到尾通读一本书,除了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值得学习之外,它还是许多未来的进阶阅读技能的基础。比如说人们总喜欢问一个问题:在阅读中如何才能做到触类旁通?我的答案是所有的触类旁通,都藏在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书里。书籍的类型总数是惊人的,然而人们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人们面对的问题则是类似的几个。什么叫做触类旁通?触类旁通就是听听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于是你收获了许多种思考方式。你掌握的思考方式越多,那么你应用在自己其他事情上的可能就越高。虽然到了最后两者看起来毫无任何关联,但你知道解法是一样的,因为思考的路径是一致的。​

但是,如果你只读自己喜欢的某几个类型,那么你就是看人用相同或者类似的手段反复解决同一类问题。都是同类,怎么可能有什么旁通呢?能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缺乏理解基础的书,这是旁通的前提。人们喜欢越过这个步骤,直接询问具体方法。问题是谁也不能代替谁去阅读,代替谁去体会和领悟。

再比如说人们还喜欢问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读透一本书?其实我强烈建议你用我介绍的这种方法,找一本你最喜欢的书来重新读一遍。我相信,耗费几个月时间这样每天读一点,重复读多次,在你完结的那一天到来之际,你会发现自己读到了一本全新的书籍。这里没有任何神秘学,生活中经常有人坦承,同一本书自己在20岁的时候看和40岁的时候看完全是两种感受。只不过那是偶发事件,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训练。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些感性的印象,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些深深打动自己心灵的部分。

多年之后我们谈及一本书是好书时,指的就是这一点心动。但任何一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其实都超越了个人感性所能体会的那一小部分。唯有这种耐心细致的阅读方式,才能摈除感性的影响,通过运转理性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力量所在。一个想法如何构建,一种情绪如何营造,只有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才能清晰地看到。


除此之外,我最想提醒你的一点,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读书的初衷。阅读的确有消遣的功能,也的确有商品的属性,但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本书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曾经活生生的人。无论他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还是阐释一个道理,又或者是讨论某个专题,我们真正需要去看的,是这个人的思考过程。当人们看完一本爱情小说之后感叹说“这也太让人心酸了”,看完一本科普书籍之后感叹说“人类也太聪明了”,那就真的把书籍当成了某件商品,在谈用后体验。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只有感受,其实就等于根本没有去读书。

雨果的《悲惨世界》值得看的部分是冉阿让的转变,真正值得探讨的是警察沙威之死,这里面都是雨果对社会和人的思考。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思考,他才给人物安排这样的命运。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值得看的不是他点评历史人物的成败,而是在每一个章节里他反复运用的分析方法。历代朝堂之上发生过那么多事情,他如何简化为几条简单的脉络,找到几条简单的标准,这也是他思考的结果。我们去记住谁是好人坏人,谁是奸臣忠臣,那就等于是浪费了钱穆的这一番功夫,等于是没有看过这本书。换一个历史时代,换一群人来,我们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分析。

然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一切都太快速太明亮太嘈杂。在马步扎好之前,人们就已经在追求如何更快地读完一本书,追求一年能读完多少本书,而这些事情根本就和阅读无关。阅读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核心其实是要读得慢,读得仔细,追求读完一本就一本的收获。我之所以介绍那么愚笨的方法,并非是创新,而是向古人致敬。在书籍还很珍贵,数量还很稀少的时代,人们不是读完一本书,而是吃透一本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关于阅读的箴言。那些箴言在今天基本上都已经失效了,因为人们不再那么阅读,普遍缺乏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能力。市场却可以无限量地满足一个人的阅读需求,于是我们面对的处境是书多到读不完,但我们只阅读其中非常薄的一小片。而且即便是那么一小片,我们也只是浮光掠影地读过,满足于“读完”两个字。

有一种说法是对的,它说人的一生之中并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只需要反复读有限的几本好书就够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有那么多书,那么多作者,但是其中真正伟大的并没有几位。如果我们能够读得慢一点,仔细一点,认真理解几个伟大灵魂如何思考,并且学会这种思考方式,那么就足够我们安然横渡人生的苦海,而无需在太多书籍上耗费太多时间。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先达到阅读入门,能够拿起任何一本书毫不费力地读下去,并且知道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哪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请先试着慢慢读完一本书。单凭这个能力,乘以时间的累积效应,十年之后足以让你和周围的人大有不同。



------

最美网络建设者



这个标题很烂,我知道。但我又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别的方式来表达我的赞美之情,所以烂就烂吧,​反正我也不擅长起标题。

人们来到网络世界,可以分为占绝大多数的网络的使用者,和人数较少的网络贡献者,以及​最为稀少的网络建设者。​我认为这里的比例可能是 9:0.9​:0.1 这样的关系。
通常人们会把腾讯、阿里、字节这样的公司视为网络建设者,因为它们提供了云计算这样的基础建设平台,提供了数以亿计用户使用的平台和产品,以及基于自己建设的平台建设起某种完整的商业模式或者​网络生态。​毫无疑问,它们都是强大的,但是未必和美有什么关系。
其实美​无处不在。比如说在《槽边往事》,就经常有读者来教育我应该怎么样排版才美。通过多年来我耐心细致春风化雨一般的反教育,此怪遂绝,估计是都去看​短视频了。排版当然有美,如果选择两端对齐模式,那么每段话就会​显得整整齐齐,四四方方,许多人就会觉得在视觉上有愉悦感,​比如说这一段话就是。
但也会有人因此觉得版面太过僵硬呆板,缺乏​错落有致的灵活。所以,​类似我这样的人就会选择左侧对齐,让一段文字的左边齐齐整整,但是右侧却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姿态​,从上往下看​流畅而富于变化---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读者不大会意识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因为这种变化的自由,​而会在内心升起很轻微的自在放松之感​。
比这种块状结构更小也更为重要的单位是字间距。字间距如果太小,文字看上去虽然会显得很紧凑,但是也会让人觉得逼仄拥挤,​内心不得舒展。如果字间距太大,那么文字看上去又会让人感觉到排布过于疏松,每一句话都写​得上气不接下气,​看了反而更加疲惫。
但无论是​段落对齐方式,还是字间距大小,一切的一切都建筑在字体上。我现在选取的这种字体,​只能说是无功无过,大家看多了也就习惯了,算是读者​个人喜好的最大公约数。​但它并不美,看多了让人觉得乏味,原因是没有什么性格,只是追求准确清晰,易于辨认。
所以长久以来,网络世界里一直有一批人在研究字体和排版,​研究怎么样才能让方块字排列起来好看。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就有一家叫做唐茶的公司,专门研究​中文排版和字体。最后用他们的设计规范,在 App Store 发行了一套单行版的电子书《三体》​,我还专门买过全套作为支持。
这样的公司,或者这样的个人,其实​都很难。虽然字体和排版算是网络基础建设,但是正如果粉​们的信条说的那样:又不是不能用。大多数人对于排版,对于字体,并不会太过在意,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能觉察​那些细微的差别。所以,即便做出了很好看的字体,​也很难售卖或者传播,这些年来,基本上都走上了用爱发电的道路---设计好字体,然后放在网络上​供人们随意使用。
最近,有一位身在广东,ID 名为特里王的兄台,发布了一套《京华老宋体》​。具体的情况和字体样例,你可以访问他的公众号《【新字发布】京華老宋体》。​我看后非常喜欢,非常感动,也非常振奋。
喜欢是因为在审美上我很喜欢宋体字和仿宋字,没办法,​童年记忆就是如此。小时候看的大多数书籍都是宋体字,小时候的大部分教科书都是仿宋字,大概只有语文课本和暑假作业会用楷体。特里王做的老宋体字​让我觉得很亲切,回想起童年看过的那些纸张泛黄的书页。
感动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能盈利,完全靠个人兴趣进行,而且时日​漫长。想象他一个人坐在家里,一个字一个字抠下来,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修正,这是何等的辛劳,何等的​用功。最后又无偿发布在网络上,任由人们取用。​这又是何等的美好,何等的动人?
振奋是因为除了苦功之外,根据特里王的说法,他现在也可以用 AI 来做辅助,极大地增加了创造​字库的速度和效率。以前设计一套字体的瓶颈在于效率,即便已经有了明确想法,字体已经定型,但是要完成一个完整可用的字库,还是会耗费相当长的时日​。如今有了 AI 之后,也许中文字体的研发速度会跃升一个台阶,以后打开 Word 文档选择字体时,中文字体选项也能和西文一样​丰富。
类似特里王这样的人,他们从事的是网络基础建设,​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建设者。我们这些使用者蒙受他们的恩惠,但对他们却知之甚少。也许他们的成果会被无数人使用,但是他们自己却不大可能上市,不大可能成为新闻头条,不大可能受到万众瞩目,​接受无数鲜花和掌声。但我认为他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他们默默的奉献精神又非常动人,所以他们配得上“最美网络建设者”的称号,再怎么赞美和感谢都不为过。
整个电脑的排版系统,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为了西文而​设计。在博客时代,无论我看中的 Wordpress 博客模板多么漂亮,示范页面多么精美,只要我安装完毕,修改为中文页面,发布中文博文,整个页面瞬间就会垮塌下来,视觉效果上极为​丑陋割裂。但在那时候,纯日本页面就要好得多,原因是日本人对日文字体做过许多优化,有许多漂亮的字体,排版出来​并不输于西文。
从 2004 年到现在,近20 年时间过去,当我看到中国人也开始不断优化自己的母语字体,设计出风格各异的中文字型,不断研究文字的排版方式,努力让中文在各种屏幕上也显得自然生动,神全气足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那么,亲爱的微信公众号团队,什么时候才能提供更多字体的选项?就我所见,完全​免费授权的中文字体已经不少了。那些用爱发电的网络建设者并不追求金钱和名誉,他们要的​无非是让更多人使用和欣赏他们的作品,让更多人激发对母语的热爱和审美。
​请给予他们应得的荣耀,谢谢。
------



2023-07-14

想法其实是教不了的

 


想法其实是教不了的,所以我最多会对朋友说“你应该这么想”​,对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我不会那么说。
每一种想法都有它的道理,但是关键根本就不在于道理本身。接受与否和认同与否是两回事,​认同与否和执行与否又是两回事。关键是在人的内心里,有那么一个开关,看他愿不愿意​打开。
教师和爹妈反复教导​小朋友道理:读书是为了你自己读。反复教导是因为根本没用,非得小朋友某天拨动内心的开关,决定从此不再是每天忙于完成别人给自己的任务,躲在老师和家长的命令和指示后面好躲避自我负责的重担,主动选择去温习课本,主动选择去预习课程,主动选择去自我训练习题,并且主动选择承担起为了做这一切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要承受的辛劳和厌倦---认领这原本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时候道理就生效了。
​成为成年人也是一样。和年龄无关,和发育无关,和阅历无关,任何人只要在当时当地决定从此就开始自己为自己负责,不再需要他人替自己做决定,不再等待他人给自己下达指令,那么他就可以立即成为一个成年人。俗谚所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穷人家的孩子谁都指望不上,只能靠自己。完全靠自己​,那就是当了自己的家。而与此同时,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到了七八十岁依然是个儿童,​随时都在指望他人,随时也都在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说道理可以说得通的?
对朋友说“你应该这么想”,意思是大家的人生阅历都差不多,大家的思维和习性都差不多,或许是一时蒙蔽,又或者是一时短路,想不起来一个他本该想起的​思路。那么作为朋友,我不是去教他,而是去提醒他,提醒他本来有但是却​忘记了的东西。我不大可能给他什么全新的想法,全新的想法在他内心里没有基础,他就不大可能会接受。
我不对他人,尤其是年轻人说“你应该这么想”,原因是大家并没有那么熟,我本身也并没有那么​关切对方。​同时,我对我的想法也并不是那么自信,认为​它一定就是对的。这些都还在其次,属于礼貌的范畴,属于​诚实的范畴。重点是我根本不相信可以教会任何人一个想法,也就是可以伸出手去对方内心里​拨动开关。
对方认为地球是个巨大的平面,我用影子的变化,桅杆的出现,太空中的照片做例子来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在一开始就注定徒劳无功。因为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方要先在内心里打开一个开关,​上面写着:我的认知是有限的,我​的认知有可能是错的。这个开关从未打开,那么无论我说什么,如何阐述,​都会被视为是一种挑衅或者冒犯。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只剩下捍卫和反击​。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AV女优三上悠亚宣布退役之后,体重降低了8公斤。原因是她现在开始针对女性用户卖货,女性用户喜欢白瘦幼的形象,所以她就主动减去了​8公斤体重以此满足女性用户的​审美需求。而在过去,她服务的对象是男性用户,男性用户更喜欢肉感一点的女优,所以她要​让自己的身材更加丰满一些。
于是,在中文互联网上​就有了一种流行评论:要说狠,还是你们女人对女人狠。​不要说什么男性对女性的身材羞辱了,羞辱女性的正是女性自身。
如果要讲道理的话,大家就要讨论追求“白瘦幼”这是女性自发产生的标准,还是基于男性审美和男性权力地位产生的迎合​。但这么做意义并不大,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逻辑,而在于说这话的人内心里是否认同社会是由男性主导,男性是否因为性别天然就占了许多便宜​?这个开关打开,​那么什么道理都好谈。这个开关关闭,​那么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再谈就是“够种你别要彩礼啊?”​。
​所以,要学会眼睁睁看着别人那么想,然后眼睁睁看着别人按照想法那么做,在全过程中要能按住自己想要​教一教对方正确想法的冲动。如果别人竟然顺利地完成了,那说明你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有问题,不说别人​一定对,但是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的确能走通。如果别人果然成功地失败了,那也需要看他有没有停下来,有没有进行反思,​有没有试图去找寻开关。否则的话,别人的通常做法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然后按照相同的想法和相同的方法​再摔一次。
我最近几年不大和人在网上吵架,就是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放下想要教会他人正确想法的妄念,衷心为他人内心开悟的到来而祈祷,简单陈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一以贯之加以实践,​这样基本上就能获得平静的内心。


------

2023-07-13

米兰·昆德拉的背影

 


我对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不熟悉,​也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但是我对昆德拉本人如同对邻居一般熟悉---几十年时间里,我不断听到人们讨论他和他的作品,引用他的书名和名言,带着推崇备至或者敬仰万分的口吻。
但我们并不真正认识自己的邻居,熟悉但不了解,​不是这样么?
如今米兰·昆德拉逝世,我又一次看到了大量相关文章,盛况几乎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类似。那时候如果在一次闲聊的时候不提及昆德拉,不提到他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似乎就不配做一名合格的文艺青年。我耳边再一次响起老大哥们对我的叮咛:你得去认真读一下昆德拉的书。
我从来没有这种打算。因为我这些年来发现,看人们讨论一名作家和他的作品,​比直接去看他的作品有意思多了。​在有人怒斥我反智之前,请容许我解释几句。
首先​,作品算谁的?或者说艺术算谁的​?许多人都支持​一个观点:作品和作品引发的解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作品。​许多人也都支持一个观点:越是伟大的作品,​可以解读的方式也就越是繁多。​这样说起来,我做的事情也没什么问题。去观察昆德拉读者的反应、感想、评论,的确算是一种对昆德拉作品的阅读。
况且如果仔细追究起来,​昆德拉是个欧洲知识分子,他的感触,他的想法,他的美学标准,都是以欧洲大陆作为​思考的基准。而他热情洋溢的中国读者,则是在欧洲之外,在远东以东,从欧洲大陆外部望​进去。所以,要说什么深刻的理解,强烈的共鸣,​我觉得是值得怀疑的。​就像是一个中国人宣称自己理解了贾宝玉,我会说:不,你不理解。
因为你没有一天体验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一天生活在​高墙大院之内。你对一只杯子,一个小厮的认知和感受,永远不会和贾宝玉​类似,更不用说是相同。同样是面对一个小厮,你怎么可以理解那些随时可以下令杖责小厮直到毙命的人呢?你们对人,对生命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有差异。
吸引人的永远是昆德拉流亡者的身份,​他异乡人的处境。​这里面有一些戏剧性:为自己祖国所放逐的作家,在异乡不单获得了​高度认可,更得到了张开双臂的欢迎。我不无卑劣地猜度,上世纪末中国文艺青年对昆德拉的追逐,首先是迷恋他自由的状态,其次就是他作为异乡人所得到的尊重和欢迎。不大会去深究欧洲文化是一幅拼图,昆德拉离开正在异化和沉沦的一个碎片,复归母体​这件事情的意义。他似乎保全了什么,但是他又失去了自己的​根。
其实我很希望有人能分析一下,为什么昆德拉后来选择用法文写作,​拒绝使用自己的母语。​然后在他人生的暮年,为什么又再一次接受故国公民的身份。我还注意到,在他人生的终点,​经过漫长的疾病折磨,他在法国去世,而不是​在布尔诺。我认为,解读这些个人选择,​甚至和解读昆德拉的作品同样重要。
如今昆德拉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也不知道他在临终前一年再次看见俄国人西进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一次情况好像不大一样,因为乌克兰人在一个喜剧演员的带领下顽强地抵抗​了下来。泽连斯基没有选择流亡欧洲,带着乌克兰和自己一起走。这是本地人的选择,不是知识分子的选择,知识分子可以选择漂泊,可以选择无根,因为他们从古至今​都不需要土地的庇护。本地人无处可去,​本地人必须抗争到底。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再去看昆德拉,​会产生许多别样的解读。我看了许多悼念昆德拉的文字,其中有一部分语气已经变得意味难明,​还有少部分已经变得严厉起来。昆德拉还是昆德拉,他的作品还是他的作品,他的读者依然是当年那些读者,但是在一个变化了的世界之中,昆德拉往昔所做的一切都​会被人重新衡量。
因此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昆德拉和昆德拉的作品无法摆脱历史现实进行欣赏,因此面对匆匆流光始终是少了些什么,这就是许多人认为他不应该跻身伟大作家之列的​缘由?我记得昆德拉曾经明确表示,自己很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厌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把一切都变成情感的世界,厌恶把情感提升到​价值和真理的价值,认为这种情感同样给了俄罗斯人的战争载具以足够的动力去做出​诸多暴行。
昆德拉毫无疑问是理性的。是他提出来的反对刻奇(也翻译为媚俗),是他坚持维持流亡者的尊严拒绝展示伤口,是他在不断强调理性的力量成为他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立身之本。现在,昆德拉可以去面对面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争论了,在人世间他只留下了一道背影。
要我说的话,当人们对着这一条长长的背影进行讨论的时候,应该稍微抬起头看看远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穿越了时间的长流从海面上升起,以至于让所有暗影都变得​有些暗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光之下,能照见每一个受苦的灵魂如何挣扎搏斗,其中也应该包括昆德拉自己。但是,昆德拉的背影里藏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奔跑的人永远不可能有这种对人类的洞察力,不管他背上背着怎样的理性盾牌​。
在小说《白痴》第四章,有这样一段对白:
伊波利特对梅什金说:现在您非常瞧不起我,是不是?
梅:凭什么?难道凭您比我们受过更多的苦且至今还在受苦难吗?
伊:不,是因为我有愧于自己所受的苦。



------

2023-07-12

长文和短句


似乎中文互联网上还没有人谈过长文和短句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来​试一试吧:

类似推特、微博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人们一般在上面发短句。而在公众号、简书或者博客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人们一般在上面发长文。如果同时使用它们,那么人就会受到干扰。因为它们原本就是​两种类型,对应着两种创作心态。
比如说这几天我在Threads 上发碎碎念,满足我积攒了好几年的短句瘾头。其结果就是我在公众号上写的文章变得很“疏松”,疏松是我个人的感受,具体说来就是文章的整体性下降了,​单独的段落甚至句子变得更加活跃,更有个性。就像是在一次大合唱中,总有个把演员会​唱出过高或者过偏的音,和整个和声格格不入。
写长文其实是写出一个完整的结构,它本身就存在于自己的头脑或者心灵之中,如今用文字把它​整体表达出来,所以它是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读者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观察,​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和感受来。
写短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短句​是记录某种个人极限,某种个人瞬间。一种情绪在心中默默酝酿,一种想法在心头反复思量,一直到实在无法继续,也无法容纳的时候,在一个短句上彻底爆发出来。或者,是在一团不断翻滚的混沌之中,偶尔有一点闪光飘浮起来被瞬间抓住。你心里的东西是冰山在海面以下的部分,短句就是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尖角。
当一个人在短句上频繁爆发,频繁冲刺时,​其实他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构思一篇长文。而且短句上的爆发,灵光一现,​是很过瘾的事情。这时候再切换回长文,从第一句定调,第一段开始铺垫,一直辗转腾挪,到最后结尾终于释放出内心所有能量,就会让人觉得不够直接,不够有力,​也不够经济。心态一旦改变,文气就不会​连贯自然。
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很悠久的传统,那就是所谓的“金句”​。作者喜欢在文章里埋伏几个金句,读者喜欢在文章里找寻几个金句。这并不奇怪,因为一篇文章想要传播,​往往都需要附着在某个金句之后,因为金句的传播力更强。
比如说​这句到今天我都记忆犹新的句子:生活就像是强奸,反抗不了就不妨闭起眼睛来享受。它好像能解释生活里所有的障碍和不如意,​但是又带着一种男权的古怪俯视感。再比如说今天早上让我大笑的一句话,用来表达人们对云南野生菌的​复杂感受:先菌子,后小人。
​但金句迭出的写作者,文章往往不怎么样,这几乎是个通例。多少凭借金句流行一时的文章,​在热闹过一头之后,现在都消失在了茫茫的网海之中了。写文章就像是装修一套房子,如果作者把50%的精力都用于精心装修灶台,让客人过目难忘,那么其余房间的装修估计就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也就很难把这套房子推销出去,因为没有人会因为一套房子的灶台装修得很精致​就决定去购买。
很多年前我就刻意控制我写金句的冲动,总是先考虑这句话在整篇文章里是不是和谐,会不会显得太“跳”​。如果有这样的疑虑,那么我宁可放弃,换另一种不是那么“跳”的表达方式,因此​维持文章内部的连续和流畅。所以,文章越写越土,越写越简单。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没有什么句子是特别出彩的,​有读者甚至认为是没有什么文采,平白如话。​但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而写这样的文章也可以维持更长的创作年限。​文字的确会耗神,但文字也养人。
习惯于写短句,人就会非常在意瞬间的感受,习惯于表达上的冲动。他的感官是24小时开放的,随时准备抓捕​外物落入心海所溅起的那一点浪花。于是,​更为深入的思考就停止了,​对于自身的审视也就消失了。写长文是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当心中一种感觉出现,脑海中火花一闪,作者就会像是猎狗一样窜出去,追着这一瞬间的感受或是灵感,去探究它因何而生,​源自何方。甚至把自己也纳入分析的对象,分析自己究竟是因为有了什么心态,什么成见,什么人生阅历,以至于会产生如此这般的感受,激发出​这样直觉的思考或者反应。
都是海面上的冰山,短句是去找浮在海面上的那部分最高处的一点反光,而长文则是探究水面下本不可见的巨大存在。所以,两者不大能够兼容。精专于其中任何一方,意味着人就不容易轻易地切换大脑工作模式,可以毫无障碍地​运用另一方。
​对于读者也是同样。习惯于看短句,那就是习惯于​一波又一波的情感冲击,不断从碎片一般的句子中高频地感受​内心激发起来的变化。习惯于看长文,那就是习惯于思考具体的事物,找寻文字下面的逻辑和线索,​重点放在了理解而非感受上。也正因为这样,刷短句更容易让人成瘾,那是个​有无穷变化的万花筒,一千万的碎片同时在太阳下闪光。而读长文时常会让人感觉到疲累,因为人并不是时时都有足够的心力​去支持自己的思考,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它的价值。
经常有读者在《槽边往事》​留言说相同的一句话:留言区要比正文精彩。那是因为留言区里大多是短句,​而且后面有一整篇文章作为支撑。


------

2023-07-11

中年男人的最后倔强


不玩壶,不盘串,不穿圆口布鞋对襟小褂,据说这就是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
我现在就差布鞋和小褂了。朋友们说:你这是秃顶挂念珠---冒充仁波切。
其实玩壶和盘串在我看来是一回事,完全脱离了审美和心灵训练之外,它们就是纯粹的变化。比如说一把紫砂壶,在倒入热水前和倒入热水后,很可能会有明显的颜色区分。在泡茶一周前和一周后,很可能有明显的色泽改变。这些变化要么很快速,要么很持续,但都很方便观察。
盘串也是一样。纹理会变得更光滑,表面会变得更润泽,颜色也会随着时日逐渐转变,逐渐变得深沉温润。只不过和紫砂壶的变化相比,念珠一类的串变化速度相当缓慢,经常以月和年来计算。
所有这些变化都和时间有关,包浆是串与壶在世间的阅历,阅历是人身上岁月的包浆。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时间,只能通过观察变化来感受时间。对于那些还拥有看似无限时间的年轻人来说,观察时间这种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老气。对于那些并不心甘情愿接受衰老的中年人而言,玩壶和盘串则是一种投降的姿态,并且其中还带着一种可耻的喜滋滋。
我试着剥离开那些人为附着上去的意义,于是壶就还原为泥沙,串就还原为木头种籽矿石和金属,它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它们又和这个世界些许有些不同---人生过半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你无法预料,更无法控制。事情总是自顾自地发生,完全无视你的计划,你的期待,你的预测。
​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事物人是可以知晓的,可以预测的,是可以掌控的,比如说一把壶,一条串。我知道沸水冲入一把壶,再盖上壶盖,在那壶盖上先会起一层薄薄的水汽,然后这层水汽会被吸收或者蒸发,壶盖重新变得干爽。与此同时,壶身的颜色会慢慢变得更深,几乎无法觉察地增加了一丝光泽。重复多次冲泡之后,突然发现它有了一层稀薄的光。
这要比完成一件事,执行一项任务,达成一个目标要容易许多,几乎没有什么意外。这种确定,在一个风雨飘摇、变动不安的世界中,就仿佛是怒海上的一处小岛,并不随着风暴和洋流漂移,始终稳稳地待在原处不动,像是在等着海浪去买几个橘子回来。相比之下,你持有一只股票十二个月,养育孩子十八年之后,你却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发生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如果单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讨论,那么拒绝玩壶盘串穿圆口布鞋对襟小褂的中年人,是在拒绝确定性,拥抱生活里的所有可能性。同样的,愿意去把玩的中年人,也可以理解为是某种谦虚,意思是世界广袤无边,我的所知却有如微尘,不过是手里的这把壶,这条串,此外都是无边无际的未知。
然而我自己并不想活在积极消极这种二元对立概念之下,所以我对所谓中年人最后的倔强有另外一套自己的看法:
一样东西有多重要,具有怎样大的意义,取决于你的目光能凝视其上多久。时间越长,它就越重要,越有意义,自家孩子就是那么一点点变成全世界最聪明最漂亮最可爱最重要的那个人的。这里有一个比喻,在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位面,彼此自行其事,并无多少分别。但是,当神灵从沉睡中醒来,将目光投向某一个位面,那么那个位面就突然变得特别起来,就会有生发变化,就会产生因果和羁绊,让神灵觉得它和其他位面有所不同,和自己有所牵连。似乎上面的一切变化,都和自己有关,更值得自己去眷顾,甚至要专门通知某个人去造一条大船,带上成对的动物,或者是为了一群人的归乡把河水变红,把大海分开。
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道要遇见多少种事物,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随意一撇就转过眼光望向别处。而在那些他所关注的人和事上,却会目不转睛地盯住不放。因此,没有什么所谓中年最后的倔强,有的只是凝视时间不足。凝视的时间足够长,你可以赋予任何事以任何意义,比如说玩壶可以蕴神养气,可以传承文化,可以预防鸡眼痔疮。
再比如说我,甚至还可以因此创造欢乐:《高端紫砂壶鉴赏》。
用我自己的看法再来看中年人的倔强,结论是中年人总得倔强一下。不是倔强在此处,就是要倔强在彼处。对于具体事物的倔强,体现出来的决绝和坚持,其实又代表着对其他事物的另外一种执着。倔强地拒绝了泡枸杞,那就有可能执着于烤咖啡豆。倔强地拒绝了紫砂壶,那就有可能执着于吨吨桶。倔强地拒绝了马保国,那就有可能执着于王一博。
但如果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枸杞和咖啡豆都是果实,紫砂壶和吨吨桶都是容器,马保国和王一博都是视频里经常出现的男人。马保国也可以用吨吨桶喝咖啡,但未必因此就能更接近王一博。王一博用紫砂壶泡宁夏黑枸杞,距离打出五连鞭和过去也同样遥远。
我曾经说过: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因为那些你的目光没有落下的地方,对于你而言本就是一片虚无。



------


2023-07-10

完美无瑕的网络小世界



今天凌晨2点,扎克伯格的新产品Threads注册用户达到9700万。到了大约6点,Threads用户数破亿。

按照7月6日上线计算,在整个欧洲无法注册使用的情况下,Threads 达到1亿用户用了4天,打破了之前Chatgpt创造的3个月破亿纪录,以及更早之前Tiktok的9个月纪录。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算法:Threads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生App,而是成功导入了大量Instagram 的用户,他们可以用原先的账号一键平滑入驻Threads。因此,如果从Instagram 的上线时间开始计算,那么Threads 用户破亿用了12年零9个月。
我在Threads 高强度使用了3天时间,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感受:
几乎所有的大V都抱怨过微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不够,对他们的推荐和曝光不够,那他们应该试试Threads。除了在远古时代的封闭式BBS,我还没有见过哪一款产品像是Threads 这样完全围绕服务大V展开功能。
在Threads,你点开任何一个人的资料,页面里唯一的数字是他有多少个粉丝,但不会显示他关注了多少人,分别都是谁。显示粉丝数,就像是展示家里的汽车和家具一样,算是私产的一种。
在Threads,无论你关注了多少人,首页上并不会按照时间顺序显示他们的发言。也没有一个选项,可以让你专门阅读关注对象的发言。Threads 使用了推荐算法,不断向你的首页推荐各种名人大V网红的发言,展示他们炫酷华丽精致的生活和妆容,是网络版的卡戴珊家族真人秀。
正因为这样,Threads 在整个网络世界里显得异乎寻常的干净、整洁、漂亮,一尘不染。我曾经转载过一张漫画,内容是一个人揭开身上的创可贴。创可贴上写着“玩梗”,创可贴下露出血迹未干的刺青,那是两个字:焦虑。这张图我转出来没有半小时,就让Threads 给删除了。
网上的福利姬们按照互联网传统风俗,从来都是最早入驻新平台的先锋。她们如同潮水一般从推特涌入Threads,又像潮水一样回退推特。因为在Threads 里,自己的图片或者视频稍微擦点边就可能被删除,更别说像是在推特那样纤毫毕现。但也可以理解,Threads 是一款服务于12岁以上用户的产品,并不是18+。不过,在Ins 上曾经获得过认证的日本女优,Threads似乎又要对她们的内容宽容许多。
没办法,女优也是成名大V,谁让这里专注于服务大V呢?
于是这里是一片网络净土,乱糟糟网络世界里的一个完美无瑕小世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血腥,没有暴力,没有恐怖,没有色情,没有垃圾广告---根据Threads 团队的说法,这里甚至是对政治经济科技充满冷感的,因为他们并不打算鼓励人们在Threads 提供所谓“硬新闻”。
Threads的一切都是明亮的,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欢乐的,柔软的,香甜的,太阳从2023年7月6日升起之后就再没有降下过,这里处于永恒的光明之中。点开你的首页,永远是名人明星在开演唱会,在开大趴体,在唱新歌着新衫化新妆,就算是一杯咖啡出现也永远有拉花。如果说还有任何一点允许的尖锐,那大概就是大量讽刺马斯克的梗图,表现他面对Threads的崛起如何彻夜哽咽难眠。偶尔也有讽刺扎克伯格的,但留言区里会有一堆人教育他如何正确认识小扎,我记得术语管这个叫“护驾”。
有人说,Threads是推特的对标产品。我不同意,我觉得它的对标产品应该是小红书才对,而且还是大V版的,没有小红书那么粗壮的腰部。
自从互联网出现,人们就对这里因为自由所带来的各种混乱和无序而产生困扰和反感,渴望有某个世外桃源的存在。现在好了,大家有了Threads,这里只有正面没有负面,只有积极没有消极,只有秩序没有混乱,只有规范没有妄为,只有确定没有意外。只不过有一点点代价而已:Threads 决定你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Threads 决定你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并且暗中鼓励你去做一个积极向上、快乐无忧,终日分享你美好生活的大V。在Threads 里你只需要为一件事焦虑就对了:你的粉丝数量,因为那是让你通向首页的大门。
我并不打算批判或者反对Threads,恰恰相反,我认为它的出现极有价值。网络世界中需要有推特这样的混乱之地,也需要有Threads 这样的完美世界。人们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穿梭,可能会更有助于自己理解自由的精义,理解自己真正所需,因而真正地理解生活和选择生活的代价,同时最终也认识真正的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当然不会去讨论Threads为什么不增加搜索功能,为什么不增加标签功能,当然也不会去讨论它能走多远,或者能否战胜推特一类的问题。它是网友在网络世界中的可选项,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可能超越了对与错,正义与邪恶,进步和保守。我甚至很想让齐泽克和龙虾教授都来注册使用一下,然后谈一谈他们作为大V的观感,因为我认为这是检验他们是否诚实的极好机会。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