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1

节前聚会

 


​这几天,朋友圈里节前聚会的照片多了起来。人们选择在春节前再聚会一次,一起向过去的一年道别,一起举杯迎接新​的一年。在席间,看看彼此都在,可以获得​一些踏实和心安,感觉“自己人”​还很多,世界还是那个熟悉的世界。
我因此看到​许多张同龄人的照片,认识不认识的都有。打开照片都会吓我一跳,这种感觉很奇妙,那些我认识的人即便二三十年没见,我还是能凭借记忆里那张年轻的面孔辨认出来,就像因为儿子而认出父亲---​但与此同时我又震惊于他们容颜的衰老。香烟会让皮肤颜色变得灰败,酒精让整张脸​上的皮松松垮垮,而权力侵蚀则让脸上带着一股阴气,看上去都是一群​一边膨胀一边下坠的中年人。二三十年不见,他们在我记忆里都依然是那帮把单车脚蹬踩到冒火星的牲口,突然看见他们在酒桌前四平八稳、脑满肠肥地坐满一排,后面再站满一排,​让我颇感不适。
那么我呢?​我不参加这样的聚会。但是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也出现在这些合影里,​我又会是什么样子?和他们是否会有所不同,还是如同牛乳滴入了水中,从此分辨不清?同样的皮泡眼肿,同样的一身横肉,同样地膨胀且​下坠?我怀疑很大可能是后者,那个我自认为特别的“我”,只要站在人群之中,瞬间就会溶解消失,和周围的人变得一模一样,连秃都是大家一样的秃,人人脑袋上顶着反射的弧光,笑盈盈沉甸甸​在照片里化作一大团混沌。
我也有节前聚会,不过是三五好友的小酌小聚,为了一场​冬夜畅聊。我没有那种知道所有人所有近况的好奇心,我需要和每一个人都有足够长的聊天时间。​人少,聊到一半席间就可能陷入沉默,每个人自己想心事,没有人主动挑话头沉默就会继续下去。不像是人多的聚会,从头到尾​聊天就没有停歇的时候。但我在这种沉默里感觉很安然,一定要让话题延续下去,那是陌生人之间的客气。好朋友聚会应该有沉默才对,无声也是一种交流​,邀请对方一起待在沉默里,不用发言去打破,这是​默契的体现。
尤其是在春节前的聚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一年之后,其实​并不想说什么。你一分一秒经历过的一切,​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它的分量还在你的肩头,还在你的杯底​,分量和滋味都清清楚楚,还需要说什么呢?无非是有这样的几个人​,即便是那么面对面坐一下也是好的。感觉自己一个人坐在家里并不是歇息,一群有共同经历的人坐在一起才​是放松。就像是在桑拿房,在那里人人都赤裸,人人都忍耐,​人们在桑拿房里默默流汗但是不说话。
我很感激那些愿意和我在节前小聚的朋友们,大家不聊房子,不聊股票,不聊孩子,​现在也不聊养老。我们的节前小聚从来都不是一次总结的聚会,一次成功的聚会,​一次积极向上展望未来的聚会。所以,它也没有压力,没有焦虑。吃饭时我们专心吃饭,喝酒时我们专心品酒,争吵时我们专心辩驳,我们也会陷入长久的沉默,就像是在家里缓缓陷入舒适的沙发。
有那么一些瞬间,我看到邻座那些年轻充满朝气的脸,看着空中频频举起的酒杯,听着那些笑声掌声嘘声打闹声,听着酒杯此起彼伏清脆的撞击声,会灵魂出窍站在​过道上扭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看见几个普普通通的中年男子,他们面前的每一样餐具,每一朵插花都要比他们更新鲜,更​有格调,更​具活力。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就像是餐厅安放的一些老旧家具​。而在他们之间,在他们眼神交汇之处,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他们的灵魂却在相互激发碰撞,放射出炫目​灿烂的光彩。
我希望你也有自己的节前聚会,​我也希望你在这聚会上能找到让你感觉惬意的沉默。


------


2024-01-20

今日大寒



今日大寒,此刻,我家窗外飘着小雪。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至此二十四节气我们已经全部经历过一遍。下一个节气又要从立春开始,不过今年的立春要特别一点,它并不是农历甲辰年的立春,而是隶属于即将过去的癸卯年---兔年是双立春,一次在年头,一次在年尾,甲辰年没有自己的立春。

大寒下起了小雪,而且就在进入大寒的上午10:07分之后,节气还的确是有些玄妙。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飞,顺着雪花看出去,楼下一个月前下的雪还没有化尽。想起几个月前媒体的连篇报道,说是气象专家预言今年因为厄尔尼诺会是一个暖冬,平均温度应该比往年要低。
话也并没有完全说死,专家还打了一个补丁,说是虽然暖冬,但“也不能排除短时间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意思是说,暖冬里万一出现了几次大雪也很正常,不要说我们的预报不准。我看着楼下房顶街边没有化尽的积雪,什么都不想说,只觉得自己幸运,没有凭着自己的那张气象工程师证书继续混下去。
否则,这时候我走进附近的酒馆,大概率会有很多人热情地招呼:“菜工,你说的暖冬呢?,“头老,厄什么诺来着?你再说一次”。我只能涨红了一张老脸解释道:“数值模型......计算偏差......微分方程高阶小项.......欧洲预报中心......美国人说.......”,于是哄堂大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相比之下,因为写作而遭受的批评倒更容易接受一些。来来去去无非是什么“你一个文科生不要谈这些话题”,“你一个文人还是谈谈你熟悉的领域比较好”​。听到三本男如此自信地发出指示,留言区​内外也同样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现在,节气对于我而言就是节气,冬天就是冬天,下雪就是下雪。今天是大寒,我唯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午应不应该尊重北方的传统吃一顿饺子,还是尊重北方进阶传统吃一顿羊汤羊肉,又或者是尊重北方高阶传统吃一顿涮羊肉,甚至是尊重北方至高传统吃一顿烤全羊和羊肉饺子,就着灵魂配菜生大蒜。然后欢欢喜喜送走癸卯年最后一个节气,准备迎接新年到来---哦,不对,应该是癸卯年​倒数第二个节气。

关于羊肉,在大寒这天我要分享一下自己​今年最大的心得:淘宝用各种蒙古族兄弟的视频刷了我整整一个2024年,反复推荐他们的肚包肉,反复推荐他们推荐的吃法---蘸草原韭菜花。大胖子,扎小辫的瘦猴,三七开的国字脸,每天换着人​在蒙古包里吃肚包肉。我专门​找了几家吃过,感觉很一般。肚包羊肉并没有在口感、味道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韭菜花咸到喂给老鼠吃完能立即长出翅膀变成​蝙蝠​飞走。要我说,他们那种腌制的韭菜花泥远远不我做的韭菜花味道浓烈刺激,也缺乏​那种独特的鲜​味,只是一味的咸。
真正好吃的东西他们并不推荐,那就是手把肉和​肉肠。手把肉是真的幼滑鲜甜,体现了对食材的真正信心,只需要葱段姜片和粗盐,煮出来味道就很好了。肉肠是真的相得益彰,羊肉和羊肠相互配合,那种油润的香气比什么肚包肉的搭配要合理​一百倍。南方没有这样的羊肉,南方的羊肉柴、紧、膻,​从来都吃不出甜味来。好食材​配上简单烹饪,谁都打不赢。我是搞不懂,忽必烈汗的子孙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精致,要用棉线扎口,用羊肚包肉,还要用匕首挑着韭菜花酱涂来抹去,又不是用蟹八件吃大闸蟹。
在北京,一个网红肚包肉在店里能卖到​25元,7个肚包肉就相当于一斤手把肉的价钱。那我宁可选择点一份手把肉,就着一碗蒙古咸奶茶​吃完拉倒。​在这个冬季,手把肉就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无论是在哪一家蒙古餐厅。在蒙古餐厅,可以点羊肉烧麦,可以点手把肉,可以点烤羊排,可以不断叫奶茶不断叫店家往里面添加炒米、奶条、奶渣、奶皮子,还可以加那种用黄油揉面蒸过再切出来的面条,但我就是不点​肚包肉,多红多流行我都不点。
今天是大寒,癸卯年即将过去。时令翻新,新年将至,愿​你新春快乐,四季遂愿。大寒下小雪,也希望你和旧友饮新酒​着靓衫,展笑颜,莫要停杯话当年


------



2024-01-17

大家是不是都提前撤了啊



从这几天的阅读量和留言反馈上来看,​我感觉很多人已经提前撤离,回家过年去了。从过往的经验上来看,年前2周左右人们心思浮动而散乱,无心工作,整天在网上摸鱼,会制造出许多​临时的热闹来。等到过年前3天开始,流量就会断崖式下降,人一旦回到家就不会在意网上的任何事情,哪怕是​巨星离婚都没有多少人看。然后要等到大年初三左右,人们在家里过了重逢喜悦的劲头,发现问题依然是问题,毛病依然是毛病,脾气依然是脾气,重新两看相厌,​于是人们才陆陆续续回到网上来。

今年不大一样,​我看网上每天还在制造热点,但是人们并不真的关注和讨论,​参加热闹的态度相当之敷衍,像是纯尽义务。我这里的留言讨论有气无力,留言相互搭楼的情况也少了​很多。许多人体现出无法阅读完长文,阅读完也无法理解的症状,​留言内容相当恍惚,相当于自说自话。​怎么说呢?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些读者都是在长途大巴、高铁上,一边凝视着窗外的冬季风景,一边在手机上随手滑几下​,心思全不在网上。所以我猜测,今年许多人都已经提前撤离都市,​一早踏上了归乡路。与其再耗两周,不如现在就返家。
以前我是在除夕前后进入度假状态,反正国内读者都在过春节,没有多少人会看文章,所以我可以放松一些,主要写给海外的少部分读者看,免得他们觉得自己在春节期间彻底被遗忘,隔离在​故土的火热节日氛围之外。今年我怎么感觉现在我就可以那么做了?
那么,今天我就简简单单讲一个我亲历的地狱笑话吧。
事情是这样的,两个月我自己编了个段子:
什么是解释型学者,什么是分析型学者?
就是说,当老爸打儿子的时候,解释型学者跳出来说:没错!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Nature》最近一期有论文说体罚孩子能提升未来孩子收入水平达27.45%……
而分析型学者看了会说:从历史上来看,家长体罚孩子在 1XXX 年开始就被视为不人道的野蛮做法。从法律上来看,这个行为违反了 xxx 法第 XXX 条第X 款。从社会行为学的角度看,诉诸暴力的教育手段说明当事人缺乏……
无论解释型和分析型学者怎么说,都比不上隔壁王叔叔。他听到了哭喊声,强忍着心痛,默默拨打了报警电话。
这个段子本身就很地狱,它的意思是嘲讽解释型学者总是在给糟糕的事情找合理化的理由,为糟糕的人和事找理论背书​,同时,它也在嘲讽分析型学者滔滔不绝讲了那么多出来,​但是连伸一下手干涉一下现实的想法都没有。也就是说,父母就在自己面前体罚孩子,解释型学者为体罚找理由,分析型学者阻拦一下的想法都没有。所以,真正有用的是隔壁王叔叔,隔壁王叔叔起码会​打报警电话。
​你觉得够地狱了吧?这才到第几层啊​,烧烤晚会都没开始呢。我发完这个段子之后,不止接到一起来自朋友或者熟人的询问:菜头,你说的那篇体罚孩子能提升孩子未来收入的论文在哪里,我​想看一下原文---不是和我开玩笑,都非常严肃,显然是相信在《Nature》上真的有那么一篇文章,文章证明父母体罚过的孩子,未来收入水平会高于平均数的27.45%以上。​显然,他们当真在为体罚孩子找理论依据。而在所有的依据中,我根本没有料到,他们居然会一眼就看中了“提升未来收入”​六个字,他们居然相信这两者之间会有因果关系,他们居然相信存在某种研究方法能够排除其他因素,​凸显出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体罚我的情形,他在体罚我之前,要历数我过去一两周的罪状,桩桩件件,一一列举,然后才去取来皮带或者棍子​一通痛打。经常那么搞我就觉得很烦,他妈的不就是​想打我吗?你直接打不就完了吗?打完大家不就都了了吗?非要唧唧歪歪说那么一大堆,为你殴打我找出那么多理由来,让我​趴在方凳上一直那么等着,你不烦我还烦呢​。
我的意思是说,其实,完全不需要《Nature》的,也不需要27​.45%的。谢谢。


------

2024-01-16

和人说话

 


我说演讲能力是领导力的体现之一,我介绍了如何做脱稿演讲的方法,​有读者回复我说: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任何公开演讲,​不知道看这种文章干什么?我想,支持这个观点的读者应该不在少数,也许还有更多人在腹诽​却没有明言:我可以一辈子远程办公,靠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和​别人打交道的,并不需要​什么演讲。
​有这些想法很正常,因为这些人都缺席了一门课程​:《残酷社会真相》​。如果上过这门课,就知道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存在的方式,主要是靠​他人打交道,从来就没有什么独立存活的概念。写《瓦尔登湖》的那个索罗,在书里​描述了让无数人艳羡不已的森林隐士生活。而事实上,他的母亲家距离他的隐居小屋只有2​、3英里,每周末都开车给他送去一篮子食物。即便如此,梭罗也时常夜半穿过森林,回到母亲家,“像一头饿狼”一样翻出家里的曲奇饼干罐大嚼。
我们要和他人打交道,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面对面​说话。而且,真相是我们自己的90%是靠言辞塑造出来的,行动只占1​0%。中国​古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西方谚语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话都没错,但是《残酷社会真相》这门课程里曾经详细讲解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没有重要到值得让别人仔细观察你行动的程度,你没有重要到​值得让别人分析你身上的事实是什么,他们只是随便听听你在说什么,给你打个分就走了。
所以,一切都是演讲。区别在于,大多数时候你可能是对有限的几个人演讲,​你认为那不是演讲。极少数时候你可能需要对​几十上百人演讲,你认为那才是演讲。不是这样的,你和商贩砍价的时候,​你陈述对方必须降价的理由,那就是一篇小型演讲。你和倾慕对象开始约会的时候,对方要求你讲一讲“你喜欢我的理由”,那​也是一篇小型而重要的演讲。你和三五同事就如何进行一项任务发生争执时,你想劝说他们接受你的看法,你想拉拢其中几个加入支持你的阵营,那​还是一篇现场演讲。你和一群朋友聚会时,你想要分享自己最近的一次独特经历,或者是一点个人感悟,你希望他们安静下来,愿意耐心听你说完,你希望他们全程跟着你的讲述走,在结尾爆发出笑声和掌声---你需要的​是全套的演讲技巧。
这和一次百人、千人、万人集会演讲没有任何不同。你都需要在一开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你都需要抛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你都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阐述,你都需要用到大量比喻、故事、例证作为证据,你都需要注意控制节奏,给听众留下思考时间的“气口”,​你都需要用笑话不时调节一下气氛。
我个人很希望那些说演讲无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足够多的权威,支持和信任度,只要开口人们就会扭头​侧耳倾听。但是以我的生活经验,像这么想的人,往往开口说出第一句话,要么人们根本听不见,要么听完​毫无兴趣转身就走了。​所以,这些人的下一句话就是:我只要有这身本事,​一句话不说又怎么了?不怎么,《残酷社会真相》里说:空无一人的山谷里,花默默开放了就等于是​没开放。你的本事只要不是强到非你不可,你不说,那么你等于没这个本事,​甚至等于你根本不存在,遇见问题的时候没人会想起你来。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注定要和他人打交道,我们要相互理解,我们要合作,我们要协同一致,我们要相互支持​,然后才能把事情办了,办了事情才能把钱分了。对他人演讲,无论对象是一两个人,还是十几人几十人,我们都是通过言辞作为探针,利用听众的反馈,去探测、分辨、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真实态度,真实​利益诉求。​于是,才会有后面成功的合作、协同、支持。没有这个判断分析作为前提,无论你个人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你都很难和他人建立共识,认同合作的必要性。
当你存了每一次和人谈话都是一次演讲的念头,那么你就会留心每一次自己不同的说法,引起了​怎样不同的反馈。你就会留心每一次为什么能够说服别人,为什么​得到了反对。你也会留言别人是怎么说,别人的言说方式得到了什么​反馈。你还会通过针对同一个人的各种反馈,认识到这个人是谁,什么言说方式对方最容易接受,​什么样的反馈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当你存了自己​一身本事横行天下,一辈子不演讲也能活,演讲就是对几千几万人说话自己不需要的念头,那么你在人群中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了解不到。​别人赞美你说情商极低,人极固执,​口齿不清。​你得意地回答说:我这人就是直。你他妈都被人群放逐了,还得意个啥啊?你都不能从事需要复杂合作的精细操作,​变成了solo手艺人,还得意个啥啊?
《残酷社会真相》​里说过:你可以有能力而不用,但不可以没有却说自己不需要。内向安静的人不需要社交生活,但并不是说他不能社交,不能表现得体,​不能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他能做很好只是不愿意去做罢了,这叫天性内向安静。宅男宅女不需要和他人打交道,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能出门,不能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去合作方的会议室做报告签协议,然后回家换上睡衣睡裤继续宅着。只能在家宅着,​根本没有能力出门和人打交道,那叫废物,和宅男宅女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会和人说话,那就是不会说话,和个人特质没有一毛钱关系。看到面对千人演讲,不能推论出二人面谈三人聊天也是同一回事,服从相同的原理,​这说明个人特质只是蠢而已。


------

2024-01-15

脱稿演讲

 


脱稿演讲其实一点都不难,你只需要假设提词器和​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就好。还没发明出来,你就无法依靠外力,​只能靠自己记下来。当你决定自己全部记下来的时候,​你就会自动去找寻方法。比如说一些演讲者喜欢边讲边比出各种手势,尤其是喜欢摊开手掌在面前做划水状,那很可能是他把演讲的各部分要点写在了每根手指的指腹上,不时就需要去撇一眼。
​提词器和稿纸是最糟糕的事情,只要它们存在,你就会忍不住去看。即便是你已经熟记的演讲段落,你的本性也让你更倾向于去读,因为读出来更准确,读出来也更简单,心理压力会小很多。只是这样一来,听众就倒霉了,他们​就不得不坐着领教你的无聊无趣。
按照传统的做法,​演讲​需要自己先去写稿​。在写的过程中,自己想通过演讲具体讲什么也就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想要表达的内容越清晰,思路越明确,自己也就越容易记住。然后需要自己拿着稿子去念,对着墙念,对着镜子念。想要学习书面语和口语表达之间的异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真那么去做过,你就会知道许多书面语看起来骈四俪六,但是根本没有办法​讲出口,必须要​修改为口语的形式。你也会因此理解为什么​演讲里会有那么多短句,那么多举例,那么多排比句,那么多自问自答。
对着镜子练习还有另外一个好处,你能​观察到自己的表情和形体动作。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你很少可以用第三方的视角来观察自己,所以你的自我感受和他人的观感完全是两回事。当你为了演讲而练习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信的表情,什么是自己沉稳的​体态。而当你对镜演示自己最满意最惯常的表情时,也许你会第一次发现自己看起来竟然​是那么一副口眼歪斜的样子。
​以上这一切都可以预先学习,可以自行练习。但是演讲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是在现场,只能通过焦虑、紧张、忘词​来学习。面对白墙面对镜子,和面对一千个活人完全是两个概念。​所有的写稿、读稿、背稿,都预设了现场观众会仔细听你说什么。真实情况从来不是这样,活人会走神,活人会相互耳语,活人会东张西望,活人会抢话接话喝倒彩发出嘘声,你需要站在台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你需要临时调整内容和顺序,快速跳过他们反应不良的段落,尽量展开和重复他们​反应热烈的内容。从你上台的第一秒开始,你就在学习今天的观众都是谁,有什么特性,然后一边讲一边试,一边找寻​他们喜欢的讲述方式。
当你在台上眺望台下的时候,​一切细节都一览无余。人们究竟对你讲的内容有没有兴趣,人们究竟能不能跟上你的思路,人们究竟有没有被你说服或者打动,​在台上看得一清二楚。这种经验只能在台上演讲时学到,它同样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技能---个人和群体如何当面沟通交流,通过言辞和肢体动作,如何在现场建立起奇妙的​氛围来,和众人形成某种​相互理解乃至是精神共鸣。所以,公众演讲从来就是领导力​的一部分。你需要以活人的形式,以自己的肉身作为道具,直面你的团队成员,给予指示、命令、要求、敦促、鼓励、威胁、感谢,​以此获得理解和支持。你在众人眼里究竟是个傻子还是英雄,你的命是吃肉还是吃草,站在台上你很快就能知道。
​这些都是古典时代的事情。如今有了短视频,有了直播,网络技术成功地隔离了演讲人和观众,用屏幕和演播间提供了足够多的安全空间,于是也就产生了虚假​的人际沟通感受。视频主和主播面对的是数字虚拟人,同样都是人声鼎沸,但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机器人,有多少弹幕是自动生成​。在数字空间​内发生的所有事情,缺少了古典时代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讲演人和观众之间的目光交流。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连接。
新时代的网红不得不出来面对现场观众时,新时代的演员不得不参加业内正式晚会时,​就会掏出稿纸来念。他们认为这代表了自己的尊重之情和审慎态度,念稿件确保不会出错。但这却是最无聊的做法,在人类的群落中,一个人不断把目光挪开,不敢和众人对视,不断把目光落在一张纸上,​这种人通常会被认为是骗子,回避目光接触的人都不真诚​,从穴居人时代开始就是如此。
所以,在今天​脱稿演讲变成了一项很宝贵的能力。所谓的头部主播和腰部、​踝部主播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其实更为古典。看起来大家都是在对着镜头闲聊,但是头部主播所说的话更有章法,因为他们的每一段讲解和介绍其实都是​短篇演讲。在其中包含了足够多的信息量,清晰的逻辑关系,并且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和​需求。这样的主播,即便临时抓到现场会议或者晚会现场,他们还是可以面对人群和摄像头侃侃而谈,绝对不会因为离开了撰稿人和提词器就讲不出话来。
对于普通人而言,脱稿演讲的价值同样​珍贵。总有会议发言,汇报工作的场合,在那些场合里,一个人能否做到脱稿演讲,做到人们专注地听完,也决定了大家对他个人能力的​评判,也许会影响到他的职业​道路。当然,​又会有人抱怨说:总是那些说得漂亮而不是干得​漂亮的人分走了最大的蛋糕。但是这有什么问题么?从穴居人时代开始,会讲故事的人就可以不用外出打猎,不用蹲在地上捡浆果,只需要晚上在火堆边讲故事就好。拿破仑指挥法国军团进攻埃及时,他只需要在演讲中说出这样一句话:“士兵们,在金字塔的绝顶上,40个世纪在俯瞰着你们!”,于是攻击就像是烈火一般展开。


------




2024-01-14

想不起名字

 


昨天晚上北风紧,和朋友约了去吃涮羊肉,出来时发现隔壁桌坐着脱口秀演员杨笠,和另外一个姑娘谈现场抛梗的话题。真人比电视上显得脸小,也没有那么眉飞色舞。当时一下子没能想起她的名字,和朋友小声介绍的时候卡住了,:“刚才那人是……就是……”。等出了餐厅门,我终于勉强对朋友憋出完整的一句:“我是个普信男。”朋友问:“你说什么?” 我回答说:“没什么,一时短路。”

这就是我的生活常态,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大脑里关于人名地名的储存单元总是有问题,通常无法正常调取。就像昨晚的那个例子,我没有办法在需要的时候想起“杨笠”这两个字,但是我能记住和这个名字有关的周边概念,比如说“普信男”。在我的脑海里,不存在可以直接读取的“杨笠”,只存在“那个女脱口秀演员”,“那个河北妹子”,“那个讲‘普信男’的”。

多年来,因为记不住名字,我每次和人提到什么名字都很困难。有一位香港导演,有一次我想要提到他名字时,我是这么和朋友描述的:就是那谁,那导演,老婆是个喜剧演员,演正剧演技都很好。头发挑染白色戴眼镜,他帮曾志伟的儿子监制了一部好片子,讲两个女孩子友谊的,他还搞过音乐剧电影。

朋友最后听懂了我是在说谁,只是觉得很费劲而已。因为在我那么长的一段话里,完美地依次跳过了:陈可辛、吴君如、《金鸡》、曾国祥、《七月与安生》、马思纯、周冬雨、《如果爱》、张学友---因为我同样一时想不起这些名字来。如果换成是别人,只需要0.01秒,直接说出“陈可辛”三个字,就可以免去这一大段话。

正因为这样,微信救了我一条狗命。看到现在,你应该已经猜到手机通讯录对于我而言没有任何用处。要拨打一个人的电话,首先我要能想起对方的名字来......有了微信之后,我就得到了一个极大的便利:我能想起一个人的音容笑貌,我能想起他说过什么话,我只是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于是,当我想要想什么人名的时候,就会回忆我和他是不是在什么群里,在那个群里,当初他说了什么话,或者别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提到什么特别的概念。然后我就可以通过搜索找到那个群,再用群内搜索,找到那个人。

这样古怪的记忆力给我带来很多困扰。比如说我可以滔滔不绝向人介绍我的老师,回忆我们当初是怎么认识的,回忆他给过我什么教导,回忆他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看法,甚至可以完整复述老师当时的原话。这时候对方打断我,问我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你老师的名字是什么?听到这句话,我就会当场死机。因为我大脑里从来没有这个逻辑,都是记忆老师如何说、老师如何做、老师如何讲解,但从来不会先去想老师的名字,老师就是老师,我很熟悉,只要一想就能看到他的面孔和神情,就能听到他的嗓音......但你问我他叫什么,我真的没有想过,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我是一个需要用搜索引擎搜索老师事迹,才能间接得到老师名字的学生。

多年来我也有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比如说我不记得杨笠这个名字,我也知道这件事。那么,我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去想办法记忆。笠,就是斗笠,农民在雨天里会用的雨具。所以,杨笠可以理解为下雨天,一个农民戴着斗笠牵着一头羊。那么,下次我需要回想她名字的时候,我就去想“雨天的农夫”​,然后自己想办法解释,雨天的农夫​是什么意思。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很好,因为​戴着斗笠也可以是戴笠,戴笠刚好字雨农。

​在陈可辛的问题上,解决方案要好一些。中文里有一种上下联毫无任何关系,但是对仗严整的对联,叫做“无情对”​。比如说著名的​:​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又比如说经典的:闭门羹,开塞露。陈可辛的名字刚好也有一副无情对:​甜不辣,陈可辛。​对于我来说,记住陈可辛三个字很困难,但是记住甜不辣要简单很多。所以,我可以记住甜不辣,然后去花一点时间想和甜不辣对仗的三个字是什么,就可以得到陈可辛​。

也不是没有缺陷和风险,如果有天我见到陈可辛,很有可能脱口而出​的就是:您好,甜不辣导演。



------


蠢,但是有用

 


我的颈椎从​去年夏天疼到了现在。​为了解除痛苦,我买了一床的枕头,我用上了电动颈部按摩器,我还定期去做​治疗复健。但情况还是时好时坏,好起来一天里也没有几次痛感,坏起来坐着都觉得颈部一路牵扯到手臂​疼下去。

但是最近我感觉自己的肩颈​疼痛有了极大的改善,​这要归功于我的康复师。一次他在​按摩放松之后很明确地告诉我说:你这种情况短时间好不了,需要慢慢养,需要身体慢慢调节,最终有可能​不再压迫神经。我问除了静养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可以稍微加快一下这个进程?他回答我说:颈托,你需要一个充气颈托​,每天至少戴一个小时,让颈椎休息恢复。​价格非常便宜,今天下单明天就到。

​这个人说话真有水平,每一个点都打得很准,没有一句废话。当天我回家就上网搜索,果然有一堆形形色色的充气颈托,​大多都是十几块钱一个。我选了一个有三层气囊带卡扣的进口款,算是很贵了,​也就一百块出头。下完单,小哥当天就送到​我家,​都没有等一夜。

​第一次戴上的时候,坦白说,我这辈子没见过那么蠢的产品。​在我最胖的岁月里,一度担忧自己的下巴和脖子会长成三层,但最后还好。现在,当我套上颈托,充上气,镜子里就是我当年最担心的样子,三下巴。

它的功能就是不让你低头,任何时候你想要低头,​颈托就会撑住你的下巴。于是,我在家里不能低头,不能转头,只能僵直地走来走去,笔直地坐下站起,转头就是转身。并且,我因此学会了用吸管喝茶,​和靠听力撒尿。我觉得自己戴着这个一个玩意儿​,简直是蠢到家了,连猫咪都一脸鄙夷,再不肯和我贴脸。

但是真的有用。每天早上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候,刚睡起来一身轻松​。等我写完文章,喂完猫,吃完午饭,肩颈就开始逐渐疼痛,越往后痛感越明显,牵扯的部位就越多,​疼痛袭击的频率也就越高。我拿到颈托之后,想了一下,​觉得在写文章的时候戴上,估计对我的生活影响最少。当我开始写作之后,别说是脖子上套几个圈,​就算是在我脑袋上淋水我也意识不到。

第一天戴着颈托写完字,回复完最早的几条读者留言,我就扯下颈托​,准备下午就扔掉,因为实在是太蠢了。但是真到了下午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疼痛延迟了。就这样,第二天,第三天,我继续戴着颈托写字,并且逐渐延长到起床到午饭​之间全程佩戴。肩颈的疼痛在折磨了我几个月之后,竟然奇迹一般地​减弱了,​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时候我才仔细体会到​这款产品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对着电脑打字,还是刷手机,人的头部一定会保持某个前倾的角度,于是颈部​就会持续受力,肩颈肌肉也就持续紧张。戴上颈托之后,因为它有很强的支撑作用,所以我在低头打字的时候​颈部的肌肉其实是放松的,不单是放松的,还有轻微的拉伸动作。

这样一来,一早上我的颈部都不受力,​那么它自然也就不会来麻烦我。我写一早上字,它​就休息了一早上。每天它都可以得到一上午的休息时间,一两周累积下来,​我的颈部肌肉神经就开始缓慢恢复,疼痛的感觉也就自然​减弱。

颈托的好处不止于此,戴上颈托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一天里有多少时间是在低着头,颈托受压收缩挤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脑袋会给颈部带去多大的​压力。我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每天面对电脑打字,​面对手机刷屏,这两个动作对于颈椎造成的压力是最持续也是最大的。尤其是后者,脖子前倾的程度更大,颈椎的压力也​就更大。

为什么那么多人抱怨肩背疼,为什么大家怎么治疗都不见好?因为白天上班低头用电脑,晚上回家垂头刷手机,除了睡觉那几个小时,​颈椎一天24小时里就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人不能不用电脑工作,也不能从生活里戒除手机,那么颈托就是个生活必选项​---你得让颈椎得到休息,9-12-7这种工作制,​谁都会过劳,换成是人早就暴毙了。

所以,我现在每天都戴颈托​。虽然戴上​之后看起来的确很蠢,但是它的确有用。要我说的话,它比换枕头换床垫换电脑桌买按摩器找正骨师​都更有用。它的卓越之处在于,在所有的工具中,颈托是少有的那种可以实现自己和自己身体沟通对话的​神器。它不单可以提供支持和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随时提醒你​---你的生活习惯正在对你的肉体造成什么影响,避免你在​不知不觉中继续戕害自己的身体,​让你产生正确和必要的自我觉知。

如果你也正在遭受漫长的肩背疼痛折磨,我想也许你应该试试充气​颈托。忘掉它的外形,忘掉你戴上之后的造型,多想一想它的功能​,​你可以像我一样接受的。最后,提供一条玄学建议:脖子疼得实在厉害,可以去多看看颈部修长舒展的动物,可能​会有所帮助。​



------




2024-01-13

不要逃避自由

 


​互联网世界是自由的,相对现实世界而言的确如此。所以我很不喜欢网友把自己的​自由拱手奉上,为了换取所谓的安全感。
比如说,我写文章介绍在网上配眼镜的​途径,留言区里立即有许多人问具体是哪一家店。还有人长篇大论诉苦,说在网上选择店铺困难,网上购物​风险高,交了钱遇见骗子怎么办,最后落脚点还是要我给出一家具体的店铺来。
从我的本心而论,我并不喜欢写这种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虽然有其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找到价格公道合理的眼镜,免于眼镜行业的常年宰割,但是它同样会吸引一批我不愿意接收的读者​前来。他们眼中只能看见“便宜”两个字,​对于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关心。就像是被这两个字给魇住了,完全放弃了思考,​忙不迭地把自己的选择权交给了一个陌生人。
我可信吗?​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篇文字而已,这篇文字描述了一次网上购买配置眼镜的过程。他们怎么知道我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是真的消费者,还是​商家或者平台的托儿?即便经过多年观察,确定我不是那样的一个人,那么他们又怎么知道我的经验​完全符合自己?我给出的店就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多数人不喜欢​方法,只喜欢结果。​所以,我给出了渠道和方法,但是他们觉得完全不解渴​,觉得还是麻烦,觉得自己要去选商品,找商家,看评论,看评分,去筛选出合适的商家---对了,居然还要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天啊,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麻烦的事情​?这个叫和菜头的​废物,为什么就不肯直接了当地给出店名呢?​无非是一个店名,能节省老子多少时间精力啊?
因为我并不想在网络上当爹,也不想接受这一份信任​和​托付,更不想把别人自己的责任揽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来我这里的绝大部分读者都是成年人,我认为一个成年人得到一条资讯,然后自行查证,​自行决定,自行承担后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这就是成年人的特权,当他们离开原生家庭和校园,自己在社会上过活,他们就得到了​自由。这种自由​让他们有选择权,有行动权。即便是在购买眼镜这样的小事上也是如此,一个成人总是要比一个​中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更多自由。​与之对应的,一个中学生买了眼镜不满意,可以责怪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他们出的钱。但是,一个成年人买了眼镜不满意,可以责怪的​只有他自己。​因为他运用了中学生不曾拥有的自由,那么也就应该承担与之对应的责任。
让我推荐一家具体的店,​看起来是信任,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我。把判定信息真假的责任推给我,把做出决定的责任推给我,最后买了眼镜不满意,也就​可以很自然地大喝一声:和菜头出来,跪下挨打!​是你坑了我!
​这样的读者是我不需要的,我又不是网络幼儿园园长,带着一群婴孩​混社会。这样的一群婴孩无论​多大年岁,都不打算自己为自己负责。当他们手头拥有自由的时候,他们只会觉得自由是个负担,是个麻烦,一定要委托给个什么人​,一定要找个什么人信一信,把自由拱手奉上,自己负责听从就好。一旦被骗了,要么去给骗子找理由,好维护自己的虚荣心。要么就去换一个人,接着信,接着​双手奉上自由。
思考很麻烦,​自由有负担,生活有风险,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从18岁到100岁,人就得这样自己掌舵,自己探索,自己在​人世的茫茫大海上学习航行术。​这样的人生历程,当然要比每一次直接索要答案,每一次委托个人责任来得困难。于是就是一个选择问题,是选择自由,自己做主,自己担责,还是选择服从,找个主人​由他选择,由他决定?
他人怎么选择我管不了,​我自己选择前者,并且我选择​同类的读者。和这样的读者说话要容易一些,只要给出了方法,别人就会自己出发,逢山修路,遇水搭桥,​自己走到目的地。甚至能举一反三,反馈让我惊喜不已的其他答案。​并且,这样的人因为你教会他方法而对你心怀感激,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珍视你​所作出的努力,明白​你不直接给出答案的行为其实是在尊重他的个人意志,个人自由。
后者则是另外一回事。当我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我就是善人和菜头。当我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我就是​骗子和菜头。我就像是个红绿灯一样,不断​在两种颜色之间变换。​​孟子曾经教导过我们:善人被人骟。顺从的另一面就是凶暴,非洲某些部落的酋长,平常时间全部落好吃好喝供养起来,对他言听计从,​一旦到了干旱时节,就让酋长去求雨。连续几天求雨不成,就一拥而上把酋长勒死,再换一头新的来继续​求。那我为什么要加入这种游戏中去?
​你选不出合适的网店,关我屁事?你​找不到放心的商家,关我屁事?​你担心网络诈骗多,网购不安全,关我屁事?​一个成年人自己的事情,对于另外一个成年人而言,关他屁事?谁不是从不合适的网店里找出合适的,谁不是从不放心的商家里选出放心的,谁不是从网络诈骗中找到​信任的标准和依据?凭什么你可以跳过这一切,可以直接问别人要答案,同时随时准备好反咬一口,​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
不要逃避自由。可以在一百万家网店里选择,在一亿种商品中选择,没有人强迫,没有人规定,​这就是自由。当然,一百万选一,一亿选一​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只要思考开始,实践开始,方法论形成,那么一百万变一百亿​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每一次都要正确答案,那么需要问10​0万次,到了100万零一次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自由的负担,这也正是自由的价值。
​记得一首英文诗里曾经写过: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船长(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by William Ernest Henley)​。而这首诗的名字叫做《Invictus》,不可征服。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