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一枚青柿子
2024-08-20
一款坐垫
前阵子我朋友向我推荐一款高端打坐垫,说是什么符合人体工学的高科技材料,一体成型,价格接近1000块。其实,这都不是原型产品,而是国内山寨。原版应该是出自美国,专为硅谷精英、网红大V设计,价格是好几千。
于是,我向他反向推荐了两款坐垫,告诉他我之前已经试验过N种坐垫,这两款是我用下来最好用的。其中有一款很特别,值得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看不见图的朋友我在这里解释一下,这是一款异型坐垫,不像是传统的方形坐垫或者圆形蒲团,它是英文字母“T”型。内部填充了柔性颗粒物,可以移动,有点像是土豆沙发。那么,这款坐垫的优点是什么呢?
打过坐的朋友都知道,打坐要想呼吸顺畅,腰不酸背不疼,核心在于脊柱自然正直。如果要一直挺腰拔背,那么很快人就会很累,肌肉酸痛。而脊柱自然正直的所有奥妙,就在于垫高臀部。臀部只要垫起来,腰就自然放松,背也就自然挺直。
这款坐垫的填充物可以移动,人是坐在T型最上面的那一横上。因此,当人坐下时,可以稍微向前坐一点,然后臀部往后稍微一推一拱,填充物受挤压就会隆起,这时候直接坐上去,臀部就自然垫高。许多禅修专家讲解时说:头向上虚顶,尾巴略微向后翘,脊椎自然拉伸正直。所谓尾巴翘起,说的其实就是臀部找到支撑的状态。
打坐还有一个常见的困扰,就是腿麻。大多数人是无法一开始就双盘的,而单盘的人又因为不注意换腿造成脊柱侧弯而腰疼。最多人都是用散盘,但是散盘时双脚踝骨交叉,踝骨没有多少肉,腿很快就会因为血气不通而发麻疼痛,于是根本无心安坐,最后连打坐十五分钟都宣称是自己“坚持了下来”。
这款异型坐垫的奥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因为它是个“T”型,所以双脚交叉之后可以直接挂在“T”字的那一竖上,脚踝或者小腿并不会相互挤压,于是可以久坐。更妙的是,这种设计会让双膝悬空,大腿的重量会自然帮人拉髋。这么坐着坐着,髋部慢慢拉伸延展,之后转单盘和双盘也就有了可能。
我和朋友说,我买了那么多款坐垫,只有这一款算是成功的创新产品。设计这款坐垫的人应该自己经常打坐,知道打坐会出现什么问题。并且这个人很聪明,能想出一个虽然违背直觉和审美,但是如此简单易行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身体的特性,灵活方便可自主调节,一次性解决好几个问题。
相比之下,那些所谓高科技产品,腿酸就垫高腿,坐不直就抬升坐垫高度,不说是设计失败,起码也是思考上的懒惰,不配做产品,他们怎么知道每一个用户的身体状况,什么高度才合适?而那些号称拥有多少多少年制作坐垫经验的厂商,他们只懂得因循守旧,以前的制式是什么,他们就那么年复一年地生产,根本不考虑人坐上去是什么感受,还要劝你说感觉到酸麻胀痛是血气快通的征兆,请继续坚持。这话没有错,但是因此却会劝退很多本来可以继续下去的人。
我猜想我朋友应该是在抖音或者小红书上看到的推荐,于是发现了那款高科技坐垫。以前的互联网不是这样的人,真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写心得报告,分享自己觉得好用的产品。现在的互联网全是营销,你做了一个网站,让大家分享好用的产品。做不起来也倒罢了,一旦做起来,水军和营销号就蜂拥而至,疯狂灌水,推荐他们拿了钱的产品,于是这种站点最后也就完蛋了,毫无任何参考价值,全是软硬营销。
最应该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一点改变的,当属微信。就像是我和朋友之间的这一番互动一样,它发生在微信之内。朋友认识我,知道我不是微商,知道我不销售坐垫,所以我向他推荐一款坐垫一定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讲的都是实话。唯一的风险是我的知见有限,并没有推荐一款最适合他自己的产品,但这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是么?
微信里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再比如说我的干眼症眼药水,朋友亲身试过读过论文和报告之后向我推荐的产品,比医生比社交媒体上的推荐都要更好。现在,我不相信算法推荐,不相信笔记分享,不相信电商平台搜索结果---我相信朋友推荐,而且,真正好用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经常搜不出来,它们逼着你去看它们收了广告费的产品,所以朋友直接给个链接比什么都强。
既然是朋友推荐,那么最合适的平台应该是微信,最合适的工具也应该在微信平台内部。微商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微商在社交关系上并不是真实的朋友。我的电视是朋友教我买的,甚至贴心地告诉了我什么时候去抢购价格最便宜。我朋友家的锅是我推荐的,她要求重量轻升温快无涂层还不能粘锅,那款锅满足了这一切需求。我的牛排供应商来自朋友给的微信名片列表,我朋友的葡萄酒供应商来自我的个人分享,我的整个小区所有邻居在维护一张附近美食店铺的表格---这样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微信里发生,只是没有一个产品可以去承载。
我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家家电商都在梦想和抖音拼算法,和拼多多拼价格和供应链,要用自己的短棍去PK别人的长矛长剑。而不是在自己的优势上想一想办法,从根本的推荐方式上走出另外一条别人无法模仿的路。导致我的个人好物列表都散落在无数个对话和聊天群里,每次还想临时回想当初是谁做的推荐,当时我说了什么,对方说了什么,商品叫什么名字。
中国社会的底色依然是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基本构成依然是熟人关系。商品、信息也是关系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交换更是关系的重要维护方式。在这个领域内居然没有出现一款产品,和推荐、商业、零售结合起来,我个人感觉非常困惑。
2024-08-19
一套旧书
2024-08-18
读书的勇气
王小波说过,读书人最怕遇见不讲道理。读书人读了那么多书,不应该是最擅长讲道理的么?但好像读书没什么用,“书上说了”四个字没什么威力,一巴掌抽过来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照样只能双手抱头下蹲。
“书上说了”,在论证方法上叫做诉诸权威,约等于“我爸爸妈妈说了”,“老师说了”,“领导说了”,“专家说了”。但是权威其实是一种约定,一群人约定书本中的知识很重要,书本才会成为权威,可以引述论证。一群人约定这份工作很重要,这份薪水很重要,“领导说了”这几个字才对这群人有约束力,假设对方现在就打算裸辞,那么这句话也就立即失去了效用。
所以,不是读书没有用,没法和粗人讲道理,而是别人不认同书的权威,你的“书上说了”没有任何力量,别人挥拳半径内皆为真理。这样的读书人多了,别人就会自信地宣称“后世自有大儒为吾辩经”,也就是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道理只是社会大哥身上的文身。
书本身是有力量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从古到今都不乏证人证言证据。但为什么在现实中好像书本不是那么好用?我认为这是个勇气问题。
凡事喜欢诉诸经验和权威的人,都是软弱的人,因为他崇拜经验和权威,躲在这些盾牌的后面觉得自己很安全。于是,事情曾经如此发生过,那么事情就还将如此发生。老牛当初过河没事,那么小松鼠现在也能渡河。同样的,复述一本书上的观点和结论,那么自己也就自然地获得了这本书的力量,部分拥有了作者的权威,无论是“色即是空”,还是“存在即为合理”,自己说出口对方就应该听信。
但是书本的力量不是这样来的。在文学书之外,那些伟大的著作都诚实完整地记录了作者的思考和论证过程,这是力量的来源,也就是人类头脑的力量。书本的结论部分其实可以不用看,值钱的是前面的部分。但是多数人就像是迷恋文章里的金句一样迷恋着结论,别人展示了一颗种子如何长成树,如何开花结果,人们却只想着摘下果实就跑,拿着果实展示给路人---看!我知道答案。若是问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就很自然地回答:因为这是书上说的。
先是自己跪在书本面前背诵,然后拿了书本的观点和结论纵横江湖,希望别人一见也同样跪自己,这怎么可能呢?读书又不是请神上身,从此刀枪不入。
即便是世间最伟大最晦涩最复杂的书籍,一个人在翻阅时也需要有勇气下定决心去“看看他结论是怎么来的”,“看看他是如何论证的”,而不是天然就觉得既然是著作就肯定没问题,自己不需要去看过程,记得结果就好。读书又不是学校考试,阅读理解又不是简答题,一二三四把结论写上就算是掌握了,人生里并没人给你打分,给你考试排名。通过一本书,最应该学习的是作者当初是怎么想的,学习他的思考方式。哪怕是文学书,按照这种方法去读,从中能看到的东西也要更多一些,甚至能够因此学会写作。
勇气的体现远不止于此。一本大书下了一个很大的结论,那么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邀请,邀请所有读者来参加一次大型的讨论。既然思考和论证的全过程都摊开来放在书本上,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前来理解、分析、讨论、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和书里所说的内容相互辩驳。这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要把自己和作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要忍住膝盖发软想要跪下的冲动。而没有对等的讨论和辩论,个人也就不会有任何收益。
终极考验是大家观点不一致。一位伟大的作者,一本伟大的著作做出了某种结论,你根据你的资料,你的分析,你的思路,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你应该怎么办?因为对方是大人物,你是尘埃,所以你就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全盘接受,背诵结论?还是说即便自己是尘埃,也是一颗会动脑子的尘埃。在对等讨论之后,你得到了自己的结论,你珍视自己思考的结果,认为自己有一个答案哪怕是错的,哪怕要被人否定乃至嘲笑,也要比直接借一个买一个来要好?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最不需要勇气,最不需要脑子的事情,就是说“书上说了”四个字。喜欢说这四个字,说明你就根本没有读书,你只是背书,只是吃书,只是向别人借结论来贴成自己的胸毛,关于这本书你根本就不理解。否则,你一定知道这本书当初是如何说服的你,你同样可以不借用书里的任何一句话,去说服他人。
因为证据本身是有力量的,分析是有力量的,论证是有力量的,你有办法推动对方去思考一个问题,那么大家最终就很有可能得出类似的结论来,于是就有了所谓共识。即便对方不肯去那么思考,那你最起码也知道同一个问题在你这里成立,在别人那里可能根本不构成一个问题,于是,你对世界的认知也多了一分。
最重要的,是当你全心全意读透了一本书,那么书里的思考方法就会内化成为你自己的。当你在生活中反复运用和实践这种思考方法,那么它就确定无疑地属于你自己。它就是你,你如此想,如此做,所以你才是你。于是,你就不会说读书没有用,读得越多越软弱。你就是你,为了成为自己,你就会有内生的力量,勇气从中自然产生,效用从中自然产生。
中国读书人喜欢自称“书虫”,觉得很荣耀的感觉。我不认同,那就是个文字游戏而已。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做一头“书牛”,一头撞进书山,放出自己的眼光,选择自己的方向,火力侦察每一本书的成色,大口咀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花时间慢慢反刍消化,起身四下冲撞验证,最后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才是读书。
没有大勇就不用读书了,有那样的记性跪点什么不比读书强?
2024-08-17
关于七月半的想象
从八卦中学习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的生活是不是不会有起色了?」,「这世界上是不是没有人会爱我了?」......这种留言我每天会看到很多条。人嘛,总是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是要哼哼唧唧一下,这我都能理解。不过看过太多类似的表达之后,我想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注意...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我在 49 岁时生平第一次自己上手播放黑胶唱片,音乐响起,心中一个徘徊已久的问题随之烟消云散: 「根据国外音响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88% 的用户如今都在使用流媒体在线播放音乐,为什么人们还会去买黑胶唱片这种东西,甚至还要为此专门去配唱机、唱放、音箱和唱片柜。」 因为毛边感,亲...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