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网络献祭


在网上出名让人食髓知味,欲罢不能,于是就会出现许多人间悲喜剧,多数则以悲剧收场。中文世界里有一句杜撰的茨威格名言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他人的关注,网络上的盛名,可以算是一种礼物。但是都不如网上道歉小作文开头说得那么清楚:“抱歉占用了大家的公共资源”---不止是礼物,关注就是一种资源。未必是公共资源,但的确是网络资源,和带宽、用户、储存空间一样都是网络资源,因为从中可以生出利来。
这样的理解的话,一个人只要占据了大量网络资源,意味着他就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从很多红人的表现上来看,他们似乎认为自己有特别的豁免权,不是参加一次交换,而是进入了网络免税店,并且准备一直零元购下去。
怎么可能呢?网络世界是个巨大的祭坛,你在这祭坛上献祭时间,于是你能得到一点乐子,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你在这祭坛上献祭金钱,于是你能得到一点服务,这是少数人的选择。你在这几天上献祭肉身、才华、内心情感、个人私隐,于是你能得到流量,幸运的话,你能得到巨大的流量,这是极少数人的选择。
然而,当你持有巨大流量的时候,你需要支付对应的代价。你需要为平台创造商业价值,你需要为受众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把平台和受众当做是提款机,不断往外抽水。过去这条隐性的规则不容易看清楚,现在短视频平台崛起之后一切都已经摊开在桌面上---
你还没有多少名声的时候,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在平台上的折腾能吸引到观众,那么平台就会免费向你提供流量,免费塞给你粉丝,帮助你成名。然而,一旦你成名之后,你就需要自己掏钱购买流量回馈平台,否则你就只能在一间与世隔绝的玻璃房子里自己跳舞玩。
商业价值有显性的,比如说你的存在促进了平台的销售,帮助平台吸引新用户注册。商业价值也有隐性的,比如说你的存在增加的平台用户在线时长,扩大了平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了平台的用户互动数据。电商平台需要前者,媒体平台需要后者。
在不同的平台上有不同的名声。电商平台上的名声让红人变成销售渠道,平台需要渠道,但又不容许渠道过大过强,变成垄断。所以,做大做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礼貌地请你休息一下,免得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免得大树上桌谈判讨价还价。
媒体平台上的名声就要惨一些,因为媒体向来就没多少钱,也没有多大规模。所以不管是怎么个红法,都有义务为平台提供流量,也就是提供热闹。把一个人从零推起来,能有一波持续的养成流量,群众喜欢看这个。但是群众又极为善变,很快就容易感到厌倦,于是把一个养成的红人毁灭,就能收获一大波狂欢流量,和杀猪过年没什么区别。和做对做错无关,因为一个红人的主要价值就是向群众提供情绪价值。
所以,在网络这座等价交换的祭坛上不会有持久的名声,持续不断的热度。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一句预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他自己折腾了一辈子,一辈子都是话题人物,看来他是深刻理解了自己的这句话,因此可以超越15分钟的周期。或者也许可以这么说:他按照十五分钟一次过完了一辈子---正因为不相信永久的名声,他才始终抓住了现代人的注意力焦点。
现在正在互联网舞台上蹦哒的许多人,感觉是他们并不相信自己有一天会被遗忘和抛弃,认为自己是在一座坚固的舞台上呼风唤雨,把平台和受众借给自己的力量当做是自己的能力或者魅力,坚持站在聚光灯下,舞台的中央。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当做是永续不变。怎么可能呢?从天而降的一席盛宴,自己是唯一的宾客,那么怎么笨都应该想到,自己最后要么是变成菜肴本身,要么是天命买单人,这就是献祭的真意
茨威格那句“名言”的原句是这么写的:
Lightly, caressingly, Marie Antoinette picked up the crown as a gift. She was still too young to know that life never gives anything for nothing, and that a price is always exacted for what fate bestows. She did not think she would have to pay a price. She simply accepted the rights of her royal position and performed no duties in exchange. She wanted to combine two things which are, in actual human experience, incompatible; she wanted to reig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enjoy. Her desire was that all should fulfill her wishes as Queen while she gave free rein to every caprice; she wanted the power of the ruler and the freedom of the woman, wanted, in fact, to have it both ways, wanted her new position to redouble without drawback the intensity of her young and passionate life.
玛丽·安托瓦内特轻柔地拿起皇冠,视为一份礼物。她当时还太年轻,尚未懂得生活中的一切从不会无偿给予,命运赐予的一切都需要付出代价。她并未意识到自己将不得不为此支付代价。她只接受了自己作为王后的权利,却没有履行任何义务作为交换。她试图将两种在人类实际经验中无法兼得的事物结合起来:她想要统治,但同时又想享受生活。她希望所有人都按照她作为王后的意愿行事,同时让她自己随心所欲;她既想要统治者的权力,也想要作为女人的自由。事实上,她想两者兼得,希望她的新地位能让她年轻而充满激情的生活更加充实,而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这本书我们都知道名字---《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



------


2024-10-14

五年

 


早起看到一个视频,内容是星舰5​年前后的对比。视频中左侧是2019年,Space X在德州对最早的星舰原型机 “星虫”(starhopper)进行测试​。视频中右侧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星舰一级火箭在发射之后,重新飞回发射场,然后落在​发射架上,270多吨的重量稳稳挂住,被网友称之为“筷子夹住火箭”。
两段视频对比,我感觉有些唏嘘,​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看起来挺快的,不是么?2019年的时候,星舰原型机还是那么简陋的样子。而等到2024年的时候,星舰已然是庞然大物,而且一级火箭能够回收,回收之后挂在发射架上,让后续的发射变得​更为便捷,也更有效率。
2019年的时候,​马斯克说,等到2024年人类登陆火星就会实现。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太激进,太乐观。的确,到了2024年登陆火星没有发生,但是筷子夹火箭这一幕还是让人振奋不已,世界各地的工程师都与有荣焉,觉得这是工程学的巨大胜利,​可以写入历史书的一幕。而更多的网友把这一幕当做是奇观来欣赏,然后临时为信仰充值,从此变成了马斯克的​拥趸。
我看到​这一幕在想什么?​我在回想过去五年星舰炸了多少次。巨大的火箭灵巧地落回发射架,厘米级的误差,控制中心里欢声雷动,这一瞬间让人觉得震撼和感动,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在这一瞬间我回想起那么多次失败,那么多次爆炸,然后他们团队毫不在意地​重新再来。
回想我有生以来的时日,有很多时间是在解释为什么事情会败,怀着一种愧疚和负罪感,结合了道歉和忏悔,在极为灰败的心情中​自我批评。马斯克和他团队的​那种哲学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火箭肯定会炸,但是炸了才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所以欢天喜地地看爆炸,回来一轮紧锣密鼓的修改完善,再送上去欢天喜地炸个大的看看,​如此循环,直到成功。
从2019年到2024年,我记得前后是炸了五次还是七次。当直播时火箭稳稳挂在发射架上时,我最大的感觉是释然。世界上有一群人按照另一套想法,本着另外一套心态去做事,​他们做成了这一点对于我极为重要。因为他们证明了自己的路径是通畅的,是可行的,于是也间接证明了生活中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那么强的失败耻辱文化,失败追责文化,​人也不需要小心翼翼过着一种想尽办法规避一切失败可能的生活。
之前的​等式是:规避一切失败​+惩罚一切失败责任人=成功。​现在有了一条新等式:失败+纠正后的失败​+更多次失败=成功。这么说可能并不严谨,星舰的每一次试射都包含有若干测试项目,每一次爆炸​并不意味着所有测试项目都失败。如果有测试项目通过中心控制室里就是一片欢呼,其他项目这一次过不去,大家就当爆炸是一场大型​烟花表演。在这欢呼里有极为朴素的​东西---为新知而欢呼,无论这种新知涉及成功​还是失败的缘由,都应该起身欢呼。
我对于人类登陆火星并没有什么热切的期待,​因为我想要的东西我已经得到,而且我个人觉得它要比​殖民火星这种宏伟计划重要得多。成功失败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影随形,把失败作为一种惩罚,或者是心灵的负面资产,同样会跟着一个人​一辈子。如今有人打破了这种惯常的心态,展示了使用不同视角不同心态对待失败会造成怎样的结果,​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巨大解脱。
类似的道理谁都可以说,谁听了也都能想明白,只是​所有人都很难挣脱惯性的思维和惯性的心态。除非像现在这样,看到275吨比小区​楼房都高的火箭落回发射架上,这样的实例比任何言辞都​更有说服力。


------


2024-10-13

新手清且浅

 


我在一篇短文里写一家跷脚牛肉店的创新,用川菜的方式炒吊龙肉。当时我写了一句话,许多读者看了不明所以:
“......让我的味觉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和榕江、濠江、龙江流域之间来回摇摆。
有一位读者特意问我:“叔,怎么才可以做到在写菜的时候提到那么多江,把江和人联系起来,把人和菜联系起来,我想做个业余好味分享 up 主。
如果要解释的话,我之所以会那么写是因为跷脚牛肉源自四川乐山,乐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之处。而吊龙的说法源自潮汕牛肉火锅,榕江、濠江、龙江是流经广东地区的河流。其实不止,但是为了在写作上形成三对三的结构,我各自就选择了三条江河。
至于说为什么好端端谈吃的,突然飞出了地理考卷?答案更为简单:因为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和风味是分不开的。况且文章中也写了:有斯土乃有斯民。这可以证明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内在想法是一致的,我现在的解释不是因为看了读者提问临时拔高度。
我理解那位读者的提问和心理,他真正想要问的问题是:你在一篇美食文章中突然提到地理概念,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很特别的样子,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一下子也那么厉害起来?让我的内容也显得很特别的样子?
不需要,也不应该这样,对于新手而言尤其如此。
用《舌尖上的中国》来举例好了,它是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鼻祖,许多人喜欢模仿其中的画外音,觉得那种中文配美食最好,动不动就写什么“初春,竹笋从逐渐解冻的松软土地里苏醒过来,李大锤一早背着背篓在雾气中上山,他要用春笋尚未发育完成的鲜嫩纤维组织为家人的肠道提供必须的蠕动,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趁着竹笋尚未清醒,偷偷接近,趁其不备一刀斩下。”
我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根本不在意这些文字,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看他们拍什么,怎么拍的,思考为什么那么拍。画外音的文字并不困难,我也能写,那不是真的文字,真的文字是那些镜头里的画面。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拍,这是一篇真的文章,和所有的作者在写作时一样,用了完全相同的创作方法。简单说,在那些镜头里我能看出人对镜头下美食的熟悉程度,因此知道如何去表现,我也能看出人对镜头下美食的热爱程度,因为知道如何去用视觉拍出味觉。
优美的文辞,流畅的语句,任何人稍加训练都可以做到,都可以模仿。但是经验、体悟和个人观察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它们都是独特的。因为它们足够独特,又因为经过个人的思考和沉淀,所以可以找到很独特的方法表现出来。否则,关于美食你听到的来来去去的就那么几句万能金句:Q弹、糯叽叽、脆生生、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有天《刑法》规定不允许使用这些单词,我还是可以写美食文章,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而是要努力深入一层下去。既然被形式所吸引,那么就应该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形式,这个形式下究竟是靠什么支撑?就像是训练有素的拳师用拳头打人非常狠,拳法非常漂亮,而你在这个激烈、漂亮的形式里所看不到的,是拳师的力量来自于脚跟,平衡来自腰腿配合。你想打出一样的力道和效果,那么你应该研究如何发力,研究腰马合一。单是去研究拳头的运动轨迹,拳法的组合方式,是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的。

对于新手来说,他人的形式感一点都不重要。在他人的形式感之下,如何去经历,如何去观察,什么方式经历,什么角度观察,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学习的也是这个。如果自己也能去到任何一个新地方,一定要去一趟菜市场,看看当地人买卖什么食材,感受一下当地人的讨价还价方式,听听他们的闲聊;一定要去一趟本地人才去的街边馆子,看看当地人最喜欢吃什么菜,怎么吃,有可能的话和他们聊一聊,了解一下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那么,同样是去一个新地方,同样是吃了几顿饭,你能写出的东西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当真热爱这件事。最好不要把逻辑弄反:我是因为热爱人间烟火,是因为热爱美食,所以在经历之后写了文章来记录;而不是我想出名,我想上头条,我想发家致富,但是算下来可能只有“美食”这条赛道我才有可能掺一脚。否则,即便你去了,去看了,去经历了,内心也不会有什么波澜。你写出来的会是另外一种东西:《天啊!云南人居然咔擦咔擦吃昆虫!》----猎奇能带来流量。

最后一个问题:那我写不出那样漂亮的句子怎么办?不怎么办。我现在可以随手写出一篇文章来,也可以随口拆解一道菜的做法。但与此同时,我永久性地失去了那种怯生生的第一次,失去了初见世界时候的惊奇和喜悦。在我这个岁数,大多数人很难维系好奇心,大多数人在大多时候也很难找到年轻时候的世界所带给自己的新鲜感---

而这些东西,新手都有,年轻人都有。我不觉得技巧圆熟,文辞顺畅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保持好奇心,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才是。在我看来,新手自己的目光,新手自己的感受,天然就带着好奇心和热情,是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确,因为这种稚嫩和生疏作品会达不到某种深度,某种纯熟,但是浅也有浅的可观之处。只要它是清澈的,清澈且浅这本身就是美好的,哪怕是其中的笨拙、疏漏乃至错误都是可爱的。

真正糟糕的是浅且浑浊,明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但是从糟老头子们那里学来了一堆油腻的表达方式,学来了一堆浑浊的观察视角,以能写几个金句,写几个比喻为能事,清澈的林间小溪就变成了污浊的陋巷阴沟。

我是新手,我很年轻,这就是我所能见到的,虽然窄但这就是真实所见;我是新手,我很年轻,虽然浅但这就是我所能想到的,真实所想;我是新手,我很年轻,虽然拙但这就是我所能写出来的,真实所写---我认为这就极好,极难得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独特经历,独特视角都值得写下来,问题出在大家不肯那么去做,而是想着一定要像个谁,像着像着把自己给搞丢了,一旦丢了就再难找回。

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一个新手在有限的人生里,有限的经历里,出手就是老辣犀利精准生动的文字,那岂不是证明我这样的老东西这多年来都在吃白饭?

清和浅是好事,请相信我,不要为此而感到惭愧。而且终有一天这种惭愧会褪去,你会忍不住地去怀念曾经的清和浅,就像是怀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怀念初恋时候心脏的那种跳动方式。




------


2024-10-12

我最喜欢的一种勾芡

 


对于勾芡我有偏见。我就认为一道菜应该清清爽爽,​不应该糊里糊涂。我还认为挂浆、勾芡都是大师傅手艺不行,必须用外物才能保持食材的​嫩滑。在南方生活时,这种​个人偏好很容易满足。尤其是在云南,我们煮豌豆尖汤或者苦菜汤,连油都不放,​白水煮出来就好。一碗汤端上来是清澈透明的绿色,​按照我们云南话来说,喝的就是那股清甜味。
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刚来北京时,第一次看到勾了芡的​西红柿鸡蛋汤是什么心情?他们管这个叫“玻璃底”还是“琉璃底”,浓稠、透亮、反光,​是一种上品汤的体现。​我不管,我就认为自己是在喝淡的粥,绝对不能算是汤,​同时开始怀念南方的天空和饮食。北方什么菜都勾芡,就像是​菜上笼罩了一层雾霾。南方的天空碧蓝如洗,挂着丝丝​白云。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最近我沉迷一道重庆菜,它放了很多芡粉,可我​非常喜欢。
这道菜是在朋友家吃的。北京就这点好,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想吃什么地方的正宗味道,去​对应的人家就好。我在广东朋友家吃过煲得很好的汤,在北京朋友家吃过烤得很绝的串,在重庆朋友家吃过正儿八经的火锅,泡菜,盐水鸭,仔姜炒肉​,当然,还有今天​要说的这道豆花肉片。
如果要严格按照他们家的做法,​可能要从早上就开始准备。最好是自己​点豆花,这样才足够嫩滑。不行的话,要一大早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豆花。然后是处理肉片,他们家的做法是用大钵盛好,放入肉片,浇上葱姜水,接着不断用手去反复抓。这个过程长达半小时以上,​目的是为了去腥入味,同时保证肉片的滑嫩。通常来说都是用牛肉,但是我朋友家为了滑嫩,一般都用猪​梅花肉,但是抓肉片的时间并不因此而少一分钟。
抓好以后,要准备好配料。包括炸得金黄酥脆的黄豆,切成碎末的榨菜和小葱,一大碗调好的淀粉,​然后是盐、椒粉和花椒粉。把豆花下锅打碎煮沸,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分三次把淀粉汁倒入​锅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不能开猛火,不能直接一大碗全部倒下去。也不能停,手持锅铲要配合小火不断地搅拌,否则淀粉下锅会成砣​。每次倒三分之一,然后搅拌一会儿,再继续倒入三分之一,最后就会构成​一锅完美的底。与此同时,​在一边烧一锅热油。
关火,接下来的动作需要非常非常快:把葱姜水调制好的肉片下到豆花锅里,迅速在豆花表面撒上一层盐,一层炸黄豆,再撒一层榨菜碎,然后是一层花椒粉,最后是一层辣椒粉。撒完瞬间,再把一锅滚油倒进去,等到​沸腾稍微平复,撒上小葱碎就可以端着上桌。等所有人都看到沸腾的表面,闻见浓郁的油辣椒香气,听到滋滋作响的油水相济响动,就可以用大汤匙搅拌均匀,一人来上一碗。此时,应该事先准备好一大盆白饭,因为豆花肉片浇在每一碗白饭上,很快就会有人吃完,​需要立即续第二碗,第三碗,第四碗......​大汗顺着脖子流下来,头都不抬。
这道菜有几个要点,前面说过葱姜水抓肉是第一点,分三次下淀粉勾芡是第二点,第三点是油,菜油要烧到青烟滚滚的程度才能用,否则最后的辣椒​不会带着一点点糊味,​那点糊味才是这道菜的精髓。油温低了不行,油少了也不行,我们试过,​神形皆败。
还有最后一个隐藏​要点:辣椒粉。川渝人士在辣椒的使用上是艺术家,辣椒就追求辣那是很粗鄙的做法,要知道有些辣椒是负责提供辣味,而有些辣椒则负责提供香味,​还有些辣椒是负责口感。我朋友家的辣椒粉是从重庆老家带来,​里面用了五种不同的辣椒,最后调制出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感,入口是浓烈的香气,吃下去之后回味一下,​才有辣味徐徐升起,让人立即想再来上一口,把这种味觉经历给接续上。
附带说一句,如果喜欢吃辣,但是又不喜欢太辣,那么就得找几个川渝地区的朋友,请他们​帮你找辣椒粉。如果不太好找,也可以考虑找贵州朋友,请他们提供那种厚皮的灯笼辣,​也是香而不辣。或者可靠考虑找云南朋友,请他们提供丘北辣椒,油脂厚味道香辣味轻,也是​上品。但是如果下想要多种辣椒调成的复合味道,那建议你还是想办法找个川渝大厨​结拜一下。再说一次,寡辣是粗鄙的,​辣味叮嘴是一种犯罪。
回到豆花肉片,​我一点都不反感其中的勾芡。它轻而易举地把豆花的清甜,黄豆的酥脆,榨菜的咸香,辣椒的胡辣全部融合在一起,牢牢包裹起来,产生一种嫩滑的口感和非常丰富​且有层次的滋味,让人吃了觉得不再​加一碗白饭就是犯罪。而且在这道菜上我才发现,勾芡也可以让菜肴变得很漂亮---红色的辣椒,黄色的榨菜碎和黄豆,绿色的小葱,白色的豆花混合在一起,本身也很​赏心悦目。以前觉得勾芡太难看,那都是因为酱油的缘故,黑乎乎​黏哒哒的一盘,看了让人想结扎。
这道菜就是费工,​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但是每次端上来全桌都很欢乐。​TVB的台词说:我最钟意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坐下来开开心心食饭。这道豆花肉片就能做到这一点,大家都埋头忙着吃,一勺接一勺,一碗接一碗,餐桌上就没人说话,也就没有了相互埋怨,相互指责,全心全意都在那一锅​美味上,满嘴满心都是欢喜。我想,可能是要做成这道菜需要​用心的缘故,也因为通过这道菜每个人都能感知到这份心意的缘故。
吃过三次之后,除了讨论如何能够长久地获得那五种辣椒之外,我们开始讨论去哪里找石磨来磨豆子,在家里如何能点出一锅​菜市场买不到的豆花来。


------


2024-10-11

双椒芹菜炒吊龙

 


,
 ,,于北京

当一个男人决定去消费

 


观察男性的消费习惯​会很有趣。比如说去到朋友的城市,朋友如果是女性的话,会给出一张很长的备选餐厅列表,问你想吃什么风味,​请你选择其中一家。朋友如果是男性的话,情况会完全不同,他们会宣称这座城市里有三五家馆子是自己的“食堂”,“和老板熟得很”,然后​执意要带你去他的食堂来一顿。

​这还不算完,女性朋友可能临时决定带你和她一起去尝试一家新店,并且觉得这很正常​,丝毫也不担心踩坑,而是兴高采烈地邀约你去一起探险。而男性朋友则会带你去到他的“食堂”,点他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几道菜。你指着菜单上另外一道菜问他如何,他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回答说​:​啊?还有​这道菜?我之前吃过那么多次,怎么从来没发现?

为了简略起见,这里我就不再举更多例子,而是先给出我观察的结果。决定男性是否去消费的基本理由有三​:

1、消费环境中有最少一项他熟悉的元素​;

2、此处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在质量上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3、产品或者服务保持​稳定,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路径​单一。

如果能够满足以上三点,男性就会选定某个商家,而且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消费。

“食堂”就是如此,它包括熟悉的元素:老板、​菜品。​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菜品、环境、服务员​。​产品或者服务保持稳定:总是吃其中几样菜,几样菜从来都是“味道就没变过”,于是可以放心推荐给朋友。同时,怎么去到这家店,每次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如果要转车三次,那么一次都不会少。

可能从穴居人时代开始,男女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差别。如果在洞穴外 5 公里处发现了一些美味的草莓,男性穴居人会​一去再去,而且每次走的路都类似,每次可能稍微优化一些。女性穴居人吃了草莓也觉得很美味,但是等到草莓成熟时,还是会​建议说:要不我们这次试试那种​红色的蘑菇?万一很​好吃呢?​而男性穴居人听了之后就开始觉得头疼,并且情不自禁地抓头发。

男性对稳定可控​相当看重。质量过得去就行,满意更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每次都可以稳定获得,​过程可控,最好不要有什么意外。所以,如果曾经在一家鞋店买到一双满意的鞋,那么世界上就不​复存在其他的鞋店。如果曾经痛下苦功学会了如何用苹果电脑,那么就不大愿意用回​ Windows 电脑。如果去到一家新餐厅,发现了一道满意的菜,刚好听到童年时熟悉的音乐,见到一个像二舅的老板,那么他不单会一去再去,而且可能会一次点两份​、三份同样的菜。

一旦满足稳定可控的要求,男性就像是被稳定可控给魇住了,被一种追求熟悉,追求复制过往经验的冲动所控制。草莓成熟时,男性穴居人低着头顺着路就直奔那片野地而去。在路上,虽然看到了巨大的霸王龙脚印,新鲜到还有污水正在渗出,折断的树枝还散发着刺鼻的树汁味道,但是他就像是没看到一样,继续朝着草莓进发。直到一头撞见正在龇牙咧嘴笑着用小短手鼓掌的霸王龙,​最后听见的声音是:哈哈,​我的外卖到了!

所以,电商平台在男性用户下单之后推荐同类商品会让男性消费者非常​不快,​因为这是一种侮辱。在一个充满未知和凶险的外部世界中,自己好容易选择了一家可信可靠的商家,千辛万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商品,​你一下子推荐一大堆同类产品是什么意思?是说我眼光不行,我脑子不行,还是在否定我之前的选择?

当然,这样​的代价也很明显:也许会只能吃一辈子草莓,​永远也不知道蘑菇的滋味。甚至是永远离不开自己的洞穴,无法兴建第一个​树屋。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草莓或者洞穴就是男性自我的表征,就是他们自己,一样熟悉可靠的事物,一处安全稳定的环境,一种稳定单一的​路径,就是自己本身。

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男性是唯一的性别,同时更是一种习惯​?

【后记】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在 Apple Vision Pro 上写的​。朋友如约送了我一部,​我花了大约一周时间折腾:熟悉操作界面,学习如何连接手机和 Mac,在淘宝购买山寨近视镜片,购买蓝牙键盘和鼠标,试着解决如何扫描 Apple Vision Pro 里出现的二维码......现在,我在使用最为简单的模式:把 Apple Vision Pro 设置为 MacBook 的虚拟屏幕​。于是,我的 14 英寸屏幕变成了巨大的​ 40 寸显示屏。我并不觉得头盔沉重而难以忍受,但是我的确因为长时间凝视虚拟屏幕而引发两侧​太阳穴上方的疼痛。


------


2024-10-10

活在概念里

 


15°的坡​会有多陡?是个平缓的坡,还是一个​陡峭的坡?大概除了做工程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对此都没有什么​真实认知。
前几天看到一张截屏,内容是一个人颐指气使地命令装修工人按照自己要求,在自家洗手间里修出15°的​坡面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语气​:
“准备铺瓷砖了,师傅没有按我的要求地面倾斜15度,跟他协商,要求他重新改,因为我再三说的东西肯定是重点,这边师傅已经接受整改,毕竟顾客是上帝,我只需要师傅按照我的方式来,不需要你按经验跟你以前的做法。卫生间该留洞放置东西就要达到我的要求。”
然后有个哥们看不下去,就做了一张图,让她看看15°的坡​具体是什么样子:

我猜想,这位要求15°斜坡的业主也许以前曾经为​洗手间下水所苦,所以对于坡度有​执念。但是我不知道15°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建筑给水排水的国家标准,洗手间地面和排水管之间的坡度不应该少于1°,以免排水不畅,也不应该​高于5°,以免污水倒灌。15°实在是个很夸张的数字,意味着每天要爬到坡顶去洗脸蹲坑。就这样,一种苦被另一种苦所替代。
人活在概念里大概就会是​这样。“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商家作为恭维可以那么说,但是顾客就未必需要真信了。因为这个概念是虚妄的,没有任何实指。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顾客的一切意志必须遵照执行的话,那么​这个权力从何而来?是因为顾客也可以分开红海让车队通行吗?​还是因为顾客也能弹指间毁灭索多玛?
小时候,人就被灌输概念: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样子。那么,“学生样子”是什么​?应该是怎样的?​从来就没有具体的条款。这个概念从诞生开始,针对的就是不是行为举止,而是要求​服从。
工作了,要努力过一种“中产阶级生活”,“都市白领生活”,​具体又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是指私有住宅,三室两厅,地库有车,一年两次旅行,​还是别的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接受了这个虚空无边的概念,开始在自己生活里设定各种目标,因为“所有人都这样”,因为“生活就应该这样”,​于是就可以背负起形形色色的压力,并且开始忙忙碌碌了。
会不会坚持所有这些概念,其实就是相信在“顾客是上帝”之后,坚持要修一个15​°的坡呢?会不会自己根本不知道15°的坡用来干什么,自己也根本不需要一个15​°的坡呢?结果是每天爬坡去刷牙,​在高岗上蹲坑?
​最近我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实验:从三周前,我就停止刮胡子​停止理发。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认为我忍受不了连续三天不刮胡子,我忍受不了超过2​周长出来的头发。如果我满脸胡子,一头乱发,我会认为“那就不是我应该有的样子”​。我认为胖子就该把胡子刮干净,​不然会像熊。我认为秃子就应该留寸头短发,​不然越发显得秃。
就这样,我每天剃须,一周自己给自己理发一次,​如此过了很多年。三周前的某一天,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切是为什么?​这些应该如此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是别人塞给我的,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会觉得自己像熊吗?我​能看见自己的秃顶吗?​都不是。是我认为我在他人眼中可能会是这样,是我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干净利索的胖秃子,接受所谓把自己收拾齐整是对他人的尊重这种社会生活信条。
于是我就怒了,对自己说​:老子倒是想看看你有多忍不了?所以我现在顶着一头花白的乱发,一脸横七竖八​的胡子。然后带着这幅造型,去见了我的家人,见了我的朋友​,感受了一下他们的目光,接受了几轮他们的询问。还好是现在,如果早几年那么做,​大概我会收到很多鼓励,劝慰我不要放弃生活。
但我​自己感觉到解脱和自在。因为在头发胡子的问题上,我再没有了“必须如此”的​想法。现在我可以马上去理发剃须,我也可以让它们继续​那么缠绕生长,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需要费力去想对不对,应不应该。“必须如此”的心熄灭了,​我的心里也就没有了紧张和对立---只有觉得必须如此,才会在没有如此的时候感觉到不安。“我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概念消失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符合不符合的比较,正确或者错误的对比,​怎么都是对的,怎么都是好的。
​活在概念里是一种折磨。“我们这样的家庭每年就应该出去旅行两次”,那么旅行在​自己抱定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已经索然无味。因为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旅行的快乐立即就会被购票、订房、规划行程之类的事情所替代。因为是必须去,应该去,心就转向去思考​怎样才能做成。重点在做成,而不在于​旅行有什么快乐,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什么​意义。所以,一旦出行就会有埋怨,有指责,​因为所有人都需要为按时按量完成旅行这件事负责。
跳出概念活着,同样是旅行,睡过头的就是睡过头了,想去看看就去看看,不想去看觉得在宾馆里舒坦​那就待在宾馆里。不去景点拍照打卡也没什么,和咖啡店招待或者菜场小老板闲聊​也很好。因为这是旅行,这是度假,是你在去旅行,去度假,意味着是你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去经历,​没有什么感知是糟糕的,没有什么经历是错误的。没有一种存在“正确的旅行”存在,​指引你经行的不应该是攻略,而是你的好奇心---这种东西本来就随着年岁增长而不断减少。
有人会因此说你疯狂。必须遵照某种概念生活才是真正的疯狂,和那道15°的​室内斜坡同样疯狂。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