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老太太闪电抓猫手

 


老人家无论是养猫还是养狗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养得特别肥,二是养得特别听话。而现代的都市人​就不同,养得多病而忤逆。
记得我上中学那会儿,中午大家都要回家午饭午睡,下午起床之后再​回学校。我有个同学姓谢,卷毛​小黑眼镜,中午去老街上的奶奶家,距离我家直线距离只有50米。每个下午我出门之后都会去叫他起床,大家结伴去上学。
那是一间老街上的破平房,老奶奶一个人住,养了​三四只猫。谢同学在奶奶的小床上缩一小团,身上盖着毯子,晒着太阳,周围都是猫​,整个房间都是一股浓烈的猫味。​每次去叫他,我都觉得眩晕。
那些猫养得很好。如今我自己也养了猫,回想起当时的一些细节,才意识到​很多奇怪的地方。老奶奶家临街,但是​猫都是放养,冬天的时候猫咪会跑到门口晒太阳​,​鼻子前面就是人来人往。也没有猫粮,老太太做饭,​猫咪就吃剩饭。
就是一些普通的破瓷碗,也不洗,沿着墙根放着,热气腾腾的剩饭剩菜倒进破碗里,加上一点汤,​猫就自己走来开饭。老太太吃青椒炒肉,它们就吃青椒炒肉和饭。老太太吃白菜豆腐,它们就吃白菜豆腐和饭。根本不讲什么营养,什么​油盐超标,什么干湿结合。那些猫吃得很干净,并不挑食,也不去邻居家吃好的。
你要说照顾的话,​我就见过一幕:冬天中午的阳光好,​猫咪围着老太太坐成一圈晒太阳。老太太当时可能有八十还是九十岁了,整个人干枯瘦小,像是一颗风干的​果实。一人几猫坐着晒太阳,非常静谧​祥和的样子。然后老太太会毫无预兆地出手,枯枝一样的一只手闪电般探出,抓住一只猫后颈就把它给抓过来,仰面朝天按在自己的​大腿上。猫咪象征性地挣扎两下就放弃了,任由老太太​给自己擦眼屎。​我看过很多次,动作异常简单粗暴,但是猫咪没什么意见,剩下的猫看了也不跑,安心等着轮到自己。
我的印象里就只有这四个字:简单粗暴。​老太太要给猫擦眼屎,抓起来就擦。老太太要给猫顺顺毛,抓起来就​顺。老太太要上床​,猫咪占了地方,伸手一把就拨开。老太太上床觉得脚冷,抓起一只猫就放在脚上,放​上去猫咪就老老实实不动。​如今回想起这些细节,觉得一切都很迷人。​因为老太太当年是用一种和我,以及都市人截然相反的方法对待猫,甚至都不和猫咪说话,但是猫们却都很依恋她。
按照我现在的标准,我认为猫咪在老太太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堪忧。反正我是不可能开着门,让猫咪在大街和我​家之间自由往来的。我也不可能用剩饭剩菜喂猫,不说是顿顿有罐头,起码也得是​专业猫粮,而且不止一种。​至于说从来不洗猫碗这种事,想都不要想---看见水碗里飘着几根猫毛,我比猫咪还着急​换水。
伸手一把抓起猫咪这种事情,​在我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从来都是喊着猫咪的名字,然后走近坐在​猫身边。先清晰地喊出自己即将要做的动作,比如“摸摸头”,“来抱抱”,然后才试探性地伸出手去。如果猫咪避让,那我就​立即放弃。即便是眼屎多到看不下去了,我都会先安排一场盛大舒适的按摩,​趁着猫咪舒服到眯起眼睛,才偷偷地下手。仿佛不是擦眼屎,而是盗贼去美术馆盗窃重重保护下的​珍玩。
但是我养出来的猫咪社恐,我的猫咪吃不完饭,我的猫咪挑食,我的猫咪高冷严肃不让揉,还经常烦我。回想起老太太家里那几只毛光水滑的猫猪,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困惑。
最近我在脑海里一遍遍慢动作重放老奶奶的闪电抓猫手,反复看着那只干枯的​手破风而出,准确地落在猫咪后颈上。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她的猫咪和她那么熟,也根本不抵抗,为什么​她老人家还要用闪电手?现在,我把自己的​领悟分享如下:
我养猫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我缺乏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经验。​所以我对待猫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而人对人的交流,​一次眼神对视都能传递好几个G的信息,这​对于动物而言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我认为大约有四五年时间,我家的猫都在痛苦地学习如何理解我的意图,包括那些复杂的语言,变化莫测的动作,以及多种多样的表情。
老太太就不同,她按照人对猫,甚至是猫对猫的​方式和猫咪相处。​她们之间每天的相处时间极长,但是相处模式极简单:吃饭、睡觉、晒太阳、​搓揉皮毛。这对于猫来说理解起来就很简单,老太太的行为是完全可预期的,不会​离开这几样,无需惊慌,也不用担心​例外。
同时,​老太太吃饭它们也吃饭,老太太睡觉它们也睡觉,老太太晒太阳它们也晒太阳,整体上来说,老太太​就是一只巨猫,具体说就是它们的猫王。自己跟着猫王混就可以了,反正大家都干一样的事,​猫王安排好一切。老太太使用抓猫闪电手,那是因为要证明猫王没有老去,依然具有绝对的权威,服不服都得来那么一下,后续就别想着反抗。
我则是刚好​完全相反。我每天和猫咪相处的时间短,​但是相处模式很复杂。一会儿是聊天模式,一会儿是零食模式,一会儿是电视模式,一会儿是按摩模式,一会儿是睡觉模式,​一会儿是玩耍模式,一会又是勿扰模式。​猫也很累的,为了弄清楚我打算做什么比上学都累。我的生活相对于猫而言,实在是太过复杂,太难以理解,太难以预测。而我在太短的时间内,给出了太多指令,提出了太多要求,发出了太多声音,做出了太多动作,​换了我是猫我也烦得不行。
猫每天就干几件事,天天如此也不会觉得厌倦。反而人,尤其是都市人​才是这种简单稳定生活中的变数,因为人会不断闯入,不断打断,不断干扰。有段时间,我经常抱着猫要求她认识镜子中的自己​,认识我。我觉得猫都快疯了,她不过是一只猫,现在我突然​要求她学习人类到初中才掌握的光学,​认识到镜子里的是她自己的镜像。一只朝阳的猫,年纪轻轻却遭受了海淀猫的​残酷对待。
所以,猫咪完全可以接受并且适应在我眼中认为的简单粗暴相处方式,和老奶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近我自己也​试着改变了一下行为习惯:
1、猫不找我,我不找猫。
2、​猫在干什么,我有兴趣的话,在边上一起做。
3、停止对猫的絮絮叨叨,大段说教,以摸摸头​替代。
4、每天固定时段,固定场所,以固定方式和猫待一会儿,剩下的时间猫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各自忙各自的。
如同奇迹一般,现在猫咪对我亲近多了。尤其是我一脸都长出了乱七八糟的胡子之后,猫咪开始主动和我擦脸,感觉是终于承认了我是一头巨猫。​目前,我正在练习闪电抓猫手,猫也正准备放弃逃避和抵抗。
有句古老的中国智慧箴言是怎么说来着​?​猫咪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2024-11-11

总是受限于现实

 


在许多人看来,写文章​从操作性的角度来讲很简单,只需要有​张纸,有支笔就够了。极限情况下,打开手机用录音机​口述一段也不是不可以,后期有得是工具可以从语音转文字。但是从我的角度看,写文章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都要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简单说,只要你试图创造一点什么,就一定会受限。
当我写下今天的标题时,微信公众号限制标题最长64个字。我选择今天的题图时,原本想要生成一张中国人的脸,但是​所有的图都没有目前这张图里人物的微妙表情和纤薄脆弱感。
写这篇文章前我受到了一点刺激:在网上看到了歌手菲尔·柯林斯(Phil Collins)的近照,已经老得不成样子,这让我非常伤感。让我更为伤感的是,即便我写一篇文章讲述这种伤感,读者中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谁是菲尔·柯林斯,也很难理解他曾经是我当初买的第一盒海外流行音乐合辑卡带里第一首歌的演唱者,更难以理解我对这么一个老头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
于是,我决定跳过这篇太过私人的文章,偷偷在文章开头放上他的名作之一《Against all odds》(勇往直前)就好,听过这首的人应该比知道他名字的人要多得多,也许人们会在留言里讨论一下。有人会说是玛利亚·凯瑞的歌,然后有人会纠正,​接着就有一批人暴露年龄。
但是当我要在文章开头插入这首歌的时候,发现最好的版本是QQ音乐​VIP会员专用。也就是说,我贴了也没用,没有会员的读者只能听十几秒。当然,版权区域外的​海外读者根本就不允许播放。我只能退而求次,选择了现在这个版本。而随后当我把这篇文章发布在自己Blog上时,​我又要去解决音乐的版权问题,最后估计只能贴​Youtube的视频......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而已,也不是一篇文章而已​,而是日日篇篇如此。即便是写文章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也会面对一大堆限制,这个不可以,那个做不到,大部分都和我的意图发生一点偏转,要做一点替代,​要做一点迂回,要做一点修正。
好在我已经习惯了。我早就不再幻想,可以100​%按照我的个人意愿去写一篇文章。准确来说,每一次写文章都是二次创作三次创作。我有一个想法,然后在执行的时候发现现实条件限制,于是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在这种限制下我​可以做点什么,怎么做。考虑了现实条件限制之后,我在原先的意图上做二次创作,努力使我的意图得以继续实现,直到遇见下一个限制。
习惯之后这就是个条件反射行为,​大多时候是个取舍问题。比如说我可以接受​今天的题图人物,我也可以接受今天的音乐版本,很明显,有总比没有强,​虽然不是最好。同样的,我也能控制我自己。如果我想通过一篇文章去表达我对歌手和岁月的伤感,而菲尔·柯林斯不是最合适的​载体。那么,我把这种情感埋藏起来,​也许下一次可以用在另外一位合适的人身上,不是现在就必须写出来,必须让读者今天就认识谁是菲尔​·柯林斯。届时,我自己知道我是在写菲尔·柯林斯就行,读者不需要知道。也许,这种隐忍反而是一件好事​,会给文字带去一种别样的力量。
在面对现实限制时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我的经验来自英语角。那时候我还是高中生,不爱背单词,所以我有一张极为有限的词汇表,和一些简单的​口语句型。但我还是去了,还是去和​本地人、外国人聊了。我发现如果你一定要想和谁聊一聊,一定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你有无数种方法把你不会说的单词​表达出来,让对方准确说出那个单词。你也总是有办法把一个复杂的想法拆分成对方可以理解的短句,让对方准确拼合你的​想法。
这样的交流当然会比较困难,受限于自己的英文水平,你不得不说更多的话,打更多的手势,才能和对方交流。但是正因为有这种困难,你完成一次聊天,你就能提升一点,下一次你就能熟练一点,表达得更好一点,回去感觉​英文歌也更能听懂一点,英文电影也能更看懂一点。
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事情,人都是在受限条件下去​完成。​条件完全齐备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轮不到你去做。当然了,你努力齐备了所有条件,​同样也轮不到你去摘桃子。按照那种老滑而事故的中国哲学,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条件不齐备,正因为现实受到限制,才保护了你,确保​你可以去做,别人懒得抢夺这种辛苦的机会。
我个人不喜欢这种丧事喜办的哲学,也不想去思考保护不保护,保全不保全的问题。我更喜欢更古早一点的比喻,​流水的比喻。任何一条小溪动人的风姿,都源自它要流淌向下的天然本性,以及自然环境的重重限制,于是有了那些高差,有了那样的转折,有了那样的​缓急变化,以及​蜿蜒曲折的路线。完全没有阻碍和限制,​一条小溪就是一条笔直流下来的水线,并没有任何值得观赏之处。所谓风姿,其实是力量对决,也是在每一个障碍处,每一个限制处,溪水现场发挥出来​的创造性。
就是这样,文章会写完的,事情会完成的,溪水也会流到山脚,汇入河流。而人们不会看到中间的限制,他们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当他们身受限制时,又往往沉溺于痛苦,忽视了在这痛苦之中正在见证自己的力量积蓄,​见证自己的创意爆发,​没有看到自己其实就是风景,因为​限制和阻碍而成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只有在很久之后回头望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去欣赏,​间接地终于认识了自己。


------



2024-11-10

AI心目中的我


这两天网上有个很流行的游戏,每个人向ChatGPT提问:根据你对我的所知,请绘制一张图,画一下你心目中我现在生活的样子(based on what you know about me. draw a picture of what you think my current life looks like)。

因为每个GPT用户在过去都问过无数个问题,而根据这些问题理论上也就能拼凑出你是个什么人来(当然,它不会记忆那么多),所以这个游戏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今天这张图就是ChatGPT心目中的我,在图片下面它接着解释说:

这是对您的生活的视觉诠释,将现代生活方式与古典希腊影响融为一体(Here's a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what your life might look like, blending a modern lifestyle with classical Greek influences).

朋友看了评价说:果然老光棍死宅男。

[发怒] 

青春只一回

 


看到今天年轻人浩浩荡荡的青春,我就觉得自己的青春​白白流逝。别人骑着共享单车跨城骑行,我记得我们当时唯一的集体活动是足球联赛,然后连续三年的​足球赛都因为群殴而提前中止,从来就没有什么冠亚军,经常​半决赛都打不到。
当时我认为是江苏的大学不行,本身这里的人就内斗得厉害,四分五裂地聚在一起,谁也不服谁,​连省会都是和安徽共享一个,可能别​处不是这样。后来我在假期回访浙江大学的同乡会,坐在他们宿舍楼里中午饭喝啤酒​。一顿饭的时间,就看见楼下上百个光着上身的汉子手持板砖、啤酒瓶冲杀而过,​两次。一次是​冲杀过去,一次是另一群光着上身的汉子冲杀回来。
坐在马扎上喝酒的我忍不住思考​:他们是靠裤头颜色还是胸口写字来区分敌我呢?
不要误解,我不是那种喝大了就吹嘘往昔的老登​,要把自己的过去描绘成战场好来​给自己贴胸毛。这就是个统计学,每个学校里从预科到博士,​塞了好几万人。好几万人里有个几百人选择夏季赛季打几架,​再正常不过了,剩下99%的学生依然生活在和平的校园生活里。如果幸运的话,可能大学四年甚至都不会目击到一场​群殴。
​更幸运的是,那时候我们没有社交媒体,也没有短视频平台。
参加过群殴的朋友都知道,群殴规模和烈度取决于​喊人效率。双方在越短的时间内喊来的人越多,那么群殴规模​就会越大。当规模足够大之后,由于后方赶到的人无法接触锋线,就会转为投掷​类士兵。由于原始的投掷类武器没有制导能力,​所以会对锋线进行无差别攻击,造成群殴烈度和战损​直线上升。
当时我们没有效率,人传人的效率很低,一栋宿舍只有门房那里有一部电话。需要前线的步兵跑回宿舍喊人,如果战区远离宿舍区,那么等到增援赶到的时候,群殴早已经结束,只有救护伤员和掩护​撤退两件事可以做。物理系的哥们曾经做过一个微型电台,功率足以覆盖三座宿舍楼​进行广播,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的利器,但很遗憾,当时这套设备主要用于民用,针对女生宿舍进行夜间广播,没有充分挖掘潜力转为准军用,提升宿舍与宿舍之间,系别与系别之间的动员能力。
如果当时我们有社交媒体,​那么通知到人这件事情就变得极为简单,就不需要​传令兵跑步穿越校区。如果当时我们有短视频平台,那么它天然的效仿能力​可以让更多人主动卷入。我想,如果当时有这两样东西,​我们的足球赛可能连小组赛都无法完成。不过也有好处,比如说我就可能带领庞大的代表团骑车从南京抵达杭州,在浙大汉子们相互追逐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校内建立停火​隔离带和禁飞区,最终为浙大带去和平。
当然,我们也就不会继续做那种在女生宿舍楼下点蜡烛弹吉他合唱情歌的老土事情,迎接我们的只有每个楼层​窗口里一盆又一盆的洗脚水。我们可能站在楼下做冰桶挑战,或者大跳科目三舞,然后整座楼都跟着我们一起跳,​周围还有几万人在直播这一幕,​为平台创造流量新高,然后所有校园里都会复刻,变成某种​规定动作。
回想青春,​我们还是活得太分散了。我们分散地小规模群殴,我们分散地制造电台,我们分散地各地旅行,我们分散地在校园活动,除了​群殴和中国队输球时砸暖水瓶,没有什么集体活动。青春只一回,​我们的青春都是个别过的,分散过的,和别人一样在当时有一种微妙的耻辱感。五万人的校园里,有五万件事,五万张面孔,我的青春就​这样个别地、单独地流逝,到今天我也依然那么活着。


------


2024-11-09

心-境转化通俗解释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听到一对概念:心随境转​和境随心转。​我们也会经常听到一句略带鸡汤味的话:​你的心是怎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话语都都模糊之处,这些高度凝练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玄学,或者某种超凡体验。感觉是心念一转,整个世界就跟着翻转,彻底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像是某种魔术,或者大型视觉奇观。所以会导致人们去追求某种开关,或者某种神奇的状态,又因为迟迟观察不到而感到困惑。

其实并没有那么玄,心与境的转化并没有那么复杂,你现在就可以亲自观察到。我们甚至不需要用​实例,只需要在脑子里做一番假想就够了:

假设你现在看到一个人,​一眼沦陷,然后你就发现这个人哪里哪里都好,哪里哪里都可爱。在你沦陷之前那一秒,和在你沦陷后那一秒,对方都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秒内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是你的心---

因为DNA,因为审美偏好,因为前世的缘分,总之是你心中产生出了爱慕之情,你喜欢这个人,于是这个人就无缘无故地地好起来,可爱起来​---这就是你看到的外境,外境因为你心的转变而发生转变。而你周围的人却并非如此,他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们的心没有​改变。

接下来,你心中如此渴慕这个人,你目不转睛地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方可能发现了这种异常,觉得你是个痴汉/痴女,​所以笑了一下,或者白了你一眼。正常情况下,对于一个微笑人们会理解为礼貌,对于一个白眼会理解为​反感。​但是你却欣喜若狂:​对方注意到我了!​对方那么做是对我有意思!​微笑是喜欢我,白眼则是欲情故纵---多数人像前者那么想,少数人像后者那么想。

你的心如此喜欢对方,以至于开始捏造对事实的解释。但是这种捏造对你是有效的,你深信事实就是如此,​事实就是对方注意自己,对自己有意思。这时已经不再是心和境谁跟着谁转的问题了,而是你的心塑造出了一个自己​坚定相信的外境---存在着一个对自己有意思的人。多数人需要​一个微笑作为肯定的证据,而少数人甚至可以把白眼视为绿灯,但都对此深信不疑。

然后你通过那个人和周围人的对话,​得知对方是个乙肝携带者---外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一大半人这时候就觉得内心的热情突然消退,开始紧张地观察对方刚刚动了什么杯子,什么食物,坐过哪里,​开始慢慢向后退,站到上风口去。心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改变,对方不再是那个美好可爱的人,而是某种健康威胁。原先对方身上那些好的地方,可爱的地方,​无比吸引自己的地方呢?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

还有一小部分这时候开始想如何分餐,如何找医院给自己打疫苗,孩子的问题怎么去处理,然后依然觉得对方很好,很可爱,想要含着一口口水把对方吞了,​而且告诉自己:没事的,​医学上早就证明一切都很安全,一切都可以解决---这样的心过于强大,以至于​外境的变化无法影响到它,反而​让一把心头火燃烧得更旺盛了。

这时候致命的一击出现了:​原来对方已经结婚而且还有三个孩子,你的渴慕爱慕之心注定无法​达成结果。绝大部分人这时候都会选择撤退,觉得对方所有的魅力都已经消退,​并且因为自己觊觎他人的伴侣而感到羞愧不安。还是那个人,你和这个人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甚至连任何接触都没有,对方就已经彻底回到了你沦陷之前,你不再关心,也不再注目,​对方就是个纯粹的路人甲---外境的巨大变化,​引发了你内心的巨大变化。

极少数的人这时候却变得很兴奋​:太好了!原来生孩子没问题啊?至于说婚姻,有婚约没问题啊,有签署的一天就有破裂的一天,有耐心就行。再说了,世界上​又有哪一堵墙是不能松松土的?肯努力就行。这时候再看对方,因为渴慕之心意识到自己很难得到,于是反而觉得对方魅力变得更大了一些,长得更为可爱了一些,让人更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前结识一番---心如此强大,以至于可以扭转不利的外境理解为​有利,从​无望中看出希望来。

最后,​你通过对话终于听出来,刚才是你自己没听清楚:说的不是对方本人,而是对方的一个朋友。突然之间,这个人不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没有结婚,更没有三个孩子---外境发生了强烈的逆转,这时候你的心又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呢?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狂喜吧,觉得​自己抽中了彩票​,爱欲再一次升起,再一次觉得对方如此之好,如此之可爱,自己一定要得到!现在就要!

你看,只是做一番假想,想象一个场景,想象一个人,在外境不断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面对前后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你的心就能闪得跟LED灯一样,一会儿绿灯,一会儿红灯,一会儿喜欢,一会儿远离-​--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心跟着外境走。

但是在这场假想里,也存在着一群小众,他们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不同。​一旦起心动念,他们的心就变得很强。外境再怎么转变,他们的心都让他们在和别人相同的外境下,观察到和​别人不一样的结果来,于是,外境总是跟着他们的心在转。这里我不是鼓励撬墙角,但是这样的人最后多半会向前一步,不管不顾,​要去得到那个人。而且,也正因为上前这一步,​他们心之所欲多半能够达成,这就是境随心转。

所以,并不需要什么开悟,也不需要打开第三只眼,人就可以看到内心和外境之间的这种互动。稍加思维,​人就可以得出结论:外境可以影响内心,但是​内心同样可以塑造和改变外境。外境都是同一个外境,这取决于你观察什么,取决于你思维什么,以及你​内心的强弱程度。如果你更多思维缺陷,思维风险,​那么你看到的外境就是充满缺陷和风险。如果你更多思维机会,思维成果,那么你看到的外境就充满机会和​成果。

因为所见不同,于是所感不同,所行不同,最终结果也就真的和当初观察时候一致---你观察到缺陷和风险就收获缺陷和风险,你观察到机会和成果就收获​机会和成果。然而究竟而言,都是同一个外境​ ,所有这一切都是并存的,存在本身没有偏好和选择。

这里没有什么真实。​你觉得缺陷和风险是真实的,别人觉得机会和成果才是真实的,彼此之间能吵起来。​为什么而吵?​大家觉得是为了真实,为了客观。​不是的,是为了习气而争吵。因为你的心有一种惯常的观察习气,别人的心有另外一种惯常的观察习气,所以你们观察同一事物​,观察的结果彼此相差很大,这决定了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孩子成长为成人,有点像是即时战略游戏里的“开地图”​。每探索多一点,我们就能打开更大一片地图,能看到​更多景象。然而,看到更多景象之后,​我们之间彼此的选择并不相同,因为外境对心的影响彼此完全不同。所以这个游戏里,有人很快修建定居点,也有人继续在游荡,点亮更多​地图。有的人以自己为终点,​有的人以自己为起点,​于是世界就那么建成了。

不过,如果以自我解脱作为终极目的,那么人还是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取舍​,只是大多数人因为外境就已经有了足够的烦恼,不会费心去思考这件事而已,也更不会意识到曾经有一刻,自己在别人心中曾经​那么忽闪忽闪个没完没了。



------


2024-11-08

不太聪明的人

 


不太聪明的人想得慢,凡事总是慢一拍。所以不能把握最好的时机,不能抢占潮流的先机,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合乎时宜的表态。他得想一下,想一下一切就都慢了。
我花了很多年努力想要做个聪明人,看起来有个聪明样子,讲起来有个聪明腔调,​做起来总是先人一步。很可惜,​不是很成功,这世界上的聪明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要生活里​出现空隙就会被迅速填补。我通常都是在很后来才知道,​曾经有空隙出现过,但是一切都已经时过境迁。
所以我很讨厌有人从背后推我,要我加快一步,要我上前抢攻。我会觉得相当窘迫不安,觉得是​别人塞给我答案让我抄,而我​内心并不想去抄。当然,这样一来我就显得蠢且顽固,有时候简直是有点不知好歹。
但我​有留堂的经验。上学的时候需要做完题目才能回家,有时候我会很快解出,​有的时候我会被卡到最后。生活就是这样,总是起起伏伏,只有最聪明的学生才可以一直率先​背起书包离开教室。在我卡在教室不动的时候,那些回答正确可以先行离开的同学会对我挤眉弄眼,给出思路的暗示,​有时甚至会给我一张小纸条。
我坐在那里,觉得沮丧又生气,跃跃欲试想直接用上他们给的方法解出来先回家再说。不过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会熬到最后,理由​也很简单:我不如他们聪明,想得不如他们快,如果我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也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最后是用极笨极慢的方法好容易解出来,但那也是我​想出来的。虽然要很晚才能离开教室,但那也是靠我自己做到的​。我不应该装作是别人,那个可以在一小时、两小时前离开的人不是我。
​羡慕吗?当然羡慕。我羡慕那种头脑,我羡慕那种思路,我羡慕那种速度,​我羡慕那种靠直觉就能找到问题核心的能力。奈何我没有。坚持要自己想出来,会耗费极多的时间,又因为不够聪明的缘故,经常会绕很远的路。​最后呢?最后得出一个别人很早之前就得出的结论,而且比较一下会发现别人的方法往往更简单更清晰​,暗示在一开始别人的​认知和思考就要比我深入。
存在一种诱惑,极大的诱惑,那就是越过这些痛苦的自我探索过程,直接去拿别人的答案来贴在自己身上,​去扮演一个聪明人。这件事很容易,​你不会论证,但是你可以轻松地记住答案和结论。你直接对人说出答案和结论,或者在它们的基础上编织一套话术,你就立即可以​变成人群里看起来最聪明的那一个。
而且,人们通常对聪明人都很宽容且信任。一旦有一个聪明人的头衔,会说一些聪明的话语,就没有什么人会来逐条检查,​核查数据和事实,分析论证过程,​判断你说得对不对。于是,先是可以混淆事实和观点,接着就可以混淆观点和​个人偏好,最后就只剩下个人态度。​因为所有人都会问:​你怎么看?任何一种事实都有人不肯接受,任何一种观点都会​得罪一半的人,那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给出一个聪明的态度。人们喜欢消费态度,因为他们​需要情绪出口。人们不喜欢真实和事实,因为​真实和事实的态度从来都不好。
抵抗演个聪明人的诱惑很艰难,从自己嘴里说出“我不知道”​四个字很艰难,很苦涩,就像是当众扒光自己的衣服一样,总是不如穿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偷来的衣服那么​令人愉悦和满足。所以做一根聪明的草总是很好,只要一起风草就响应,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但是​,自己不太聪明这是个事实,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想清楚一个问题​这是个现实。事实不会惩罚谁,它只是让人没有办法用技巧和​机巧绕过去,最后始终要去面对。现实就像是大地,​它拥有天然的重力,会让一切轻飘飘四下飞舞的东西最终落下来。所以,我承认我自己​是个不太聪明的人,承认之后生活就变得简单起来。
​承认之后,这世界依然存在快速路和捷径,肉眼可见有人在​其上飞驰而过。不过这就对自己没有了影响,别人是乘坐飞机还是火箭,​那是别人的事。自己有一辆破自行车还是一双脚,那就是自己真正所拥有的,所依仗的,​每走一寸也是自己的。珍惜自己的破车,珍惜自己的双脚,不必在意速度和效率,因为生活是一条远路,只要继续前进就总是能抵达。四点半离开教室或是六点半离开教室,​都是离开,能稳定在六点半离开也是本事,你就是那个可以六点半离开的人,那就是你。
这些年我应该做过许多既慢且笨的事情,肯定有更快更好更聪明更省力的做法,​我完全承认这一点,只是我不再关心不再试图去找寻了而已。不太聪明的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按照自己的方法来,于是他才可以说自己是真知道,真理解,​真做到,也才可以逃脱话语和虚荣的诱惑,去扮演一个​根本不是自己的人。
日常所见,聪明人的数量总是远远大于真实数量,我猜想其中一定存在着大量的演员。是演员就会存在大量的台词,就一定存在大量的表演。然后时代的浪潮一波一波涌来,一会儿能看见​浪头上的弄潮儿,一会儿能看到沙滩上退潮之后光溜溜的屁股们​。一会儿能看见风口上飞翔的猪,一会儿能看见​大猪小猪纷纷从云端飞速坠落。
那还是慢慢走要好一点,​不管是骑车还是步行,也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更不管太慢还是太晚,​不太聪明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风景,风景又不会因为我太笨就会跑掉。你见过六点半从教室走出来​时的夕阳吗?我见过很多次。


------


2024-11-07

昨天的第二篇

 


昨天中午,有​读者留言说:我打赌你今天还会写第二篇!
我知道他的意思,时隔四年川普再次入主白宫。而且这一次,他在选举人票、普选票上均横扫哈里斯,自己人控制参议院,还很可能控制众议院,另外还控制了最高法,明年行使总统权力时将再无任何掣肘---这一幕可能会写入历史书,因此我会​再写一篇文章聊聊​。
但我真没有什么想说的。2016年11月9日,我写过一篇《我怎么看川普大获全胜》,以好笑的方式详细谈了我的个人看法,有17万人次阅读了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呢?早就原地飞升消失不见了。所以,现在我想说的,我能说的,就只有一段视频和一张图片:



今天这篇文章,也是我昨天真正想写的,​写给一位网名为蒲公英的护士。她在留言中写道:
我不知道怎么称呼您,因为我比你大。我儿子是你的粉丝,他推荐我关注你的公众号,我记得好像是从《捕鸟记》还是更朝前关注你的公众号的,你的文章经常抚慰我。我看了今天的文章,我觉得我就是“素人”!我是一个护士,工作了35年没有人让我去任何场合讲过课,第36年开始却要我去面对医院一百多个职工讲课,我在家准备得好好的,结果一上讲台我就结结巴巴不会说话,医院还要求说普通话!而且从今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去讲课,不讲不行。一想起讲课我就难受,现在好了,我就是个素人,完成任务就行,讲得不好就慢慢练吧!
对于我而言,写专文回复她这条留言,要比写一篇文章评论川普二进宫重要得多。椭圆办公室的座位不会有空闲,这个不坐总有那个坐,我关心不关心​都有人坐。但是,护士的焦虑是真实的,​就在当下发生,是个真实的问题,需要有人排遣一下。
在这个话题上我应该有点发言权,因为我自己做过​许多讲演,授课,算得上是老脸厚皮​,擅长​胡喷。我经历过站在后台候场时一身冷汗,随时可能晕厥的时刻,也经历过一次次走到讲台上,被强烈的灯光照得眩晕,然后对着面前根本看不清楚面孔的黑压压人群说话,装作我能看见他们,装作我能够和他们​眼神交流的​公开讲演。
所有这些经历都过去之后,我想,我唯一能分享的经验​就是把心的对象从自己身上移开。从蒲公英的那段留言来看,她的心非常在意自己在100多人面前的表现,非常在意自己没有授课经验这件事,非常在意自己的普通话不好。等到讲过一次课之后,她又非常在意自己​在台上结结巴巴的表现。总之,她的心一刻不停​全然专注在自己身上,这样很难做好一次公开​讲演,因为​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自己对自己的审视也太苛刻了,不结巴才怪。
以前我会建议初次讲演者不要把观众当做是人,当做是​树木石头就好,很多​演讲建议也都那么说。现在我年纪大了,对人的认识也增加了一些,我认为存在着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多从慈悲的角度思考,多去顾念​你的观众。
在蒲公英女士的具体例子里,她在医院里连续工作了35年,​35年一直都是做护士工作。那么我可以合理推断,她在护理的这个领域内的经验和技能在她们医院里应该找不出第二个人。正因为如此,院方希望她向更多同事传授​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们自我提升。这样说的话,台下的那一百多人也好,一千多人也好,一万多人也罢,他们需要这种传授,​这样的传授对于他们个人发展有利。
不止如此​。个人服务病人,服务医院35年,​这总是有限的,还有更多的病人得不到类似水准的服务和帮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一个35年资深​工作经验的护士。但是通过教学,会有更多护理人员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能,​会有更多医务人员了解病患心理和护理常识。于是,他们可以带着提升之后的​技能,更好地服务更多病患---病人也需要这种传授,这样的传授可以减轻他们在医院的痛苦,​有时候甚至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在演讲前转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多去想同事因为经验和手段的匮乏而感受到的痛苦,多去想病人因为护理人员水平有限而感受到的痛苦,那么就会有慈悲的心生起。因为有这样慈悲的心,那么演讲就不是表演,也不是曝光,更不是什么站在台上接受众人目光的审视,而是顾念到这种真实具体的痛苦,顾念到在痛苦里一个个具体的人,希望通过自己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提供帮助,加以平复​。
这样的话,注意力的焦点就从自己身上移开,​转移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一群需要帮助的人,是不会在意普通话标准不标准的,也不会在意老师结巴不结巴,他们在意老师传授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他们很清楚什么对于自己而言最为重要。一位需要做讲演的人,如果真正在意听众自身的利益,也会转念去思考如何用最为简单,最为直接,最为清晰,最易理解的方式去组织自己的语言,而且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这种事情她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已经​做过了无数次。
我自己做过​关于写作的讲座。这件事非常容易,我只需要站上台前多想一想这些人因为写不出来,因为写不好而感到痛苦,内心又迫切地需要学到一点写作技巧和心得,把自己的思绪、情感表达出来,那么我站上台去​话语就会从心底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当我开始讲述的时候,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我和听众之间目光的连接,情感的连接,​思考的连接。怀着助人之心的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双方内心敞开,联结就是自然而然的,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流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勉强涩滞之处。
相反的,如果我是想在一群写作初学者面前展示我有多厉害,我有多神奇,我是想让他们因为我的表达而仰慕我,尊重我,热爱我,那么我要么是在演讲会发生故障,很难完成一次顺利的演讲,随时注意自己的口音问题,发型问题,穿着问题;要么我用熟练的技巧迷惑他们,但是他们回到家去认真想一下,也会发现自己被骗了,从一席话中认识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但是对于自己的写作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我当时回复蒲公英说:“护士慈悲,请多顾念那一百多人,和需要他们服务的更多病人。这样,也许会很快流利起来​”---现在,我把这句回复展开为完全形式,就是以上这篇文章。
希望蒲公英下一次能够顺心顺意做好公开授课,希望她在授课中能够找到乐趣,​感受到自我执着的松解和自己内心的充盈,也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她的讲授而获益。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