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

火星任务在地

 


不需要去火星才有火星任务,火星任务就在地球。
几年前有条新闻,说是招募首批火星殖民者,单程票,去了就不能再回来,​即便如此报名者也挤破了门槛。当时国内网络上也引发了极为热烈的讨论,​我评论说:​当初大家投胎来地球的时候,也是这般光景。
所以,火星任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生隐喻。它​隐喻了5点,1、火星上将会发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2、火星任务是艰巨的,而且是从零开始,风险极大,性命攸关​;3、执行火星任务,飞船飞行到某一个点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路​;4、火星任务孤立无援,抵达之后全靠自己​。最后,也是最感性的一点:抵达火星之后,要么在众目睽睽之中存活,要么地球人眼睁睁看着​初代殖民者去死。
只要去掉第5点,那么火星任务和一次表白,一次外派工作,一次北漂沪漂,一次​跨越半球的旅行,或者一次砸锅卖铁的创业没有什么不同。并不需要大推力火箭,太空飞船,维生舱等等东西,​你才能执行一次火星任务,你的火星任务在地球上随时都有。现在有了直播和社交媒体,那么连第5点也能同时满足,​无数人可以实时目睹你的崛起或是陨落,只要直播间别​被封号就行。
都说马斯克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缺乏人类基本的同理心​,情商为零,不擅长和人打交道。我倒觉得他面对人类这个整体时情商接近满分,只是在面对具体的单个的人时​情商才是负数。因为他很早就提出了他的太空计划,认为人类要脱离地球,向前迈出一步,​在火星殖民。
听起来这是有钱任性的天才疯子才有的梦呓,但是火星任务作为一种人生隐喻是成功的。地球上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想要得到他们人生中的火星任务,哪怕极度不确定,哪怕极度危险,哪怕极度艰辛,他们​也依然坚持要去。
对于马斯克个人而言,他祭起火星任务的大旗,可以很容易地从人群中召唤出这些​人来。对于人类共同体而言,目前也没有什么比火星任务更好的故事,可以让人从生活中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未来,激发起内心的​火焰。假设真的有一天技术能力满足殖民火星的要求,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许久,必须有足够的人要先相信火星任务,否则后续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火星任务和你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今天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专门来讨论?
因为在过去的六个月,一年,乃至两年时间里,我通过后台留言看到许多读者陷入了​沉郁、沮丧和绝望。“生活太艰难”和“做人太辛苦”是​基本的两大主题。与此同时,保守的心理趋势也在流行,留言中读者相互劝勉​:别辞职,别创业,​别投资,别离开家乡父母,别去做任何异想天开的事情......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相比,心态完全​颠倒了过来,给人一种“人生从此就这样了”的感受。
所以我要向大家推荐一下火星任务,不是说我们开始锻炼身体,学习航天知识,准备报名参加人类首次​地外殖民远征。而是说可以试着换一种想法,​把我们认为是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理解为一次火星任务。
之所以你觉得难,之所以你觉得辛苦,之所以你觉得不确定,之所以你觉得身后无退路,​因为这就是你的火星任务。你此刻感觉到自己是在寻常的一座城市,寻常的一间屋子里和一群寻常的人做着寻常事,那是因为你用肉眼来看待生活。如果你用心眼去看,你此刻正坐在太空船里,穿着全套宇航服,在漆黑的宇宙中,沿着看不见的轨道​飞向火星。
你当初选择了目前的生活,目前的工作,目前的伴侣,以为那只是平常的生活而已,不对的,​你当初选择的是火星。你所面对的任务,和去火星的难度没有任何差别。考虑到你手头具有的资源,​难度可能还要远超前往火星。
火星任务要求我们超越此刻的自己,克服内心的恐惧,承受种种的无聊、痛苦,​头也不回地直奔目的地而去,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抵达。
假设你现在就在飞船里,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时间以年来计算,你在飞行途中能​记得每一片地板,每一扇舷窗,乃至于每一颗螺丝的位置。你不觉得乏味,你不觉得无聊,只是因为你相信自己在飞向火星。你天天擦地板,在暗无天日的底舱里做维护,你觉得艰辛,你觉得痛苦,但你依然坚持,只是因为你相信你在飞往火星。
请问,你现在难道不就在你的飞船里么?​不是做着一样的事,不是体验着同样的感受么?无非少了一件事:你得相信自己在飞往火星。
你认为这就是生活,你认为这就是未来,你认为你眼睛所见的一切就是事实,​那么你就要受苦。因为生活在针对你,工作在针对你,他人在针对你,​所有的一切都在障碍着你。而如果你认为你正在飞往火星,这一切不过是旅途中的必然,没有谁特意针对你,​这趟旅途本身就会有那么艰难。火星是另外一个星球,​不是扶梯可以平缓送你前往的二楼。
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对于你就是抵达了一次月球中转基地。每次客流量告急,对于你就是一次氧气泄露事故。每次遭受失败和打击,对于你就是一次陨石撞击舱壁​......但你还在继续飞行,不是么?​你当自己是在执行火星任务,那么所有这一切都并不寻常,所有这一切你也能平静接受,并且,你在每一次成功完成之后,会感到快乐,会感到满足,而不是感叹又混过去了一天。
人生就是不确定,不可知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你从零开始的艰巨任务,风险极高,​付出极大。当你在这个世界上降生,就已经经过了这饭点,再不能回头。在​你的人生旅途中,大部分时间你都孤立无援,只能依仗自己---​毫无疑问的,你现在就是在执行你的火星任务。
所以,擦干净你面罩里因为哭泣和哀叹而蒙上的水雾,握紧你的操纵杆,​对正你的航道,请你继续前进,继续你的任务。

------





2023-09-22

回家的感觉



不知不觉,我在昆明已经待了一周。家人问我要不要去什么餐厅,我说在家吃就好。家人问我要不要去什么景区,我说在家闲着就好。总之,我就是从北京的一套房子跑回了昆明的一套房子里,并且我感觉这样挺好。
08年刚去北京的时候,每次回家都坐不住,心里毛焦火燎地等着朋友的电话来。铃声只响一次就接起来:咋个说,克哪dier?(昆明话:怎么说,去哪里)。然后头也不抬地冲出家门,扔下一句话:今晚我不回来吃了。
现在我相当坐得住。早起,阳台上晾晒的衣服都收起来了,只有一排衣架挂着,在风里轻轻摇摆,窗外的绿树也在轻轻摇摆,对面单元窗口的白色窗帘也在轻轻摇摆,我可以就那么看半个小时,一点都不觉得厌倦,有时候忍不住想伸出手鼠标点右键保存这张 Gif 图。
在北京时很少有这样的心境,要是在单位里这么干,那就意味着距离辞职不远了,下一句话就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自己家里那么干则有一种犯罪感,因为窗外环路上都是拼命往前奔的车流,提醒你在这大城里闲就是最大的奢靡浪费。
家乡不是这样的,家乡的时光从来都很缓慢。


这里还是可以用一早上摘菜,只是为了中午做出一盘来。这里还是有足够时间,在第一口茶入喉前,先仔细看过条索和汤色。我在这里没有立即奔赴明天的那种迫切,我只觉得当下的这一刻就很好,不妨就这么待着别动,连血压和心跳都因此而下降。
也出去见过几轮同学,大多数都已经十几二十年没见。和北京、上海我认识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看上去要年轻五到十岁。我一开始以为是一个两个保养得好,没想到几轮下来人人基本如此。看来家乡的压力没有那么大,生活也没有那么紧张,大家的消耗也就没有那么快,都还是年少时候的模样,只是少了许多胶原蛋白。
一个人在哪里长居,可以从脸上就能分辨。北京的压力,北京的焦虑,北京的急躁,不仅打破了面皮,而且还打穿了肉,打透了骨头,力道一直落到灵魂上,然后在人的眼神里反射出来---疲惫而警觉,同时又充满欲望。昆明我只说一件事:没有一个同学在这个年纪秃顶---云南的漫长雨季让万物生长,其中应该也包括他们的头发。
我发现我又能入睡,从十点睡到清晨起来。家隔壁就是工地,大早上车来车往,噪音轰鸣不已。但是我竟然听不见,或者说,每天早晨我起床听见那声音,但是浑不在意,不觉得愤怒,也不觉得烦扰,更不想去打投诉电话。我喝着茶,看着阳台上的衣架,听着小区里的鸟鸣声,噪音和鸟鸣没有任何分别,只是遥远的背景音,和我眼前的一切毫无关联。
我发现两年多来我第一次连续一周不以外卖为生,家常小菜反而让我觉得更加饱足,每次吃一点就觉得心满意足,而且过很久都不会觉得饿。不像是在北京的时候,要么感觉吃完就饥肠辘辘,要么就是胸腹涨满积食难消。不加鸡精,不加蚝油,不加酱料的小菜其实有一种甜味,吃了让人心定,好像连食管返流都可以医治。
就这样,我从北京的一套房子回到昆明的一套房子里。我在这里闲着,什么都不做,哪里都不去,每天花几个小时和家人在客厅里待着,装作自己过去从未离开过。


------

2023-09-21

心灵旅店租客

 


昨天,读者海盗船长​留言问我:
叔,想请教你件事。在家人面前或特别熟悉的朋友面前,我会受不了一点委屈,他们稍有一点表现出对我的不重视了,会觉得特别难受;但是我在不太熟的人面前,一般都有分寸,有边界感,他人怎样也不会对我有啥影响,不会很在意这些人对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去年被隔离两周,她没有主动过问我一句,在我看来,她不在乎我,于是之后我也没主动联系过她,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我知道这件事儿是我自己的问题,可是正是因为太在乎太在意,才对友情如此“严苛”。
在家里也是,我受不了一点委屈请问,我这种情况心理是不是有问题?
​我看留言区里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看起来应该有许多人都很关注类似的问题。接下来,我想正式回答一下​:
首先,​你认为我的好朋友有多少位?​我们平均多久见一面?
我想,不少人会猜测我有上百好友,​夜夜笙歌不断。和菜头么,作家么,社会闲达么,肯定朋友多,饭局多,聚会多。恰恰相反,我的好友数量很少,加起来不超过 20​ 人。我们之间平均见一次面的间隔也很长,​通常按照月乃至年来计算。
比如说每年春天,一毛不拔大师家里的樱花开了, 那就是我们固定的聚会时间,​大家选择某个周末,坐在花树下喝酒,看着花瓣落在酒杯里。再比如说每年的初秋,松茸季到来的时候,我另外一些朋友就会在家里开全松茸宴,大家一年聚那么一次。一毛不拔大师在其它季节我们还是会见面,但是松茸宴上的一些朋友,​可能一年就见这一次。
​没人觉得有什么问题。20 多岁时候的友情是黏黏糊糊的,要三天一小聚,要一周一大聚,要喝酒,要倾诉,要关心,要支持,要共同经历,否则​大家就不那么亲密无间了。其实,还是一种不踏实,不确定,没多少信心,所以要用反复见面来​不断确认。
等到快 50 岁的时候,朋友对自己依然很重要,​但这时候已经不再需要反复确认了。我们不需要用对方是否知道自己的近况,来证明对方是否还关心着自己。我们也不需要用对方是否在电话和微信上嘘寒问暖,来证明对方​是否还在乎自己。我们更不需要用举办一次聚会,看对方是否参加来证明大家的关系是否还依旧​牢靠。
​为什么会是这样?​从 20 岁到 50 岁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是什么让如胶似漆,变成了​淡然处之?其他人我不清楚,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
我的心就是一间​旅店,旅店里有很多个房间。那些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我一人给了他们一把钥匙,​分给了他们一间房。​有些房间大一些,有些房间小一些。有些房间我时常拜访,有些房间我一年也难得敲一次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给过了钥匙,并且打算一直为他保留着这间房。
20 多岁的时候,我雄心勃勃,精力无限,所以我的心里盖了一间 5 星级酒店,随便都能住下​上百人。人们来来去去,热闹非凡,我们在酒店大堂天天聚会,这让我的内心随时感觉充盈,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大部分租客不再重来,大部分房间也都废弃了,这时候我意识到我虚掷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热情,超量发送了​太多把钥匙,​却根本不知道对方真正是谁。
快 50 岁的时候,我早就把 5 星级酒店拆除,​只留下一座很小的民宿,民宿只有十几个房间。没有酒店大堂,大家不会全体出席聚会,事实上他们中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民宿一点都不热闹,​我也不会频繁去敲门拜访。而且更多时候是租客悄然离开,我却不大会​发放新的钥匙。有些租客离开时留下一地垃圾,而有些租客离开时留下一屋美好回忆,比如说我猫咪的那一间​就是。
​重点在于:​我也是那么想别人的。
​在别人的心灵旅店里,也有我的一间房。而且,我的那一间只是许多房间中​的一间而已。20 多岁的时候,自己心里开着 5 星级酒店,但是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在别人心里占据所有空间。现在我早就不那么想了,我们都是彼此的心灵旅店租客,​都只有一间房,而且说走就走,未必能够​长租下去。
所以,为什么要期待对方永远为自己保留一间房?​为什么要期待对方随时前来拜访?为什么要期待对方​每分每秒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并且给出即时的回应?我只是对方密切关注的几十个人之一,​对方对于我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是彼此生命中的分子而已,有多重要全看分母大小,全看房间多少。
到了这个年纪,没事敲门是恶习,只要确定对方安全无虞,生活如常,​那就可以不用联系,知道对方好好的还在那就足够了。只有到了 80 岁之后,大家见面聚会时陷入了沉默,才需要伸手去探探对方的鼻息​。并且,所谓的事也和 20 多岁时的事情不同,20 多岁时的事情都是大事,这时候的事情只是淡淡的一句​:我家樱花又开了。或者,​今年的松茸下来了。
之所以读者海盗船长会有那样的疑问,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认为自己是别人心灵旅店的租客,而​是房东且是唯一的房东,并且自己​永久地在别人心里拥有这处物业。他不认为自己是租客,​他认为他只要抵达了他人的心灵,就可以在那里插旗宣布主权。这样说起来,他是一名心灵殖民者,​他人的心灵就是他的美洲。
然而并不是的。从实际情形上来看,别人还是把他当成是一名租客,按照租客的待遇来对待他。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就不会有类似的​失落乃至痛苦。因为我认为我就是个租客,在大隔离时代里,我一个人和两只猫​在家里待了四个月。有朋友问过我要不要蔬菜包和干粮,更多朋友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但我从未产生过“你们怎么都不问我一句”的想法。
因为隔离是我自己选的,​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没道理做完决定之后,我要自我感动,觉得是某种巨大牺牲或者壮举,并且这种牺牲或者壮举如果朋友们不知道,不赞叹,不慰问,就失去了​意义。也因为朋友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很清楚我在他们的心灵旅店里之所以有那么一间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能够自己搞定许多事情。他们开的是旅店,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开的是救济所,或者心理​诊疗中心。
租客就应该有租客的觉悟,租客不会期待旅店老板在凌晨 2 点送一碗​酒酿汤圆来给自己暖胃。除非老板想睡自己,​要么就是老板就是自己父母。租客有自立自全的觉悟,​对他人的期待极低,大部分事情都靠自己解决。租客也有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会受到孤单无聊寂寞侵扰的能力,不会​因为无法和自己长时间独处而到处乱敲门。
朋友就是朋友,不是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外卖。而且,​只要能叫外卖,为什么要麻烦朋友呢?
​所谓“太在乎太在意所以要求严”的说法,那是地主对长工扣工钱前说的话,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前说的话,是丈夫在家暴太太​前说的话。​他们太在乎太在意的是谁?是他们自己而已,在乎在意一说,只是为了在动手之前动听一些。
20 多岁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这世间唯一的君主,所以会受伤,会失望,​会被社会反复毒打。等到觉悟了自己不是什么君主,只是个平等的租客的时候,就不再寄望他人,不再试图控制生活,人生就可以收获​平静与幸福。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2023-09-20

抱歉,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一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司和名人的公开道歉信都会在开头加一句:抱歉,占用了社会资源。我觉得有必要查一下,这个文案究竟是谁教出来的,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广泛的运用。请这个人出来谈一谈,他当初是怎么想的,因为我实在是理解不了。
道歉信是小学或者初中语文课的内容,我到今天都记得两项基本要求:1、态度要真诚;2、反省要深刻。而这句万能开头,说什么占用社会资源,简直没有什么中文语句还能比它更不真诚。
因为这句话里毫无任何歉意,而是用文字游戏隐藏着指责,以此暗示公众要息事宁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
社会公共资源是珍贵的,你们这么搞我是一种浪费资源的体现。但是你们不清楚这一点,所以老子在道歉信的开头要提醒你们---继续揪着这件事情不放,那就是浪费社会公共资源,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我这点小事。现在,我已经道歉,你们如果还是不依不饶,那就是你们的不是了。
这个表达狗屁不通,这个逻辑狗屁不通。
什么叫社会公共资源?具体指的是什么?空气吗?阳光吗?绿地吗?公园吗?狗屁不通。好,假设这里的社会公共资源是指社会舆论,或者公众媒体,那么存在什么占用不占用的问题?正确的逻辑应该是:
1、你当初要不做那些操蛋事,自然现在就不需要耗费资源来讨论;
2、既然你做了些操蛋事,占用资源进行讨论就是社会生活的必须,否则你还会接着操蛋,别人看了也会学着操蛋,于是大家就要持续被操;
3、社会舆论,公众媒体平台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假惺惺道歉什么呢?
所以,除非是纯粹的私人私事,没有受害者,这时候说“占用社会公共资源”才是成立的。如果全网某天热议和菜头为什么没孩子,那我可以说:抱歉,因为我的缘故占用了社会公共资源。这句话也不是真抱歉,而是说这是我的私事,你们盐吃多了拿出来整天讨论。
如果是公共事件,存在着受害者,那就应该上来就直接针对受害者道歉,针对自己的操蛋事道歉,不要扯什么占用不占用社会公共资源。千万不要搞错,这是舆论在挂你,不是什么占用资源。既然被挂了,几百万盏探照灯打在身上,直接道歉就好,资源什么的不劳费心,没见过挂炉烤鸭为耗费木柴而出声道歉的。
中文其实一点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让我们一起温习一下标准的中文道歉信的写法:
1、开头写明确受害者;
2、第一段开头写“我错了”三个字,然后直接道歉;
3、第二段写错在哪里,陈述事实和经过;
4、第三段写如何改正和弥补​,确保今后不再发生;
5、第四段再次道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表达歉意,​最后恳求原谅。
这是中小学生都会写的东西,​我不理解怎么现在一封道歉信都变得那么复杂,为了绕开“我错了”三个字,和直接道歉,还发明出了什么狗屁不通的占用社会公共资源的说法,上来不鞠躬谢罪,而是朝着虚无缥缈的所谓社会公共资源一通磕头​,这是哪一国的风俗?
我就奇怪了,每次道歉信都说什么占用社会公共资源,那怎么不谁​付费补偿呢?既然那么喜欢说这句话,那我在这里郑重建议​:以后道歉信开头如果有这几个字,那么在微博也好,在抖音也好,​麻烦给每个看到这封道歉信的用户发 100 块钱。
​这里的逻辑没毛病---媒体上的社会公共资源,本质上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注意力​可以折算为每个用户的时间。因为你的操蛋行为,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去读你狗屁不通的道歉信,于是浪费了他们的生命,那么​就应该补偿。一封信让 1000 万人读了,那就应该支付 10 个亿才对。
抱着赔偿金,人才能说“抱歉,占用了大家的社会资源”​。否则,​就不是真抱歉。同样的,道歉信里​只要说出这句话来,也就不是真道歉,​毫无任何歉意悔意可言。


------

2023-09-19

做人太辛苦

 


“做人太辛苦了,来世为什么要做人呢?做一只有人照顾的小猫或者小狗不好吗?”
这是许多读者在留言里向我表达过的观点,包括我的一些朋友也说过类似的话。假若真有今生来世,他们认为“转为人身”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句祝福,不如祝愿“转为爱宠”。
做人的确很辛苦,这一点不需要任何论证。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这一点估计有一多半人都会认同。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推论出有人给予衣食住宅,照顾健康起居,就是一种幸福,我就完全不敢赞同。
如果你的幸福需要仰赖他人的保障,那么它无论如何也不会可靠。你觉得猫狗受到主人的宠爱,不需要操心生活,这就是幸福。那么,你又如何看待街上的流浪动物呢?它们之前就不曾被某个人宠爱呵护照顾过?只是在心念一转之间,它们就被扔到了街上,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当初的宠爱是真的,抛弃时的冷酷也是真的,这些都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那么我再退一步,就算是遇见一个爱心永不退转的主人好了。他觉得某种罐头对你好,你可以要求换一种你喜欢的么?他觉得为了你的健康长寿,抓你去绝育,你可以婉拒并且保全自己的器官么?他觉得你穿上小裙子,戴上墨镜看起来才可爱,你可以挣脱么?你的反对会有效么?
这叫不自主,你不能为你自己做决定。做人的确很辛苦,但是人在很多时候是自主的,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去哪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人自己可以做决定,不需要有另外一个谁来替自己做主。
只是说这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对应的代价,你既然要自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那么你就得背负对应的重负。说不如做宠物,这是奴隶的想法,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主人,免去了辛苦的同时,也就同时失去了自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全然不自主的生活,反正我自己是不愿意的。
辛苦,或者痛苦,这是人生中不得不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人也能做出各种努力,减少一点辛苦,减轻一点痛苦。并且人还可以追求智慧,通过智慧追查痛苦的根源,了解痛苦的实质,因而有可能达到解脱。相对而言,身为一只猫或者一只狗,因为没有这种智慧,又不能自主,那就永远也无从找到改变自己处境,改换自己心境,认识苦的真谛并且达成解脱的可能。
一天三餐无忧,睡在宠物小屋里,的确看起来很幸福,但这种幸福的代价是完全断灭了觉悟和解脱的可能。这种生活不单是身的不自由,也是心的不自由。没有智慧,就无法取得知见,没有知见,就以为世界不过是主人家里的那一方天地,那么自己的身和心也就被束缚在那几十平方米里。身为动物,无论有怎样的待遇,都称不上是一种幸福,这就是我的看法。
做人太辛苦,不如做爱宠,这是 2023 年的观点。回到 2003 年的互联网,也曾经流行过一个类似的说法:活在大城市里太辛苦,读书太多活得太痛苦,不如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山民,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世界,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事情,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知识,保持简单纯朴的心灵,过快乐的一生。
当时这个问题人们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多见一点世面,多读一点书籍,多思考一点人生固然会带来许多痛苦,但是因此而带来的喜悦也同时变得更多更强烈更丰富,思想上可以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情感体验上的丰富和细腻,同样也得到了增强。于是,人生的厚度是不一样的。
真没有想到,20 年间人们从不如做山民,一路滑到了不如做爱宠,觉得自主是一种沉重的负累,自由是一种代价苦涩的痛苦,以至于“转为人身”都不再被视为是一种祝福。
我能理解人们的想法,但是我不能赞同。我是那种认为人生需要自己做主的人,即便因此要活得很辛苦,即便因此要经常感到痛苦,但我认为那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就像放弃铁饭碗很恐惧,很痛苦,就像自己创业更恐惧,更痛苦,但是很多人还是做了。做了之后,个人的境遇可能还不如之前,不如旱涝保收的生活,不如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他们见到了更大的天地,也见到了更真实的自我。并且,即便是在这种不如意之中,依然存在着未来改变的可能。
做人很辛苦,我拿了单程票来人世之前,在车票背面的注意事项里已经获悉。那上面写着:
自行前往,自我负责。本票仅限单人单次使用,用后作废,谢谢合作。


------


2023-09-18

原来网友不读书

 


就在这一两天,你应该在微博、Twitter、抖音​反复刷到我写的一段话。它来自《穿牛仔服的国王---《马斯克传》读后》这篇文章,​相信现在你已经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和我的一整篇文章相比,摘选出来的这一段话​其实没多少价值,​只是有传播力而已。它给人一种虚假的智力优越感,认为自己一下子就节省了 50 万字的阅读,正所谓“一分钟通读《马斯克传》”。这当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是我左右不了他人,正如我左右不了他们掐头去尾,去掉出处和作者,然后直接用公众号​文章截图发在网上一样。
网友在哪里看到这段“总结”,产生什么想法,我管不了。但是在这里,在《槽边往事》,我可以对我的读者朋友们​说说我的看法。
一本 50 万字的《马斯克传》大概可以卖百万本,我读完写一篇 2000 字的读后感,2000 字的读后感被人摘抄其中的 200 字。最后,网上流行的就是这几百字,​获得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次的浏览。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网友现在​基本不读书。
早在王朔发表《起初·纪元》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了端倪。当我去看书评的时候,从书评里就能知道​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读完,只不过自己​觉得不能错过这次文化盛事,所以再怎么难也得写上几句。我也问过朋友圈里首批晒书的​朋友,绝大部分在晒完之后就把书放在了书柜上。
这次的《马斯克传》​也类似。如果真有那么多人通读完这本书,怎么可能轮得到我来总结这本书的写作模式?这种爽文写作模式又不是什么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只要能够读完这本书,肯定能感觉到作者的写作节奏,​和书里的这种的循环。
而且,为了表述上的简单,我做总结的时候其实做了极大的简化。如果只是看了我的那段话,就会认为《马斯克传》就是​一个循环接着下一个循环。但如果真正读过这本书,那么就应该有人纠正我,说这本书的结构是多个循环同步进行,马斯克是同时展开多个循环,然后从一个循环里跳到另一个循环里,推动事情前进一步,​就继续跳到下一个循环里。所以,并不是循环接着循环,而是多声部合唱,每个声部​错落有致,交替进行。
没有人纠正我的那段话,​证明都没真看完。
对于各位《槽边往事》的读者,我想向大家强调一点​:即便只是阅读这 200 字的总结,也应该看到在这些​近乎玩笑的话里,也隐藏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
1、为什么每次马斯克都能找到​执行他新想法的人?
2、这些人有没有活到​项目成功?在不在他开除的​名单里?为什么?
3、从马斯克逼疯所有人,到所有人振作起来,​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4、在取得伟大成功之后,回顾过去的这一段循环,马斯克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的独断没有造成灾难?以及,他如何确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书里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是通读者的收获。有些问题书里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一晃而过,那么这些空白的部分就是通读者思考的新起点,​同时,也是评价这本书和作者的依据。所谓一本书的好或者坏,作者水平的高和低,就体现在对于关键问题的涉及范围和挖掘深度。
​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这 200 多字的总结所能涵盖的。​所以,只是阅读这 200 字的读者无所得。要命的是,他们看过这 200 字之后,会觉得自己​已经读过了,满足于“作者不过如此”,“这本书不过如此”​的想法。
我认为,《槽边往事》的读者不应该这样。
尤其是不要以长篇巨著为畏途,看到厚度就​想着要放弃。如果你能多读上几本就会发现,其实 50 万字​对于所有作者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任务。​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这个体量才能表达自己,而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提炼萃取的能力。但是雄心壮志就放在那里,​于是写到后来就只能堆砌。
真正让人畏惧的是讨论大问题的小册子,作者已经深入透彻地思考过自己面对的问题,因此可以用最为浓缩和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一个章节都可以扩充为一本书,这样的书读起来才是真的吃力,才是真的让人畏惧。比如说我经常用来举例的那本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多读几本三五十万字的书,​以后字数对于你就不会再构成什么困扰。《马斯克传》不过是 90 多章,每天睡前读​ 3 章,也就是一个月的事情。关键问题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在于每天应该读几章,而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把阅读当做是一种日常​消遣项目。人们的日常消遣项目从思考类的阅读,已经让位于感受类的短文字​、图片和短视频。
日复一日如此,那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一直练习到个人彻底丧失阅读能力为止​,思维弱化到​只剩下情绪的条件反射再无思考为止。就像是现在这样,通读一遍《马斯克传》,然后根据内容编个段子这种小事情,最后居然​落在了我这种人头上。
这还是一本商业写作​的畅销书,我的老天爷!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