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准备做一次全菌宴


这个周末我打算在北京朋友家里开一次全菌宴。之前是想去找滇菜馆子来着,但是好餐厅忙到根本没时间做这种事情,有大把时间的餐厅又不能让人相信。这就很矛盾,最后就只能和朋友一起下厨房自己做。

其实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全菌宴」一直是我的执念,我是云南人,我很喜欢野生菌,我也在云南各地吃过不同的做法。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如果有一餐饭,桌上全是各种各样的云南野生菌,煎炒烹炸刚好能够做出一席来,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但是我在云南那么多年,就没有遇见过类似的主题宴席。唯一有点类似的是云南野山菌火锅,但那是用来涮外地人的做法。一个正常的云南人肯定会希望每一种菌都用上最适合的烹饪方式,发挥出它自己最有特色的味道,而不是用鸡汤一锅煮了,什么味道都分辨不出来。只有外地佬图多、图全,又不爱吃辣椒,七古八杂煮一大锅出来最能满足他们的眼睛和胃。

就这样,关于「全菌宴」我嚷嚷了很多年。今年终于被朋友逼到墙角,赶上架子,不做都不行,否则这些嫉妒凶残且饿痨的精神云南人就会褫夺我的籍贯,不再允许我自称云南人。

接下来的事情你也能想象得到:从来都是嘴一件事情容易,做一件事情难。真正要开始做全菌宴了,我马上理解了那些餐厅为什么不做。问题很简单:做什么?

在云南,炒个菌从来都很简单。但是,全用菌子做个席完全是两个概念。我就问我自己,按照席面的标准,冷菜是什么,前菜是什么,热炒是什么,主菜是是什么,汤点是什么,收尾的甜点又是什么?总不能像是在云南时候那样,一盘又一盘小炒端上来,大家一路小炒到底---那就不是宴席,缺乏真正的丰富和真正的味道,就是一餐饭而已。

逼急眼了,我也想过让 ChatGPT 一类的 AI 帮助设计个菜单。后来发现,它们 AI 还是缺乏吃菌中毒看见小人的经验,并没有真正一手的感受,设计出来的菜单创意是有了,但依照我的厨艺经验,都是一望而知的难吃,很多食材是不能那样搭配的。就像是在中国,没有人会用大葱蘸蜂蜜吃一样。

朋友一再催促,什么时候开席?雨季马上要过去了,再不做大家吃毛线啊?我一再隐忍,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抗争,尽量把时间向后拖延,同时竭尽全力保持权威的社会形象。但是今年无论如何是逃不过绕不动了,只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

昨天终于勉勉强强确定了菜单。虽然号称是全菌宴,比较有把握的菌类其实就选出了 6 种:青头菌、松茸菌、鸡枞菌、干巴菌、虎掌菌、牛肝菌。好在云南存在一菌多吃的选项,比如说松茸一种菌,就可以做刺身、碳烤、黄油煎和炖鸡汤,覆盖了冷菜、热菜和汤点。鸡枞菌也可以做成手撕凉拌烧辣椒、清炒和炖鸡汤,鸡汤本身又可以做成汽锅鸡、火腿鸡。总之,有有限品种的菌类自己有丝分裂,身兼数职,似乎也能膨胀出十几道菜的一席来。

当然,精神云南人屁话多,这是跑不了的。为了堵嘴,我决定冒险,牛肝菌不用黄牛肝白牛肝黑牛肝美味牛肝,而是选择红葱牛肝菌,也就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见手青」。反正这玩意儿恶名昭著,是云南人的河豚,一旦上桌,他们内心恐惧好奇之情相互纠结,就没有时间计较为什么菌子就那么几种这种问题。如果这些精神云南人竟然对见手青免疫,那么还有一道云南火腿丁青辣椒香葱脆哨干巴菌炒饭,直接全香昏迷过去算逑。

以上就是我本次也是初次全菌宴的全部计划,究竟最后效果如何现在还不好说。反正我也想过了备案,实在不行带着手机去。如果厨房都炸了,那就立即打开订餐软件,来两大桶麦当劳,大家临时改吃老北京风味。并且,我可以很深沉地跳出来说:大家都到了黄土埋到腰杆的年纪了,重点在于聚,而不在于吃,大家吃得还少还不够好吗?如果嗓音能再稍微颤抖湿润一点,也许能对付得过去。

现在,我要点下「发送键」了---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一旦公布消息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再怎么难这个周末都必须要做出一席全菌宴来---真正的云南人对自己就有那么凶残。 



------





2025-09-02

和菜头曾经说过


偶然间发现,网上有很多「和菜头曾经说过」。千奇百怪的言论,共性是基本上我都没说过。

刚看到一条类似的菜头说,它是这么写的:「和菜头曾经说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在大平台上的人,就像是躲在树上的小鸟,看下去的时候,都是扬起的笑脸。」

我不记得我说过这样的话,这也不是我打比喻的方式。树上的小鸟?这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小鸟俯视,就会看到很多笑脸,这里面有什么逻辑关系吗?如果是我来写那些把平台能力当作自己能力的人,我更可能用苍蝇在高铁里飞行,一看窗外飞驰的景色,大赞自己飞行术化境来做比喻。

记得我的确在文章中说过关于俯视和笑脸的话,但那是纯粹引用网络段子。那个段子的原话是:「单位好比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向下看全是笑脸,向上看全是屁股,左右看全是耳目」。我应该引用过不止一次,单纯是喜欢其中红屁股的那一部分,视觉效果强烈,造成比喻极度生动辛辣形象。

所以,当我看到「树上的小鸟」时,就会觉得极度怪异,那不像是我会写出来的东西,软趴趴,糯唧唧,粉嘟嘟,更像是来自个童窦未开,从未上过班、挨过打的人。

但今天的重点并不在于正本清源,在网上说「我没说过」这种话不会有任何鸟用。我自己一直都很清楚,我对自己的认知是一名写作者,活着的持续写作者,我在持续进行创作。而对于网上的各种写手,我就是一台毫无人性的人形打字机器,我所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他们日常创作所需要的材料而已。既然拥有了身为素材的觉悟,那么别人怎么运用素材就不是我所能控制,也不应该关心的事情。

理论上来说,他们写下「和菜头曾经说过」这七个字之后,接上任何内容都是他们的自由。至今没有写成「何菜头」、「和莱头」,我就应该谢谢他们了。

我还活着,日常更新,而且所有文字都在网上可以查询,这都不能阻拦他人随意编造我的文字,篡改我的原意,任意帮我总结文章,这件事情我早已经习惯了,但是对于你而言,想一想这件事情也许依然会带来启发。

许多人因为「他人口中的自己」而备受困扰,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那么你可以想一下今天我谈到的「和菜头曾经说过」。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会有人议论你,就会把他们的个人理解当作事实来宣讲,甚至有时候为了方便的缘故,直接把你当作是道具或者是手办,往你嘴里硬塞台词,然后方便为自己做例证:因为这人说了......

这种事情很难避免,有时候的确会影响到心情。不过,这里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辩驳,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那么说你的人,你改变不了他们。而你心中最大的担忧,无非是一件事:别的人看到了会怎么想我?

对于这种纠结,我的回答如下:

那么说你的人,就不应该进入你的生活圈子,保持他们远离自己就好,因为他们是傻屌。听了傻屌的话,然后就相信的人,同样是傻屌,而且串联的下级傻屌(你可以想象一下人体蜈蚣)。那么,你应该在乎傻屌怎么看你吗?你最应该在乎的是远离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消失,而不是试图改变他们,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别那么做,你的青春也是青春,你的时间也不比别人多一倍,为什么要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人生苦短,人生本苦,去和那些你好容易从人群里拣选出来的人在一起,去和那些对你始终信任不会为他人一两句话改变态度的人在一起。这就是我的答案,你需要在乎的只有这些人。至于说其他不相干的人,他们爱怎么想,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你,都和你无关。反倒是你要反驳,你要辩正,才导致你长久地和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最喜欢的泥潭里打滚。

从来就没有什么「整个世界看着我」、「全社会都看着我」、「所有人都会因此误解我」这种事情。没有的,百分之 99 后面再加四个五个 9 的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谁,知道你的人里百分之 99 再加一两个 9 的人根本不在乎你你说的话,你做的事,甚至是你本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真实身份是人群里的 NPC,头上顶着个大大的金色问号。NPC 有个身份,比如说我的身份就是网上卖菜的,于是不时会有人跑到我面前,点击问号,然后问我:今年的松茸/鸡枞/月饼什么时候上?少部分时候,我们是他人口中闲聊的素材,同样是我们扶老太太过马路,这可以被理解为有爱心,也可以被理解为愚蠢,还可以被理解为沽名钓誉,甚至可能被理解为好色到了极点。

最后,如果素材这种用途如果也对于你造成了困扰,那么我有一句话送给你:人在眼中看到什么,因此说出什么,展示的是他自己的内心---他人如何看待你,如何言说你,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







2025-08-31

难得出趟门


很久没有出门去玩了,半年?一年?出门要么是为了见人,要么是为了吃饭。好像上一次还是今年二月份,朋友带我去 BlueNote 俱乐部听阿卡贝拉。去了当然很高兴,然而下一次还是继续不想出门。

昨天朋友带我去听黑胶,算是今年第二次出门玩。纯盲盒项目,我们手头就一张宣传照,介绍北京有一处所在,可以听爵士黑胶,而且很多是初版唱片。至于是否对外营业,收费几何,其他先达的评论这些信息一概没有,我朋友就那么拉着我去抽盲盒了。我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也不焦虑,反正我们从年轻时候起就一直那么玩。
地方在草场地艺术区,靠近北京电影博物馆。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曾经步行路过,还有一次是进入园区吃糟粕醋火锅,就是一个大型城边村,艺术家和村民杂居在一起。

具体的地名叫做「声音方程式」(Sound Formula),不是咖啡馆,不是画廊,而是一间设计师工作室。一楼专门开辟出来做听音室,大约有一千多张黑胶唱片,其中有许多是首版。中间是主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一对号角落地音箱,右手边沿墙放着同样是自行设计制造的黑胶唱机、电子管放大器、电源。唯一的例外是一台飞利浦 CD 机,孤零零放在最顶头,一望而知的外人。

主人,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主理人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这几年北京稍微有点名气稍微有点特色的餐厅,都在他这里设计过店招。哈尔滨人,短发长脸,身材匀称,手指粗大有力,没有艺术家造型,看上去很平和,很冷静,也很普通。

但是他一旦进入黑胶发烧友的身份,就如同神魔附体,完全换做是另外一个陌生人,狂热、强势、偏执、毒舌,然后发自内心地为黑胶布道,感觉是能现场转换一个信徒算一个。反正在他那里,黑胶才是一等一的音源,听黑胶唱片,尤其是上世纪黄金时代的专辑,才是真正的听音乐。为了增强说服力,他分别用 CD和蓝牙播放了同一张专辑,再切换回黑胶,让我们分辨其中的差异。

我是木耳,只能听出细微的差别。我又是流媒体用户,习惯了数字音乐。对于我而言,这就是风格差异,也是个人偏好差异。当然,我也很喜欢黑胶唱片配上落地大型音箱,有很温暖润泽音感,也充满了许多动人的细节。在他那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原话说得很坚决:「觉得都一样,那是根本不懂欣赏音乐!」我朋友也站他那一边,也认为黑胶的模拟信号和流媒体的数字信号听起来根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没办法,我只能默默抬头看着现场 7米的层高, 计算在北京用两层楼的空间放一套音响系统折算下来要多少钱。

理念上的差异并不会妨碍气氛融洽,这不是因为中年人的克制与礼貌,单纯是因为大家可以边听边聊,而且刚好能聊起来。比如说我之前对日本爵士乐很感兴趣,尤其喜欢一个叫做「三盲鼠」(Three Blind Mice)的厂牌。三个创始人的故事非常动人,他们创业期间一共做过 80 多张专辑,几乎每一张都有特别之处,并且每一张都制作精良。

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去京都的时候,我还专门拜托他去中古商店买一张三盲鼠的专辑,任何一张都可以,不是为了听,只是为了致敬传奇。结果没买到,买了一张列侬和小野洋子的专辑,也很好,也很惊喜。昨天在声音方程式,看到主人随手拿出一叠三盲鼠黑胶唱片,而且都是首版唱片时,我禁不住心花怒放,接过来第一次触摸三盲鼠的实体唱片。并且内心狂想泛滥,希望我朋友能够立即制服对方,我就可以抱着这些唱片夺路而逃。

差不多从聊到三盲鼠开始,我和朋友面前就不再是待客用的制式茶水,而是默默换上了两只玻璃杯,还有一瓶威士忌。至于说我面前,则多了好几本日本《立体声杂志》,还有关于三盲鼠的一本专著。接下来,就进入了主人的「这张专辑的这一首我必须给你们放一下」阶段,然后是「听完这一首你们再走」阶段,最后是「再听一下这一首再走」阶段。

三个老男人在空旷的工作室里碰着杯,听着音乐在空间里流动回荡,趁着换唱片的时候抓紧时间聊几句,感觉像是身在一叶小舟之上,又像是身处某个与世隔绝的堡垒内部,一曲接着一曲,地毯上渐渐铺满了唱片。直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推开侧门伸出头来问:「爸爸,你不是说今天下午要带我出去玩吗」,我们才突然回到了现实世界,起身为了超时而道歉。几乎是在瞬间大家就取得了共识,在周末的下午,履行父亲的诺言,去陪伴孩子玩耍,要远比大家聚起来听音乐更为重要。

主人一路送我们出来,一直送到村尾的停车场。那一刻,我完全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他开这样一个黑胶爵士乐空间,按照每人 60 元一小时收费,肯定不是为了生意,只是为了找到愿意一起听音乐的人。收费只是个门槛,过滤掉那些单纯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的人。然而,更多时候来到他那里的人也并不会安心听音乐,他们主要是来打卡拍照,用那个空间,用一千张黑胶唱片,用剧场之声款式的巨大音箱,乃至于窗外的爬山虎作为背景拍照。音乐呢?音乐他们并不在意。

北京有很多寂寞的人,寂寞的人拥有自己寂寞的爱好。这座城市如此之大,无论你的爱好多么寂寞,你也总是可以在这大城的某个角落里找到另外一个同类。这是北京的美好之处,所以那么多人能够忍受这里的食物和气候,忍受这里的拥挤与嘈杂,忍受几乎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燃烧的欲望与狂想。因为知道自己不是世间唯一的那一只怪物,对于很多怪物而言非常重要。



------







2025-08-30

为什么女生才应该学一点AI



今天题图里这位身穿盔甲的妹子,许多读者应该很熟悉。因为之前我发布过她的照片和视频,当时颇受欢迎:


接下来的部分,请各位女同学睁大眼睛仔细看:


发现不同了吗?是的,我把妹子的短发改为了顺直长发。当然,有些人不喜欢短发,也不喜欢顺直长,那么也没关系,还有:


如你所愿,现在头发烫过了,变成了小波浪。既然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一步,很多女同学的想法已经不止于发型变化了。这个想法没有任何问题:


打个响指,妹子就换上了冬装大衣。各位女同学不应该觉得意外才对,因为今天的题图早就让妹子换上了全金属盔甲,区区一件白色羊绒长外套又算什么。你说你感觉这件长外套太热了一点?没问题,我们换运动秋装:


又觉得有点单调?那我们在衣服上写点字好不好?

戏法变得差不多了,现在介绍一下:今天我给短发女生换装换发型的工具,是 Google 最近推出的AI 模型 Nano Banana, 纳米香蕉。之前它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极度火爆,过去一周时间全世界有无数网友在用它生成各种照片,并且把它称为「地表最强 PS 工具」。

那我今天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取这么一个标题呢?

这是因为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大多数女生对 AI 除了好奇之外,在使用 AI 的时候更多是做一些沟通互动类型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女生可以一整晚和 AI 聊天,倾诉自己所有的心情,当然,AI 们表现得还可以,经常可以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女生倾诉完之后可以换来一夜好眠,所以我说 AI 还是有一点功德的,有希望转变为智慧生物。

但我也认为沟通互动是不够的,我更希望女同学们把 AI 当作是一种日常工具来使用,比如说用来做搜索和提问就很好。我的期待不止于此,我还期待女同学们能够真正「使用」AI,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科技产品,一种只有极客、宅男才会去玩的东西,或者直接把它当作是某种男性专属的玩具,和自己无关。

今天我介绍的Nano Banana, 我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可以让 AI 打破性别界限,消除女生对科技的天然回避。因为它的确有用,有点像是当年的滤镜出现,不需要做科普,不需要介绍原理,女生们很快就接过去用了,而且一用就再也停不下来。Nano Banana 可以很便利地帮助女生实现试穿衣服,试戴饰品,试换发型这样的事情,那我就认为它其实满足了一大类现实中的真实需求,女生应该有意愿去尝试,从此进入 AI 的世界。

学 AI 的这个「学」字让人头疼,但是试穿的这个「试」就不会带来任何心理障碍,也不会产生任何畏难情绪。


我早就发现,让 AI 写一篇文,让 AI画一张画,让 AI 写个程序,让 AI 编一段音乐,让 AI 生成一段视频---所有这些事情都不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对 AI 的探索深度。通常情况是偶尔试一下,朋友圈小红书发一下成果,然后就会放弃。你去问为什么,回答是没有什么想写想画的,实在是想不出来。其实根本原因是没有这个需求,不是人人都需要写文章,画插图,更不用说做产品,写曲子,拍视频。

但是类似 Nano Banana 提供的这种一键换装功能就不一样了,人在自己身上折腾视觉效果,就会很自然地有无穷无尽的想法,无穷无尽的选项,都不需要去教。对于我而言,一键换装不是重点,因此而接触、使用甚至改变 AI 才是我的核心诉求。

而且我也有自己的私心。过去这段时间我总有一种感觉:AI 模型每天都在更新,但是很少有什么真正落地的产出。在男性主导的产品领域,类似的事情很常见。因为新鲜有趣第一,实用与否容后在议。这样不是太好,毕竟 AI 大模型相当烧钱。长期烧钱而无落地和产出,这个新型行业就可能萎缩。一旦萎缩,我就没有那么多便宜好用的模型了。

如果女同学们也能进入这个领域,催生出她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我认为效果会相当惊人。别说什么 AI 大模型,一个自拍时候用的环形灯每年能卖多少?自拍杆呢?我觉得 AI 行业需要一个「女性卷入指数」,女性卷入的深度越深,估计 AI 行业也就越有活力,越有商业机会。全是一帮秃子程序员和宅男是不行的,整天都在想着放火箭,自己却顿顿吃方便面。

最后,我个人也很希望各位女同学通过使用 AI 产品而对 AI 祛魅。你觉得某件事和自己无关,那么你在其中就不会有所建树。没有建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等于因此封印了自己的能力,封闭了自己的人生可能性。所以这一次我很感谢Nano Banana, 它可能让广大女性第一次觉得自己和 AI 有关,第一次愿意去主动接触,于是有好奇产生,于是有自信产生。

这一点,无论我自己之前画多少张女骑士、女机师、女宇航员,都无法做到。那些不过是一些虚假的宣传画,能让人愿意爬上马背,愿意进入机舱,愿意在太空悬浮,这才是真本事,真福德。



------



2025-08-29

训练课笔记


昨天,朋友安排我去参加前某国家队康复教练举办的课程。去之前我一直天真地以为是按摩,舒筋活血,理中正气。结果去了之后才知道,是一堂训练课,主要目的是激活和强化核心肌群,以此改善颈椎、腰椎、骶髂关节和盆骨的姿态,减少腰背颈部疼痛。

总之按是没怎么按,练是没少练。最后我精疲力竭、满头大汗出来,感觉和上了一堂正经的45 分钟健身课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授课内容太密集,要点过多,我就在这里记录分享一下。这样我未来能够记住,而你可能从中学到点什么。然后我朋友支付的课程费,他也因此获得了功德。

教练的总体观点只有一点:久坐之人,伏案工作之人,都需要激活和练习自己的核心肌群。

论证过程如下---

核心肌群,也就是腰、腹、横隔、盆底这一圈肌肉,如果强而有力,那么它们可以对躯干提供很好的支撑、约束作用。这样一个人最起码体态上匀称轻盈,骨骼位置正常,然后就不容易腰背腿颈椎疼痛。

但是久坐和伏案工作之人,通常都是全身肌肉柔弱无力,核心肌群就更为孱弱无力。核心肌群既然无力,那么就起不到支撑和约束作用。脑袋太重,就会自己前倾,造成颈部肌肉压力过大。腹肌无力,肚子向前凸起,腰椎就被迫承受更多压力。这样东一下,西一下,颈椎、腰椎、盆骨等等骨骼就会乱跑。乱跑的结果就是体态奇烂无比,最后不是背疼就是腰疼,不是脖子疼就是腿疼。

既然感觉到疼,那就去找按摩正骨。按摩让人放松肌肉,但是无法让肌肉提升力量。正骨让骨头恢复原位,但孱弱的肌肉并不能把骨头拉住,保持正确位置。反而因为按摩正骨,让人的肌肉更少约束力,于是体态的状态更不稳定,所以越按越疼,越疼越按。

教练总结说:锻炼核心肌群,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加强它们的力量,这比任何按摩都强,而且长远来看个人获益更大,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正道。

我没有念过体育学专业,也不懂人体解剖学,但是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颈椎疼捏人蝎子,腰疼按人里脊,腿疼揉坐墩和后腿,这些做法不解决问题。是因为整个系统出了问题,力量过度集中处才会出现疼痛。想要解决疼痛问题,就不能只处理单点,而是要整体性地恢复核心肌群力量,把骨骼拉住,把躯干撑住,把内脏裹好,力量重新分配之后,原来的疼痛自然也就消失。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锻炼方法,教练一共传授了我五个动作,如下:

1、龟要出头式。人趴在床上,把脑袋伸出床边,保持脖子平直,然后鼻尖缓慢地在5 公分范围内左右来回移动,这样可以锻炼颈背部肌肉。20 次一组,一天三组。

2、飞鸟式。保持龟要出头式,但是头不要摆动,平身双臂,和身体成「十」字。双手比「点赞」手势,大拇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徐徐向上抬升双臂,无法抬升就降回原来位置,这样可以锻炼肩膀和颈部肌肉,20 次一组,一天三组---以下都不写了,反正就是这么一个频次。

3、小狗撒尿式。人四点跪床,双膝往后拉远一点。然后配合呼吸,向前平伸出一只手臂,身体靠剩余三点维持平衡。一组 12 次,然后换另一只手臂继续。两只手臂都训练完毕,热身结束,正式进入小狗撒尿式。向前平伸左臂的时候,右腿同时向后举起平伸,身体靠剩余两点维持平衡,此时应明显感觉到腰腹肌肉收紧。反之,右臂伸出配合左后腿平伸。如此交替进行,需要注意安全,谨防从床上掉落。

4、死虫式。仰面躺在床上,十指交叉,双臂伸直,指向天花板。双膝并拢,缓缓向腹部卷曲,同时上半身也同时向双膝前卷。最后,人的后背和臀部都离开床面,悬空维持这个蜷缩的姿势几秒,然后躺下,但是躺下的时候脚和大背不允许碰到床,休息几秒,再次蜷缩而起。要点是腰肌不应该感到酸胀,酸胀的是腹肌表示动作到位。

教练听说我每天都打坐的时候表示非常震惊,强烈建议我放弃,理由是打坐对于脊椎的伤害很大。但看到我的态度比较坚决,就转而传授了我最后一个动作,要求我打完坐之后用它来放松,这样可以把伤害降低。

5、臀桥式。仰面躺在床上,收起双膝,双脚掌平踩床面,双手置于身边,然后向上挺起腹部,再恢复到原位,作为一次完整动作。这个动作太多人都应该很熟悉,就不过多介绍了。

根据教练的说法,这一套动作贵在坚持,每天都做几组,可以稳定可靠地增加核心肌群力量,体态会逐步得到改善,腰背颈椎疼痛也可以得到相应改善。如果能够做到,定期再去找他偶尔调节一下,其实也就足够。

我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把这一套动作整编进入我的日常生活,变成每天的固定项目。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有的持之以恒都不容易。接下来,具体是用自我催眠,还是用日程表,我可能还得逐一尝试。

以上。


和菜头 记录于

2025 年 8 月 29 日



------


2025-08-28

最了不起的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这个词我听了小三十年,具体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弄清楚,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反复强调,宣称要去培养、提升、巩固、丰富、完善、强化,为此要去阅读、买课、拜师、做测试、画思维导图......

最近,通过观察读者留言,分析他们的话语,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无论什么高大上的个人能力都可以放在一边,反正大家也没有,知道了一堆个人能力项目也只是徒增烦恼,所以不用去考虑。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最了不起的个人能力就只有一项:想到了就去动手做的能力。

任何别的能力都不需要,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只能做到一半,就是「想到了」的这一半,然后就一个拐弯,走上「想太多」的那条岔道。而在这条岔道的终点,无一例外地写着「做不到」、「没意义」、「不可行」标语。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完整的一句话,拥有随即「动手做」的那后半截。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非常专断,不过我觉得我有资格去说。因为我在那么多年的写作过程里,介绍过很多新玩意儿,新方法。我也持续观察过读者的反应,观察他们面对一个新鲜事物,尤其是还有一点点学习门槛的那一类,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我的观察结果是大部分读者本能地就开始退缩。退缩是我说的,真实表现不是这样。真实的其中一面表现是否定,找出一切理由来分析为什么不可行。另一面则是例外论,就是说如果有人做到了,那么就要给他找出一个理由,证明他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他单纯是个特例。

一个人真正决定要去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做了。一个人决定不要去做什么,又承认自己其实应该去做的时候,哇,那个话就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加上权力结构分析,平常三锤打不出个闷屁的人,这时候随便都能给你写出几百字论证严谨,证据充分的小论文来。就为了说明一件事:不可行。

偏偏是这种人,整天在网上捞所谓「干货」,找寻所谓「牛人」,加入所谓「学习群」,研究所谓「方法论」,忙于学习各种所谓「自我提升」的奇技淫巧。看起来很忙,我就忍不住想笑。人类真的太疯狂了,就是为了一个退缩回避,可以写很长的小论文,可以假装自己忙忙碌碌在学什么。对自己表演思考,表演学习,表演忙碌,慷慨地把光阴浪费掉。

我之前写过一篇互联网千古名篇,传播上无远弗届,至今脍炙人口,标题叫做《连个黄网都找不到,你还能干什么?》。前几天有个话很少的读者跑来留言,说自己看了这篇文章之后的确找到了,不止找到了,而且在接触到了数字加密货币,从此人生发生改变,现在靠炒美股养活全家。

对比很强烈,很刺激。

我记得当年发出这篇文章之后,还有个大二的学生哥专门写了长信过来,论证我的观点怎么怎么不对,找黄网和动手能力之间如何没有必然关系。而那位给我留言的读者,那么多年里没有麻烦过我,给我写什么长信,要和我「讨论」什么,一起「分析」什么,大家「High 聊」什么---他看完就去做了,没有什么多余的话,只是在多年之后带结果回来给我看一眼。

所以这就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你不用告诉我为什么不可行,为什么没意义,为什么不可能做到,尤其不要写几百字的小作文来,我不想看,我又没有邀请你来和我讨论,请求你给出自己的观点。大多数的事情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可行,不需要任何人来论证这件事,更不需要谁来告知我。你不想做,不需要征求我的同意,也无需取得我的认可,那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的决定,不需要第二个人做见证。

基于这种想法,我认为最不了起的个人能力就是想到了就动手去做。一个人都不需要什么更高阶更强大的能力,单有这一项能力就已经超过了人群中 90% 以上的人口。当我们要讨论提升培养个人能力,讨论项目可行性的时候,应该是在这 10% 的人口进行内部讨论。

当然,那 90% 的人也不是没事可以做,还是可以继续忙于阅读、买课、拜师、做测试、画思维导图......相信这样就可以培养、提升、巩固、丰富、完善、强化个人能力。然后回来继续写小论文,再次论证为什么不可行。

这个世界真美好,每个人都有合适的事情可以去做。



------



2025-08-27

要不要去编程呢


得知几个程序员朋友都在用 AI 辅助编程时,我觉得还好,毕竟是别人专业领域之内的事情,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是当我得知李笑来同志不到一周就用 AI 帮助自己做出了一个完整 App 时,我就有点坐不住了。毕竟李老师是文科生,第一外国语是韩语,头发也已经花白。之前虽然开发过网站,跑过本地模型,但 App 开发经验为零。

于是我开始认真考虑用 AI 编程这件事。之前这种事情距离普通人很遥远,是一种叫做程序员的专业人士才能从事的专业工作。我看他们整天坐在格子间里,桌子上都是手办、咖啡粉和好多块屏幕,然后他们坐在这一堆东西中间敲击键盘。屏幕大多是黑色的背景,上面有很多白色的字母和数字在跑,也有绿色、蓝色、红色或者黄色的,但是比例不高。这么跑上几周,几个月,当头发暂时停止凋零时一个 App 就做好了。

普通人是另外一种处境,主要靠坚韧活着。对于各种各样的 App,各式各样的互联网服务,普通人不算是满意,不满意也没办法,因为没有很多块屏幕,也没法让屏幕上不断跑字符和数字。普通人经常有想法:我想做个这种东西,我想做个那种东西,然后就可以帮我解决什么问题。不过,到了这一步就会卡住,因为后续就需要设计和开发工作。

所以很多年里,互联网界一直有个经典笑话:「万般齐备,我现在就缺一个程序员了。」

当然不会有程序员。程序员又不傻,他们会计算自己的职业生涯长度,然后大概得知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写出几个产品来。得出这个数量之后,他们就要评估做某个项目值得不值得?能不能为自己带来一笔值得的收入,能不能为自己带来通往未来的技能,能不能为自己的履历表添加一笔风光的记录?为了一个普通人的一个想法,为了区区那一点点开发费,还要忍受和小白之间的大量无效沟通,程序员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

现在李老利用 AI 实现了自己的想法---李老不会说「想法」这个词,李老说哎地儿,后面还要加个💡符号。李老陷入狂喜,李老感到自信,李老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李老说普通人的哎地儿现在终于有了实际价值,终于有了实现可能。李老当着程序员的面就说了这些话,我为李老的情商感到担忧。在商业上,销售商跳过中间商,直接和源头供应商联系,术语叫做「跳墙」,当面悍然跳墙总归是不好的,除非是某种福建美食。

我赞同临时程序员笑来的说法,他成功说服了我。

我在网上看了一两年,说实话,并不是很看好程序员利用 AI 辅助开发。程序员有自己的问题,他们做个小东西通常不是从需求出发,或者说,他们解决需求的方式和普通人真正需要的方式大相径庭。有了 AI 之后,他们要么是在炫技,5 分钟做个小游戏 App 出来。问题是,做出来和人们爱不爱玩完全是两回事。他们要么是开课,去教普通人或者初手如何用 AI 辅助编程,这个要好一点,但是和哎地儿没关系,就是纯赚钱。

而普通人是可能真正做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小东西的。因为他们真有需求,一个普通人有某个真实需求,意味着有几万几十万人可能有相同需求 ,这样做出来就真有人需要。然后,普通人试图去实现需求的方式,通常会符合普通人的直觉,这样其他人用起来的时候在理解上就没有多少障碍。这两点极为难得,大部分产品经理都做不到。当然,现在他们都在为公司的核心增长指标服务,直奔数据而去,那就更不用讨论了。

当然,普通人做出一个好产品的概率不会比创业成功概率更高。但是,普通人胜就胜在人数众多。如果全世界有 5% 的普通人愿意尝试一下,人口规模上也能淹没所有程序员。与此同时,尝试的各种可能性在数量上也可以饱和覆盖目前所有的程序员加产品经理输出的总量。像这样的话,总是能跑出几个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的吧?当一种生产工具几乎平等地分发到所有人手里,也许这个世界会变得有趣许多。当哎地儿的落地率大幅度提升到历史从未有过的水平,也许我们的生活也会连带一起发生改变。

我觉得我在阿来的启发下,想明白了许多事情。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也是非常古典的问题:那我究竟应该做个什么呢?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面前白雾茫茫,水光接天。我的枕头又大又松又软,在下雨天最合适躺上去慢慢陷入沉睡。



------


2025-08-26

看图说话


朋友邮寄了两个新玩具给我,一早就送上门。拆箱之后还没玩半小时,就回到书桌前敲字。但是一想到玩具就在客厅等着我,我就什么都不想写,就放下键盘出去玩。

结果就是我硬生生把自己控在电脑椅上长达三小时,这期间唯一的乐趣就是生成了许多图片和几条视频。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去玩,感觉自己的确是延迟了一上午,但是没有任何满足。
刚才我想起小学课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里关于李大钊先生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开头第二段,就是他教育自己孩子的一句、名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所以我决定听从李大钊先生的教导,把今天的文章先放一放,痛痛快快去玩一下。既然无妻无子,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一点自由和偶尔的放纵吗?否则,做人还有什么趣味,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来都来了。」既然你都来了,大老远来这里一趟,总归不好让你空着手走。今天我生成了一套自己比较满意的图,你可以欣赏一下:










------


既然来了也了,把前天我在北京胡同里拍摄到的帝都秋日天空也分享一下: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