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单纯为了美

 


最后一款耳机在快递途中,等我拿到之后我的耳机生涯就算是正式结束。其实前几周我就已经停手,但这一款耳机是预售,非要等到7月初才发货。

我是理科生,貌似凡事都喜欢做研究的样子,所以我现在俨然是朋友圈里的耳机专家,开始有人来问我如何选耳机,看什么参数。但我可以随手举一个反例,在我所有的耳机里,有一款我什么参数,什么性能分析都没看,纯粹就是因为它看上去很美,然后就直接下单。



请原谅我的前男友/前夫摄影术,实物远比我的照片美,也远远小于它看上去的尺寸,可以整个握在掌心里。

如你所见,这款夹耳式胶囊蓝牙耳机整体上是个药丸形状。药丸是耳机仓,半透明的盖子,内仓可以旋转,转一面取出耳机,再转一面,隔着蓝色的透明罩子欣赏耳机。

我就听过一次,听完那一刻起没有任何再听的想法。耳夹式耳机本身就四面漏风,音乐听不清,噪音挡不住,这是这一类产品的共性。我都怀疑,人们之所以购买的真实心态是想戴耳环,但是又怕人说,或者恐惧打眼,所以干脆就挂个耳塞自我满足一下,并不真的是为了听音乐。

虽然我不打算用这款耳机听音乐,也不打算充当耳环戴上出街,但我依然保留了它,每天都会去看一看,拿在手里转一转,就觉得很释压很满足:啊,这是多么美的小东西啊。

那些在使用层面上相当好用好听的耳机,我面对它们时却并没有这种心态。从来不会拿在手里玩赏,而是直接越过它们欣赏音乐去了。有时候耳机和音乐类型不搭,我还要骂骂咧咧说几句,然后去换一副。

但做成胶囊状的药丸耳机什么都不干,却不会受到我的任何批评。它静静躺在我的书桌上,负责透明,负责好看就够了。

所以说美本身就带着特权,越丑的人愿意给出去的特权级别就越高。我给药丸耳机的特权就是不用干活,只比我的猫咪低一个等级。当然,我的猫也是无用之物,在我的劝说下她也放弃了捕猎,不再制造任何杀业。为此,她可以在我家里抓挠任何东西。而在我眼里,就算是她在挠我最贵的那双鞋,我依然觉得她很美,连挠鞋都那么优雅生动,那么让人赏心悦目。

我想,在自己的生活里还是需要一些美而无用的东西。比如说一根笔直的树棍,或者一块平而直的木板。我还真有那么一块木板,当初是看到网上有瑜伽馆销售打坐靠板,说是可以通过它逐节解开脊椎,然后帮助人坐正坐直,可以打标准的七支坐,可以极大促进入定的速度和深度。我看了一下价格,45 公分宽 110 公分高5 公分厚的一块木板,卖 700 多。

关闭页面,转身我就去佛山的木材加工厂网店花几十块定制了一块木板,到手之后清洁完毕,我给它上了一层保护油,然后我突然发现这块板子的木纹居然很美,一下子从木头里浮出来一样。从此,这块木板就变成了我客厅里的陈设,我不时去看看木纹,用手轻抚木质,或者是轻轻用指节敲敲,都觉得很快乐。至于说打坐,没关系,我可以靠墙整理脊椎的,未必需要什么木板。

为此我经常需要做解释工作。解释为什么我会有胶囊耳机,明明声音很一般。解释我什么要养猫,为什么纵容她在家里胡作非为。还有就是向保洁阿姨解释,为什么客厅里有那么一块木板,为什么我不拿去做东西,为什么它一直就那么放着,有段时间每次她来都要问一遍,仿佛她对那块木板有了什么一个很大的计划一样。

这篇文章就是我的正式回应: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单纯为了美。

我也知道,在别人眼里它们可能和美没有任何关系,看到之后只会产生困惑。但我觉得美就好,而且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所见到的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心相,从我的心中投射出来,如果我能不时看到美的东西,这意味着我内心里也有美的存在。别人看不出美来,那和我没一点关系。



------


2025-07-02

男友摄影技术提升教程

 


在网上,「男友摄影」是一个专门的摄影品类,主要用于女友抱怨男友的摄影技术,聚集广大女性一起痛陈各自男友的烂手艺,通过发泄情绪,围观丑照,达到疏解心情,消除乳腺结节的目的。

男朋友的摄影技术永远比不上自家小姐妹,这似乎已经是个定论。我在街头,在餐厅,在画展,在景区,都目睹过女性拿着手机,指着照片痛斥男友的场景。现场气氛通常极度压抑,周围的男性目睹这一幕都暗自牙关紧咬,面如土色。但如果是几个女性在一起,相互拍照,那么就会世界和平,每一张照片她们都很满意,仿佛每一个人都是职业摄影师。

为什么男朋友的摄影技术会那么糟糕?怎样做才能提升摄影技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给女朋友拍照,也就是人像摄影,它的究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很多男性天然地认为,拍摄出事物的全貌最重要,这样才是准确的描述。所以他们再怎么艰难,都要把女友全身都框进取景框,或者把女友和周围的环境一并框进去,目的是把时间地点人物都在一张照片里交代清楚,于是就很快让自己变成了前男友。

女友当然不会喜欢,因为这是法医的拍摄方法。
(男友/前男友摄影作品大赏)

这里需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1、摄影师服务的是拍摄对象,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想法,自己没想法。2、人像摄影中的女友摄影,其终究目标是看起来美,看起来美,看起来美,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任何目的。明确了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有可能拍出好照片来。

那么,什么是好照片?标准是什么?很简单,看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了。你女朋友发什么样的照片,她的闺蜜发什么样的照片,这些照片什么角度,什么构图,多翻看几遍就能发现套路。按照这些套路去拍摄,那就是美。因为美是纯主观的,当事人认为这样拍才美,你就这么去拍,拍完大家就不会有多少矛盾。

不要去问为什么,直男不具备消化理解答案的能力。比如说只能拍半身像,你去问什么原因,对方一般不会告诉你因为她觉得自己腿太粗不好看。不要问,拍半身就好。你非要问,然后就会展开辩论,你说腿一点不粗,对方一开始还觉得心里暖暖的,不过还是坚持说很粗。直男肯定不服,要和对方辩论一下究竟粗不粗。但直男不知道的是,这时候对方内心里已经渐渐陷入狂怒,把直男的坚持理解为:你他妈的就是想拍我的粗腿好让老娘丢丑。

所以不要问,好吗?不讨论,好吗?绝对不要辩论,好吗?有那个时间,去研究朋友圈里的照片,那些照片里一定存在特定的面部角度,一定存在特定的身体姿态,一定存在特定的构图方式。不要想着去改动,想着去创作,千万不要,这些特定的东西都是历史上无数张照片千锤百炼出来的结果,而且你女友坚信只有那么拍才是美的,才是好的,才是对的。你要改变,那就等于是在说她不美,她不好,她不对,这么做的下场会极度悲惨。

补充一个常识:在如何让自己看起来美,你女友耗费了无数时间精力,做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所以除非你是海王,否则不要用你的业余去挑战对方的专业。尤其是不要问那种蠢问题:我觉得挺好看的啊?

学会套路摄影之后,你就基本到了安全区,短时间内不会有生命威胁。但是,仅仅是活下来是不够的。因为你的女友对于照片的审美和要求随着时间会进一步提升或者变化,所以你不能待在原地不动,必须跑毒,否则毒圈一缩你还是会挂。

你可以在生活里观察一下,男友在女友面前是舔狗,但是女友在职业摄影师面前又是舔狗。这就是说,女性的审美一般都在线,而且她们尊重专业。想要一劳永逸解决自己站在景区,上演女友训孙子的惨剧,你就有必要学习一些专业摄影知识,尤其是人像摄影和手机摄影。正如前文所说,你女友是专业选图家,因此你也必须成为专业摄影师,最起码都要成为专业手机摄影师。专业对专业,这就叫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不要因为自己要去学习而感到痛苦,当你完成套路摄影朝着专业摄影的道路迈进时,其实福利就已经有了曙光。最简单来说,你要升级一下手机,女朋友会批准预算吧?你要上数码单反相机,女朋友会追加预算吧?在提升摄影水平的大义之下,女朋友是很好说话的。然后你自己呢,也就得到一批新玩具。

新玩具非常好玩,不然江湖上就不会有「入坑」和「发烧」这样的说法了。因为有了新玩具,你就会有动力去学摄影术。因为学习了摄影术,你会意识到要升级机身,要升级镜头,要升级脚架。然后会有那么一天,你去找女友,问她:想不想看航拍镜头下的自己,在山水之间浑身发光地不断旋转,旋转,旋转......于是,你又如愿以偿得到了无人机和运动相机。

有了无人机和运动相机之后,你肯定不会只是在城市里拍摄,忍不住想要去草原沙漠雪山,看一看空中拍摄下来的效果如何。于是,你开车或者租车,带着半车厢设备就直奔远方。在荒凉的公路上和大卡车一起前行,你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咦?我怎么没带女朋友?这时黄昏的风从车窗吹进来,你又觉得现在太美好了,自己可以那么一直开下去,完全不需要什么女朋友。

终于,你摄影术大成,但是你也失去了女友。回想当初,你站在那里像是孙子一样被训斥时,那仿佛是上一辈子的事情。但是,一想到你这一身的摄影术,你又对那一幕充满了感激之情。后来你出了一本摄影教程,标题是:《感恩---我的摄影之路》。



------





2025-07-01

转赠不隔夜

 


我家玄关原本摞着很多箱子,进门都得很小心。箱子里都是东西,朋友送的礼物,自己公司的产品小样,还有一些拿进门自己就不想拆的快递。礼物要留着慢慢选地方摆放,产品小样要留着慢慢品尝,不想拆的快递要等某天终于鼓起勇气,于是箱子就顺着墙先是排成一溜,然后就一层层摞上去,通道也就越来越窄。

但现在这种仓库似的景象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因为我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转赠不隔夜。

具体说,就是一旦新到手什么东西,我就先想一想它是不是我的生活必须?如果不是,那么就去想一想,哪一位朋友可能更喜欢,更需要,然后就毫不犹豫地转赠出去。比如说我公司从云南送来一大箱产品小样, 一袋里可能有五到十包。我打开一包品尝,给出反馈意见,然后就剩下4 包或者是 9 包。以前我如果觉得味道不错,那么就会决定留下来慢慢吃。

但是,一年到头我们要上 100 多个新品,不断送来的样品很快就会堆积起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慢慢吃的机会。而且,箱子一旦摞起来之后,人即便很想吃底层箱子里某种美食,也没有勇气去搬箱子,觉得不至于,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后来有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这种行为就是囤积,本质上还是贪。我觉得美味,我觉得必须拥有,我觉得自己任何时候想吃就必须得有。但是,那么多东西,我一个人无论如何也用不完,无论如何也吃不完。物品的价值本来是在流通和消费中得以体现,我既不消费,也不流通,那相当于是个河流中的障碍物,所以在我这里很快就会产生淤积。

想明白这个道理,我立即决定恢复流动,一刻不停。再有新的箱子送到,我觉得好,那么我取用其中之一,然后剩下的部分全部都转赠出去。理由也很充分:我试过一点,觉得很不错,希望你也能尝试一下。我觉得自己不需要,那么就整个都转赠出去,然后附上我的理由:因为我觉得你更需要它,希望你喜欢。

就这样,快递敲门送货上门,我开门开箱,然后立即叫闪送来送出。我家就相当于是一个临时货栈,包裹在我这里临时中转一下,然后就奔赴下一站。都不要隔夜,因为隔夜就会堆积起来。

通过这种方法,我家玄关终于清净了。清净的不止是玄关,还有我的心。之前每天看到那些箱子就觉得心烦,心烦又没有什么办法,用是用不完,吃是吃不掉,扔又舍不得扔。现在把它们都送出去,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和我自己用自己吃相比,好像朋友们用了吃了我自己反而会感觉到更加满足,更加快乐。

通常来说,获取和拥有都会让人感觉到快乐,幸福,满足,安全。不过,的确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通过舍,也就是赠予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类似的感受。不同之处在于,因为舍而产生的快乐幸福要更清澈更简单一些,因为得而产生的快乐幸福背后总是有隐隐约约的担忧,是一种掺杂了许多情绪之后混合物,表面上有一层快乐的光,如果目光下探,深处也许藏着自己不愿意触碰的部分。

我想,像我这样的人可能在人群中算是一大类。就是说对于世界的秩序有一种强烈的信仰:如果一样东西最终落入了最需要它的人手里,那么这个秩序就是安定的,就是适宜的,也就是好的。于是,自己就有责任让物质流动起来,传递下去,最终实现人和物的匹配。所以,对于我这一类人而言,放弃占有的欲望相对简单,舍弃时的痛苦也相对较少,随之而来的快乐也会相对强烈。

为了抵御物质的侵蚀,克服内心的贪婪,人们通常会谈到断离舍。断离舍三个字在我理解里,总是带有一种枯寂的味道,更像是在躲避,在终止,在防御什么。如果把这里的舍不再理解为舍弃,丢弃,而是理解为赠送赠予,可能会在这种枯寂之中增加了一些活泼灵动的味道。物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不是瘟疫不是毒物,不需要做到片叶不沾身。有问题的是对物质产生的执着,但这种执着也可以通过舍转化为释然和超脱,并且因为赠予的行为产生出人和人之间更深的情感联系,这就是活泼的,灵动的,真实的感受。

一个人可以在堆满箱子的房间里感觉到快乐,我不会怀疑这一点。只是说,如果他没有感受过把箱子全部送走,没有感受到穿堂风毫无障碍地在房间里吹过,那我就会觉得有点遗憾。



------



2025-06-30

工作的虚无感


在工作中人会产生出虚无感,它的确存在,只是人们很少谈及,因为它和生活中的虚无感相比不算什么。而且,工作很容易帮助一个人伪装起来,伪装成行为忙碌,伪装成内心充实,伪装成目标明确。

任何一个在团队中和他人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应该有过切身的经验,总会有那么一刻,他会怀疑自己的同事在干什么,也会怀疑大家做出来的事究竟有什么意义,进而怀疑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人生中无所不在的虚无感。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工作里最值钱的部分出现在它变成工作之前。一个人想做一项业务,然后他想办法让这件事跑通。在他有了这份确信之后,又感觉到全靠自己一个人无法维系,于是就有了团队,就有了分工,就有了流程,于是一个人头脑中的想法就变成了一群人的日常工作。

又因为有了那么一项日常工作,它可以发展出一系列的新业务,有些是拓展,有些是支持,有些是保障,于是又衍生出了各种新工作,围绕着主干业务,也就是主要工作展开去,变成密密麻麻的一张流程图。

这样说起来,大部分的所谓工作就是拧螺丝---规定动作,打补丁---让系统运转,擦屁股---为他人的失败补台。而那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那么做,碰都不会让你碰,问都不让你去问。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无力地位,意识日复一日自己在拧螺丝打补丁擦屁股时,肯定会感觉到虚无,因为找不到意义的存在,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服从指令。

业务流越复杂,部门越多,员工数量越广,更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那就是日常工作多了一项新内容:扯皮。在一个大型组织里工作,一个人难免会在无尽的扯皮中产生出一个疑问:之所以看起来大家还做出了一点事情,这是因为吃老本,是因为业务惯性,还是因为大家这一次运气好?因为按理来说,这样一帮三心二意,离心离德,各自为政的人,不大可能一起合作完成任何事情---既然组织也不可信,那么人就越发觉得工作虚无,上班做业务像是在抽奖,或者在扯皮中感觉自己是系统齿轮之间的人肉润滑剂。

不过这里我要给诸位受到虚无感折磨的打工人一个好消息,这条好消息就是:别以为只有在一大群人里工作才会有虚无感,一个人独立工作照样如此。

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工作是一种对人的磨损。我每天早上爬起来画图写文章同样如此,而且我还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当然,我为自己找意义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这篇文章可能对读者有帮助,这篇文章可能对读者有启发,这篇文章可能为读者提供了某种实用价值......但是一年下来,两年下来,三年过去,人同样会变得不那么确定了---真是如此,还是我在自我麻醉自我欺骗?如果是后者,那么我所做的一切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看,虚无感同样地会产生,而且比在一群人里工作还要糟糕。在一群人里工作,你起码可以说:这都是因为我身边是一群蠢蛋,所以弄出来那么多重复而毫无意义的事。但我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就要背负所有责任,直面那个自我质疑:我是不是做了一系列毫无意义的事情?

同理可证,你那个躲在独立办公室里的老板,可能不时也会无声流着泪咬着自己的领带止不住地去想:我请了那么多人来,一年到头是不是都在做无用功?

我可以找意义,他也可以找意义,什么服务社会,什么创造就业,什么创造财富。你当然也可以找意义,什么供养家庭,什么解决安身立命,什么为家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屋檐,什么得以体验世间百态丰富自我人生,诸如此类。

不过所有的意义在某一天都需要面对自我质疑: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而意义永远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永远是我感觉,我知道,我认同。所以,问题总是会被转化成另外一个形式:工作对于我而言,为我提供了什么?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面,更重要的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那种感觉。对,是一种感觉,可能都不是事实。你有那种感觉就没有虚无感,你没那种感觉虚无感就会浮现。

在拧螺丝、打补丁、擦屁股和扯老皮这些事情里,不大可能实现自我满足,也没有多少自我实现的空间。所以,这些日常项目要做,不做就清理不出一个真正的工作台面来。而工作的价值,需要在这些日常项目外去寻找。好在工作总是复杂的,参与工作的人总是多样的,因此你总是能够多多少少少找到一点,在从事和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聪明了一点,感觉到自己多闻了一点,感觉到自己学会了一点什么新东西,感觉到自己学会了某一种新思路。你强烈地感觉到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你觉得你可以把这些东西用在这份工作之外的地方,于是满足和充实会从中升起。

因此我也可以那么说,如果只是把工作单纯当做一个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来看待,那就有点可惜了。而借由工作,通过工作去观察、见识、参与事情,去接触、结识、学习某个人,从而完成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那么工作向你提供的就不仅仅是薪酬。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多少会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意义,可以克服不时来袭的虚无感。

说到底,虚无感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因为生活中有虚无感,人们才会去创造,去交友恋爱,去结婚繁衍,去发展出形形色色的爱好。因为工作中有虚无感,人们才会去创业,去搞副业,发展出八小时之外的精彩私人生活,或者是扮演另外的社会角色满足内心的需求。而且,在诸多的尝试之后,虚无感总是会带着你回到自己内心面前,让你去回答「我是谁」一类的问题。而这是人生中的大问题,内心里有个答案总是能让人更安心一些。



------


2025-06-29

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想成为那样的人」,这句话在任何名人逝世之后都会频繁出现。问题在于,它通常指的是所得那一部分,名人的名,名人的钱,名人的宅,名人的风流史,诸如此类。所以,不是真想成为什么人,而是真想得到那些东西。

我习惯于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名人,在他的时代里,没有和他一样聪明的人吗?没有和他一样努力的人吗?没有和他做得一样好的人吗?从逻辑上可以推断,应该有,而且是一大群,甚至在聪明和努力程度上要远超名人。那为什么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这里我不想写下所有的解释,否则讨论容易跑偏,变成讨论命运、运气一类的话题。简单来说,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里努力,大多数时候都会落入无名的那一群人中去,这是生活的常态。而最终能跑出来的总是少数,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原因,也很难学习和复制。

如果你也认同这种看法,那么「我想成为那种人」就是搞错了重点,重点是思考自己作为无名之辈中的一员,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名,没有那么多的钱,没有那么豪的宅,也没有那风流的情史,一个人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而且如此安排同样会让自己得到幸福和快乐。

当然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身处的社会并不是这种想法,它们都在鼓励出人头地,都在鼓励力争上游,对于赢家也相当慷慨,几乎允许他们拿走一切。这就会产生普遍的不快乐,因为绝大多数人无法完成这种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绩效考核,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人,但他身后还有一群人。这群人在拿不到第一的情况应该如何自处?好像很少听人谈这种话题,更多的是在谈成长为第一名需要如何努力,成为了第一名又是如何风光。

对,人需要志向,「我想成为那种人」是个志向。成为不了呢?成为不了第一又应该如何过活?除了第一之外,生活中还有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存在?除了成为赢家之外,人生还有没有别的选项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正面回答这种问题,我们就永远生活在双重谎言之中。第一重谎言是除了做第一之外,人生中没有其他值得追求的选项。第二重谎言是第一名都活在永恒的幸福中,甚至他们也有义务去维护这种谎言,大家都不要去谈及他们生活背后需要支付的巨大代价。

但这不是废话吗?每一种富足的,潇洒的,精彩的人生背后,都会有惊人的代价。富足的背后可能是背叛和疾病,潇洒的背后可能是孤独和落寞,精彩的背后可能是一大圈因此而背负代价而受伤的人,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了,从来不提才是不正常。
人们没有看到代价前只会看到所得,而如果人们同样目睹所失,那么对于这种生活的整体评判可能和之前会完全不同。不同的原因不是因为惧怕,只是因为单纯的客观而已。客观让人变得冷静,不是非要成为什么人不可,不是非要过上什么日子不可,更多的是考虑能和自身匹配,过上一种相对自在舒适的生活。

因此,这一切的前提是客观。当然所有人都是主观的,至少带着主观色彩去观察去思考,但不妨碍努力去试着客观一下。「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是个纯主观的想法,「那样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则要客观很多。「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是因为志向」,这是个纯主观的判断,「我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羡慕他的所得」,这就因为诚实而接近客观判断。

只有你知道答案,知道所谓「那样的人」具体是个什么人,对应的人生要支付多少代价,而且自己也愿意支付甚至愿意支付更多,那么你或许可以说「我想成为那样的人」。因为你知道,你知道就有可能实现,始终活在现实之中。因为你不幻想,不幻想只要成为那样的人,自己的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然后就可以生活在永恒的幸福里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那样的人」,「那样的地方」,都代表了现实的彼岸,也都代表了内心的不满足,于是人人都抛射内心的欲求,在他人身上,在遥远的他方,想象出一种心满意足的人生来。但要我说的话,这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每个人最的课题是先弄清楚「我是谁」,然后是弄清楚「我的现状是什么」,然后追求任何生活,任何人生才是可能的。

人之外还是人,远方之外还是远方,永远不会有穷尽。然而到得头来,每个人还是得和自己相处,那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满意,不再希望自己变成谁,而是满意于那个自己熟知的,不完美的,优劣并存的自己。也许,届时所谓的「那样的人」的生活也就不期而至,你也终于恍然大悟:

一切都是在成为自己道路上的副产品,而我不可以通过追求副产品的方式成为自己。



------


2025-06-28

香江四大才子重聚


蔡澜先生仙去,至此香江四大才子全数去了天堂,可以继续当年的一桌麻将。

在香江四大才子里,我自己最喜欢黄霑霑叔,然后是倪先生,再然后是金先生,最后是蔡先生。喜欢霑叔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个真人,至情至性,全无伪饰;第二他的作品有根,他的作品无论多么飞扬跳脱,都根植于本乡本土的文化,所以总让人感觉到亲切。这就像是盆栽花远不如鲜切花美艳,但是它有来自泥土的加持力量。

倪先生给过我很大启发,他身体力行向人们展示了流行文学创作是怎么一回事。对于任何怀有文学梦的文艺青年而言,得知他那种用文字换钱,写完就算的做法,可能会带来雷击一般的效果。再看到他随手涂抹,从来不追求更高境界,几乎是以挥霍的方式耗费自己的才华时,可能自己内心深处那对于才华的那一点点自傲也会一并消失。

金先生是个我们这些文字窃贼频繁光顾的宝库,最起码有两代网络作家都从他那里盗窃过写作的方法,尤其是在古龙那里没有得手之后,光顾金庸家就更为频繁了。金先生的平衡感很好,作品看起来很像是传统中国小说,但是在内容和结构上借鉴了许多西洋小说的写法,但是大多数读者根本看不出来。而对于写作者而言,如果想在场景描写和复杂人物关系描写上很快有所提升,看金先生的书可以速成。

蔡先生其实从严格定义上讲并不算作家,更像是一位「生活家」。看起来他是在写食评,其实他是在推销生活方式。就是说,吃什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里吃,怎么吃。生活方式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蔡先生的食评是冰山在海面上的一角。所以哪怕是到了今天,视频平台上所有的探店博主加在一起都不够他一只手打。

食评是人前大家都能看到的部分,在香江四大才子里,大家都是名人名士,蔡先生是在人后默默把各种事情安排妥帖的那一个。能够把许多事情「搞掂」,这可能才是蔡先生的立身之本,而不在于什么食评,什么餐厅认证。为什么是他,为什么别人做不到?肯定不是因为食评的写法差异。

如果要认真写一本书,蔡先生应该写一本《活法》。作为生活家,他来做这件事情再合适不过。不过,他已经用自己的一生展示过这件事,似乎写书也没有任何必要。你看他即将步入人生终点的时候,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如何妥善安排自己的最后一段时光---散尽收藏,卖掉房子,搬入酒店,这些都是超乎于正常生活经验之外的做法。蔡先生可以搞掂一切事,而且还带着不露声色的幽默感:

英国大作家王尔德也是在酒店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


虽然都号称「四大才子」,但他们的区别极大。在这四人之中,除了金庸先生之外,其它三人都更具现代性。就是说,只有金先生还保留了古典文人的生活方式,躲在书房的时间更长。而无论霑叔也好,倪生蔡生也罢,他们自身也是自己作品的一部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一样可以给大众消费。这种做法可以说是非常超前,在几十年后,人们才学会在直播镜头下把自己作为产品一并让观众消费。

金先生和霑叔对于文学还有所追求,在倪生蔡生那里,没有文学只有文字,而文字只是实现自己如何生活的工具。蔡先生走得更远,对于他而言,追求快乐度过一生超越了所有人生追求,因此在他身上更多展现出人世虚幻的那一面,许多人人都在意的东西他随手得到随手抛弃,也并没有因此招致什么来自生活的惩罚。霑叔看起来活得潇洒洒脱,其实内心有许多放不下,真正做到放下的还是蔡先生。晚年的金先生潜心学佛,不过看起来是蔡先生才是个真正的行者。

大时代里一时风云际会,让四个彼此差异极大的人成为朋友,在流行文学上占据四席。在他们生前,人们总是在讨论分析他们的作品,总要根据作品给他们排一个座次。现在,他们四人已经开始打麻将,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从人的角度,从人生的角度重新思考,思考他们在作品之外给予我们一些什么别的启示。

这里尤其要提醒一位读者---他昨天反复留言,对一个决定不上大学开画室养活自己的小女孩强调:女性又不用支付彩礼,开画室也有父母兜底,算不得什么英雄。以及:将来到了婚配的时候,没有大学文凭看谁愿意娶这样的一个女孩子?看他那么操心,我认为他可以多看看蔡澜先生的一生,按照他的活法,这位读者先生不知道又要操碎多少心。我的意思是,与其在网上一次为一个陌生网友零售式地操心,不如在蔡澜先生那里批发式的一次碎个够。



------


2025-06-27

你的志愿是什么


又到了一年一度小朋友们填报高考志愿的季节,那么,你的志愿是什么?

志愿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志向和愿望,隐藏着自愿、情愿去做什么的含义。小朋友们在对社会一无所知,对自己懵懵懂懂的时候去决定自己的志愿是什么,当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们这些走上社会多年的人,也可以问自己一声:你找到了自己的志愿没有?

我记得我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曾经有过那么一闪念,想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当然,人在太年轻的时候远不止有一个闪念,更多时候我的脑海里简直就是闪麻了,觉得这个也行,那个也不错,要命的是彼此看起来都差不多,没有一个是我特别想要的。

如今我意识到志愿是个极为奢侈的概念,这一点在当年就早有预兆。虽然当时大家嘴上说的是「填报高考志愿」,但实际在做法上是降了好几格,变成了「选学校」、「选专业」或者干脆就是「选职业」。这些东西都和饭碗有关系,但既不涉及到志向,里面也没有多少情愿的成分,而是「只有这条路你大概能走得通」。

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志愿是什么,这件事情本身就很罕有。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很明确自己的志愿是什么,这件事情就更为稀有。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相信一个字眼叫做「使命」,也就是说我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一份专门的任务,需要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尽量去完成它。问题是同样的:很少人相信自己肩负使命,更少人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那么,在我的理解里人世的上空顶着圆形的天穹,上面点缀着无数明暗不定的星光,那些星光就是各种潜在的使命。人仰望天穹,努力去搜索辨识星光,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星,把星光接引下来,落在自己身上,这样就可以浑身散发着星光在人间经行,自己的一举一动就都有了明确的意义。

志愿是什么呢?志愿就是确定了自己的那颗星星,朝着它笔直发出一道火箭作为讯号,便于自己去定位星星的位置,同时也用这一道火光去接引星光,算是一种人世间和星空之间的通讯联系方式。

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都不看星空,也不相信有所谓命星的存在。只是时候到了,必须朝着天空发射一枚火箭,那就在很短的时间里射出去一枚。然后又因为没有明确的星光定位,那就瞄准天空更低处的云团,比如说叫做就业的云团,薪酬的云团,直接发射出去。问题在于,云团总是会消散的,届时志向就落了空,人也就在人世里落了空,觉得辛苦一场都是徒劳。

所以,一个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观星人做辅导,教他认识天穹上的诸多星星,鼓励他去探索哪一颗星星会和他起呼应。在此后的多年内,用各种方法让这种微弱的呼应一点点变强,达到小朋友可以完全确认的程度。这样到了 18 岁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这个年轻人才知道应该填什么,也才拥有一项真正的志愿,而不是脑海里的诸多闪念,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才好。

我说志愿是个很奢侈的概念,就是指这一点而言。志愿不会在参加完高考之后自动产生,也不会在孩子一到十八岁就自发出现,需要在前十八年里完成定星的工作,但是能做这项工作的家庭应该很少。

像我这样并无志愿却早已经进入社会的人,要花费更长时间去观察天穹上的星星。这同样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这份时间和这份心情去观星,整日忙于谋生。对于那些少数还在观星的人而言,因为年岁增长,烦扰增多,星光也就变得越发遥远晦暗,越来越难以确认。于是,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难以回答那个问题:你的志愿是什么?

「我只是做事而已」、「我只是生活而已」、「我只是奉养家庭而已」,这里面很难说有志向的成分存在,怕也很难说有多少情愿的成分。「我只是做了我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我只是做了我这么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我只是过着和我的出身、能力、运气相衬的正常生活」,这种看似朴实完满的回答里,应该藏着许多不情愿不甘心和更多的不得不。因为不管怎么说怎么讲怎么解释,星星就在那里,抬头就能看见。

把就业从志愿上剥离出来,把薪酬从志愿上剥离出来,把生活从志愿上剥离出来,把期待从志愿上剥离出来,只剩下纯粹的志向和愿望,那么每个人其实是多少可以得到一点答案的。正是因为混杂了太多别的东西,才让志向和愿望变得越来越模糊,所谓的成功标准反而变得越来清晰。

成功标准变得越清晰越具体,人生就越像一场绩效考评。一个参加绩效考评的人谈志向是奢侈的,志向并不能帮助人完成考评目标。而愿望呢?那是根本不应该有的东西,它并不在年终奖的列表里。最后,志愿就变成了这样一种东西:我志愿完成 KPI,那就是我唯一的目标。所有的现世幸福和安稳,都从其中生发,都以此为前提。

与此同时,在那苍穹之上:

星光一闪,一闪,一直在闪。


------


2025-06-26

龙和它的宝藏

据说龙族都很喜欢那些会闪闪发光的东西,然后在自己的黑暗洞穴里搜罗一大堆黄金、白银、钻石、祖母绿、猫眼、黑曜石等等等等玩意儿,变成冷冰冰的一大堆。龙就高高兴兴躺在这一大堆金属和石头上睡觉,当翻身时听见它们摩擦自己鳞片发出的声音,内心的满足甚至能从梦境中溢出。

我认为如今的小朋友在对待自己爱物的态度上,应该向龙族学习。

之前我说过,我个人很不喜欢小朋友饿死作家歌手诗人的习气。他们一旦喜欢什么,就会希望全世界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拥有,要把这人、这东西深深藏起来,结果就是饿死人。现在我还要加一条,长久以来我也很不喜欢他们的另一种习气,那就是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物一旦开始流行,他们就会觉得不高兴,觉得自己没面子,觉得周围的人都在问自己:你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滥大街的东西?

我看到过一条留言,非常生动地表达了这种心态,以至于让我不知道怎么接话才好:「你看过去人人上街都手拿 iPhone,你再看看现在还有几个人拿在手里?」
如果都是这种心态,那么我要说他们不是真喜欢什么,只是喜欢自己罢了。而且我还要补充一句,他们连喜欢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勇气。

喜欢过人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真正喜欢什么人是无条件的,对吧?如果你喜欢什么人,附带条件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那你大概率就是在背着自己太太搞婚外情,对吧?因为我们都见过一个人真喜欢什么人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他恨不得昭告天下,红头文件通知到对方街道,没事就在对方周围疯狂兜圈,就像是狗撒尿一样宣告主权。

喜欢什么东西也是同样,我们也见过自己的某位朋友非常喜欢什么,以至于我们怎么揶揄,怎么打击,他都不为所动,认为我们只是在嫉妒而已。他不但不在乎大家的否定,反而要大张旗鼓地拿出来,随时展示给大家作为炫耀,反复讲解那些大家根本不想听的诸多好处,诸多妙处。一个人和他所喜欢的事物心神合一,根本不在乎外人外物,我们就知道他是真喜欢。贼才喜欢藏赃物,不能见光,是这样吧?
一个人喜欢什么,需要拥有喜欢的勇气,于是才可能达成无条件的喜欢。「我爱你,明天不下雨我就来找你」这种话,无论如何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是个条件句。

喜欢什么的前置条件是它独一无二,它是绝对的小众喜好,那我就觉得这是在发梦。因为,为什么会是你?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意味着需要付出世间独一无二的价钱才能拥有。而我们绝大部分人喜欢的东西,都是工业生产的结果。那为什么自己出一份买工业制品的价钱,却会认为自己靠这点钱就能拥有世间独一无二之物?
事实上,一张 CD 如果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喜欢,那么就意味着根本买不起。必须要找到几千人一起买,大家才能分摊掉背后的录音、压制、包装、运输成本。严格说起来,我们对物的任何喜好,都需要足够大的人群来一起支持。40 块钱买一张 CD,但是期待着能达到歌手来自己家唱堂会,站在自己面前专为自己表演的效果,我的建议是赶紧翻身起床,拜托不要继续发梦了---40 块钱请我都不够,我最少都会要求起码再加个鸡腿。

喜欢什么的前置条件是他人不能有异议,他人觉得你从众就不可以,那我就觉得你在家里把玩就好,不需要带上出街。自己不单要做什么事情,而且要大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这件事,去接受这件事,那你不如直接做太阳好了,让九大行星围绕着自己旋转。或者受累再花七天,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自己去做主宰,而且这一次记得在你的花园里不要种苹果树,免得你的创造物不听自己的话。

我用 iPhone,我喜欢 iPhone,因为我摔碎过,所以我每次都要给新 iPhone 套个壳。网络上有一种流行说法,给 iPhone 套壳的人都是土鳖。这种说法还有进阶版,套壳说明一旦摔碎就买不起第二个 iPhone,所以给 iPhone 套壳的人都是穷土鳖。而我还是继续套壳,而且满心期待有天能够遇见这样的富洋龟,当面向我讲这一套理论。那么我就可以问他要碎屏险的钱,或者一台新手机的钱。只要给了我,我可以当面就把手机壳拆下来扔了,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不给钱只是和我讲品位,我会让他滚。

这就是向龙族学习的结果。

首先,搜罗一堆亮晶晶的东西睡在上面才开心肯定是有问题的。抛开这个问题不讨论,假设人人都需要一堆什么亮晶晶才能睡好,那么就应该像龙族一样,不会嫌弃黄金太普通,是人人都知道的贵金属,照样搜集不误。而不是必须要搜集特别的东西,最好是可以自发光,比如说一坨铀235,黑暗里都因为强烈放射而电离空气发光,那样很容易挂掉。

然后龙族也不会想着别人看到会很丢脸一类的事情,自己明白自己喜欢一切亮晶晶就够了。我想,在龙族的山洞里除了黄金白银钻石这些东西之外,一定还有不锈钢碎块,一定还有许多水晶,以及玻璃珠子和可乐罐,只要是亮晶晶的就可以。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龙会喷火。任何人试图接近龙的宝藏,龙就喷火。任何人试图评价龙的宝藏,龙也喷火。就是说龙族有坚定的勇气去捍卫自己的心爱之物,外人别说是染指,染嘴都不行,染了就要大做特作烧烤。

这件事倒过来说,可能就有点接近于世间的真相:因为龙有这样的勇气,因为龙有这样的能力,所以龙族可以在这世间真正喜欢点什么。没有这样的能力,甚至都没有这样的勇气,那就不要说喜欢,喜欢是一种很昂贵的情感,只说「我想要」就够了。想只是想,爱却是爱,它们从来不是一回事,前者需要视情况而定,而后者一早就准备好支付代价,一往无前,在所不惜---

因为这是一个人对待自我的真实态度。




------





2025-06-25

2025年的冰墩墩

 


我家客厅书架脚下放着一个礼盒,里面是一只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乐呵呵蹲在地板上。如果我没记错,那是 2022 年的事对吧?

在 2022 年的时候,一墩难求,价格从几十上百块的出厂价一路炒到几千块。媒体上天天都轮替着推送冰墩墩和谷爱凌,再没有什么事情比她们俩更重要的了。有天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说是历经千难万险抢到几只冰墩墩,珍而重之地送了我一个。于是我有点天真地期待,会不会再有朋友的电话来,通知我当晚大家和谷爱凌一起吃饭。

做人要有点天真才好,但也不要太天真。

现在是 2025 年,我上网查了一下,家里这款冰墩墩的市场售价是 60 多块,如果多买几只的话价格还可以再谈。于是我问冰墩墩:「墩儿,你知不知道你的身价从上千跌到了 60?」。它没回答,依然乐呵呵地坐在那里,笑容丝毫不受任何影响。

冰墩墩到底价值多少?我猜成本是 20?加上运输仓储和渠道费用,可能要 40 块?冰墩墩的价格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取决于大家的共识。在 2022年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值上千。当然,许多人并不认同这个价格,但是他们又不参加交易。参加交易的那一群人认为它值1000 块,也真出 1000 块购买,那冰墩墩的市场价格就是 1000 块。同样的,在 2025 年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就值60 块,真正交易的时候也花 60 块,那冰墩墩此刻的市场价格就是 60 块。

至于说冰墩墩的成本究竟是 20 还是 40 块,一点都不影响当年的 1000 块,正如一点都不影响现在的 60 块一样。同样的,当年我收到一个冰墩墩的时候,它是 1000 块的冰墩墩。我什么都没做,仅只是持续拥有它,然后它就默默变成了 60 块。书架依然是书架,地板依然是地板,连位置都还是同一个位置,但是价格就是会那么波动。

那么,我所拥有的究竟是什么?

我拥有的是人们变来变去的共识。比如说三十年前,我的书架上最好有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是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否则它就不能算是个正经书架。现在呢?现在我不知道,肯定不再是这两本,可能应该是余华或者是谁的书,但是放余秋雨或者大冰的书肯定就不行。共识总是在变,或早或迟,总不会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方向。

那么很自然的,如果你要走入人群和他们一起游戏,那么你就要接受共识。而如果你决定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那么你就不需要接受共识。不需要接受共识,个人又以什么作为评判一样东西的依据呢?

对此我是那么想的:如果我是一个疯狂的冰墩墩迷,那么冰墩墩的市场价波动就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拥有一个我喜欢的冰墩墩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就像是那帮热爱球鞋的人,家里专门改了装修安装鞋柜,里面放着自己搜罗来的各种限量版球鞋。然而二十年过去,所有珍藏加起来的市场价可能都不够当初定制的鞋柜钱。但只要他依然热爱那些鞋子,那它们就依然是自己的珍宝。

如果我对冰墩墩并没有什么兴趣,那么当初朋友送给我一个,值得感念的就只有朋友的情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就是我书架边上的一个摆件。1000 块也好,60 块也好,不会改变摆件的事实,也不改变它对于我唯一的功用:回想起当初朋友的情谊来。

真正难过的,是那些喜欢冰墩墩价格的人。在三年前,他们把一个冰墩墩等同于 1000 块钱,然后又陷入幻想,觉得人们的共识会如同自己期待那样,变成 2000 块,3000 块,5000 块。等到人们的共识发生改变之后,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感受到剧烈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要比真正失去 1000 块钱还来强烈,因为 1000 块钱就是 1000 块钱,而自己在一个冰墩墩身上的期待可不止这点钱,于是期待破灭会带来更为强烈的痛苦。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正在沉迷 labubu,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有人说是时代流行和时代象征,我用哪吒、瑞克与莫蒂和 Labubu 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时代精神是尖牙小怪,这距离我家墩儿的圆滚滚时代精神也就三年时光,一切就都变了。

所以我想对这位朋友说:你有 labubu,我有冰墩墩,终有一天我们两个可以互换,而且谁都不吃亏,大家终于达成彼此之间的新共识。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