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7-03
创造点意义

2023-07-02
一场互联网大型戒断实验
马斯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推特上进行一项空前绝后的实验。9个小时前,他宣布由于推特正在遭受爬虫程序的攻击,目的是不断抓取内容数据,所以他对所有推特用户进行限流。认证用户每天只能看6000条帖子,非认证老用户每天只能看600个帖子,非认证新用户每天只能看300个帖子。
4个小时之后,估计是推特的防御工作已经有了起色,这三个限额分别变成了:10000,1000和500贴/天。
为了方便你理解,这件事可以想象成微博为了防御爬虫程序疯狂抓取自家内容,对用户进行限流。大V每天可以看10000个帖子,小透明每天能看1000个帖子,新用户只能看500贴。
网上当然就炸了,各种各样批评的声音海啸一般涌来。比如说批评马斯克正在杀死推特即将提桶跑路,比如说批评马斯克大规模开除员工终有恶果。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把我的好奇心提到了最高,我很想知道后续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类似推特、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这一类的App,设计之初就想着如何才能让用户不断刷新,根本停不下来。后来有了算法加持,它们都做到了不断向用户推荐新消息,让用户不断用拇指下滑刷新---这其实是一种数字时代的成瘾,每次刷新都能看到一点新内容,人脑就会认为这是一种针对刷新这个动作的奖励。小白鼠在实验室里就是这样,它们不断踩科学家提供的踏板,因为每踩一次就会有食物落下来。
所以,马斯克这种不是去鼓励用户刷新,而是限制用户的刷新数量的行为,怕是空前绝后的互联网实验。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结果就是让海量的用户出现了刷新成瘾的戒断反应。比如说一开始600个帖子的限制,许多深度用户不用一小时刷几个小姐姐的图片就能超限,然后就会陷入暴躁和愤怒之中。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每天点开某个App多少毫无概念,对于自己在其中花费了多少时间毫无概念,对于自己大拇指下滑多少次毫无概念,对于自己每天要阅读多少条消息毫无概念。网上有这样的统计App,但是用的人并不多。总体上来看,人们对自己日常上网的行为缺乏认知,而是沉溺于刷新之中。
现在终于有了这么一次大型戒断实验,我很好奇人们会不会因此产生自我觉知?认识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了太多时间,阅读了太多资讯,条件反射式地滑动了太多次屏幕?我还想接着追问下去,有多少人会因为戒断而产生情绪变化,从这种情绪变化里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成瘾?意识到自己已经被App 所控制?
最后,我还很好奇一件事:假设马斯克的新政策维持一周,乃至一个月,当人们不断使用一款限流社交媒体,多大程度上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会是更少使用手机,每次使用推特效率变高,注意力更专注,还是说反而忙于注册一堆小号以此得到更多额度,又或者是跑去其他社交媒体里消耗了更多时间,只是为了让自己重新感受无限刷新、刷新到飞起的感觉?
我自己最近也在做一项类似的实验。上周正骨师傅告诉我说,我的腿部韧带拉伸异常,腰椎还有轻微变形移位。然后问我是不是经常喜欢翘二郎腿?我说我热爱翘二郎腿,觉得这样才放松自在。他直接要求我在正骨之后停止这个习惯,好让身体慢慢适应调整过来,否则会一直腰腿疼。
于是现在我每天就多了一项任务,随时监控自己的两条腿。任何时候它们想要翘起来的时候,我都会跳出来宣布中止,要求两个脚掌继续平踩在地上。因为有了这样的自我监控,多年来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每天要翘多少次二郎腿。
这个数字在一开始的时候相当惊人,几乎三五分钟我就想要翘一下。随着练习的持续,到了昨天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0次。我相信,只要我随时随地都知道自己有没有在翘二郎腿,那么翘腿这个习惯我就终将能够克服。而我之前和之后的变化,仅仅是我从无意识地翘腿,改成了对腿有意识地观察。
我希望马斯克的实验能够成功,让几千万人因此而意识到自己正在刷新的这个动作。我也希望我的读者能够参与到对二郎腿的观察实验中来,这也许能保护他们的腰部,减少腰腿疼的概率。
2023-07-01
那么,谁来救猫咪呢

2023-06-30
围剿代糖
昨天的中文网络世界里哀嚎一片,因为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透过媒体表示,无糖可乐等大量饮料和食品使用的这款甜味剂可能是致癌物质,相关结论很快就会对外公布。无数手机和电脑前的宅男宅女,看看屏幕,再看看手边的可乐,心中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这件事情早有端倪,大家可以现在就验证一下。在微信顶部的搜索框里,麻烦你输入关键词:Nature 代糖,看看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什么?这里的Nature 指的是《自然》杂志,你会看到从9个月前开始就已经开始陆续报道代糖的危害。在微信搜索结果的第一屏里,代糖可能产生的危害就有: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121%、提高糖尿病风险、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引发血栓、永久性改变肠道菌群等等。
那么长时间,那么多报道,公众都毫无反应,一直到世卫组织+无糖可乐+致癌这一组关键词出现,代糖的危害才突然浮出水面,大家纷纷在微博在朋友圈在群聊天里点燃烽火,传播警讯。
其实,这并不是世卫组织第一次警告公众。我翻了翻我的朋友圈,在2023年5月16日,我就转载了世卫组织的新闻截图。当时的新闻标题翻译为中文是:《世卫组织在最新发布的指引中建议人们不要使用代糖控制体重》,文章中的观点认为代糖在长期而言对体重控制毫无帮助,并且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总之,除了糖尿病患者之外,世卫组织不向任何人推荐代糖。
那么如果不出我的预料,今天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大概会有两波传播热潮。一波热潮是医学科普,主要是谈世卫组织给代糖定的致癌风险是什么级别,2A或者2B,论证这种级别的风险和咖啡一类的食品在同一水平线上,和酒精、烧烤、尼古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波大概就是大型饮料商的紧急公关行动,要么和阿巴斯甜立即切割,要么论证自家产品中的阿巴斯甜含量极低,要么和医学科普合流,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摄取的食品饮料其实有许多都符合世卫组织的致癌标准。届时会有许多新段子,比如:小明一边嚼着槟榔,一边愤愤地把可乐扔进了垃圾箱。
关于这件事,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
由于我之前佩戴过血糖实时监控仪,亲身观察到自己摄入代糖饮料之后,血糖所发生的波动。所以我相信医学论文里说的结论,虽然代糖在结构上根本就和食糖无关,但是舌头上的味觉细胞照样会向身体传递和吃了糖之后同样的电信号,于是在体内会产生类似的生理反应。
根据这种观察,我对于所有的零卡零糖饮料都敬而远之。如果某一天的某一刻,我突然很想吃点甜味的东西,那我宁可选取那些天然的糖类,比如蔗糖。理由是虽然大量摄取对身体有害,但是身体和它们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适应它们的存在,能用正确无误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应对。所以,这就是个总量控制问题,吃天然糖类,但是控制好量。
在现代生活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都来自过去,比如说吃水果,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天可能需要吃二三两,多到半斤,这样自己的身心就得到了满足。问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水果种植商一直在做品种优化,一直在致力于提升水果的糖度,因为人们更喜欢甜味高的水果。同样的,糕点里常用的玉米糖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虽然和过去一样,吃下同样分量的水果或者糕点,但是我们从中实际摄取到的糖分却悄然提升了很多。
于是,人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面前有更优质的水果,更美味的糕点或者甜食,但是个人每顿却反而要吃得更少才对,这就相当令人为难,相当难以控制。
回到代糖的问题上来,虽然现在的各种结论来自世卫组织或者《自然》杂志一类的权威组织,但是我内心深处还是藏着一丝丝怀疑。因为从现实的角度看,甘蔗和甜菜和农业有关,和大量农业人口的就业有关,代糖和天然糖类本身就存在着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所谓的无糖饮料开始流行之后。再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当初糖业商人大量赞助研究机构,发布关于糖类和健康之间的论文,得出有利于糖类消费的结论,乃至压制糖类对健康有害的观点,这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所以,当前对代糖的围剿,从正面可以理解为医学界对代糖的研究在最近出现了首批结果,也可以从负面理解为代糖如今风光无两,到了需要打一耳光踩一脚刹车的程度,免得它彻底毁掉了糖业。前者叫做客观科学发现,后者叫做低俗阴谋论,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矛盾,完全可以同时成立。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三氯蔗糖。三氯蔗糖比普通蔗糖甜600倍,被广泛使用在苏打水、冰激凌、糖果、酸奶之中。同样是在今年,同样是在《自然》杂志,英国一家研究所发表的论文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长,而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通过抑制T细胞,有望治疗因为免疫系统异常活跃造成的1型糖尿病、牛皮癣、炎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等等疾病。
还记得前面我提到的代糖危害么?有一条叫抑制免疫系统活性。这话听起来就像是会让人更容易生病,是一种危害。但同样是这种特性,针对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病人而言,则可能是一种治愈。你要反对代糖,同样一篇论文你可以大张旗鼓强调前者,你要支持代糖,你就可以欢天喜地宣传后者。
这个案例最微妙的地方还不在于它可以给正反双方都能提供弹药,而在于三氯蔗糖虽然是代糖,但是它是通过真正的蔗糖制造而来,由伦敦大学在70年代发明。它背后的企业是英国泰莱糖业公司和美国强生公司,它们两家联合创办了Splenda。
现在,我只需要平平淡淡加上一句作为结尾:宣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拥有潜在医疗价值的那家研究所,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ion)。那么,阴谋论的感觉就可以拉满。
但我并不想这么做。我想说的是:今天是周五,关于代糖致癌的话题可能会热闹上一整天。在你动身奔赴这种热闹之前,我个人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字。这样的话,当你在热闹之中陷入激动、愤怒、恐慌、焦虑、轻蔑等等情绪的时候,也许这些文字能帮到你。
唯一正确的解决之道是减少高糖分水果、糕点、零食的摄入,无论其中是天然糖分还是代糖。但这太难了,人们不大愿意去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在网络的争论之中,人们却乐于投入,并且为了所谓的真理和谬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仿佛只要能证明自己一方的观点正确了,身体就能克服糖的负面影响一样。
2023-06-29
内衣问题

2023-06-28
翻过窗子去理发
![]() |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