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叔叔阿姨们的战争

 


叔叔阿姨们已然老去,但是依然​朝着俗文化再一次发起了冲锋。没错,我说的就是这几天针对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网络​批判。
可能因为是我这些年一直东玩西玩,没有立功立德立言的缘故,导致心态上比较接近于稚童,​所以我可以切换到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件事情。那么,按照我的视角去看,我就觉得叔叔阿姨们的邪火好大呀。那个叫刀郎的人,一定是偷光了他们家里米缸里埋​藏的鸡蛋。
​今天的小朋友们不大了解刀郎。刀郎是一名歌手,当年的火爆程度​把今天所有的小鲜肉加在一起都比不过他。古人在形容词人柳永的流行程度时候曾经​说过:凡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刀郎甚至超越了柳永,在当年是“凡有水井处,皆在歌刀郎”。那时候另有一句话来形容刀郎:但凡你走进全国任何一家小发廊,都在放刀郎的歌。至于说为什么要去小发廊,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刀郎当时流行到这种程度,今天那些已经成为叔叔阿姨的那些人​,在当年的态度当然是讨厌讨厌太讨厌了。别忘了,他们那时候还是年轻人,年轻人不能随波逐流,一定要​特立独行。那么还有什么比刀郎更为合适的​反向标签呢?培养审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读书听音乐看画展---做了这一切之后,旁人也未必​能有任何感知。相比之下,证明审美就很容易,尤其是在当年​,只需要一个表态就够了---我不听刀郎。是这样吧?
​在刀郎之前是:我不听 beyond,那根本就不配称之为摇滚;在刀郎之后是:我不听农业重金属---​凤凰传奇。就那么简单。
所以,当初刀郎遭受了很大打击,当然这也和他年少成名和暴得大名有关。到了后来,不单是年轻人,音乐圈因为他的惊人流行程度也非常反感​,抵触和恶意情绪非常明显,最常见的态度就是贬低。刀郎​很快沉寂了下去,于是大家都开心了。
最近刀郎带了新专辑再次出现,他的新歌《罗刹海市》突然流行起来,热度直追他当年那首《2002 年的第一场雪》​。于是对于他的网络批判声又起,我定睛一看,还是当年那些人---小哥哥小姐姐在 20 年后已经变成了老叔叔老阿姨,但是刀郎这个名字还是像一​个开关,触发了他们的条件反射。
​这次的理由也不新鲜:歌词写得不行,中文水平太烂,都是屎尿屁,什么玩意儿?哎哟喂,要不要这样啊?要不要七八十岁了,还是起这种文青范儿?首先,四五十岁的人了,还要对流行音乐指手画脚,​这就有点过于滑稽。尤其是看见刀郎这个名字就条件反射,怎么不见你去点评蔡徐坤的舞蹈,​王一博的演技呢?揪着刀郎不放,20 年如一日,他是前夫还是前妻啊,​老铁,他在你生命中是烙了多深的一烙铁?就这么不依不饶的​。
其次,讨论歌词也​很古怪。《诗经》分为风雅颂,这首《罗刹海市》在我看来,就可以归于“风”的范畴,​就是民间传唱的俚俗歌曲,下里巴人传唱的歌谣。从这个角度上看,它和《硕鼠》区别很大么?《硕鼠》是魏风没错吧?你怎么不说《硕鼠》​文辞糟糕呢?又说俚俗,中学课本上有一篇元曲叫做《高祖还乡》​。里面也有“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这样的句子,这种词和刀郎的马户、野鸡​有多大区别?怎么谈到《高祖还乡》​的时候,就是文辞生动,就是讽刺辛辣了呢?怎么不去规范风,规范元曲的文辞,却要​对着流行歌下手呢?
最后,大家都是快五十快六十的人了,​活了大半辈子要​认: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种人有那种能力那种水平那种气运,​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让小老百姓喜欢。​20 年前你可以说那是个偶然,20 年后依然如此,你就得承认别人的确有两把刷子。20 年过去,人家都证明了自己有刷子,你这时候还要犟嘴,非说没刷子,非说是烂刷子,这种很容易​老了以后没孙子孙女亲近,人人都嫌烦。
前几天,我看到一张网图,是一位买菜大叔站在菜市场里买菜,光着上身,穿了​一副肉色乳罩。发图的人在一边解释说,这是因为天气太热,而菜市场规定​菜贩子不允许打赤膊。我个人建议那些正在网上暴殴刀郎的大叔​大姨们,都去找这张图来看看。
所谓“礼不下庶人”,对升斗小民,贩夫走卒之辈强调礼,接近四十多度的天气不允许人打赤膊,要求保持得体的着装,​我就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如果自己不站在露天地里买菜,你管人家穿多穿少呢,民间有民间的礼法。
而大叔穿着胸罩出来,​这件事本身可以有很多解读。大叔是异装癖,大叔是暴露狂,大叔有幽默感,大叔​在无声反抗......诸如此类,​每个人都可以做解读。但你非说从中你就看出了暴露狂,其他的你一概看不出来,​那就有点应了那句网络老话:这不是​人老了就变坏,而是坏人现在变老了。
对于这几天不断留言问我有没有听《罗刹海市》的读者朋友们,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个人觉得这首歌挺好的,因为我听歌首先听音乐,听旋律,然后听​声线听音质,最后才是歌词。你们要喜欢听就单曲多循环几遍,你们要不喜欢听,世界上的​歌还有很多。你们要是因为别人不喜欢,于是开始怀疑自己,要跑到我这里来要一点支持和肯定,​那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我都已经写过一本书来专门讲这个道理:
​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
当然,对于叔叔阿姨们而言可能不是这样​,他们应该是:歌不重要,是谁唱很重要。词不重要,是谁写的很重要。他们可能忘记了一点,​风,就是小老百姓的心声。

------

2023-07-26

紫砂壶入门心得

 


我的紫砂壶研究已经暂告一段落,这段时间为我​担忧不已的亲友和读者可以松一口气了。
就我的个人体验​来说,我认为紫砂壶就是个坑。但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血脉之中对传统的​喜好之情会莫名其妙地激发。有些人年轻时京剧和昆曲一句都听不进去,年长一些却听得​如痴如醉,拍烂大腿,两耳流油。金石篆刻、书画瓷器,包括紫砂壶都一样。所以,为了方便大家将来避坑,我专门写下这份紫砂壶入门心得。
首先,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企业中做过事的人来说,​紫砂壶的世界一片混沌。没有标准,没有规范,​甚至原则也不多,最多的是故事。整个紫砂壶体系能够运转,主要依靠的是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用故事放烟雾弹​进行的信息战。一开始进入,会让人非常不习惯,没有任何安全感。
​基于这一点,这个世界里的人一个都不可信。要知道,在淘宝的紫砂壶直播间,退货率可以高达60%​以上。在那么多行当里,紫砂壶是为数不多强制执行7天无条件退换货的​一个。从这两点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个领域​里信用度的稀缺。请记得“7天无条件退换货”这根救命稻草,下手购买前请确定店家有这项服务,它也是你入门阶段会最频繁使用的一条规则,​可以保全你的钱包。
无规范,无信用,​但是你还是决定要进入,那么在决定购买第一个壶之前,​你需要先自学成材。​具体说起来,就是你需要先看书学习。之前我已经介绍过三本书​:《宜兴紫砂珍赏》《阳羡铭砂土》和《宜兴紫砂矿料》​。本来还有几本关于朱泥的书,比如《朱泥宝记》,但是朱泥水太深太浑,入门的时候​最好别碰。
上述三本书因为有大量图片,加起来总价接近一千。大多数人看到这个书价就会望而却步,相信我,如果你决定进入紫砂壶的世界,这一千块​你在未来会发现非常值得。因为如果我所料不差,你进入紫砂世界的第一站会是直播间。
在主播声嘶力竭的叫唤下,在下面一帮托儿的鼓噪下,在倒计时的巨大压力下,​你下单的速度会非常快。一千块钱不过是一只199的壶和两只​399的壶而已,每一只看起来都不贵,但瞬间你就​能买超。然后这三只壶到手,不出意外一定是垃圾。同样是一千块钱,你买了那三本书看过一遍,因此而避开的垃圾壶可能会为你省下上万​块。
当然,这件事情并不会真的发生。​你肯定不会先去看书,你肯定会选择先买。等到从坑里爬出来,​你会去看书,看完书之后你会为我做背书:菜头说得没错。然后听到的人继续不相信,继续先下单,先入手为快​---没办法,这就是人性。所以,我寄希望于人们将来在入门的时候,尽早出坑,尽早看书。
其实看了这三本书之后,奉行几条基本原则,​紫砂壶就可以快速入门,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
1、不要去直播间买壶,不要去直播间买壶,不要去直播间买壶;
2、上手老老实实选择买紫泥类的紫砂壶,不要上来就去买什么朱泥、段泥。因为紫泥产量最大,你买到真紫泥的几率很大。在一切刚开始的时候,你起码应该先买到一把真正的​紫砂壶,试试手感;
3、​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要贪图便宜,​认为花99块,199块就能买到什么正经的紫砂壶。一把普通紫泥的半手工壶,​目前市场价是在中百,最好从这里起步。未来看经济走势,如果没有走强,这个价位还可能会下落一点,因为市场疲软他们逐渐卖不起价格了;
4、紫砂两个字里有个砂​。所以,非常纯净单一的泥料肯定是不对的。尤其是你买紫泥,一定会看见多种颜色的砂砾才对。同样的,一把新紫砂壶不会非常光亮,一定是喑哑​暗淡的。即便经过泡养,也不会​变得锃光瓦亮,而是微微有一层柔和暗淡的光芒。所以,在网购的时候,看到那些擦了鞋油一样的​壶,赶紧绕道走,它们不是灌浆就是​抛光;
5、入门的时候,什么全手工壶就别想了。什么天青泥什么底槽清就别想了。什么高级技工,什么大师​弟子作品也都别想了。因为你愿意出的钱,一定买不了这个级别的壶,它们也不是​入门级的壶。你一定要买,商家就不得不​犯错误,毕竟比抢劫容易得多。
能看看紫砂方面的基本专著,熟悉一下著名作品的造型和光泽,然后遵循以上五点原则,​入门应该没有多大困难。紫砂的世界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你选择一壶一泥入手,学习和提升的速度​也会很快。所谓一壶一泥,就是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造型的壶,比如子冶,比如仿古,比如​汉瓦,比如西施,就专心研究这一种壶,找到你最喜欢最满意的造型。然后选择一种泥,比如说紫泥,​紫泥下也有很多细分,​需要花很多时间接触学习。用你最喜欢最熟悉的泥,制造出来你最喜欢的壶型,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如果你不走这个路数,而是选择听故事。今天是这个大师,明天是那种珍稀泥料,那么你会壶买得快,钱烧得快,壶一到手就变心,因为还有更大的师,更稀的泥在前面等着你。​在我看来,今天的紫砂壶世界是个非常残酷的所在:
真正的制壶手工艺者,他们的所有产能加在一起,都无法满足​用户的旺盛需求。所以,从业者必须使用工业流水线大量生产机车壶灌浆壶满足市场。在面对工业化生产的时候,宜兴黄龙山矿料和宜兴本地的本山矿料,满足不了流水线对于快速加工成型的要求,所以,从业者必须引入大量外地的泥料进行量化生产,并且加入各种添加剂来帮助塑形,改善颜色和提高光泽。
所以,对于入门用户来说,按照自己的眼光和喜好直接打开购物平台就是一通狂刷,大概率得到的就是这些既没有多少宜兴紫砂,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茶壶。但是,这又是一个不透明,无规则的市场,需要海量的小白用户先用自己的钱去填坑,去垫高整个紫砂壶世界的高度,保证市场的运转和兴旺。能从坑里爬出来的小白,则是经过了筛选的优质客户,​他们会进一步转化为真正的宜兴紫砂壶买家,会购买真正的圆框,购买真正的手艺。
至于说那些掉在坑里爬不出来的小白,​没人在意他们,也没人会主动改善他们的境遇---他们的牺牲,在市场角度是必须的。不然宜兴那么多车间,每天生产那么多流水线机车壶,​应该卖给谁呢?
回到一开始,任何在现代企业里做过事的人都知道,一个高效的市场需要有明确的规则,需要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有透明的信息。如果紫砂壶市场对于紫砂矿料有明确的分类分级,对于制造商有明确的定等定级,那么泥料虽多,器型虽繁,工艺虽难,也是有可能建立起一个有效市场的,法国红酒要比紫砂壶复杂得多,​但不会出现痛宰小白的现象。餐酒就是餐酒,列级庄酒就是列级庄酒。前者没人会用500欧去买,后者没人相信自己可以用5欧买到。
而类似翡翠、和田玉、紫砂壶这样的市场,则是另外一回事情。这里面的人们没有任何动力去建立规范,没有任何动力去建立标准,一切妨碍​自己浑水摸鱼的行为都不会得到支持,永远都是口袋里卖猫,永远都是瞎子打老婆。想明白这一点,我​入门之后就觉得索然无味。这种玩法,是​今天的人提前把子孙将来的饭都给吃了。未来的茶具世界,​应该是盖碗的天下。


------

2023-07-25

在转角相遇

 


​如你所见,今天的题图很特别。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风格,一般会用在​Mook 封面或者海报上。
最初我接触这种风格的时候,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在给自家的商品做包装盒,需要做些设计,拿了​设计图来问我的意见。我看完之后,​觉得应该换一种风格。​我大概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样子,但是没办法向搜索引擎描述。于是我只好大规模浏览图片,希望能够​凑巧遇见。
在翻到不知道多少张的时候,​我幸运地找到了。但别人不是介绍风格,而是推荐一种特别印刷机,和一种特别的印刷术,​名字叫做 Riso。Riso 是一次印刷一种颜色,然后在反复印刷的过程中,因为纸张会发生位移,​所以会出现边缘模糊的现象,给人带来了一种​很真实的印刷质感。同时,这种印刷方式决定了作品不能颜色太多,造型太复杂​。于是,它印刷出来的画面也很简单​朴质。
使用这种技术的印刷机大概一万多块钱一台,可以自由印刷你设计的图画,所以很适合在社区里开一个小店,一边做打字复印文具咖啡生意,一边放一台这种印刷机,让顾客们来自行制作自己喜欢的​图片,印刷自己喜欢的封面。​当然,你已经猜到了,类似的店肯定会出现在上海这种城市。自己印刷一张明信片,然后手写卡片送给朋友,作为手办的一部分,​类似这种事情本身就太上海了。
我就去撺掇我朋友买一台,​大义凛然地告诉他说:你身为一名企业家,做自己产品的包装设计,想要满足都市青年的审美,那你怎么能不买一台 Riso 印刷机来​打印图样呢?其实,我的想法是他一旦买了一台,我就可以去他公司蹭着用​。那时候 AI 绘画还没有爆发,我就是单纯地喜欢这种风格,​想要印刷点小东西自己玩一玩。Riso 的风格装饰性很强,随便弄几张出来挂在自己家白墙上,​全屋熠熠生辉。
​然而,这几年企业家们都学坏了。一听说审美,一听说要购买硬件,​就非常强硬地婉拒了我。解释一下,所谓强硬的婉拒,就是听完了我的建议,​从此陷入沉默,不再做任何回应。形式上是委婉的,但是透露出来的​态度是强硬的---想都别想。
一年半两年时间过去了,每天我的事情都很多,​一时兴起的事情也不少,于是我就把 Riso ​这件事情给忘记了。今天我不知道为什么,早上起来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一定要一台 Riso 印刷机呢?​为什么必须要有印刷机才能得到某种风格的图画呢?我不是用 AI 画了一年多​了吗?Riso 对于​ AI 而言,不过是一种风格而已。既然是一种具体的风格,我当然可以让 AI 直接画出来。
现在你看到了,今天文章里的图片都是 Riso 风格​,AI 轻而易举地就做到了。当然,你要细究的话,它肯定不能和实体印刷机的成品相比,没有那种毛糙的质感,没有那些​纸张上的细微颜色变化。​但是你猜怎么着?刚好我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呀。一个早上,我都画到不能停手,仿佛我得到了一台免费的印刷机。

你以为我玩心大发就完了吗?不。我想,既然我都尝试了 Riso 印刷风格而且都取得了成功,那么我为什么不继续前进一步,尝试一下​ AI 生成视频呢?最近整个网络上都在玩文字生成视频,​图片生成视频,视频生成视频。
于是,我就用刚刚画好的猫咪图片,​送去 Gen-2 生成了一段 4 秒钟的视频,果然延续了原本的风格,果然画风变得更加诡异​:


上面就是我​用 AI 生成的第一个视频。如果我把一堆元素都输入,分别生成许多段 4 秒的视频,拼接起来再配上电子乐,那么,理论上我可以得到一个 MV,标准 Riso 风格的​ MV。于是,我就超越了​ Riso 印刷术所限定的范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个早上我感觉非常美好。一件我本来已经放下,已经遗忘的事情,​在很久之后以另外一种方式突然回归。当然,事情并不是按照我的愿望发生,我并没有真正在一台真正的 Riso 打印机上打印出真正的画,但是 AI 换了一种方式帮我实现了梦想。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在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


------

2023-07-24

见天地见众生见手青

先警告一下,不要盯着标题看超过10秒,不然你很快就会不认识“见”字。但你不会听的,对吧?就像是人们看到关于见手青的警告之后的反应一样。

见手青是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如果受到挤压,或者断面接触空气,会很快从漂亮的黄色变成诡异的蓝色。见手青这个名字就是怎么来的---用手碰到就会变成青紫色。下面是一份我亲手洗好的见手青,你可以感受一下颜色的不同:


见手青变色的速度非常快,下面的两张图,一张是我切好之后拍摄的模样,一张是我拍好照片,检查完​照片质量之后,再拍一张的效果。中间​大概经过了几十秒,注意镜头中间​这一片的颜色变化:



我把这种现象理解为见手青的慈悲​。见手青有可能让人中毒,中毒之后会威胁到神经系统,因此会出现呕吐头疼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等情况,最广为人知的症状是出现幻觉,中毒着​看见小人在空中飞来飞去。云南人把蘑菇称之为菌子,因此网上也有这样一句话:先菌子,后小人。而见手青用变蓝这种现象来提醒和警示世人,我觉得​这是出于完全的慈悲,已经尽到了一朵菌子最大的努力。
关于吃见手青中毒这件事情,我最早是在​小学得知。​同年级的一位同学在雨季摔断了腿,不用来上学,大家都很是羡慕。问为什么摔断腿​?回答是因为吃了见手青全家中毒,这位仁兄看到空中有小人骑着小马来来往往,​心生烦恶,就找出家里的苍蝇拍去追打。打到最后,发现小人跑到了自家窗户上,于是他猛然大力挥拍,一下子打破了窗子自己随即失去重心​摔落楼下,当场折断了腿。
最近的一次是作家马伯庸,他对见手青很感兴趣,就找他的云南朋友帮他搞了三斤。吃完之后,没有任何反应,没有见到五颜六色的光,也没有见到空中有小人飞来飞去。
但是他太太在边上一直劝他去医院,并且很肯定地说他已经中毒了。马伯庸反复解释,太太就是不听。最后马伯庸有点不耐烦了,指着太太的鼻子说:“你懂什么菌子?你有那时间劝我,不如收拾好碗筷去辅导孩子功课。”
太太听了他的话,极度委屈,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哽咽着对马伯庸说:“可是,我不是你太太,我是你装见手青的盘子啊。”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如果说云南的见手青体现了真菌慈悲,那么马伯庸家的餐盘则体现了矿物的忠诚​。
往年我对于见手青的潜在危险并不在意,​因为大多是云南人采摘,云南人口服。而今天的云南人,都是历史上遍尝野生菌的幸存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加工技术。但是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就发现疫情后的国民心态大变,​有种满世界找新鲜找刺激的冲动。
尤其是现在有了短视频,见手青有毒这一点给人了足够刺激,中毒会看到小人的传说更是个好题材,所以一批人在网上买​见手青,在自家厨房加工,然后拍成视频来吸引流量。尤其是美国财长耶伦访华,在北京落地之后连干5盘见手青的传闻,​更是推高了见手青的热度。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推高了​云南市场上见手青的价格。本来见手青要​仔细分辨,小心烹饪,和其它菌类相比麻烦很多,并不是人人都愿意买。只有那些饕餮,就爱见手青那点鲜味的人,才会​不嫌麻烦买回家自己处理。因此,供需平衡,见手青​不便宜但也不至于买不起。
但是短视频一出,全国人民和一个省里的那点老饕抢见手青,​那么价格一下就上去了。价格上涨也没关系,但是大量外省人这辈子没吃过见手青,祖上也没有和菌类打过交道。​云南人都是吃菌的幸存者,外省人不是。我们处理见手青,手指碰了生见手青,不清洗干净之前坚决​不会碰嘴巴眼睛。炒制的时候,锅铲上如果有粘附的见手青,坚决清理扔掉,再贵都​不会心疼。见手青炒熟之后,视觉效果不是太好,但我们宁可效果不佳,也要放足够多猪油,​炒到见手青熟透......​诸如此类,我们有一整套禁忌,全都是用人命填出来的经验。
因为看了短视频节目,就自己网购,自行炒制的外省人,​有这些经验么?这样一来,岂不是​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而且,这种危险本来可以避免,并不需要一定发生。你一个外省人炒见手青吃,相当于我一个云南人做野生河豚吃,​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我要吃野生河豚,那么我去江苏吃。外省人要吃见手青,​那么也应该去云南吃。事实上,到了云南也未必需要吃见手青,还有大量别的野生菌类可以使用,有些比见手青更为​美味。
但有些人就指名道姓地要吃见手青,​满心期待能吃了见到小人。同样是吃东西,有些东西吃下去不过是摇头不止,但人会被抓起来吃牢饭。想吃​见手青之后见到小人,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注:2022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其中,著名的野生菌见手青(红葱)被列入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名单。


------ 

2023-07-23

收了个红包



那天,我在《回答:究竟哪一个译本最好?》里面介绍了一本新书:《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生活》。很快,我就收到一个红包,对方说是看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必须发我个红包表示谢意,希望以后多多推荐。

当时我有点错愕,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然后我很是感动,因为之前在《槽边往事》介绍任何书籍,必然创造流量和赞赏数额上的新低,人们普遍不爱看书,因此也不大看得上书评,更别说是读后感了。但是,第一次面对因为介绍书籍而来的红包,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应对才算是得体。在思索纠结了一番之后,我毅然决定收下红包,再怎么难先看看具体金额再说。

就在我收到红包前一天,我刚发出去一个红包。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在找一本旧书,市面上已经根本买不到了。好容易得到一个 PDF 版本,而且是那本书的影印版,全是那种黑白照片,字迹模糊,边缘扭曲。我分享给另外一位朋友,说抱歉只能找到这种影印版,而且还是 PDF 文件,不能翻页,也不能查询,还得保存下来。

朋友说没事的,他把 PDF 导入微信读书去看。过了一会儿他跑回来问我:你究竟给了我一个什么版本?为什么我在微信读书里打开之后,是一本电子书?于是,我也去试了一下。果然,导入的时候是 PDF 文件,但是导入完毕,我点开发现并不是 PDF 里的那些照片,照片上的文字已经被读取出来,并且排版完毕,变成了一本标准格式的电子书。

我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微信读书,发现在电子书的页面顶端偏右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按钮,上面写着:切换为 PDF。我按了下去,果然,页面立即变回了我熟悉的 PDF 黑白影印图片,上面的按钮也变成了:切换为电子书。很显然,这是微信读书专门设计的一个功能,导入PDF 文件就帮你自动转换为电子书,好方便你的阅读。

当时我就去找人,询问谁是微信读书的产品经理,说我要发给他一个红包表示谢意---能把产品做成这样,不发一个红包无法表达我内心的赞美之情。后来我真找到了,也真发了红包。还知道了他同时还做了微信键盘,且他原本的职业身份是前端设计师,并不是产品经理出身。知道这一切之后,我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红包的金额有点少得害臊,但我居然就那么大剌剌地给人发了过去。

按照一位中国著名胡姓哲学家的说法,我发了一个红包,又收了一个红包,那么就等于是没发没收。但其实我收到了两个红包,当我朋友看完《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生活》之后,也很喜欢,因为他产生了许多共鸣。按照他的说法,书中的一些观点他也曾经有过,但从未能如此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最后他加了依据:我很喜欢这本书的结构。

在他说出这句话的前一秒,我还沉浸在欢喜之中。因为你向朋友推荐一本书,如果和朋友根本不对路,那就太让人尴尬了。一种好意就会变成一种傲慢:这本书很好,你认真看一看提升一下自己。所以,当朋友和书能够严丝合缝贴合在一起,发自内心地喜欢,对于我而言就像是点了一桌菜,每道菜都符合朋友的口味,看他吃得酣畅淋漓,我在一边就会欣喜莫名。

等朋友的这句话一说出口,我就像是被闪电击中,通身都亮了起来。书的确是有结构的,作者如何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表述解决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结构。从哪里开始,如何分析和论证,最后结论在哪里,这是思维的结构。落到纸面上,书本里自然也带着结构。

过去我喜欢说一本书好看不好看,易读不易读,其实这个表述是错的。好读是什么意思?好读的意思是你很容易理解书里的结构,所以,你不需要不断停下来去想作者要干什么,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去看作者怎么干的,于是速度会很快,人的阅读体验会很愉悦。

看一本哲学书为什么很困难,很涩滞?因为你根本不熟悉书的结构,也就是你不熟悉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了解他们大脑中的思维结构。正因为这样,你读过很多本之后,即便不能理解他们的具体想法,但是你还是可以流畅地阅读一本哲学书。没有别的原因,对于他们怎么思考问题,你因为大量阅读已经变得很熟悉了。

同样的,什么叫共鸣?共鸣就是读者和作者拥有类似的思维结构,要么他们长期思考过相同的问题,要么他们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厨子看另外一个大厨炒菜,能比一个食客看到更多东西,而且在炒菜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心领神会,觉得许多地方处理得妙不可言。无非是读者可能在思考的时候止步于某处,而作者在书中已经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和步骤,那么当然觉得共鸣如潮水,愉悦又一波。

这也解释我心头萦绕了近二十年的疑问:我把文章都写得那么浅白简单了,为什么还总是有读者留言说看不懂,理解不了?因为他们不曾像我那样去想过,自然也不会如我那样地去看待。我的文章,并不存在他们熟悉的结构。

我认为,这是我收到的一个大红包。分享出去的只是一本书,但是我获得的是双倍的馈赠。人民币的红包是红包,想法上的启发同样是红包。那么多年来,我一直推荐书,一直得到流量和赞赏的新低,大多数读者明显没有多少兴趣。那我为什么要继续那么做?现在我有了个答案:因为可以收红包呀。

我们不会平白无故坐下来,就可以彼此交换想法。即便我们想那么去做,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去想。但是有了书作为介质,用第三方的思想为媒介,我们相互交换感受和想法,那么反而会有助于双方的思想交流,从中可以获得平常无法得到的启发,甚至是可以增强对自我的认知。

所以,现在我要说:除了鼓励大家多读书之外,还得新增一条,那就是鼓励大家多和朋友分享书籍,多和朋友讨论书籍。大家读完同一本书之后再来交换想法,从理论上来说,相当于你的大脑多了一个外挂帮助你去思考。从情上来说,你也多了一种深入了解你朋友的渠道。更何况,也许因此还会有红包收呢?

当然,首先你得先能点出正确的菜,然后你才有可能推荐正确的书。



------

2023-07-22

进口鸡汤

 


首先把重要的事说了,免得一会写高兴了撂爪就忘​,写完随手就发:昨天​用AI 翻译了一篇文章:《如何成就卓越---写给年轻人》。然后留言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人工精译版,我读了一下,感觉要流畅自然许多,也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移步:
https://youzhiyouxing.cn/materials/1483
这里要特别感谢留言分享的​两位读者朋友张超Young​
每次我发这样的翻译文章,推荐给读者们阅读,就会有很多读者老爷们​很不高兴,上来就批驳:这无非就是一些鸡汤。要这样说的话,《槽边往事》里的进口鸡汤还真不少。
就拿保罗·格林厄姆来说,早在2014年5月6日我就发布过一篇《荒诞世界的生存方法》;去年7月,我也发布过一篇《翻译练习:如何损失金钱和时间》。而硅谷的另外一位投资人Naval,我也曾经发布过他的《Naval:如何不靠运气致富》《如何不靠运气致富(续)》和《Naval:如何获得好运》。
我试着站在反驳者的角度再去看这些文章,觉得为了反驳我自己,或者为了证明我翻译转发这些文章毫无意义,​那么我会这么说:​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硅谷大佬。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关于事业、创业、财富的认知,都源自一个私产得到完全尊重,知识产权得到高度保护,严格履行契约,信用极为昂贵,由习惯法所​看护的小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小世界里,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行事,在小世界之外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真要按照他们的说法去做,最可能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都是头破血流。
​如果老爷们这么反驳,我多半会默然。但要说是心灵鸡汤,所以就拒绝口服,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保罗·格林厄姆这样的人​在人群中从来都是个异数。依照世俗的标准,他是个成功者,早就从程序员进化为投资者,从编程​换钱的生活里解放出来,实现了所谓财务自由。但是多年来他一直在写博客,乐于和人们分享他的​思想。
我把有钱人分为几类,一类是你根本看不见,从来不会在你的生活里出现,甚至对媒体都完全隐形,那就更谈不上什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了,​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一类是你能看见,而且在媒体上频繁见到,但他说的每句话​都和他的生意他的企业有关,媒体是他操弄的传声筒,他们利用媒体​扭曲用户心智,比如说乔布斯。最后一类就是保罗·格林厄姆这种,这类人极为罕见地愿意和大众聊一聊自己的想法,分享一下对于财富、事业、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心得。
​总体上来说,所有这些人都没有必要和大众吐露任何一个字。过自己的生活就好,花自己的钱就好,为什么要​分享自己的想法呢?人们欢迎或者讨厌,支持或者反对,​对他们自身有任何影响么?但保罗·格林厄姆他们还是愿意去分享,首先是把写作当做是自己的思考记录,然后是公开发表,欢迎各种挑战和质疑,最后是经年累月如此,​变成了一种个人习惯,因此可以让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观察和对比​他们的前后言行,因此会让他们的​表达变得更为可信。
所以,我认为保罗·格林厄姆还愿意写文章,尤其是《如何成就卓越》这样的文章,是一种慷慨。和搭把手、给点钱这种帮助相比,在思想上给出​的帮助要更为重要。​因为人会遇见怎样的一个世界,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而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取决于​他如何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如果思想变了,那么​看待方式也就会发生改变。看待方式改变了,自身处境也就随之改变,可以换一套方法和这个世界相处,​于是就没有那么多摩擦和愤怒。
至于说是不是鸡汤,​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心灵鸡汤,什么是​真实智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直中取算是心灵鸡汤还是真实智慧?在第一个层面上来说,人们得到了一个想法,本能地就想去运用,然后用有效和无效来​判断它的价值。那么,​上去就直中取,立即被打成乌眼鸡,于是就说没用,这就是鸡汤。
在第二个层面上来说,一个人二十多岁时听闻直中取,认为这就是叫自己去送命,​根本不能相信。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去学习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帮领导点菜,如何用各种手段达成目的的那一类机巧。等到三四十岁,发现所有的心机都用尽,都敌不过真实勇猛的心时,再次看见“直中取”三个字,突然流下泪来,觉得​之前自己实在是过于聪明了,白白耗费了那么多生命。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最后能说出直中取的人,他们之前都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先去感受。肉体不去经历,精神不受折磨,心灵不受戕害,根本不可能理解直中取的意义,也不会​知道具体运用时所有的细节和关键。
佛陀​说了一堆,你记住了最简单的两个字:放下。你试了,发现放不下,所以​佛陀是鸡汤---​通常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我现在的态度是​你认为是鸡汤,那就是鸡汤好了。​因为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我认为不是鸡汤,我在其中找到了启发,找到了共鸣,那么我相信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人,他们会和我一样​从中发现价值。于是,我不会去理会多少人说这是鸡汤,我做我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翻译出来,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至于说有多少人愿意看,又有多少人看完有所领会,我认为除了我自己,哪怕多出一个人也是好的。
上来就说鸡汤的人,​要么是在维护自己的智力,要么是在维护自己的品味。他人的智力​和他人的品味,本质上和我无关。​无论是要维护,还是要去摧毁,那都是别人的事情。特地跑来告诉我,是因为维护自己智力和品味这件事情,​好像要让我见证才有意义。那么我实话实说,凡是需要我见证的个人特性,​我认为都没什么价值。有价值我就去找寻你了,而不是你来找我要求见证,​在我面前证明你足够聪明,都能分辨鸡汤了。
我智力不行,品味不行,所以那么多年来我还一直在​写作。我想,我应该把这归功于​鸡汤的滋补作用。比我智商高,比我品味好的人,每天都不断出现在我面前证明自己的智商和品味,然后我从未见过他们的创造。他们总是说完就转身消失在人海,估计是去找下一个人去证明自己了。
​那么辛苦,不来一碗鸡汤补补?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