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不必悔恨
2024-05-12
北漂十六年
十六年前的今天我从昆明来到北京,此刻窗外的天光和那天同样明媚。那天我在想着地震的事,怀疑那是不是个有关于前途的预兆。今天我想的却是北京夜空里的极光,让这城市在十六年后依然能显现出我不曾见过的一面。
一个人如果能顺利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刚好是十六年。许多人在这城里待上十年,就觉得自己融入了本地生活,已经算是个本地人。我没有这种想法,可能是因为他们买了房,而我没有。买了房的人会感觉自己生出根来,扎入大地,从此安定。我还在租房住,和安定下来相比,和获得一处安全的巢穴相比,我不愿意失去漂泊感。如果一切都是临时的存在,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显现,那么会感觉每一秒都活得更加真实,自己并未滑落到所谓的熟悉中去。
因为有陌生感,才可能存在着不间断的感受。比如说大雪覆盖窗外熟悉的景致,又比如说夜空里摇曳的玫瑰色极光,都强烈地提醒自己时光之流正在身边匆匆流过,变化正在悄无声息发生。
我曾经非常担忧,担忧我会卡在北京城的某一处地下室里。家乡回不去,明天等不来,就像是被活埋在这城的地里。那时候我在网上看过许多北漂手记,天真地认为北漂一定会从某间地下室里开始。然而,我从未住过任何一间地下室。每一匹小马都在渡过自己的河流,每一条河流都彼此不同。当你投入你的命运,命运自然会有它的安排,住在哪里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有诗人曾经写过,睡在哪里都是睡在雨里。
即便是在这数千万人口的城市里,一个人需要的只是一份工作,也许两份。几个朋友,一个月见一面,也许一年。三五家餐厅,有些认识老板,有些认识招待。剩下的只需要接入网络就好了,这城市是由外卖和快递所支撑,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堡垒一样的家里独自支撑很久。就像是一颗尘埃,隐没在尘埃海里,消失在雾霾天里。
有人问这一切值得吗?那是因为他没有在最早想清楚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想去北京和我去北京做什么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自己想去的那个北京,地点可以替换为纽约东京伦敦,永远都抵达不了。无论自己得到多少,都会觉得不值得。北京不是个目标,不是个解决方案,它只是北方的一条河流,你需要穿过它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有些人只能在北京见到,有些事只能在北京发生,有些人生只能在北京实现,仅此而已。北京本身无关紧要,它也可以是上海,也可以是深圳。倘若财富、机会、资源突然在沙漠中某处集中,那么也同样可以是那里,那里连人造的雨都会迅速出现。
如果说北京真正具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只有找人一件事---北京可以无限压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无限减少人和人之间的网络层级。比如从我的家乡飞到我老师的所在地,只需要40分钟,开车也只需要12小时。但是这一点点距离,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能突破,因为我们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我们各自飞行2000公里去到北京,在北京我们反而能更快相互找见。事实就是如此,你在人生中应该认识某个人,那个人就住在你家两条街之外,那么你去北京会更容易找见对方。
在物理存在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北京城。换一种眼光去看,它是一处泛着蓝光的信息核心节点,从全国各处的信息涓流全部汇集到这里,透过人际网络过滤和重整,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人,需要的物,知道自己做任何事需要的知识和资源。北京其实不是个适合打工的地方,这里真正的工作只有一种,那就是信息处理。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依附在特定的人身上,所以信息处理的核心就是找人。找到合适的人,剩下的事情都会轰隆隆自行运转。而且,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彼此还相互认识。
北漂十六年,偶尔我也会疑惑:为什么非要在北京不可?我所做的事情,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并不特别偏好某个地点。理论上来说,我在拉萨或者曼谷都可以做相同的事,生活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在别处,可能气候条件,生活条件反而还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距离信息中心处理器的距离越短越好,即便不是每天都需要使用,但是需要的时候触手可及这件事很重要。信息可以交换,但是人却需要面对面。可以这么理解,待在北京并不是选择生活质量和便利,而是选择睡在机房里。至于说历史、文化和文艺这些人文环境,那就是在机房底板上的枕头和迷你音响,勉强让你睡得舒服一些,但多数人选择裸睡,似乎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十六年在我出发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将要面对的是这样一座城,会在这城里过上这样一种生活。随着时间流逝,我发现一切和金钱无关,和机会无关,和成功无关,只是和自己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有关。许多人选择了漂泊的生活,认为幸福在别处。幸福未必能找到,后来可能连带自我都一并迷失掉。但是这种漂泊和追寻并非全无意义,在途中,人总是多多少少深入了解了一点这个世界。而人也总是在一次次深入了解之后,重新在这个世界上安放自己的位置。得意或者失意,得到或者失去,成功或者失败,都转眼成烟,人最后还是得学着自己和自己相处。无论是在北京昆明大理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地方,都是如此。
而归根到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暂居,也是漂泊,一切也都只是临时的兴建。显性的北漂沪飘深飘是人所共见的,然而那些在家乡,在自家中的隐形漂泊却较少为人所知。所有人的问题都是对于自己的欲望知之甚详,但是对自己却知之甚少,所以总是觉得在远方才能找寻到答案。也许不需要远行,也不需要漂泊,你需要的答案就在镜中,凝望向镜子,生命中的极光也许就会在下一刻悄然显现。
2024-05-11
为风找理由的草
2024-05-10
用什么听音乐
2024-05-09
灾害级公关
苹果刚刚发布新一代产品iPad Pro 2024,结果它的广告正在网上掀起一阵风暴。在这段1分钟的广告视频里,一台巨大沉重的液压机把包括书籍、乐器、颜料、玩偶等等人们的爱物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成片,然后顺势推出苹果公司有史以来最薄的产品iPad Pro 2024。
在视觉上,这支广告极具冲击力。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现在可以欣赏一番:
在感叹之余,也许你会有一些不适的感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这感觉没错,国内网友做了一个“逆放版”视频,它可以让你很清楚地觉察自己的不适究竟来自哪里,你也可以对比欣赏一下:
逆放版就是把正式版倒过来播放一遍,和早期武侠电影拍摄轻功的方法完全一样。但是,逆放版的旨趣和原版完全南辕北辙。在这个网友制作的版本里,iPad Pro离开画面,液压机于是升起。所有被数字化技术摧毁的那些生活中的各种爱物从碎片中还原,从尘埃中升起,重新变得熠熠生辉。
如果说原版视频让人感觉到科技弗远无届统御一切的威能,忍不住为之赞叹,那么逆放版视频却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易地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激发起他们对那些“原始”物件,那些“原始”生活的珍重爱惜之情。打动大脑和打动心灵的效果完全不同,这段逆转版视频已经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激发起相当数量针对苹果的反对声。
网友忍不住用本次iPad Pro 2024的广告和苹果公司在1997年发布的Think Different(不同凡响)广告做对比。Think Different 可能是人类历史和苹果公司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广告,宣传苹果产品都在其次,而是激励了所有看到这条广告的人,鼓励了每一个人做自己,走不同寻常道路。
现在一切都反了过来,新广告看起来是要摧毁每一个人的生活,把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全部压缩在一个13英寸见方的小薄板里。它以极为强势的表现方式强调了苹果产品的优点,却对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人本身毫不关心,完全走到了1997年广告的反面。即便是苹果之前的那些“土气”广告都不会那么强硬,多少会有一组镜头表现用户如何欢天喜地使用产品,证明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而且所有的广告里都不会忘记拍一组和家人、朋友一起使用产品的镜头,暗示产品可以帮助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联系。
好的广告其实就是公司级的公关。公关的意思是公共关系,也就是诠释大众和公司,大众和产品之间是什么关系。Think Different 传递出来的信息很明确,苹果是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尊重每一个个人的选择,相信历史是由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所创作。为此,它专门设计了产品,如果你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那么这就是为你度身定制的实现工具---这就是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基于共同理念,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同路人,然后彼此成就。
相比之下,iPad Pro 2024的广告就是一次灾害级公关。它采取了攻击性的内容,侵略性的视觉,但是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人产生共识和共鸣的价值观。尤其是广告后段,看到黄色Emoj 小人偶的眼珠子都被液压机挤到爆浆时,我感觉到的是羞辱和愤怒。它是我生活中的无用之物,但我喜欢这样的小东西,辛劳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无用之物,人才得以支撑下去。苹果摧毁它们,是以此在向人们宣战么?敌对与征服,这就是大家现在的关系?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最大的隐喻,也是埋藏在大多数人心底的隐忧不是通胀不是战争不是极端气候,而是随着科技的崛起,人类可能要面对失去工作,被机器替代的命运。也许,iPad pro 2024所表现的内容就是事实:人们在渐渐失去实体书,失去画笔和颜料,失去实体乐器,失去线下游戏,一切都在数字化。无论是住12平米的住租房,还是500平米的大平层,生活都会被压缩在一个屏幕里,为算法和机器所控制。但是这样洋洋得意、喜不自胜地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我真的不是太能理解背后的思考。
对,这么拍会让人感觉到产品很强大。但是并没有回答核心的问题:你的强大和我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那就是灾害级公关,相当于一个人在酒桌上跳出来吹嘘自己。你有多少钱,有多大权,顶着多少个头衔,胃囊能容纳多少升烈酒,鸡鸡能在2英寸钢板上一秒钻出多少个洞,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反而是逆转版广告成功打动了我,它在明确传递出一种价值观:生活中那些细微小事值得人去追求,值得人去珍视。它也在介绍一种人生观:从强大高效的机器中暂且撤离,回到线下,回到生活。就像是视频最后的缓缓转动的唱机,它讲述了世俗生活中那些微小静谧的幸福。它甚至还暗示了一种可能性:机器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更好地阅读纸书,更好地绘制油画,更好地演奏乐器,更好地和家人朋友欢度时光。
同样的素材,为什么苹果现在的这个广告版本里没有这些东西?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香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大佬,呢个世界而家变咗”。1997年的那家苹果公司消失了,现在的这家我承认我不大看得懂,感觉相当陌生。
2024-05-08
大叔的天籁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