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失传的游戏

 


在互联网上曾经有一个很好玩的游戏,那就是有人提供一部电影的线索,​然后网友帮他找出那部电影的名字。比如说​:​一个男人变成了一条鱼---那么它可能就是电影《大鱼》(Big Fish)。
人的记忆很奇特,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回忆起事物的全貌,只能记得一些​莫名其妙的碎片。比如说我初中经常逃学跑去录像厅,随便找一个场次去看一​两部电影。很多年之后,我一直对一个场景难以忘怀​:在巨大的铁笼里,一个侏儒骑在一个丑陋的巨人背上,​侏儒指挥身穿盔甲的巨人攻击主人公。
故事,情节,主人公,电影名称全忘记了,我就记得​这个合体的怪物。大概20多年前,我在网上提交了这点线索,问网友这是什么电影,很快我就得到了结果​:《疯狂的麦克斯之勇闯雷电堡》(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然后我自己开始沉迷这个游戏,只要网上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我就​用搜索引擎试图找到答案​。因为提问的人记忆模糊,我也只能模糊搜索,不断输入不同的关键词组合,看能不能有哪一个结果​能吻合细节。
那是一个很疯狂的年代,我自己的感觉是几乎世界上每一部你能看到的电影,都被分散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里的某些人看过。然后几乎世界上每一部你看过的电影,只要在你心头产生了某个记忆深刻的碎片,那么就一定有人和你一样,并且在你之前就在网上就此提问,问是哪一部电影​。最后,世界上也一定存在着某个人,他​在这个问题下给出了正确答案。无论是冷门欧洲文艺片,还是​垃圾B级片,总有那么个人帮你记住。
现在这个游戏基本上已经废了。前几天我在网上遇见有人提问,一时兴起,我就打开搜索引擎试图按照​问题里的线索去寻找,结果所有的​关键词都已经被充分污染,搜索结果比垃圾还要垃圾,垃圾起码是五花八门的,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大部分都是重复信息。为了搜索答案,我势必要选择关键词“电影”,但是在这个关键词下,搜索结果前十几页都被​电影网站和电影下载网站所垄断。再加上特定细节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就变成了这些网站上和这个关键词有关的那几部电影,不断在每一页里反复出现,没有多少新鲜东西。
以前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的个人感受是这样的:
​世界上的电影之多,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看完一遍的程度。所以人类的方法是分布式看片,几十亿人口​每个人都看上几部电影,都记得几部电影​。这样虽然每一个人的阅片量有限,但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人连接在一起,相当于把几百亿个独立存在的电影库连接在一起​。那么,所有的人类加起来,大家共同保有和维护了一个最全的电影库​。利用互联网,你总是能从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找到​一位电影管理员,他能告诉你某部特定电影的信息。
但是​,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已经变了。​在搜索引擎上,是人力和机器在做对抗。一个盗版电影网站,可以在短短几天内克隆无数个自己,然后把​内容塞进搜索引擎的结果中去,活人需要从这些垃圾内容里很艰难地找寻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人与人的联系上,App切断了原本开放的网络连接,把内容圈禁在App里,也就中断了人和人通过内容​彼此联系的通路。于是,以前分布式的电影库变成了一个个APP里的独立电影库。你可以在豆瓣里问一部电影,可以在小红书里问一部电影,可以在微信里问一部电影,你要想同时向所有网页、所有App发问,对不起这做不到。
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人,那些乐于在网上分享,乐于在网上回答,乐于在网上帮助他人的网友,​似乎也已经消失了,​隐退了,沉默了。坦白讲,今天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质量​相当低劣,你要是想得到一个过得去的答案,最好是使用英文在Google搜索。或者是向AI提问,但是在提问时需要强制指定参考英文文献和资料​,否则你会得到来自百度或者知乎的​答案。而这些来源提供的内容,大多属于所谓“面向读者写作”​。简单来讲,就是他们写读者喜欢看的东西,符合读者期待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未必正确,未必有用,甚至为了读者喜欢,这两点可以直接去掉​,乃至走到反面。
那些真正喜欢分享,真正愿意思考,真正在意​真实与否的网友呢?也许他们也在写,但是在搜索引擎和App的算法下,他们得不到流量分配,于是虽然还在网上说话,但是就像是在一个单向玻璃罩子里说话---他们能看到外界,外面的人却看不见他们;他们在玻璃罩子里呼喊,外面的人却一个字都听不见---他们写的东西有用,但是大众不喜欢,​也不会加入讨论,所以他们就不被看见。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每一个人都需要拥有足够数量的​粉丝以供发声。没有这个基础数量,就没有值得引擎和算法关注的互动数据,那么无论写什么,写得多好,都只能石沉大海。相比之下,​一个找电影的游戏最终失传,只是这个新时代背景下很小很小的一个注脚。回想起那部我曾经看过的《疯狂麦克斯之大战雷电堡》,阴险奸诈的侏儒骑在盲目笨拙但是力量惊人的巨人脖子上,指挥​巨人去作战,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不断回想起来是因为青春的记忆,现在我忍不住怀疑,更合理的原因是它很像​互联网现状的某种隐喻。


------



2024-07-04

30岁以后

 


今早在网络上闲逛时,看到一个抒情长贴,作者讲述自己在30岁之后陷入了没有人可以依靠,没有命令可以遵从,没有目标可以追寻,没有意义可以发现的处境,只有自己陪伴着自己,有点古人说的那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看完我有点吃惊,知道今天的人发育快,没想到发育那么快。类似的症状在我身上要到40岁之后才会出现,没想到现在的人居然抢跑。我刚过30岁的时候,人在国企,天天都有命令需要执行,月月都有考核指标需要完成,然后没有大佬罩住自己的话,随时可能受到莫名其妙的暴击---我没多少时间思考意义,记得我当时的银行户头上不到三万还是五万存款,连最后一次集体分房的首付都不够,这时候思考意义就太过于奢侈了。
回想起来,即将到30岁的时候我颇为焦虑了一段时间。那句“三十而立”就像是一把剑悬在我的头顶,让我夜夜自问:那你究竟立个啥?然后就感觉时间紧迫但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感觉自己很弱许多该做的事情都没做。有一张网图很好地表达了我当时对自己的想法,看到它的时候就像是我和别人一起指着自己的鼻子在骂:
大家都说你很聪明因为觉得你博学多才,懂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但是你自己知道,实际上你了解的都是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而且你其实根本没有深入了解任何领域,你根本不擅长任何事情

当时我一边焦虑着,一边和朋友打网易的《梦幻西游》。《梦幻西游》的背景音乐太单调,我就静音之后反复播CD或者MP3专辑,导致我到了今天偶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歌,都会想起自己在小房间里面对电脑,一趟趟跑商、跑环的经历。想起我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在思量: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浪费时间?我为什么要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和菜头啊和菜头,你买电脑来就是为了干这个的么?就是为了养活网易的么?然而,日复一日,我电脑桌上的点卡却越堆越厚。
这段经历的重点在于我不打游戏就没有这些问题,我一旦开始打游戏就会莫名其妙里背负罪恶感,就要忍不住在游戏里思考意义。现在我能理解当初的自己,因为三十而立,但是我在现实生活里却又没有什么能立得住的东西,于是我跑去打游戏。然而,进入游戏之后我的良知就会自动跳出来,让我认为我应该去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不应该打游戏。就这样,一个完美的自我折磨循环形成了。
你要我现在来谈“三十而立”,那我会说这就是一句屁话。一个人二十出头进入社会,需要学习七八年才能大概对社会有个认识,而且很多认识还根本都是错的,而且未必有能力判断正误。然后到了三十岁,多少知道了一点,多少学习了一点,这时候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社会资源,也并没有多少个人能力,能立什么?拿什么来立?二十多岁的时候,欲望很强却无法满足,但那时候可以自我安慰,因为我还年轻,将来一切都会有的。三十岁的时候,欲望经过萃取,留下的都是自己不肯轻易放弃的那一类,然而此时却发现自己其实无能为力,这让人尤为痛苦,尤为焦虑,尤为无力。
所以,三十而立这句屁话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人焦虑,然后让人自我折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样做的代价是忽略了现实和事实---即便我天天在打游戏,我总还有很多不是打游戏的时候。在那些时光里,我的确做了一点事情,比如说上网写文章,比如说自己搭建博客,比如说去见人去聊天去请教去理解他人的想法---所有这些事情,在当时和打游戏相比,并不能看出任何额外的价值。相反的,它们看起来可能更没有价值,因为做这些事情比买点卡的花费高多了,对我的存款余额是个威胁。
但是它们的确带来个人能力上的提升。个人能力这个词通常在错误的方向上被高估,在正确的方向上被低估。当人们用能力解释能力的时候,就是高估,谈到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的名词的时候,它空无一物。但是,当一个人在世间游荡,东摸西摸,东搞西搞的时候,看起来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但却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双手真实接触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多少会做成一点点小事。看到事物从零开始直到做成,体验到自己亲手完成一点什么,这就是真实的能力,因为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以复用到其他事情上。
在焦虑之下,人会看不到这种潜滋暗长的个人能力发育,人只会看到30岁的高管CEO,30岁的百万富翁,30岁的火爆明星---你没有他们的机缘,他们的能力,他们的资源,所有这一切关你鸟事?看着他们你就能立起来?那你的性癖还真的是好特别呢。
以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候对于世界和人世的简陋认识,哪里能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哪里又能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眼界和智慧,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很容易地自我批判,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轻率地认为某些事是对的,是有价值的,碰巧,它们刚好都不是自己正在做的。此时思考意义,当然会觉得一切都没多大意义,因为你自己戴了墨镜,看上去什么都是黑漆漆的一团。因为你心里烧着火,烧着“三十而立”的那团邪火。
于是在没有得到之前思量失去,在没有体验之前思量厌弃,在没有战斗之前思量意义,用概念对概念,用想象对想象,以空对空,当然可以让自己伪装成一个存在主义者,似模似样地追问意义何在。那我想说,四十岁之前的存在主义者都是近视眼耍流氓,主要目的可能是想骗免费炮打,连个麻辣烫都不愿先请一顿。
三十岁的时候我也很焦虑,然后我选择做了让自己感觉更为恐怖的事情---三十三岁辞职去北漂。恐惧压倒了焦虑,在我选择之后产生了更多焦虑,更大压力。于是不得已,只能深深弯下腰去做事。因为深深弯下腰去,追问意义这件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再困扰我,因为我担忧自己在漂泊时被淹死,追问意义不利于求生。等我直起腰来时,才发现最大的骗局---
所有当初我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在空耗金钱,从中找不到任何意义的事情,都成为了此刻我脚下的阶梯---都有用,都有价值,一点都不浪费,而且回头再看时,都充满了意义,只是当初自己眼瞎,忙着看别人,不曾低头认真看一下自己脚下而已;只是当初自己白痴,忙着评判对错,拿着各种概念判断他人牛屄傻屄,然后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膨胀之间往复震荡而已。


------


2024-07-03

低速网络

 


今天早上我从八点半开始​弄网络,弄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简单说,就是我的​网络速度一夜之间回到了古代,下载速度只有3mbps,​感觉电脑瞬间什么都拖不动了,手机刷什么也都刷不开了。
从光猫到电脑,从电脑到光猫,我一遍又一遍检查,一遍又一遍做排除法逐一测试,速度还是那么​慢,连上传一张​图片都需要耐心等待。其实3mbps已经不算慢了,​当年我在这个网速下生活过很长一段时光,上网冲浪依然冲得相当欢实。只是现在是2024年,​这个网速已经支撑不了我日常需要的网络服务。
现在,我想尽办法把网速提升到了10mbps,让网络和电脑处于可用状态,​于是赶紧爬上来说两句​:
之前我已经习惯了高速网络,习惯了无限流量,习惯了秒开页面,但是今天当我重回低速网络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随便一个不知名的小故障,一处线路上的小问题,瞬间就可以​把我的网络生活打回十年前。
这个早上除了我之外,世界上应该还有很多人在使用着3mbps的网络。在网上说话的人,活跃的人,​怕是很难体会到这种低速网络下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样的人应该有许多,​只是在网络世界里未必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因为他们的网速太慢了,很多服务根本无法顺畅使用,更不用说用高速网络下的人们习惯的方式发声,展示自我​。
​我体验了一下这种生活,觉得很难接受,连访问测速网站百度都需要​5秒以上才能打开页面,那么互联网对于我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我又想,也许在网络世界里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低速互联网世界,那里会有另外一批体积更小的网页,更简单朴实的App,人们依然可以使用​互联网服务,依然可以得到乐趣。
就像是我在十年前,十五年前那样,慢也有慢的玩法,慢也有慢的​快活。二十多年前,我坐在电脑前要等上15分钟,才能看到一张写真图片一行行​逐渐显示完毕。在那15分钟里,能感觉到​血流在不断冲击大脑,现在这种感觉反而​变得几乎绝迹。
今天的一切都太丰富,太炫目,太​高速了。高速互联网主要是服务于视频,​人们把曾经的电视机屏幕移到了手机屏幕上。另外就是社交媒体,社交软件,给予人们最新的消息,最快的反馈,更多​更丰富的资讯。但我想了一下,互联网上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是放在写字板一样的​无装修Blog上,古旧的BBS里,甚至是某个FTP服务器的​文件夹里---不需要300M、500M、1000M的带宽速度,1M就够了,它们基本都是纯粹的文本。
所以在最初的焦虑过后,我打了个电话给​宽带维修工程师,请他下午来帮我看看。当然,上门服务和旧时代的所有服务一样,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不存在宽带工程师​在线抢单这回事。工程师按照工单顺序工作,顾客按照先来后到的​规则等待。​然后,我决定在等待的这几个小时里,暂且把电脑和手机放在一边,去干点无需网络支持的事情,比如说看书,比如说喝茶,比如说​撸猫。
此刻,我的网络速度又降回到了3mbps,希望接下来我贴图能够成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顺利发出。


------


2024-07-02

独一无二

 


大家都喜欢看视频,而我也已经很久没有发布视频内容,那么今天​的文章不妨从视频开始。第一段视频来自James Gerde,以下是他用AI创作的视频《意大利面芭蕾舞》(Spagetti Ballet ):

接下来的这段视频已经在网上存在了好几天,可能有些人已经看过,不过再看一次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视觉和创意上的确很巧妙:

AI生成视频这件事​可以用很多个角度来观察。每一家公司新上一个模型或者版本,网上就会出现一批尝新视频。这是从AI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看AI生成视频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平滑性等等​特性有没有进步,有什么变化,各家模型有何优劣---也就是大部分公众根本不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不过还有一种观察角度,它甚至可以完全忽略AI本身,那就是创作的角度。网上每天有那么多AI生成的​短视频,为什么我会选取这两个?这两个和其他的​风景、人物、电影或者游戏场景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它们很独特。
有个很古老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有了照相机还要绘画?因为绘画本身很独特,有照相机无法取代的部分。​如果只是在像不像的维度上做比较,那么照相术的确应该替代绘画技巧。但是一旦超越了像不像,那么绘画所能做的事情,相机​却做不到。并且,绘画​本身没有照相机里暗藏着的那种冷酷和残忍。
今天的这两条视频就符合我关于​独特的标准:1、​要么是只能用AI这种专门工具来实现;2、要么是​大家都可以做,但是用AI来做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意大利面的芭蕾舞这种东西,实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粘土来做定格动画,可以用电脑逐帧用面条来替换真实芭蕾舞演员,​甚至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手绘。但是用AI来做,​这就是一条咒语,加一点运算时间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快速调试、修改,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成一堆不同的版本,供创作者从中挑选---这就是上述方法所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AI生成视频的独特性。
海浪形成的舞者这种东西,大概目前​只有AI能够实现。人先有一个创意概念,​然后唯有AI可以那么形象,那么顺滑地加以实现。用海浪形成的轮廓线构成一个运动的人体轮廓,​这是AI的优势。AI自身可以同时提供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看哪一个能完全切中创意者的内心。而要做出这种顺滑的视觉效果,​由AI“想象”某个并不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对于AI而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这同样是一种​独特性。
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这不叫价值。绘画可以描摹真实,照相也可以​,那么照相就没有多大价值。等到照相机成为新闻和纪实的工具,能够捕捉转瞬即逝的画面,记录新闻事件、真实生活时,因为这是它的独到之处,于是​照相就有了价值,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每天网上有那么多AI生成的视频,为什么我从来不转发?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缺一个海浪逐岸椰林摇曳的峡湾风景,照相机、摄影机乃至手机都可以做到,而且​可能做得更好。同样的,这个世界也并不缺某个肌肉男在画面里缓缓转过头来,一个短裙妹面对镜头大跳特跳,一头龙张开双翼飞过天空,太多了,​这些东西多到数不过来。​现在AI能做出一样的东西,那又如何呢?短视频、游戏CG、电影预告片里已经有太多了,不缺一个AI​创作的同类产品。
​还是那个老问题:为什么一定是你?
《意大利面芭蕾舞》和《海浪舞者》虽然依然粗糙,​但是它们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媒体介质的独特性要远比它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平滑性等等特性​重要。所有这些特性都能实现,AI生成视频不过是​电影第二,游戏CG第二,动画第二,短视频第二,达到“我也可以”的层面,而我也可以=​有没有你关系不大。
如果有一种形象,有一种视效,有一种视觉结构,只能由AI才能完成,那么AI就寻获到了自身独特的价值---拓宽了人们的​感知范围和想象力边界。这件事不是只有AI如此,​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同样如此,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样如此,创造一样有价值的作品同样如此,它们都需要回答一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非我/此不可?
大家都喜欢看视频,那么我希望今天这两段视频你能够喜欢。


------


2024-06-30

与苦同行

 


现在我的颈椎疼痛已经好了99%,每当回想去年这个时候,我还会忍不住仰头,试着找寻一下当时疼痛的感觉。它不在那里了,让我莫名感觉有点空虚,就像是小时候牙齿掉落之后,忍不住用舌头去舔牙床上那个空洞。
当我在文章中报告了我的病情之后,许多读者留言敦促我去拍X光,做CT,找运动康复师,甚至是民间的奇人异士。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这样的:首先确定病情,找出一个疾病的名字来,然后归因于它。
我的想法有点不同,病因是应该要找的,但是它又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困扰人的不是病,而是因为病所带来的苦。锁定病因,和解决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你只是得到了一个名字,一个名词,这个名字并不能平复或者熄灭苦。
假设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发现是颈椎错位,或者是颈椎骨刺增生压迫神经,然后医生说无法手术。那么我的确得到了病因,我得到了一个很具体的名字,然后呢?然后我就陷入了无穷尽的痛苦中去了,因为医生也没有办法。
让我简化一下这些比喻:世间大部分会造成我们感觉痛苦的事情,可能并没有解决方案。可以缓解一点,可以延缓一点,可以轻松一点,但是没有办法根本解决。觉得找到原因,找到一个名字,可以归因,就等于能够解决,这就是个迷信。把解决痛苦的希望先寄托在某个原因上,然后又寄托在某个人身上,再然后又寄托在某种方法上。
即便真有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在从着手解决到达成结果之间,也会有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人还是会受苦。因为既然是人,既然身受痛苦,就一定会产生怀疑:这个原因到底对不对?这个人究竟有没有能力?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的会有效?为什么过去了一天,我还是觉得没有什么进展?为什么过去了一周,我还是觉得没什么进展?为什么过去了一个月,我还是觉得......这就是苦,这就是煎熬。
所以,我的个人观点是这样的:当然要去找寻原因,但是在找寻原因的同时,人要学着与苦同行。假设它并不会消失,起码假设短时间内不会消失,然后思维带着这种苦,自己还可以不可以做事,自己还可以做什么事?我认为这才是重点。
比如说我就发现早晨起来,我的肩颈疼痛症状要轻微很多,等到中午之后疼痛就逐渐开始加剧,到了晚上8点之后就变得非常严重。那么,我就把每天里主要的事情和主要的决定放在上午,因为在这个时段没有那么苦,我能够集中精力写字、绘画,我也有足够的理性可以做那些过得去的决定。
晚上如果我和朋友聚会,那么十点钟之前我一定会离开。见面聊天能够分散我的注意力,不会时时觉得痛苦,但是十点之后已经没有什么能够继续压制痛苦,那我就要回家洗澡放松,然后躺下,避免继续坐着受折磨,避免在忍受的过程中因为暴躁说奇怪的话,做奇怪的事。
所有这一切给我极大的宽慰。知道身上有苦,带着这种苦我还是可以继续我的生活,做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宽慰。和知道这是什么病,什么病因,知道一个名词相比,前者的宽慰更有效,因为它告诉我可以边承受痛苦边继续工作生活。它也暗示了一件事:虽然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痛苦,但工作和生活依然是我每天里的主题,痛苦不是,它是个插曲,是个噪音,是个旁白。
下午的时候,我会选择打坐一小时,单独和痛苦相处。感受它如何从颈椎开始,沿着肩膀,手臂外侧,火线一般,电流一般,放射性地一路疼到手指尖。感受它的大小粗细,感受它的上下移动,感受它的强弱变化。在通常情况下,心碰见痛就要猛烈地收缩回来,努力避开它,努力缓释它。然后因为这种收缩和回避,疼痛很快就会变成苦,避不开,躲不掉,缓释不了,那它就是一种折磨人的苦。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疼痛是身体和人的一种对话方式。身体受到了损害,用疼痛作为语言,想要告诉人它发生了什么。人如果能够安定下来,专心聆听这种语言,仔细体会它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身体就不需要一次次顽强地用疼痛提醒人,希望人能够转过头来听听它在说什么。一旦它确信人已经听到了,已经知道了,那么疼痛的烈度也就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人就不会感受到那么多苦。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真正有效的治疗都发生在我决定与苦同行之后,因为疼痛减弱,我终于有清楚的头脑逐项分析,采取了换枕头、使用颈托、换PC减少低头伏案时间、强化背部腰部臀部肌肉等等措施,然后改变就逐日到来,一直到现在,我肩颈99%的疼痛已经消失。
在此期间我见过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们去医院确诊,多家医院反复确诊,然后为了找哪一位医生而犯愁。等找到医生之后,又为医生是名气大还是真有手段而怀疑。然后在治疗和等待中不断加深怀疑,不断发火放弃,不断换医生换医院换治疗手段......一直到精疲力竭,这时候时间的威力终于开始显现,疼痛减弱,他们又觉得阳光明媚,岁月静好。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治疗,没有什么缓解,他们其实一直在受苦,具体说起来就是他们在不断折磨自己。还有一个更大的苦---经历了这一番之后,他们觉得是自己身体好,运气好,头脑好,通过这一番折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是零。并没有因此学会如何找寻合适的医生,并没有因此学会如何判断合适的治疗方案,也没有因此学会如何与疼痛打交道,没有得到任何新东西---这意味着在未来类似的痛来临时依然会是苦。而在这一段痛苦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放弃了生活和工作,因为想要避开痛,反而日日受苦。
只要有苦,人性会让人找个病,找个人,找个什么东西来背负责任。仿佛只要找见了这么一个存在,就能解决苦一样。为了避免苦,人可以跑最远的路,花最多的钱,上最大的当,只是为了回避自己和苦面对面。我想,不妨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这件事。比如说接受苦,甚至认为苦才是常态,然后带着你的苦,和它一路同行,看看你能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前进,继续做点什么。
然后你就有可能把苦从痛里剥离出来,可能认识到苦是你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实际存在,最后就有可能达到苦的缓解乃至真正止息。


------


2024-06-29

加个群交流学习经验

 


我在微信里没有参加几个群。准确来说,​我的大部分群都是一次性的。临时有个什么事,大家拉一个群沟通一下,​然后这个群就沉寂了。在少数活跃群里,成员大多都在3​--5人之间,我没有参加任何大群。
可能我是那种人群中的极少数,不喜欢​拉群,不喜欢进群,更喜欢退群。通常来说,人们加入群的一个刚性理由是​:我要加一个学习群,在那里我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
从QQ时代到现在,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在我身上。对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加个群交流学习经验这回事。或许它的确管用,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想要学习点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加个​学习群。但是我不会那么去想,也不会​那么去做。
我曾经被拉进过大群,​刷屏的速度让我头晕目眩。就个人观察,人们在群里只会做​以下几件事:
1、打发时光;
2、​社交和八卦;
3、展示自我;
4、​获得陪伴感。
​学习?即便把这张列表拉长到20项,学习也未必能入围。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多数时候都是感觉到无聊和空虚,​需要用社交和八卦来填补。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灵魂,​却又不能放下自己站在舞台正中,为聚光灯追踪的幻觉诱惑。这些欲念,这些需求,比​求得新知要强多了,它们的优先权也要比求知高多了。
所以当人们问我,有没有写作群,有没有AI学习群的时候,​我无言以对。这的确超出了我的个人经验,​我习惯了一个人学习,在没有群组,没有同伴的情况下学习。​如果遇见困难和障碍,那么就用搜索引擎找答案。中文的答案通常不行,那么就去用Google搜索英文​答案。会找到专业论坛,会找到专业群组,会找到专业文章,我遇见的问题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一定也有人问过,不单有人问过,而且一定有人已经给出​带着思考和处理过程的完整答案,​很多时候还不止一人。
我不是说学习群没有用,但是我认为要让一个学习群真正起到效果,需要巨量的​管理投入。对此,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都是人,但是人会随着“容器”的改变而改变行为和表现。比如说在“公司”这个容器,人有一套行为和表现,但是在“酒吧”这个容器里,人的行为和表现就会完全不同。
论坛、博客、通讯软件群组、社交媒体,这是不同的容器。人在不同的容器里,通过语言文字创造的内容会​有很大差异。比如说博客面对的围观​压力最少,所以会有较为舒缓较为全面的表达​。即便是一个技术问题,写作者可以很从容很详尽地谈自己的想法,把整个解决过程包括​细节记录下来。
但是在群组这个容器里,人就忍不住想要打发时光,就忍不住要社交要寒暄要暗中拉小群要私下约炮,人性很难克服这一点,就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者,​一次次扫水,一次次踢人,努力让大家在某个特定主题下讨论,于是才会有所谓学习氛围的存在。
同样的,并没有谁规定一个人一定要在社交媒体发送什么​内容。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容器里,男生总是会在健身房自拍,总是会赤裸上身​。女生也总是会在健身房自拍,但总是要背对镜头,把脑袋转过来自拍,强调她们瑜伽裤下​丰满的臀部。
我不认为学习群这个容器​真的适合学习​。我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就很牛马,学校教育创伤综合症的后遗症就是认为一群人在一起​做题才叫学习,没法单独一个人进行。似乎必须要有一群人和自己做同样的事情,自己才有动力,自己才觉得安心,​没有个温暖的大集体自己连撒尿都困难。学习和人生中所有重大的事项一样,都是纯个人的事,和人多人少有没有人陪​没关系。
长久以来,我都有一种相当极端的​想法:如果一件事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可以运转,那么就不要添加第二个因素,只是为了运转水平提升20​%。如果一定要做一件事,优先考虑如何用最小的架构最小的投入最简单的方式做起来,​只要不会倒就行---先验证最低条件下能否运转,然后验证改进最低条件对输出的影响,确定关键性因素,最后才是所谓的优化,所谓的提升。
根据这种极端想法,一个人就能学习肯定要比组成一个三人小组要来得好,三人小组肯定要比加入一个​50人群要来得好。一个人靠自己就能学习,那么他在100人大群里​肯定也能学到一点东西。但是反过来逻辑可能就不成立,不信的话,我想问一个问题:2年前就参加AI绘画群的朋友,2​年下来,你们学得怎么样了?​你们当初的群友学得怎么样了?


------


2024-06-28

在最好的年华里

 

两年前,我发布过一篇《同学,请不要弃考》。昨天在这篇文章的留言区,又新出现一条留言​:
和菜头叔叔您好 我是一名17岁的小女孩马上就轮到我高考了我却没有勇气去学校。。 我因为个人原因中考落榜了 现在在别的地方借读 顾名思义借读就是给很多的钱在另一个学校上学 借读就也意味着会遭到同学的冷眼 甚至会被嘲讽是买进来的 可想而知同学关系也就不好了我也没朋友了。。 这倒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马上高三了 我却天天起不来床上学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逃避学习 我真的好难受 我不想吃上学的苦也不想吃生活的苦 我一天天落课妈妈也很担心她常常哭泣她不敢跟爸爸抱怨怕我遭到指责怕他心疼自己(因为我妈妈每天要开来回2H的车在我借读的地方和单位之间奔波)也不敢跟我的姥姥姥爷说怕他们担心 只能自己承受着 我看到她哭我很难受但是我不是很想努力了 学校学习好枯燥 借读的地方待的也不舒服 家庭关系也因为我要上学有了一定程度的疏远 感觉一切都是为我牺牲我却不想面对学习的痛苦但却羡慕别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早上起不来说是没有动力 但每天却不由自主的点开**职业技术大学(我想上的大学)的公众号 我打心眼里不想落课 但已经3天没好好上过学的我又何谈不落课 我不想最后说一句我跟不上了算了吧我放弃吧 但是现状却是我没有上学用功 感觉一切都好矛盾
原文就是这样,标点符号照录。本来最后还有一段,内容要求我“骂醒”她,但因为还涉及到其它个人私隐,这里从略。
在回答这位小同学之前,​我想说说前几天我收到的另外一条留言。内容是一位读者说他的弟弟今年高考分数公布,足够上​清华北大。而他自己当年在中学时不爱学习,​最后去了职业学校。他问我,​为什么人生会那么参差?
我当时的回复相当冷血,说这不叫参差,​如果当年他那么学习,最后还考上了北大清华,那才叫参差。昨天留言的那位小同学,可以看看​这个回复,感受一下什么是成人世界。他在该他学习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他在该他好好工作的时候,又要去嫉妒自己的弟弟,抱怨人生​不公平,于是他就会得到另外一个成人这样的回答,一点都不温情,一点都不客气。
回到小同学的留言来,首先我对​留言的总体理解是这样的:在看过无数段留言之后,我总结出今天的许多小朋友在行文上有个共性,那就是​留言没有标点符号。以前我以为这是一种流行文化,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现在我不那么看了,我认为你们就是单纯放纵自己,所有那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小朋友,从文字表达上来看,​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从到到尾都是我感觉,我难受,我沮丧,我绝望,我处境困难......
以前没有人和他们说过这个问题,​那我现在来做第一人:这么写中文很不礼貌,因为这对于阅读的人而言造成了障碍,需要对方用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看你们板结成块的文字,眼睛不知道在哪里停顿才对。
接下来,我不认为有什么“17岁的小女孩”这种中文语法。小女孩套装对于一个17岁的人来说尺寸太小了,​很难套进去。一个要参加人生中首场重要挑战的人,不能是个小女孩,​起码她自己不应该那么认为。在自己脑门上贴这么个标签,意味着想要向世界和世人索要优惠券,索要特别​优待。没用的,​我给自己贴“老男孩”都没用,何况是你?17岁的高中女生要面对的是高中女生的问题,贴上“小女孩”​这些问题也不会变得更简单一些,更容易一些,更不会有什么特别优待,世界因此就会向你发放​布偶和棉花糖。
以前没有人和他们说过这个问题,那我现在来做第一人:幼化自己,萌化自己,这种举动甚至​许多成人也会做。许多人喜欢扮可爱,​喜欢因此从别人那里而来的优待。但是书本根本不理会你​幼不幼,萌不萌,考试也是同样,世界上大部分事情也都如此,难道一个白领穿上粉色的泡泡裙世界就不会抽她了?
然后是困境。我认为的确存在困境,人也的确会陷入其中。陌生的环境,不友善的同学,学业上的困难,家人的态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包裹自己的真实困境。但是依照我的人生经验和生活观察,那些真正陷入困境的人所采取的真实​行动从来都是求生。就像是一个人陷入泥潭,他不会观察和介绍泥浆的冰冷粘稠,不会观察和介绍水里的水蛇和虫子,他会努力挣扎,​抓住点什么东西,翻滚到靠近硬地近一些的地方,他想的是如何尽快脱离泥潭,脱离下陷​。
以前没有人说过这个问题,那我现在来做第一人:在看过无数次类似的描述之后,我猜想那些想尽描述自己困境的人,要么不是在面对真正的困境,真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糟糕​;要么就是一早打定了主意,准备搜集这些困境的资料,好为将来的自己提供理由,证明放弃和失败不是自己的责任。
​当然,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本身的特点,人总是要为自己免责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把责任归结为外界。我还是个宝宝,他们对我不好,我身体太弱,这太难了---在成人世界里这也是个常用套装。但是在成人世界里,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只要没死明天就来继续加班。
人们写大段大段的话来给我,是希望我​相信他们的说辞。我的确相信,我相信的确有那么个17岁的高三女生,我相信她的处境很艰难,我也真的相信她很想去那个**职业技术大学​。那么,我也相信她正处在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也相信她现在手中还拥有难能可贵的选择权,我更相信她把**职业技术大学的名字挂在自己面前,把所有心思花在​如何进入这所大学上。然后当她如此去想,把目光焦点从困境上移开,那么她​就能找到出路。道理并不复杂:仔细观察困境,得到更多​具体困境。仔细观察出路,得到​更多可能出路。
或者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继续观察总结困境,继续沉溺把玩困境,让时光​匆匆流逝。这样再过几年,自己就可以加入“人生太参差”​的大合唱,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加入“反抗校园霸凌”​话题,然后继续做个自己人生的​旁观者,但是自己一辈子都正确,都正义。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并不觉得美好。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人拥有最多的选择和最多的可能,但人在其中却只会感觉到匮乏​和束缚。终有一日,等到失去之后,人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错失了什么,如何虚掷光阴,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所遮蔽,因为自我放纵和自我取悦​而迷失,因此终于学会尊重和珍惜当下。
我想​从现在开始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可能是个很好的开始。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