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9

网络配镜


我戴着通过网络配置的眼镜已经超过大半年,迄今为止一切正常,现在我终于可以写一篇心得分享出来:

还是在去年的​冬天,我和朋友吃饭。吃好饭大家后仰喘气的间歇,朋友指着我的透明板材眼镜问:为什么你的眼镜发绿?当然会发绿,如果眼镜的螺丝一类的小金属件是铜质的,在汗水浸泡两年之后​肯定会发铜绿。我上高中的时候,体育课遇见大雨,大家撤回教学楼之后,我亲眼见过一位朋友的鼻子和脸被眼镜​的铜绿染成条条绿色沟壑。
我认为眼镜商就是故意的,故意用铜,​这样最多三年必须要换。所以那天我听完朋友的疑问很镇定,铜绿就铜绿,反正没人​会把目光在我脸上停留超过3秒。但是那天相当诡异,感觉是我的眼镜不堪提问的羞辱,朋友指着它问完之后没多久,眼镜悄无声息地​就断裂了。对,就是两个镜框之间的横梁,直接断了,​根本无法修复的那一种。
刚好餐厅对面就有一家Jin眼镜店,​于是我们就进去验光,选镜架和镜片,配了一副新眼镜。店员给我一张打印出来的单子,上面记录了我的左右眼屈光度,瞳间距等等数据。当时我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店里找不到我满意的镜框,但是又不得不立即配一副。拿着单子,我突然想到​:既然我已经有了那么精准的数据,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上网​去配眼镜?即便不能配眼镜,起码我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镜框,再拿来店里配镜片​岂不美哉?
当然,我也心存疑虑:​毕竟眼镜这种东西需要试戴试用,而且可能存在后期调整和修改,在网上购买靠谱吗?还有一点,如果别人按照我的要求磨制的镜片,不合适的话那肯定就不能退换,​这样的风险不能不加以考虑。
最后我在网上配了三副眼镜,而且是包括镜片在内的全套,而且还是近视加老花的渐变镜片。除了第一副我不太满意之外,另外两副我都相当​满意,一直戴到现在。
​网络配镜的优点是选择多,无论是输入形状、材质​还是颜色,你都能立即搜索到大量结果。包括许多著名设计师品牌,网上都有1:1的各种克隆版本,价格是原版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镜片也是同样,在实体店选购镜片,因为和镜片供应商签约的缘故,店员提供给你的镜片品牌一般就两三种,一种国产,两种进口,然后把你引导向进口超薄镀膜防蓝光的​昂贵镜片上去。网络配镜不是这样,你可以提要求,对方会想办法满足​。满足不了你换一家就好,因为又不是只有一家能提供你喜欢的镜框---
有个很好用的功能:长按商品图片,选择“找类似商品”​,然后你会发现世间没有多少独一无二的存在,一家能做,家家能做。
​其实,网络配镜和实体店配镜并没有多少不同。配镜本身就已经工业流水化了,标准的验光机,标准的数据格式,然后都是交给专门的镜片打磨公司,打磨完毕再​包装好拿给你。区别无非是你在实体店可以接触到具体的实物,而在网上做选择需要​一些想象力和经验。
我尝试下来,觉得网络配镜最关键的问题是​:脸宽。具体说起来,就是你需要知道你的面部宽度和镜架宽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为什么我的第一副网络配镜让我很不满意?因为当时我就顾着选镜框了,根本没有仔细看镜框的平面示意图和​具体数据。结果拿回来之后,发现两个镜片之间距离窄,眼镜片小,我戴上去之后就像是一只​倒霉的鼹鼠。
网络配镜对于面部较宽的人​不是很友善。一般来说,网上商店里的流行款都​偏窄。模特是窄脸,镜框​也偏窄。如果你的脸稍微宽一点点,要是看模特戴上眼镜的感觉很好,甚至觉得镜框还有点大,那么请你相信我,​你自己戴上就肯定就窄了。因为你不是模特儿,你没有那样的​猪腰子脸,刀把脸。
所以,你在网络配镜之前,有必要去实体店多​拿一个数据,那就是镜架宽度。你可以多找几副眼镜试试,找到最适合你脸型的那一款,询问一下店员​镜架的宽度。​记得这个数据,你再回网上去找。不要觉得镜框造型漂亮就直接下订单,漂亮的是人家选的模特,​漂亮的是模特的脸型和镜框的搭配,你不是。
比如说我,镜框宽度放到145​mm合适,更大一点更好,我的理想是148乃至152。但是在网上,大部分流行的款式都在140​以下。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几毫米,但凡是放在脸上的东西,​几毫米的差距可以造成视觉效果上的巨大改变。下面是一张镜框示意图,可以给你作为参考,网上选镜框的时候,请一定仔细看看商品详情页里的这张​示意图。在这张图里,商家把镜框宽度写成了“太阳穴间距”:


顺带说一句,除了镜框外间距,内间距也很重要,你都需要事先确定。虽然瞳间距肯定都是对的,但是​镜框外间距太窄,会显得脸特别大。镜框内间距过宽,​又会显得智力上有问题。至于说镜片宽度,你倒不需要太​担心。当你挑选款式的时候,如果整体造型上你很满意,那么意味着​生产商已经考虑过镜框和镜片的适配问题,视觉效果上本身就是和谐的。
最后,我建议你冷静,尤其是第一次在网上配镜​的话。如果你和我曾经一样,都是在线下店配镜,第一次上网选择眼镜的时候,会因为选择之多,造型之美而心神大为震撼。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比如说我的第一副失败的眼镜,失败原因就是我看见“王牌特工男主同款”,瞬间就忘记了​自己其实不是四方脸。
然后同一个款式,各家的价格都有所不同,要​多搜同款,多比较价格,多看成交量和评价。我配第二副眼镜的时候,发现两家网店都在深圳,发现两家网店都提供同一款镜框,但是价格相差​接近一倍。​然后,我又敏锐地发现了两家网店的广告图片和说明文案都一致。
于是,我在其中一家和客服聊完之后,又跑到另外一家继续和客服聊,聊到一半,我​突然问客服:​那家XX也是你们吧?客服承认了,​而且承认了另外几家都是他们的。​既然被我发现,大家聊天就变得很愉快。​最后我们是这样成交的:我在他们其中一家店拿到了更便宜的镜框,然后去另一家店拿到了更便宜的镜片,最后​他们组装起来邮寄给我。
​我大概理解了网络配镜的生意经:你因为镜框便宜而进入一家店,那么这家店的​镜片就要贵些。你因为镜片便宜而进入另外一家店,那么那家店的镜框就要贵些。这样一来,你怎么选其实总价不变,商家利润不变。我劝你冷静,多挑选多比较,意思是​虽然存在这样的商业设计,但是因为你额外做了功课,你的功课能为你再省下一些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认真学习都可以创造价值。以及:真的不要觉得自己长得很帅,随时告诉自己​:我没有模特的那张脸,换什么眼镜就不能变成对方,选合适自己脸型的眼镜就好。
不客气。


------

2023-08-08

勿失己道


通常来找我询问写作问题的读者​,往往根本就没写过几个字。但是昨天我遇见一个特例,提问的人已经连续私人写作了 20 年。不久之前才知道网络和媒体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渠道,结果人又陷入了苦恼,觉得自己需要提升一下写作水平,​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

其实,提问的读者怕是没有意识到一个人连续写作 20 年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时间已经和我写作的时间一样长了,而且我在中间还有许多连续断更的​时候,短则数周,长则数月。

可以随便问一下,《槽边往事》的读者里,有谁连续 20 年​跑步的?有谁 20 年连续​摄影的?有谁连续 20 年​读书的?只要时间拉得足够长,能够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人就​会变得极为罕有。能够连续写作 20 年,即便是写完了锁在自己​的抽屉里,这也是一件值得赞叹不已的事情。

我认为一个人花那么长时间做一件事,就已经接近了“道”的层面。不是抒发一下情感,锤炼一下文笔这种小术,人一定在这种持续不断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某种​意义,而且是关于自身生命的意义,否则很容易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快放弃。

私人写作因为没有读者的缘故,就不可能收获众人的​认可、赞美乃至仰慕,这是个事实。因为人们阅读文字,文字由写作者生产,那么​写作者当然会神化写作这件事情,当然会推崇文笔,​推崇文名,仿佛写一篇文章让万众争睹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出一本书​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一切写作者去追求。

但写作有很多种形态,也​存在着许多种目的,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像是有读者不断问我:和菜头,你的朋友都是著名小说家,都有大部头作品,作品都改编为影视剧​,对此你怎么想?我想他们应该经常请我吃饭​才对。

他们是小说家,我不写小说,​仅此而已。能够写中长篇小说,在某些比较窄的定义下是判断一个写作者是不是作家的标准,那我​就是个写作者好了。如果我非要跟着这条思路去想:我是不是也得写一部小说?否则我作为写作者就落了下乘,百年之后不能以作家的身份录入族谱---那岂不是在​为难自己?

在这个世间,一个人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道,这​本身就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大多数人活了一辈子,都搞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擅长什么​,糊里糊涂,按部就班地也就那么过下来了。而对于找寻到了的人,事情也不是那么一劳永逸地就结束了,​道心可能会蒙尘,道心可能会崩裂,道心可能会退转。

总是有这样的时刻,人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我这么做究竟对不对?我这么做究竟有没有价值?​我这么坚持究竟有没有意义?这时候,人通常会找同道去印证,​没有同道就去找大众去验证。在我看来,有此一问恰恰证明人没有偏离自己的道。要是真正偏移了,人就对自己没有任何怀疑,没有任何疑虑,充满自信地大踏步前进,于是​通身上下洋溢着浓烈的爹味---这样的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见过很多。

当然,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好,是个倒霉的反证法​,人们更希望听到的是正面的,肯定的,明确的回答。​那我这样说好了:如果你持续不间断地做一件事,​一直做了 20 年,那么它即便不是道,也已经接近于道。至于说你在你的道中,技术好不好,境界高不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人在道中,如同鱼在水中,​水究竟怎么样,鱼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岸上的人如何点评对于​鱼来说毫无任何意义。

即便是我这样公开发表文字,接受大众审阅的人,​想法也是同样。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如果不是我频繁拉黑的话,每天留言区不知道要来多少个教我如何写作的人,​也不知道要来多少个教我什么是文学的人。如果要在意这些说法,我怎么可能每天稳定地​写字?我的内心里​嘈杂吵闹,又如何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

一件事情做了 20 年,那么就不要轻易地改弦更张​。需要和你争吵,需要和你辩论,需要和你印证的那个人,首先应该是你自己才对。因为你自己才最知道真实情况是什么,你自己也才知道​问自己什么问题才最疼。任何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才是最为严厉的法官,最为严苛的裁判,先去满足它的要求​。

可以去外界学一堆这么写,那么写更好的建议。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落回到你​自己去写。而你写作时自己是否满意,​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败。所谓正确的方法,​高妙的技巧,如果你的心根本就不认同,那么你的行为也就偏离了你的道,​于是你就丧失了你的平静和快乐。网上不是有许多所谓​教人为人处世的技巧么?不是很多人都在点赞吗?​最后他们成功运用了吗?做不到嘛,因为他们真正去做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感受到了某种扭曲和​撕裂。

勿失己道,这是我能给出的答案。

梁漱溟先生在 1980 年接受美国学者艾恺的访谈中​,回忆了他结婚的前后。梁先生说,他原本是要打算出家​的。但是很不幸,蔡元培先生拉他去​北大教哲学。去了北大之后,和一帮知识分子整天待在一起,彼此​忍不住要较量,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好胜心。

梁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因为起了这样的好胜心,肉体的力量也就随之上升,心灵的力量随之减弱,于是就有了两性方面的欲求,结果最后​就选择了结婚,并且在 29 岁时彻底放弃了出家的念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进入知识分子的圈子,按照他们的标准和价值来生活,造成中国损失了一名​伟大的僧侣。那么进入写作者的圈子,按照他们的标准和价值来生活,对于个人而言,损失的​可能不止是头发。​ 


------

2023-08-07

雪饼遗传学

 


之前我在讨论图书的时候曾经回复读者说,如果在家里能有一套插图版的艺术史​是好的,这样可能很早就为孩子保留了一扇大门。因为是在留言区写字,存在字数限制,无法展开​讨论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新开一文,继续这个话题。
不过,今天我打算从另外一个故事谈起​。这应该是一段真实的个人经历,当事人​将它分享在网上。他说,自己带着孩子去商场,小朋友突然要求​爸爸给自己买雪饼。这位父亲当时脑海里警铃声大作,回想起小时候自己要求母亲买雪饼的时候,母亲当时那种​决然的拒绝。于是,幼年的他认定雪饼是一种极为昂贵的零食,可能要数百元才能一包,否则母亲不会那么​果断和强硬。
但是现在是自己的孩子在做请求,于是他鼓起勇气上去查看价格。看完突然觉得极度释然,立即给孩子买了一个小包雪饼,又给自己买了一个大包雪饼,然后两个人当场就打开包装啃了起来。
网友看到这段个人经历之后,大多会投射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少部分人会质疑,认为讲述者在那么多年里不曾查询一下雪饼价格​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而我对于这段个人经历的看法又有不同,我认为它的重点​在于两代人的差异:
​雪饼对于父亲而言,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雪饼对于孩子而言,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寻常零食。所以,当他们遇见雪饼的时候,彼此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父亲在自己童年时代就把雪饼标记为极为昂贵的零食,​这样印象可以维持数十年时间。即便现在了解到真实价格,这种印象所造成的本能抗拒和回避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在孩子那一方,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一回事,雪饼不过是自己请求,父亲随手就可以买来的零食,没什么特别,更谈不上什么珍贵,和一包薯片,​一根雪糕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故事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走向:孩子提出请求,父亲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于是如同自己母亲当年拒绝自己一样,非常果决地拒绝,态度让孩子觉得和自己提出买​一套5000块钱的乐高时父亲的反应没什么区别。于是,雪饼就在孩子那里同样被标记为​极为昂贵的零食。这样一来,​这家人对于雪饼的敬畏之情就得以成功遗传下去,变成了家族传承。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做《雪饼遗传学》。
你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当然不会觉得雪饼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不会觉得雪饼会是一种昂贵的零食。这是因为你我对此有自己的知见,我们去过商超,我们买过雪饼,我们很清楚它的价位。但是,在我们关于雪饼的知见之外,依然存在着大量我们自以为买不起的“雪饼”​,​它们在你我的知见之外。
同样的,这些在我们“知见”之外的雪饼,对于你我的下一代​人而言,可能只是他们的日常。我出生时没有电视机,现在的小朋友​生下来家里不止一台。我出生后电视机要套一个罩子保护,需要定期用酒精擦拭屏幕,现在的小朋友​家里的电视只换不修。我出生很多年后才出现手机和智能手机,我是从零开始学习九宫格输入法,现在的小朋友生下来身边就是手机和平板,​还没上幼儿园就可以娴熟操作电子屏幕。
​回到今天一开始的话题上来。我这一整代人的艺术修养都极为有限,​艺术在自己的认知之外,​通常的心态是敬仰同时逃之夭夭。​原因是什么?因为我和我之前的人们在童年时代过着贫苦的生活,如果要买书,家长​不会支持购买任何图画书。为什么?因为图画书贵,​而且很快就能看完。所以,家长只会支持买​字书,也就是那种从头到尾密密麻麻都是文字的书。
类似美术类或者艺术类的书籍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它们通常都是彩色印刷,好一点的甚至是铜板印刷,在当时价格非常​昂贵。​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读这样的闲书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去读一下那些正经的书?这些书能够帮你​提高成绩考上大学吗?
于是,艺术乃至审美,就变成了我这一代​人买不起的雪饼。成年以后,有了工作,有了收入,艺术类书籍还是贵,但远远不是童年时代那种24个月零花钱的​昂贵。​但是我们看吗?不看。我们买吗​?不买。因为这一类书籍,包括后面的艺术都已经被标记为“雪饼”,然后彻底从自己的生活中扫地出门,​它就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如此想,如此做,那么这个雪饼就会​遗传下去。我们同样会脱口而出:你读这样的闲书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去读一下那些正经的书?这些书能够帮你提高成绩考上大学吗?这样一来,遗传下去的不止是雪饼,遗传下去的其实还有​匮乏,还有自我设限,还有莫名其妙的价值判断。
所以我说:如果在家里能有一套插图版的艺术史是好的,这样可能很早就为孩子保留了一扇大门​。孩子看不看不是重点,甚至是不是插图版艺术史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因为有这样的存在,他们就可以把类似的事情当做是寻常存在,是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随时推开门就可以进去。
雪饼的遗传,在这里也就得以中断。
雪饼是什么?我认为雪饼就是一个人基于自身阶层​的想象力边界。同样是雪饼,对于故事里的父亲而言它就是他所能想象到的零食的边界,而对于那些茶几上随手扔了一包的家庭而言,它就什么都不是,​都无需动用想象力那么珍贵的资源。
问题在于,假设我们认定人应该是一代比一代更强的,后一代总是站在前一代的肩膀上,能够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用自身想象力的边界,去约束下一代的边界。​因为我们的边界是终点,但是对于他们而言那可能只是起点。我们用边界之内的经验去指导和约束别人,那其实就是把别人从边界之外​拖回边界之内。那么,一代又一代人​继续下去,大概只能是活在雪饼所划定的界桩之内。
最后,我没有推荐雪饼,我也没有推荐艺术史画册,我也没有任何推荐用买买买​来解决边界问题的企图。之所以是雪饼,因为它在大多数读者的想象力边界之内,而且那玩意儿吃起来很脆,很香,​同时能够满足嗅觉和听觉。你要是喜欢的话,换成辣条也是一样。


------

2023-08-06

再逢地震

 


随着阵阵眩晕潮水一般将我淹没,我在深夜从睡梦中突然醒来。房间里安静而黑暗,只有呼吸灯在床脚​闪烁不已。眩晕的感觉并不是梦境,没有随着我醒来而消失,我反而发觉自己正在以极小的幅度摇晃​,这越发让我感觉自己正在黑暗中漂浮。
一开始我并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时候我的确会有类似的感觉,从骶骨开始有放射性的力量沿着脊椎上行,使得大脑感受到一阵阵​微弱的冲击。有时候我从梦中醒转,在黑暗中睁开眼睛,身体却觉得自己正漂浮在别处,随着水波上下起伏。但是很快我就发觉了不同,眩晕的感觉已经让我开始恶心,这样的力量不大可能来自身体​内部。
这感觉维持了很长时间,但也许只是​几秒,在黑暗中我丧失了时间概念,​人却逐渐清醒过来,脑子越转越快。摇撼的感觉突然停止了,我猜想​可能是地震。于是在停止的一刹那,我转而​去数我的呼吸。​如果这种感觉源自我的身体内部,那么它应该会周期性出现。如果是因为地震,那么前后会有两次,横波和纵波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大约几十秒到一分钟之后,摇撼​再次带来了眩晕。我在黑暗中又数了相同次数的呼吸,​并没有出现第三次。这时候我已经完全清醒了过来,确定​刚才发生的是地震。摸出手机上微博搜索地震,​已经有许多网友惊慌地发出了询问。
但是此时我的睡意凶猛袭来,从前天晚上开始,我的猫咪每晚 12 点之后就在卧室里疯狂兜圈,从床上跳到地上,疯跑一段之后再次跳上床继续冲刺​,如此往复循环。她一次次打断我的睡意,等到我能入睡之后,就会比平常睡得更沉一些​。于是,我挣扎着发了一条朋友圈记录这件事---也许我正处在非常深沉的梦境中,所以一切才会看起来都那么真实,自己总是不可信的。​我写道:
​“被晃醒了,感觉像是地震。横纵波引发的摇晃时间间隔很短,估计距离震中不远,等早起看新闻是什么情况。​接着睡。”

​我有充分的理由接着睡。除了我以外,任何一个居住在北京的四川人、云南人、西藏人​都应该翻身会翻身接着睡去,不会选择起床穿着睡衣跑到楼下露天空地上​待着。我作为云南人,对于一年里发生​三四次地震早已经再习惯不过。用身体感受学习震级,​这是一种本地人的本地能力。
地震来了跑出门躲避,这叫“跑地震”​。这么多年里,​我就遇见过两次,两次都是在昆明。一次早一些,​只有小震,但是人们传说会有大震。于是无数人晚上跑到市中心的广场躲避,我走去看过一次热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绿化带上坐满了人家,​铺了毯子或者塑料布在聚餐,就有点像是去年北京才开始流行的露营。
另一次我在民航值夜班,躲在办公楼的小隔间里​偷着上网。也是一阵眩晕猛然袭来,但是那一次不同,我的电脑屏幕靠着墙板,突然开始高速地敲击墙面,发出铛铛铛铛的声音。房间里灯光忽明忽暗,我抬头去看天花板,上面有一条用铰链悬挂的日光灯,它正在空中疯狂摇晃。那是在四楼,如果四楼都能晃成这样,​地震的烈度一定不会小。
我放弃了可以直通塔台的电梯,步行下楼,来到院子里给几个住在​单身宿舍楼的同事打电话。很快,几个衣冠不整,惊魂未定的青年​员工就聚在了一起。然后大家发现,聚到了一切,发现大家都还安全,接下来就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才好。回到楼里是不明智的,但是在瑟瑟冷风中站在机场建设银行门口​也显得很怪。
“还是吃一顿吧”,我忘记了是谁做出的建议,理由也很充分​:吃完了再回去,​做个饱死鬼。大家都很赞同,于是我们就步行前往飞行队大门口,那附近在夜里会​依然开着几家烧烤店。我们坐在路边喝了啤酒,吃了烧烤,聊了会儿天,然后就鼓起勇气​各自回楼。我接着去值班,他们接着去​睡觉。
那一晚我有三件事记忆犹新,一件是显示器敲墙,一件是日光灯打转,还有一件就是那晚的烤鸡翅极为难吃,又干又硬,​毫无任何滋味。如果不是地震,​我们应该会找老板退钱。​但是有了地震,似乎一切也都没那么重要了。
昨晚的地震远远没有达到值得去吃一顿烧烤的烈度。而且这里是北京,一瞬间我动过念头,​是不是给朋友打个电话?但是在下一瞬间我却陷入了一片茫然,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我又应该打电话给谁呢?
​早起看到新闻报道:北京时间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平原县距离北京直线距离 317 公里,那么计算下来,我应该在黑暗中数了 45 秒左右的呼吸。当时我感觉有一分钟,说明那时候我已经完全清醒​,​都已经可以做数学运算。


------

2023-08-05

直播话术研究



直播有许多种,话术也并不相同。今天想要探讨的是在线销售类直播的话术,小姐姐小哥哥在线聊天的直播话术这里并不加以讨论,因为如何通过言谈举止招人喜欢,诱人绮思,这更接近于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技巧。苏妲己是天生的,薛宝钗是后天的,王熙凤则更多靠历练得来。

在直播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价格锚定。一样商品你想买218,那么观众会直接质疑为什么它值这个价钱?所以,主播一定会给它一个远远高于218 的价格。比如说,宣称它的市场价格是1280元,现在仅售218。你或许会有疑问:这不是吹牛撒谎吗?没错,它就是,但是这话你听得进去,所以才叫话术。
别人并不怕你认为这个报价是吹牛撒谎。因为1280这个价格只要主播无比肯定地说出口,你的内心就会把这件商品的价格锚定在1280这个数字上。然后,再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做各种运算,计算自己能占多少便宜。防止被骗和拼命占便宜这两种心态,在人的心里优先级是不一样的。拼命占便宜更接近于本能,而防止被骗是后天通过理性和逻辑培养起来的新习惯,所以前者总是要更强一些,经常能够顺利压倒“他不是在骗我吧”的念头。
而且根据我的研究,主播们在话术上专门针对东亚人种进行了优化。就知道你们数学好,所以设定1280-218这种价格对比,于是你们听到这两个价格,立即开始调用心算模块,开始计算究竟便宜了多少钱。一旦你的大脑进入小学四则运算模式,就没有更多的算力去维持预警。所以你可以观察一下,主播会不会说600-200这种价格对比类型,还是说他们总是有零有整,不能一眼看出差价来?
那么,你本人到底是倾向于相信1280还是218这个价格?你的理性会告诉你,真实价格是218,这都还有得赚。但是你的感性不那么想,你的感性会认为就是1280,不单是因为有一个活人“面对面”对你说了这个价格,更重要的是你的感性会认为“我就是那个例外”。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但我是例外。直播间没有漏捡,但我是例外。因为感性从来都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是在他人的共同命运和共同经验之外的。
考虑到你在小学可能上过心算强化班,所以主播不能给你从容不迫计算的时间。一般来说,在锚定价格之后主播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限时,一种是限量。限时就是对你说:家人们,这个价格我们是亏的,所以就只能上架一分钟,过时不候,立即下架。这样,虽然你上过心算强化班,但是在倒计时状态下,你的压力会陡然增强,这就导致你消耗更多的算力,进一步减弱你大脑的预警能力。
限量就是对你说:家人们,这次特别福利是我刚才打晕了老板才为大家争取来的,所以数量有限,就XX个。而且,还会补充一句:只此一回,今后不可能再有这个价格了。为了增加可信度,甚至会发出邀约:不信的话,一周后你们来看看正式上架的价格,是不是1280?通过限量,即便是一只普通的茶杯,甚至是9块9包邮的低价商品,你也会觉得一下子稀缺了起来。在你血脉中从穴居人时代就有的抢夺基因,因此而唤醒,变得跃跃欲试。
如果前面三招都已经用过,但是你还在摇摇欲坠地坚持。那么主播还有另外一项专门针对东亚受儒家思想影响地区人群的优化话术。无论是限时,还是限量,主播的助手会宣布结束之后主动“提醒”:家人们很热情,XX份商品已经秒光,还有位小哥哥/小姐姐一个人就抢了X份。您看是不是这样?我们最后再补几个,就不要留库存了,今天全部当福利发出去!
这个话术非常管用,原因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地区,人们普遍有严重的从众心态:如果大家都那么做,那么我不做就不好;如果他们都不怕吃亏上当,那么我不做就亏了。如果这时候,还有人欢天喜地地大叫“我抢到了”,那么你就很难继续控制住自己。
一旦买下来了,你就很可能变成一个很古怪的人,因为话术的影响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你欢欢喜喜拿到快递,向亲友展示你这款原价1280但是你仅用218抢来的宝贝,只要有人实话实说,告诉你它的真实价值不超过80块,你就会进入暴走模式,想尽一切办法维护1280这个价格。主播在直播间里说过的话,你会脱口而出,比你上学时复述老师的讲解要流畅百倍。
并且,正因为在污浊的人世之中遭到了这样的打击和污蔑,你可能会每天一早就在直播间等着主播出现---那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懂你的人,你要购买更多东西,和主播深切地绑定在一起,以此证明你们才是对的,才是真正懂的---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少数,你们要捍卫自己。于是,你家里会多了许多199、218、288,而且主播果然也成功了,换上了更好的车。你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因为你们都站在正确的一方。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对直播间的认识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变过:直播间发生的一切都是表演,主播都是演员。所以,看直播既不涉及防御欺诈,也不涉及占到便宜。电影电视剧能骗你什么,你又能想着从中占到什么便宜?直播间就是个剧场,主播和他们的助理在这里表演,剧目的名称一直也没变过《电视购物2.0---我是推销员》。
我看过在镜头前潸然泪下的主播,听她说“用这个价格卖,我心痛得不想说话”;我也看过在镜头前一脸沧桑的主播,听他说“我是个手艺人,除了做活,我没有想过第二种活法”。看到心痛得说不出话的主播一晚上卖掉上百次心痛,看到除了做活不想其它的手艺人一晚上卖掉流水线都成产不出来的数量,我在屏幕前哈哈大笑,觉得这要比绝大部分电影和电视剧都好看,主播们的演技要比大多数职业演员都要强。
我也在直播间下单,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给门票。算下来德云社的票要贵多了,都未必真正用心让我笑,而主播们夜复一夜,真正用心想让我相信,要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那一个,最应该得到特别奖励的那一个,那么我当然要支持一下。


------

2023-08-04

图书拐个弯


一场暴雨打击了在河北的​图书仓库,洪水摧毁了海量的书籍。书商忙于自救和恢复生产,还有的读者动起了购买洪水浸泡版图书的​念头。

我自己回想了一下,在过去六个月里我买了哪些书,​其中有多少是纸质书?答案是基本都是电子书,之所以还会买几本纸质书,纯粹是因为它们是​彩印的画册。​
​洪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证明了只要有实体的仓库存在,无论这个仓库是在河北,在天津,在深圳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它就是个成本,而且会遭到水火的​侵害。图书业的产业链条也实在是太长了,为了它的运转,需要养一帮编辑,一帮发行和市场人员,还需要印刷厂和库房,现在还需要更多线上运营和​推广人员。
如果去掉这些实体呢?假设一种最为极端的情况,如果完全停止纸质书的生产和发行,那么图书业就成为了纯粹的智力​行业。主要的工作是用来做选题,做策划,​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内容创作上。次要的工作则是推广和营销,努力让读者知道​新书的存在。至于说上架销售,那是电子书平台的事。至于说生产和仓储,那就根本不复存在,​电子拷贝卖得越多,成本越是趋向于零。
​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有另外一套逻辑:如果事物是这个样子,那么它就得是这个样子。图书业是这个时代里的活化石,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过去的方式在运行,都得挂个出版社,都得认识几个印刷厂老板,都得​把书印刷出来然后放进仓库,都得搞定几条销售渠道。最后,还都得骄傲地公布一下去年有多少​码洋。码洋是什么?把一本书的印刷册数,乘以它的标价,然后求和,这就是码洋。
在我看来,这个行当完全可以去掉那些动人的形容,​换一种说法:卖高溢价的纸。一张纸如何溢价最高?​除了印刷成纸币,大概就只能是印刷成书了。
我对卖高溢价的纸没有任何偏见,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思考的​起点。如果卖纸质书就是卖高溢价的纸,​那么纸质书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需要所有的书籍都拿出来印刷,​大部分书籍可以直接变成电子书。但是那些拥有漂亮设计,精美装帧的书,或者内含大量图片和注解的书,又或者是极为经典而且有保存价值的书籍,套装书,系列丛书,不妨印刷出来。人们买回家去,基本需求是阅读,但是主要需求是收藏、展示​、馈赠。
如果书籍变成这样一种存在,那么去书店也就​有了意义。不需要所有人都去书店,也不需要书店​羞答答地同时售卖咖啡和文具。书店就是读书人的社交场合,就是愿意买纸质书的人闲聊买书的地方。否则,书店就是一个展示老板选书品味的所在,​要命的是这里的书在网上都能买到,而且遇见活动还能打六折,顾客却要为老板的情怀​给全价。
一样根本就算不上稀缺的东西,怎么可能卖得出溢价呢?一样并不稀缺但是没有品牌,高度同质化的东西,怎么可能卖得出溢价呢?书籍也是商品,并没有多么特别,不会从​商品的规律里获得特别的豁免。
我作为多年的读者,在我很小的时候梦想着能够得到​无边无量的廉价书。在我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始终感觉到书价太高。一度幻想某一天中国也会出现类似国外的那种 0.99美金一本的廉价图书,给清贫而热爱读书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但这种书仅仅在 80 年代昙花一现之后就消失了。现在,这个问题在某电商平台得到了解决。顾客有需求,图书业不去解决,那么自然有别人​去解决需求。
如今我人到中年,目力下降,​需要好一点的纸张,需要大一点的字体。同样的,​这些年来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书籍。但这个问题在图书业之外得到了解决,有声书解放了双眼,填充了​碎片时间。有时候,当我迫切需要得到一本书,迫切地需要从中查找和学习某些资料,但是这些书往往又都是绝版书,在网络平台上按照几百上千的价格​售卖二手书。图书业从未帮助过我,但我也学会了从网上花 2 块钱买一个 PDF 文件,或者是 19.9 元买一本​影印本。
对此,我是这么看的:年年都听到图书业哭穷,年年都需要读者的情怀发电,​但是每一年里我没有发现它们有任何的进化。它们从来提供的是商品,罕见提供任何服务。而市场上一直都有各种活生生的,​鲜明活跃的服务存在。廉价纸质书是门生意,图书业不做。​有声书制作是门生意,图书业也不做。为读者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一个人印一本书是门​稳赚的生意,图书业也不做。
为什么什么都不做,​手里的纸张就会自动溢价?就因为人聪明,选题好?
所以我认为​洪水是件好事。因为它打断了一个沿袭已久的传统:买纸、印书、卖书。​现在书都泡在水里了怎么办?纸张不能溢价,只剩下打成纸浆的​那点价值了怎么办?把浸水的书卖给读者,是个​聪明的方法,但是又太过聪明了一点。当多年来的依仗被打破,当多年来的惯性被中断,​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说,这就是宝贵的开悟契机。当你无所依凭,你才会开始想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
如果一场洪水,能够让图书业拐个弯,​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及早彻底电子书化,也许会让纸质书尽早提升价值。当然,不拐这个弯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市场上的替代方案早就已经存在,​早也运行多年,估计现在都没留下什么空座。

------

2023-08-03

靠着经验混下去

 


这几天看人们聊科技,感觉比​科技爆发本身还有趣。​你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件事:你是《槽边往事》的读者,而我也会是​其他人的读者。你关注《槽边往事》的时间到现在不会超过11年,但是我作为读者的时间要远远长于​这个数字。
我从青年慢慢来到了中年,那些我在网上的观察对象也是同样,并且我看着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入中年,一点点变成今天的这个样子。最早我觉得大家彼此都差不多,如果不是因为类似的爱好,当年就不会​选择上网。如果不是因为类似的心性,​我就不会一路关注下来。​到了今天,我不再那么想了。
在常温常压超导体的新闻出现之后,我发现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下了非常坚决的结论​。他们如此坚决,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下了什么注。让我吃惊的地方也恰恰在于这里,他们没有一个人的专业是物理学,更不用说是材料物理。他们距离​自己大学毕业已经最少过去了20年,在这20年间也没有任何持续进修的迹象。他们日常的兴趣和精专的领域,和超导完全无关,即便放大到​实验物理学的范畴,也依然看不到有任何交集的迹象。
那么,真或假,成或不成,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如果你从博客时代就​是我的读者,那么在漫长的岁月中你应该能够观察到一个事实:虽然我出自民航业,而且写过很多航空方面的文章,但是在我离职10年之后,​我就很少再碰这个话题。如果有读者询问我关于某起民航事件,某起航空事故的个人观点,​我都会回答说我不清楚。
​道理很简单,我已经离开这个行业10年了。当年我的所有经验,在10年之后估计早就不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用说用来解释​分析什么问题。经验是会耗尽的,人的心智有穷时,我又不是阿西莫夫小说《基地》里的哈里·谢顿,​可以凭借此刻的经验和知识算尽1000年之后的所有变化。所以,尽管我知道写什么话题大家愿意看,也知道怎么写一篇看似说了点什么,其实又没说什么的文章,而且大家看了还依然有了心理满足。但是,我还是选择了闭嘴。
面对超导体的时候也是一样。我认为我在大学四年里所修的物理和数学课程,远远无法支撑我对现在前沿科技​做出任何有效判断。无论是给出肯定还是否定的判断,都没有任何真实​依据。我认为我在大学毕业之后的社会生活里,也没有获取到足以做出判断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只能像是个小朋友那样,​简简单单期待未来,希望人类的科技树能够点亮新的枝干,​让我得以窥见未来的一角。
当然,我也可以靠着经验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反正读者大多也不懂,反正我身上有光环加持,反正读者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结论,反正这是押宝一边的游戏---反正押错了人们会很快忘记,一旦押对了人们会当成个传说讲述很多年。这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标准中年大叔的做法,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敢于下任何险峻的判断,自信从每一个毛孔里溢出​,然后一眼就看穿了​生活的心肝脾肺肾,太阳底下再无新鲜事。

那我认为在这一点上,自己还是有些不同的。就是说和我当初刚上网时认识的同类相比,人到中年之后我变得没有那么笃定。尤其是在对自己的态度上,我认为自己是最不可靠的那一个。我对自己的任何一种定见,都会对应着生起一种怀疑: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在文章里,在言谈中,有得是技巧可以绕一下,可以盖一下,可以跳一下,这是人到中年带来的福利,使诈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但是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很清楚的认知,否则很容易让​自己变得很陌生。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们最终都变成了自己当初所讨厌的样子。而之所以会是这样,​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每天照镜子,我们对自己的变化没有保持警觉和觉知。我还是那个我,​但真不是,你一点点变成了爹。
最近几年,通过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我个人还是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进步。一个是我学会尽量控制使用自己的经验,​因为在实践中我发现既往的经验对于学习新知是个障碍。想要学得快,最好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不要在一开始就有种种个人看法,种种个人观点,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妨碍你持续深入学习,总是想要​打个死结,总是想要让你觉得到这里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一个是我学会了尽量不要用审美去下判断​,尤其是快速判断。审美可以让人轻易地否定一件事物,代价是连带它表象之下的一切思量和一切努力都一并​被抛弃。反复那么做,可以获得一种基于否定的快感,但也正因为这种否定,人在快速判断中​无所得。每说一次“这太low了”,每说一次“这太烂了”,每说一次“这太傻屄了”,​个人所得是零。人总是需要通过肯定和认同,​才能从事物中汲取营养。而个人审美在现实世界中,连个​灯泡都换不了,与此同时,“达成”这个概念​和美丑一点关系都没有。

利用经验和审美来做判断,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特权。​听声音就知道一道菜火候对不对,这是大厨李大锤的特权。​看一条物理学公式美不美就知道对不对,这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特权。而人到中年常见的问现象是李大锤​说某条物理学公式因为炝锅的声音不对,因此一眼假。爱因斯坦说一道菜因为看上去不够简洁肯定味道就不对,因此大家都别动筷了。但他们又是李大锤和爱因斯坦,面对的是自己的食客或者学生,​他们的自信和笃定掩盖了一切。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一次超导体究竟能不能成功,依然还在等全世界各个实验室​的验证结果。因为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我的经验还是我的审美,都​没有用武之地。​虽然我无法得出一个结论,但我并没有任何遗憾。虽然我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但我并没有任何羞惭。​所以,我可以坦然承认:我不知道。读者会因此失望么?​也许会,但那又和我有什么关系?他们失望的是那个无所不知的和菜头,​我和他又不熟。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