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戴着通过网络配置的眼镜已经超过大半年,迄今为止一切正常,现在我终于可以写一篇心得分享出来:
2023-08-09
网络配镜
2023-08-08
勿失己道
通常来找我询问写作问题的读者,往往根本就没写过几个字。但是昨天我遇见一个特例,提问的人已经连续私人写作了 20 年。不久之前才知道网络和媒体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渠道,结果人又陷入了苦恼,觉得自己需要提升一下写作水平,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
其实,提问的读者怕是没有意识到一个人连续写作 20 年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时间已经和我写作的时间一样长了,而且我在中间还有许多连续断更的时候,短则数周,长则数月。
可以随便问一下,《槽边往事》的读者里,有谁连续 20 年跑步的?有谁 20 年连续摄影的?有谁连续 20 年读书的?只要时间拉得足够长,能够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人就会变得极为罕有。能够连续写作 20 年,即便是写完了锁在自己的抽屉里,这也是一件值得赞叹不已的事情。
我认为一个人花那么长时间做一件事,就已经接近了“道”的层面。不是抒发一下情感,锤炼一下文笔这种小术,人一定在这种持续不断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某种意义,而且是关于自身生命的意义,否则很容易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快放弃。
私人写作因为没有读者的缘故,就不可能收获众人的认可、赞美乃至仰慕,这是个事实。因为人们阅读文字,文字由写作者生产,那么写作者当然会神化写作这件事情,当然会推崇文笔,推崇文名,仿佛写一篇文章让万众争睹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出一本书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一切写作者去追求。
但写作有很多种形态,也存在着许多种目的,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像是有读者不断问我:和菜头,你的朋友都是著名小说家,都有大部头作品,作品都改编为影视剧,对此你怎么想?我想他们应该经常请我吃饭才对。
他们是小说家,我不写小说,仅此而已。能够写中长篇小说,在某些比较窄的定义下是判断一个写作者是不是作家的标准,那我就是个写作者好了。如果我非要跟着这条思路去想:我是不是也得写一部小说?否则我作为写作者就落了下乘,百年之后不能以作家的身份录入族谱---那岂不是在为难自己?
在这个世间,一个人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道,这本身就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大多数人活了一辈子,都搞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擅长什么,糊里糊涂,按部就班地也就那么过下来了。而对于找寻到了的人,事情也不是那么一劳永逸地就结束了,道心可能会蒙尘,道心可能会崩裂,道心可能会退转。
总是有这样的时刻,人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我这么做究竟对不对?我这么做究竟有没有价值?我这么坚持究竟有没有意义?这时候,人通常会找同道去印证,没有同道就去找大众去验证。在我看来,有此一问恰恰证明人没有偏离自己的道。要是真正偏移了,人就对自己没有任何怀疑,没有任何疑虑,充满自信地大踏步前进,于是通身上下洋溢着浓烈的爹味---这样的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见过很多。
当然,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好,是个倒霉的反证法,人们更希望听到的是正面的,肯定的,明确的回答。那我这样说好了:如果你持续不间断地做一件事,一直做了 20 年,那么它即便不是道,也已经接近于道。至于说你在你的道中,技术好不好,境界高不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人在道中,如同鱼在水中,水究竟怎么样,鱼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岸上的人如何点评对于鱼来说毫无任何意义。
即便是我这样公开发表文字,接受大众审阅的人,想法也是同样。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如果不是我频繁拉黑的话,每天留言区不知道要来多少个教我如何写作的人,也不知道要来多少个教我什么是文学的人。如果要在意这些说法,我怎么可能每天稳定地写字?我的内心里嘈杂吵闹,又如何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
一件事情做了 20 年,那么就不要轻易地改弦更张。需要和你争吵,需要和你辩论,需要和你印证的那个人,首先应该是你自己才对。因为你自己才最知道真实情况是什么,你自己也才知道问自己什么问题才最疼。任何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才是最为严厉的法官,最为严苛的裁判,先去满足它的要求。
可以去外界学一堆这么写,那么写更好的建议。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落回到你自己去写。而你写作时自己是否满意,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败。所谓正确的方法,高妙的技巧,如果你的心根本就不认同,那么你的行为也就偏离了你的道,于是你就丧失了你的平静和快乐。网上不是有许多所谓教人为人处世的技巧么?不是很多人都在点赞吗?最后他们成功运用了吗?做不到嘛,因为他们真正去做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感受到了某种扭曲和撕裂。
勿失己道,这是我能给出的答案。
梁漱溟先生在 1980 年接受美国学者艾恺的访谈中,回忆了他结婚的前后。梁先生说,他原本是要打算出家的。但是很不幸,蔡元培先生拉他去北大教哲学。去了北大之后,和一帮知识分子整天待在一起,彼此忍不住要较量,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好胜心。
梁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因为起了这样的好胜心,肉体的力量也就随之上升,心灵的力量随之减弱,于是就有了两性方面的欲求,结果最后就选择了结婚,并且在 29 岁时彻底放弃了出家的念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进入知识分子的圈子,按照他们的标准和价值来生活,造成中国损失了一名伟大的僧侣。那么进入写作者的圈子,按照他们的标准和价值来生活,对于个人而言,损失的可能不止是头发。
2023-08-07
雪饼遗传学
2023-08-06
再逢地震
2023-08-05
直播话术研究
直播有许多种,话术也并不相同。今天想要探讨的是在线销售类直播的话术,小姐姐小哥哥在线聊天的直播话术这里并不加以讨论,因为如何通过言谈举止招人喜欢,诱人绮思,这更接近于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技巧。苏妲己是天生的,薛宝钗是后天的,王熙凤则更多靠历练得来。
2023-08-04
图书拐个弯
一场暴雨打击了在河北的图书仓库,洪水摧毁了海量的书籍。书商忙于自救和恢复生产,还有的读者动起了购买洪水浸泡版图书的念头。
2023-08-03
靠着经验混下去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最近的网购让我很是光火,原因是商家经常玩一个小把戏: 如果一件商品的市场均价是2000块钱,它的配件是400元。商家把商品和配件放在一起上架,这样我搜索商品名称时,就会在商品图片和名称的下面,显示配件的价格。当我大喜过望点进去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种受骗...
-
看到罗振宇在跨年演讲预告片里向观众坦诚自己有一只耳朵已经失聪三年,我长出了一口气,这件事他算是自己走出来了。 那年罗振宇他们在疫情期间举办了一场没有观众的跨年演讲,每个座位上用一只玩偶熊猫替代原本应该坐在这里的观众。罗振宇面对满满一场的玩偶完成了这次演讲,不久之后,我得知他...
-
午睡悲伤综合征不是真正的医学术语,它所描述的是一种个人感受。 当你在下午四五点钟因为疲倦而入睡,想着稍微眯一会儿就起身,还有事要做。但你却在不知不觉中睡过了头,一直睡到了夜里。醒来时,你不知道这是在清晨还是黄昏,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恍恍惚惚之间突然有巨大的孤独感袭来,感觉自...
-
根据碳十四检测结果,苏纳泰尔岩壁画属于史前时代人类先祖的作品,距今约2万年,其中最早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它们绘制在长达7.2公里的洞穴岩壁上,初步整理的结果有十二万张,内容生动翔实地纪录了人类早期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其中最多的内容为狩猎,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