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聊点我喜欢的:Wiim 和谜底黑胶

 


今天我想写一点我自己很喜欢,但是大多数人不会在意的东西。如果你看到标题觉得毫无兴趣,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直接关闭,没事的,反正明天还会有新文章。
​我一直想写Wiim 这个话题,甚至还向媒体做过推荐,希望有记者可以跟进一下他们的故事---我认为那会是个好故事,但是好像大家的判断和我总是不一致,向来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吧。
从前年开始,像所有领受福报的中年人那样,开始迷各种物件。先是紫砂壶,后来又是音响,今年有点不景气,于是开始玩葫芦。发烧音响的时候,我又不想家里堆满了各种 CD 机、黑胶机、储存器,决定音源就用流媒体,在线播放就好。
这样就带来个问题:我的音箱是无源的,本身没有电,就是一个木头箱子和一些电子元器件,它们需要一台功放机驱动,喇叭才能振动起来发出声音。那么,流媒体的数字音乐信号怎么去到功放机?
当时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在我的功放机里加一个支持BlueOS的电子模块,3000 多。另一个是买一台无线流媒体播放器,它负责接收来音乐信号,然后再传给功放机,市场上随便一台都是几千上万。
看完价格我直接就疯了,什么情况?21 世纪都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家家都 Wifi 的时代里,一个无线接收单元你们要几千上万地收费,这是什么科技含量?是能飞到月球啊,还是能够放车子上就实现自动驾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抢劫我,非得掏出一块祖传的电路板焊一下再给我?
我根本就不信邪,觉得这种机器一定有商家可以造出平价且好用的版本,无非是他们不抢劫,也就没钱买电商平台的广告和推广位,所以我搜索的时候找不到。然后,我就真找到了一款:Wiim。
当时国内没有多少人讨论,我是在海外的发烧友论坛看到他们在分享,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Wiim 这种小玩意儿,Apple TV 大小,Apple TV 模样,然后有线、WiFi、蓝牙输入都有,输出支持同轴、光纤、RCA,同时支持AirPlay2,Spotify connect,Tidal connect,Chromecast,Roon---网上主流的流媒体服基本一网打尽。
最早的一个简陋版本叫Wiim mini,几百块钱。第二个版本叫 Wiim Pro,一千出头,还是有点廉价感,海外玩家还吐槽说 Wiim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个游戏手柄,拿到手以为是塑料山寨版的 Apple TV。我准备下单的时候,他们刚好又推出了 Wiim Pro Plus,工艺和质量都提升不少,听完的玩家好评如潮。根据买新不买旧的原则,我一咬牙买下一台,当时大约 1700 块钱,然后就一直用到了今天。
我非常喜欢 Wiim Pro Plus,可能主要是因为我没见识,没有用过高端的流媒体播放器。喜欢的原因是它非常小,在我不得不增加外设的时候,增加一台小尺寸的机器正是我的愿望。同时,它的功能很强大,我的音箱、电视全部都连在上面,通过它我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用电脑播放流媒体音乐,完全满足了我最早的需求。
因为喜欢,我就去做了点功课,看看究竟背后是哪一家公司,为什么那么理解用户的心理?然后发现它其实是一家中国公司,总部在杭州,叫做 LinkPlay。Wiim 是 Linkplay 旗下的一家硅谷公司,专门制造音响设备。但奇怪的是,Wiim 没有中文官网,也不在国内销售。官网是纯英文,用户论坛是纯英文,销售平台是亚马逊。如果不是像我这样闲得蛋疼做功课的话,会以为它就是一家美国本土公司,来自硅谷。
在用户论坛里潜水半年,我终于确信它真是一家中国公司,因为实在是太他妈卷了:每周迭代一个APP新版本, 每个月迭代一次固件版本,用户有提问就立即回答,随时在搜集用户需求,随时在发布某个分支版本的内测邀请。别人上千块钱提供的房间声学校正,他们连硬件都给省了,直接用手机加上软件,免费让用户用。这都不算什么,一边这么干着,他们一边推出了自己的功放机 Wiim Amp,几个月后是WiiM Amp Pro,再几个月之后是新的流媒体播放器 Wiim Ultra......
一周前,他们把自己的 APP 移植到了 Apple TV 平台,用户获得了超大的控制屏幕和海报墙。今年第三季度,他们又预告要推出自适应房间的Wiim Sound 智能音箱,Wiim Sub Pro低音炮和下一代功放机Wiim Amp Ultra---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有点中计​,一开始我只是想部署一个最简单的音响系统,东西越少越好。但是现在看着看着,觉得这个也想买,那个也需要,Wiim 很可能变成​我的音响全家桶---他们的 App 做得很好,设备之间的互通也非常顺滑,还真的有点 Apple 生态系统的那个意思,不过是针对现代​用户的流媒体音响系统需求。
还有一点也很可怕,最早的 Wiim Mini 哪怕一直到 Wiim Pro Plus,给人的感觉都是 300 美金以下的廉价音响设备。但是随着迭代产品吸引更多人前来,随着源源不断发布新产品,新品的价格也就慢慢上去了,而​大家好像还都能接受且期待,并不会反问:你凭什么?
所以我觉得 Wiim 会是个很好的商业故事,他们先海外后国内的打法,先聚焦发烧友再扩散人群的做法,他们从廉价便捷产品作为切入口,赢得口碑和人气的同时慢慢升级产品线,硬生生挤入音响市场的策略,以及他们对当代小居室住宅人群需求的把握,建立全家桶生态系统的野心,​都是商业故事的好素材。重点还不在于想法,而是他们那么想着,而且还有本事把事情很稳很快地推进​了下去,一一实现出来。
我持续追踪了这间公司和他们的产品一年多,对于他们的变化和演进路线​有非常直观的认知,于是经常忍不住​赞叹。前几天关税大战的时候,我还想​:这下子他们作为美国企业居然不受任何影响?是因为一早就有预判吗?
​除了 Wiim 之外,最近我又得了一个新玩具。前几天我开始玩黑胶,劝告读者不要入坑,因为全套弄下来太贵,而且是一笔持续支出。这时候,有位名叫 gwo 的读者留言,向我推荐一款 App,叫做「谜底黑胶​」。说是完全省掉了买机器买唱片的花费,​可以在手机上直接听黑胶。
我去下载了一个玩,打开发现这件事简直太乐了,这家公司也太有想法了---谜底黑胶本身不提供任何音乐,它们的做法是在别家音乐 App 播放的音乐上面增加一层特效,​让音乐听起来有黑胶的效果。gwo的确没骗我,的确是省了所有硬件的钱,只需要花钱买一次​ App。
谜底黑胶其实只支持两个音乐 App,Apple Music 和 Spotify,因为它的原理是要抓取音乐 App 播放时的信号,而能不能拿到,这需要​音乐 App 给出授权许可。目前看来就两家,我问了一下,短期内应该看不到搞定 Tidal它们的可能性。
虽然如此,但是谜底黑胶的界面做得非常漂亮和炫目, UI设计风格也非常苹果,用户没有多少选择,主要精力都​放在听音乐上。有些设计的细节之准确,​即便是某些大厂的音乐产品也望尘莫及。我想,年轻的朋友会很吃这一套,喜欢​黑胶的发烧友也会很吃这一套。
然后我又顺手查了一下---没办法,职业病---发现谜底黑胶又是来自一家杭州的公司​。为什么?​杭州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特别?而且,这家公司的老板也烧得厉害,我看到他的日常听音设备是一台德国清澈音响的黑胶唱机,叫做 Performance DC​。于是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产品层面上,谜底黑胶会做得那么精致,​那么高烧不退。​包括这个产品的出发点也同样如此:用手机音乐 App 把数字高清音乐转成类似模拟信号的黑胶声。
好了,这下子终于舒坦了,我终于把自己近期想要写的内容一口气都写​了出来。谢谢你能读到这里,​你能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是音乐发烧友。那么,现在我可以分享一个秘密,它解释了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这篇文章有一种​抚慰自我情绪的感觉---
上周我刚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之后,在组了三套音响系统之后,我确定我是一个木耳​。对,就是说我其实根本听不出​音质的好坏,​任何系统在我耳朵里听起来都差不太多。我喜不喜欢是一回事,我能不能则是另外一回事。


------


2025-05-14

我对关税战的个人理解

对于我而言,关税战从来就不是新闻、图表、数字和声明文件。而是一个人,具体说起来就是我的一位读者。

每天都会有读者前来留言,一类读者说得少,希望一句话顶一万句。另一类读者说得多,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每天都要留言说一通。毫无疑问,我会对后者印象深刻,因为我旁观了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个不爱说话,只是听着的远房亲戚。

我这位读者就属于后一类,通过她的留言,我得知她在外贸企业工作。去年的时候,她们一直在咬牙坚持,但是局面并不是很乐观。年初的时候她突然很欢欣地来留言,告诉我说虽然行业普遍不景气,但是她个人刚刚开拓出一片新市场,以一己之力把公司的销售额翻了多少多少倍。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忧心忡忡地跑来,说是公司突然让她负责接待海外客户,全程需要她用英文沟通,但是她对自己的口语毫无信心。几天之后,她又第一时间来告诉我好消息,她撑下来了,客户和公司都很满意,以后和海外客户直接用英文沟通成了她的个人专职。她还补充说,这一下就让自己对英文口语充满了信心。

我每天那么看着这些逐渐增加的留言,看她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烦恼,一会儿充满干劲,一会儿又茫然无措。我们还是网上的陌生人,但我可以通过这些留言一点点勾勒出这位读者的轮廓来:一个不那么自信,但是相当努力,相当有韧性,热爱自己的事业,一路奋斗不停的小朋友。然后看着她一点点自信起来,看到她的能力和业务一点点提升起来,让我看得很带劲,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总是能给我带来许多鼓舞。

同时,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遗憾:那么努力,那么上进的一个人,怎么就选择了这么一个风口浪尖上的行业?个人越是努力,越是上进,就越让我感觉是在逆水行舟,推石上山。在这样的一个行业,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里,十倍努力才能换来一分收获,对于个人而言其实挺可惜的。不过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行业是一倍努力就能换来十分收获的么?我不知道,所以我最好闭嘴别说话。

然后关税战就爆发了,不但爆发了,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空前的烈度,中美之间的贸易实质上已经停止,任何公司也背负不起高达 145%的关税。这时候我再看到那位读者的留言时,内心就非常难过。因为日常业务直接就是闪断,订单彻底停了,要发的货柜卡在原地,不知道究竟是要运还是不运。

那我就要问,她究竟做错了什么?要招致这样的打击?你看,之前所有的个人努力,所有的修修补补,都是在努力让那点业务得以进行下去。看起来也的确实是天道酬勤,也出现了新机会,创造了新业绩,算是在黯淡的行业背景下自己点燃了一盏灯。然而,这盏灯火才亮起来没多久,别说灯,灯下的桌子,连带房子都突然被一阵狂风吹走了。再回想之前她的努力,她的投入,她的憧憬,我就感觉命运特别残酷,特别不公。

媒体说了一些数字,预计贸易额会下降多少多少千亿美金,拖累 GDP 下降几点几个百分点。那些都是数字,我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这个人,我看到的是一大群人,一整个行业,还有他们身后不知道多少个家庭。我看到他们面前的路突然就断了,就像按下了暂停键,连带对未来的规划都一并停止。也许,一次旅行就此取消,一个快递在路上就需要截停,孩子的三个补习班只能保留一个,诸如此类,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

所以,我对谁赢谁输,谁对谁错,谁拿了面子谁拿了里子,关税战争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解释,可能推演出来几种可能的结局,乃至于川总是不是天纵英才,是不是运筹帷幄之类的事情,都毫无兴趣。这是他人的理解,不是我的个人理解,我不想看,也不想背下来再转述出去,更不想发出什么他人所没有的洞见。

我就是单纯地为一位读者感到难过,又因为我无法提供任何帮助而感到无力。关税战在毁掉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有人因此而受苦---这就是我的个人理解。每种分析都试图找出某种正确来,找到某个正确答案来,那么,这些一个个的人,他们错在哪里了?他们为什么要遭受这种打击?有谁能给我答案吗?

对于我而言,读者每天跑来我这里絮絮叨叨好几屏幕,哪怕其中有很多抱怨,很多烦恼,但他们持续那么讲述,还是让我为他们感觉到心安。相反,如果是某天突然就此陷入沉默,则会令我感到相当不安,因为连抱怨和倾诉一下的心气都没有了,这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也许这位读者从昨天开始要开始沉默一段时间了。根据她的留言,业务终于恢复,单子又流动了起来,船只正在准备出港。我想,接下来这段时间她应该非常忙,没多少时间再来读文章,写留言。我从未如此真诚地祝福一个人,和她背后的一群人能够忙起来,并且能够继续忙下去---也从未为一个陌生人在工作上的忙碌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就像是此刻,我正为了这种因为忙碌而成的沉默而感到高兴。

自从我见识到了一点人间炎炎之后,就再也做不了评论家了。想要进来看一下个人见解的读者,读到这里也许会让你极度失望,但这就是我想要写的文章。这世上的思考已经太多了,此刻我就想单纯地为陌生人而高兴,哪怕只有 90 天,哪怕在短暂的高兴之后又会有新的烦恼和困难。



------


2025-05-13

拆螺丝可要比敲键盘慢多了

 


从昨天中午开始,我脑海里就一直在盘旋着一句话:放最狠的话,装最横的屄,吹最大的牛,拍最硬的胸,发最毒的誓,最后,滑最​溜的跪。
让人惊心吊胆的贸易战结束了,起码​有 90 天休战期。​当然,这 90 天里也不够真正发生什么根本性的改变,所以 90 天之后大概率是又一个 90 天,或者红不提黑不提,就那么混过去了,反正​川总又不缺各种伟大胜利去宣布。
要我说的话,​老年人的手机网瘾不容忽视。它已经不是个某一地某一国的社会性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安全问题。一个网瘾老年为了点赞,为了转发,可以暂停全球贸易,完全不顾及商店库存能支持民众生活多久。为了观众,为了流量,可以直播诸国去自己办公室上演「亲自己的屁股」​,表演如何训孙子​。即便这么做会导致和盟友关系破裂,上百年积攒下来的国家信用下跌,​股市蒸发数万亿美金也毫不在意。
老年人手机上瘾就够糟糕的了,而一个自恋狂老人手机上瘾,后果​完全超乎所有人想象。
之前我有几个不确定。​一个是制造业是不是真能在短时间内转移?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很多,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生产和消费都已经相互紧密嵌入,想要彻底剥离清楚是很困难的事情。此外,制造业迁移背后是全产业链支持,迁移可能相对简单,但是重建全产业链支持​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转移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开始转移之后,​全产业链也会自然慢慢形成,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越跑越全。并且,从中国作为制造业的单一中心,变成东南亚加南美的多中心,会让全球的制造业更有韧性​,这对于​许多国家都是有利可图的事情。
现在我确定了,​这件事并不容易,​起码硬上是不可能的。​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件事。规划中的好处都在未来,​改变造成的疼痛就在当下,也许疼痛还是致命的。
另外一个不确定是那位网瘾老年能够​闹多久?因为美国人看起来挺聪明的,​狡猾程度略逊于英国人,不要脸程度略逊于法国人而已。他们有讨论公共议题的传统,还拥有批判性思维等等思考工具,​更拥有大量的专业人士​存在。这些人应该不会坐视一个人​进行颠覆性破坏吧?把朋友全抽一顿,把原本处在牛市的股市变成猴市,毫无道理毫无章法地对全球发动​关税战​---他们最起码应该跳出来说说常识吧,​比如说关税的钱究竟是谁来出?所谓美国政治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应该体现出来了吧?
现在我也确定了,在巨大的权力,和蛮横的态度之下,​人们就是会被唬住。不是说美国媒体和专家没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和这几个月里滚滚而来的谀词如潮相比根本不算什么。网瘾老年怎么胡说,怎么胡闹,都不断被解释为某种运筹帷幄的智珠在握,都被理解为某种交易大师的交易艺术。甚至连白宫的官方网站,也彻底变成了一份《顺天时报》​,专门负责报道《我们的霸总今天又胜利了啥》​。
拜网络所赐,拜社交媒体所赐,拜推荐算法所赐,人们获得信息、找寻同类、​动员组织的能力得到空前增强。这种强化对现实的影响是可以让一个素人成为总统,可以让一个败选总统东山再起。这种强化对人群的影响是可以让一个共识迅速得到传播,比如说再次伟大,比如说制造业回流​,比如说各个国家一直都在占美国便宜,等等等等。
也正因为这样,这个世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事实不重要,娱乐性最重要,病毒式传播力度最重要。实际做不做不重要,说到观众​ High 翻天给你点赞最重要,只要他们爽了​,你一切都没问题。世界娱乐化,做事舞台表演化,政经人物网红化,​所有人严重网瘾化。我想,这大概就是当代生活的四化。
还好,这个世界古老而仁慈。在人类处于危难​之际,总是会出手提醒。比如说这一次的贸易战,​世界就很平静地告诉世人:你们爱在社交媒体上点多少赞,爱转发多条贴,爱表达多少支持,爱想象多快就能发生改变,爱多相信空口承诺会转变为现实,那都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要把一条生产线搬走,点赞的红心屁用都没有,转发和浏览数量屁用都没有,那些一秒钟内可以产生​十次的行为加起来屁都不如一个。
因为这世界还存在一个叫现实的地方,而在这个叫做现实的地方,螺丝得有人去一个个拆,​箱子得有人去一个个装,货车得有人去一车皮一车皮拉。没有那么快,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便当,不如上嘴皮和下嘴皮碰那一下,更不如手指在手机上点那一下。真实的世界是这么运转的---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还得有人去把那些该死的螺丝一个个拧上。而到了这个时候,看娱乐秀的观众心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在舞台上表演的人早不知道演到​哪一个新的小品了。
然而,损坏的关系未必得到恢复,颠覆的秩序未必得到重建,崩溃的信心未必得到重生,对于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刻板印象却变得更加坚固。人们总是要把青少年送去网瘾戒除中心,就我这几个月的观察来看,我认为完全搞反了​年龄上的方向。
网瘾少年可不会一句话就让所有港口门可罗雀,股市一片萧条,全球风声鹤唳,工人手持螺丝刀茫然无措,然后他用这个在社交媒体上好为自己多​赚几个赞。网瘾少年也不会上跳下窜,寻死觅活,装疯卖傻,恐吓诈唬,露胸毛秀肌肉吐口水扯头发,最后就为了增加 10% 的生活费,他都没脸去说这是个胜利,更不用说自吹自擂这是什么交易的艺术。

By Midjourney v 7.0 
Prompt: Anubis with Droidwear --sref 1434625261 --ar 3:4 --profile ue3dc63 --sw 300 --stylize 1000 --exp 10   --v 7.0 


------


2025-05-12

经营一段关系

 


每次看到什么「经营关系」、「维系情感」一类的话,我都​很不以为然,自动把它们翻译为「按时吃药​」。
在我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就拥有了一种​很特别的经验。因为我总是不得不频繁地从一处转到另一处,一群人还没有相处熟悉就要转去下一群人,所以我就没有什么「融入」人群的经验。等到上小学初中,看到班级里的小团体整天分分合合,哭哭闹闹,勾心斗角,于是我就连「加入​」的念想都淡了。
有一群人看起来很有趣,那我要不要加入进去,成为其中之一​?答案是不​去,就待着这里原地不动。个人经历告诉我,在人际关系里搞批发要不得,​一次性接纳一群人,或者是被一群人所接纳,那都是扯淡的事情。能且只能搞零售,一对一单聊,看对眼了就多聊一下,话不投机就​到此为止。
但是在那个时代,我就观察到人们总是很努力地去结交什么强人,​要么是班上学习好的同学,要么是学校里的大流氓。人们也总是很努力地去试图打入某个小圈子,因为那个小圈子里的人看起来聪明,穿衣服漂亮,或者是玩法很多,其中的成员​有一种高等一等的感觉。
我觉得什么经营关系,维系感情一类的事情,打从那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抱大腿,进圈子,​这不是经营又是什么呢?你觉得你要经营,你觉得你要维系,恰恰说明对方不是那么​需要你,甚至对你本人压根就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你才不得不去做一些额外的动作,给出一些额外的付出或者贡献,好让这段关系​保持下去。
一个人无法自全独活,或者根本就不打算自全独活,觉得这样太过辛苦,所以总是想着要借力,从某个人,某群人那里得到帮助,得到庇护,得到关照,得到利益,然后就可以搭一段顺风车,​不是这样么?这也正是传统文化里的精髓部分:遇贵人,结私党,富易交,贵易妻。就算是用上了「经营」、「​维系」这样的中性词,也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然后,​这个表达还被进一步强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经营,朋友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经营。​经营什么呢?人心就是会变的,人性就是会把熟悉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人和人之间就是会由远而近,又因为太近而疏远。再后来要么消失,要么又因为稍微远一点就放不下,于是就远远近近、​反反复复地拉扯不已。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福德,那么福德体现在自己身上,​就是自己对他人始终抱有感谢、欣赏、喜爱之情,为他人做出努力,做出贡献,内心反而觉得喜乐安宁。福德体现在他人身上,就是他人一直能感知和珍视这种情感,​并且做出反馈。福德不足,​那么所有的关系,所有的情感都会按照自然的演进方式,逐渐变化。你经营不经营,维系不维系,并不改变分毫一切已然衰败的实质,而且双方都​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只是作为专业演员,不去挑破是一种职业道德,而不是所谓的「经营​」起到了什么效果。
如果所谓「用心」,所谓「经营」真能起到效果,那么​癞蛤蟆会普遍地追上所有的白天鹅。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白天鹅根本看不上癞蛤蟆,因为不喜欢,看不上,癞蛤蟆再用心,再经营,都没有任何用处。对,白天鹅也许会为这份用心,为这种经营而感动,但那就是感动而已,癞蛤蟆就是癞蛤蟆,在白天鹅眼中不可能因为感动就变成了青蛙王子,​出水痘的青蛙王子都不成。
我小学时候最好的朋友,初中时就​搬走了。​我初中时候的好朋友,大学时就死掉了。可以的,没问题,我还​是在继续生活。在高中大学再也没有这样无话不谈的朋友,没关系,​我们谈能谈得下去的那部分。​也在没有如此用心对待我的朋友,没关系,我有过,​得到过温暖。这点暖意足够了,不需要必须找个人来续上,​它就在我胸膛里默默燃烧着。
小学时候他们玩滚铁环,不邀请我,也不欢迎我加入,那我就去看我的书。不影响,这不是什么非得加入不可的事情。排挤、孤立这样的事情在人群中总会发生,你觉得你可以自全,你觉得你可以独活,那这些东西就​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为它们只是一些多余而非必须的东西。
相反的,如果你自得其乐,你发明出新的玩法,​也许人群会放下手里的铁环来加入你。当初的排挤和孤立,和现在的亲近与合作,都是一回事。​人群就是这样。你不认为自己必须在某个人群之中,​那你也就不用费心去经营什么,维系什么,人群的远近亲疏变化也就不能​困扰你。你有你的事需要忙呢,不是吗?
好像我总是在建议​走那些更为艰难的道路?是有点这个意思吧?​那我还有更苦的​滋味可以提供:觉得要经营,要维系,是因为觉得沉没成本太高​,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不能一下子鸡飞蛋打。更深一层,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应该是那个人,那个被排挤、被疏远、被冷遇、被绝交、被放弃的人,​这是一种个人的人生失败。
那么在我这里,没什么不可以沉没的。如果要沉没的话,所谓成本高低无非就是水花大小​这点事。如果不经营不维系就会沉没,那​它就是沉没的命。然后,我可以的,我完全可以是那个被排挤、被疏远、被冷遇、被绝交、被放弃的人,因为我又不迫切地渴望被接纳被拥抱被欢迎被结交被​挽救。
哪一种状态都有它自己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要变什么你拦不住,为什么会变你不知道,但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好​。我并不觉得自己特别,不需要向​上天索要某种特别的豁免,​让我一定不能如何如何。就算和老天爷关系再好,你也不可能只要大晴天,他老人家该劈你的时候照劈不误。
我知道,很多人对我的看法同样也​很不以为然,包括今天​讨论的话题。但你看,因为我不经营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也不维系我们之间的情感,​所以我照写不误。奇怪的是,我自我感觉​和那些经营大师相比,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反而要更好一些​。​也许?​也许是我想多了?


------


2025-05-11

去感知而不是沉溺于感受


「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的生活是不是不会有起色了?」,「这世界上是不是没有人会爱我了​?」​......这种留言我每天会看到很多条。人嘛,总是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是要哼哼唧唧一下,这我都能理解。不过看过太多类似的表达之后,我想​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注意,它仅仅是个人观点表达而已,不是事实,也不是指导,甚至连建议都不算。​看不看,听不听,全由得你自己。
​就我自己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一点来:从玄学的角度来说,人最好不要自怨自艾,​尤其是​不要形成习惯。因为再小的自我怀疑,再小的自我同情,再小的自我否定,​都是一种微小的个人愿力。愿力会推动个人生活朝着那个方向去,持续的愿力累积会让推动的力量越来越大,​最终应验的可能也就越来越高。
它们心理学上也有个对应的说法,叫做「自证预言​」。简单说,人会不自觉地按自己的预期来行事,最终让预期发生,于是看起来就像是自己当初是成功预言了​未来一样。当然,人们更多预期坏事发生,所谓「好的不来坏的来」,​于是自证预言的结果都不大让人高兴。
读到这里,我估计会有人要跳出来反驳,使用那个经典句子​:「何不食肉糜?」。先等一等,我又没有说难过的解决方法就是别难过,沮丧的解决方法就是别沮丧。生活里当然有很低落的时段,谁都经历过,只不过程度、频率因人而异​罢了。既然大家都经历过,就知道这时候​想要下个命令去停止心情,或者转换心情是根本不可能的。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对他说「开心起来!」,他很可能也会回答说「起你妈​,滚」。那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我又不傻,何况今天还是母亲节。
这里本来应该还有一两千字的展开分析,但我懒得写了,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吧,大家也省点时间:
通过个人实践,我认为解决这种心情低落,气压降低的方法,是日常训练自己分辨感知和感受​之间的区别。什么这辈子就这样啊,什么我不会有起色,什么没有人爱我一类的说法,都是促成心情爆发的药引子。当你用这些话头去想自己的处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时,沮丧、失落、焦虑的情绪就会升起,于是你就会有很丰富,很强烈,也很具体的​感受。
人这种动物,注定不能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里,不能长期处于无可作为的状态里。而情绪很具体,情绪很确定,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其中,仿佛是在经历什么了不起的重要的事情一样,于是人就会感觉到充实---也就是说,自怨自艾,或者带着悲观的心情设想自己的未来会让人成瘾,​具体说就是对个人感受成瘾。你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典型的成瘾症状,整天心情阴晴不定,​这让他们感觉到自我位于世界的中心,世界会随着自己的心情起伏而​阴晴交替。
感知要简单得多,就是当那些感受升起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分辨出来:哦,​我这是难过了/哦,我这是​沮丧了/哦,我这是孤独了​/哦,我这是​担忧未来了。就是说,你在感受到不同心情的时候,能够意识到​一点:它就是一种个人感受,就是我此时此刻的感受。不是从来都有,也不会永续存在,无论现在我的感受多么难受,它都是一过性的,会过去的,会消散的,心情也会​变化的,感受也会自然随之变化。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感知自己的状态,感知到自己在干什么,心情不断下滑的趋势就会自然减缓,​乃至暂停。​不需要你给自己下命令:我不能再那么想了/我要立即振奋起来/我要立即改变心情---谁都做不到,​谁也不能强令自己的心不去做什么。
这里需要建立一个基本共识:人产生任何心情,​心情催生任何情绪,情绪产生任何感受都是正常的。不是说感觉难过就是错误的,就是需要纠正的​,就是需要立即改变的。一个人 7x24小时都保持高高兴兴,满满意意,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状态,那才是纯粹的变态,​做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举动只在顷刻之间。
所以,现在共识有了​:不要去评价你的情绪,不要去评价你的个人感受,一切类型的情绪,一切可能的情绪都是自然的,也都是正常的​,不需要你去做纠正扭转​停止这些动作。你需要做的是保持感知的同时,客客气气请它们继续,不要去打搅。类似:
「好的,我知道我现在难过了,请继续难过,如果今天还有什么人什么事是没有难过到的,请都给难过上,不要有遗漏​」。
你要引导,那它就要逆反。你要压制,那它就要反弹。你要消灭,那它就要反击。所有这一切你都不做,你说我知道你,我正看着你,请你继续,这时候情绪的力量也好,感受的烈度也好,反而会因此而​减弱,没有办法继续兴风作浪。
这就有点像是孩子在地上尖叫打滚,你去拉他劝他骂他打他都没用,但是你蹲在一边嚼着口香糖兴致盎然地观赏他,而且内心决定可以看个 2小时。那么他就很快会自己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臊眉耷眼地走了。
去感知,而不是沉溺于感受,​这就是我的个人观点。​你这辈子将会如何,谁都不知道。​你的生活未来会不会有起色,谁都不知道。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隐藏着起码一个会爱你的人,谁都不知道。​但你倾向于于没有,那么你就会自我折磨。而你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自我折磨,那么折磨这件事情就变得索然无味,不能兴致勃勃继续下去。
最后,根据玄学中的量子力学(并非科学中的量子力学​)的说法:一个人第一不应该算命,第二不应该用悲观的​眼光预测自己的未来。​我们玄量学认为:一个人的未来不是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线,而是一团​紧紧贴在一起的泡泡。在每一个泡泡里,都有一种未来的​人生可能。但是,当我们试图观察其中一个特定的泡泡时,因为我们观察或者预测这件事情会形成对未来的干扰,于是其它泡泡就会同时破灭,我们最后就不得不走入自己算命算出的那一个,或者我们​自怨自艾时经常想象的那一个。
所以请记得:​无论你现在的个人感受有多么难过多么失落,​难过就难过,失落就失落,但是与此同时在你前面还有无数个泡泡在等着你,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玄量学就是如此抚慰人心。


------


近期热门博文